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曷入声 [lá là][duō duo][sā sǎ][hè yè hē][详注1][zá][详注2][lā][è][dá][yuè sà][è][音跋。回也。又音拨。把也。][bā][hè][huò][hé][bá][wò][详注3][详注4]


注1:越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户括切,音活。《礼·礼运》越席疏布。《注》越席,翦蒲也。《左传·桓二年》大路越席。《注》越席,结草。《广韵》或作趏。
注2:暍 《集韵》阿葛切,音遏。《博雅》焕也。又许葛切,音喝。热也。
注3:剟 音掇。削也。《郭璞·尔雅序》剟其瑕砾。《疏》剟削去其疵瑕瓦砾。剟音掇。
注4:汰 《正韵》他达切,音闼。亦滑也。《苏轼·秧马歌》以我两足为四蹄,耸踊滑汰如凫鹥。
共160,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争夺篡夺攻夺攫夺诃夺贪夺乞夺克夺
倾夺渔夺抢夺定夺误夺凌夺胁夺邀夺
天夺剽夺谴夺强夺讼夺负乘斯夺起夺亏夺
豪夺侵夺劫夺搀夺详夺颠夺诈夺予取予夺
予夺枉夺漏夺议夺诡夺削夺击夺交夺
夸夺回夺掩夺褫夺取夺虏夺讹夺二人夺
气夺白夺歼夺移夺诱夺卓夺阳施阴夺五抢六夺
攘夺掠夺矫夺贬夺僭夺莽夺讯夺扰夺
与夺陵夺盗夺卤夺你争我夺剪夺丐夺驱夺
易夺映夺暴夺博夺降夺顿夺酌夺丏夺

词语解释:争夺  拼音:zhēng duó
亦作“争夺”。 争斗夺取;争着夺取。《礼记·礼运》:“争夺相杀,谓之人患。”《荀子·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好争夺而无猒,专丑正而害直者,恶人也。” 唐 李绅 《赠毛仙翁》诗:“ 九州 争夺无时休,八骏垂头避豺虎。”《三国演义》第五六回:“ 文烈 先射,汝何得争夺?看我与你两个解箭!” 明 李东阳 《绍兴府学乡射圃记》:“其用之者,不过战斗争敚之资尔。” 巴金 《秋》三:“‘五弟!你骂哪个?’坐在瓷凳上看完这场争夺的 淑华 忍不住大声喝道。”如:争夺红旗。
词语解释:倾夺  拼音:qīng duó
竞争;争夺。《史记·春申君列传》:“是时 齐 有 孟尝君 , 赵 有 平原君 , 魏 有 信陵君 ,方争下士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文选·傅毅〈舞赋〉》:“马材不同,各相倾夺。” 李善 注:“倾夺,驰竞也。” 唐 柳珵 《上清传》:“ 陆贄 久欲倾夺吾权位。今有人在庭树上,吾祸将至。” 明 高启 《行路难》诗之三:“世人倾夺首未迴,可怜不饮冢纍纍!”
词语解释:天夺  拼音:tiān duó
为上天所禠夺。 宋 王禹偁 《让西京留守表》:“顾残年而气若尸居,听成命而魄疑天夺。”参见“ 天夺之魄 ”。
词语解释:天夺之魄  拼音:tiān duó zhī pò
亦作“ 天夺其魄 ”。
(1).上天夺走他的魂魄。谓欲其死。《左传·宣公十五年》:“ 原叔 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 孔颖达 疏:“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2).谓天使其神志迷乱。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七:“﹝古人﹞谓事大谬而谋拙,曰天夺其魄。”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晋安帝》:“ 段业 ,窃也; 仲堪 ,叛也;天夺其魄,以迷於鬼,而死也固宜。”
词语解释:豪夺  拼音:háo duó
仗势强夺。《管子·国蓄》:“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旧唐书·罗威传》:“其凶戾者,强买豪夺,踰法犯令,长吏不能禁。”《明史·李敏传》:“官校招无赖为庄头,豪夺畜产,戕杀人,污妇女,民心痛伤,灾异所由生。” 闻一多 《关于儒、道、土匪》:“先讲偷儿和土匪,这两种人作风的不同,只在前者是巧取,后者是豪夺罢了。”
词语解释:予夺  拼音:yǔ duó
(1).赐予和剥夺。《周礼·天官·大宰》:“以八柄詔王驭群臣: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禄,以驭其富。三曰予,以驭其幸……六曰夺,以驭其贫。” 郑玄 注:“幸,谓言行偶合於善,则有以赐予之……夺,谓臣有大罪,没入家财者。”《管子·七法》:“予夺也,险易也,利害也,开闭也,杀生也,谓之决塞。”
(2).引申为赏罚。 明 王凤洲 《纲鉴会纂》卷四四:“ 范华阳 曰:‘今 僖宗 两无予夺,何以儆 全忠 而服 克用 耶!’”
