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纸上声 齿[mǐ][jī,几案]使[详注1][徵羽][详注2][详注3][诺也][pǐ,否泰][lěi][bèi,名词][mǐ][yǐ][zhǐ][详注4][chuǎi chuài][zǐ][详注5][详注6][nǐ][shì dì][xǐ lǐ][guī xī][yǐ][详注7][克也,任也][guī][ní,音你。声也。][shī][guǐ][lěi]氿[guǐ][qì][详注8][音跂。《广韵》行喘息貌][dǐ]俿[lǐ]


注1:使 式至切。遣人聘问曰使。《前汉·韩信传》发一乘之使,下咫尺之书。又《鬼谷子抵巇篇》圣人者,天地之使也。《淮南子·天文训》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
注2:箠 音捶。击马策也。《史记·张耳陈余传》杖马箠,下赵数十城。
注3:花 《唐韻》韋委切,音蔿。《玉篇》花榮也。《拾遺記》西王母進洞淵紅蘤。《唐書·西域傳》王坐金蘤榻。
注4:机 音几。《说文》木名。《山海经》单狐之山多机木。《郭注》状如榆,可烧以粪田。 又与几通。《易·涣卦》涣奔其机。《注》承物者也。《家语》仰视榱桷,俯察机筵。《注》机作几。
注5:萎 音委。药草。《尔雅·释草》荧,委萎。《注》萎蕤也。《韩愈诗》萎蕤缀蓝瑛。《注》萎蕤,青花圆实。亦作荽蕤。
注6:庳 脾上声。《说文》庳中,伏舍。一曰屋卑。《左传·襄三十一年》宫室卑庳。
注7:哆 音侈。《说文》张口也。《诗·小雅》哆兮侈兮,成是南箕。《传》哆,大貌
注8:坻 《广韵》《正韵》诸氏切《集韵》《韵会》掌氏切,音纸。止也。《左传·昭二十九年》蔡墨论养龙官曰: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
共604,分8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末字词组
居士国士佳士义士青云士门下士徵士髦士
处士博士隐士上士三士中士良士狂士
壮士名士烈士力士荐士青士前进士贱士
道士天下士奇士贤士虎士杰士选士若士
学士朝士战士开士吉士湖海士林处士才士
志士俗士世士胜士人士曲士儒士贡士
下士方士猛士得士蜀士智士卫士策士
多士达士贫士卿士逸士门士武士真士
高士寒士豪士取士旷士退士秀士辩士
大士进士文士将士节士勇士羽士乡士

词语解释:居士  拼音:jū shì
(1).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礼记·玉藻》:“居士锦带。” 郑玄 注:“居士,道艺处士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齐 东海上有居士曰 狂矞 、 华士 昆弟二人者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於人也。’”《魏书·儒林传·卢景裕》:“其叔父 同 职居显要,而 景裕 止於园舍,情均郊野,谦恭守道,贞素自得,由是世号居士。”《北史·韦夐传》:“ 夐 对翫琴书,萧然自逸,时人号为居士焉。”
(2).梵语意译。原指古 印度 吠舍种姓工商业中的富人,因信佛教者颇多,故佛教用以称呼在家佛教徒之受过“三归”、“五戒”者。《维摩诘经》称, 维摩诘 居家学道,号称 维摩居士 。 慧远 义记:“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南史·虞寄传》:“ 寄 因 宝应 不可諫,虑祸及己,乃为居士服以拒絶之。常居 东山寺 ,伪称脚疾,不復起。” 唐 元稹 《度门寺》诗:“舍利开层塔,香炉占小峯。道场居士置,经藏大师封。”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自我观之,居士、沙门,二者不可废一。”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饮酒食肉的阔人富翁,只要吃一餐素,便可以称为居士,算作信徒。”
(3).称道教中人。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四:“ 政和 以后,道家者流始盛,羽士因援 江 南故事, 林灵素 等多赐号金门羽客、道士、居士者,必锡以涂金银牌,上有天篆,咸使佩之。”
(4).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人的泛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道士》:“ 徐 嘲之曰:‘道长日为客,寧不一作主?’道士笑曰:‘道士与居士等,惟双肩承一喙耳。’”《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老和尚﹞説道:‘居士,你但放心,説凶得吉;你若果有些山高水低,这事都在我老僧身上。’”《花月痕》第五回:“老尼便向 痴珠 合掌道:‘居士何来?’”
(5).文人雅士的自称。如 李白 自称 青莲居士 ; 欧阳修 自称 六一居士 ; 苏轼 自称 东坡居士 。
词语解释:处士  拼音:chǔ shì
(1).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杨朱 、 墨翟 之言盈天下。”《后汉书·方术传论》:“ 李固 、 朱穆 等以为处士纯盗虚名,无益於用,故其所以然也。” 唐 元稹 《中书省议举县令状》:“又云见任官及处士、散试官,并请停集。” 汪洋 《寿静仁先生四十三初度即步原韵》:“ 谢公 霖雨苍生望,失笑 东山 处士多。”
(2).星名。即少微星。《晋书·天文志上》:“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一名处士。”参见“ 少2微 ”。
词语解释:壮士  拼音:zhuàng shì
(1).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 易水 寒,壮士一去兮不復还。”《孔子家语·致思》:“ 子路 治 蒲 ,请见於 孔子 曰:‘ 由 愿受教於夫子。’ 子 曰:‘ 蒲 其何如?’对曰:‘邑多壮士,又难治也。’”《史记·货殖列传》:“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北史·齐炀王宪传》:“既至殿门, 宪 独被引进。帝先伏壮士於别室,至即执之。 宪 辞色不挠,固自陈説。”《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 贺兰进明 ﹞惧师出且见袭,又忌 巡 声威,恐成功,初无出师意。又爱 霽云 壮士,欲留之。” 宋 苏轼 《送李公恕赴阙》诗:“愿随壮士斩蛟蜃,不愿腰间缠锦絛。”《秦併六国平话》卷中:“此人如何这般冠带?名呼做杀虎壮士。”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猿》:“选壮士三十人,持兵负粮,巖栖野食。” 郭小川 《昆仑行》诗一:“戈壁滩上的黑砂哟,埋没过千万壮士的梦幻。”
(2).体健力大者。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麯并酒》:“来晨熟擣,作木范之,令饼方一尺、厚二寸,使壮士熟踏之。”
(3).指武士装束的人。《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为首的是个半老的儒者气象,装束得七品琴堂样子……还有一个朱缨花袞的长官,一个赤面白髯的壮士。”
(4). 太平天囯 取试武士分为一、二、三三甲,第三甲若干名称为壮士,相当于 清 制的进士,职同军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论》:“至武秀才等则改称英士、猛士、壮士、威士之殊。英谓其英多磊落也;猛谓其猛可济宽也;壮谓其克壮大猷也;威谓其有威可畏也。”参阅 太平天囯 《钦定士阶条例》
词语解释:道士  拼音:dào shì
(1).有道之士,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古之道士有言曰:‘将欲无陵,固守一德。’” 汉 刘向 《新序·节士》:“ 介子推 曰:‘ 推 闻君子之道,謁而得位,道士不居也,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后汉书·第五伦传》:“﹝ 第五伦 ﹞遂将家属客 河东 ,变名姓,自称 王伯齐 ,载盐往来 太原 、 上党 ,所过輒为粪除而去,陌上号为道士,亲友故人莫知其处。”
(2).炼丹服药、修道求仙之士。《汉书·王莽传下》:“卫将军 王涉 素养道士 西门君惠 。 君惠 好天文讖记。”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二:“青谿千餘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 鬼谷子 。” 唐 韩愈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君昆弟六人,先君而殁者四人。其一人尝为 郑 之 滎泽 尉,信道士长生不死之説。既去官,絶不营人事。”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潘烂头》:“ 潘烂头 ,不知何许人,为道士于 京江 ,有异术。”
(3).道教徒。《梁书·沉约传》:“﹝ 沉约 ﹞乃呼道士奏赤章於天,称禪代之事,不由己出。”《资治通鉴·梁敬帝绍泰元年》:“ 齐 主还 鄴 ,以佛、道二教不同,欲去其一,集二家论难於前,遂敕道士皆剃髮为沙门。” 胡三省 注:“道家虽曰宗 老子 ,而 西汉 以前未尝以道士自名,至 东汉 始有道士 张道陵 、 于吉 等,其实与佛教皆起於 东汉 之时。” 俞平伯 《重过西园码头》:“受罪有和尚道士可以超度,想呼奴唤婢则有泥塑的金童玉女。”
