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奋飞 拼音:fèn fēi
振翼高飞。多比喻人不受束缚,奋发有为。《诗·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毛 传:“不能如鸟奋翼而飞去。”《南史·王敬则等传论》:“ 王 陈 拔迹奋飞,则 建元 、 永明 之运;身极鼎将,则 建武 、 永元 之朝。”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评事》诗:“ 东 、 马 、 严 、 徐 已奋飞, 枚皋 即召穷且忍。” 清 秋瑾 《〈中国女报〉发刊辞》:“使我女子生机活泼,精神奋飞,絶尘而奔,以速进於大光明世界。”词语解释:奋迅 拼音:fèn xùn
(1).形容鸟飞或兽跑迅疾而有气势。《尔雅·释畜》“絶有力,奋” 晋 郭璞 注:“诸物有气力多者,无不健自奋迅,故皆以名云。”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三:“马即能起,奋迅嘶鸣,饮食如常。” 唐 刘禹锡 《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诗:“猜鹰屡奋迅,惊麏时跼跳。” 宋 苏轼 《次韵子由书李伯时所藏韩干马》:“龙膺豹股头八尺,奋迅不受人间羈。” 赵朴初 《寿阳曲·锡兰纪游》:“ 僧伽罗 奋迅狮儿多健武,却别有一股媚嫵。”
(2).精神振奋,行动迅速。《后汉书·耿纯传》:“大王以龙虎之姿,遭风云之时,奋迅拔起,期月之间兄弟称王。” 唐 王维 《老将行》:“ 汉 兵奋迅如霹靂,虏骑崩腾畏蒺藜。” 金 元好问 《入济源寓舍》诗:“奋迅旧嫌扶老杖,龙钟今属负暄墙。” 陈毅 《雪夜行军》诗:“冲破黑夜,奋迅行军。”
(3).振起。 汉 扬雄 《剧秦美新》:“会 汉祖 龙腾 丰 沛 ,奋迅 宛 叶 。”《晋书·谢安传》:“缮甲俟会,思更奋迅。”《明史·袁崇焕传》:“顾勇猛图敌,敌必讎;奋迅立功,众必忌。”词语解释:奋身 拼音:fèn shēn
谓奋力投身于某一活动。《后汉书·班超传》:“ 平陵 人 徐干 素与 超 同志,上疏愿奋身佐 超 。” 宋 苏轼 《张仲可左班殿直制》:“尔能奋身,以除民害。”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倭患》:“会募壮士为前锋, 先 ( 朱先 )奋身应募,以貌伟充队长。” 鲁迅 《彷徨·伤逝》:“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词语解释:奋发 拼音:fèn fā
(1).大发。形容气或风之发生猛迅而不可遏阻。《楚辞·大招》:“春气奋发,万物遽只。”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跋禄迦国》:“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2).振作,振奋。《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 董卓 悖逆,为天下所讐,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旧唐书·忠义传下·颜杲卿》:“愤羣凶而慷慨,临大节而奋发。” 清 顾炎武 《与人书十三》:“诚得此论而用之,未必无一二才杰之士自兹而奋发也。”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我希望,所有的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地委书记以及中央各部门的负责同志,都要奋发努力。”词语解释:奋髯 拼音:fèn rán
抖动胡须。激愤或激昂貌。《汉书·朱博传》:“ 齐郡 舒缓养名, 博 新视事,右曹掾史皆移病卧…… 博 奋髯抵几曰:‘观 齐 儿欲以此为俗邪!’” 唐 王维 《为画人谢赐表》:“裂眥奋髯,髮衝鶡冠。” 宋 苏轼 《京师哭任遵圣》诗:“奋髯走猾吏,嚼齿对姦将。” 清 魏源 《陕西按察使赠布政使严公神道碑铭》:“及其驰骋上下,奋髯哆颐,沙聚数千里,龟灼数百世。”词语解释:奋臂 拼音:fèn bì
