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击壤 拼音:jī rǎng
(1).古代的一种游戏。把一块鞋子状的木片侧放地上,在三四十步处用另一块木片去投掷它,击中的就算得胜。 汉 王充 《论衡·刺孟》:“夫毁瓦画墁,犹比童子击壤于涂,何以异哉!”参阅《太平御览》卷七五五引 三国 魏 邯郸淳 《艺经》。
(2).《艺文类聚》卷十一引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 帝尧 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於道。”后因以“击壤”为颂太平盛世的典故。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去郡》诗:“即是 羲唐 化,获我击壤情。” 唐 张说 《季春下旬诏宴薛王山池序》:“ 河 清难得,人代几何?击壤之懽,良有以也。” 宋 范成大 《插秧》诗:“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壤声。” 清 方贞观 《出宗阳》诗:“生逢击壤世,不得守耕桑。”参见“ 击壤歌 ”。
词语解释:击壤歌 拼音:jī rǎng gē
古歌名。相传 唐尧 时有老人击壤而唱此歌。 汉 王充 《论衡·艺增》:“传曰:有年五十击壤於路者,观者曰:‘大哉, 尧 德乎!’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尧 何等力!’”按,《艺文类聚》卷十一引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所引歌辞略异,末句作“帝何力於我哉!” 明 无名氏 《鸣凤记·幼海议本》:“息风波,固皇图,愿见康衢《击壤歌》。”词语解释:天壤 拼音:tiān rǎng
(1).天地;天地之间。《管子·幼官》:“修春秋冬夏之常祭,食天壤山川之故祀。”《战国策·齐策六》:“故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敝也。” 晋 张华 《鹪鹩赋》:“普天壤以遐观,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 宋 苏轼 《何公桥》诗:“天壤之间,水居其多。人之往来,如鵜在河。” 梁启超 《论湖南应办之事》:“数十年后,种类灭絶於天壤耳。”
(2).比喻相隔悬殊。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趋舍所尚,耳目所欲,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冰炭之乖矣。” 明 高启 《赠金华隐者》诗:“嗟我何为在尘网,远望高峰若天壤。” 徐特立 《法国小学教育状况》:“以 德 法 比较,相隔天壤。”词语解释:黄壤 拼音:huáng rǎng
(1).即黄土。《书·禹贡》:“ 雍州 ……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 晋 潘岳 《西征赋》:“蹈 秦 郊而始闢,豁爽塏以宏壮,黄壤千里,沃野弥望。”参见“ 黄土 ”。
(2).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潮湿地区的黄色土壤,含有大量铁的氧化物,有黏性和强酸性,缺乏磷分。我国南方和西南有这种土壤。俗称“黄泥”。
(3).犹黄泉。《三国志·吴志·孙晧传》“以济元元”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天匪亡 吴 ,孤所招也。瞑目黄壤,当復何颜见四帝乎!” 唐 杜牧 《池州李使君殁后十一日处州新命始到后见归妓感而成诗》:“黄壤不知新雨露,粉书空换旧铭旌。” 清 洪楝园 《悬岙猿·岛别》:“休思量,滩头戏嬉枝头望,故山风月任徜徉,只怕你主人不日归黄壤。”参见“ 黄泉 ”。