(4).佛教徒;和尚。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竺道潜》:“ 恢 嘲之曰:‘道士何以游朱门?’ 潜 曰:‘君自覩其朱门,贫道见为蓬户。’”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树勋》:“ 松公 故喜佛法, 树勋 投其意指,公大赏鉴,因命易装为道士。”
词语解释:学士  拼音:xué shì
(1).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周礼·春官·乐师》:“帅学士而歌《彻》。” 郑玄 注:“学士,国子也。”《仪礼·丧服》:“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 孔颖达 疏:“此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
(2).泛指普通读书人。《庄子·盗跖》:“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徼倖於封侯富贵者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省文章既不晓,覩学士如草芥。” 明 何景明 《彭中丞四民图歌》:“渔奔樵窜学士徙,纵有陇亩无人耕。”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但成学士自足为人,必乏天才勿强操笔。” 唐 韩愈 《答殷侍御书》:“每逢学士真儒,叹息踧踖,愧生於中,颜变於外。”
(3).犹学者。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 介甫 、 元晦 自是学士,不得以所长没之。”
(4).官名。 南北朝 以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 唐 代翰林学士亦本为文学侍从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参预机要。 宋 代始设专职,其地位职掌与 唐 代略同。 明 代设翰林院学士及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学士遂专为词臣之荣衔。 清 代改翰林院学士为掌院学士,馀如故。 清 末期内阁、典礼院亦置学士。
(5).学位的一种。在一些国家,为最低一级的学位,一般在高等学校毕业时由学校授予。我国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达到规定的学士学术水平者,可授予学士学位。
词语解释:志士  拼音:zhì shì
有远大志向的人。《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三国 魏 曹植 《赠徐干》诗:“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閒。” 唐 雍裕之 《早蝉》诗:“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 元 刘詵 《送范主一宪郎》诗:“庸夫老邱里,志士轻山川。” 丁西林 《妙峰山》第四幕:“他是一个爱国的志士,他是一个抗战的英雄。”
词语解释:下士  拼音:xià shì
(1).官名。古代天子、诸侯都设有士,分上士、中士、下士。 秦 以后亦沿用。《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唯 周 建六官,改著作之正郎为上士,佐郎为下士。”
(2).今用作军衔,为军士的最低一级。
(3).才德差的人。《老子》:“下士闻道,大笑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上士忘名,中士主名,下士窃名。” 唐 寒山 《诗》之二四○:“下士钝暗痴,顽皮最难裂。”《西湖佳话·葛岭仙迹》:“ 葛洪 道:‘草野下士,焉知方略?’”
屈身交接贤士。《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人。”《后汉书·陈元传》:“陛下宜修 文武 之圣典,袭祖宗之遗德,劳心下士,屈节待贤,诚不宜使有司察公辅之名。” 明 李贽 《复麻城人书》:“以此见真正 高阳 酒徒之能知人下士,识才尊贤又如此,故吾以为真正 高阳 酒徒可敬也。”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一章:“临行时,仍由他的副官乘汽车护送,他亲自送至车旁,亲自代关车门,行一深鞠躬礼而别,颇能谦恭下士。”
词语解释:多士  拼音:duō shì
古指众多的贤士。也指百官。《书·多方》:“猷告尔有方多士,暨 殷 多士。”《诗·大雅·文王》:“济济多士, 文王 以寧。” 晋 卢谌 《答魏子悌》诗:“多士成大业,羣贤济弘绩。”《北齐书·慕容绍宗传》:“公既身控神兵,心执忠义,忽欲歼夷多士,谓非长策,深愿三思。” 唐 白行简 《李娃传》:“当礱淬利器,以求再捷,方可以连衡多士,争霸羣英。” 清 黄遵宪 《陆军官学校开校》诗:“广厦千万间,多士宅尔宅。”
词语解释:高士  拼音:gāo shì
(1).志行高洁之士。《墨子·兼爱下》:“吾闻为高士於天下者,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然后可以为高士於天下。”《后汉书·列女传序》:“高士弘清淳之风,贞女亮明白之节。”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评事》诗:“高士例须怜麴糵,丈夫终莫生畦畛。”《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爱心怎能没有?只是不分男女,却分轻重。譬如见了一个才子,美人,英雄,高士,却是从钦敬上生出来的爱心。” 冰心 《往事(二)》三:“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高士徘徊。”
(2).指隐居不仕或修炼者。 唐 唐彦谦 《寄蒋二十四》诗:“大知高士禁愁寂,试倚栏干莫断肠。” 宋 欧阳修 《答资政邵谏议见寄》诗之二:“材薄力殫难勉强,岂同高士爱林泉。”《说郛》卷六引《读子随识·庚桑子》:“‘高士’註云:吸日精炼丹而仙曰高士。” 龚尔位 《己酉三月送春麓山作》诗:“隔江有高士,脱然世外身。”
(3).特指僧人。 唐 韩愈 《送灵师》诗:“齐民逃赋役,高士著幽禪。” 唐 戴叔伦 《送东阳顾明府罢归》诗:“坐蓝高士去,继组鄙夫留。” 宋 陆游 《福州请仁王坚老疏》:“爰择名蓝,往迎高士。”
词语解释:大士  拼音:dà shì
(1).德行高尚的人。《管子·法法》:“凡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 尹知章 注:“大士不矜,谦以接物。”《韩诗外传》卷九:“ 孔子 曰:‘大士哉! 由 来,区区汝何攻? 赐 来,便便汝何使?愿得衣冠为子宰焉。’”
(2).佛教对菩萨的通称。 南朝 齐 周颙 《重答张长史》:“夫大士应世,其体无方,或为儒林之宗,或为国师道士,斯经教之成説也。” 唐 湛然 《法华文句记》卷二:“大士者,《大论》称菩萨为大士,亦曰开士。”
(3).特指观世音菩萨。《红楼梦》第五十回:“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 嫦娥 槛外梅。”
(4).对高僧的敬称。 宋 苏轼 《金山长老宝觉师真赞》:“望之儼然,即之也温,是惟 寳觉 大士之像。”
正狱讼之官。《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 王引之 《经义述闻·礼记上》:“今案《晏子春秋·諫篇》:‘吾为夫妇狱讼之不正乎,则泰士 子牛 存矣;为社稷宗庙之不享乎,则泰祝 子游 存矣。’泰士、泰祝即大士、大祝也。大士正狱讼,盖若《秋官·士师》察狱讼之辞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卫侯 与 元咺 讼, 宁武子 为辅, 鍼庄子 为坐, 士荣 为大士。” 杜预 注:“大士,治狱官也。” 汉 刘向 《说苑·臣术》:“ 忌 举北郭 刁勃子 为大士,而九族益亲,民益富。”
词语解释:国士  拼音:guó shì
(1).一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左传·成公十六年》:“皆曰: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战国策·赵策一》:“ 知伯 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宋 黄庭坚 《书幽芳亭》:“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维扬生》:“以 张良 、 韩信 之才,不识为国士。”
(2).一国中最勇敢、有力量的人。《墨子·公孟》:“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也。今子非国士也,岂能成学又成射哉!”《荀子·子道》:“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 王先谦 集解:“国士,一国勇力之士。”
(3). 太平天囯 改翰林为“囯士”。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改翰林为囯士,谓其学识超乎一囯,以囯士待之,自克以囯士报也。”
词语解释:博士  拼音:bó shì
(1).博通古今的人。《战国策·赵策三》:“ 郑同 北见 赵王 , 赵王 曰:‘子南方之博士也。’” 宋 王巩 《随手杂录》:“九重之内,安知有 英州 、 新州 ,此必有博士。”