振臂而起。常指举大事。 汉 贾谊 《过秦论》:“是以 陈涉 不用 汤 武 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於 大泽 ,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奋臂云兴,腾迹虎噬。”词语解释:奋笔 拼音:fèn bǐ
(1).秉笔直书,直言不讳。《国语·鲁语上》:“臣以死奋笔,奚啻其闻之也!”《南齐书·文学传·丘巨源》:“而中书省独能奋笔弗顾者,唯有 丘巨源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言官劾父》:“臺諫在事,遇大奸居位,即奋笔而弹,不避亲嫌。”
(2).挥笔疾书,一气呵成。 唐 韩愈 《故中散大夫河南尹杜君墓志铭》:“纂辞奋笔,涣若不思。” 巴金 《探索》:“我年纪最大,还能够奋笔写作,是莫大的幸福。”词语解释:奋翼 拼音:fèn yì
(1).谓振起鳃旁的两鳍。《文选·宋玉〈高唐赋〉》:“黿鼉鱣鮪,交积纵横,振鳞奋翼,蜲蜲蜿蜿。” 李善 注:“翼,鱼腮边两鬣也。”
(2).犹奋翅。多以喻人振奋而起。 汉 贾谊 《鵩鸟赋》:“鵩廼叹息,举首奋翼。”《后汉书·冯异传》:“ 赤眉 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 回谿 ,终能奋翼 黽池 。”《周书·贺拔胜念贤传论》:“及 胜 垂翅 江 左,忧 魏 室之危亡;奋翼 关 西,感 梁 朝之顾遇,有长者之风矣。”词语解释:奋起 拼音:fèn qǐ
(1).奋然起立;振作起来。《后汉书·方术传下·蓟子训》:“﹝ 子训 ﹞徐出以杖扣之,驴应声奋起,行步如初。” 宋 叶适 《息虚论二》:“昔之所谓 楚 、 汉 、 隋 、 唐 多事之时,所以奋起而立功名者,岂必若是之泯泯默默,使少壮至於耆老而终不见邪?”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
(2).有力地举起。《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奋起拳头,连连打去。” 毛泽东 《和郭沫若同志》诗:“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词语解释:奋然 拼音:fèn rán
(1).奋发貌。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之二:“独閤下奋然率先,扬兵界上。” 明 方孝孺 《题刘养浩所制本朝铙歌后》:“ 金华 刘君 养浩 ,亦奋然自喜,以为此难遇之时,不可漫无所述。” 夏衍 《秋瑾传》第二幕:“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
(2).愤激貌。《二刻拍案惊奇》卷六:“妻子也奋然攘臂道:‘我晓得到底容不得我。只是要我去,我也要去得明白。我与你当官休去!’” 茅盾 《追求》四:“‘那真是诬蔑了!’ 仲昭 奋然说。”词语解释:奋鬣 拼音:fèn liè
兽、畜等扬起颈上的长毛。形容奋发或狂怒。 汉 张衡 《西京赋》:“於是 蚩尤 秉鉞,奋鬣被般。”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哮闞之兽,张牙奋鬣。”词语解释:奋怒 拼音:fèn nù
震怒,盛怒。《汉书·王莽传上》:“忠臣孝子莫不奋怒。” 宋 苏洵 《吴道子画五星赞》:“赫烈奋怒,木石焚焦。”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斫蟒》:“见兄被噬,遂奋怒出樵斧,斫蟒首。” 许地山 《无法投递之邮件》:“他底脸黄瘦得可怕,除掉心情的奋怒和哀伤以外,肉体上底饥饿、疲乏和感冒,都聚在他身上。”词语解释:奋扬 拼音:fèn yáng
(1).有力地显扬。《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汉书·匈奴传下》:“时鲜有所获,徒奋扬威武,明 汉 兵若雷风耳。”
(2).奋发激扬。《魏书·李崇传》:“ 崇 辞於 显武殿 ,戎服武饰,志气奋扬。”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夫弹劾积威之后,虽庸人亦可以奋扬;风采消委之餘,虽豪杰有不能振起。” 明 陆采 《怀香记·定策征吴》:“鼓舞戎行,非奋扬无以报德。”《清史稿·杨吉砮传》:“愿敌尽垂首,我军奋扬,人不遗鞕,马无颠躓,惟天其助我!”
