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426,分6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首字词组
外物外身外境外景外饰外门外州外应
外事外路外臣外生外奖外郎外亲外弟
外人外边外孙外头外观外水外扬外祖
外家外声外缘外戚外出外传外朝外强
外台外行外见外间外忧外相外夷外族
外求外道外形外府外补外名外城外邪
外来外情外户外貌外闲外地外色外翁
外客外慕外尘外学外长外域外流外日
外心外意外此外篇外庭外役外者外方
外国外面外累外氏外交外转外甥外铄

词语解释:外物  拼音:wài wù
(1).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类。《庄子·外物》:“外物不可必,故 龙逄 诛, 比干 戮, 箕子 狂, 恶来 死, 桀 紂 亡。” 南朝 梁 沉约 《述僧中食论》:“心神所以昏惑,由于外物扰之。扰之大者其事有三:一则势利荣名,二则妖妍靡曼,三则甘旨肥浓。” 唐 高适 《同群公宿开善寺赠陈十六所居》诗:“谈空忘外物,持诫破诸邪。” 宋 曾巩 《救灾议》:“先王之於救灾,髮肤尚无所爱,况外物乎!” 明 方孝孺 《赠林公辅序》:“彼或不知自身重而为外物所移夺者,自轻者也。”
(2).谓超脱于物欲之外。《庄子·大宗师》:“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外物弃志,涤荡机变,忘富逸贵,杜遏劝沮,不恤乎穷,不荣乎达,不戚乎毁,不悦乎誉,道家之业也。” 唐 杜甫 《渼陂西南台》诗:“劳生愧 严 郑 ,外物慕 张 邴 。”
(3).指外界的人或事物。《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讯访东宫玄圃,乃有栢屋,制甚古拙,臣乃欲坏取以奉太子,非但失之于前,且补接既多,不可见移,亦恐外物或为异论,不审可有垂许送东府斋理不?”《梁书·陶弘景传》:“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閲为务。” 唐 元稹 《赠乐天》诗:“不是眼前无外物,不关心事不经心。” 宋 陆游 《感怀》诗:“一窗修灯下,超然傲 羲 轩 。外物自变迁,内景常默存。”
词语解释:外事  拼音:wài shì
(1).古代指外土诸侯奉行王事。《书·康诰》:“外事,汝陈时臬,司师兹殷罚有伦。” 孔 传:“言外土诸侯奉王事,汝当布陈是法,司牧其众及此 殷 家刑罚有伦理者兼用之。”一说谓在外朝听狱之事。参见 清 孙星衍 《尚书古今文注疏》。亦指境外之事。《左传·文公十三年》:“ 中行 桓子 曰:‘请復 贾季 ,能外事,且由旧勋。’” 孔颖达 疏:“ 贾季 ……能知外竟之事。”
(2).古代指郊祭或田猎之事。亦指对外联合或用兵。《礼记·曲礼上》:“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 郑玄 注:“出郊为外事。” 孔颖达 疏:“外事,郊外之事也…… 崔灵恩 云:外事,指用兵之事。” 孙希旦 集解:“愚谓外事,谓祭外神。田猎出兵,亦为外事。”《史记·蒙恬列传》:“ 恬 任外事而 毅 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宋 司马光 《言横山上殿札子》:“但以国家今日内政未修,不可遽谋外事故也。”《三国演义》第四四回:“ 伯符 临终有言:内事不决问 张昭 ,外事不决问 周瑜 。”
(3).朝廷政事。与宫内之事称内事相对。《后汉书·刘盆子传》:“ 盆子 惶恐,日夜啼泣,独与中黄门共卧起,唯得上观阁而不闻外事。”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太子职当侍膳问安,不宜言外事。”《明史·太祖纪三》:“秋七月戊戌,禁内官预外事,敕诸司毋通内官监文移。”《清史稿·后妃传·太祖孝慈高皇后》:“后庄敬聪慧……不预外事,殫诚毕虑以事上。”
(4).世事;家庭或个人以外的事。《东观汉记·张酺传》:“臣闻王者法天,荧惑奏事太微,故州牧刺史入奏事,所以通下问,知外事也。” 三国 魏 嵇康 《家诫》:“所以然者,长吏喜问外事,或时发举,则怨者谓人所説,无以自免也。” 宋 梅尧臣 《访矿坑老僧》诗:“山深无外事,日夕爱潺湲。”《红楼梦》第六六回:“且説二姐儿操持家务,十分谨肃,每日关门闭户,一点外事不闻。”
(5).指外交事务。 黄远庸 《库伦独立后之外交》:“ 库伦 独立后, 俄国 国家及国民种种活动,汇而记之,不仅足以识外事,即将来 中 俄 交涉结果之几微,亦在此矣。” 毛泽东 《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我们应当在外事工作方面、国防建设方面加强努力。”
(6).指男色之事。 清 吴下阿蒙 《断袖篇·张幼文》:“ 伯起 亦好外,闻有美少年,必多方招至,抚摩周憮,无所不至,年八十餘犹健。或问先生多外事,何得不少损精神。”
词语解释:外人  拼音:wài rén
(1).他人;别人;没有亲友关系的人。《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谢公 问 王子敬 :‘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固尝不同。’公曰:‘外人论殊不尔。’”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二:“ 莱公 知 开封府 ,一旦问 嘉祐 曰:‘外人谓劣丈云何?’”《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常言道:疎不间亲。你我终是外人,怎管得他家事。” 老舍 《骆驼祥子》十:“说说不要紧!都不是外人!”
(2).古代指本诸侯国以外的人。近世指外国人。《管子·问》:“羣臣有位事官大夫者几何人?外人来游在大夫之家者几何人?” 尹知章 注:“外人,谓外国人。”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知非变法,无以交通外人,得其欢心。”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萧红作〈生死场〉序》:“路上是骆驿不绝的行李车和人,路旁是黄白两色的外人,含笑在赏鉴这礼让之邦的盛况。”
(3).外面的人。《庄子·山木》:“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於患。” 晋 陶潜 《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弁证》:“或传 安南 有 播流山 ,环数百里,皆如铁围,不可攀,躋中有土田,惟一窍可入,而尝自塞之人物古怪,不与外人通。” 丘逢甲 《游西樵山》诗之五:“樵夫闻大笑,遂为外人传。”
词语解释:外家  拼音:wài jiā
(1).泛指母亲和妻子的娘家。《东观汉记·吴汉传》:“﹝ 吴汉 ﹞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 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以分与昆弟外家。”《晋书·魏舒传》:“﹝ 魏舒 ﹞少孤,为外家 宁氏 所养。 宁氏 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外祖母以 魏 氏甥小而慧,意谓应之。”
(2).指外戚。《史记·吕太后本纪》:“ 吕氏 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后汉书·崔駰传》:“ 汉 兴以后,迄于 哀 平 ,外家二十,保族全身四人而已。” 李贤 注:“外家,当为后家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三:“谓自古戚里侵权,便为衰世之象;外家干政,即是亡国之本。”
(3).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资治通鉴·梁简文帝大宝元年》“犯者刑及外族” 元 胡三省 注:“男子谓舅家为外家,妇人谓父母之家为外家。”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先太夫人外家 曹 氏,有媪能视鬼。”
(4).指男子于正妻之外在别处所置之妾。 梅阡 《骆驼祥子》第一幕:“这些日子老爷子又弄了个‘外家’,还瞒着我,当我不知道呢!” 赵孙诒 《遣兴录》:“你父亲在世之时有一个外家,老身就是你父亲的外老伴儿。”
(5).谓儒家六经以外的传记杂说等。《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论》:“臣幸得以经术为郎,而好读外家传语。” 司马贞 索隐:“ 东方朔 亦多博观外家之语,则外家非正经,即史传襍説之书也。”
(6).指外家拳。《儿女英雄传》第六回:“武当拳是 明太祖 洪武 爷留下的,叫作‘内家’;少林拳是 姚广孝 姚少师 留下的,叫作‘外家’。” 陶成章 《浙案纪略》:“当 明 之世,有 少林寺 者,聚徒传拳术,名闻海内,称曰外家。”参见“ 内家拳 ”。
词语解释:内家拳  拼音:nèi jiā quán
我国拳术的著名流派之一。我国拳术旧有内家和外家之分。相传外家起于 少林 ,以主动攻击搏人为主;内家相传起于 宋 张三峰 ,拳法以静制动,使犯者应手而仆。 清 黄百家 有《内家拳法》一书。晚 清 也有人把形象近似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统称为“内家拳”。
词语解释:外台  拼音:wài tái
