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龟壳 拼音:guī ké
龟甲。《淮南子·道应训》:“ 卢敖 就而视之,方倦龟壳而食蛤梨。” 元 倪瓒 《林下遣兴》诗:“冠製不嫌龟壳小,衣裾新剪鹤翎长。” 清 顾炎武 《过朝邑王处士建常》诗:“谁能三十载,龟壳但支牀。”词语解释:蜕壳 拼音:tuì ké
(1).犹蜕皮。 元 方回 《初夏》诗之四:“新蝉初蜕壳,穉菊始分椏。”参见“ 蜕皮 ”。
(2).指遗骸。 前蜀 贯休 《闻赤松舒道士下世》诗:“蜕壳埋金隧,飞精驾锦鸞。”
词语解释:蜕皮 拼音:tuì pí
(1).许多节肢动物和爬行动物,生长期间脱去旧表皮长出新表皮的过程。
(2).表皮脱落。 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合村男女,天不亮就起来,车了一天,车得个个腰痠背折,身上焦得蜕皮。”词语解释:躯壳 拼音:qū qiào
指身体,对精神而言。 宋 孔武仲 《松上老藤》诗:“蛇蟠筋脉壮,龙死躯壳在。” 清 李渔 《蜃中楼·传书》:“如今躯壳虽在 涇河 ,精灵实归 柳氏 。” 熊瑾玎 《闻端绶亦被捕》诗:“躯壳原无用,精神自不磨。”词语解释:蜗壳 拼音:wō ké
蜗牛的外壳。多喻矮小简陋的房屋。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蜗壳宛转有文章。” 清 郑燮 《淮阴边寿民苇间书屋》诗:“ 边生 结屋类蜗壳,忽开一窗洞寥廓。”词语解释:破壳 拼音:pò ké
形容沙哑的嗓音。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三:“工程师放下烟斗,破壳的喉咙里发出嘲笑的声音,而又带着愁惨的声调。”词语解释:蝉壳 拼音:chán ké
蝉自幼虫变为成虫时所脱下的壳。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夫神灭形消,遗声餘价,亦犹蝉壳虵皮,兽迒鸟迹耳。”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三·蚱蝉》:“凡用蜕壳,沸汤洗去泥土、翅、足,浆水煮过,晒乾用。”参见“ 蝉蜕 ”。
词语解释:蝉蜕 拼音:chán tuì
(1).蝉自幼虫变为成虫时脱下的壳。可入药。性寒、味甘。主治感冒发热、咳嗽、音哑等症。一名蝉衣。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三·蚱蝉》:“蝉乃土木餘气所化,饮风吸露,其气清虚,故其主疗皆一切风热之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臟腑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各从其类也。又主哑病、夜啼者,取其昼鸣而夜息也。”参见“ 蝉壳 ”。
(2).形同蝉蜕的现象。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杨敬政》:“及明,讶其起迟,开门视之,衣服委於牀上,若蝉蜕然,身已去矣。” 宋 苏舜钦 《春睡》诗:“身如蝉蜕一榻上,梦似杨花千里飞。” 清 袁枚 《续新齐谐·狗儿》:“数日后,觉体中麻痒,乃入溪涧浴之,忽黑皮蝉蜕而貌转靡嫚。”
(3).喻洁身高蹈,不同流合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唐 高适 《赠别王十七管记》诗:“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倏若异鹏摶,吾当学蝉蜕。”《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
