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三觉入声 [jué jiǎo][jué,知觉][ké qiào][lè,音乐][shuò,频数][详注1]涿[bào bō][同确][详注2][详注3][zhuō bó][详注4]


注1:药 《广韵》於角切,音渥。《博雅》白芷,其叶谓之药。《山海经》崃山,其草多韭薤,多药。《楚辞·九歌》辛夷楣兮药房。
注2:瞀 《广韵》莫角切。《集韵》墨角切,尨入声。目不明也。
注3:棹 音浊。树枝直上貌。《尔雅》梢棹,见梢字注。
注4:飑 音璞。《广韵》众多貌。《班固·西都赋》飑飑纷纷,矰缴相缠。风毛雨血,洒野蔽天。《注》言弓矢众发,获禽兽多也。又《集韵》音雹。飑飑,物自空堕貌。
首字词组
壳物壳族壳叶壳囊壳郎猪壳果  
壳壳壳子壳漏子壳质壳菜   

词语解释:壳物  拼音:ké wù
犹壳族。 宋 梅尧臣 《送苏子美》诗:“壳物怪琐屑,蠃蜆固无数。”
词语解释:壳壳  拼音:ké ké
亦作“殻壳”。
(1).诚笃貌。 前蜀 贯休 《送僧归南康》诗:“壳壳学得律,还乡见苦情。”
(2).中空貌。 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八水》:“肤胀者,寒气客於皮肤之间,殻殻然不坚。”
(3).象声词。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白翎雀》:“霜皬皬,风殻殻,白草黄云日色薄。”
词语解释:壳族  拼音:ké zú
指贝类、介类等有壳动物。 唐 张说 《同赵侍御乾湖作》诗:“鳞宗壳族嬉为府,钓叟罛师利焉聚。”
词语解释:壳子  拼音:ké zǐ
亦作“殻子”。
(1).外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九回:“一种纸卷烟的机器……同外国来的一样,不过就是壳子上不曾镀镍。”
(2).躯壳。《朱子语类》卷九四:“世人心不在殻子里。”
(3).方言。不带冷盘的和菜。《负曝闲谈》第五回:“ 邹老夫子 点了一席壳子,堂倌答应,自去安排。”
词语解释:壳叶  拼音:ké yè
硬封面。《醒世姻缘传》第三一回:“砌了一本缘簿,里边使了连四白纸,上面都排列了红籤,外边用蓝绢做了壳叶,籤上标了‘万民饱德’四个楷字。”
词语解释:壳漏子  拼音:ké lòu zǐ
佛教语。指人的躯壳。《景德传灯录·筠州洞山良价禅师》:“师将圆寂,谓众曰:‘……离此壳漏子,向什么处与吾相见?’众无对。”
词语解释:壳囊  拼音:ké náng
即架子猪。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九:“‘你的小鸡子呢?不是瘟死了?你的壳囊呢?’这最后一句一出口, 白玉山 就觉得不应该说了。”参见“ 壳郎猪 ”。
词语解释:壳郎猪  拼音:ké láng zhū
方言。架子猪。指尚未长膘的半大猪。
词语解释:壳质  拼音:ké zhì
有机化合物。无色无定形的固体,质地坚硬,有弹性,是构成昆虫的皮和甲壳动物的甲壳的主要物质。
词语解释:壳郎猪  拼音:ké láng zhū
方言。架子猪。指尚未长膘的半大猪。
词语解释:壳菜  拼音:ké cài
(1).用以称有壳的海贝。指蛤蜊。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三十:“ 刘贡父 呼 蔡确 为‘倒悬蛤蜊’,盖蛤蜊一名‘壳菜’也, 确 深衔之。”
(2).用以称有壳的海贝。指贻贝。通常指其肉,俗称淡菜。 明 杨慎 《升庵经说·纳卵算》:“ 寧波 有淡菜其形不典,一名壳菜……依壳而生,故曰壳菜。”
词语解释:壳果  拼音:ké guǒ
带硬壳的果品。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果蓏·总名》:“椰子、胡桃等,谓之壳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