(1).官名。 后汉 刺史,为州郡的长官,置别驾、治中,诸曹掾属,号为外台。《后汉书·方术传上·谢夷吾》:“﹝ 谢夷吾 ﹞爰牧 荆州 ,威行邦国……寻功简能,为外臺之表。”
(2).官名。兰台。《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明帝 时大司农 弘 农 董遇 等,亦歷注经传,颇传於世”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兰臺为外臺,秘书为内阁,臺、阁一也。”
(3).官名。 汉 因 秦 制,置谒者为外台。参见“ 三臺 ”。
词语解释:三台  拼音:sān tái
(1).古代天子有灵台、时台、囿台,合称三台。《初学记》卷二四引 汉 许慎 《五经异义》:“天子有三臺,灵臺以观天文,时臺以观四时施化,囿臺以观鸟兽鱼鱉。”
(2). 汉 因 秦 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后汉书·袁绍传》:“坐召三臺,专制朝政。” 李贤 注引《晋书》:“ 汉 官,尚书为中臺,御史为宪臺,謁者为外臺,是谓三臺。” 宋 司马光 《赠太子太傅康靖李公挽词》:“十郡餘恩在,三臺故吏多。”
(3).指 三国 魏 曹操 所建 铜雀台 、 金虎台 、 冰井台 。故址在今 河北 临漳县 三台村 。《文选·左思〈魏都赋〉》:“飞陛方輦而径西,三臺列峙以峥嶸。” 张载 注:“ 铜爵园 西有三臺,中央有 铜爵臺 ,南则 金虎臺 ,北则 冰井臺 。”后 北齐 文帝 在旧基上加以扩建,改 铜爵 曰 金凤 , 金虎 曰 圣应 , 冰井 曰 崇光 。见《北史·齐纪中》。 唐 孟云卿 《邺城怀古》诗:“三臺竟寂寞,万事良难固。”
(4).曲调名。《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五·三台词序》:“ 刘禹锡 《嘉话録》曰:‘三臺送酒,盖因 北齐 高洋 毁 铜雀臺 ,筑三个臺,宫人拍手呼上臺送酒,因名其曲为《三臺》。’” 唐 王建 《江南三台词》:“朝愁暮愁郎老,百年几度《三臺》。”
(1).星名。《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开德宣符也。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为司命,主寿。次二星曰中台,为司中,主宗室。东二星曰下台,为司禄,主兵,所以昭德塞违也。”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二折:“望 黄河 一股儿浑流派,高衝九曜,远映三台。”
(2).喻三公。《后汉书·杨震传》:“蛇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 唐 高适 《奉酬睢阳李太守》诗:“三台冀入梦,四岳尚分忧。”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二折:“但有日官居八座,位列三台,日转千堦,头直上打一轮皁盖,那其间谁敢道我负薪来。” 清 陈梦雷 《西洋贡狮子赋》:“叶梦兆三台之尊,入朝肃五坊之乐。”参见“ 三公 ”。
词语解释:外求  拼音:wài qiú
求之于外。《穀梁传·庄公二十八年》:“古者税什一,丰年补败,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韩诗外传》卷一:“安命养性者,不待委积而富,名号传乎世者,不待势位而显,德义畅乎中而无外求也。” 南朝 梁 沉约 《伤王谌》诗:“长史体閒任,坦荡无外求。持身非诡遇,应物有虚舟。” 唐 宋之问 《送许州宋司马赴任》诗:“河润在明德,人康非外求。当闻力为政,遥慰我心愁。” 宋 陆游 《秋夜纪怀》诗:“垂世诗书在,儿童勿外求。”
词语解释:外来  拼音:wài lái
从外边来的;非固有的。例如:外来干涉。
词语解释:外客  拼音:wài kè
(1).外来的客人。 汉 焦赣 《易林·师之涣》:“ 恶来 呼伯,烦惊外客。”《儒林外史》第四九回:“小弟二十年别怀,也要借尊酒一敍。但不知老先生今日可还另有外客?”《红楼梦》第三回:“外客没见就脱了衣裳了!还不去见你妹妹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就是几位,没有外客。”
(2).外寇。 马王堆 汉 墓帛书《十大经·称》:“不有内乱,必有外客。肤既为肤,勮既为勮。内乱不至,外客乃却。”
词语解释:外心  拼音:wài xīn
(1).用心于外。《礼记·礼器》:“礼以多为贵者,以其外心者也。” 郑玄 注:“外心,用心於外,其德在表也。”
(2).异心;贰心。《左传·昭公三年》:“ 郑 罕虎 如 晋 ,贺夫人,且告曰:‘ 楚 人日徵敝邑,以不朝立王之故。敝邑之往,则畏执事,其谓寡君而固有外心。’”《吕氏春秋·遇合》:“姑妐知之,曰:‘为我妇而有外心,不可畜。’因出之。”《史记·赵世家》:“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羣臣皆有外心,礼益慢,唯 高共 不敢失礼。”《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船家﹞真心相待,看看熟分,并不隄防他有外心了。”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四章:“‘他从今年开春起,就跟我要打离婚。’……‘他是不是有外心啦?’ 金丝 瞅着她问。”
(3).数学名词。指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相交点。用这个点做圆心可以画三角形的外接圆。
词语解释:外国  拼音:wài guó
(1).古代指中央政府以外的政权。后以指本国以外的国家。《史记·大宛列传》:“然 张騫 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 博望侯 ,以为质於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唐 韩愈 《送郑尚书序》:“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九回:“去年外国新到了一种纸卷烟的机器,小巧得很。” 巴金 《灭亡》第八章:“我起先推口说,我是外国人,夹在她们中间会使她们不方便。”
(2).犹外地,外乡。 清 李渔 《意中缘·沉奸》:“我和你两个妇人,来在他乡外国,没有一个男子护身,也走动不得。”
词语解释:外身  拼音:wài shēn
(1).谓献身。《晋书·桓温传》:“知欲躬率三军,荡涤氛秽,廓清中畿,光復旧京,非夫外身殉国,孰能若此者哉!”
(2).谓置身于世外。 唐 麴信陵 《移居洞庭》诗:“荷锄分地利,纵酒乐天真,万事更何有,吾今已外身。”
词语解释:外路  拼音:wài lù
(1). 宋 代以后指各地方行政区划。《宋史·河渠志二》:“今公私财力困匱,惟朝廷未甚知者,赖先帝时封桩钱物可用耳。外路往往空泛,奈何起数千万物料、兵夫,图不可必成之功?”《金史·世宗纪下》:“命随朝六品、外路五品以上职事官,举进士已在仕,才可居翰苑者,试制詔等文字三道,取文理优赡者补充学士院职任。”
(2).外地。 元 石德玉 《紫云庭》第三折:“俺这外路打扮,其实没这异锦轻罗。”《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听他説话,虽带点外路口音儿,却不侉不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但腾出了这后进房子,就应该收拾起来,招呼些外路客帮。”
词语解释:外边  拼音:wài biān
(1).指物件靠外的边沿。《元史·天文志一》:“其上衡两端,自长窍外边至衡首底,厚倍之。”
(2).指超出某一范围的地方。 唐 吴融 《华清宫》诗:“緑树碧簷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金瓶梅词话》第七四回:“你们里边与外边怎的,打偏别也是一般,一个不愤一个,那一个有些时道儿,就要躧下去。” 茅盾 《林家铺子》六:“ 林先生 是被党部扣住了,为的外边谣言 林先生 打算卷款逃走。”
(3).外地。《西游记》第四四回:“你老人家想是个外边来的,不知我这里利害。”
(4).表面。如:行李卷儿外边再加一层布。
词语解释:外声  拼音:wài shēng
音韵学术语。指开口呼和合口呼。 章炳麟 《国故论衡·音理论》:“闔口、开口皆外声,撮口、齐齿皆内声也。”
词语解释:外行  拼音:wài háng
对某种事情、工作不懂或缺乏经验。亦指外行的人。《儒林外史》第三十回:“ 苇 兄,你这话更外行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做书生意,我本是外行。”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四七:“历史资料真的没有吗?要说没有,那是骗外行的话。”
词语解释:外道  拼音:wài dào
(1).佛教徒称本教以外的宗教及思想为外道。 南朝 梁 沉约 《枳园寺刹下石记》:“魔众稽顙,外道屈膝;抽薪止火,折剑摧锋。”《陈书·傅縡传》:“三论之兴,为日久矣。 龙树 创其源,除内学之偏见; 提婆 扬其旨,荡外道之邪执。欲使大化流而不拥,玄风阐而无坠。”《景德传灯录·迦毗摩罗》:“第十三祖 迦毗摩罗 者, 华氏国 人也。初为外道,有徒三千,通诸异论,后於 马鸣 尊者得法。”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卷四:“予闻 释 氏之论曰:欲破彼宗,先善本宗。故佛在世日,西域有三十六种外道,每种各以其艺,咸来难佛……外道艺穷,乃始归佛。”
