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玉壶 拼音:yù hú
1.玉制的壶形佩饰,由皇帝颁发,寓敬老、表功之意。
《后汉书·杨赐传》:“詔赐御府衣一袭,自所服冠幘綬,玉壶革带,金错鉤佩。” 唐 陈子昂
《为建安王谢借马表》:“玉壶遂临,叨得骏之赐。”
2. 东汉 费长房 欲求仙,见市中有老翁悬一壶卖药,市毕即跳入壶中。 费 便拜叩,随老翁入壶。但见玉堂富丽,酒食俱备。后知老翁乃神仙。事见
《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后遂用以指仙境。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五:“曷见 玄真子 ,观世玉壶中。” 宋 王沂孙
《无闷·雪景》词:“待翠管吹破苍茫,看取玉壶天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玉壶琼岛,万古愁人少。”
3.美玉制成的壶,可用以盛物。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三八:“忘却教人锁后宫,还丹失尽玉壶空。”
4.喻高洁的胸怀。 唐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诗之一:“ 洛阳 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金 元好问
《赠萧炼师公弼》诗:“春风和气在眉宇,玉壶冰鑑藏胸臆。” 清 陈梦雷
《赠臬宪于公》诗:“玉壶澄凛冽,乔岳耸嶙峋。”
5.酒壶的美称。 唐 李白
《待酒不至》诗:“玉壶繫青丝,沽酒来何迟。” 宋 辛弃疾
《感皇恩·寿范倅》词:“楼雪初晴,庭闈嬉笑,一醉何妨玉壶倒。” 清 王士禛
《上巳辟疆招同邵潜夫陈其年修禊水绘园》诗之二:“碧琉璃上双玉壶,兰橈宛转沿春芜。”
6.铜壶滴漏的美称。 唐 李商隐
《深宫》诗:“金殿销香闭綺櫳,玉壶传点咽铜龙。”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二》:“ 熙寧 中,予更造浑仪,并创玉壶浮漏、铜表,皆置天文院,别设官领之。”
7.喻明月。 唐 朱华
《海上生明月》诗:“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 宋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词:“凤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8.指 唐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诗。诗中有“一片冰心在玉壶”句,故云。 明 何景明
《送张子之浙江》诗:“ 张子 别我吟‘玉壶’,荷花五月下江湖。”
9.园名。 宋 杨万里
《晚泊玉壶得十绝句》之十:“游尽 西湖 赏尽莲, 玉壶 落日泊楼船。” 周汝昌 注:“ 玉壶 , 南宋 御园之一,在 钱塘门 外。”
词语解释:冰壶 拼音:bīng hú
(1).盛冰的玉壶。常用以比喻品德清白廉洁。语本《文选·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李周翰 注:“玉壶冰,取其絜浄也。” 唐 姚崇 《冰壶诫序》:“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示不忘清也……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 明 孙梅锡 《琴心记·王孙作醵》:“官况托冰壶,友谊敦芳醑,数载梦中孤,今日樽前聚。” 清 陈梦雷 《赠秘书觉道弘五十韵》:“霜鍔扬辉耀,冰壶濯晶莹。”
(2).借指月亮或月光。 唐 元稹 《献荥阳公》诗:“冰壶通皓雪,綺树眇晴烟。” 宋 杨万里 《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诗:“人间何处冰壶是,身在冰壶却道非。” 元 马致远 《青山泪》第三折:“正夕阳天阔暮江迷,倚晴空 楚 山叠翠,冰壶天上下,云锦树高低。” 明 陈所闻 《浪淘沙·中秋同皮元素泛月》曲:“秋色老梧桐,月满遥空。画桥百尺似飞虹。人向冰壶同载酒,细浪轻风。” 清 李基和 《戊寅中秋初度月下作》诗:“谁画 雁门 今夜里,山川别样贮冰壶。”词语解释:一壶 拼音:yī hú
(1).一个盛物的葫芦。亦泛指一盛食之器。《战国策·中山策》:“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飡得士二人。”《后汉书·费长房传》:“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於肆头,及市罢,輒跳入壶中。”《南史·隐逸传·僧岩》:“后忽为沙门,栖迟山谷,常以一壶自随。”
(2).道家传说壶中别有天地,因常以“一壶”喻宇宙或仙境。 唐 王维 《赠焦道士》诗:“坐知千里外,跳向一壶中。” 唐 刘禹锡 《寻汪道士不遇》诗:“笙歌五云里,天地一壶中。” 元 许有壬 《琳宫词次安南王韵》:“一壶天地浑无迹,只有清风动竹声。”参见“ 壶天 ”、“ 壶公 ”。
(3).特指一壶酒。 唐 储光羲 《田家杂兴》诗之二:“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 金 元好问 《后饮酒》诗之一:“当其得意时,万物寄一壶。”词语解释:蓬壶 拼音:péng hú