(4).地中;地底下。 唐 高彦休 《唐阙史·薛氏子为左道所悮》:“左道曰,家童暨役客辈,悉命具畚鍤之类,俟择日发土,须臾可以目验矣。无术以制,则逃匿黄壤,不復能追。”
词语解释:黄土 拼音:huáng tǔ
(1).土壤的一种。砂粒、黏土和少量方解石的混合物,浅黄或黄褐色,内部空隙较大,用手搓捻容易成粉末。土质肥沃。我国西北部是世界有名的黄土地带,土层厚度可达二三百米。《史记·三王世家》:“封於北方者取黑土,封於上方者取黄土。” 宋 苏轼 《白鹤山新居凿井四十尺遇磐石石尽乃得泉》诗:“今朝僮僕喜,黄土復可摶。”
(2).指坟墓。 宋 梅尧臣 《和韵三和戏示》:“莫计暄寒与风雪,古来黄土 北邙 堆。” 元 杨果 《摸鱼儿·同遗山赋雁丘》词:“待细读悲歌,满倾清泪,为尔酹黄土。” 清 陈维崧 《贺新郎·汝州月夜被酒感怀董二》词:“明月也知千里共,炤尽 秦 楼 楚 戍,应渐到故人黄土。” 巴金 《爱尔克的灯光》:“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
词语解释:黄泉 拼音:huáng quán
(1).地下的泉水。《孟子·滕文公下》:“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 唐 元稹 《酬乐天雨后见忆》诗:“黄泉便是通州郡,渐入深泥渐到州。”
(2).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阴间。《管子·小匡》:“应公之赐,杀之黄泉,死且不朽。” 唐 王建 《寒食行》:“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三章:“否即碧落黄泉,无相见之日。”词语解释:穹壤 拼音:qióng rǎng
指天地。《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思所以克播遗尘,敝之穹壤。” 张铣 注:“言使遗尘之声,与天地同敝。”《周书·晋荡公护传论》:“若斯人者,固以功与山岳争其高,名与穹壤齐其久矣。” 宋 陆游 《北望》诗:“岂无豪杰士,愤气塞穹壤。” 元 萨都剌 《为姑苏陈子平题黄公望〈山居图〉》诗:“人生穹壤贵自攄,布韦轩冕奚錙銖。”词语解释:粪壤 拼音:fèn rǎng
(1).秽土。《楚辞·离骚》:“苏粪壤以充幃兮,谓申椒其不芳。”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復道哉!” 唐 李朝威 《柳毅传》:“如可,则俱在云霄;如不可,则皆夷粪壤。”
(2).指已死之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公孙九娘》:“ 九娘 才貌无双,舅倘不以粪壤致猜,儿当请诸其母。”
(3).指拌有肥料的灰土。 汉 王充 《论衡·率性》:“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 宋 王安石 《古松》诗:“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4).指施肥。 元 王祯 《农书》卷三:“田有良薄,土有肥磽,耕农之事,粪壤为急。粪壤者,所以变薄田为良田,化磽土为肥土也。”词语解释:泉壤 拼音:quán rǎng
犹泉下,地下。指墓穴。 晋 潘岳 《寡妇赋》:“上瞻兮遗象,下临兮泉壤。”《晋书·孙绰传》:“虽没泉壤,尸且不朽。” 明 王玉峰 《焚香记·往任》:“忽然晕倒在地,险些一命归泉壤。” 叶圣陶 《穷愁》:“幸尔非弱者,犹能以小贩自存。非然者,以余老病頽区,当早委泉壤矣。”词语解释:沃壤 拼音:wò rǎng
肥美的土地。 汉 祢衡 《鹦鹉赋》:“羡西都之沃壤,识苦乐之异宜。” 徐迟 《狂欢之夜》:“伟大的沃壤啊!这童话中的 金河王 山谷啊!小林子,小牧场,纸折似的庐舍。”词语解释:霄壤 拼音:xiāo rǎng