(3).裁决,裁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朝夕聚议,寒暑烦劳,背春涉冬,竟无予夺。” 唐 吴兢 《贞观政要·纳谏》:“ 蜀王 妃父 杨誉 ,在省竞婢,都官郎中 薛仁方 留身勘问,未及予夺。” 明 丘濬 《大学衍义补·谨详谳之议》:“使断疑狱者,以此为予夺轻重之权度。”
(4).褒贬。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序》:“一时之闻见,本於无心;千载之予夺,狃於私意。” 清 嵇璜 《皇朝通志·凡例》:“自诸王及内外大臣之例,得请謚者,高下予夺,各如其分。”
词语解释:夸夺  拼音:kuā duó
谓争名夺利。 宋 王安石 《奉使道中寄育王山长老常坦》诗:“百年夸夺终一丘,世上满眼真悠悠。” 宋 刘克庄 《念奴娇·丙午郑少师生日》词:“过眼夸夺纷纷,浮云野马,几度棋翻局。”
词语解释:气夺  拼音:qì duó
勇气丧失。《尉缭子·战威》:“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鬭,气夺则走。” 汉 王粲 《羽猎赋》:“禽兽振骇,魂亡气夺。”《明史·金兴旺传》:“ 兴旺 出兵躡之,坠崖石死者无算, 友仁 自是气夺。”
词语解释:攘夺  拼音:rǎng duó
掠夺,夺取。《管子·八观》:“里域横通,攘夺盗窃者不止。”《新唐书·李纲传》:“ 齐王 元吉 为 并州 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 明 刘基 《吊诸葛武侯赋》:“般纷纷以攘夺兮,世不以为殃。” 李大钊 《日本帝国主义最近进攻中国的方策》:“所谓商租,所谓会办,都是 日本 帝国主义攘夺 中国 土地的变相的名辞。”
词语解释:与夺  拼音:yǔ duó
(1).赐予和剥夺;奖励和惩罚。《左传·成公八年》:“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二三孰甚焉!”《荀子·王制》:“贵贱杀生与夺,一也。”《后汉书·符融传》:“三公所辟召者,輒以询访之,随所臧否,以为与夺。” 唐 韩愈 《孟东野失子》诗:“失子将何尤,吾将上尤天。女实主下人,与夺一何偏。”
(2).决定;裁决。《三国志·魏志·明元郭皇后传》:“值三主幼弱,宰辅统政,与夺大事,皆先咨启於太后而后施行。”《旧唐书·裴漼传》:“ 琰之 命书吏数人,连纸进笔,斯须剖断并毕,文翰俱美,且尽与夺之理。”《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课吏民射,有过失,射中则释其罪;有辞某事,輒因中否而与夺之。”
(3).取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 唐 白居易 《论考试进士事宜状》:“虽诗赋之间,皆有瑕病,在与夺之际,或可矜量。” 宋 王安石 《议服》:“礼之所与夺,刑之所生杀,皆於此乎权之。”
(4).得失。《魏书·甄琛传》:“臣子所求,便为议上,都不復斟酌与夺,商量是非。”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与夺不汩其神者,至粹者也。” 宋 范仲淹 《答安抚王内翰书》:“尚有议论与夺,或失此机会卒无休兵之期,如更有沮败则用何道?” 明 高启 《北郭秋夜喜徐卿远来兼南游》诗:“与夺得丧未足较,惟有一贫聊復尔。”
(5).褒贬。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劝戒与夺,必附圣以居宗。”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爱憎出於方寸,与夺由其笔端。”
词语解释:易夺  拼音:yì duó
改正补充;更换。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夙惠》:“二子俱説,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虽復思经千载,将何易夺?”