(3).形容高耸挺拔。 汉 王粲 《柳赋》:“枝扶疏而覃布,茎森梢以奋扬。”词语解释:奋击 拼音:fèn jī
(1).奋力攻击;奋力搏击。《吴子·励士》:“ 秦 人兴师,临於 西河 。 魏 士闻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宋书·柳元景传》:“ 安都 瞋目横矛,单骑突阵四向奋击,左右皆辟易不能当。” 宋 郭彖 《睽车志》卷六:“白骨倏然而起,急前抱 刘 , 刘 极力奋击。”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惟一人举鎗奋击,中其首遂毙。”
(2).能奋力击敌的士卒。指精兵。《战国策·秦策一》:“战车万乘,奋击百万。” 汉 桓宽 《盐铁论·结和》:“先帝覩其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怀,故广将帅,招奋击,以诛厥罪。”词语解释:奋威 拼音:fèn wēi
振威,奋勇。《三国演义》第四二回:“众将领命,一个个奋威追赶。”《明史·艾万年等传赞》:“虽有奋威御敌之臣,而兵孱餉絀。”词语解释:奋袂 拼音:fèn mèi
挥动衣袖。常用来形容奋发或激动的状态。《淮南子·氾论训》:“举天下之大义,身自奋袂执鋭。” 晋 刘伶 《酒德颂》:“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明史·余懋学传》:“稍有规正,輒奋袂而起,恶声相加。”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但苟有议及自己们或他的一伙的,则虽千里之外,半句之微,他便耳聪目明,奋袂而起,好像事件之大,远胜于宇宙之灭亡者。”词语解释:奋跃 拼音:fèn yuè
奋力跳跃,常以形容振奋。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飞鸟翕翼,泉鱼奋跃。” 晋 潘岳 《杨荆州诔》:“奋跃渊涂,跨腾风云。”《宋史·李纲传上》:“ 纲 下令能杀敌者厚赏,众无不奋跃。” 明 方孝孺 《送王文冏序》:“是詔一出,凡含声鼓喙者,皆当奋跃以效才技。”词语解释:奋戈 拼音:fèn gē
使劲挥舞干戈,谓奋勇战斗。 三国 魏 曹植 《责躬诗》:“甘赴 江 湘 ,奋戈 吴 越 。”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奋戈 东城 、禽 项 定功。” 孙中山 《致黄兴书》:“ 中国 当此外患侵逼、内政紊乱之秋,正我辈奋戈饮弹、碎肉喋血之时。”词语解释:奋逸 拼音:fèn yì
腾起,奔放。《文选·嵇康〈琴赋〉》:“闥尔奋逸,风骇云乱。” 张铣 注:“奋逸,腾起也。”词语解释:奋豫 拼音:fèn yù
(1).《易·豫》:“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后因称制作歌颂本朝功德的音乐为“奋豫”。《隋书·音乐志上》:“大臣驰骋 汉 魏 ,旁罗 宋 齐 ,功成奋豫,代有制作。”
(2).勃发,震荡。 唐 储光羲 《贻王侍御出台掾丹阳》诗:“四月纯阳出,雷雨始奋豫。”参阅《易·豫》“雷出地奋,豫” 孔颖达 疏。词语解释:奋迹 拼音:fèn jì
见“ 奋跡 ”。
亦作“奋蹟”。 谓奋起投身从事某活动。 明 归有光 《嘉靖庚子科乡试对策五道》之四:“ 光武 承 王莽 之乱,奋迹 南阳 。”《明史·谭广传》:“ 广 长身多力,奋跡行伍至大将,大小百餘战,未尝挫衄。” 清 方苞 《汉高帝论》:“后世开创之君,大抵奋迹干戈扰攘之中,任威权、骋谋诈以得其志。”词语解释:奋衣 拼音:fèn yī
(1).振衣去尘。《礼记·曲礼上》:“奋衣由右上,取贰绥。” 郑玄 注:“奋,振去尘也。”
(2).将身上的衣服抖伸,表示远行。 宋 叶适 《送林退思四川分司茶马干官》诗:“感子奋衣去,客猛意自轻;笑我老何怯,万里今横行。” 宋 洪迈 《夷坚丁志·田道人》:“辛卯岁,以庵与 杨和王 之孙,奋衣出山,不言所向。”
(3).犹拂袖。表示气愤。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陈元方 遭父丧,哭泣哀慟,躯体骨立。其母愍之,窃以锦被蒙上。 郭林宗 弔而见之,谓曰:‘卿海内之儁才,四方是则,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吾不取也。’奋衣而去。”词语解释:奋庸 拼音:fèn yōng
