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二祃去声 [xià,降也,动词][shě shè,庐舍][huà,姓华][bà][jiè][xià,春夏][详注1][jiǎ jià,姓贾,或通价][jià,休假][详注2][chà,短缺][详注3][shà][zhà][duō][xià][详注4]


注1:泻 《广韵》《正韵》司夜切《集韵》《韵会》四夜切,音卸。卤也。《王充·论衡·书解篇》地无毛,则为泻土。
注2:帕 《集韵》普驾切,音怕。《释名》帕腹,横帕其腹也。
注3:籍 音谢。《前汉·义纵传》治敢往少温籍。《注》言无所含容也。 又地名。《史记·秦本纪》灵公十年城籍姑。《括地志》籍姑,在同州韩城县北三十五里。
注4:嗻 zhè,音蔗。《说文》遮也。又《广韵》多语之貌。
共10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长夏过夏坐夏季夏函夏两夏蛮夏亚夏
初夏仲夏早夏时夏广夏咸夏赤夏京夏
九夏华夏迎夏方夏晚夏五夏叔夏五冬六夏
夷夏结夏度夏立夏肆夏染夏旌夏雷夏
盛夏炎夏解夏有夏三夏须夏舞夏公夏
孟夏诸夏西夏破夏梅夏构夏膏夏三冬二夏
朱夏槐夏僧夏销夏休夏边夏陔夏黄农虞夏
首夏大夏虞夏东夏送夏楚夏頀夏齼夏
中夏清夏半夏南夏消夏昭夏蛀夏齐夏
一夏游夏韶夏区夏阴夏暑夏邓中夏骜夏

词语解释:长夏  拼音:cháng xià
(1).指阴历六月。《素问·六节藏象论》:“春胜长夏。” 王冰 注:“所谓长夏者,六月也。”
(2).指夏日。因其白昼较长,故称。 唐 沉佺期 《有所思》诗:“坐看长夏晚,秋月照罗幃。” 金 蔡珪 《寄通州王倅》诗:“长夏少人事,官闲帘户深。” 清 刘大櫆 《游百门泉记》:“亭外廊四,周廊之内,老柏十数株蔽日,长夏坐其内不知有暑也。”
词语解释:初夏  拼音:chū xià
夏季的第一个月。又称孟夏。 唐 孙逖 《奉和四月三日上阳水窗赐宴应制得春字》诗:“今日逢初夏,欢游续旧旬。”《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时值初夏,真人一日会集诸弟子,同登 天柱峯 絶顶。”
词语解释:九夏  拼音:jiǔ xià
(1).古乐名。《周礼·春官·钟师》:“钟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裓夏》《驁夏》。” 郑玄 注:“九夏皆诗篇名,颂之族类也。此歌之大者,载在乐章,乐崩亦从而亡。”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九夏乐章》:“九夏皆门庭之乐也。《周礼·大司乐》:‘王出入则令奏《王夏》;尸出入则令奏《肆夏》;牲出入则令奏《昭夏》。’出入,谓出门入门也。”《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六·唐祀九宫贵神乐章》:“金奏九夏,圭陈八薌。”
(2).夏季,夏天。 晋 陶潜 《荣木》诗序:“日月推迁,已復九夏。” 唐 太宗 《赋得夏首启节》:“北闕三春晚,南荣九夏初。”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九夏则神耗气索,力难支体。”
(3).九州华夏。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回:“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
词语解释:夷夏  拼音:yí xià
(1).夷狄与华夏的并称。古代常以指 中国 境内的各族人民。《周书·于翼传》:“ 翼 又推诚布信,事存宽简,夷夏感悦,比之大小 冯君 焉。” 唐 刘禹锡 《贺赦表》:“用含弘光大之泽,副夷夏会同之心。” 明 徐渭 《初入京瞻宫阙》诗:“域中夷夏极,天上帝王家。”
(2).指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 唐 王勃 《滕王阁序》:“臺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词语解释:盛夏  拼音:shèng xià
夏季最炎热的时候。《吴子·料敌》:“盛夏炎热,晏兴无閒,行驱飢渴,务於取远。”《汉书·陈汤传》:“ 春秋 夹谷 之会, 优施 笑君, 孔子 诛之,方盛夏,首足异门而出。” 唐 韩愈 《寄三学士》诗:“穷冬或摇扇,盛夏或重裘。”《文汇月刊》1980年第4期:“那是一九八○年的盛夏。赤日炎炎,暑气蒸人。”
词语解释:孟夏  拼音:mèng xià
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日在毕。”《楚辞·九章·抽思》:“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一:“孟夏草木长,遶屋树扶疏。” 唐 韩愈 《与大颠师书》:“孟夏渐热,惟道体安和。”
词语解释:朱夏  拼音:zhū xià
夏季。《尔雅·释天》:“夏为朱明。” 三国 魏 曹植 《槐赋》:“在季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下》:“况青春告谢,朱夏已临。”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十二:“三年客里逢朱夏,一月天边盼素秋。”
词语解释:首夏  拼音:shǒu xià
始夏,初夏。指农历四月。 三国 魏 曹丕 《槐赋》:“伊暮春之既替,即首夏之初期。”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赤石进帆海》诗:“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唐 魏徵 《暮秋言怀》诗:“首夏别京辅,杪秋滞三河。” 吴沛霖 《春尽日寄林三金陵》诗:“倘许一缄重报我,但言首夏莫言春。”
词语解释:中夏  拼音:zhōng xià
(1).指华夏; 中国 。《文选·班固〈东都赋〉》:“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 吕向 注:“中夏, 中国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法流中夏,自 法显 始也。” 唐 白居易 《册新回鹘可汗文》:“克保大义,永藩中夏。” 孙犁 《秀露集·戏的梦》:“虽然在这些年,样板戏以独霸中夏的势焰充斥在文、音、美、剧各方面,直到目前,我还没有正式看过一出、一次。”