(2).泛指不合于正道的论说、法则等。 宋 宋羽 《沧浪诗话·诗评》:“ 大历 之诗,高者尚未失盛 唐 ,下者渐入晚 唐 矣。晚 唐 之下者,亦堕野狐外道鬼窟中。” 清 恽敬 《与黄香石》:“ 敬 古文法尽出 子长 ,其 孟坚 以下,时参笔势而已……作诗赋杂文,其法亦然,舍是皆外道也。”
(3).歪门邪道,搞不正当的活动。《红楼梦》第八一回:“説起 寳玉 的乾妈,竟是个混账东西,邪魔外道的。”
(4).见外;客气。《红楼梦》第九十回:“ 平儿 笑説道:‘我们奶奶説,姑娘特外道的了不得!’ 岫烟 道:‘不是外道,实在不过意。’” 高玉宝 《高玉宝》第十三章:“咱们是一根藤上的瓜,就不要说那些外道话了。”
词语解释:外情  拼音:wài qíng
(1).受外界事物触动而生之情。 晋 枣据 《杂诗》:“引义割外情,内感实难忘。”《史记·乐书》“感於物而动,性之颂也” 唐 张守节 正义:“其心虽静,感於外情,因物而动,是性之贪欲也。”
(2).指宫廷外臣民的情绪。《新唐书·李石传》:“于时大臣新族死,岁苦寒,外情不安。帝曰:‘人心未舒何也?’ 石 曰:‘刑杀太甚,则致阴沴。’”
(3).外国的情况。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 欧 亚 交通,几五十年,而国人犹茫昧于外情。”
(4).指与外人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小的媳妇,虽是懒惰娇痴,小的闺门也严谨,却不曾有甚外情。”
词语解释:外慕  拼音:wài mù
犹言他求;别有喜好。《宋书·隐逸传·雷次宗》:“于时师友渊源,务训弘道,外慕等夷,内怀悱发。” 唐 韩愈 《送高闲上人序》:“ 尧 、 舜 、 禹 、 汤 治天下, 养叔 治射, 庖丁 治牛, 师旷 治音声, 扁鹊 治病, 僚 之於丸, 秋 之於弈, 伯伦 之於酒,乐之终身不厌,奚暇外慕?”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儘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箇箇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
词语解释:外意  拼音:wài yì
(1).贰心;异志。《三国志·蜀志·刘璋传》:“今州中诸将 庞羲 、 李异 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不得 豫州 ,则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必败之道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五:“ 望子 忽生外意,神便絶往来。”《水浒传》第一一一回:“ 吕枢密 道:‘你两个来到,恐有他意。’ 穆弘 道:‘小人父子一片孝顺之心,怎敢怀半点外意。’”
(2).文字描绘的表面意义。与内意相对。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张天觉》:“ 苕溪渔隐 曰: 圣俞 《金针诗格》云:‘﹝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含蓄,方入诗格。’”
词语解释:外面  拼音:wài miàn
(1).外边。《朱子语类》卷六九:“不是外面事,只是自见得意思不同。”《水浒传》第三回:“外面都头人等,惧怕 史进 了得,不敢奔入庄裡来捉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我就到外面去打听船期,恰巧是在后天。”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一:“外面很凉呢,大家快到外面来,不要挤在一间小房间里。”参见“ 外边 ”。
(2).外表;表面。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 清 杭世骏 《质疑·礼记》:“车马是外面炫赫之物,故可以辞。”《红楼梦》第四四回:“你们娼妇们一条籐儿多嫌着我!外面儿你哄我!”
词语解释:外边  拼音:wài biān
(1).指物件靠外的边沿。《元史·天文志一》:“其上衡两端,自长窍外边至衡首底,厚倍之。”
(2).指超出某一范围的地方。 唐 吴融 《华清宫》诗:“緑树碧簷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金瓶梅词话》第七四回:“你们里边与外边怎的,打偏别也是一般,一个不愤一个,那一个有些时道儿,就要躧下去。” 茅盾 《林家铺子》六:“ 林先生 是被党部扣住了,为的外边谣言 林先生 打算卷款逃走。”
(3).外地。《西游记》第四四回:“你老人家想是个外边来的,不知我这里利害。”
(4).表面。如:行李卷儿外边再加一层布。
词语解释:外境  拼音:wài jìng
(1).国境以外的地区。《三国志·魏志·王朗传》:“ 孝武 之所以能奋其军势,拓其外境,诚因祖考畜积素足,故能遂成大功。”《隋书·源雄传》:“嘉谋絶外境之虞,挺剑息韦韛之望。沙漠以北,俱荷伟恩; 吕 梁 之间,罔不怀惠。”
(2).指外界事物。《史记·乐书》“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唐 张守节 正义:“物者,外境也。外有善恶来触於心,则应触而动,故云物使之然也。”
词语解释:外臣  拼音:wài chén
(1).古诸侯国的士大夫对别国君主的自称。《礼记·杂记上》:“﹝士﹞讣於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仪礼·士相见礼》:“凡自称於君……他国之人,则曰外臣。”《左传·成公三年》:“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 首 ( 荀首 ), 首 其请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
(2).犹藩臣。《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 新破,困,宜可使为外臣,朝请於边。”《史记·西南夷列传》:“ 南越王 黄屋左纛,地东西万餘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 宋 陆游 《南唐书·元宗纪》:“三月,遣司空 孙晟 及礼部尚书 王崇质 使 周 ,削去帝号,奉表请为外臣,犹不许。” 清 唐甄 《潜书·用贤》:“ 犬戎 虽强虣,亦终为 周 之外臣。”
(3).方外之臣。指隐居不仕者。《南齐书·明僧绍传》:“ 太祖 谓 庆符 曰:‘卿兄高尚其事,亦 尧 之外臣。朕虽不相接,有时通梦。’” 唐 任华 《寄李白》诗:“高歌大笑出关去,且向东山为外臣。” 金 元好问 《长寿新居》诗:“诗酒娱中岁,山林有外臣。” 明 李贽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后论》:“外臣者隐处之臣也。天下乱则贤人隐,故以外臣终焉。”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苏州 徐文靖 公, 明 季殉难。二子 昭文 、 贯时 ,俱守父志,不仕。 尤西堂 为 贯时 作传,其言‘少时美好,自称三十六帝外臣’。”
(4).指朝臣。与大内的宦官称内臣相对。 清 侯方域 《宦官论》:“今也,外臣不敢与闻内事,而中贵苛刻暴横民间。”《红楼梦》第十八回:“此係正殿,外臣未敢擅拟。”参见“ 内臣 ”。
词语解释:内臣  拼音:nèi chén
(1).国内的臣僚。亦指属下的诸侯。《左传·僖公七年》:“我以 郑 为内臣,君亦无所不利焉。” 杜预 注:“以 郑 事 齐 ,如封内臣。”《史记·太史公自序》:“ 唐蒙 使略通 夜郎 ,而 邛 笮 之君请为内臣受吏。”
(2).宫廷的近臣。《穀梁传·庄公二十三年》:“ 祭叔 来聘。其不言使,何也?天子之内臣也。不正其外交,故不与使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二十餘日,中外不通,两宫安否,朝臣咸忧惧,莫知所为。虽翰林内臣,亦无知者。”
(3).指宦官,太监。《汉书·五行志上》:“闕在司马门中,内臣 石显 之象也。” 唐 元稹 《宋常春等内仆局令》:“勑近制选内臣之善於其职者,监视诸镇,盖所以将我腹心之命达于爪牙之士也。”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盖学士院在禁中,非内臣宣召,无因得入。”
词语解释:外孙  拼音:wài sūn
女儿的儿女。《仪礼·丧服》:“外孙。” 郑玄 注:“女子子之子。” 贾公彦 疏:“外孙者,以女出外适而生,故云外孙。”《史记·游侠列传》:“ 郭解 , 軹 人也,字 翁伯 ,善相人者 许负 外孙也。” 唐 韩愈 《苗氏墓志铭》:“岁时之嘉,嫁者来寧,累累外孙,有携有婴。”《水浒传》第一○一回:“原来那女子是 童贯 之弟 童貰 之女, 杨戩 的外孙。” 周克芹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六章:“他瞪着双眼,把外孙吓了一跳。”
词语解释:外缘  拼音:wài yuán
(1).佛教语。谓眼、耳、舌等感觉,缘起于色、声、味等外物。遂泛指使人与外界发生关系的各种因素。《宋书·谢灵运传》:“幽栖穷巖,外缘两絶。” 唐 白居易 《朝归书寄元八》诗:“自此聊以适,外缘不能干。”
(2).犹外因。 鲁迅 《坟·人之历史》:“二曰凡动物一生中,由外缘所得或失之性质,必依生殖作用,而授诸子孙。”