(2).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 秦 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 汉文帝 置一经博士, 武帝 时置“五经”博士,职责是教授、课试,或奉使、议政。 晋 置国子博士。 唐 有太学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律学博士、书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 明 清 仍之,稍有不同。《史记·循吏列传》:“ 公仪休 者, 鲁 博士也,以高第为 鲁 相。” 宋 苏轼 《乞医疗病囚状》:“若医博士助教有闕,则比较累岁等第最优者补充。”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今之议者,莫不知此,多设博士,增置生徒,学校之盛百倍曩时。” 吴晗 《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 还跟当时著名的学者受学,例如 孔子 的后代 孔安国 作博士的时候, 司马迁 向他学习古文《尚书》。”
(3).古代对具有某种技艺或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的尊称,犹后世称人为师傅。《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学音乐,屈博士,弄鉢调絃浑舍喜。”《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 张胜 回头看时,是一个酒博士。” 元 无名氏 《来生债》第一折:“磨博士云:‘唤我做甚么?误我打罗也’。”《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家里一箇茶博士,姓 陶 ,小名叫做 铁僧 。” 明 黄省曾 《吴风录》:“至今称呼椎油作麵佣夫皆为博士。”
(4).学位名。学位的最高一级。 苏曼殊 《焚剑记》:“其人望族也,尝游学 大鹿国 ,得博士衔,人称洋状元。” 巴金 《灭亡》第八章:“前年我得到 巴黎大学 文学博士。”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二四章:“家父是医学博士,耳鼻喉专家。”
词语解释:名士  拼音:míng shì
(1).指名望高而不仕的人。《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郑玄 注:“名士,不仕者。” 孔颖达 疏:“名士者,谓其德行贞絶,道术通明,王者不得臣,而隐居不在位者也。” 汉 桓宽 《盐铁论·褒贤》:“万乘之主,莫不屈体卑辞,重币请交,此所谓天下名士也。”《晋书·刘颂传》:“今阎閭少名士,官司无高能,其故何也?清议不肃,人不立德,行在取容,故无名士。” 清 侯方域 《朋党论下》:“朝廷有顽钝无耻之大臣,而后草茅有激浊扬清之名士。”
(2).旧时指以学术诗文等著称的知名士人。《吕氏春秋·尊师》:“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 元 虞集 《送韩伯高佥宪浙西》诗:“闕下諫书谁第一? 济南 名士旧无双。”
(3).泛指知名人士。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的人虽小,而气派很大,平日交结的都是名士与贵人。”
(4).指恃才放达、不拘小节之士。《红楼梦》第四九回:“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 瞿秋白 《〈乱弹〉代序》:“固然, 乾 嘉 之世的绅士之中已经搀杂了些盐商‘驵侩’-- 郑板桥 之类的名士所瞧不起的。”参见“ 名士风流 ”。
(5).指刑名之士。《史记·律书》:“自是之后,名士迭兴, 晋 用 咎犯 ,而 齐 用 王子 , 吴 用 孙武 ,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
词语解释:名士风流  拼音:míng shì fēng liú
(1).指名士的风度、气韵。《后汉书·方术传论》:“ 汉 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有人问 袁侍中 曰:‘ 殷仲堪 何如 韩康伯 ?’答曰:‘……门庭萧寂,居然有名士风流, 殷 不及 康 。’”
(2). 魏 晋 文士尚玄学鄙礼法,故后世多以“名士风流”指文人放达潇洒的风貌。 清 沉初 《西清笔记·记名迹》:“ 文敏 图其景絶妙,树木森秀,气象开远,堂中宾主坐对,妓奉觴侍,人仅寸许,而尽态极研,具见名士风流之致。”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愫方 有三十岁上下的模样,生在 江 南的世家,父亲也是个名士。名士风流,身后非常萧条。”
词语解释:天下士  拼音:tiān xià shì
才德非凡之士。《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唐 高适 《咏史》诗:“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清 方文 《访孙豹人不遇因题其壁》诗:“ 虞翻 天下士,知己无一人。”
词语解释:朝士  拼音:cháo shì
(1).古代官名。掌外朝官次和刑狱等。参阅《周礼·秋官·朝士》
(2).朝廷之士。泛称中央官员。 汉 陆贾 《新语·怀虑》:“战士不耕,朝士不商,邪不奸直,圆不乱方。”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陶公 疾篤,都无献替之言,朝士以为恨。” 唐 张九龄 《劾牛仙客疏》:“昔 韩信 淮阴 一壮夫,羞与 絳 灌 为伍。陛下必用 仙客 ,朝士所鄙,臣实耻之。” 清 顾炎武 《蓟门送子德归关中》诗:“ 蓟门 朝士多狐鼠,旧日鬚眉化儿女。” 阿英 《明朝的笑话》十一:“ 长沙 有朝士某还乡时,意气满盈,宾至,鼓吹喧阗,极铺张之能事。”
词语解释:俗士  拼音:sú shì
(1).庸俗不高尚的人。《后汉书·文苑传·刘梁》:“常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党,乃著《破羣论》。时之览者,以为‘ 仲尼 作《春秋》,乱臣知惧;今此论之作,俗士岂不愧心。’”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请迴俗士驾,为君谢逋客。”《南史·循吏传·何远》:“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
(2).见识浅陋的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诸葛孔明 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襄阳记》:“ 德操 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宋 何薳 《春渚纪闻·记砚》:“或疑是 浑州 吕老 所作,而研首无‘吕’字,其製巧妙,非俗士所能为。”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又有《对楚王问》,自辩所以不见誉于士民众庶之故,先征歌曲,次引鲸凤,以明俗士之不能知圣人。”
(3).未出家的世俗之士。 唐 韩愈 《别盈上人》诗:“山僧爱山出无期,俗士牵俗来何时。”
词语解释:方士  拼音:fāng shì
(1). 周 官名。掌王城四方采地的狱讼。《周礼·秋官·序官》:“方士,中士十有六人。” 郑玄 注:“方士,主四方都家之狱者。” 贾公彦 疏:“掌都家, 郑 彼注云:都,王子弟及公卿之采地;家,大夫之采。主此三等采地之狱。采地在王城四方,故云方士也。”
(2).方术之士。古代自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史记·封禅书》:“ 騶衍 以阴阳主运显於诸侯,而 燕 齐 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 唐 李端 《赠道者》诗:“窗中忽有鹤飞声,方士因知道欲成。”《宣和遗事》前集:“ 温州 有方士 林灵素 ……学道於 赵昇道 ,数载,善能妖术。”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篇:“察 周 季之思潮,略有四派……四曰 燕 齐 派,则多作空疏迂怪之谈, 齐 之 騶衍 、騶 奭 、 田駢 、 接子 等,皆其卓者,亦 秦 汉 方士所从出也。”
(3).泛指从事医、卜、星、相类职业的人。《素问·至真要大论》:“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此指医生。
词语解释:达士  拼音:dá shì
(1).见识高超、不同于流俗的人。《吕氏春秋·知分》:“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后汉书·仲长统传》:“至人能变,达士拔俗。” 唐 杜甫 《写怀》诗之一:“达士如弦直,小人似钩曲。” 清 吴伟业 《赠陆生》诗:“狡獪原来达士心,栖迟不免文人病。”
(2). 太平天囯 称进士为达士。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官爵既明,而士阶未晓,谓何以秀才为秀士,以补廩为俊士,以拔贡为杰士,以举人为约士,以进士为达士,以翰林为囯士乎?”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改进士为达士,谓其通达事变,足以兼善天下也。”
词语解释:寒士  拼音:hán shì
(1).指衣单身寒的士兵。《文选·潘岳〈马汧督诔〉》:“霑恩抚循,塞士挟纊。” 李善 注:“ 左氏 传曰: 楚子 伐 萧 , 申公巫臣 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知挟纊。”
(2). 魏 、 晋 、 南北朝 时称出身寒微的读书人。《晋书·儒林传·范弘之》:“下官轻微寒士,谬得厕在俎豆,实惧辱累清流,惟尘圣世。”《南史·袁粲传》:“ 袁濯 儿不逢朕,员外郎未可得也,而敢以寒士遇物!”