(2).指中原地区。 晋 陆机 《辨亡论》:“ 魏 人据中夏, 汉 氏有 岷 益 , 吴 制 荆 扬 而奄 交 广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 李平阳 , 秦州 子,中夏名士。”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 河 、 济 之间,古称 中夏 ,故北音谓之 夏 声,又谓之雅言。”
(3).夏季之中,指农历五月。后亦指盛夏。《淮南子·说林训》:“中夏用箑快之,至冬而不知去。” 唐 皮日休 《吴中苦雨》诗:“须权元化柄,用拯中夏酷。” 宋 苏轼 《答湖守滕达道》:“忽復中夏,永日杜门。”
指夏季的第二个月。《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夏,教茇舍,告振旅之陈。”
词语解释:一夏  拼音:yī xià
(1).一个夏季。 汉 王充 《论衡·顺鼓》:“其遭若 尧 、 汤 之水旱,犹一冬一夏也。” 宋 戴复古 《织妇叹》诗:“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裳。”
(2).僧徒以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静修之期,谓之一夏。佛经中称为安居。见《翻译名义集·众善行法安居》
词语解释:过夏  拼音:guò xià
(1).度过夏天;避暑。 唐 杜牧 《大梦上人自庐峰回》诗:“开门满院空秋色,新向 庐峰 过夏归。”
(2). 唐 时举子下第后在京重新攻读以待再试。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进士﹞籍而入选,谓之春闈。不捷而醉饱,谓之打毷氉。匿名造谤,谓之无名子。退而肄业,谓之过夏。” 宋 钱易 《南部新书》乙:“ 长安 举子,自六月以后,落第者不出京,谓之过夏。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作新文章,谓之夏课。”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 裘编修 超然 言: 丰宜门 内 玉皇庙街 ,有破屋数间……适 江西 一孝廉与数友过夏,取其地幽僻,僦舍於旁。”
词语解释:仲夏  拼音:zhòng xià
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因处夏季之中,故称。《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北齐书·方伎传·宋景业》:“还至 并 , 显祖 令 景业 筮,遇《乾》《鼎》。 景业 曰:‘《乾》为君,天也。《易》曰:“时乘六龙以御天。”《鼎》,五月卦也。宜以仲夏吉辰御天受禪。’” 清 洪昇 《长生殿·闻乐》:“呀,时当仲夏,为何这般寒冷。” 王西彦 《乡下朋友》:“于一个仲夏的早晨,坐上一辆驶往数百里外的小城镇的长途汽车。”
词语解释:华夏  拼音:huá xià
原指我国中原地区,后复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我国的古称。《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三国志·蜀志·关羽传》:“ 羽 威震华夏, 曹公 议徙 许都 以避其鋭。”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弔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於华夏矣。” 郁达夫 《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词:“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词语解释:结夏  拼音:jié xià
佛教僧尼自农历四月十五日起静居寺院九十日,不出门行动,谓之“结夏”。又称结制。 唐 曹松 《送僧入蜀过夏》诗:“师言结夏入 巴 峯,云水迴头几万重。” 宋 范成大 《偃月泉》诗:“我欲今年来结夏,莫扃岫幌掩云关。” 清 钱谦益 《天童密云禅师悟公塔铭》:“结夏后,应 天台通玄寺 之请,幡然南归。”
词语解释:炎夏  拼音:yán xià
酷热的夏天。 三国 魏 曹植 《离缴雁赋》:“远玄冬於南裔,避炎夏於朔方。”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洋水》:“至若炎夏火流,閒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 唐 朱庆馀 《夏日访贞上人院》诗:“炎夏寻灵境,高僧澹荡中。” 叶圣陶 《登赐儿山》:“冰洞里泉水结成冰,上面盖着灰沙,望进去好像铺一块平石板,据说炎夏也不融化。”
词语解释:诸夏  拼音:zhū xià
(1). 周 代分封的中原各个诸侯国。泛指中原地区。《左传·闵公元年》:“诸夏亲暱,不可弃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观德》:“灭国十五有餘,独先诸夏, 鲁 晋 俱诸夏也。”
(2).指 中国 。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韵》:“ 瞿曇 之书,能入诸夏,而 宣尼 之书,不能至 跋提河 者,以声音之道障阂耳。” 郭沫若 《归去来·由日本回来了》:“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词语解释:槐夏  拼音:huái xià
指夏季。槐树开花在夏季,故称。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龙图学士 赵师民 ,以醇儒硕学名重当时……诗思尤精,如:‘麦天晨气润,槐夏午阴清’,前世名流,皆所未到也。” 宋 黄庭坚 《奉送刘君昆仲》诗:“平原晓雨半槐夏, 汾 上午风初麦秋。”