(1).天和地,天地之间。 元 张养浩 《得子强也书诗以答之》:“缅思霄壤间,实与逆旅均。” 明 沉鲸 《双珠记·京邸叙亲》:“羡名倾霄壤,灵异动君王。”
(2).比喻相去极远,差别很大。《隶释·汉石经论语残碑》 宋 洪适 释:“观遗经字画之妙,非 蔡中郎 辈不能为,以 黄初 后来碑刻比之,相去不啻霄壤。”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涣》:“常为《惆悵诗》十三首……膾炙士林。在晚 唐 诸人中,霄壤不侔矣。”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五》:“而兄弟前后,成败霄壤,后起者胜,孰知其故。” 梁启超 《新民说》十一:“夫同在 东亚 之地,同为 黄 族之民,而何以一进一不进,霄壤若此。”词语解释:土壤 拼音:tǔ rǎng
(1).泥土;土地。《淮南子·说林训》:“土壤布在田,能者以为富。”《后汉书·公孙述传》:“ 蜀 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 李贤 注:“无块曰壤。” 宋 苏舜钦 《昇阳殿故址》诗:“瓦砾虽费犁,土壤颇肥衍。”
(2).封地;领土。《史记·孔子世家》:“今 孔子 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 楚 之福也。”《资治通鉴·晋恭帝元熙元年》:“ 魏 与我风俗略同,土壤邻接,自 统万 距 魏 境裁百餘里。” 唐 无名氏 《灵应传》:“朝廷以西陲陷虏,芜没者三十餘州。将议举戈,復其土壤。”
(3).指乡里。《汉书·孙宝传》:“ 文 ( 侯文 )曰:‘我与 穉季 幸同土壤,素无睚眥,顾受将命,分当相直。’”《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於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志耳。” 杨树达 《读后汉书札记·光武纪上》:“土壤,谓乡里。”词语解释:朽壤 拼音:xiǔ rǎng
腐土。《左传·成公五年》:“山有朽壤而崩。” 南朝 梁 沉约 《连珠》之一:“朽壤诚微,遂霣崇山之峭。”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刘敞秀才》:“正如种青松,而欲託朽壤。”词语解释:幽壤 拼音:yōu rǎng
犹地下;九泉之下。《晋书·礼志上》:“若埋之幽壤,於情理未必咸尽。” 唐 元稹 《谕宝》诗:“鏌鋣无人淬,两刃幽壤铁。” 清 钮琇 《〈觚賸〉自序》:“苟非阐此嘉名,谁復求之幽壤。”词语解释:膏壤 拼音:gāo rǎng
肥沃的土地。《史记·货殖列传》:“ 关中 自 汧 雍 以东至 河 华 ,膏壤沃野千里。” 三国 魏 曹植 《喜雨》诗:“喜种盈膏壤,登秋必有成。” 唐 司空图 《太原王公同州修堰记》:“故其水皆浑而悍暴难制,然左辅土田,赖之为膏壤,堰虽劳,不可废也。”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书》:“及见形见势絀,有百败,无一胜,所失膏壤方数千里。”词语解释:皋壤 拼音:gāo rǎng
亦作“皐壤”。 泽边之地。《庄子·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南朝 齐 谢朓 《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皐壤摇落,对之惆悵;歧路西东,或以歍唈。” 宋 王安石 《寄吴氏女子》诗:“膏粱以晚食,安步而车軿。山泉皋壤间,适志多所经。” 金 元好问 《看山》诗:“皋壤与山林,使我欣然歟。我生天地间,託宿真蘧庐。”词语解释:鼠壤 拼音:shǔ rǎng