(3).多指贫苦的读书人。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明史·海瑞传》:“ 瑞 无子。卒时,僉都御史 王用汲 入视,葛幃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 丁玲 《母亲》四:“我呢,虽说可以自主些,我又是个寒士。我们想为国家尽一分力,说钱是没有希望的。”
词语解释:进士  拼音:jìn shì
(1).古代指贡举的人才。《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郑玄 注:“进士,可进受爵禄也。”
(2).荐举贤士。《墨子·亲士》:“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3).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 明 清 时,举人经会试及格后即可称为进士。 唐 姚合 《寄旧山隐者》诗:“名在进士场,笔毫争等伦。”《儒林外史》第三回:“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殿在三甲,授了部属。”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多久以来,文人只出了个翰林即 熊希龄 ,两个进士,四个拔贡。”
词语解释:佳士  拼音:jiā shì
品行或才学优良的人。《三国志·魏志·杨俊传》:“同郡 审固 、 陈留 衞恂 ,本皆出自兵伍, 俊 资拔奬致,咸作佳士。” 唐 司空图 《二十四品·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宋 苏轼 《寄周安孺茶》诗:“ 鹿门 有佳士,博览无不识。” 明 方孝孺 《赠瑄蕴中序》:“其论议理而节,达而不浮,翩翩乎佳士也。”《重论文斋笔录》卷一引 清 毛奇龄 《题悦我轩》诗:“佳士不恆遇,垂老叹积薪。”
词语解释:隐士  拼音:yǐn shì
(1).隐居不仕的人。《庄子·缮性》:“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 宋 陆游 《初到荣州》诗:“废臺已无隐士啸,遗宅上有高人家。” 冰心 《寄小读者》二六:“ 绮色佳 真美!美在深幽,喻人如隐士,喻季候如秋,喻花如菊。”
(2).善说隐语的人。俳优之属。 汉 刘向 《说苑·正谏》:“ 咎犯 对曰:‘臣不能为乐,臣善隐。’ 平公 召隐士十二人。”参阅“隐语”。
词语解释:烈士  拼音:liè shì
(1).有节气有壮志的人。《韩非子·诡使》:“而好名义不仕进者,世谓之烈士。”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晋 陆机 《辩亡论》上:“虽忠臣孤愤,烈士死节,将奚救哉?” 唐 杨炯 《上骑都尉高则神道碑》:“然后达人知足,徒兴白髮之歌;烈士徇名,不受黄金之赏。”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陈烈妇传诔》:“一死甘心殉所天,女中烈士瘞江边。”
(2).今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李国文 《月食》:“ 伊汝 的父母都是烈士,是红军东渡 黄河 时牺牲的。”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三章二:“﹝‘新升隆号’轮船﹞离开 武汉 之后,在当天便遇难,而使好些朋友成了烈士。”
词语解释:奇士  拼音:qí shì
非常之士。德行或才智出众的人。《史记·货殖列传》:“无巖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 宋 苏轼 《破琴诗》序:“ 子玉 名 瑾 ,善作诗及行草书…… 仲殊 本书生,弃家学佛,通脱无所著,皆奇士也。” 鲁迅 《徬徨·孤独者》:“屋中间的圆桌还在,先前曾经常常围绕着忧郁慷慨的青年,怀才不遇的奇士和腌臜吵闹的孩子们的,现在却见得很闲静。”
词语解释:战士  拼音:zhàn shì
(1).士兵,参加作战的人。《尉缭子·武议》:“ 武王 伐 紂 ,师渡 盟津 ,右旄左鉞,死士三百,战士三万。”《后汉书·孔融传》:“孤( 曹操 )为人臣,进不能风化海内,退不能建德和人,然抚养战士,杀身为国,破浮华交会之徒,计有餘矣。” 唐 高适 《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魏巍 《壮行集·开辟中国的黄金时代》:“在战斗结束回来的山路上,有几个战士倒下了。”
(2).泛指参加正义斗争或从事正义事业的人。 张天翼 《畸人手记》:“他说他们的教员从前是所谓打倒 孔 家老店的战士。” 巴金 《探索集·作家》:“作家是战士,是教员,是工程师,也是探路的人。”
词语解释:世士  拼音:shì shì
(1).当世之士;文士。《尸子》卷上:“身者,璽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子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 汉 王充 《论衡·儒增》:“世士相激,文书传称之,莫谓不然。” 宋 曾巩 《上蔡学士书》:“噫!自 汉 降戾后,世士之盛,未有若 唐 也。”
(2).世俗之士。《孔丛子·陈士义》:“夫君子之交於世士,亦取其一节而已。” 三国 吴 韦昭 《博弈论》:“假令世士移博弈之力,用之於《诗》《书》,是有 颜 閔 之志也。” 宋 沉作喆 《〈寓简〉序》:“ 庄周 氏疾夫世士之沉浊不可与 庄 语也,则託意於荒唐谬悠之説以翫世滑稽。” 明 刘基 《招隐》诗之四:“世语我不接,世士我不逢。”
词语解释:猛士  拼音:měng shì
(1).犹勇士。勇敢有力的人。《史记·高祖本纪》:“酒酣, 高祖 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唐 杜甫 《昔游》诗:“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 宋 陆游 《九月十六日夜梦觉而有作》诗:“将军櫪上汗血马,猛士腰间虎文韔。” 鲁迅 《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2). 太平天囯 武秀才第二等阶的称号。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钦定士阶条例》:“於七月十七日考猛士,马箭三枝,步箭五枝。”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至武秀才等则攺称英士、猛士、壮士、威士之殊。”
词语解释:贫士  拼音:pín shì
亦作“ 贫仕 ”。 穷士;穷儒生。《管子·问》:“贫士之受责於大夫者几何人?” 晋 陆云 《寒蝉赋》:“若夫岁聿云暮,上天其凉,感运悲声,贫士含伤。”《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於是贫仕蒙詔,跪拜大王已了。”《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於是贫仕既蒙駙马,与高品知闻,书题往来,已相邀会。” 唐 皮日休 《蚊子》诗:“贫士无絳纱,忍苦卧茅屋。” 清 袁枚 《戏仿〈易林〉》诗之二:“贫士遇珠,奄人遇姝,岂不相爱,徒生嗟吁。”
词语解释:豪士  拼音:háo shì
指豪放任侠之士。《管子·问》:“问兵官之吏,国之豪士,其急难足以先后者几何人?” 唐 韩愈 《送浮屠令纵西游序》:“藩维大臣,文武豪士, 令纵 未始不褰衣而负业,往造其门下。” 清 潘耒 《赠杜于皇》诗:“ 黄冈 豪士世无偶,胸吞 云梦 者八九。”
词语解释:文士  拼音:wén shì
知书能文之士。《战国策·秦策一》:“文士并饰,诸侯乱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陇 右多文士, 光武 加意於书辞。” 唐 韩愈 《与袁相公书》:“窃见朝议郎、前太子舍人 樊宗师 ……习於吏职,识时知变,非如儒生文士,止有偏长。” 鲁迅 《集外集拾遗·诗歌之敌》:“豢养文士仿佛是赞助文艺似的,而其实也是敌。”
词语解释:义士  拼音:yì shì
(1).恪守大义、笃行不苟的人。《左传·桓公二年》:“ 武王 克 商 ,迁九鼎于 雒邑 ,义士犹或非之。” 汉 刘向 《列女传·楚接舆妻》:“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 宋 苏轼 《大臣论上》:“天下不幸而无明君,使小人执其权。当此之时,天下之忠臣义士莫不欲奋臂而击之。”
(2).指侠义之士。《战国策·赵策一》:“ 赵襄子 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唐 司空图 《冯燕歌》:“ 魏 中义士有 冯燕 ,游侠 幽 并 最少年。”
(3).旧指出钱赞助刻碑的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城东南有一碑,碑文悉破无验,惟碑背故吏姓名尚存: 熹平 元年,义士门生 沛国 萧刘定兴 立。” 清 翟灏 《通俗编·释道》:“ 汉 《曹全碑》阴:义士某千,义士某五百。义士盖但出财之人。今人出财布施皆曰信士。 宋太宗 朝避御名,凡义字皆改为信。今之信士,即 汉 碑所称义士也。”
(4).旧时官吏把其离任后来到其原辖地的士民,称为“义士”。亦称“ 义民 ”。
词语解释:上士  拼音:shàng shì
(1).道德高尚的人。《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搆衅》:“下官 程颐 ,别号 伊川 ,人许性天上士,自惭理学名儒。” 清 钱澄之 《田园杂诗》之十六:“上士守其中,下士劳其形。”
(2).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 孙诒让 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秦 以后亦有袭用古制,以上士、中士、下士为官秩者。《周书·辛昂传》:“六官建,入为司隶上士,袭爵 繁昌县公 。 世宗 初,授天官上士,加大都督。”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唯 周 ( 北周 )建六官,改著作之正郎为上士,佐郎为下士。”
(3).佛经中对菩萨的称呼。《释氏要览·称谓》《瑜珈论》:“无自利利他者,名下士;有自利无利他者,名中士;有二利,名上士。”
(4).军衔,军士的最高一级。
词语解释:力士  拼音:lì shì
(1).力气大的人。《公羊传·宣公六年》:“ 赵盾 之车右 祁弥明 者,国之力士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余在 福寧 ,见戎幕选力士,以五百斤石提而绕辕门三匝者为合式。”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七:“看见过力士搏狮么?当他屏息负隅,张空拳于狰狞的爪牙之下的时候,他虽有震恐,虽有狂傲,但他决不暇有萧瑟与韭哀。”
(2).古代官名。主管金鼓旗帜,随皇帝车驾出入及守卫四门。《宋史·仪卫志三》:“左右神武军统军各一人,本军旗二,吏兵、力士旗各五。”《明史·职官志五》:“旗手卫……掌大驾金鼓、旗纛、帅力士随驾宿卫。”
词语解释:贤士  拼音:xián shì
志行高洁、才能杰出的人。《国语·齐语》:“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於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 晋 卢谌 《赠崔温》诗:“远念贤士风,遂存往古务。” 唐 韩愈 《争臣论》:“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於闻用也,閔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 郭沫若 《虎符》第二幕:“你招纳了天下的贤士,为的是什么?”