词语解释:篡夺  拼音:cuàn duó
(1).谓篡取君位。《后汉书·隗嚣传》:“故 新都侯 王莽 ,慢侮天地,悖道逆理。鴆杀 孝平皇帝 ,篡夺其位。”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圣人知进退存亡之道,将以副天下之人心,不得不禪其位也。后儒以为篡夺而禪代之名,如 曹孟德 司马仲达 之流,则不然也。”《朱子语类》卷二四:“大纲恁地宽厚,到后便易得废弛,便有强臣篡夺之祸。”
(2).今多指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或权力。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十二:“这怎么行?秘书长不来,我们当助手的焉能越权?那不是要说我 冯永祥 篡夺领导吗?”
词语解释:渔夺  拼音:yú duó
侵夺,掠取。《汉书·景帝纪》:“渔夺百姓,侵牟万民。” 唐 杜甫 《遣遇》诗:“奈何黠吏徒,渔夺成逋逃。” 宋 秦观 《南京妙峰亭》诗:“深惩渔夺弊,法令一刊削。”《清史稿·循吏传一·江皋》:“士卒骄悍,所过渔夺百姓, 皋 遇,輒缚送军主,斩以徇。”
词语解释:剽夺  拼音:piāo duó
(1).掳掠。《后汉书·刘盆子传》:“ 三辅 郡县营长遣使贡献,兵士輒剽夺之。”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兼以瘴癘不毛,番夷剽夺,风日惨澹,有冬无春,行役之艰,於此为极。” 曹之骐 《腾越光复纪略》:“始事之初, 文光 与各军约:申纪律,禁剽夺,违者以军法从事。”
(2).抄袭。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中》:“乐府自 晋 失传,寥寥千载,拟者弥多,合者弥寡。至於 嘉 隆 ,剽夺斯极。”
词语解释:侵夺  拼音:qīn duó
(1).侵占,抢夺。《荀子·王制》:“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好取侵夺,如是者危殆。”《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 数侵夺 汉 甬道, 汉 军乏食,遂围 汉王 。”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若巧者侵夺已甚,则拙者迫怵无聊。利害相形,不得不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土司·缅甸盛衰始末》:“ 正统 间,﹝ 迤西 ﹞为 麓川 所侵夺,诉於朝。” 徐特立 《抗日十大纲领》:“另一方面要靠用武力来侵夺殖民地,重分世界,如 德 、 意 、 日 。”
(2).谓侵犯夺取。 郑观应 《盛世危言·公法》:“夫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他人不得侵夺。”
(3).被逼迫,受陷害。 汉 王充 《论衡·乱龙》:“囚罪正则木囚不动;囚冤侵夺,木囚动出。”
词语解释:枉夺  拼音:wǎng duó
侵凌夺取。《后汉书·窦宪传》:“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
词语解释:回夺  拼音:huí duó
谓转变态度,更改主张。《新唐书·韦处厚传》:“ 处厚 姿状如甚懦者,居家亦循易,至廷争,嶷然不可回夺。”
词语解释:白夺  拼音:bái duó
不付代价而公开掠夺。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楔子:“见了人家的好玩器,好古董,不论金银寳贝,但是值钱的,我和俺父亲的性儿一般,就白拿白要,白抢白夺。” 明 丘濬 《大学衍义补》卷二五:“万乘之王而有四海之富,乃白夺贫人之物,以为食用,无以异於盗贼之白日行动。”
词语解释:掠夺  拼音:lüè duó