(1).鼠穴之土。一说鼠作穴所出的土。《庄子·天道》:“鼠壤有餘蔬。” 成玄英 疏:“见其鼠穴土中,有餘残蔬菜。” 宋 黄庭坚 《食笋》诗:“小儿哇不美,鼠壤有餘嘬。” 清 王晫 《今世说·品藻》:“ 毛大可 目 史訥斋 ……训诸经百氏,鉤深致远,可使担囊负笈、执经问字者不絶门舍,虽倾筐倒篋,随叩随应,犹然鼠壤有餘物,似 马季长 。”
(2).比喻事物松散、空疏。 清 龚自珍 《家塾策问二》:“近儒学术精严,十倍 明 儒,动讥 明 人为《兔园》、为鼠壤矣。”词语解释:息壤 拼音:xī rǎng
(1).古代传说的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 鯀 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郭璞 注:“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 唐 柳宗元 《天对》:“盗堙息壤,招帝震怒。”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一说指沃土。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息壤辩》:“《山海经》所云‘ 鯀 窃帝之息壤’,盖指桑土稻田,可以生息,故曰息壤。”
(2).泛指泥土。 唐 刘禹锡 《答东阳于令涵碧图》诗序:“斧凡材,畚息壤,而清溪翠巖森立坌来。”
(3).栖止之地。 清 龚自珍 《桐君仙人招隐歌》:“两家息壤殊不远, 江 东 浙 东一棹堪洄沿。” 林之夏 《干宝到杭翌日适余生日同泛西湖》诗:“戎马频年期息壤,风尘随地有迷津。” 章士钊 《〈苏报〉案始末记叙》:“ 湖南 衡山 人 陈范 梦坡 ,以 江西 退职州官求息壤于 上海 ,因买收此报,继续营业。”词语解释:蚁壤 拼音:yǐ rǎng
犹蚁穴。《韩非子·说林上》:“行山中,无水, 隰朋 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寸而有水。’” 唐 白居易 《登香炉峰顶》诗:“归去思自嗟,低头入蚁壤。” 清 魏源 《次韵前出塞》之一:“星燧燎原隰,蚁壤溃江河。”词语解释:接壤 拼音:jiē rǎng
接界。《汉书·武帝纪》:“日者 淮南 、 衡山 修文学,流货赂,两国接壤,怵於邪説。”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 兖 徐 接壤,素渐 河 润。” 明 归有光 《寄王太守书》:“中间与 无锡 、 长洲 、 崑山 接壤之田,皆低洼多积水。” 峻青 《秋色赋·火光》:“它上接青天,下连大地,在它那和天空接壤的地方,泛着一片绯红色的霞色。”词语解释:盖壤 拼音:gài rǎng
犹天地。 唐 韩愈 《山南郑相公樊员外酬答为诗愈依赋十四韵》:“威风挟惠气,盖壤两劘拂。”词语解释:尘壤 拼音:chén rǎng
(1).泥土。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且夫深入九泉之下,长夜罔极,始为螻蚁之粮,终与尘壤合体。”
(2).犹尘世。 前蜀 杜光庭 《青城郑瑱尚书本命醮词》:“伏惟少驻鸞驂,下临尘壤,愍其歉迫,假以恩休。” 宋 朱熹 《题周氏溪园·溪亭》诗:“主人心事远,妙寄尘壤隔。”词语解释:黑壤 拼音:hēi rǎng
(1).肥沃而呈黑色的土壤。 前蜀 贯休 《春山行》:“黑壤生红黍,黄猿领白儿。” 宋 范成大 《劳畬耕》诗:“ 吴 田黑壤腴, 吴 米玉粒鲜。”
(2).古地名。即今 山西省 沁水县 西北与 翼城县 接界处的 乌岭 。《春秋·宣公七年》:“冬,公会 晋侯 、 宋公 、 衞侯 、 郑伯 、 曹伯 于 黑壤 。”词语解释:槁壤 拼音:gǎo rǎng
(1).干土。《孟子·滕文公下》:“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 赵岐 注:“蚓,食土饮泉,极廉矣。”