即 蓬莱 。古代传说中的海中仙山。 晋 王嘉 《拾遗记·高辛》:“三 壶 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 ,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壶 ,则 蓬莱 也;三曰 瀛壶 ,则 瀛洲 也。形如壶器。” 唐 沉亚之 《题海榴树呈八叔大人》诗:“曾在 蓬壶 伴众仙,文章枝叶五云边。” 清 李渔 《玉搔头·微行》:“假俺几日儿尘世逍遥,再来受 蓬壶 约。”词语解释:提壶 拼音:tí hú
亦作“ 提壶芦 ”。亦作“ 提胡芦 ”。 鸟名。即鹈鹕。 唐 刘禹锡 《和苏郎中寻丰安里旧居寄主客张郎中》:“池看科斗成文字,鸟听提壶忆献酬。” 宋 欧阳修 《啼鸟》诗:“独有花上提壶芦,劝我沽酒花前醉。” 宋 梅尧臣 《和永叔六篇·啼鸟》:“提胡芦,提胡芦,尔莫劝翁沽美酒,公多金钱赐醇酎,名声压时为不朽。”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劝农》:“提壶叫,布穀喳。” 清 曹寅 《雨中李使君饷浙东薏苡酒戏成》诗之一:“一具春槽十斛珠,栗留枝上唤提壶。”词语解释:携壶 拼音:xié hú
传说 东汉 费长房 见一老翁挂着一把壶在卖药,卖好药后就跳进壶里。第二天, 费 去拜访他,和他一起入壶,但见房屋华丽,酒菜丰盛。 费 于是向他学道。事见《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后以“携壶”指行医。 清 侯方域 《赠武林陈文学》诗:“远志分明为採药,携壶不尽是逃名。”词语解释:铜壶 拼音:tóng hú
古代铜制壶形的计时器。 唐 顾况 《乐府》:“玉醴随觴至,铜壶逐漏行。” 宋 王安石 《春寒》诗:“冰残玉甃泉初动,水澁铜壶漏更长。”《水浒传》第三一回:“五鼓楼头,点点铜壶正滴。”《花月痕》第四一回:“别泪铜壶共滴,愁肠兰燄同煎。”参见“ 刻漏 ”。
词语解释:刻漏 拼音:kè lòu
古计时器。以铜为壶,底穿孔,壶中立一有刻度的箭形浮标,壶中水滴漏渐少,箭上度数即渐次显露,视之可知时刻。 汉 荀悦 《汉纪·哀帝纪上》:“刻漏以一百二十为度。”按,《汉书·哀帝纪》作“漏刻以百二十为度”。 颜师古 注:“旧漏昼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 唐 杜甫 《冬末以事之东都湖城东因为醉歌》:“岂知驱车復同轨,可惜刻漏随更箭。”《明史·天文志一》:“ 明太祖 平 元 ,司天监进水晶刻漏,中设二木偶人,能按时自击鉦鼓。” 清 沉初 《清西笔记·纪职志》:“ 交泰殿 大鐘,宫中咸以为準。殿三间,东间设刻漏一座。”古代刻漏之法,分刻多寡不一。参阅《续通志·天文六》。词语解释:酒壶 拼音:jiǔ hú
盛酒的壶。后亦称酒注子为酒壶。《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权 使太中大夫 郑泉 聘 刘备 于 白帝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 泉 临卒,谓同类曰:‘必葬我陶家之侧,庶百岁之后化而成土,幸见取为酒壶,实获我心矣。’” 唐 韩愈 《送区册序》:“岁之初吉,归拜其亲;酒壶既倾,序以识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劳山道士》:“乃於案上取酒壶,分賚诸徒,且嘱尽醉。”词语解释:方壶 拼音:fāng hú
(1).腹圆口方的壶。古代礼器的一种。《仪礼·燕礼》:“司宫尊于东楹之西,两方壶。” 郑玄 注:“尊方壶,为卿大夫士也。” 贾公彦 疏:“以其燕总有卿大夫士,又别有公尊瓦大两,故知方尊为此人也。”《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国子执壶浆” 汉 何休 注:“壶,礼器。腹方口圆曰壶,反之曰方壶。”
(2).传说中神山名。一名 方丈 。《列子·汤问》:“ 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舆 ,二曰 员嶠 ,三曰 方壶 ,四曰 瀛洲 ,五曰 蓬莱 。” 殷敬顺 释文:“一曰 方丈 。” 汉 班固 《西都赋》:“滥 瀛洲 与 方壶 , 蓬莱 起乎中央。” 宋 辛弃疾 《满江红·题冷泉亭》词:“是当年、玉斧削 方壶 ,无人识。” 清 金农 《龙涎香二首寄吴秀才焯厉孝廉鹗》诗之二:“ 方壶 岛客渺难逢,一饼凄凉话故宫。”词语解释:金壶 拼音:jīn hú
(1).铜壶的美称。 晋 陆机 《漏刻赋》:“挈金壶以南罗,藏幽水而北戢。” 唐 崔液 《蹋歌词》:“金壶催夜尽,罗袖舞寒轻。” 后蜀 毛熙震 《更漏子》词:“烟月寒,秋夜静。漏转金壶初永。”参见“ 刻漏 ”。
(2).黄金酒壶。《晏子春秋·杂上十九》:“ 景公 游于 纪 ,得金壶。”
(3).为酒壶之美称。 唐 韩翃 《田仓曹东亭夏夜饮得春字》诗:“玉佩迎初夜,金壶醉老春。” 宋 曾巩 《降龙》诗:“凝寒堕指热侵骨,一宴百盏倾金壶。”
词语解释:刻漏 拼音:kè lòu
古计时器。以铜为壶,底穿孔,壶中立一有刻度的箭形浮标,壶中水滴漏渐少,箭上度数即渐次显露,视之可知时刻。 汉 荀悦 《汉纪·哀帝纪上》:“刻漏以一百二十为度。”按,《汉书·哀帝纪》作“漏刻以百二十为度”。 颜师古 注:“旧漏昼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 唐 杜甫 《冬末以事之东都湖城东因为醉歌》:“岂知驱车復同轨,可惜刻漏随更箭。”《明史·天文志一》:“ 明太祖 平 元 ,司天监进水晶刻漏,中设二木偶人,能按时自击鉦鼓。” 清 沉初 《清西笔记·纪职志》:“ 交泰殿 大鐘,宫中咸以为準。殿三间,东间设刻漏一座。”古代刻漏之法,分刻多寡不一。参阅《续通志·天文六》。词语解释:百壶 拼音:bǎi hú