词语解释:外见  拼音:wài jiàn
谓显现于外。《宋书·隐逸传序》:“夫隐之为言,迹不外见,道不可知之谓也。” 唐 韩愈 《杂说》四:“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词语解释:外形  拼音:wài xíng
(1).谓形之于外。《晋书·纪瞻传》:“意者直谓太极极尽之称,言其理极,无復外形;外形既极,而生两仪。”
(2).外在的形象;外貌。 唐 陆龟蒙 《青櫺子》诗:“山实号青櫺,环冈次第生,外形坚緑壳,中味敌琼英。” 许地山 《三博士》:“我爱的是内心,你爱的是外形,对象不同,而爱则一。” 巴金 《灭亡》第八章:“房子底外形颇像一座中世纪的城堡。”
词语解释:外户  拼音:wài hù
(1).从外面关闭的门。《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颖达 疏:“扉从外闔也。”《吕氏春秋·慎大》:“故 周 明堂外户不闭,示天下不藏也。”
(2).泛指大门。《宋书·索虏传》:“边城之下,外户不闭。” 宋 范成大 《代儿童作端午贴门诗》:“笑倩艾人看外户,北窗深处咏归来。”
(3).喻屏障或出入要地。 子虚子 《湘事记》:“其城与 岳州 犄角,又为 湘 之外户。”
词语解释:外尘  拼音:wài chén
佛教语。指色、声、香、味等外境。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感外物以动欲,心攀缘而成眚。过恒发於外尘,累必由於前境。”参见“ 六尘 ”。
词语解释:六尘  拼音:liù chén
佛教语。即色、声、香、味、触、法。与“六根”相接,便能染污净心,导致烦恼。《圆觉经》卷上:“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宗密 疏:“六尘是境,识体是心。” 南朝 宋 鲍照 《佛影颂》:“六尘烦苦,五道绵剧。” 宋 司马光 《送李益之侍郎致政归庐山》诗之二:“六尘皆外物,万法尽迷途。” 明 刘基 《松风阁记》之二:“我佛以清浄六尘为明心之本,凡耳目之入,皆虚妄耳。” 瞿秋白 《猪八戒》:“一切爱恋六尘,以至于‘真善美是没有的,是幻执的……不如努力把漆黑一团都灭绝了,成个正觉’,得证涅槃。”
词语解释:外此  拼音:wài cǐ
除此之外。 宋 周密 《武林旧事·歌馆》:“ 平康 诸坊,如上下 抱剑营 …… 荐桥 ,皆羣花所聚之地。外此诸处茶肆: 清乐茶坊 、 八仙茶坊 、 珠子茶坊 、 潘家茶坊 、 连三茶坊 、 连二茶坊 及 金波桥 等两河以至瓦市,各有等差。”
词语解释:外累  拼音:wài lèi
谓身外事物的烦扰、拖累。 三国 魏 嵇康 《与阮德如》诗:“荣名秽人身,高位多灾患,未若捐外累,肆志养浩然。” 唐 卢纶 《酬李端长安寓居偶咏见寄》诗:“自别前峰隐,同为外累侵。” 宋 曾巩 《尚书都官员外郎陈君墓志铭》:“所处而安,絀外累也;所守而固,篤自强也。” 明 唐顺之 《仪宾李公墓志铭》:“﹝ 李公 ﹞既清且闲,而又无外累与他好,是以能游心於载籍。”
词语解释:外景  拼音:wài jǐng
(1).指火和太阳。火和日都光照于外,故称外景。《淮南子·天文训》:“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内景。”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参两》:“以外景内黯离卦之象推之,故曰其质本阴。”
(2).电影术语。指摄影棚外的景物。
词语解释:外生  拼音:wài shēng
(1).忘我,置生命于度外。《庄子·大宗师》:“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 成玄英 疏:“隳体离形,坐忘我丧,运心既久,遗遣渐深也。”
(2).外甥。《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逊 外生 顾谭 、 顾承 、 姚信 并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桓豹奴 是 王丹阳 外生,形似其舅, 桓 甚讳之。” 唐 元稹 《赠咸阳少府萧郎》诗:“ 陆 家幼女託良壻, 阮氏 诸房无外生。” 宋 苏轼 《与外生柳閎》:“ 展如 外生:人来得书,知奉太夫人康寧,新妇外孙各无恙。”
词语解释:外头  拼音:wài tou
外边;外面。 唐 王建 《宫词》之五六:“未承恩泽一家愁,乍到宫中忆外头。”《水浒传》第六二回:“主人在村店里被他作贱, 小乙 伏在外头壁子缝里都张得见。”《红楼梦》第三一回:“天热,把外头的衣裳脱脱罢!” 冰心 《斯人独憔悴》:“二少爷年纪小,老爷也不必和他生气了,外头还有客坐着呢。”
词语解释:外戚  拼音:wài qī
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史记·外戚世家》:“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唐 刘知几 《史通·题目》:“如 马迁 撰皇后传而以外戚命章,按外戚凭皇后以得名,犹宗室因天子而显称也。” 清 恽敬 《后谿先生家传》:“十六年, 世宗 即位,与 张璁 同赐进士出身,知 安陆州 。时议起 兴献王 陵为 显陵 ,达官、外戚、内侍以事至无时。”
词语解释:外间  拼音:wài jiān
(1).亦作“ 外閒 ”。外边,外面。《东观汉记·明德马皇后纪》:“时上欲封诸舅,外閒白太后,太后曰:‘吾自念亲属皆无柱石之功。俗语曰:时无赭,浇黄土。’”閒,一本作“ 间 ”。《南史·蔡廓传》:“殿内将帅,正听外间消息;若一人唱首,则俯仰可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九回:“外间的人,传説 月卿 和 采卿 是恩相好。”
(2).谓外地。 鲁迅 《呐喊·故乡》:“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
(3).数间相连的房屋中直接通到外面的房间。《儿女英雄传》第三回:“那庙里通共两间小房子, 安老爷 住了里间,外间白日见客,晚间家人们打铺。”
词语解释:外府  拼音:wài fǔ
(1).古官名。掌国内财货的出纳。《周礼·天官·外府》:“外府掌邦布之入出,以共百物,而待邦之用。”
(2).外库。与王室的仓库称内府相对。《穀梁传·僖公二年》:“如受我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 汉 刘向 《说苑·奉使》:“君赐之外府之裘,则能胜之。”《宋书·武帝纪下》:“财帛皆在外府,内无私藏。” 宋 王安石 《和吴御史汴渠》诗:“货入空外府,租输陈太仓。东南一百年,寡老无残粻。”
(3).外廷所设府署机关。《后汉书·孙程传》:“ 显 ( 阎显 )弟卫尉 景 遽从省中还外府,收兵至 盛德门 。” 唐 韩愈 《唐故相权公墓碑》:“前后考第进士及庭所策试士,踵相躡为宰相达官,与公相先后,其餘布处臺阁外府,凡百餘人。”
(4).京都以外的州郡。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兴廉举孝,岁时於外府。署行议年,日夕於中甸。”《南史·王勱传》:“ 王生 才地,岂可游外府乎?” 唐 刘禹锡 《代请朝觐》:“復加朝章,作藩外府,远违輦下,十有四年。”
(5).外地。《儒林外史》第二五回:“两个人走到坊口,只见对面来了一把黄伞,两对红黑帽,一柄遮阳,一顶大轿。知道是外府官过,父子两个站在房簷下看,让那伞和红黑帽过去了。”
词语解释:外貌  拼音:wài mào
外表,仪表。《礼记·祭义》:“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韩非子·喻老》:“耳目竭於声色,精神竭於外貌,故中无主。” 宋 司马光 《〈薛密学诗集〉序》:“今人亲没则画像而事之。画像,外貌也,岂若诗之见其中心哉。”《水浒传》第三十回:“原来你这厮外貌像人,倒有这等贼心贼肝!” 周克芹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七章四:“不是人家嫌她太轻浮,就是她看不起人家的外貌,年复一年地耽搁下来,转眼间二十四岁了。”
词语解释:外学  拼音:wài xué
(1).指太学以外的学校。《宋史·哲宗纪一》:“詔 大寧郡王 以下出就外学。”《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元年》:“甲戌,詔天下兴学贡士,建外学於国南。”
(2). 东汉 儒生以“六经”为外学。《资治通鉴·汉顺帝永和二年》:“ 扶风 田弱 荐同郡 法真 博通内、外学,隐居不仕,宜加衮职。” 胡三省 注:“ 东都 诸儒以‘七纬’为内学,‘六经’为外学。”
(3).佛教指佛经以外的典籍为外学。 唐 鲍溶 《送僧东游》诗:“风流 东晋 后,外学入僧家。独唱 郢中 雪,还游天际霞。” 宋 王禹偁 《左街僧录通惠大师文集序》:“释子谓佛书为内典,调儒书为外学。”《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集部四·〈柳塘外集〉四卷》:“ 宋 释 道璨 撰。以别有语録,故名外集。 释 氏以佛典为内学,以儒书为外学也。”参见“ 内学 ”。
词语解释:内学  拼音:nèi xué
(1).谶纬之学。《后汉书·方术传序》:“自是习为内学,尚奇文,贵异数,不乏於时矣。” 李贤 注:“内学谓图讖之书也。其事秘密,故称内。”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前汉书》:“ 张衡 谓‘讖起 哀平 ’,则 夏贺良 其 汉 人内学之祖歟?”