谓努力建立功业。《书·舜典》:“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 孔 传:“奋,起;庸,功;载,事也。访羣臣有能起发其功,广 尧 之事者。” 蔡沉 集传:“言有能奋起事功,以广 帝尧 之事者,使居百揆之位。”《晋书·束晳传》:“ 稷 契 奋庸以宣道, 巢 由 洗耳以避禪。” 唐 张说 《过晋阳宫应制奉和》诗:“ 太原 俗尚武, 高皇 初奋庸。” 宋 陆游 《贺吏部陈侍郎启》:“将期共政,以责奋庸。” 明 文徵明 《祭黄提学文》:“盖将达其致用之材,必欲致之奋庸之地。”词语解释:奋翅 拼音:fèn chì
奋力展翅。 汉 焦赣 《易林·损之观》:“奋翅鼓翼,翱翔外国。” 汉 张衡 《西京赋》:“负笋业而餘怒,乃奋翅而腾驤。”《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愿为双鸣鹤,奋翅起高飞。”《随园诗话》卷七引 清 王梦楼 《在西湖寄都中同年》诗:“抽身我本疎慵惯,奋翅君方搏击遥。”词语解释:奋争 拼音:fèn zhēng
奋斗;奋力争取。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七章:“他俩合力奋争的结果,才从人群中抢出半桶热汤来,分给那些抢不到喝的老弱瘦小的人们。”词语解释:奋激 拼音:fèn jī
(1).激动振奋。《百喻经·五百欢喜丸喻》:“师子见之,奋激鸣吼,腾跃而前。” 宋 曾巩 《徐孺子祠堂记》:“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明史·王艮传》:“ 縉 陈説大义, 靖 亦奋激慷慨, 艮 独流涕不言。” 茅盾 《报施》:“他越说越兴奋,自己也不大弄得清是他的想当然,还是真正实事,但奋激的心情使他不能不如此。”
(2).激励。《旧唐书·李晟传》:“ 晟 亦同劳苦,每以大义奋激士心。”
(3).激荡。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天地五·风雷异》:“当其阳气奋激,为阴所困,则逼迫迸发,出则成声,为疾风,为迅雷。”词语解释:奋呼 拼音:fèn hū
奋力高呼;大声喊叫。 宋 叶适 《治势上》:“而其甚也,宦官之微,匹夫之奋呼,士卒之擅命,而天下之势无不在焉。”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辛丑二宗伯》:“至云 沉某 父子,尝从大夫之后,偶因出游,未遑趋避,而衷甲之士,奋呼羣起,几不获生焉。”词语解释:奋励 拼音:fèn lì
奋厉。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下》:“ 樊噲 为上将,云‘愿得十万众横行 匈奴 中’,愤激奋励未失臣节也,不顾计之当与不当耳。” 宋 苏轼 《论特奏名》:“朝廷所放恩榜,几千人矣,何曾见一人能自奋励,有闻於时?” 明 张居正 《答宣大巡抚》:“然今后亦须奋励自检,以保晚节。” 郭沫若 《归去来·在轰炸中来去》:“但我们目前的 中国 是当以精神奋励为前提的。”参见“ 奋厉 ”。
词语解释:奋厉 拼音:fèn lì
(1).激励;振奋。《后汉书·第五伦传》:“有贼,輒奋厉其众,引彊持满以拒之。”《晋书·苟晞传》:“自奉明詔,三军奋厉,卷甲长驱,次于 仓垣 。” 宋 曾巩 《都官员外郎胥君墓志铭》:“君少孤,能自奋厉,力学问,工为文章。”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奋厉朝气,内量资望,外审时势。”
(2).激愤貌。《隋书·房陵王勇传》:“太子奉詔,乃作色奋厉,骨肉飞腾。”词语解释:奋志 拼音:fèn zhì
(1).奋发的心志。《晋书·罗尚传》:“诸为寇所逼者,人有奋志。”《晋书·王导传》:“时 敦 始寝疾, 导 便率子弟发哀,众闻,谓 敦 死,咸有奋志。”
(2).振奋志气。 唐 陆贽 《鸿渐赋》:“飞鸣有检,动靡求栖,游皆远险,思奋志於寥廓。”《红楼梦》第九回:“虽説是奋志要强,那工课寧可少些。” 康有为 《大同书》丙部:“人人皆可奋志青云,发扬蹈厉。”词语解释:奋厉 拼音:fèn lì