泛言酒多。《诗·大雅·韩奕》:“ 显父 饯之,清酒百壶。” 唐 杨凭 《湘江泛舟》诗:“除却同倾百壶外,不愁谁奈两魂销。”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八九:“千树梨花百壶酒,共君论饮莫论诗。”词语解释:投壶 拼音:tóu hú
古代宴会礼制。亦为娱乐活动。宾主依次用矢投向盛酒的壶口,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饮酒。参阅《礼记·投壶》。《左传·昭公十二年》:“ 晋侯 以 齐侯 宴, 中行穆子 相。投壶, 晋侯 先, 穆子 曰:‘有酒如 淮 ,有肉如坻。宴君中此,为诸侯师。’中之。”《后汉书·祭遵传》:“ 遵 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 唐 韩愈 《郑公神道碑文》:“公与宾客朋游,饮酒必极醉,投壶博弈,穷日夜,若乐而不厌者。”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投壶视诸戏最为古雅。”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太炎 先生曾教我小学,后来因为我主张白话,不敢再去见他了,后来他主张投壶,心窃非之。”词语解释:唾壶 拼音:tuò hú
旧时一种小口巨腹的吐痰器皿。《西京杂记》卷六:“ 魏襄王 冢……牀上有玉唾壶一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漾水》:“絶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形若覆唾壶,高二十餘里。”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 武帝 ( 汉武帝 )以 孔安国 为侍中,以其儒者,特许掌御唾壶,朝廷荣之。”词语解释:倾壶 拼音:qīng hú
谓以酒壶注酒。亦借指饮酒。 晋 陶潜 《咏贫士》之二:“倾壶絶餘沥,闚灶不见烟。” 唐 杜甫 《春归》诗:“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词语解释:瓠壶 拼音:hù hú
(1).一种盛液体的大腹容器。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 周 又有瓠壶,形长一尺二寸六分,濶五寸,口径一寸,两鼻有提梁,取便於用。”
(2).喻虚有其表。《三国志·蜀志·张裔传》:“ 张府君 如瓠壶,外虽泽而内实麤。”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然率皆皮肤狡泽,而怀空抱虚,有似 蜀 人瓠壶之喻,胸中无一纸之诵,所识不过酒炙之事。”词语解释:挈壶 拼音:qiè hú
(1).挈壶氏或挈壶正的略称。掌知漏刻。《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挈壶宣夜,辩气朔於灵臺。” 李善 注:“《周礼·夏官》:‘挈壶氏掌悬壶。’” 宋 苏轼 《刁景纯席上和谢生》之二:“纵饮谁能问挈壶,不知门外晓星疏。”
(2).悬壶。《周礼·夏官·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挈壶以令军井,谓为军穿井,井成,挈壶县其上,令军中士众皆望见,知其下有井。”词语解释:宫壶 拼音:gōng hú
(1).即宫漏。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眠香》:“盼到灯昏玳筵收,宫壶滴尽莲花漏。”
(2).借指时刻。 宋 杨缵 《一枝春·除夕》词:“宫壶未晓,早骄马、绣车盈路。”参见“ 宫漏 ”。
(3).御酒。壶为盛酒器,用以指代酒。 宋 苏轼 《卧病逾月请郡不许复直玉堂十一月一日锁院是日苦寒诏赐宫烛法酒书呈同院》诗:“分光御烛星辰烂,拜赐宫壶雨露香。” 王文诰 辑注:“ 欧阳公 诗:‘宫壶日赐新拨醅。’”
词语解释:宫漏 拼音:gōng lòu
古代宫中计时器。用铜壶滴漏,故称宫漏。 唐 白居易 《同钱员外禁中夜直》诗:“宫漏三声知半夜,好风凉月满松筠。” 五代 冯延巳 《鹊踏枝》词:“粉映墙头寒欲尽。宫漏长时,酒醒人犹困。” 宋 欧阳修 《内直奉寄圣俞博士》诗:“独直偏知宫漏永,稍寒尤觉玉堂清。”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 元顺帝 自制宫漏,藏壶匱中,运水上下。”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夜半的宫漏,一点一滴,象扯不断的丝那样长。”词语解释:碧玉壶 拼音:bì yù hú
《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载: 长房 为市掾,见一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市罢,即跳入壶中。 长房 因诣翁,翁与俱入壶中,见玉堂庄严华丽,美酒嘉肴充盈其中,相与饮毕而出。后因以“碧玉壶”指仙境。 宋 苏轼 《刁景纯席上和谢生》之一:“误入仙人碧玉壶,一欢那復问亲疏。”亦省作“ 碧壶 ”。 元 王恽 《仙游曲》之五:“金简朝元拥玉华,碧壶香满謫仙家。”词语解释:小壶 拼音:xiǎo hú