词语解释:开士  拼音:kāi shì
菩萨的异名。以能自开觉,又可开他人生信心,故称。后用作对僧人的敬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提婆 初至,为 东亭 第讲《阿毗曇》” 刘孝标 注引 晋 慧远 《〈阿毗昙心〉叙》:“有出家开士字 法胜 ,以《阿毗曇》源流广大,卒难寻究,别撰斯部。”《释氏要览》卷上:“经中多呼菩萨为开士。 前秦 苻坚 赐沙门有德解者号开士。” 唐 颜真卿 《怀素上人草书歌》序:“开士 怀素 ,僧中之英。” 清 赵翼 《登金山塔顶放歌》:“不见古开士,悬崖撒手凌苍茫。”
词语解释:胜士
1.佳士,才识过人的人士。《晋书·羊祜传》:“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 宋 叶适 《〈黄子耕文集〉序》:“ 豫章 黄子耕 ,少所树立,便入高人胜士之目,不独倚先世为重也。” 明 方孝孺 《题褚遂良书唐文皇帝哀册墨迹》:“ 晋 宋 间人以风度相高,故其书如雅人胜士。”
2.佛教语。对持戒者的尊称。见《释氏要览》卷上引《月灯三昧经》。 元 德异 《〈坛经〉序》:“近得 通上人 寻到全文,遂刊於 吴 中 休休禪寺 ,与诸胜士同一受用。”
词语解释:得士  拼音:de shì
(1).谓使士人投奔、归附。亦谓得士人的心。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説得行焉。” 唐 韩愈 《祭田横墓文》:“感 横 义高能得士,因取酒以祭,为文而弔之。” 宋 王安石 《读孟尝君传》:“世皆称 孟尝君 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於虎豹之 秦 。”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五:“城陷, 仲德 帅兵三百,力战不支,赴 蔡水 死,军士皆从之,其得士虽古之 田横 无以加也。”
(2).泛指获得贤士。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乡试遇水火灾》:“上命如 鹤龄 言,改用十五日为首场,是科更称得士。”
词语解释:卿士  拼音:qīng shì
(1).指卿、大夫。后用以泛指官吏。《书·牧誓》:“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 孙星衍 疏:“大夫卿士不云卿大夫士,盖以此士,卿之属也。”《史记·宋微子世家》:“ 殷 既小大好草窃姦宄,卿士师师非度,皆有罪辜,乃无维获,小民乃并兴,相为敌讎。”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谋及卿士,谋及庶人,国疑则询,国迁则询,议郎博士,非西官也。”
(2). 周 王朝的执政者。总管王朝的政事。《诗·小雅·十月之交》:“ 皇父 卿士, 番 维司徒。” 朱熹 集注:“卿士,六卿之外,更为都官,以总六官之事也。”《左传·隐公三年》:“ 郑武公 、 庄公 为 平王 卿士。” 杜预 注:“卿士,王卿之执政者。”《史记·周本纪》:“ 厉王 不听,卒以 荣公 为卿士,用事。”
词语解释:取士  拼音:qǔ shì
选取士人。《孟子·告子下》:“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 唐 韩愈 《答吕毉山人书》:“惠书责以不能如 信陵 执轡者,夫 信陵 , 战国 公子,欲以取士声势倾天下而然耳。” 清 朱士琇 《道南讲授序》:“盖自 宋 理宗 后, 文公 之书满天下,迄 明 以 朱 註取士,则流传益盛。”
词语解释:将士  拼音:jiàng shì
(1).本为将帅士卒,以后泛指全军人员。《管子·枢言》:“霸主积於将士,衰主积於贵人。”《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於是大饗将士,班劳策勛。”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文昌阁鹳》:“偶中丞閲军,将士皆集辕门。”
(2).同“ 将仕 ”。旧时对富翁的谀称。《水浒传》第一一一回:“主人将士,叫做 陈观 。”
词语解释:青云士  拼音:qīng yún shì
《史记·伯夷列传》:“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张守节 正义:“若不託贵大之士,何得封侯爵赏而名留后代也?”后因以“青云士”喻指位高名显的人。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翰林三学士》诗:“朝为青云士,暮作白头囚。” 唐 李咸用 《哭所知》诗:“朝为青云士,暮为玄夜人。” 元 刘永之 《感遇》诗之一:“由来青云士,高视笑泥途。”
词语解释:三士  拼音:sān shì
(1).指 春秋 晋 之 狐偃 、 赵衰 、 贾佗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晋文公 ﹞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 宋 马永易 《实宾录·三士》:“ 晋公子 有三士足以上人……三士,谓 狐偃 、 赵衰 、 贾佗 。”
(2).指古之 许由 、 巢父 、 池主 三隐者。《艺文类聚》卷三六引 三国 魏 曹植 《许由巢父池主赞》:“ 尧 禪 许由 , 巢父 是耻。秽其圂听,临河洗耳。 池主 是让,以水为浊。嗟此三士,清足厉俗。”
(3).指 春秋 齐 之 公孙接 、 田开疆 、 古冶子 。三人勇而无礼, 晏子 认为将危害国家,准备除掉他们,请 景公 赐三人二桃,论功而食。三人相争不下,皆不食桃,自刭死。事见《晏子春秋·谏下二四》。 三国 蜀 诸葛亮 《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元 张可久 《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曲:“杀三士,因二桃,不如 五柳 庄前卧。”
词语解释:荐士
推荐有才德的人
词语解释:虎士  拼音:hǔ shì
谓勇猛如虎之战士。 周 代虎贲氏下有虎士。《周礼·夏官·序官》:“虎賁氏下大夫二人,中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十人,虎士八百人。” 郑玄 注:“不言徒曰虎士,则虎士徒之选勇力者。”《三国志·魏志·许褚传》:“ 褚 以众归 太祖 ……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诸从 褚 侠客,皆以为虎士。” 唐 李白 《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诗:“虎士秉金鉞,蛾眉开玉樽。” 明 何景明 《观兵》诗之一:“选徒皆虎士,战马尽龙驹。”
词语解释:吉士  拼音:jí shì
(1).犹贤人。《书·立政》:“继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勱相我国家。”《汉书·元帝纪》:“咎在朕之不明,亡以知贤也。是故壬人在位,而吉士雍蔽。” 颜师古 注:“吉,善也。” 宋 叶适 《上宁宗皇帝札子·嘉泰三年》之一:“ 召康公 为 成王 赋《卷阿》之诗,言求贤用吉士。” 清 戴名世 《〈傅天集〉序》:“所为歌诵其主之寿考福禄,而兼及於吉人吉士之多也。”
(2).男子之美称。《诗·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怀春,吉士诱之。”《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刘 氏女因嫂而得夫,怀吉士初非衒玉。” 清 李渔 《蜃中楼·耳卜》:“堪笑我诱人吉士,反自怀春。”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补救世道文件四种》:“从此老喉嘹喨,吟关关之雎鸠;吉士骈填,若浩浩乎河水。”
(3).古 新罗国 官名。《北史·新罗传》:“其官有十七等;一曰伊罚干,贵如相国,次伊尺干……次吉士,次大乌,次小乌,次造位。”
(4). 明 清 时庶吉士的简称。 清 桂文灿 《经学博采录》卷九:“ 休宁 戴东原 吉士 震 ,少从 婺源 江慎修 明经游,通天地人之学。” 清 桂文灿 《经学博采录》卷九:“ 胡君 癸未下第,南归,与吉士同舟,至 富春江 乃别。”
词语解释:人士  拼音:rén shì
(1).有名望的人。旧时多指社会上层分子。《诗·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 郑玄 笺:“古明王时,都人之有士行者。” 晋 李密 《陈情事表》:“臣之辛苦,非独 蜀 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唐 韩愈 《送石处士序》:“於是 东都 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
(2).现泛指有一定社会地位或在某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 冰心 《斯人独憔悴》:“中外人士,都很赞美的。”
(3).指文人,士人。《北齐书·恩倖传·韩凤》:“ 凤 於权要之中,尤嫉人士……若见武职,虽厮养末品亦容下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人士因有用金漆版代书帖与朋儕往来者。” 清 姚鼐 《送余伯扶重游武昌》诗:“ 皖 中山远人士稀,爱咏清辞长面壁。”
(4).民众。《后汉书·邓骘传》:“时遭元二之灾,人士荒飢,死者相望。”
词语解释:蜀士  拼音:shǔ shì
蜀 中人士。《晋书·何攀传》:“ 诸葛冲 以 攀蜀 士,轻之,及共断疑狱, 冲 始叹服。” 宋 苏轼 《次韵滕大夫》之一:“ 离堆 四面遶 江 水,坐无 蜀 士谁与论。” 施元之 注:“《汉·沟洫志》: 蜀 守 李冰 凿 离堆 ,避 沫水 之害。”
词语解释:逸士  拼音:yì shì
节行高逸之士,隐逸者。《后汉书·逸民传·高凤传论》:“先大夫 宣侯 尝以讲道餘隙,寓乎逸士之篇。” 唐 白居易 《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 商岭 老人自追逐, 蓬丘 逸士相逢迎。”《红楼梦》第二回:“若坐於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 闻一多 《忆菊》诗:“啊!东方底花,骚人逸士底花呀!”