亦作“ 掠敚 ”。 抢劫;强取。 汉 荀悦 《申鉴·政体》:“偷窃则民备之,备之而不得,则暴迫而取之,谓之掠夺。”《后汉书·朱穆传》:“牧守长吏,多非德选……又掠夺百姓,皆託之尊府。” 宋 王禹偁 《律赋序》:“秋赋春闈,粗有警策,用能首冠多士,声闻於时;然试罢即为同人掠夺,其草於今莫有存者。” 李大钊 《新纪元》:“劳工阶级有了自卫的方法,那些少数掠夺劳工剩余的强盗,都该匿迹销声了。”
词语解释:陵夺  拼音:líng duó
侵凌劫夺。《后汉书·董卓传论》:“夫以刳肝斮趾之性,则羣生不足以厌其快,然犹折意縉绅,遟疑陵夺,尚有盗窃之道焉。”《百喻经·灌甘蔗喻》:“世人亦尔,欲求善福,恃己豪贵,专形挟势,迫胁下民,陵夺财物。”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蓝摩国》:“至於此国,方欲兴工,而此池龙恐见陵夺,乃变作婆罗门。” 章炳麟 《五无论》:“苦寒地人与温润地人,每岁爰土易室而居,迭相迁移,庶不以执着而生陵夺。”
词语解释:映夺  拼音:yìng duó
光辉夺目。 宋 叶适 《北村记》:“若夫城中甲观大囿,照耀映夺,曾不敢仰视而侧立也。”
词语解释:攻夺  拼音:gōng duó
攻取。《荀子·议兵》:“所行,攻夺变诈也。” 宋 苏辙 《民政策》下之五:“而一旦欲有所攻夺掩袭,则独发内郡之卒,使二者各思致其勇力以报其上。”《明史·吴良传》:“ 张士诚 兵据 秦望山 , 良 攻夺之,遂克 江阴 。”
词语解释:抢夺  拼音:qiǎng duó
(1).以暴力强取。《元典章新集·刑部·再犯贼人》:“贼人 周大添 初犯窃盗刺断,今次白昼抢夺 张四嫂 麻皮。”《水浒传》第七三回:“小人只是这里剪径,那里敢大弄,抢夺人家子女!”
(2).争夺。 明 吴炳 《绿牡丹·谈心》:“第一第二,两个先自抢夺,小弟何处説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七回:“这一路的好汉,只要东西,不伤人;若是和他争论抢夺,他便是一刀一个。” 峻青 《海啸》第四章:“有几个军官,竟然在抢夺起救生圈来了。”
词语解释:谴夺  拼音:qiǎn duó
责其罪而革其官。 唐 元稹 《寄隐客》诗:“监察官甚小,发言无所裨。小官仍不了,谴夺亦已随。”
词语解释:劫夺  拼音:jié duó
亦作“刧夺”。亦作“刦夺”。亦作“刼夺”。 抢劫夺取。《史记·日者列传》:“君子内无飢寒之患,外无劫夺之忧。” 唐 高适 《同河南李少尹毕员外宅夜饭洛阳告捷遂作春酒歌》:“ 彭门 劒门 蜀山 里,昨逢军人刼夺我。”《敦煌变文集·张义潮变文》:“ 元弘 本使 王瑞章 ,奉勅持节北入 单于 ,充册立使。行至 雪山 南畔,遇逢背逆 迴鶻 一千餘骑,当被刧夺国册及诸勅信。”《元典章新集·刑部·防盗》:“﹝ 江 淮 ﹞濒 江 靠海水面阔达,内有船户十万餘户,其间逃役结党成羣,以揽载为由,中途将客杀死,刧夺财物。”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叶公滑釐子合传》:“染其习者,即亲如骨肉,亦互相刦夺。” 李大钊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他们有了资本,于是也有机会去劫夺劳动的结果。”
词语解释:漏夺  拼音:lòu duó
漏脱。《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本谓 膺 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 唐 戴叔伦 《敬酬陆山人》诗之一:“当时漏夺无人问,出宰 东阳 笑杀君。”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况太守》:“谱传皆有漏夺。”
词语解释:掩夺  拼音:yǎn duó
盖过,超越。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矜嫚·桑悦》:“﹝ 桑悦 ﹞迁 长沙 倅,再调 柳州 。 悦 意不乐往。人问之,輒曰:‘ 宗元 小生,擅此州名久,吾一旦往,掩夺其上,不安耳。’”
词语解释:歼夺  拼音:jiān duó
使丧亡。 唐 元稹 《赠郑馀庆太保诰》:“况朕小子,获承祖宗,实赖一二元老,朝夕教诲,以仪形于四方。天胡不仁,遽尔歼夺,而今而后,谁其屏余?!”