《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 费长房 者, 汝南 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於肆头,及市罢,輒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 长房 於楼上覩之…… 长房 旦日復诣翁,翁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后用以为典,指仙家有道法的葫芦。 唐 李群玉 《谪仙吟赠赵道士》:“三无麟凤推高座,六甲风雷閟小壶。”词语解释:官壶 拼音:guān hú
指官酿的酒。 宋 苏轼 《卧病逾月诏赐官烛法酒书呈同院》诗:“分光御烛星辰烂,拜赐官壶雨露香。” 宋 韩驹 《庚子年还朝饮酒绝句》:“落魄十年无復醉,因君今日识官壶。” 宋 陆游 《秋社》诗:“社肉分初至,官壶买旋倾。”词语解释:悬壶 拼音:xuán hú
《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 费长房 者, 汝南 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於肆头,及市罢,輒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 长房 於楼上覩之,异焉,因往再拜……遂能医疗众病。”后因以“悬壶”谓行医卖药。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延师》:“君子要知医,悬壶旧家世。” 孙中山 《革命原起》:“及予卒业之后,悬壶于 澳门 、 羊城 两地以问世,而实则为革命运动之开始也。” 端木蕻良 《乡愁》五:“我之悬壶问世,多半都是志在济世活人。”词语解释:残壶 拼音:cán hú
犹残酒。 宋 陆游 《仲秋书事》诗之一:“秋风社散日平西,餘胙残壶手自提。”词语解释:碧壶 拼音:bì hú
见“ 碧玉壶 ”。
词语解释:碧玉壶 拼音:bì yù hú
《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载: 长房 为市掾,见一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市罢,即跳入壶中。 长房 因诣翁,翁与俱入壶中,见玉堂庄严华丽,美酒嘉肴充盈其中,相与饮毕而出。后因以“碧玉壶”指仙境。 宋 苏轼 《刁景纯席上和谢生》之一:“误入仙人碧玉壶,一欢那復问亲疏。”亦省作“ 碧壶 ”。 元 王恽 《仙游曲》之五:“金简朝元拥玉华,碧壶香满謫仙家。”词语解释:漏壶 拼音:lòu hú
古代利用滴水多寡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也称“漏刻”。漏壶中插入一根标竿,称为箭。箭下用一只箭舟托着,浮在水面上。水流出或流入壶中时,箭下沉或上升,借以指示时刻。前者叫沉箭漏,后者叫浮箭漏。统称箭漏。 中国 历史上用得最多、流传最广的是浮箭漏。此外还有一种以沙代水的沙漏。 中国 在 周 朝已经有了漏壶。后来为了提高水流速度的稳定性,逐渐在漏水壶上另加一只或几只漏水壶,形成多级漏壶。词语解释:水壶 拼音:shuǐ hú
烧水用的一种金属(器具)
典型地包着布套的、用作盛饮用水的小容器,常为士兵的个人用品词语解释:开壶 拼音:kāi hú
盛着开水的壶。借指开水。《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跑堂儿的﹞走来问公子道:‘要开壶啊,你老?’公子説:‘不是。我要另烦你一件事。’”如:服务员提着开壶为茶客续水。词语解释:击唾壶 拼音:jī tuò hú
见“ 击碎唾壶 ”。
词语解释:击碎唾壶 拼音:jī suì tuò hú
《晋书·王敦传》:“﹝ 王敦 ﹞每酒后輒咏 魏武帝 乐府歌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原形容对文学作品的极度赞赏,后亦用以形容抒发壮怀或不平之情。 清 魏源 《秦淮灯船引》:“有客虬髯醉咽呜,击碎唾壶小酒唱。”亦省作“ 击玉壶 ”、“ 击唾壶 ”。 唐 李白 《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清 归庄 《与侯彦舟书》:“弟病废之人,泥涂自甘,顾不能为君击唾壶耳。”词语解释:乘壶 拼音:chéng hú
四个壶。《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 郑玄 注:“乘壶,四壶也。” 孔颖达 疏:“四马曰乘,故知四壶酒,亦曰乘壶酒。” 宋 陆游 《李允蹈判院送酒四斗予答书乃误以为二斗,作小诗识愧》:“堪笑 放翁 昏至此,乘壶误写作朋樽。”词语解释:箪壶 拼音:dān hú
见“ 簞食壶浆 ”。
词语解释:箪食壶浆 拼音:dān sì hú jiāng
1.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簞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后用为犒师拥军的典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 荆州 之军以向 宛 洛 ,将军率 益州 之众出於 秦川 ,百姓孰敢不簞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亦省作亦省作“簞壶”。 林景行 《听永见视新篇次韵却答》:“我吟匪簞壶,何以迎王师。”