词语解释:大夏  拼音:dà xià
(1). 周 代“六舞”之一。相传本为 夏禹 时代的乐舞。
(2).指夏季。《管子·轻重乙》:“夫岁有四秋……大夏且至,丝纊之所作,此之谓夏之秋。”《汉书·董仲舒传》:“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於空虚不用之处。”
(3).古国名。音译 巴克特里亚(Bactria) ,也叫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 。我国 汉 代称之为 大夏 。《史记·大宛列传》:“ 大夏 在 大宛 西南二千餘里 嬀水 南。”《魏书》称作 吐呼罗 ,《隋书》《北史》《大唐西域记》《旧唐书》皆作 吐火罗 。为 大月氏 所灭。在今 阿富汗 北部一带。
(4).古城门名。在 洛阳 , 魏明帝 所造。《文选·潘岳〈河阳县作〉诗》:“ 大夏 缅无覿,崇 芒 鬱嵯峨。” 李善 注:“ 陆机 《洛阳记》曰: 大夏门 , 魏明帝 所造,有三层,高百尺…… 郭缘生 《述征记》曰: 北芒 ,去 大夏门 不盈一里。”
(5).国号。 东晋 十六国之一。 匈奴 族 赫连勃勃 所建,也称 夏 ,为 吐谷浑 所灭。
(6).国号。 隋 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窦建德 称王后,国号称 大夏 。
(7).国号。 宋 时 党项 族 李元昊 国号亦称 大夏 ,史称 西夏 ,为 蒙古 成吉思汗 所灭。
(8).大厦。 汉 张衡 《西京赋》:“正殿路寝,用朝羣辟,大夏耽耽,九户开闢。”《文选·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接武茅茨,凉过大夏。” 李善 注:“《淮南子》曰:‘大夏增加,拟於 崑崙 。’” 高诱 注:“大夏,大屋也。”
词语解释:清夏  拼音:qīng xià
清和的初夏。 南朝 齐 谢朓 《奉和随王殿下》之四:“时惟清夏始,云景曖含芳。” 唐 皮日休 《鲁望以竹夹膝见寄因次韵酬谢》:“拂润恐飞清夏雨,叩虚疑贮碧湘风。”
词语解释:游夏  拼音:yóu xià
子游 ( 言偃 )与 子夏 ( 卜商 )的并称。两人均为 孔子 学生,长与文学。见《论语·先进》。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昔 尼父 之文辞,与人通流。至於制《春秋》, 游 夏 之徒乃不能措一辞。” 唐 张说 《赠吏部尚书萧公神道碑》:“四科得 游 夏 之门,六艺取 钟 王 之雋。”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儒》:“晚有古文家出,实事求是,徵于文不徵于献,诸在口説,虽 游 夏 犹黜之。”
词语解释:坐夏  拼音:zuò xià
佛教语。僧人于夏季三个月中安居不出,坐禅静修,称坐夏。其时正当雨季,亦称“ 坐雨安居 ”。具体日期因地而异。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 印度 僧徒,依佛圣教,坐雨安居,或前三月,或后三月。前三月当此从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后三月当此从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译经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 唐 白居易 《行香归》诗:“出作行香客,归如坐夏僧。” 唐 项斯 《坐夏僧》诗:“坐夏日偏长,知师在律堂。”
词语解释:早夏  拼音:zǎo xià
初夏。 汉 枚乘 《梁王菟园赋》:“於是晚春早夏, 邯郸 、 襄国 、 易阳 之容丽人,及其燕饰子,相予杂遝而往款焉。”
词语解释:迎夏  拼音:yíng xià
(1).古代祭礼之一。古人以夏和五方之南、五色之赤相配应,故于立夏日,天子率百官出南郊祭 赤帝 ,迎接夏季到来。《礼记·月令》:“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 郑玄 注:“迎夏,祭 赤帝 赤熛怒 於南郊之兆也。” 南朝 梁 刘孝威 《行幸甘泉宫歌》:“ 汉 家迎夏毕,避暑 甘泉宫 。” 唐 刘禹锡 《翠微寺有感》诗:“朱旗迎夏毕,凉轩避暑来。”
(2).指每逢夏日。 汉 张衡 《应闲》:“夫玄龙,迎夏则凌云而奋鳞,乐时也;涉冬则淈泥而潜蟠,避害也。”
词语解释:度夏  拼音:dù xià
过炎热的夏天。例如:在度假胜地度夏。
词语解释:解夏  拼音:jiě xià
佛教语。谓僧尼一夏九旬安居期满而散去。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夏乃众僧长养之节,在外行则恐伤草木虫类,故九十日安居。至七月十五日,应禪寺掛搭,僧尼尽皆散去,谓之解夏。” 唐 韩鄂 《岁华纪丽·中元》:“众僧解夏。”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四月十五日,天下僧尼就禪刹搭掛,谓之‘结夏’,又谓之‘结制’,盖方长养之辰,出外恐伤草木虫蚁,故九十日安居。《释苑宗规》云:‘ 祝融 在候, 炎帝 司方当法王禁足之辰。’是释子护生之日,至七月十五日,始尽散去,谓之‘解夏’,又谓之‘解制’。” 清 褚人穫 《坚瓠续集·僧尼结夏》:“至七月十五日,应禪寺掛褡,僧尼皆散去,谓之解夏、解制。”
词语解释:西夏  拼音:xī xià
(1).相传为我国古代西方的小国名。《穆天子传》卷四:“自 阳紆 西至于 西夏氏 ,二千又五百里。自 西夏 至于 珠余氏 及 河首 ,千有五百里。”《逸周书·史记》:“昔者 西夏 性仁非兵,城郭不脩,武士无位,惠而好赏;财屈而无以赏, 唐氏 伐之,城郭不守,武士不用, 西夏 以亡。”
(2).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党项族 拓跋氏 于公元1038年建立 大夏 王国, 宋 人名之为 西夏 。共传十主。最盛时,据有今 宁夏 、 陕西 北部、 甘肃 西北部、 青海 东北部和 内蒙古 西部一带。公元1227年为 元 所灭。