(4).喻摆脱贫贱,获致功名利禄。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徒疲劳於述作,岂蝉蜕之有期也。” 清 唐孙华 《挽磐庵弟》诗:“政成蒙尉荐,尘埃始蝉蜕。”
(5).喻去故就新,弃暗投明。《后汉书·张衡传》:“欻神化而蝉蜕兮,朋精粹而为徒。” 李贤 注:“言去故就新,若蝉之蜕也。”《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晧书〉》:“又 南中 吕兴 ,深覩天命,蝉蜕内向,愿为臣妾。” 张铣 注:“背乱向理,如蝉之蜕皮也。”
(6).喻脱胎换骨。多指修道成真或羽化仙去。 晋 左思 《吴都赋》:“ 桂父 练形而易色, 赤须 蝉蜕而附丽。” 唐 吕岩 《七言》诗:“曾於 锦水 为蝉蜕,又向 蓬莱 别姓名。”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二:“自 左元放 蝉蜕之后,金丹九转之妙不闻。” 清 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 终南 曳杖来採药,眼看江上飞虬龙。紫泥欲下早蝉蜕,掉头不肯随东封。”
(7).喻破旧立新,获更高成就。 明 焦竑 《焦氏笔乘·读论语》:“有朋自远方来者,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也。举夫人之桎梏而蝉蜕之,朋之乐,我之乐也。” 清 钱谦益 《袁祈年字田祖说》:“ 田祖 胚胎前光,蝉蜕俗学,卓然有志於文者也。”词语解释:空壳 拼音:kōng ké
见“ 空壳子 ”。
词语解释:空壳子 拼音:kōng ké zǐ
亦作“ 空壳 ”。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或徒具形式的事物。《朱子语类》卷七三:“或问:‘大人虎变是就事上变,君子豹变是就身上变?’曰:‘岂止是事上,也从里面做出来,这箇事却不只是空壳子做得。’” 鲁迅 《书信集·致王冶秋》:“然而 中国 究竟也不是他们的,我也要住住,所以近来已作二文反击,他们是空壳,大约不久就要消声匿迹的。” 茅盾 《子夜》十七:“现在我们剩一个空壳子的益中公司,吸收存款,等机会将来再干。”词语解释:枳壳 拼音:zhǐ ké
枳树成熟已干的果实,皮薄而中虚,可入药,功效同枳实,而力较和缓。 唐 朱庆馀 《商州王中丞留吃枳壳》诗:“若交尽乞人人与,采尽 商山 枳殻花。” 明 沉受先 《三元记·挺生》:“消痰加枳殻,活血用红花。”词语解释:乌龟壳 拼音:wū guī ké
(1).即龟甲。 毛泽东 《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四:“历史学家对乌龟壳、金石文和地下挖出来的其他古东西还要去考,而这些同志对我们的时间不长的东西,却根本不理,也懒得去查。”此指刻有甲骨文的龟甲。 江地 《捻军史初探》:“ 皖 北的钻在‘堡寨’里的地主武装--民团,也纷纷从乌龟壳里伸出脑袋来蠢蠢欲动。” 柳杞 《好年胜景》:“那边山坡上倒塌了半边的乌龟壳,那原是 日本 人的炮楼哩。”《解放军报》1976.11.7:“﹝战斗英雄﹞把……侵略者的乌龟壳放到距自己仅五十米的距离上打。”
(2).詈词。喻指堡垒或坦克。词语解释:椰壳 拼音:yē ké
椰实皮内的坚壳。 蒲松龄 《聊斋志异·顾生》“妓即以椰瓢行酒” 吕湛恩 注引《正字通》:“椰殻有斑纈点文,横破之为酒器,遇毒则酒沸起。”词语解释:蚬壳 拼音:xiǎn ké
蚬子的甲壳。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三:“先是 广州 地皆蜆壳,不可筑城,前知州 魏瓘 以壁为之,其中甚隘小,仅可容府署仓库而已。”词语解释:鹄壳 拼音:hú ké