(1).激励;振奋。《后汉书·第五伦传》:“有贼,輒奋厉其众,引彊持满以拒之。”《晋书·苟晞传》:“自奉明詔,三军奋厉,卷甲长驱,次于 仓垣 。” 宋 曾巩 《都官员外郎胥君墓志铭》:“君少孤,能自奋厉,力学问,工为文章。”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奋厉朝气,内量资望,外审时势。”
(2).激愤貌。《隋书·房陵王勇传》:“太子奉詔,乃作色奋厉,骨肉飞腾。”词语解释:奋头 拼音:fèn tóu
奋然抬头。《北史·隋房陵王勇传》:“乃向西北奋头,喃喃细语。”《资治通鉴·梁武帝大同四年》:“ 熬曹 知不免,奋头曰:‘来!与汝开国公。’”词语解释:奋藻 拼音:fèn zǎo
谓奋笔写作。藻,辞藻。 汉 张衡 《归田赋》:“挥翰墨以奋藻,陈 三皇 之轨模。”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不任吟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 清 黄景仁 《秋兴》诗:“昔人抗遐尚,奋藻辉星躔。”词语解释:奋翮 拼音:fèn hé
展翅,振羽。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张慧仙寄外诗记》:“终当奋翮云霄,岂池中物哉!” 郑泽 《读钝庵红薇感旧记作》诗:“侯兹雕与隼,奋翮摶扶摇。”词语解释:奋张 拼音:fèn zhāng
(1).有力地伸展、张开。 唐 韩愈 《许国公神道碑铭》:“磔其梟狼,养以雨风,桑穀奋张,厥壤大丰。” 宋 叶适 《参议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铭》:“其人往往有奋张鬚髯,凭託气势,生事立威以自贤者。” 明 唐顺之 《指挥佥军汤雪江墓碑铭》:“公本将家子,当其擐甲跃马,鬚髯奋张,可谓雄勇。”
(2).振奋;奋扬。《新唐书·康承训传》:“ 承训 罢冗费,市马益军,军乃奋张。” 宋 岳飞 《奏辞太尉第二札子》:“臣顷自天下兵兴时,实有志於奋张皇威,削平僭乱。”词语解释:奋荣 拼音:fèn róng
谓繁花怒放,草木争荣。 三国 魏 曹植 《大暑赋》:“寒泉涌流,玄木奋荣。” 三国 魏 嵇康 《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四:“萋萋緑林,奋荣扬暉。”词语解释:奋节 拼音:fèn jié
以英勇、壮烈行为表现其节操。《后汉书·冯衍传下》:“ 李广 奋节於 匈奴 ,见排於 卫青 ,此忠臣之常所为流涕也。”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君子乐奋节以显义,烈士甘危躯以成仁。” 晋 潘岳 《马汧督诔》:“临危奋节,保穀全城。”词语解释:奋战 拼音:fèn zhàn
奋勇战斗。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刘后主志》:“ 钟会 围 乐城 ,遣别将攻关,分将 蒋舒 开门降,都督 傅僉 奋战而死。” 毛泽东 《井冈山的斗争》:“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艾芜 《两件往事的启发》:“他当时领导上千人的石油钻探队伍,也是日夜奋战。”词语解释:奋意 拼音:fèn yì
奋进之心。《三国志·魏志·荀攸传》:“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词语解释:奋心 拼音:fèn xīn
奋发之心。《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犹将旌君以徇於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同盟会中部总会宣言》:“同人等激发於死者之义烈,各有奋心。”词语解释:奋矫 拼音:fèn jiǎo
犹奋起。 汉 扬雄 《十二州箴·冀州牧箴》:“六国奋矫,果絶其维。”词语解释:奋疾 拼音:fèn jí
谓动作快速。《礼记·乐记》:“奋疾而不拔,极幽而不隐。” 郑玄 注:“奋疾谓舞者。” 孔颖达 疏:“拔,疾也。谓舞者奋迅疾速,而不至大疾也。”词语解释:奋讯 拼音:fèn xùn