(2).谓道教所习神仙导养之学。《晋书·葛洪传》:“后师事 南海 太守 上党 , 鲍玄 。 玄 亦内学,逆占将来。”
(3).佛学。《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 大明 中,外国沙门 摩訶衍 苦节有精理,於京都多出新经,《胜鬘经》犹见重内学。” 唐 耿湋 《题清源寺》诗:“内学销多累,西林易故居。” 蒋维乔 《中国教育会之回忆·教育会之复兴时期》:“ 炳麟 在狱三年,容颜反见丰润,絶无憔悴之状,盖得力于内学也。”
(4).犹言女学士。《太平广记》卷二五六引 唐 范摅 《云溪友议》:“或谓内学 宋若兰 、 若昭 姊妹所作。”
词语解释:外篇  拼音:wài piān
古人因事理有别,故书分内外篇。内篇为作者要旨所在,外篇则属馀论或附论性质。如《庄子》《晏子春秋》都分内外篇。 唐 成玄英 《〈庄子〉序》:“所言《内篇》者,内以待外立名,篇以编简为义……内则谈於理本,外则语其事迹。”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案 李 氏类例,於四部之外,更列四目,亦 阮 氏外篇之意。” 清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蒲桃架下,戏掷金钱,芍药栏边,閒抛玉马,此 平康 之盛事,乃文战之外篇。”参见“ 内篇 ”。
词语解释:内篇  拼音:nèi piān
古代指论著中的主要部分,对“外篇”而言。如《庄子》《晏子春秋》《抱朴子》《史通》《文史通义》等书都分内、外篇。内篇为作者要旨所在,外篇则属馀论或附论性质。又文集亦有分内外篇者,内篇多为作者自编或有关学术义理的文章,如 汪中 《述学》《晋书·葛洪传》:“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餘駮难通释,名曰外篇。” 唐 成玄英 《〈庄子〉序》:“《内篇》明於理本,《外篇》语其事蹟,《杂篇》杂明於理事。”后以内篇指神仙家言。 唐 高适 《赠别晋三处士》诗:“手持道经注已毕,心知内篇口不言。” 宋 宋祁 《诋仙赋》:“缘内篇之丕诞兮,眩 南公 之多闻。”
词语解释:外氏  拼音:wài shì
指外祖父母家。《东观汉记·朱晖传》:“ 莽 ( 王莽 )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 宛城 。”《后汉书·杜林传》:“ 林 少好学沉深,家既多书,又外氏 张竦 父子喜文采, 林 从 竦 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唐 韩愈 《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铭》:“公讳 素 ,字某,生七岁,丧其父,贫不能家,母夫人提以归,教育于其外氏。”
词语解释:外饰  拼音:wài shì
谓粉饰外表;虚饰。《易·履》“履道坦坦” 三国 魏 王弼 注:“履道尚谦,不喜处盈,务在至诚,恶夫外饰者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南间贫素,皆事外饰,车乘衣服,必贵齐整,家人妻子,不免飢寒。” 唐 颜真卿 《让宪部尚书表》:“若受任失守,还朝屡迁,示国无刑,於臣大损;非敢外饰,实披至诚。” 宋 曾巩 《太子右司御沉君墓志铭》:“君为人质朴无外饰,其居乡閭,宽然长者也。”
词语解释:外奖  拼音:wài jiǎng
外来的奖劝、激励。《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整装辞 秦 川,秣马赴 楚 壤; 沮 漳 自可美,客心非外奬。” 李善 注:“奬,劝也。”《文选·江淹〈杂体诗·效许询《自序》〉》:“去矣从所欲,得失非外奬。” 张铣 注:“言去从所欲之至道,得失由心,非外物所能奬劝。” 唐 杨炯 《〈王勃集〉序》:“性非外奬,智乃自然,孝本乎未名,人应乎初识;器业边敏,先乎就傅。”
词语解释:外观  拼音:wài guān
(1).观看外界事物。《晋书·范宁传》:“凡此诸贤,并有目疾,得此方云:用损读书一,减思虑二,专内视三,简外观四,旦晚起五,夜早眠六。”
(2).人的风姿、外貌。《三国志·魏志·杜畿传》“子 恕 ( 郭恕 )嗣”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 《傅子》:“ 智 ( 郭智 )子 冲 ,有内实而无外观,州里弗称也。”
(3).事物的外在景象及其给人的印象。 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二折:“你的浑家教来拜我。外观不雅,休教来罢。”《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待要私下走过去听听,又恐这班僕妇丫鬟不知其中的底里深情,转觉外观不雅。” 鲁迅 《华盖集·牺牲谟》:“你不要看得我外观阔绰,我为的是要到各处去宣传。”
京外的宫观。 宋 代宰相、大臣退休或免官后,多加提举宫观的名号,使食其禄。 宋 王安石 《辞使相第一表》:“矜怜积岁,参大议於广朝;或赐误恩,食旧劳於外观。”参阅《宋史·职官志十》。参见“ 奉祠 ”。
词语解释:奉祠  拼音:fèng cí
(1).祭祀。《史记·封禅书》:“ 杜主 ,故 周 之右将军,其在 秦中 ,最小鬼之神者。各以岁时奉祠。”《后汉书·桓晔传》:“ 赐 遣吏奉祠,因县发取祠具, 曄 拒不受。”
(2). 宋 代设宫观使、判官、都监、提举、提点、主管等职,以安置五品以上不能任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员等。他们只领官俸而无职事。因宫观使等职原主祭祀,故亦称奉祠。见《宋史·职官志十》《宋史·道学传三·朱熹》:“詔以 熹 累乞奉祠,可差主管 台州 崇道观 。” 宋 陆游 《上书乞祠》诗:“上书又乞奉祠归,梦到湖边自叩扉。”
词语解释:外出  拼音:wài chū
(1).出外。《南齐书·张敬儿传》:“ 尚氏 犹居 襄阳 宅不自随, 敬儿 虑不復外出,乃迎家口悉下至都。”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有农夫 于 某,家小康。一夕, 于 外出。劫盗数人从屋檐跃下,挥巨斧破扉。”
(2).谓离京出任地方官。《南史·江湛传》:“ 义康 之盛,人竞求自昵,唯 湛 自疎,固求外出,乃以为 武陵 内史。”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宗藩·蔡虚台辨疏》:“ 王尧封 讼言 蔡 之枉,于是与 汪御史 俱外出。”
词语解释:外忧  拼音:wài yōu
(1).外来的忧患。 唐 韩愈 《秋怀》诗之十:“世累忽进虑,外忧遂侵诚,强怀张不满,弱念缺已盈。” 宋 曾巩 《戏书》诗:“家贫故不用筹算,官冷又能无外忧。交游断絶正当尔,眠饭安稳餘何求?”