词语解释:矫夺  拼音:jiǎo duó
(1).谓假托君命以夺取。《晏子春秋·谏上八》:“故内宠之妾,迫夺于国;外宠之臣,矫夺于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赵孝成王 德公子之矫夺 晋鄙 兵而存 赵 ,乃与 平原君 计,以五城封公子。”
(2).强行夺取。《汉书·严安传》:“故搢绅者不惮为诈,带剑者夸杀人以矫夺,而世不知媿,故姦轨浸长。”
词语解释:盗夺  拼音:dào duó
掠夺,侵夺。 汉 荀悦 《汉纪·景帝纪》:“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为吏,以货赂为市,盗夺百姓,侵侮万民。”
词语解释:暴夺  拼音:bào duó
犹掠夺。《墨子·辞过》:“当今之主……必厚作敛於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
词语解释:攫夺  拼音:jué duó
抢夺;掠取。《明史·外国传一·朝鲜》:“ 辽 民迫於饥馁,散布村落,强者攫夺,弱者丐乞。” 秦牧 《艺海拾贝·“狼吞虎咽”》:“这显然是长期生活在森林荒野,在经常都有天敌来攫夺它们的食物的生活环境下养成的生活习惯。”
词语解释:定夺  拼音:dìng duó
(1).决定事情的可否与去取。 宋 范仲淹 《奏辩陈留移桥》:“既闻差 王礪 重行定夺,遂令人探问移与不移。”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四折:“你父子们有甚不相和,倒着俺定夺?”《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今日正有人间儿女英雄一桩公案该当发落,请旨定夺。” 郭沫若 《创造十年》二:“所以在瞬息之间事情便定夺下来了。”
(2).引申谓主意、主张。 元 无名氏 《桃花女》第二折:“我劝你所作依公莫太过,投至得到我根前问个定夺,讨个提掇,决个死活。”
词语解释:强夺  拼音:qiáng duó
用暴力抓取或带走。例如:强夺他人财产是犯法的。
词语解释:搀夺  拼音:chān duó
抢占,争夺。 唐 李商隐 《杂纂》:“搀夺人话柄。” 元 无名氏 《谢金吾》第二折:“不听的做夜市的炒闹,争地铺的搀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闻桥畔有詬争声,良久愈厉……諦听其语,急遽搀夺,不甚可辨。” 梁启超 《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果尔,人之竭死力以互搀夺而丝毫不肯相让者,不亦大愚而可笑矣乎?”
词语解释:议夺  拼音:yì duó
犹核准。 明 海瑞 《均徭申文》:“即查该县原申均徭令七甲为首编起,果於众心乐从,民无异议,方与议夺。”
词语解释:褫夺  拼音:chǐ duó
(1).夺取;剥夺。 老舍 《四世同堂》十八:“八张像蝗虫的小嘴,和十六对像铁犁的脚,就把他的学者资格永远褫夺了。”
(2).谓剥夺衣冠,革除功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一·天顺初元会试》:“至四年, 吕原 再主会试,则 浚 先因 亨 败,诈病,居家褫夺,又以怨望磔於市。” 清 梅曾亮 《臣事论》:“彼士也,有考试场屋之苦,有文字声病之学,违其程度,则又有褫夺扑责之刑以随其后。”参见“ 褫革 ”。
词语解释:褫革  拼音:chǐ gé
谓剥夺冠服,革除功名。 清 周亮工 《祭毘陵吴俨若太翁文》:“赖先皇帝圣明,习臣素行,令回奏不加褫革。”《儒林外史》第九回:“但查本人係廪生挨贡,不便追比,合详请褫革,以便严比。”参见“ 褫衿 ”。
词语解释:移夺  拼音:yí duó
强行改变。《南史·殷景仁传》:“知 文帝 信仗 景仁 ,不可移夺。” 宋 蔡梦弼 《草堂诗话》卷一:“穷理天性,移夺造化。” 明 方孝孺 《赠林公辅序》:“彼或不知自重而为外物所移夺者,自轻者也。”