奋迅。《诗·邶风·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 汉 郑玄 笺:“喻 宣公 整其衣服而起,奋讯其形貌。”词语解释:奋功 拼音:fèn gōng
致力于功业。 明 陈子龙 《〈七录斋集〉序》:“夫方其属辞比事,戞戞乎难之矣,而奋功之士则非之。”词语解释:奋勇 拼音:fèn yǒng
鼓足勇气。《梁书·韦叡传》:“军人奋勇,呼声动天地,无不一当百。” 明 唐顺之 《三沙报捷疏》:“初十日早,各船奋勇齐进。”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余亦兴发,奋勇登其巔。”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十四:“ 喻云纪 沿途抛掷炸弹,一人奋勇当先,敌人见之无不丧胆。”词语解释:奋烈
振奋威武词语解释:奋力 拼音:fèn lì
奋发用力,尽力。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八观》:“故烈士乐奋力之功……是故功力不建,则烈士奋。”《三国演义》第四一回:“ 王威 忿怒,奋力相鬭,竟被众军所杀。”《清史稿·札喀纳传》:“罢战,敌袭我后,距百步而近, 札喀纳 奋力转战,敌惊遁。” 沙汀 《选灾》:“﹝那人﹞接着就又奋力爬坡。”词语解释:奋北 拼音:fèn běi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鯤,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言鲲鹏自北冥奋飞,扶摇直上,一举九万里。后以“奋北”喻人青云得志,大展宏图。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 长公 绣口锦心,不日连枝奋北;老衲萍踪浪跡,来朝一苇度西。”词语解释:奋毒 拼音:fèn dú
犹肆虐。《新唐书·宋务光传》:“丁壮尽於边塞,孀孤转於沟壑,猛吏奋毒,急政破资。”词语解释:奋武 拼音:fèn wǔ
扬武;用武。《书·禹贡》:“二百里奋武卫。” 孔 传:“文教外之二百里。奋武卫,天子所以安。” 孔颖达 疏:“由其心安王化,奋武以卫天子,所以名此服为安也。” 三国 魏 曹丕 《述征赋》:“命元司以简旅,予愿奋武乎 南鄴 。” 唐 元稹 《王进岌冀州刺史》:“兵兴已来,习为奋武之地。” 清 魏源 《〈海国图志〉叙》:“何患攘剔之无期,何患奋武之无会?”词语解释:奋首 拼音:fèn shǒu
(1).摇头,表示疲困。《淮南子·览冥训》:“人羸车獘,泥涂至膝,相携於道,奋首於路。” 高诱 注:“奋首,民疲於役,顿仆於路,仅能摇头耳,言疲困也。”
(2).犹仰首。《后汉书·董卓传》:“因集议废立,百僚大会, 卓 乃奋首而言。”词语解释:奋死 拼音:fèn sǐ
拼死。《韩非子·初见秦》:“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尅天下矣。”《三国演义》第一○九回:“ 徐质 奋死隻身而走,人困马乏。” 清 方苞 《〈孙徵君年谱〉序》:“其操心之危,用力之艰,较之奋死於卒然者,有十百矣。”词语解释:奋袖 拼音:fèn xiù
亦作“ 奋褎 ”。 挥动衣袖。常用以表示情绪激动。《汉书·杨恽传》:“拂衣而喜,奋褎低卬。” 颜师古 注:“褎,古衣袖字。” 北周 王褒 《高句丽》诗:“倾盃覆盌漼漼,垂手奋袖婆娑。”《明史·赵贞吉传》:“ 贞吉 奋袖大言曰:‘城下之盟,《春秋》耻之。’” 清 王晫 《今世说·容止》:“兴至,蒲博争道,独酌引满,呼小僮挝鼓奏伎,奋褎激昂,大噱不止。”词语解释:奋鳞 拼音:fèn lín
谓龙腾飞。 汉 张衡 《应闲》:“夫玄龙,迎夏则陵云而奋鳞,乐时也。” 唐 皮日休 《舍慕》:“吾将奋鳞於大空兮,奚独慕此江湖。”词语解释:奋不顾身 拼音:fèn bù gù shēn
奋勇直前,不顾生命。 汉 司马迁 《报任安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梁书·武帝纪上》:“復誓旅 江 甸,奋不顾身……剋歼大憝,以固皇基。”《明史·李钺等传赞》:“ 胡世寧 奋不顾身,首发奸逆,危言正色,始终一节。” 徐迟 《牡丹》六:“她们都是英勇的,高尚的,奋不顾身的。”词语解释:奋不顾命 拼音:fèn bù gù mìng