(2).指粗劣的食品。 宋 司马光 《酬永乐刘秘校庚四洞诗》:“微窍足藏身,槁壤足充饥。” 宋 王安石 《舒州被召试不赴偶书》诗:“槁壤太牢俱有味,可能蚯蚓独清廉。”词语解释:壤壤 拼音:rǎng rǎng
纷乱貌。《吕氏春秋·知接》:“ 戎 人见暴布者而问之曰:‘何以为之莽莽也?’指麻而示之。怒曰:‘孰之壤壤也,可以为之莽莽也!’”《史记·货殖列传》:“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宋 王安石 《和农具诗》之十三:“蓬蓬戏场声,壤壤战时伍。”词语解释:穷壤 拼音:qióng rǎng
贫穷而偏僻的地方。 康有为 《〈人境庐诗草〉序》:“ 公度 ( 黄遵宪 )生於 嘉应州 之穷壤。”词语解释:风壤 拼音:fēng rǎng
犹风土。指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 北齐 裴让之 《公馆宴酬南使徐陵诗》:“方域殊风壤,分野各星辰。” 唐 杜甫 《野望》诗:“云山兼五岭,风壤带 三苗 。” 金 麻革 《游龙山记》:“自 雁门 踰 代岭 之北,风壤陡异,多山而阻。” 词语解释:吉壤 拼音:jí rǎng
(1).旧指风水好的坟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列朝·大峪山用舍》:“十七年十二月, 章圣太后 崩。上忽下詔,迁 显陵 梓宫改葬於北。六飞亲閲,得吉壤於 天寿山 之大峪。”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亲定陵寝》:“后有善青乌者,视邱惊曰:‘虽命我辈足遍海内求之,不克得此吉壤也。’”《清史稿·礼志十一》:“自 世宗 亲营 泰陵 吉壤,工需动用内帑,并諭毋建石像,惜人力。”
(2).犹良田沃土。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植桑榆》:“遥望其处,鬱鬱葱葱,翠云盘结,居然旺气所钟,不亦名区吉壤哉。”词语解释:三壤 拼音:sān rǎng
古时按土质的肥瘠将耕地分为上、中、下三品,称为三壤。《书·禹贡》:“咸则三壤,成赋中邦。” 孔颖达 疏:“土壤各有肥瘠,贡赋从地而出,故分土壤为上中下。计其肥瘠,等级甚多,但齐其大较,定为三品。” 汉 扬雄 《剧秦美新》:“若復五爵,度三壤,经井田,免人役。” 唐 陆龟蒙 《幽居赋》:“颂厥土之三壤,託高风之四邻。”词语解释:封壤 拼音:fēng rǎng
(1).疆域;疆界。 南朝 齐 谢朓 《与江水曹至干滨戏》诗:“别后能相思,何嗟异封壤。”《旧唐书·德宗纪下》:“﹝ 吴少诚 ﹞凶狡成性,扇构多端,擅动甲兵,暴越封壤。”
(2).土堆。《太平御览》卷九四七引《符子》:“羣蚁曰:‘彼(指东海之鼇)之冠山何异我之戴粒,逍遥封壤之巔,伏乎窟穴也。’”
(3).培土。 唐 韦应物 《西涧种柳》诗:“封壤自人力,生条在阳春。”词语解释:僻壤 拼音:pì rǎng
偏僻荒远的地方。 宋 曾巩 《叙盗》:“穷乡僻壤,大川长谷之间,自中家以上,日昊持钱,无告糴之所。” 明 唐顺之 《信丰训导殷君墓志铭》:“ 赣 在岭上, 信丰 尤僻壤,仕宦絶少。” 清 顾炎武 《钱粮论上》:“至於遐陬僻壤,舟车不至之处,即以什之三徵之而犹不可得。” 鲁迅 《热风·估“学衡”》:“穷乡僻壤的中学生成绩,恐怕也不至于此的了。”词语解释:裸壤 拼音:luǒ rǎng
指裸身之国。《文选·赵至〈与嵇茂齐书〉》:“今将植橘柚於玄朔,蔕华藕於脩陵,表龙章於裸壤,奏《韶》舞於聋俗,固难以取贵矣。” 李善 注:“裸壤,文身也。”《文选·谢惠连〈雪赋〉》:“北户墐扉,裸壤垂繒。” 李周翰 注:“裸壤,不衣之国也。” 宋 王禹偁 《北狄来朝颂》:“使对乎冕旒之贵,华衮之荣,则被髮裸壤之徒,见服章矣。”参见“ 裸国 ”。
词语解释:裸国 拼音:luǒ guó