词语解释:贬夺  拼音:biǎn duó
谓对某种主张加以批评并使之改变。《晋书·庾纯传》:“而后将军 眅 ( 荀眅 )敢以私议贬夺公论,抗言矫情,诬罔朝廷,宜加贬黜。”《南史·徐勉传》:“射策甲科,起家王国侍郎,补太学博士。时每有议定, 勉 理证明允,莫能贬夺,同官咸取则焉。”
词语解释:卤夺  拼音:lǔ duó
掠夺。卤,通“ 虏 ”。《南齐书·柳世隆传》:“专恣卤夺,罔顾国典。”
词语解释:博夺  拼音:bó duó
取得;夺取。 明 李贽 《卓吾论略》:“彼谓吾利口能言,至长大或能作文词,博夺人间富若贵,以救贱贫耳,不知吾大人不为也。”
词语解释:诃夺  拼音:hē duó
呵叱而夺去。 明 吴承恩 《〈禹鼎志〉序》:“余幼年即好奇闻,在童子社学时,每偷市野言稗史,惧为父师訶夺,私求隐处读之。”
词语解释:误夺  拼音:wù duó
字句的错误和脱漏。 郭沫若 《屈原赋今译·〈九歌〉解题》:“加上脱简、传写、翻刻、虫蛀、鼠咬、后人的任意改窜,经历了两千多年,也不知道有多少词句上和文字上的误夺、增益。”
词语解释:讼夺  拼音:sòng duó
争讼。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集福庵》:“知府 伍畴中 用价承佃,都御史 毛贞甫 亦用价佃之;一则曰‘近吾家也’,一则曰‘地,旧吾家施也’,竟成讼夺。”
词语解释:详夺  拼音:xiáng duó
审察决定。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三出:“小神奉殿下法旨,将这几宗文卷,请菩萨详夺者。” 明 海瑞 《申朱提学道教条》:“为此合行备申,伏乞详夺施行。”
词语解释:诡夺  拼音:guǐ duó
用诡诈手段夺取。 三国 魏 曹丕 《与锺大理书》:“既有 秦昭 章臺 之观,而无 藺生 诡夺之誑。”《新唐书·郭子仪传赞》:“及大难略平,遭谗甚,诡夺兵柄,然朝闻命,夕引道,无纤介自嫌。”
词语解释:取夺  拼音:qǔ duó
夺取;以武力强取。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汝等入城,不得惊动府库,不得杀害人民,不得取夺财物。”
词语解释:诱夺  拼音:yòu duó
引诱夺取。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三章:“ 文王 定法律确定奴隶所有权,不许互相诱夺,足见奴隶还是构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
词语解释:僭夺  拼音:jiàn duó
(1).谓肆行劫夺。 刘师培 《悲佃篇》:“ 开元 以下,逆 胡 逞兵,大憝虽平,而悍将骄兵,逞雄于外,肆行掊克,捘削民财,僭夺之惨,罔可詰穷。”
(2).非分夺取。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二章第五节:“尤其是 杨秀清 假托‘天父下凡’,借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僭夺 洪秀全 的军政大权。”
词语解释:你争我夺  拼音:nǐ zhēng wǒ duó
指相互争夺。例如:这种你争我夺的场面还不少。
词语解释:降夺  拼音:jiàng duó
谓降位夺职。《后汉书·安帝纪》:“降夺储嫡,开萌邪蠹。”
词语解释:贪夺  拼音:tān duó
贪求掠夺。 元 陈天祥 《论卢世荣奸邪状》:“既怀无饜之心,广设贪夺之计,而又身当要路,手握重权。”
词语解释:凌夺  拼音:líng duó
(1).侵夺。《北史·周纪下论》:“虽復 岷 峨 投袂,翻成凌夺之威; 漳 滏 勤王,无救 宗周 之殞。”《旧唐书·德宗纪下》:“ 寿州 茶园,輙纵凌夺; 唐州 詔使,潜构杀伤。”
(2).超越混淆。 清 黄宗羲 《张景岳传》:“作古方八阵,释古人立方之意;作新方八阵,析古方之某药,为某经之用,不相凌夺。”
词语解释:负乘斯夺  拼音:fù chéng sī duó