(2).犹外艰。指父丧或承重祖父之丧。
词语解释:外补  拼音:wài bǔ
(1).旧时称京官外调。《后汉书·孝安帝纪》:“公府通调,令得外补。”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三:“加直昭文馆,以父老,求外补。”《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生虽居清要,而心念 云华 ,未尝蹔舍,因求外补。”
(2).指地方官。 宋 范仲淹 《饶州谢上表》:“伏蒙皇帝陛下,惟天为量,无大不容,与日垂光,何微弗照,止削内朝之职,仍分外补之符。”
词语解释:外闲  拼音:wài xián
见“ 外间 ”。
词语解释:外间  拼音:wài jiān
(1).亦作“ 外閒 ”。外边,外面。《东观汉记·明德马皇后纪》:“时上欲封诸舅,外閒白太后,太后曰:‘吾自念亲属皆无柱石之功。俗语曰:时无赭,浇黄土。’”閒,一本作“ 间 ”。《南史·蔡廓传》:“殿内将帅,正听外间消息;若一人唱首,则俯仰可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九回:“外间的人,传説 月卿 和 采卿 是恩相好。”
(2).谓外地。 鲁迅 《呐喊·故乡》:“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
(3).数间相连的房屋中直接通到外面的房间。《儿女英雄传》第三回:“那庙里通共两间小房子, 安老爷 住了里间,外间白日见客,晚间家人们打铺。”
词语解释:外长  拼音:wài zhǎng
外交部部长的简称
词语解释:外庭  拼音:wài tíng
见“ 外廷 ”。
词语解释:外廷  拼音:wài tíng
亦作“ 外庭 ”。 国君听政的地方。对内廷、禁中而言。也借指朝臣。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乡者僕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奉外廷末议。” 唐 贾岛 《赠翰林》诗:“清重无过知内制,从前礼絶外庭人。”《新唐书·刘季述传》:“方寒,公主嬪御无衾纊,哀闻外廷。”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杨府水渠》:“朕无不可,第恐外庭有语,宜密速为之。”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凡御前亲近大臣,如 乾清宫 管事,打卯牌子,其秩亦荣显,犹外廷之勋爵戚臣然。”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奄宦上》:“而外庭所设之衙门,所供之财赋,亦遂视之为非其有,嘵嘵而争。”
词语解释:外交  拼音:wài jiāo
(1).古代指人臣私见诸侯。《穀梁传·隐公元年》:“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不正其外交,故弗与朝也。” 范宁 注:“天子畿内大夫有采地谓之寰内诸侯。”《礼记·郊特牲》:“为人臣者无外交,不敢贰君也。” 郑玄 注:“私覿是外交也。”
(2).今称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交涉为外交。
(3).指与外国私相交往、勾结。《韩非子·有度》:“忘主外交,以进其与。” 陈奇猷 集释:“谓释其国法而私与外国为交也。”《史记·苏秦列传》:“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时之功而不顾其后。” 唐 白居易 《得景为将敌人遗之药景受而饮之或责失人臣之节不伏》:“军尚隐情,臣宜守道,况幄中之权要,当絶外交之嫌。”
(4).指与之交往的外国。《国语·晋语八》:“彼若不敢而远逃,乃厚其外交而勉之,以报其德,不亦可乎?” 韦昭 注:“谓赂其所适之国,厚寄託之而劝勉焉。” 明 何景明 《何子·策术》:“齎宝玉以亲外交,市土地以厚与国。”
(5).谓与朝臣交往、勾结。亦指依附于朝廷中某种势力。《东观汉记·郑众传》:“太子储君无外交义。 汉 有旧防,诸王不宜通客。”《三国志·魏志·蒋济传》:“今外所言,輒云中书,虽使恭慎不敢外交,但有此名,犹惑世俗。”《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四年》:“朕以家世用卿,卿当谨家法。人臣病外交阴附,卿宜自结主知。”
(6).与朋友、外人的交际。《墨子·修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史记·佞幸列传》:“ 通 亦愿谨,不好外交,虽赐洗沐,不欲出。” 明 刘基 《拟连珠》:“絶外交则可以守淡泊,专内视则可以全淳精。”
(7).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与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定条约和协定等。
词语解释:外门  拼音:wài mén
(1).大门。《仪礼·士冠礼》:“宾如主人服,赞者玄端从之,立于外门之外。”《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万石君 徙居 陵里 。内史 庆 醉归,入外门不下车。 万石君 闻之,不食。 庆 恐,肉袒请罪,不许。”
(2).外城门。《后汉书·袁绍传》:“ 谭 ( 袁谭 )然之。遂引兵攻 尚 ,战於外门。” 李贤 注:“郛郭之门。”
词语解释:外郎  拼音:wài láng
(1).官名。 汉 中郎将分掌三署。郎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掌宫殿门户,出充车骑。没有固定职务的散郎称外郎。六朝以来,亦称员外郎,谓正员以外的官员。《汉书·惠帝纪》:“中郎、郎中满六岁爵三级,四岁二级。外郎满六岁二级。”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外郎,散郎也。” 唐 张籍 《寄元员外》诗:“外郎直罢无餘事,扫洒书堂试药炉。” 宋 王禹偁 《制除工部郎中出内署》诗:“莫嫌工部官曹慢, 杜甫 才名是外郎。”参阅《通典·职官十一》
(2). 宋 元 以来对衙门书吏的称呼。亦指县府小吏。小说词曲中多用之。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四折:“今日 包待制 大人陞厅坐衙,外郎,你与我将各项文卷打点停当,等僉押者。”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二折:“官人清似水,外郎白如麪,水麪打一和,糊涂成一片。”《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却有 严公 儿子平日最爱的相识,一个外郎,叫做 丘三 ,是个极狡猾奸诈的。”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外郎》:“散郎谓之外郎。今以之称吏员,乃世俗相褒之辞。”
词语解释:外水  拼音:wài shuǐ
(1).水名。指 长江 流经 四川 旧 彭山县 的一段。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 江水 自 武阳 东至 彭亡聚 者……谓之 平模水 ,亦曰 外水 。”
(2).水名。旧 彭山县 , 汉 称 武阳 。 彭亡聚 亦称 彭亡 。
(3).水名。 四川 以 涪江 为 内水 , 岷江 为 外水 。《宋书·朱龄石传》:“今以大众自 外水 取 成都 ,疑兵出 内水 ,此制敌之奇也。”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外水内水中水》:“‘ 宋 刘裕 遣 朱龄石 伐 蜀 , 寇譙 纵众军悉从 外水 取 成都 。’ 慎 按:‘ 外水 即 岷江 ,自 重庆 上 叙州 、 嘉定 是也。’”
(4).犹外乡。《二刻拍案惊奇》卷七:“船上外水的人,见他们説的多是一口乡谈,又见日逐往来甚密,无非是关着至亲的勾当,那管其中就里。”
(5).犹外快。 巴金 《猪与鸡》:“生活这样涨法,那个不想找点儿外水来花?”