犹奋不顾身。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曹景宗》:“故 司州 刺吏 蔡道恭 率励义勇,奋不顾命。”词语解释:奋兴 拼音:fèn xīng
(1).谓草木蓬勃生长。《史记·历书》:“昔自在古,历建正作於孟春,於时冰泮发蛰,百草奋兴,秭鳺先滜。” 唐 韩愈 《贺雨表》:“嘉穀奋兴,根叶肥润,抽茎展穗,不失时宜。”
(2).奋起。 宋 叶适 《文林郎前秘书省正字周君南仲墓志铭》:“闒冗适尊异,凡庸当奋兴,天下之大祸,始於道学而终於皇极矣。”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自序》:“洪惟我 太祖 老爷,奋兴 淮 甸 ,混一华夏。”《明史·廖永安传》:“真人奋兴,不期自至,龙行而云,虎啸而风。” 清 唐甄 《潜书·卿牧》:“贤能无沉沦之叹,俊杰有奋兴之路。”
(3).振奋;兴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 世宗 任贤勿贰,破格甄劝若此,想一时百僚仰望,莫不感泣奋兴矣。” 蒋光慈 《十月革命的婴儿》诗:“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不大好,但是我们的精神是奋兴的。” 徐特立 《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三章:“分抑扬缓急,以促感情奋兴为目的。”词语解释:奋亢 拼音:fèn kàng
兴奋。 萧乾 《草原即景》:“车上人人都奋亢起来。想想看,每个人在脑子里都翻腾了许多日子,费了多少周折,才到达这个起点。”词语解释:奋信 拼音:fèn xìn
振起貌。《管子·势》:“大周之先,可以奋信。” 尹知章 注:“奋信,振起貌。”词语解释:奋振 拼音:fèn zhèn
(1).扬起。 汉 枚乘 《七发》:“侯波奋振,合战於 藉藉 之口。”
(2).振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臣伏愿我皇上乾纲独断,奋振天威,毅然决然。”词语解释:奋发踔厉 拼音:fèn fā chuō lì
奋发有为,意气昂扬。语本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二:“既无 始皇 奋发踔厉之才,而当众叛亲离之日,谓足以全首领而保宗庙,无论谁人,俱不能为 扶苏 信也。”亦作“ 奋发蹈厉 ”。 邹韬奋 《萍踪寄语》八三:“工人所以肯奋发蹈厉……这固由工会的倡导,但也要工人们自己知道这是共同努力于社会主义的建设。”词语解释:奋旅 拼音:fèn lǚ
起兵,举兵。《汉书·叙传下》:“爰兹发迹,断蛇奋旅。” 唐 李白 《拟恨赋》:“断蛇奋旅,扫清国步。”词语解释:奋末 拼音:fèn mò
谓舞动四肢。《礼记·乐记》:“粗厉、猛起、奋末、广賁之音作,而民刚毅。” 郑玄 注:“奋末,动使四支也。” 孔颖达 疏:“奋末,谓奋动手足。”一说谓乐终时声音疾速。 孙希旦 集解:“猛起,谓乐之始刚猛;奋末,谓乐之终奋迅。”词语解释:奋掷 拼音:fèn zhì
奋力腾跃。 元 仇远 《稗史·志异》:“山狙羣聚于祠傍以千百数,跳踉奋掷,狂奔疾趋,如是者五日而后去。” 清 袁枚 《续新齐谐·郭六》:“女遂奋掷批贼颊,与父母俱死。”词语解释:奋斗 拼音:fèn dòu
(1).奋力格斗。《宋史·吴挺传》:“ 金 人捨骑操短兵奋斗, 挺 遣别将尽夺其马。”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剑术》:“约食顷,翁又来,女奋斗益厉,至夜终无胜负。”
(2).多指奋力与对方作斗争。 孙中山 《自传·讨袁之役》:“自二年至於五年之间,与 袁世凯 奋斗不絶。”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知识阶级》:“因为我去年亲见 易先生 在 北京 和军阀官僚怎样奋斗,而且我也参与其间,所以他要我来,我是不得不来的。”