2.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 高子 执簞食与四脡脯, 国子 执壶浆,曰:‘吾寡君闻君在外,餕饔未就,敢致糗于从者。’”后用为饷馈食饮的典故。《孔子家语·致思》:“ 由 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民修沟洫以备之,而民多匱饿者,是以簞食壶浆而与之。” 元 秦简夫 《剪发待宾》第三折:“簞食壶浆,不堪管待,聊表芹意。”词语解释:琴壶 拼音:qín hú
琴与酒。 唐 刘禹锡 《含辉洞述》:“淑清之辰,休澣之时,雅步幅巾,琴壶以随。” 唐 曹松 《罗浮山下》诗:“渔钓未归深竹里,琴壶犹恋落花边。”词语解释:瀛壶 拼音:yíng hú
即 瀛洲 。 晋 王嘉 《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 ,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壶 ,则 蓬莱 也;三曰 瀛壶 ,则 瀛洲 也。形如壶器。” 清 杨焯 《同石苓登天宁塔》诗:“ 瀛壶 树影悬,洪涛拥川后。”参见“ 瀛洲 ”。
词语解释:瀛洲 拼音:yíng zhōu
亦作“ 瀛州 ”。
(1).传说中的仙山。《列子·汤问》:“ 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舆 ,二曰 员嶠 ,三曰 方壶 ,四曰 瀛洲 ,五曰 蓬莱 ……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史记·秦始皇本纪》:“ 齐 人 徐市 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 蓬莱 、 方丈 、 瀛洲 ,僊人居之。”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 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邹林游学》:“ 瀛洲 同泛济川船,伊吾共仗屠龙剑。”
(2).借指 日本 。 章炳麟 《狱中赠邹容》诗:“ 邹容 吾小弟,被髮下 瀛洲 。” 鲁迅 《集外集·〈题三义塔〉诗》:“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 瀛洲 。”
(3). 唐太宗 为网罗人才,设置文学馆,任命 杜如晦 、 房玄龄 等十八名文官为学士,轮流宿于馆中,暇日,访以政事,讨论典籍。又命 阎立本 画像, 褚亮 作赞,题名字爵里,号“十八学士”。时人慕之,谓“登瀛洲”。事见《新唐书·褚亮传》。后来的诗文中常用“登瀛洲”、“瀛洲”比喻士人获得殊荣,如入仙境。 宋 王禹偁 《病起归思》诗之二:“四十为郎非不偶,况曾提笔直 瀛州 。” 明 沉鲸 《双珠记·廷对及第》:“朝登 瀛洲 ,暮赐莲炬。” 清 陈梦雷 《杨椒山先生祠》诗:“衅开马市英魂恨,庙焕 瀛洲 俎豆香。”参见“ 登瀛洲 ”。
词语解释:登瀛洲 拼音:dēng yíng zhōu
比喻士人得到荣宠,如登仙界。 唐 李肇 《翰林志》:“ 唐 兴, 太宗 始於 秦王 府开文学馆,擢 房玄龄 、 杜如晦 一十八人,皆以本官兼学士,给五品珍膳,分为三番更直宿於阁下,讨论坟典,时人谓之‘登瀛洲’。”《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四年》:“士大夫得预其选者,时人谓之‘登瀛洲’。” 胡三省 注:“自来相传海中有三神山、 蓬莱 、 方丈 、 瀛洲 ,人不能至,至则成仙矣,故以为喻。”亦省作“ 登瀛 ”。 宋 刘克庄 《哭毛易甫》诗:“垂二十年犹入幙,后三四榜尽登 瀛 。” 清 沙张白 《再来诗谶记》:“苟昧夙因,即年少登 瀛 ,皆侥倖耳。”词语解释:玉唾壶 拼音:yù tuò hú
玉制的唾壶。 晋 王嘉 《拾遗记·魏》:“ 灵芸 闻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 俞锷 《无题》诗之七:“画屏香冷博山炉,情泪珠殷玉唾壶。”词语解释:浆壶 拼音:jiāng hú
水壶。《北史·游明根传》:“ 明根 幼年遭乱,为 櫟阳 王氏 奴。主使牧羊, 明根 以浆壶倩人书字路边,书地学之。”词语解释:夜壶 拼音:yè hú
便壶。因多在夜间使用,故名。《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新买的马桶,新打的夜壶,都预备在牀底下。”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十六:“学买卖,就得先学忙饭打食,还得给掌柜的铺炕迭被,拿夜壶,打洗脸水。”词语解释:箭壶 拼音:jiàn hú
箭袋。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她们不回答,只看看他的脸,便来给他解下弓袋和箭壶和装着小母鸡的网兜。”词语解释:击玉壶 拼音:jī yù hú
见“ 击碎唾壶 ”。
词语解释:击碎唾壶 拼音:jī suì tuò hú
《晋书·王敦传》:“﹝ 王敦 ﹞每酒后輒咏 魏武帝 乐府歌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原形容对文学作品的极度赞赏,后亦用以形容抒发壮怀或不平之情。 清 魏源 《秦淮灯船引》:“有客虬髯醉咽呜,击碎唾壶小酒唱。”亦省作“ 击玉壶 ”、“ 击唾壶 ”。 唐 李白 《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清 归庄 《与侯彦舟书》:“弟病废之人,泥涂自甘,顾不能为君击唾壶耳。”词语解释:三壶 拼音:sān hú