(3). 晋 时指 河西 及 荆 襄 一带。《南史·宋纪上·武帝》:“ 晋安帝 加九锡策:‘ 刘毅 叛换,负衅 西夏 。’”《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二年》:“ 晋 室多故,明公抚寧 西夏 , 张镇 兄弟敢肆凶逆,当鸣鼓诛之。”
词语解释:僧夏  拼音:sēng xià
(1).指僧尼受戒后的年数。夏,夏腊。 唐 白居易 《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荼毗幢记》:“ 大和 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终於本院,报年八十六,僧夏六十五。” 清 钱谦益 《天童密云禅师悟公塔铭》:“世寿七十七,僧夏四十四。”
(2).本谓僧尼于夏日就禅刹挂单,引申指寺庙。 金 元好问 《宝岩纪行》诗:“兹山缘未了,僧夏容宿留;终当丐餘年,奇探尽云岫。”
词语解释:虞夏  拼音:yú xià
指 有虞氏 之世和 夏 代。《礼记·表记》:“ 虞 夏 之质, 殷 周 之文,至矣。”《国语·周语上》:“昔我先王世 后稷 ,以服事 虞 夏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虞 夏 文章,则有 皋陶 六德。”
词语解释:半夏  拼音:bàn xià
(1).药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长柄,初夏开黄绿色花。地下有白色小块茎,可入药,生用有毒,内服须限用。《礼记·月令》:“﹝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菫荣。” 郑玄 注:“半夏,药草。”《急就篇》卷四:“半夏皁荚艾槖吾。” 颜师古 注:“半夏,五月苗始生,居夏之半,故为名也。” 唐 王建 《寄刘蕡问疾》诗:“赊来半夏熏煎尽,投着山中旧主人。” 宋 孔平仲 《常父寄半夏》诗:“ 齐州 多半夏,採自 鹊山 阳。”
(2).稻品种名。详“ 半夏稻 ”。
(3).仲夏。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
词语解释:半夏稻  拼音:bàn xià dào
稻子的品种名。《初学记》卷二七引 汉 蔡邕 《月令》:“十月穫稻,在九月熟者谓之半夏稻。” 唐 陆龟蒙 《幽居赋》:“復有稻名半夏,药号恒春。”
词语解释:韶夏  拼音:sháo xià
(1). 舜 乐和 禹 乐。亦泛指优雅的古乐。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单絃不能发《韶》《夏》之和音,孑色不能成衮龙之瑋爗。” 宋 范仲淹 《酬叶道卿学士见寄》:“感兹《韶》《夏》音,佐我臺上春。”
(2).谓德行如 舜 禹 那样光明伟大。《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继韶夏,崇号謚。” 李善 注引 文颖 曰:“韶,明也;夏,大也。”
词语解释:季夏  拼音:jì xià
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六月。《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诸生独不见季夏之螇乎?音声入耳,秋风至而声无。” 唐 韩愈 《贺雨表》:“伏以季夏以来,雨泽不降。”
词语解释:时夏  拼音:shí xià
夏季。 唐 韦应物 《昙智禅师院》诗:“时夏方新雨,果药发餘荣。”
词语解释:方夏  拼音:fāng xià
指中国,华夏。与“四夷”相对。《书·武成》:“诞膺天命,以抚方夏。”《后汉书·董卓传赞》:“方夏崩沸,皇京烟埃。” 李贤 注:“方,四方;夏,华夏也。” 宋 秦观 《代贺皇太妃受册表》:“举令典於宫闈,溢欢声於方夏。”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方夏之族,自 科派利 考见石刻,订其出於 加尔特亚 。”
词语解释:立夏  拼音:lì xià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五月五、六或七日。《逸周书·时训》:“立夏之日,螻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礼记·月令》:“﹝孟夏之月﹞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夏於南郊。还反,行赏,封诸侯,庆赐遂行,无不欣説。”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立夏》:“立夏取平日曝晾之米粉春芽,并用糃麪煎作各式果叠,往来餽遗。”
词语解释:有夏  拼音:yǒu xià
(1).指中国。有,词头。《书·君奭》:“惟 文王 尚克修和我有夏。” 孔 传:“ 文王 庶几能修政化,以和我所有诸夏。”
(2). 夏 代。有,助词。《书·召诰》:“我不可不监于 有夏 ,亦不可不监于 有殷 。”《左传·襄公四年》:“昔 有夏 之方衰也, 后羿 自 鉏 迁于 穷石 ,因 夏 民以代 夏 政。”
词语解释:破夏  拼音:pò xià
(1).佛教语。僧人在夏季三月须安居静修,谓坐夏;坐夏期内出外谓“破夏”。 唐 善生 《送玉禅师》诗:“入郭随缘住,思山破夏归。”《景德传灯录·义玄禅师》:“师因半夏上 黄蘗山 ……住数日乃辞去。 黄蘗 曰:‘汝破夏来,不终夏去?’”参见“ 坐夏 ”。
(2).入夏。 苏曼殊 《非梦记》:“破夏, 遣凡 约生赴 鼎湖 ,居 报恩寺 四十餘日,病仍弗瘳。”
词语解释:坐夏  拼音:zuò xià
佛教语。僧人于夏季三个月中安居不出,坐禅静修,称坐夏。其时正当雨季,亦称“ 坐雨安居 ”。具体日期因地而异。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 印度 僧徒,依佛圣教,坐雨安居,或前三月,或后三月。前三月当此从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后三月当此从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译经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 唐 白居易 《行香归》诗:“出作行香客,归如坐夏僧。” 唐 项斯 《坐夏僧》诗:“坐夏日偏长,知师在律堂。”