即鹄。词语解释:螺壳
海螺的外壳词语解释:出壳 拼音:chū ké
鸟或虫类的胚胎在卵内发育完成后破壳而出。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肉攫部》:“凡鷙鸟,雏生而有惠,出壳之后,即於窠外放巢。”词语解释:壳壳 拼音:ké ké
亦作“殻壳”。
(1).诚笃貌。 前蜀 贯休 《送僧归南康》诗:“壳壳学得律,还乡见苦情。”
(2).中空貌。 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八水》:“肤胀者,寒气客於皮肤之间,殻殻然不坚。”
(3).象声词。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白翎雀》:“霜皬皬,风殻殻,白草黄云日色薄。”词语解释:蛋壳 拼音:dàn ké
蛋(尤指鸟或家禽蛋)的硬壳词语解释:朽壳 拼音:xiǔ ké
朽烂的外壳。 唐 许棠 《闻蝉》诗:“繁音人已厌,朽殻蚁犹争。” 明 刘基 《张子英闲止斋》诗之一:“螔蝓升高壁,朽殻消腥涎。”词语解释:素壳 拼音:sù ké
借指蛋。 北周 庾信 《和张侍中述怀》:“道险卧樚櫨,身危累素壳。” 王闿运 《哀江南赋》:“怨亡羊而已晚,累素壳而求安。”参见“ 累卵 ”。
词语解释:累卵 拼音:léi luǎn
堆迭的蛋。比喻极其危险。《韩非子·十过》:“故 曹 ,小国也,而迫於 晋 楚 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 三国 魏 锺会 《檄蜀文》:“去累卵之危,就永安之计,岂不美与!” 元 高文秀 《渑池会》第二折:“将军倾社稷危如累卵, 藺相如 辅皇图稳若磐石。” 郁达夫 《离乱杂诗》之一:“又见名城作战场,势危累卵溃南疆。”
纍卵:堆迭起来的蛋。比喻非常危险。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渡江》:“况今日手握重兵, 江 左危于纍卵。” 清 李渔 《慎鸾交·穷追》:“论军行迟缓,关係着得失悲欢,有多少转 泰山 成纍卵,都只因夸未了,作皆完,差一着,覆全盘。” 词语解释:皮壳 拼音:pí ké
(1).包裹在外面的坚硬外皮。《朱子语类》卷六八:“天地是箇皮壳。”
(2).喻指表面的东西。《朱子语类》卷一二二:“然但以此遂谓 迁 ( 司马迁 )能学 孔子 ,则亦徒能得其皮壳而已。”词语解释:蚌壳 拼音:bàng ké
蚌的外壳。古代常用来占卜。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龙蚌》:“隣邸有六家,有客人持一蚌壳求售,其中儼然一蛇身,纍纍若贯珠。” 清 黄宗羲 《万里寻兄记》:“卜之琼茅、蚌壳之閒,茫然不得影响。” 翦伯赞 《中国史纲要》第一章第二节:“龙山文化遗址中兽骨、鱼骨、蚌壳、螺蛳壳不少。”词语解释:卡壳 拼音:kǎ ké
(1).弹壳在枪膛或炮膛里退不出来,不能继续射击。 樊哲祥 等《到处是红旗》:“同志们!国民党上了 法 帝国主义的当,买来的机关枪是些破烂货,都卡壳了。” 陆拂为 《林海猎手》:“他扳开枪栓,坏了,子弹卡壳了。”
(2).比喻事情遇到困难而暂时不能进行。 王安友 《认门》四:“ 石柱 是个热心诚意的好青年,但为什么一到姑娘认门时就卡壳呢。”词语解释:锭壳 拼音:dìng ké
套在锭子上(纺纱机上绕纱的机件)的管状外壳词语解释:金蝉脱壳 拼音:jīn chán tuō qiào
亦作“金蝉脱壳”。
(1).比喻趁暂时未被对方察觉,制造或利用假象,乘机逃脱。 元 马致远 《任风子》第四折:“天也,我几时能够金蝉脱壳?”《西游记》第二十回:“这个叫做金蝉脱壳计,他将虎皮盖在此,他却走了。” 茅盾 《子夜》二:“他一定感到恐慌,因而什么多头公司莫非是他的‘金蝉脱壳’计罢?”