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 方丈 、 蓬莱 、 瀛洲 的合称。 晋 王嘉 《拾遗记·高辛》:“ 三壶 ,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 ,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壶 ,则 蓬莱 也;三曰 瀛壶 ,则 瀛洲 也;--形如壶器。”词语解释:县壶 拼音:xiàn hú
(1).漏水计时壶。即后世漏壶的原始形式。
(2).《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后以“悬壶”称行医卖药。“悬壶”也写作“县壶”。 明 吴承恩 《寿王可斋七帙障词》:“膝下儿孙,庆县壶之有继;门前宾客,喜絜榼之方来。”词语解释:瓢壶 拼音:piáo hú
泛指盛酒器。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五:“呼我升上席,陈觶发瓢壶。” 唐 李白 《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诗:“感此劝一觴,愿君覆瓢壶。”词语解释:哨壶 拼音:shào hú
口不正的壶。《礼记·投壶》:“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 郑玄 注:“枉、哨,不正貌,为谦辞。”词语解释:尊壶
尊夫人词语解释:砂壶 拼音:shā hú
用粘土为原料烧制成的陶质壶类之一。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制度》:“茗注莫妙於砂壶,砂壶之精者,又莫过於 阳羡 ,是人而知之矣。”参阅 明 许次纾 《茶疏·瓯注》。词语解释:匏壶 拼音:páo hú
瓠瓜的别称。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蔬穀上·瓠》:“《食物本草》:瓠,即‘匏’也,有甘苦二种,又名‘匏壶’。” 章炳麟 《东夷诗》之四:“三岁术已尽,腹空如匏壶。”词语解释:骁壶 拼音:xiāo hú
(1).投壶游戏中矢从壶中跃出。《旧唐书·音乐志二》:“投壶者谓壶中跃矢为驍壶,今谓之驍壶者是也。” 清 张鉴 《冬青馆古宫词》之一三八:“驍壶投罢隔窗纱,裙子争裁夹襭花。”参见“ 驍 ”。
(2). 南朝 《清乐》曲名。《旧唐书·音乐志二》:“《驍壶》,疑是投壶乐也。”词语解释:彤壶 拼音:tóng hú
朱漆漏壶。古代计时器的一种。 宋 苏轼 《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勾女童队》:“彤壶漏箭,随鸡唱以渐移;絳节綵髦,闻凤簫而自举。”词语解释:椒壶 拼音:jiāo hú
盛有椒浆的壶。亦代指椒浆。 唐 黄滔 《祭陈侍御峤》:“椒壶略备,兰俎聊具。申永诀於斯言,庶冥感其诚素,呜呼哀哉!”词语解释:执壶 拼音:zhí hú
酒壶的一种。宴会时秉持斟酒,故名。《金瓶梅词话》第三一回:“ 迎春 道:‘此是上边筛酒的执壶,你平白拿来作甚么?’”《金瓶梅词话》第三一回:“你抱着执壶,在席上与娘斟酒,这回不见了壶儿,你来赖我。”词语解释:茶壶 拼音:chá hú
盛茶水的壶。《西湖佳话·西泠韵迹》:“一个携着茶壶,一个捧着果盒。”《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只见外边 卜老爹 已是料理了些镜子、灯臺、茶壶……做一担挑了来。”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上篇二:“用具如杯盘、碗筷、茶壶、烟袋(贺客用)之类。”词语解释:蟾壶 拼音:chán hú
古代计时器。一种蟾蜍形的漏壶。 唐 李约 《岁日感怀》诗:“曙气变东风,蟾壶夜漏穷。”词语解释:玉方壶 拼音:yù fāng hú
传说中的仙山名,即 方丈山 。见《列子·汤问》。亦泛指仙山。 唐 元稹 《和乐天招钱蔚章看山绝句》:“碧落招邀閒旷望,黄金城外玉方壶。人间还有大江海,万里烟波天上无。”词语解释:鲁壶 拼音:lǔ hú
(1).指 鲁国 进贡 周 室的壶。按,壶,古代盛酒器。《左传·昭公十五年》:“﹝ 周天子 ﹞以 文伯 宴,樽以 鲁 壶。” 杜预 注:“ 鲁 壶, 鲁 所献壶樽。”
(2).瓷茶壶。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七:“洞房是 赵大嫂子 给他们布置起来的……桌上的鲁壶、茶碗,都盖着红纸剪的纸花。”原注:“鲁壶,瓷茶壶。”词语解释:烝壶 拼音:zhēng hú
蒸熟的葫芦瓜。 宋 苏轼 《岐亭》诗之二:“不见 卢怀慎 ,烝壶似烝鸭。”参见“ 烝胡卢 ”。
词语解释:烝胡卢 拼音:zhēng hú lú
蒸熟的葫芦瓜。 宋 苏辙 《外孙文九伏中入村》诗:“孙归何用慰勤苦,烹鸡亦有烝胡卢。”自注:“﹝ 唐 相 卢怀慎 ﹞设席待客,勑庖夫净去毛,勿拗折其项。客喜,为食当烝鹅鸭。食至,乃烝胡卢耳。”词语解释:卤壶 拼音:lǔ hú
陶瓷茶壶。例如:华嬷嬷…怀里抱着个卤壶。——《儿女英雄传》词语解释:博壶 拼音:bó hú
即投壶。古代宴会中的一种游戏。参加者依次把箭(一种博具)投入特制的壶内,输者受罚饮酒。 清 魏源 《秦淮鐙船引》:“ 莱国 ( 寇準 )惟须纵博壶, 蘄王 ( 韩世忠 )那用提金鼓。”词语解释:茶汤壶 拼音:chá tāng hú
即茶炊。参见“ 茶炊 ”。
词语解释:茶炊 拼音:chá chuī
茶汤壶。一种金属制,有两层壁,四围灌水,在中间著火的烧水壶。亦泛指烧水壶。 管桦 《烙饼》:“民兵连长已经烧开茶炊,一边泡茶,一边嚷嚷着。”词语解释:侦壶 拼音:zhēn hú