词语解释:销夏  拼音:xiāo xià
消夏。解暑,避暑。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太湖诗·销夏湾〉》诗:“遗名復避世,销夏还销忧。”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精怪·鳖精》:“ 吴门 俗例,新嫁娘每过端阳节,輒归寧销夏。”
词语解释:东夏  拼音:dōng xià
(1).古代泛指 中国 东部。《书·微子之命》:“上帝时歆,下民祗协,庸建尔于上公,尹兹东夏。” 孔 传:“正此东方华夏之国。 宋 在京师东。”《后汉书·吴祐传》:“ 祐 每行园,常闻讽诵之音,奇而厚之,亦与为友,卒成儒宗,知名东夏。”《周书·武帝纪下》:“东夏既平,王道初被, 齐 氏弊政,餘风未殄。” 清 侯方域 《赠倪荥阳序》:“友人 王君 侯服 者,东夏豪杰之士也。”
(2). 金 元 之际的国名。 金宣宗 时, 蒲鲜万奴 据 辽东 自立,国号 大真 ,历史上亦称 东真 。后降 元 ;复叛,称 东夏 。 元太宗 时灭于 元 。参阅《元史·太祖纪》《太宗纪》
词语解释:南夏  拼音:nán xià
泛指我国的南部。《后汉书·袁绍刘表传赞》:“ 绍 姿弘雅, 表 亦长者。称雄 河 外,擅强南夏。”《晋书·郭璞传论》:“ 景纯 ……袭文雅於西朝,振辞锋於南 夏 ,为中兴才学之宗矣。” 南朝 齐 谢朓 《酬德赋》:“我艤舟以命徒,将汨徂於南夏。”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续集·东南西北》:“若南 夏 者, 襄 汉 以南,达於 湖 广 ,极於 闽 海, 安 史 之乱,皆祸所不及。”
词语解释:区夏  拼音:qū xià
(1).诸夏之地,指华夏、 中国 。《书·康诰》:“用肇造我区夏。” 孔 传:“始为政於我区域诸夏。” 唐 贾至 《燕歌行》:“我 唐 区夏餘十纪,军容武备赫万祀。”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朝仪》:“大 元 受天命,肇造区夏,列圣相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筹备立宪的谕旨和奏摺》:“今则 陕 湘 警报迭闻, 广 赣 变端又见。区夏腾沸,人心动摇。”
(2).指中原地区。《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説起 燕都 的形势,北倚雄关,南压区夏,真乃金城天府,万年不拔之基。” 清 钱谦益 《直隶顺天府昌平州顺义县知县张国纲授文林郎》:“夫 燕京 南压区夏,若坐堂皇而俯庭宇, 顺义 其在奥窔之间乎。”
词语解释:函夏  拼音:hán xià
《汉书·扬雄传上》:“以函夏之 大汉 兮,彼曾何足与比功?”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函夏,函诸夏也。”后以“函夏”指全国。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城南龙华寺》:“寒暑攸叶,日月载融,帝世光宅,函夏同风。” 唐 王勃 《拜南郊颂序》:“揖让而取文明,指麾而清函夏。” 清 钱谦益 《九月初二日奉神宗显皇帝遗诏于京口成服哭临恭赋挽词》之二:“静摄周函夏,分封断鬼神。”
词语解释:广夏  拼音:guǎng xià
亦作“ 广厦 ”。 高大的房屋。《楚辞·王褒〈九怀·陶壅〉》:“息 阳城 兮广夏,衰色罔兮中怠。” 王逸 注:“遂止炎野大屋庐也。”《三国志·魏志·刘廙传》:“殿下可高枕於广夏,潜思於治国。”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林纾 《张母谢夫人墓志铭》:“吾詎真有广厦以徧覆之者。”
词语解释:晚夏  拼音:wǎn xià
夏末。指农历六月。 唐 骆宾王 《晚泊江镇》诗:“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秋。” 唐 杜审言 《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之一:“雨餘清晚夏,共坐北巖幽。”
词语解释:肆夏  拼音:sì xià
(1).古乐章名。《周礼·春官·大司乐》:“王出入则令奏《王夏》,尸出入则令奏《肆夏》,牲出入则令奏《昭夏》。” 郑玄 注:“三夏,皆乐章名。”《左传·襄公四年》:“ 穆叔 如 晋 ,报 知武子 之聘也, 晋侯 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淮南子·齐俗训》:“古者非不知繁升降槃还之礼也,蹀《采齐》《肆夏》之容也,以为旷日烦民而无所用,故制礼足以佐实喻意而已矣。” 汉 扬雄 《剧秦美新》:“式軨轩、旂旗以示之,扬和鸞、《肆夏》以节之。”
(2).泛指宴饮、迎送宾客之乐。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神禽率舞,光浮《肆夏》之轩;瑞鸟相鸣,响叶钧天之乐。”参见“ 九夏 ”。
词语解释:九夏  拼音:jiǔ xià
(1).古乐名。《周礼·春官·钟师》:“钟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裓夏》《驁夏》。” 郑玄 注:“九夏皆诗篇名,颂之族类也。此歌之大者,载在乐章,乐崩亦从而亡。”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九夏乐章》:“九夏皆门庭之乐也。《周礼·大司乐》:‘王出入则令奏《王夏》;尸出入则令奏《肆夏》;牲出入则令奏《昭夏》。’出入,谓出门入门也。”《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六·唐祀九宫贵神乐章》:“金奏九夏,圭陈八薌。”
(2).夏季,夏天。 晋 陶潜 《荣木》诗序:“日月推迁,已復九夏。” 唐 太宗 《赋得夏首启节》:“北闕三春晚,南荣九夏初。”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九夏则神耗气索,力难支体。”