词语解释:旷士  拼音:kuàng shì
胸襟开阔之士。 南朝 宋 鲍照 《代放歌行》:“小人自齷齪,安知旷士怀。” 宋 陈师道 《还里》诗:“旷士爱吾庐,游子悲故乡。” 明 李东阳 《后登舟赋》:“旷士忘形,达人知命。”
词语解释:节士  拼音:jié shì
有节操的人。《韩诗外传》卷十:“吾闻之,节士不以辱生,遂奔敌杀七十人而死。”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毂》:“ 轂 亦大节士,轻财重义,为乡里所誉。” 清 蒋士铨 《桂林霜·遣遁》:“就是屠肠抉舌成何济,説甚么节士临边听鼓鼙。”
词语解释:门下士  拼音:mén xià shì
(1).指门客。 唐 韩愈 《送陆畅归江南》诗:“我实门下士,力薄蚋与蚊。”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五:“邑志载:公被戮,其门下士拾骨葬此。”
(2).犹门生。 宋 苏轼 《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诗:“ 醉翁 门下士,杂遝难为贤。”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 李屏山 晚年多疑畏,见后进中异常者,必摩抚之。 雷公 希颜 本其门下士,后见其锋鋩气势,恐其害己,甚惮之。”参见“ 门生 ”。
(3).学生,弟子。 宋 苏轼 《〈范文正公文集〉叙》:“彼三杰(指 欧阳修 、 富弼 、 韩琦 )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掛名其文字中,以自托於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清 刘大櫆 《赠大夫闵府君墓志铭》:“遂以授徒为生,教授宗党及 前溪 、 潯川 閒。其门下士数十百人,经其指画,文辞学术,莫不循循然有儒者之风。”
词语解释:门生  拼音:mén shēng
(1). 东汉 时指再传弟子。《后汉书·贾逵传》:“皆拜 逵 所选弟子及门生为 千乘王国 郎。” 宋 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后汉孔庙碑阴题名》:“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2).后世亦指亲授业的学生。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门生七十,仰天路以无阶;弟子三千,望宫墙而不入。” 明 唐顺之 《载迭前韵二首赠莲渠》之二:“字许门生问,诗从海上求。” 梁斌 《红旗谱》五三:“我教一点钟的课,也是师生,不能眼看我的门生遭荼毒。”
(3).依附世族在其门下供役使的人。《后汉书·郅寿传》:“ 宪 ( 竇宪 )尝使门生齎书诣 寿 ,有所请托, 寿 即送詔狱。”《宋书·谢灵运传》:“迁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衞率。坐輒杀门生,免官。”《魏书·薛安都传》:“朝于京师,大见礼重,子姪羣从并处上客,皆封侯,至于门生无不收叙焉。”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座主门生》、 清 赵翼 《陔馀丛考·门生》
(4).门客,幕僚。 宋 司马光 《礼部尚书张公墓志铭》:“临终前一日,呼门生问西边用兵今何如?朝廷法令无復变更否?其忠爱之心盖出天性,非有为而为之也。” 宋 陆游 《静镇堂记》:“ 乾道 八年七月二十五日,门生左承议郎权 四川 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陆某 谨记。”按, 陆游 时在 四川 宣抚使 王炎 幕下。
(5).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自称“门生”。 唐 白居易 《洛下送牛相公出镇淮南》诗:“閫外君弥重,樽前我亦荣。何须身自得,将相是门生。” 五代 裴皞 《示门生马侍郎胤孙》诗:“三主礼闈年八十,门生门下见门生。”《儒林外史》第七回:“ 范进 道:‘门生终身皆顶戴老师高厚栽培。’”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座主门生》、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受业》
(6). 宋 朝因荐举而改官者对举主自称“门生”。 宋 赵昇 《朝野类要·升转》:“其举主各有格法限员,故求改官奏状,最为艰得,如得,则称门生。”
词语解释:中士  拼音:zhōng shì
(1).古代官名。其禄位在上士之下,下士之上。《孟子·万章下》:“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
(2).指中等德行的人。《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3).指一般士人。 汉 牟融 《理惑论》:“诵诗书,修礼节,崇仁义,乡人传业,名誉洋溢;此中士所施行,恬淡者所不恤。”
(4).指中等身材的人。《周礼·考工记·弓人》:“弓长六尺有六寸,谓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长六尺有三寸,谓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长六尺,谓之下制,下士服之。” 郑玄 注:“人各以其形貌大小服此弓。” 贾公彦 疏:“此以弓有长短三等,人亦有长短三等而言……以长者为上士,次者为中士,短者为下士。”
(5).指中等道行的道士。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上士举形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6).军衔的一级。低于上士,高于下士。
(7).指 中国 人士。 蠡勺居士 《〈昕夕间谈〉小序》:“因逐节翻译之成为 华 字小説,书名《昕夕间谈》,陆续附刊,其所以广中士之见闻,所以记 欧洲 之风俗者,犹其浅焉者也。”
词语解释:青士  拼音:qīng shì
竹的代称。竹色青,故称。 唐 樊宗师 《绛守居园池记》:“有柏,苍官青士拥列,与槐朋友。”
词语解释:杰士  拼音:jié shì
(1).才智特出的人,杰出的人。 宋 范仲淹 《上时相议制举书》:“十数年间,异人杰士必穆穆於王庭矣。”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四》:“ 武曌 以淫牝秽乱 唐 室,实旷劫所无之变,而一代英才杰士俯首臣伏,无敢声其罪者。” 鲁迅 《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国产影片中的人物,虽是作者以为善人杰士者,眉宇间也总带些上海洋场式的狡猾。”
(2). 太平天囯 科举考试改称拔贡为杰士。参阅 史式 《太平天囯词语汇释》
词语解释:湖海士  拼音:hú hǎi shì
《三国志·魏志·陈登传》:“ 陈元龙 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后以“湖海士”指具有豪侠气概的人。 清 赵与虤 《娱书堂诗话》卷下:“有客过门湖海士,隔篱呼酒咄嗟间。”
词语解释:曲士  拼音:qǔ shì
乡曲之士。比喻孤陋寡闻的人。《庄子·秋水》:“曲士不可以语於道者,束於教也。”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曲士,乡曲之士也。”《文选·左思〈吴都赋〉》:“齷齪而筭,顾亦曲士之所叹也。” 刘逵 注:“曲,谓僻也。言筭量 蜀 地,亦是曲僻之士。” 宋 王安石 《圣贤何常施》诗:“曲士守一隅,欲以齐万物。”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十四:“词虽不工,具徵 天水 词学之盛。下至方伎曲士,亦觕諳宫商。” 梁启超 《新民说》第五节:“彼曲士贱儒动輒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偏义。”
词语解释:智士  拼音:zhì shì
有智慧或有智谋的人。《管子·法法》:“既不知古而易其功者,无智士焉。” 晋 陆机 《豪士赋》序:“夫我之自我,智士犹婴其累;物之相物,昆虫皆有此情。” 元 马祖常 《饮酒》诗之一:“进士当盛明,自谓非时才;狂斐学文字,无圣为我裁。二者俱寡合,终令智士咍。” 康有为 《大同书》癸部第二章:“间或智士创新领赏,财富巨盛,亦只自创行屋,放浪於山岭水涯,而无有为坐屋者矣。”
词语解释:门士  拼音:mén shì
守门的士卒。《后汉书·郭太传》:“﹝ 庾乘 ﹞少给事县廷为门士。” 李贤 注:“士即门卒。”
词语解释:退士  拼音:tuì shì
隐退之士。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子之所论,出人之计也;吾之所守,退士之志也。” 宋 陆游 《晚兴》诗:“白布帬襦退士装,短篱幽径独相羊。”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家居》:“当官枉顾者,必闭门不纳,此高人退士所尚;若曾任显职者,则不尽然。”
词语解释:勇士  拼音:yǒng shì
勇敢的士兵。后亦泛指有力气有胆量的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乐王鮒 谓 范宣子 曰:‘盍反 州绰 、 邢蒯 ,勇士也。’”《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宋 苏轼 《广慧禅师真赞》:“勇士不顾生,故能立天下之大名。”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 道静 对这突然闯进生活里的青年,带着最大的尊敬,很快地竟象对传奇故事中的勇士侠客一般的信任着他。”
词语解释:徵士  拼音:zhǐ shì
(1).指不接受朝廷征聘的隐士。 汉 蔡邕 《陈太丘碑文》:“徵士 陈君 ,禀岳瀆之精,苞灵曜之纯。”《文选·颜延之〈陶征士诔〉》:“有 晋 徵士, 寻阳 陶渊明 ,南岳之幽居者也。” 张铣 题注:“ 陶潜 隐居,有詔礼徵为著作郎,不就,故谓徵士。” 唐 皮日休 《奉献致政裴秘监》诗:“ 何胤 本徵士,高情动天地。” 宋 钱惟演 《寄灵仙观舒职方学士》诗:“徵士高怀云在岭,骚人秋思水周堂。”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征君征士》:“有学行之士,经詔书徵召而不仕者,曰徵士,尊称之则曰徵君。” 鲁迅 《华盖集·“碰壁”之后》:“高吟‘饥来驱我去……’的 陶征士 ,其时或者偏已很有些酒意了。”
(2).征求人才。 唐 李颀 《赠别穆元林》诗:“明主日徵士,吏曹何忽贤?”