谓置赤瓶之器于坑中,于器中侦听敌方动静。《文选·潘岳〈马汧督诔〉》:“子命穴浚壍,寘壶镭瓶甒以侦之。” 李善 注引《墨子》曰:“若城外穿地来攻者,宜於城内掘井以薄城,幕甖内井,使聪耳者伏罌而听,审知穴处,凿内迎之。”词语解释:以锥餐壶 拼音:yǐ zhuī cān hú
用锥子到壶里取东西吃。比喻达不到目的。《荀子·劝学》:“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飡壶也,不可以得之矣。”词语解释:雅歌投壶 拼音:yǎ gē tóu hú
吟雅诗及作投壶游戏。《后汉书·祭遵传》:“ 遵 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 李贤 注:“雅歌谓歌《雅诗》也。《礼记·投壶经》曰:‘壶颈脩七寸,腹脩五寸,口径二寸半,容斗五升。壶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出也。矢以柘若棘,长二尺八寸,无去其皮,取其坚而重。投之胜者饮不胜者,以为优劣也。’”后常指武将之儒雅行为。《宋史·岳飞传》:“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花月痕》第四七回:“今之武官,都有轻裘缓带、雅歌投壶之意,恐非所宜。”词语解释:食箪浆壶 拼音:shí dān jiāng hú
为欢迎所拥护的军队,用箪盛饭,用壶盛水,进行犒劳。语本《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壶浆,以迎王师。” 明 王逢 《张武略》诗:“黄金璅甲镇三徼,食簞浆壶駢父母。”词语解释:风壶 拼音:fēng hú
见“ 风胡子 ”。
词语解释:风胡子 拼音:fēng hú zǐ
亦称“ 风湖子 ”。亦称“ 风胡 ”。亦称“ 风壶 ”。人名。 春秋 时 楚国 人,精于识剑、铸剑。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於是乃令 风胡子 之 吴 ,见 欧冶子 、 干将 ,使人作铁剑。”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楚昭王 卧而寤,得 吴王 湛卢之剑於牀。 昭王 不知其故,乃召 风湖子 而问。” 南朝 梁 江淹 《铜剑赞》:“ 风胡 专精, 欧冶 妙思。” 唐 元稹 《说剑》诗:“既非古 风壶 ,无乃近 鵶九 。” 词语解释:千金一壶 拼音:qiān jīn yī hú
见“ 千金一瓠 ”。
词语解释:千金一瓠 拼音:qiān jīn yī hù
比喻物虽轻贱,关键时得其所用,却十分珍贵。 明 王夫之 《读〈陈书〉书后》:“当其乱之难讫,天且縈紆以延衍之;极乎其终,天为尽,天情且息,犹未尝无千金一瓠之几。然且拂乱以即於倾仆,斯诚可为之大哀也矣。”亦作“ 千金一壶 ”。 清 钱谦益 《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公墓志铭》:“以千金一壶之身,当大厦一木之任。”壶,通“ 瓠 ”。词语解释:内画壶 拼音:nèi huà hú
料器制成的小瓶子,用铁砂在瓶内摇磨成乳白色,然后用极其精细的竹笔蘸色,在瓶内反画出各种人物、山水、花卉等,故名。创于 清 咸丰 年间,主要作鼻烟壶用。解放后发展了台灯等新品种。主要产地是 北京 和 山东 博山 两地。 李玲修 《笼鹰志》:“那 故宫 巍峨的大门,定会认识他,他对内画鼻烟壶艺术有一种恋人的痴情。”词语解释:匾壶 拼音:biǎn hú
扁形的壶。 宋 王黼 等《博古图》:“ 汉 有蟠虬匾壶,形模差匾,已失上古壶制。”词语解释:击碎唾壶 拼音:jī suì tuò hú
《晋书·王敦传》:“﹝ 王敦 ﹞每酒后輒咏 魏武帝 乐府歌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原形容对文学作品的极度赞赏,后亦用以形容抒发壮怀或不平之情。 清 魏源 《秦淮灯船引》:“有客虬髯醉咽呜,击碎唾壶小酒唱。”亦省作“ 击玉壶 ”、“ 击唾壶 ”。 唐 李白 《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清 归庄 《与侯彦舟书》:“弟病废之人,泥涂自甘,顾不能为君击唾壶耳。”词语解释:行壶 拼音:xíng hú
谓依次斟酒。 沙汀 《困兽记》一:“ 田畴 则象一个真正的主人一样坐在下席,但把行壶的责任让给了 米子远 。”词语解释:全壶 拼音:quán hú
古人投壶游戏格谱之一。投壶时每箭都中者名“全壶”。 宋 司马光 《投壶新格序》:“以全壶不失者为贤,苟不能全,则积算先满百二十者胜,后者负。俱满则餘算,多者胜,少者负。”参见“ 投壶 ”。
词语解释:投壶 拼音:tóu hú
古代宴会礼制。亦为娱乐活动。宾主依次用矢投向盛酒的壶口,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饮酒。参阅《礼记·投壶》。《左传·昭公十二年》:“ 晋侯 以 齐侯 宴, 中行穆子 相。投壶, 晋侯 先, 穆子 曰:‘有酒如 淮 ,有肉如坻。宴君中此,为诸侯师。’中之。”《后汉书·祭遵传》:“ 遵 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 唐 韩愈 《郑公神道碑文》:“公与宾客朋游,饮酒必极醉,投壶博弈,穷日夜,若乐而不厌者。”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投壶视诸戏最为古雅。”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太炎 先生曾教我小学,后来因为我主张白话,不敢再去见他了,后来他主张投壶,心窃非之。”词语解释:中流一壶 拼音:zhōng liú yī hú