(2).比喻蜕变改易。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授曲》:“先则人随簫笛,后则簫笛随人,是金蝉脱壳之法也。” 瞿秋白 《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古代 中国 文,现在脱胎换骨,改头换面,用了一条金蝉脱壳的妙计,重新复活了起来。”词语解释:介壳 拼音:jiè ké
软体动物或其他动物的外壳。主要由石灰质和色素构成,质地坚硬,具有保护功能。词语解释:今蝉蜕壳 拼音:jīn chán tuì ké
金蝉脱壳。今,通“ 金 ”。谓使用计谋而逃脱。《三国志平话》卷上:“ 吕布 发箭射 孙坚 , 孙坚 使今蝉蜕殻计。”参见“ 今 ”。词语解释:贝壳 拼音:bèi ké
贝类的硬壳。古代曾用作饰物或货币,后亦用以制作工艺品等。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份子分福禄寿三种,最少也得出五十枚大贝壳。”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于是站在河边欣赏了一阵河中景致,又弯下腰拾起两个放光的贝壳。”词语解释:脑壳 拼音:nǎo ké
(1).头颅。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看见这么一点东西,就居然胀满了一脑壳,这叫什么共产党员!” 沙汀 《淘金记》十四:“未必我还怕么?又没有犯什么罪,就是见县长、主任,也不过是那么一回事!总不会炮打脑壳。”
(2).犹佬儿,常含贬义。 老舍 《四世同堂》十五:“ 瑞丰 也很想过来,可是被太太拦住:‘一个破种地的乡下脑壳,有什么可看的!’她撇着胖嘴说。”按,“乡下脑壳”即乡下佬儿或乡巴佬之意。词语解释:乡下脑壳 拼音:xiāng xià nǎo ké
犹言乡下人。 老舍 《茶馆》第一幕:“我要是穿一身土布,像个乡下脑壳,谁还理我呀!”词语解释:身壳 拼音:shēn ké
躯壳。指人的肉体。《水浒传》第一一五回:“见哥哥 张横 ,在大江里,来借哥哥身壳,飞奔上岸,跟到 五云山 脚下,杀了这贼。”词语解释:蛹壳 拼音:yǒng ké
蛹羽化后剩下的外壳。如蝉蜕为蝉蛹羽化时所脱下的外壳。词语解释:蚶壳 拼音:hān ké
荔枝的一种。 宋 蔡襄 《荔枝谱》七:“蚶壳者,壳为深渠,如瓦屋焉。”词语解释:蚝壳 拼音:háo ké
亦作“蚝壳”。
(1).指牡蛎。 苏轼 《和陶杂诗》之十一“蠔浦即黏山” 宋 施元之 注引《番禺杂编》:“蠔壳,即牡蠣也。中有肉,随其房大小,有高四五尺者,水底见之如山岸,呼为蠔山。”
(2).指牡蛎的外壳。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凡金、银、铜、铁、锡、煤、盐、琥珀、蠔壳、琉璃、美石等货,有民探出者,准其稟报,爵为总领,准其招民探取。” 陈残云 《香飘四季》:“社组织一个临时副业队,由 徐炳华 领头去突出挖蚝壳。”词语解释:蠡壳 拼音:lí ké
贝类的壳。加工成透明薄片,可装窗格。 清 黄景仁 《夜起》诗:“鱼鳞云断天凝黛,蠡壳窗稀月逗梭。”词语解释:驳壳 拼音:bó ké
见“ 驳殻枪 ”。
词语解释:驳壳枪 拼音:bó ké qiāng
手枪的一种。外有木盒,射击时可把木盒移装在枪后,作为托柄。能连发,射程比普通手枪远。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一章:“连长 周大勇 把驳壳枪插在腰里的皮带上。”亦省称“ 驳殻 ”。 黄谷柳 《虾球传·触须》:“他只本能地感觉得有自卫的必要,他就解下他的驳壳,上了一夹子弹。”词语解释:雪壳 拼音:xuě ké
在软雪上冻结的脆而坚实的外层词语解释:符壳
道家的符录。亦比喻《金刚经》词语解释:鸟壳 拼音:niǎo ké
鸟卵的壳。《新唐书·天文志一》:“令与阳经、阴纬相固,如鸟壳之裹黄。”词语解释:鬼摸脑壳 拼音:guǐ mō nǎo ké