词语解释:良士  拼音:liáng shì
(1).贤士。《书·秦誓》:“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董令史 ,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适。” 唐 韩愈 《原毁》:“吾尝试语於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清 龚自珍 《五经大义终始论》:“良士,国之金玉异物也。”
(2).爵名。 汉武帝 时设置,用以奖赏军功,位第三级。参见“ 武功爵 ”。
词语解释:武功爵  拼音:wǔ gōng jué
汉武帝 时,为筹集军费,令民买爵而设的赏官之称。《史记·平準书》:“﹝有司﹞请置赏官,命曰武功爵。” 裴駰 集解引 臣瓒 曰:“《茂陵中书》有武功爵:一级曰造士,二级曰闲舆卫,三级曰良士,四级曰元戎士,五级曰官首,六级曰秉鐸,七级曰千夫,八级曰乐卿,九级曰执戎,十级曰左庶长,十一级曰军卫。此 武帝 所制,以宠军功。”《汉书·食货志下》:“请置赏官,名曰武功爵。级十七万,凡直三十餘万金。” 颜师古 注:“此下云‘级十七万,凡直三十餘万金’,今 瓚 所引《茂陵中书》止於十一级,则计数不足,与本乖矣。或者《茂陵书》説之不尽也。”
词语解释:前进士  拼音:qián jìn shì
唐 代称及第而尚未授官的进士。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投刺谓之乡贡,得第谓之前进士。”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王禹玉》引 宋 蔡宽夫 《诗话》:“自闻喜宴后,始试制两节於吏部,其名始隶曹,谓之关试,犹今之参选。关试后始称前进士。”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学政》:“ 唐 代有举人、进士之名,特为不第者之通称……及第者及称前进士。 程大昌 《雍録》引 唐 人诗云‘曾题名处添前字’,此为及第者称前进士之确据。”
词语解释:选士  拼音:xuǎn shì
(1). 周 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录取乡人中德业有成者。《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诗》称‘釐尔女士’,夫女而称士,然则《王制》学校中之进士、选士、秀士、俊士岂有别焉。”
(2).泛指选拔人才。《旧唐书·杨绾传》:“国之选士,必藉贤良。” 明 冯梦龙 《万事足·卦卜佳音》:“祝告先贤,为选士文场献锦篇。”
(3).挑选士兵。亦指精选出来的兵士。《管子·七法》:“为兵之数……存乎选士,而士无敌。”《吕氏春秋·孟秋》:“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儁,专任有功,以征不义。”《文选·沉约〈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超乘尽三属,选士皆百金。” 李善 注:“《史记》曰: 李牧 , 赵 之良将也。 匈奴 入, 牧 选百金之士五万击之。《汉书音义》, 服虔 曰:良士直百金。言重故也。”
词语解释:林处士  拼音:lín chǔ shì
宋 林逋 的别称。 宋 梅尧臣 有《对雪夜访林处士》诗。 清 邵长蘅 《夜游孤山记》:“偕学士,呼小艇,渡 孤山 麓,从一奚童,登 放鹤亭 ,徘徊 林处士 墓下。”
词语解释:儒士  拼音:rú shì
崇奉 孔子 学说的人。 汉 以后亦泛称读书人、学者。《墨子·非儒下》:“今 孔 某之行如此,儒士则可以疑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兵兴之世,武贵文寝,俗人视儒士如僕虏,见经誥如芥壤。” 宋 陈亮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痺不知痛痒之人也。”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诋毁程朱》:“ 明 永乐 中, 饶州 儒士 朱友季 诣闕献书,专詆 周 程 张 朱 之学。” 吴晗 《朱元璋传》第五章一:“这个阶层的代表人物,当时的知识分子--儒士,是新朝官僚机构所需要的官僚的主要来源。”
词语解释:卫士  拼音:wèi shì
负责警卫的兵士。《穀梁传·僖公十年》:“ 丽姬 欲为乱,故谓君曰:‘吾夜者梦夫人趋而来。’曰:‘吾苦畏,胡不使大夫将卫士而卫冢乎!’” 汉 荀悦 《汉纪·惠帝纪》:“卫尉掌宫门卫士,屯兵诸侯。” 清 李渔 《玉搔头·弄兵》:“劲旅当先,谋臣随驾,卫士两行辅夹。” 洪深 《青龙潭》第四幕:“我兄弟一个人,只带了两名卫士,到这里来和他们硬挺。”
词语解释:武士  拼音:wǔ shì
(1).有勇力的人。《墨子·备梯》:“攻备已具,武士又多,争上吾城,为之奈何。”《庄子·人间世》:“上徵武士,则 支离 攘臂而游於其间。”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一折:“俺 汉王 自亭长出身,起兵 丰 沛 ,只重武士,不贵文臣。” 蒋光慈 《劳动的武士》诗:“我敬爱的劳动的武士啊!你是英雄的,而且是忠诚的。”
(2).指宫廷卫士。 汉 贾谊 《新书·匈奴》:“力士、武士固近侍傍。”
(3).即武卒。《史记·苏秦列传》:“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参见“ 武卒 ”。
(4).中世纪 欧洲 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骑士。 鲁迅 《准风月谈·黄祸》:“他( 德 皇 威廉 )还画了一幅图,是一个 罗马 装束的武士,在抵御着由东方西来的一个人。”
词语解释:武卒  拼音:wǔ zú
(1). 战国 时 魏国 按规定标准选拔的步兵。
(2).指军队、士兵。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 夫差 ﹞及其抗衡上国,与 晋 争长,都城屠於 勾践 ,武卒散於 黄池 。” 唐 李白 《大猎赋》:“又命建夔鼓,励武卒。” 明 唐顺之 《重修泾县儒学记》:“ 汉 兴,立博士,置辟雍,桥门观听,縉绅动色,蕃夷武卒莫不受经。”
词语解释:秀士  拼音:xiù shì
德行才艺出众的人。《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 郑玄 注:“秀士,乡大夫所考,有德行道艺者。”《吕氏春秋·怀宠》:“举其秀士而封侯之,选其贤良而尊显之。” 高诱 注:“秀士,儁士。”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一:“三 楚 多秀士,朝云进荒淫。” 唐 沉佺期 《枉繫》诗之二:“今代多秀士,谁能继明辙。”《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大 唐 高宗 朝间,有一秀士,姓 王 名 勃 ,字 子安 ,祖贯 山西 晋州 龙门 人氏。” 明 清 也称秀才为秀士。
词语解释:羽士  拼音:yǔ shì
道士的别称。 元 萨都剌 《题玄妙观玉皇殿》诗:“老鹤如人窗下立,閒听羽士理瑶琴。”《水浒传》第七六回:“远望着中军,去那右边销金青罗伞盖底下,綉鞍马上,坐着那个道德高人,有名羽士。” 清 袁枚 《新齐谐·叶生妻》:“读书 白鹤观 ,戏习道教,竟成羽士。”参见“ 羽人 ”、“ 羽衣 ”。
词语解释:髦士  拼音:máo shì
英俊之士。《诗·小雅·甫田》:“攸介攸介,烝我髦士。” 毛 传:“髦,俊也。”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陆机〈羇宦〉》:“朱黻咸髦士,长缨皆俊民。”《水浒后传》第三八回:“尔宜奠主海邦,统御髦士,作东南之保障。”