喻可贵难得。语出《鹖冠子·学问》:“中河失船,一壶千金。”壶,指瓠类,系之可以不沉。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俞楼杂纂》:“持论有本,不堕矫激,亦足为中流一壶。”词语解释:鸡鸣壶 拼音:jī míng hú
一种特殊的茶壶。用铜、锡或陶瓷制成,下配可以燃烧炭墼的底座,以保壶中的茶水不冷。常备作过夜之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回头一看,那点心早已整整的摆了四盘在那里,还有鸡鸣壶燉上一壶热茶。”词语解释:弓壶 拼音:gōng hú
(1).有“弓”字铭文的酒器。《续通志·器服一》:“壶为礼器,腹方口圆曰壶。 商 贯耳弓壶两耳,以‘弓’铭之;有两耳者,可以贯绳。”
(2).装弓的袋。《再生缘》第一回:“腰挂弓壶箭袋,内藏铁胎宝雕弓、穿杨狼牙箭。”词语解释:鼻烟壶 拼音:bí yān hú
亦作“ 鼻烟壶 ”。 装鼻烟的小瓶。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沉文恪公对语》:“ 高庙 持套红鼻烟壶,一面鐫 兰亭 景,一面刻‘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十一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买了几件鼻烟壶手鐲之类。” 茅盾 《第一个半天的工作》:“主任坐了,一手搁在那饱涨的文书皮包上,一手就掏出个鼻烟壶来。”词语解释:便壶 拼音:biàn hú
尿壶。供男子夜间或病中卧床时使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五回:“再到房里看时,红木大牀,流苏熟罗帐子,妆奩器具,应有尽有,甚至便壶马桶,也不遗一件。”词语解释:醯壶 拼音:xī hú
酒壶。词语解释:点铜壶 拼音:diǎn tóng hú
用上等白铜搀和做成的锡壶。《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大爷备了八把点铜壶。” 词语解释:溺壶 拼音:nì hú
小便壶。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却奁》:“今日早起,又要刷马桶,倒溺壶,忙个不了。”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打脸水,倒溺壶,沏开水,抹桌子,大冷的天守着夜,招骂,挨嘴巴。”词语解释:宜兴壶 拼音:yí xīng hú
江苏 宜兴 所产的陶制茶壶。相传始于 明 万历 年间,以制作精美著称,其中紫砂陶最为名贵。据传,紫砂陶壶盛茶,盛暑不变味。《老残游记》第三回:“茶壶都是宜兴壶的样子,都是本地仿照烧的。”词语解释:时壶 拼音:shí hú
茶壶的一种。为 明 代 宜兴 制陶壶名家 时大彬 所制,故名。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四章:“藤桌上放着一把时壶和四个 宜兴 瓷杯。”词语解释:汤壶 拼音:tāng hú
即汤婆。《红楼梦》第五一回:“他素日又不要汤壶,咱们那熏笼上又暖和,比不得那屋里炕凉,今儿可以不用。”参见“ 汤婆 ”。
词语解释:汤婆 拼音:tāng pó
盛热水放在被中取暖用的扁圆形壶,用铜锡或陶瓷等制成。 元 无名氏 《东南纪闻》卷三:“锡夫人者,俚谓之汤婆,鞲锡为器,贮汤其间,霜天雪夜,置之衾席,用以煖足,因目为汤婆。”《红楼梦》第五一回:“我又想起来,汤婆子还没拿来呢。”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竹夫人汤婆子》:“今人用铜锡器盛汤,置衾中煖脚,谓之汤婆子,或以对竹夫人。按,此名虽不经见,然 东坡 有致 杨君素 札云:送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裹之,可以达旦不冷。然则此物亦起於 宋 ,并名当亦已有之。按, 范石湖 有脚婆诗,则是时并有脚婆之称也。”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大半夜了, 愫妹妹 还下厨房拿水,给爹灌汤婆子呢。”词语解释:水烟壶 拼音:shuǐ yān hú
即水烟袋。 王西彦 《古屋》第一部二:“他走进我的房来……双手捧着一个擦得极其光亮的水烟壶。”参见“ 水烟袋 ”。
词语解释:水烟袋 拼音:shuǐ yān dài
亦作“ 水烟袋 ”。 一种用铜、竹等制成的吸烟用具。烟经水过滤而吸出,吸时发出咕噜噜的响声。也叫水烟壶、水烟筒。《官场现形记》第二回:“﹝ 钱典史 ﹞把壶放下,顺手拎过一支紫铜水烟袋,坐在床沿上吃水烟。”《老残游记》第三回:“﹝那人﹞手里捧了一支洋白铜二马车水烟袋,面带愁容。”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二章:“他手里拿的水烟袋已经不是那根道地的土造‘羊腿把’了。”词语解释:沙壶 拼音:shā hú
用陶土和沙烧成的壶。 王统照 《号声·沉船》:“缺角的小木桌放在茅棚下荆棘编的栅门以内,放上一沙壶的山村白烧,一大包花生,两个粗磁酒杯。”词语解释:尿壶 拼音:niào hú
盛小便的壶状容器。 张天翼 《春风》:“一进房摆好那盆水,就低着脑袋往外走--竟忘了带走那尿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