语出《易·繫辞上》:“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后以“负乘斯夺”指才德不称其职会招致祸患。 宋 岳飞 《辞宣抚副使札》:“兼招讨使,权不为不重,若更加以甚高非常之宠,必起负乘斯夺之悔,所有宣抚副使恩命,实难祗受。”
词语解释:颠夺  拼音:diān duó
反覆斟酌。 郑振铎 《中国俗文学史》第十三章引 明 无名氏《二贤传》:“老蛮子爬伏在那鞍轿上,唬得他浑身打战战兢兢,良久还过一口气,腹内展转自颠夺:我今年枉活八十多岁许,这是我少智无谋缺欠通。”
词语解释:削夺  拼音:xuē duó
剥夺,夺去。《史记·吴王濞列传》:“ 高帝 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 鼂错 擅适过诸侯,削夺之地。”《晋书·姚兴载记下》:“且可削夺威权,使散居藩国。”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九:“詔 元昊 在身官爵并宜制夺,仍除属籍。”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三:“他并不去读他们的著作,而只觉得有了他们的著作才削夺了他自己发表作品的机会。”
词语解释:虏夺  拼音:lǔ duó
掠夺。《后汉书·陈敬王羡传》:“是时诸国无復租禄,而数见虏夺,并日而食,转死沟壑者甚众。”《后汉书·宦者传·侯览》:“虏夺良人,妻略妇子,及诸罪衅,请诛之。”《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吏司奔驰,遇便虏夺,市廛离散,商旅靡依。”
词语解释:卓夺  拼音:zhuó duó
谓作出高明的决断。请人裁夺的敬语。《廿载繁华梦》第十回:“待小弟今晚作个东道,并请老哥与 山农 两位赴席,看他如何,再行卓夺。” 廖仲恺 《致胡汉民函》:“拟请政府先将 彭 、 苏 两人扣留,令其交出凶手,并将该两堡联团局封禁,以为白昼任意杀人、阻碍农民运动者戒。如何之处,惟卓夺。”
词语解释:莽夺  拼音:mǎng duó
强抢。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二折:“这廝强赖人钱财,莽夺人妻室。”
词语解释:剪夺  拼音:jiǎn duó
犹脱落。 郭沫若 《〈石鼓文研究〉重印弁言》:“但‘中权’残字多被保存,‘后劲’次之,‘先锋’翦夺最多。”按,“中权”、“后劲”、“先锋”均指石鼓文拓本。
词语解释:顿夺  拼音:dùn duó
谓违反情理地强行断绝。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顿夺其当年,所以超升潜行,协於神明,福德彰於后身,岂能见其所得哉。”
词语解释:乞夺  拼音:qǐ duó
夺取;索取。《魏书·李冲传》:“是时牧守子弟多侵乱民庶,轻有乞夺。”《法苑珠林》卷二一:“有盾甚爱,患人乞夺,曾未示人。”
词语解释:胁夺  拼音:xié duó
以威夺取。《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后手持縑数匹, 董承 使符节令 孙徽 以刃胁夺之,杀旁侍者,血溅后衣。”
词语解释:起夺  拼音:qǐ duó
耍弄,和人开玩笑。《西游记》第六九回:“ 八戒 道:‘八百八味,每味三斤,只用此二两,诚为起夺人了。’”
词语解释:诈夺  拼音:zhà duó
谓以诈术夺取。《史记·吕太后本纪》:“王因杀其相,遂发兵东,诈夺 琅邪王 兵,并将之而西。”
词语解释:击夺  拼音:jī duó
抢夺,劫掠。《荀子·正论》:“於是焉 桀 紂 羣居,而盗贼击夺,以危上矣。” 汉 贾谊 《新书·时变》:“工击夺者为贤,善突盗者为哲;诸侯设陷而相飭,设輹而相绍者为知。” 汉 桓宽 《盐铁论·世务》:“故谋臣以为击夺以困极之。”
词语解释:讹夺  拼音:é duó