词语解释:狂士  拼音:kuáng shì
(1).指志向高远,勇于进取之士。《孟子·尽心下》:“ 孔子 在 陈 ,何思 鲁 之狂士?” 孙奭 疏:“ 琴张 、 曾晳 、 牧皮 三者皆学於 孔子 ,进取於道而躐等者也,是谓古之狂者也。” 清 孙枝蔚 《清明日阎再彭携歌童泛舟城北》诗之八:“ 曾点 称狂士,固宜圣所与。”参见“ 狂者 ”。
(2).泛指狂放之士。 宋 苏轼 《李太白碑阴记》:“ 李太白 ,狂士也。” 宋 陆游 《书巢记》:“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 清 王鸣盛 《蛾术编·说通一·狂》:“今人动輒以不修检制,蔑弃礼法者为狂士,此大谬也。”
词语解释:狂者  拼音:kuáng zhě
(1).志向高远,勇于进取的人。《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邢昺 疏:“狂者进取於善道,知进而不知退。” 隋 王通 《中说·事君》:“ 吴筠 、 孔珪 ,古之狂者也。其文怪以怒。”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圣人教人不是箇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
(2).狂悖之人。《吕氏春秋·大乐》:“狂者非不武也。” 高诱 注:“狂悖之人,虽武不足畏。”
(3).指精神病患者。《淮南子·说林训》:“狂者伤人,莫之怨也。”
词语解释:贱士  拼音:jiàn shì
(1).轻视士人。 睡虎地 秦 墓竹简《为吏之道》:“吏有五失:……五曰贱士而贵货贝。”
(2).微贱的人。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贵室豪家,弃宅竞窜;贫夫贱士,襁负争逃。” 明 张居正 《祭封一品李太夫人文》:“故有蓬户编氓,桑枢贱士,膾鳞为羞,采薇代旨。”
(3).士人谦称自己。 南朝 梁 江淹 《思北归赋》:“况北州之贱士,为炎土之流人。”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一:“臣布衣贱士,无官守言责。” 清 龚自珍 《暮春以事趋圆明园》诗:“期门瞩威武,贱士感蹉跎。”
词语解释:若士  拼音:ruò shì
犹其人。语出《淮南子·道应训》:“ 卢敖 游乎 北海 ,经乎 太阴 ,入乎 玄闕 ,至於 蒙穀 之上,见一士焉…… 卢敖 与之语曰:‘……子殆可与 敖 为友乎?’若士者齤然而笑曰:‘……然子处矣,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若士举臂而竦身,遂入云中。”后因以“若士”代仙人。 唐 唐彦谦 《乱后经表兄琼华观旧居》诗:“长忆映碑逢若士,未曾携杖逐 壶公 。” 元 顾瑛 《金粟冢中秋日燕集》诗:“东海招若士,西池访 阿緱 。”
词语解释:才士  拼音:cái shì
有才德之士;有才华的人。《庄子·天下》:“虽然, 墨子 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百家之言,虽有步起,皆出硕儒之思,成才士之手。” 宋 范仲淹 《上张右丞书》:“天下才士,莫不稽顙,仰望光明。” 清 赵翼 《瓯北诗话·七言律》:“自《古诗十九首》以五言传,柏梁以七言传,於是才士专以五七言为诗。” 章炳麟 《辨诗》:“ 魏文侯 听今乐则不知倦,古乐则卧;故知数极而迁,虽才士弗能以为美。”
词语解释:贡士  拼音:gòng shì
(1).旧指地方向朝廷荐举人才。《礼记·射义》:“诸侯岁献,贡士於天子。” 孔颖达 疏:“诸侯三年一贡士於天子也。”《后汉书·王符传》:“其贡士者,不復依其质干,準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妄生羽毛。” 唐 元稹 《戏兵部马射赋》:“贡士之程,职司其举。”《明史·太祖纪三》:“二月丙申,初命天下学校岁贡士於京师。”
(2).指所荐举之人。《陈书·宣帝纪》:“辨方分职,旰食早衣;傍闕争臣,下无贡士。”
(3). 清 制,会试中式者为贡士。《清史稿·选举志三》:“次年试举人於京师,曰会试,中式者为贡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六回:“此刻要他写一张借据,那可就比新贡士殿试写一本策还难点了。” 严复 《救亡决论》:“至於成贡士,入词林,则其号愈荣,而自视也亦愈大。”
词语解释:策士  拼音:cè shì
(1).本指 战国 时代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后泛指出计策、献谋略的人。《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论》:“虽非篤行之君子,然亦 战国 之策士也。” 唐 柳宗元 《沛国汉原庙铭》序:“ 曲逆 起为策士,辅成帝图。” 曲逆 , 曲逆侯 陈平 , 汉高祖 谋臣。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四:“虽闻北虏孱而妄弱,岂无强梁宗属与夫谋臣策士引先发制人之説,造此衅端?”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术智·徐道覆》:“呜呼,奇才策士,鬱鬱不得志,而狼藉以死者,比比矣。”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盖 吴 蓄深谋,偏好策士,故文辩之士,亦常有纵横家遗风,词令文章,并长辟闔,犹 战国 游士之説也。”
(2).策试士人。 宋 曾慥 《高斋漫录》:“ 崇 观 以后,以言为讳, 宣和 辛丑策士,偶询时务。”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辩史之十五》:“殊不思两年皆非策士之岁。”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今日圣上临轩策士,只得在此祗候。”《清史稿·礼志八》:“ 顺治 初,会试中式举人集 天安门 考试,十五年,改试 太和殿 丹墀,定临轩策士制。”
词语解释:真士  拼音:zhēn shì
有操守、才能之士。《吕氏春秋·疑似》:“夫惑於似士者而失於真士。” 南朝 梁 江淹 《遣使巡行诏》:“如其讜言嘉话,真士智才,亦依名腾上,随事均量。”《花月痕》第九回:“ 乐毅 邹衍 之贤,乃以黄金相奔走,真士闻之将疾首。”
词语解释:辩士  拼音:biàn shì
能言善辩之士,游说之士。《管子·禁藏》:“阴内辩士,使图其计。” 宋 陈亮 《酌古论·邓禹》:“使其既据 长安 ,大张胜气,分慰居民,合饗士卒,使辩士以尺书风諭威德,则赤眉、 延岑 可指麾而定矣。” 章炳麟 《文学说例》:“辩士凌誶,固非韵文所能检柙矣。”
词语解释:乡士  拼音:xiāng shì
(1).《周礼》官名。执掌本乡兼掌国中的狱讼。《周礼·秋官·乡士》:“乡士,掌国中,各掌其乡之民数而纠戒之。” 郑玄 注:“言掌国中,此主国中狱也。六乡之狱在国中。”
(2).犹乡绅。 唐 元稹 《月三十韵》:“司存委乡士,新拜出郊畿。”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中:“ 煇 在 上饶 ,於乡士 余公 座上,因论诗。”
(3).古代赐给耆老的爵号名。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里士乡士》:“ 洪武 十九年六月二十日,詔赐耆老粟帛…… 应天 凤阳 民八十以上,天下民九十以上赐爵乡士,与县官平礼,并免杂役,冠带服色别议颁行,正官岁一存问。” 清 大汕 《海外纪事》卷六:“日惧羣黎之未安,为田里树畜以养之,学校以教之,使率由於日用孝弟之中,秀良特出者,则有乡士遂士之荐,干旄爵秩之荣,遂以为君相之爱之如是其至也。”
共604,分8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