(3).九州华夏。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回:“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
词语解释:三夏  拼音:sān xià
(1).旧称阴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合称三夏。亦指夏季的第三个月。《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夏歌十八》:“情知三夏热,今日偏独甚。” 清 李颙 《夏日》诗:“炎光烁南溟,溽暑融三夏。”
(2).三个夏季,即三年。 宋 晁贯之 《墨经·新故》:“凡新墨不过三夏,殆不堪用。”
(3).古代乐曲《肆夏》《韶夏》《纳夏》的总称。《左传·襄公四年》:“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与闻。”
(4).农业劳动中夏收、夏种、夏管的总称。如:师生下农村,支援三夏。
词语解释:梅夏  拼音:méi xià
指初夏。因梅熟于夏初,故称。 唐玄宗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喜麦秋之有登,玩梅夏之无事。” 宋 苏轼 《元祐三年端午贴子词皇太妃阁》诗之二:“雨细方梅夏,风高已麦秋。”
词语解释:休夏  拼音:xiū xià
(1).谓夏日休闲。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五:“当 释氏 在 忉利 时,适休夏自西,遂繇天而下。”
(2).指暑假。 鲁迅 《书信集·致李桦》:“在这休夏的两个月以后,统观作品,似乎与以前并无大异。”
词语解释:送夏  拼音:sòng xià
(1).谓送别夏天。 晋 潘尼 《七月七日侍皇太子宴玄圃园诗》:“ 朱明 送夏, 少昊 迎秋。”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送夏蚤秀,迎秋晚成。”
(2).旧俗嫁女之后,逢夏季赠送夏令用物给女与婿,谓之“送夏”。 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妇女》:“《金陵杂誌》:‘送夏……女儿出阁后,一逢夏日,即送壻与女罗纱之衣。’”
(3).指农家于夏忙结束后走访亲友。 贾平凹 《浮躁》六:“麦子全部收清后……点种了包谷,开始了一年一度蒸了新麦面的馍馍走亲访友的送夏了。”
词语解释:消夏  拼音:xiāo xià
谓避暑。 清 吴伟业 《八风》诗序:“余消夏小园,风塕然而四至。” 清 陈维崧 《解语花》词:“羡高情, 楚 畹 湘潭 ,助幽人消夏。” 朱自清 《外东消夏录·引子》:“这回我从 昆明 到 成都 来消夏。消夏本来是避暑的意思。” 冰心 《去国·最后的安息》:“这一年夏天,她父亲的别墅刚刚盖好,他们便搬到城外来消夏。”
词语解释:阴夏  拼音:yīn xià
向北背阳的宫殿。《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隐阴夏以中处,霐寥窲以峥嶸。” 李善 注:“阴夏,向北之殿也。”
词语解释:两夏  拼音:liǎng xià
见“ 两厦 ”。
词语解释:两厦  拼音:liǎng shà
亦作“ 两夏 ”。 犹两厢。《汉书·张敞传》“果得之殿屋重轑中” 唐 颜师古 注:“ 苏林 曰:‘轑,椽也。重轑,重棼中。’重棼即今之廊舍也,一边虚为两夏者也。”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辩证》:“荣,屋翼也,今之两徘徊,又谓之两厦。”《宋史·舆服志六》:“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
词语解释:咸夏  拼音:xián xià
函夏。指中原,全国。《宋书·索虏传》:“区区 齐 晋 ,尚能克胜强 楚 ,以致一匡,况 大魏 以沙漠之突骑,兼咸夏之劲卒哉。”参见“ 函夏 ”。
词语解释:函夏  拼音:hán xià
《汉书·扬雄传上》:“以函夏之 大汉 兮,彼曾何足与比功?”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函夏,函诸夏也。”后以“函夏”指全国。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城南龙华寺》:“寒暑攸叶,日月载融,帝世光宅,函夏同风。” 唐 王勃 《拜南郊颂序》:“揖让而取文明,指麾而清函夏。” 清 钱谦益 《九月初二日奉神宗显皇帝遗诏于京口成服哭临恭赋挽词》之二:“静摄周函夏,分封断鬼神。”
词语解释:五夏  拼音:wǔ xià
古代郊庙乐曲《昭夏》《皇夏》《诚夏》《需夏》《肆夏》的合称。《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帝令廷奏之,嘆曰:‘此华夏正声也。’乃调五音为五夏、二舞、登歌、房内十四调,宾祭用之。” 胡三省 注:“五夏,《昭夏》《皇夏》《诚夏》《需夏》《肆夏》。”
词语解释:染夏  拼音:rǎn xià
染五色。《周礼·天官·染人》:“凡染,春暴练,夏燻玄,秋染夏,冬献功。” 郑玄 注:“染夏者,染五色。谓之夏者,其色以夏狄为饰。” 唐 刘禹锡 《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记》:“彼由学而致者,如工人染夏,以视羽畎,有生死之殊矣。”
词语解释:须夏  拼音:xū xià
见“ 须暇 ”。
词语解释:须暇  拼音:xū xiá
亦作“ 须夏 ”。 等待宽暇。犹言放宽时间。《书·多方》:“天惟五年须暇之子孙。诞作民主,罔可念听。” 唐 朱敬则 《北齐文宣论》:“ 齐 神武 伐暴胜残,有大功於天地,其嗣虽復失道,仍未殛於神明,故《书》曰‘天惟五年须夏 汤 之子孙’是也。”
词语解释:构夏  拼音:gòu xià
见“ 构厦 ”。
词语解释:构厦  拼音:gòu shà