词语解释:外传  拼音:wài zhuàn
(1).古代经学家称广引事语、推演本义的书为“外传”,与专主解释经义的“内传”相对。如《春秋左传》为内传,《国语》为外传;《诗》《韩诗外传》《春秋》又有《穀梁外传》《公羊外传》等。 汉 王充 《论衡·案书》:“《国语》《左氏》之外传也。《左氏》传经,辞语尚略,故復选録《国语》之辞以实。” 三国 吴 韦昭 《国语解叙》:“﹝ 左丘明 ﹞以为《国语》。其文不主於经,故号‘外传’。”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高定 , 贞公 郢 之子也。为《易》……著外传二十三篇。”
(2).传记文的一种。为史书所不载的人物立传;或于正史外另为作传,记其遗闻逸事,都叫外传。如《汉武外传》《飞燕外传》等。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序》:“摭旧老之所説,必稽事实;约前史之类例,动求劝诫。乡曲小辨,略而不书;与正史差异者,并存而録之,则别传、外传比也。”《红楼梦》第二三回:“想毕,便走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説,并那 飞燕 、 合德 、 则天 、 玉环 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孝敬 寳玉 。” 姚华 《论文后编》:“人以行殊,艺由类别,亦各为传,其附於文人名士者,虽颇似注,然亦以传名。其数之相比,常有不同:曰列传,言伦次也;曰汇传,言会归也;曰合传,数人一传也;曰别传、外传,一人数传也;曰附传,隶於他人也;曰託传,假设其人,亦借以赋物也。”
词语解释:外相  拼音:wài xiāng
(1).谓在地方上主政者。《晋书·陶侃传》:“ 士行 望非世族,俗异诸华,拔萃陬落之间,比肩髦儁之列,超居外相,宏总上流。”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一则二则,惟在大贤,外相内相,终当相屈。” 元 叶森 《〈金楼子〉序》:“早摄神州,晚居外相。”
(2).指人显露于外的状貌。 元 石德玉 《紫云庭》第三折:“外相儿行户小可,就里最胸襟洒落。” 元 无名氏 《替杀妻》第二折:“这婆娘外相儿真,就里哏,从然面搽红粉,是一箇油鬀髻吊客丧门。”
词语解释:外名  拼音:wài míng
(1).谓对外宣称。《魏书·李冲传》:“ 高祖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羣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
(2).外号。 元 无名氏 《博望烧屯》第一折:“可不道你外名儿是 莽撞 张飞 。”
词语解释:外地  拼音:wài dì
(1).指京城以外的地方。 唐 李商隐 《为贺拔员外上李相公启》:“不使衰羸,便辞禄仕,致乎外地,晞以末光。”《宋史·窦俨传》:“淫刑之兴,近闻数等,盖缘外地不守通规,或以长钉贯人手足,或以短刀臠人肌肤,迁延信宿,不令就死。”
(2).犹外乡。 前蜀 韦庄 《思归》诗:“外地见华终寂寞,异乡闻乐更凄凉。”
词语解释:外域  拼音:wài yù
本国以外的地区或国家。《后汉书·西域传论》:“ 汉 世 张騫 怀致远之略, 班超 奋封侯之志,终能立功西遐,羈服外域。”《隋书·裴矩传》:“﹝ 高丽 ﹞今乃不臣,别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新唐书·林蕴传》:“国家有西土,犹右臂也。今臂不附体,北弥 豳 郊,西极 汧 陇,不数百里为外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凡外域投诚之难民寄居各猛者,俱行賑卹。”
词语解释:外役  拼音:wài yì
谓在外服役。《左传·昭公二十年》:“寡君之下臣,君之牧圉也。若不获扞外役,是不有寡君也。”《文选·卢谌〈赠刘琨并书〉》:“事与愿违,当忝外役。” 李善 注:“役,谓别驾也。对 琨 故谓之外。” 万正 《邹子侃舍身救难友》:“ 邹子侃 看到同志们很机警,没有让敌人搜到一点证据去,心里非常高兴,他对一个当外役的同志说:‘能这样,我死也闭眼了。’”
词语解释:外转  拼音:wài zhuǎn
旧时谓京官转任外省同级官职。与内转相对。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督抚·许中丞》:“其在吏部,为佞人 王篆 所排,外转僉事,后渐陟南京兆。”《醒世姻缘传》第八三回:“且打点不到,仍要转出外头去做县丞主簿,不如这中书,纳完银就题授了,且又不外转。”《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后来你老人家服满,升了二等侍卫,便外转了参将。”
词语解释:外州  拼音:wài zhōu
京都以外各州的统称。《魏书·出帝纪》:“詔诸参佐自三府以下爰及外州,皆不得復加常侍及兼两员,虽已授者亦悉追之。” 唐 章孝标 《钱塘赠武翊黄》诗:“鸳鸿待侣飞清禁,山水缘情住外州。”
词语解释:外亲  拼音:wài qīn
(1).旧指女系的亲属。如母、祖母的亲族,及女、孙女、诸姊妹、诸侄女、其他诸姑的子孙等。《仪礼·丧服》:“传曰:何以小功也?以名加也。外亲之服皆緦也。”《后汉书·李膺传》:“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 曹操 。 张孟卓 与吾善, 袁本初 汝外亲,虽尔勿依,必归 曹 氏。”《红楼梦》第十八回:“ 王夫人 启道:‘现有外亲 薛王氏 及 寳釵 、 黛玉 在外候旨,外眷无职,不敢擅入。’”
(2).犹外戚。《汉书·淳于长传》:“是时,帝舅 曲阳侯 王根 为大司马票骑将军,辅政数岁,久病,数乞骸骨。 长 以外亲居九卿位,次第当代 根 。”《资治通鉴·汉成帝绥和二年》:“ 傅太后 从弟右将军 喜 ,好学问,有志行。 王莽 既罢退,众庶归望于 喜 。初,上之官爵外亲也, 喜 独执谦称疾。”
(3).表面亲善。《晋书·宣帝纪》:“ 孙权 刘备 ,外亲内疏, 羽 之得意, 权 所不愿也。”
词语解释:外扬  拼音:wài yáng
(1).显现于外。 汉 傅毅 《舞赋》:“严颜和而怡懌兮,幽情形而外扬。” 唐 仲子陵 《幽兰赋》:“兰惟国香,生彼幽荒,贞正内积,芬华外扬。”
(2).向外宣示、宣扬。 隋 卢思道 《劳生论》:“风力上宰,内敷文教;文召重臣,外扬武节。” 许地山 《凶手》第一幕:“何况这事不能外扬,除去我们,总要不多教一个人知道才好。”
词语解释:外朝  拼音:wài cháo
(1). 周 制天子、诸侯处理朝政之所。对内朝而言。《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礼记·文王世子》:“其在外朝,则以官,司士为之。” 郑玄 注:“外朝,路寝门之外庭。” 孙希旦 集解:“愚谓外朝,治朝也。”《国语·鲁语下》:“天子及诸侯合民事於外朝,合神事於内朝;自卿以下,合官职於外朝,合家事於内朝。” 韦昭 注:“言与百官考合民事於外朝也。”参见“ 内朝 ”。
(2).指在外朝参政诸官。后泛指朝臣。《列子·仲尼》:“﹝ 尧 ﹞不知亿兆之愿戴己歟?不愿戴己歟?顾问左右,左右不知。问外朝,外朝不知。问在野,在野不知。”《汉书·刘辅传》“於是中朝左将军 辛庆忌 ……俱上书”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孟康 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南朝 梁 沉约 《立内职诏》:“在 宋 太始 ,位置繁冗,遂设九品,且拟外朝。”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其后九卿用事,丞相取充位,给事謁者为左右私人,而丞相为外朝。”
词语解释:内朝  拼音:nèi cháo
(1).古代天子、诸侯处理政事和休息的场所。对外朝而言。“内朝”有二:一在路门外,为天子、诸侯处理政事之处,亦谓之“治朝”;一在路门内之路寝,为天子、诸侯处理政事后休息之所,亦谓之“燕朝”。卿、大夫治其邑事之处也称“内朝”。《礼记·玉藻》:“朝服以日视朝於内朝。” 郑玄 注:“此内朝,路寝门外之正朝也。”又,《周礼·秋官·朝士》 郑玄 注:“ 周 天子、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内朝之在路门内者,或谓之燕朝。”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赐宴涤爵》:“ 孝宗 锡宴内朝,丞相 王淮 涕流於酒。”《国语·鲁语下》:“自卿以下,合官职於外朝,合家事於内朝。” 韦昭 注:“家,大夫。内朝,家朝也。”
(2).指中宫。皇后住处。《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伏维皇太后膺大圣之姿,体乾坤之德……正位内朝,流化四海。” 李贤 注:“《易·家人》卦曰:‘女正位乎内,正家而天下定矣。’” 宋 岳珂 《愧郯录·孝明后制》:“貽谋百世,正位六宫,可立为皇后。尔其佐佑兴运,恢张内朝。”
(3).指中原朝廷。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己酉春,虏移文境上曰:‘皇帝生日,本是七月。今为内朝使人冒暑不便,已权改作九月一日。’”
词语解释:外夷  拼音:wài yí