亦作“ 讹敚 ”。亦作“譌夺”。 指文字的错误、脱漏。 清 龚自珍 《与人笺》:“ 孟蜀 以来,槧本繁兴……展转讹夺,流布浸广。” 鲁迅 《〈嵇康集〉序》:“予幸其书今在京师图书馆,乃亟写得之,更取 黄 本讎对,知二本根源实同,而互有讹夺。” 鲁迅 《〈嵇康集〉跋》:“原钞颇多讹敚,经二三旧校,已可籀读。”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吕超墓出土吴郡郑蔓镜考》:“文句譌夺,取他竟铭校之,始知大较。”
词语解释:阳施阴夺
表面给予,暗中夺回
词语解释:讯夺  拼音:xùn duó
审讯定夺。 樊增祥 《批屈自有呈词》:“其中恐有挟嫌诬陷之处,姑候唤案讯夺。”
词语解释:丐夺  拼音:gài duó
强求夺取。《左传·昭公十六年》:“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 孔颖达 疏:“此言毋或匄夺,亦谓不得强匄乞夺取也。” 宋 苏洵 《广士》:“而后察其贤有功而爵之,禄之,贵之,勿弃之於冗流之间,则彼有冀於功名,自尊其身,不敢匄夺,而奇才絶智出矣。”
词语解释:酌夺  拼音:zhuó duó
斟酌决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安庆起义清方档案》:“此次变起仓卒,本出意外,若论失於觉察、救护之罪,则同城文武司道以下均当共之,亦不能仅责警局及 恩 前抚之随从各弁也。伏乞酌夺。”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附奉文一篇,可用否?希酌夺!”
词语解释:克夺  拼音:kè duó
定夺,决断。《红楼梦》第三三回:“大约我近年於家务疏懒,自然执事人操克夺之权,致使弄出这暴殞轻生的祸来!”
词语解释:邀夺  拼音:yāo duó
拦阻抢夺。《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二年》:“时诸军匱乏,供军院所运衣粮,往往不得至院,在涂为诸军邀夺,其悬军深入者,皆冻馁无所得。”
词语解释:亏夺  拼音:kuī duó
损害夺取。《墨子·非乐上》:“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词语解释:予取予夺  拼音:yú qǔ yǔ duó
见“ 予取予擕 ”。
词语解释:予取予携
亦作“ 予取予夺 ”。 从我处掠取。 梁启超 《克林威尔传》第五章:“今且冻饿委沟壑,所餘更何长物之与有?予取予擕,公等自为之!” 廖仲恺 《农民运动所当注意之要点》:“为谋永远撤去我海关之屏障,以任其予取予擕。” 秦牧 《拳头海岸》:“许多被目为可以予取予夺地得到财富的海岸,一处处都伸出了拳头来,变成了‘拳头海岸’。”
词语解释:交夺  拼音:jiāo duó
互相争夺。 宋 王禹偁 《单州成武县主簿厅记》:“然尔其间有鬪讼相高,婚田未决,畜产交夺,契券不明者,在乎察其情伪,正其曲直。”
词语解释:二人夺  拼音:èr rén duó
刀的一种。鞘似手仗,刀贮其中,遇人抢夺,鞘脱刃出,可以防身,故名。 田真 《好一个“铁拐李”》:“四个高举火把的黑衫人为前导,一个身穿月白中式衫裤的矫健身影气势汹汹而上,一横‘二人夺’,跳个‘铁门坎’,在台口一个亮相。”
词语解释:五抢六夺  拼音:wǔ qiǎng liù duó
竞相抢夺。 郭沫若 《水平线下·到宜兴去》:“船一靠岸,他们便蜂拥上来,遇着街上有卖食的便五抢六夺地捞到口里。”
词语解释:扰夺
掠夺
词语解释:驱夺  拼音:qū duó
驱逐掠夺。《南史·梁临川靖惠王宏传》:“ 宏 都下有数十邸出悬钱立券,每以田宅邸店悬上文券,期讫便驱券主,夺其宅。都下东土百姓,失业非一。帝后知,制悬券不得復驱夺,自此后贫庶不復失居业。”
词语解释:丏夺  拼音:miǎn duó
强取。 宋 司马光 《言任守忠第三札子》:“ 濮王 之薨, 守忠 监护葬事,卖弄国恩,轻蔑皇族,乘其有丧,丏夺财物。”
共160,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