亦作“ 构夏 ”。 营造大厦。比喻治理国事或建立大业。 唐 元稹 《酬郑从事宴望海亭》诗:“忆年十五学构厦,有意盖覆天下穷。安知四十虚富贵,朱紫束缚心志空。”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輒写古体謌诗一百首,百韵至两韵律诗一百首,合为五卷,奉启跪陈,或希构厦之餘,一赐观览。”《太平广记》卷一三七引《太原事迹·武士彠》:“微时,与邑人 许文寳 以鬻材为事……私言必当大贵。及 高祖 ( 唐高祖 )起义兵,以鎧胄从入 关 。故乡人云:‘ 士彠 以鬻材之故,果逢构夏之秋。’”
词语解释:边夏  拼音:biān xià
边地少数民族与中原华夏族的并称。 唐 张秀明 《对旄人奏散判》:“边夏不杂,声未动於禁靺;风霜有典,罪已彰於惠文。”
词语解释:楚夏  拼音:chǔ xià
南 楚 和诸 夏 。 汉 荀悦 《申鉴·时事》:“文有磨灭,言有 楚 夏 ,出有先后……执不俱是,比而论之,必有可参者焉。”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公不谋声训,而 楚 夏 移情,故能使解剑拜仇,归田息讼。” 明 杨慎 《〈上林赋〉连绵字》:“字有古今,音有 楚 夏 。”
词语解释:昭夏  拼音:zhāo xià
(1).古乐章名。九夏之一。《周礼·春官·钟师》:“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祴夏》《驁夏》。”
(2).比喻德行光明伟大。《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续《昭夏》,崇号諡,略可道者七十有二君。” 裴駰 集解:“昭,明也;夏,大也。德明大,相继封禪於 泰山 者七十有二人。”
词语解释:暑夏  拼音:shǔ xià
炎热的夏季。《三国志·魏志·田畴传》:“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进军。”《晋书·王鉴传》:“议者或以当今暑夏,非出军之时。” 唐 李商隐 《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是时方暑夏,座内若严冬。”
词语解释:蛮夏  拼音:mán xià
蛮夷与华夏。泛指边远地区和中原地区。《文选·李康〈运命论〉》:“以 仲尼 之行也……驱骤於蛮夏之域,屈辱於公卿之门。” 李善 注:“蛮,谓 蔡 楚 也……夏,谓 宋 卫 也。”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愠彼蛮夏,蠢尔弗恭。”
词语解释:赤夏  拼音:chì xià
炎夏,盛夏。 清 蒲松龄 《淫雨之后继以大旱七夕得家书作》诗:“赤夏三旬无滴雨,禾穗半秕豆茎枯。”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下·吉林·吉林奇俗谈》:“ 吉 人喜烘火,当炎炎赤夏之时,沙砾反射热颇强,挥扇纳凉之不暇,然卧土坑者,仍升火不輟。”
词语解释:叔夏  拼音:shū xià
周 代“八士”之一。相传为掌管山泽的官员。《论语·微子》:“ 周 有八士: 伯达 、 伯适 、 仲突 、 仲忽 、 叔夜 、 叔夏 、 季随 、 季騧 。”《国语·晋语四》“询于‘八虞’” 韦昭 注引 贾逵 唐固 曰:“八虞, 周 八士,皆在虞官, 伯达 、 伯括 、 仲突 、 仲忽 、 叔夜 、 叔夏 、 季随 、 季騧 。”
词语解释:旌夏  拼音:jīng xià
古时乐舞所用的大旗。《左传·襄公十年》:“舞师题以旌夏, 晋侯 惧而退,入于房。” 杜预 注:“旌夏,大旌也。” 孔颖达 疏:“谓舞初入之时舞师建旌夏以引舞人而入,以题识其舞人之首。” 汉 马融 《广成颂》:“建雄虹之旌夏,揭鸣鳶之脩橦。”
词语解释:舞夏  拼音:wǔ xià
即舞羽。《穀梁传·隐公五年》:“舞夏,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 范宁 注:“夏,大也。大谓大雉。大雉,翟雉。”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穀梁传》:“舞羽谓之舞夏,则所执羽备五色可知。”参见“ 舞羽 ”。
词语解释:舞羽  拼音:wǔ yǔ
古代一种乐舞。手执翟雉的尾羽而舞蹈。《周礼·春官·籥师》:“籥师,掌教国子舞羽龡籥。” 郑玄 注:“文舞有持羽吹籥者……《诗》云:‘左手执籥,右手秉翟。’” 宋 苏轼 《集英殿春宴教坊词·小儿致语》:“幸以髧髦之微,得参舞羽之末。”
词语解释:膏夏  拼音:gāo xià
木名。《淮南子·俶真训》:“ 巫山 之上,顺风纵火,膏夏、紫芝与萧艾俱死。” 高诱 注:“膏夏,大木也,其理密,白如膏,故曰膏夏。”
词语解释:陔夏  拼音:gāi xià
古乐章名。《九夏》之一。古代宴饮终了时奏。《周礼·春官·锺师》“祴夏” 郑玄 注引 汉 杜子春 曰:“客醉而出奏《陔夏》,公出而入奏《驁夏》。”《仪礼·乡饮酒礼》“宾出奏《陔》” 汉 郑玄 注:“《陔》《陔夏》也。陔之言戒也。终日燕饮,酒罢,以《陔》为节,明无失礼也。”
词语解释:頀夏  拼音:hù xià
夏,《大夏》, 禹 乐名;頀,《大頀》, 汤 乐名。后亦指典雅的古乐。 清 姚鼐 《送陈东浦方伯自江宁移任安徽》诗:“古风宜《頀》《夏》,伪体闢榛芜。”
词语解释:蛀夏  拼音:zhù xià
人至夏季,精神倦怠,胃纳不佳,称蛀夏。蛀,用同“ 疰 ”。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一:“今年春天我想了多少方法才把它减到六七钱一天,可是他蛀夏,又加上去了。”
词语解释:邓中夏  拼音:dèng zhōng xià
(1894-1933)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湖南宜章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参加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次年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5年领导省港大罢工。曾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江苏省委、广东省委书记。1933年被捕遇害。
词语解释:亚夏  拼音:yà xià
柯尔克孜 语。万岁。如:亚夏,全国人民大团结!