亦作“ 外彝 ”。 指外族。也指外国或外国人。《汉书·萧望之传》:“外夷稽首称藩,中国让而不臣,此则羈縻之谊,谦亨之福也。”《汉书·叙传下》:“西南外夷,种别域殊。”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谢恩赐吐蕃信物银器锦綵等状》:“今蒙重赐,益荷圣慈,况来自外夷,知德广之所及。” 明 张鼎思 《代醉编·奇节》:“其人得疾,既篤,谓 崔 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三·梁尚书》:“其一人望见 梁公 ,股栗伏地,比至称病不謁, 梁 怪之,勒令出见,一见怒甚,即核其交通外彝,侵冒军实罪状,劾而杀之。”参见“ 外族 ”。
词语解释:外族  拼音:wài zú
(1).母家或妻家的亲族。《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向寿 者, 宣太后 外族也。” 唐 卢纶 《送内弟韦宗仁归信州觐省》诗:“常嗟外族弟兄稀,转觉心孤是送归。”《资治通鉴·梁简文帝大宝元年》:“由是百姓虽死,终不附之。又禁人偶语,犯者刑及外族。” 胡三省 注:“男子谓舅家为外家,妇人谓父母之家为外家。外族,外家之族。”
(2).指本民族或本国以外的民族或国家。
词语解释:外城  拼音:wài chéng
(1).指塞外防边的城堡。《汉书·匈奴传上》:“是时 匈奴 不能为边寇,於是 汉 罢外城,以休百姓。” 颜师古 注:“外城,塞外诸城。”
(2).内城外之郭,即内城外围修筑的又一层城墙。《南齐书·垣崇祖传》:“贼众我寡,当用奇以制之。当脩外城以待敌。”《北齐书·段韶传》:“ 韶 登山望城势,乃纵兵急攻之。七月,屠其外城,大斩获首级。” 唐 崔元翰 《奉和圣制中元日题奉敬寺》诗:“凤吹从上苑,龙宫连外城。”
词语解释:外色  拼音:wài sè
男色。 清 吴下阿蒙 《断袖篇·梁生》:“有司以 俞 ( 俞华麓 )渔猎外色已甚,颇不直之。”
词语解释:外流  拼音:wài liú
指人、财物等转移到外地或外国。 周克芹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章:“你们二队那些个外流劳力回来了没有?” 徐迟 《火中的凤凰》:“要用一切办法把它买下来。万万不能给别人弄走了,绝对不可以外流。”
词语解释:外者  拼音:wài zhě
犹从前,以往。 元 柯丹邱 《荆钗记·团圆》:“外者多蒙赐柴炭,感感在心。”
词语解释:外甥  拼音:wài shēng
姐或妺的儿子。某些地区亦称外孙为外甥。《后汉书·种暠传》:“时 河南 尹 田歆 外甥 王諶 ,名知人。” 唐 杜甫 《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郴州》诗:“贤良归盛族,吾舅尽知名。 徐庶 高交友, 刘牢 出外甥。”《儒林外史》第五回:“舍妹殁了,你若另娶一人,磨害死了我的外甥,老伯老伯母在天不安,就是先父母也不安了。”按,亦作外生。参见“ 外甥女 ”。
词语解释:外甥女  拼音:wài shēng nǚ
亦作“ 外生女 ”。
(1).姐或妹的女儿。《旧唐书·柳奭传》:“﹝ 柳奭 ﹞后以外生女为皇太子妃,擢拜兵部侍郎。”《儒林外史》第二十回:“给諫大喜,进去和夫人説下,择了吉日,张灯结彩,倒赔数百金装奩,把外甥女嫁与 匡超人 。”
(2).有的地方称外孙女为外甥女。
词语解释:外应  拼音:wài yìng
外部接应。亦指外部接应的力量。《易·屯》“六二之难乘刚也” 唐 孔颖达 疏:“虽远有外应,未敢苟进。”《新唐书·鱼朝恩传》:“ 郭子仪 密白:‘ 朝恩 尝结 周智光 为外应,久领内兵,不早图,变且大。’”
词语解释:外弟  拼音:wài dì
(1).同母异父弟。《左传·成公十一年》:“ 声伯 以其外弟为大夫,而嫁其外妹于 施孝叔 。”
(2).表弟。亦通谓姑舅兄弟。《三国志·蜀志·蒋琬传》:“﹝ 蒋琬 ﹞弱冠与外弟 泉陵 刘敏 俱知名。”《宋书·臧焘传》:“ 傅僧祐 ,祖父 弘仁 , 高祖 外弟也。以中表歷显官,征虏将军、 南譙 太守、太常卿。” 清 郝懿行 《宋琐语·言诠》:“通家亲戚之称也,外弟中表,通谓姑舅兄弟。”
(3).妻弟。《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 晏 ( 王晏 )外弟 尉氏 阮孝绪 亦知 晏 必败, 晏 屡至其门,逃匿不见。” 胡三省 注:“外弟,妻弟也。”
词语解释:外祖  拼音:wài zǔ
母之父。俗称外公。《汉书·杨恽传》:“ 惲 母, 司马迁 女也。 惲 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南史·傅昭传》:“ 昭 六岁而孤,哀毁如成人,为外祖所养。”《清平山堂话本·夔关姚卞吊诸葛》:“我和外祖商议,方可一行。”《儒林外史》第三三回:“ 杜少卿 又到楼上拜了外祖、外祖母的神主。”参见“ 外公 ”。
词语解释:外公  拼音:wài gōng
外祖父。《西游记》第六七回:“听见説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预先就唱个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九回:“回来到了那边,你叫我一声外公,我认你做外孙罢。” 周克芹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六章:“三姑娘打发她的十岁的儿子到外公家里来了。”
词语解释:外强  拼音:wài qiáng
(1).外面强大。《新唐书·永安王孝基传》:“时 怀恩 挟异计,紿説 孝基 曰:‘ 夏城 坚,攻之引日, 宋金刚 在近,内拒外彊,一败涂地。不如顿兵待 秦王 破贼,则 夏 自孤,此谓不战而屈人也。’” 唐 白居易 《新秋喜凉因寄兵部杨侍郎》诗:“外彊火未退,中鋭金方战。”
(2).貌似强大。参见“ 外彊中乾 ”。
词语解释:外强中乾
亦作“外强中乾”。 谓貌似强大,实质虚弱。《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僨兴,外彊中乾。” 唐 柳宗元 《愈膏肓疾赋》:“肤腠营胃,外彊中乾。精气内伤,神沮脉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七回:“他一向手笔大,不解理财之法,今番再乾掉了几万,虽不至于像从前吃尽当光光景,然而不免有点外彊中乾了。” 朱自清 《历史在战斗中》:“那拥抱过去的人虽不一定‘苍白无力’,可也不免外强中干--外强是自大,中干是自卑。”
词语解释:外族  拼音:wài zú
(1).母家或妻家的亲族。《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向寿 者, 宣太后 外族也。” 唐 卢纶 《送内弟韦宗仁归信州觐省》诗:“常嗟外族弟兄稀,转觉心孤是送归。”《资治通鉴·梁简文帝大宝元年》:“由是百姓虽死,终不附之。又禁人偶语,犯者刑及外族。” 胡三省 注:“男子谓舅家为外家,妇人谓父母之家为外家。外族,外家之族。”
(2).指本民族或本国以外的民族或国家。
词语解释:外邪  拼音:wài xié
(1).谓可以伤害人身心的外界事物。《淮南子·主术训》:“故中欲不出谓之扃,外邪不入谓之塞。” 宋 储泳 《祛疑说》:“由内不自正,故曰外邪。心无所主,故曰客气。”《天雨花》第十三回:“夫人差矣!遇了外邪,方可如是;若在家庭亦然,便是一木人了。”
(2).中医特指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之气等从外侵入人体的致病因素。
词语解释:外翁  拼音:wài wēng
(1).外祖父。 唐 白居易 《谈氏小外孙玉童》诗:“外翁七十孙三岁,笑指琴书欲遣传。” 宋 洪迈 《夷坚丁志·陈通判女》:“外翁嫁我与大王作小妻,受聘财金釵两双。”
(2).岳父。 元 王逢 《送杨生遂出赘》诗:“外翁朴茂质,新妇玉雪如。”
词语解释:外日  拼音:wài rì
犹言那天;前些天。《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某外日荷蒙持盃之款,深切仰思,未尝少替。”《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押司娘烦恼,外日不知,不曾送得香纸来,莫怪则个!”《金瓶梅词话》第五九回:“外日姐儿在宅内,多有打搅。”
词语解释:外方  拼音:wài fāng
(1).山名。即 嵩高 。五岳之一。《书·禹贡》:“ 熊耳 外方 桐柏 ,至于 陪尾 。” 孔颖达 疏:“ 嵩高 山在 颖川 嵩高县 ,古文以为 外方山 。”
(2).外地;远方。《南齐书·王琨传》:“外方小郡,当乞寒贱。” 唐 黄滔 《喜侯舍人蜀中新命》诗之二:“来时走马随中使,到日援毫定外方。”《三国演义》第五回:“ 沛国 譙 人 夏侯惇 ,字 元让 ,乃 夏侯婴 之后;自小习枪棒;年十四从师学武,有人辱駡其师, 惇 杀之,逃于外方。”
(3).指向门外。《云笈七籤》卷十一:“列位次坐向外方。”
词语解释:外铄  拼音:wài shuò
犹外力。 清 唐甄 《潜书·恒悦》:“心之本体,无忧无乐者也,不受物加,不惧外鑠。” 清 方东树 《书惜抱先生墓志后》:“今为文者多,而精诵者少,以轻心掉之,以外鑠速化期之,无惑乎其不逮古人也。” 章炳麟 《四惑论》:“今有二人,一事刻印,一事磨针,非由外鑠,皆自勉以就功者,若其程功终日,刻印者犹自喻适志,而磨针者则呻吟欲卧矣。” 鲁迅 《书信集·致杨霁云》:“因为正如来信所说, 中国 的事,大抵是由于外铄的,所以世界无大变动, 中国 也不见得单独全局变动。”
共426,分6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