一时糊涂。例如:刚才我是鬼摸脑壳了!竹妹,你只放心,往后我再不得这样了。词语解释:榆木脑壳 拼音:yú mù nǎo ké
见“ 榆木脑袋 ”。
词语解释:榆木脑袋 拼音:yú mù nǎo dài
比喻思想顽固。 谷峪 《新事新办》:“你娘不是那榆木脑袋!娶亲不坐轿,这年头净这么办的,俺也赞成。”亦作“ 榆木脑壳 ”。 刘绍棠 《柳伞》三:“‘大叔,谢谢您老人家!’ 黄金印 淌下了热泪,‘您敲开了我脖腔子上这颗榆木脑壳。’”词语解释:鳖壳
亦作“鱉壳”。 指鳖的背甲。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四折:“[ 高山 云]我入城时,曾问人来,那人家门首弔着个龟盖。[正末云]敢是鱉壳。”词语解释:销壳 拼音:xiāo ké
泛指绸衣。殻,有皱纹的纱。例如:绡殻参差。——唐·李朝威《柳毅传》词语解释:柴头脑壳 拼音:chái tóu nǎo ké
谓笨,头脑不灵活。《作品》1981年第11期:“黄脸婆挥着条满是汗味的半湿毛巾,噼噼啪啪打着脚杆,数落老公是柴头脑壳。”词语解释:尖脑壳 拼音:jiān nǎo ké
指刁钻、尖刻的人。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七章:“每把扫帚加一角钱脚价。就这,也怕 官渠岸 那伙尖脑壳别扭哩。”词语解释:木脑壳 拼音:mù nǎo ké
方言。犹言木头脑袋,形容呆笨。 艾芜 《乌鸦之歌》:“这小子,简直木脑壳一样,不晓得玩!”词语解释:敲菱壳 拼音:qiāo líng ké
方言。以地产卖于人,过若干时间要求加价称“找价”,屡找不已称“敲菱壳”。 刘半农 《瓦釜集》第十三歌:“我勿敲他菱壳末,也要找找价。”原注:“以地产卖于人,越若干时复要求加价曰找价;屡找不已,曰敲菱壳。”词语解释:弹壳 拼音:dàn ké
枪弹或炮弹的后部,形状像圆筒,多用金属制成,内装填发射火药
炸弹的外壳词语解释:喜神壳 拼音:xǐ shén ké
方言。小孩玩的面具。 沙汀 《丁跛公》:“在一色蓝布套头的人群上面,已经飘荡着各色各样的喜神壳了。”原注:“喜神壳,小孩玩的面具。”词语解释:竹脑壳 拼音:zhú nǎo ké
湖南 山区一种用竹片做的牌。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十:“这一带地方,麻雀牌、纸叶子、竹脑壳,隆日隆夜,打得飞起来。”词语解释:箬壳 拼音:ruò ké
笋壳;笋皮。《中国民间故事选·诏三路与南亚斑》:“最后,箬壳剥光了,自然也还露出了笋子。”词语解释:剥壳 拼音:bāo ké
剥去或除去外壳或外皮的行为或过程词语解释:卵壳 拼音:luǎn ké
各种鳐类或其他板鳃鱼类的暗色角质或革质的卵壳词语解释:地壳 拼音:dì qiào
地球表层部分,平均厚度约为三十至七十公里。 徐迟 《地质之光》:“似乎可以假定,由于南北向的挤压,这部分的地壳先是被剪切,然后又被张裂了。” 杨朔 《永定河纪行》:“恰恰在‘冰川擦痕’的周围,数不尽的工人、农民正用全力在开山劈路,修筑运河。这不止是擦一擦,而是在改造地壳了。”词语解释:硬壳 拼音:yìng ké
由于含矿地下水向上移动和蒸发作用,在地表或靠近地表处所形成的硬壳词语解释:甲壳 拼音:jiǎ qiào
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动物的外壳,由壳质、石灰质及色素等形成,质地坚硬,有保护身体的作用。词语解释:大脑壳 拼音:dà nǎo ké
方言。谓大官。 沙汀 《随军散记》三五:“你看呀,那两个 日 人不过是军火商人,好多大脑壳打电报来说人情呀!”词语解释:外壳 拼音:wài ké
外皮。 茅盾 《子夜》七:“变成了浓雾的细雨将五十尺以外的景物都包上模糊昏晕的外壳。”词语解释:白壳 拼音:bái ké
蟹的一种。一名望潮。 明 马愈 《马氏日抄·蟹芦图》:“望潮即白壳,潮来时则举螯如望,日不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