词语解释:京夏  拼音:jīng xià
犹华夏,谓全国。 汉 蔡邕 《太尉杨公碑》:“其时所免州牧郡守五十餘人,饕戾是黜,英才是烈,善否有章,京夏清肃。”
词语解释:五冬六夏  拼音:wǔ dōng liù xià
犹言不论寒暑。不管什么时候。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一段:“中间隔着条 鸭绿江 ,水又深又绿,流子又急,五冬六夏,水面激起一片波纹,碧粼粼的。” 魏巍 《山雨》:“不论白天黑价,五冬六夏,她穿着件小破花褂子,在哪儿放哨。”
词语解释:雷夏  拼音:léi xià
古泽名。即 雷泽 。其地当今 山东 菏泽 东北面 黄河 南岸。《书·禹贡》:“九河既道, 雷夏 既泽, 澭 沮 会同。”《艺文类聚》卷六引 汉 扬雄 《衮州箴》:“九河既导, 雷夏 攸处。”
词语解释:公夏  拼音:gōng xià
复姓。 孔子 弟子有 公夏首 。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词语解释:三冬二夏  拼音:sān dōng èr xià
犹言三两年。《后汉书·段颎传》:“今若以骑五千,步万人,车三千两,三冬二夏,足以破定。”
词语解释:黄农虞夏  拼音:huáng nóng yú xià
黄帝 、 神农 、 虞舜 、 夏禹 的合称。 明 夏完淳 《大哀赋》:“ 黄 、 农 、 虞 、 夏 ,遐哉尚友之乡;南北东西,渺矣容身之所。” 余疚侬 《题童子听琴图》诗:“流水高山曲, 黄 、 农 、 虞 、 夏 心。”
词语解释:齼夏  拼音:chǔ xià
谓夏季食欲减退。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清明》:“清明扫墓……又以柳条穿祭餘蒸点,至立夏日油煎与小儿食之,谓不齼夏。”
词语解释:齐夏  拼音:qí xià
古乐章名。九夏之一。《周礼·春官·锺师》:“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王夏》……《齐夏》。” 郑玄 注:“夫人祭,奏《齐夏》。”参见“ 九夏 ”。
词语解释:九夏  拼音:jiǔ xià
(1).古乐名。《周礼·春官·钟师》:“钟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裓夏》《驁夏》。” 郑玄 注:“九夏皆诗篇名,颂之族类也。此歌之大者,载在乐章,乐崩亦从而亡。”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九夏乐章》:“九夏皆门庭之乐也。《周礼·大司乐》:‘王出入则令奏《王夏》;尸出入则令奏《肆夏》;牲出入则令奏《昭夏》。’出入,谓出门入门也。”《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六·唐祀九宫贵神乐章》:“金奏九夏,圭陈八薌。”
(2).夏季,夏天。 晋 陶潜 《荣木》诗序:“日月推迁,已復九夏。” 唐 太宗 《赋得夏首启节》:“北闕三春晚,南荣九夏初。”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九夏则神耗气索,力难支体。”
(3).九州华夏。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回:“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
词语解释:骜夏  拼音:ào xià
古乐章名。九夏之一。《周礼·春官·锺师》:“凡乐事,以鐘鼓奏九夏:《王夏》《肆夏》……《驁夏》。” 郑玄 注:“公出入,奏《驁夏》。”参见“ 九夏 ”。
词语解释:九夏  拼音:jiǔ xià
(1).古乐名。《周礼·春官·钟师》:“钟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裓夏》《驁夏》。” 郑玄 注:“九夏皆诗篇名,颂之族类也。此歌之大者,载在乐章,乐崩亦从而亡。”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九夏乐章》:“九夏皆门庭之乐也。《周礼·大司乐》:‘王出入则令奏《王夏》;尸出入则令奏《肆夏》;牲出入则令奏《昭夏》。’出入,谓出门入门也。”《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六·唐祀九宫贵神乐章》:“金奏九夏,圭陈八薌。”
(2).夏季,夏天。 晋 陶潜 《荣木》诗序:“日月推迁,已復九夏。” 唐 太宗 《赋得夏首启节》:“北闕三春晚,南荣九夏初。”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九夏则神耗气索,力难支体。”
(3).九州华夏。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回:“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
共10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