(3).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干。 毛泽东 《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 中国 而奋斗。”词语解释:奋身不顾 拼音:fèn shēn bù gù
犹奋不顾身。 宋 苏轼 《与章子厚书》:“愚夫小人,以一言感发,犹能奋身不顾,以遂其言。” 宋 秦观 《贺孙中丞启》:“三朝充諫諍之官,奋身不顾。”词语解释:奋轧 拼音:fèn zhá
谓草木萌生。《汉书·律历志上》:“奋轧於乙。”乙,象草木初生屈曲状。词语解释:奋辞 拼音:fèn cí
(1).大话,夸大不实之词。《战国策·魏策一》:“且夫从人多奋辞而寡可信。” 鲍彪 注:“犹大言。”
(2).慷慨陈词。 三国 魏 嵇康 《明胆论》:“陈义奋辞,胆气凌云。”词语解释:奋行 拼音:fèn xíng
自告奋勇前往。《史记·大宛列传》:“奋行者官过其望,以适过行者皆絀其劳。”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曰:“奋,迅。自乐入行者。”《新唐书·秦琼传》:“ 须陀 曰:‘贼兵见却,必悉众追我,得鋭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众莫对,惟 叔寳 与 罗士信 奋行。”词语解释:奋进 拼音:fèn jìn
振奋向前;奋勇前进。 三国 魏 曹植 《蝉赋》:“翳轻躯而奋进兮,跪侧足以自闲。”如:向前奋进。词语解释:奋拔 拼音:fèn bá
谓奋发有为。《隶释·汉费亭侯曹腾碑阴》:“先帝能自奋拔於险阻之中,不陷乎羣小害己之譖。” 唐 韩愈 《唐河中府法曹张君墓碣铭》:“欲自奋拔,树功名以见世。” 宋 曾巩 《尚书比部员外郎李君墓志铭》:“君既自奋拔,立其家。”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之一:“思自奋拔,立名以自见于后世。”词语解释:奋效 拼音:fèn xiào
奋力效劳。《后汉书·皇甫规传》:“ 规 素悉 羌 事,志自奋効。”词语解释:奋恚 拼音:fèn huì
震怒。《孔丛子·答问》:“ 由 乃左手建杖,右手制其头。妻亦奋恚,因受以背,使杖击之。”词语解释:奋用 拼音:fèn yòng
谓奋发有作为。《三国志·魏志·常林传》:“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华夏震慄,雄才奋用之秋也。”词语解释:奋懑 拼音:fèn mèn
犹愤懑。抑郁不平。 南朝 齐 谢朓 《酬德赋》:“思披文而信道,散奋懣於胸臆。”词语解释:奋武扬威 拼音:fèn wǔ yáng wēi
振奋勇气,施展威风。《三国演义》第一一○回:“﹝ 姜维 ﹞奋武扬威,杀入 魏 军之中,左衝右突, 魏 兵大乱。” 清 李渔 《慎鸾交·穷追》:“分付大小三军,一齐奋武扬威,杀上前去。”词语解释:奋权 拼音:fèn quán
谓行施君权。 汉 应瑒 《文质论》:“摛藻奋权,赫奕丕烈。” 宋 范仲淹 《遗表》:“陛下奋权之初,首承德音,占预諫列。”词语解释:奋势 拼音:fèn shì
犹愤激。《汉书·高帝纪上》:“独 羽 怨 秦 破 项梁 ,奋势,愿与 沛公 西入关。”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愤激也。”词语解释:奋竦 拼音:fèn sǒng
振奋而起。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枹鼓鏗鏘,而介士奋竦。”词语解释:奋气 拼音:fèn qì
奋发振作。 晋 夏侯湛 《抵疑》:“攘袂奋气,发谋出奇。” 宋 叶适 《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 江南 奋气,见者贾勇,而人心始安。”词语解释:奋发图强 拼音:fèn fā tú qiáng
振作精神、努力工作,以谋求强盛。 郭沫若 《科学的春天》:“我祝愿中年一代的科学工作者奋发图强,革命加拼命,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如: 中国 人民以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进行着忘我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