传说中的古国名。或说在西方,或说在南方。其民皆不穿衣,故称。《战国策·赵策二》:“昔 舜 舞 有苗 ,而 禹 袒入 裸国 ,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欲以论德而要功也。”《后汉书·东夷传·倭》:“自 朱儒 东南行船一年,至 裸国 。”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禹 入 裸国 ,被髮文身, 墨子 入 楚 ,锦衣吹笙,非乐而为此也。”词语解释:重壤 拼音:zhòng rǎng
地下,泉下。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披重壤以诞载兮,参辰极而高驤。” 李善 注:“重壤,谓地也。泉壤称九,故曰重也。” 吕向 注:“重壤,厚地也。”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譬若埋尺璧於重壤之下,封文锦於沓匱之中。终无交易之富,孰赏堙翳之珍哉!” 晋 潘岳 《悼亡》诗之一:“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九原非舍,天阴雨湿声啾啾;重壤无家,草短日寒云漠漠。”词语解释:九壤 拼音:jiǔ rǎng
(1).犹九州。 三国 魏 曹植 《文帝诔》:“朱旗所勦,九壤被震。”《晋书·乐志下》:“洋洋玄化,润被九壤,民无不悦,道无不往。”《文选·束晳〈补亡诗〉》:“恢恢大圜,茫茫九壤。” 李善 注:“九壤,九州也。”
(2).犹九泉。 晋 潘尼 《桑树赋》:“洞芳泉於九壤,含溢露於清霄。” 王闿运 《吊旧赋》:“辞慈母之昦思,甘归身於九壤。”词语解释:胜壤
地势优越或风景优美之地。 南朝 梁 顾野王 《虎丘山序》:“抑巨丽之名山,信 大吴 之胜壤。”《旧唐书·礼仪志二》:“今以鼎郊胜壤,圭邑奥区,处天地之中,顺阴阳之序。” 唐 王勃 《冬日羁游汾阴送韦少府入洛序》:“游 汾 胜壤,楼船高 汉帝 之词,卜 洛 名都,城邑辨 周公 之跡。”词语解释:楚壤 拼音:chǔ rǎng
楚 地。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整装辞 秦 川,秣马赴 楚 壤。” 唐 柳宗元 《茅屋下始栽竹》诗:“ 楚 壤多怪石,垦凿力已疲。”词语解释:平壤 拼音:píng rǎng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都。市区人口200万(1984)
平地词语解释:云壤 拼音:yún rǎng
天地。喻相距遥远。 唐 韩偓 《春闷偶成》诗:“阡陌悬云壤,阑畦隔艾芝。”词语解释:寸壤 拼音:cùn rǎng
犹寸土。 唐 李德裕 《蚍蜉赋》:“睹封穴而知雨,验寸壤而得泉。”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八:“自堡障行四驛,始入沙陀,际陀所及,无块石寸壤。”词语解释:遗壤 拼音:yí rǎng
荒废的土地。《宋书·孔琳之传》:“敬授民时,各顺其业,游荡知反,务末自休,固以南亩竞力,野无遗壤矣。”词语解释:中壤 拼音:zhōng rǎng
泛指中原地区。《晋书·裴嶷载记》:“ 慕容龙驤将军 越在遐表,乃心王室,慷慨之诚,义感天地,方扫平中壤,奉迎皇舆。”词语解释:白壤 拼音:bái rǎng
白色的柔土。《书·禹贡》:“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 蔡沉 集传:“ 颜氏 曰:‘柔土曰壤。’”《晋书·文苑传·成公绥》:“ 青 冀 白壤, 荆 衡 涂泥, 海 岱 赤埴, 华 梁 青黎。”词语解释:故壤 拼音:gù rǎng
故土,故乡。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家永怀於故壤,国愿言於先塋。”词语解释:丰壤 拼音:fēng rǎng
肥沃的土地。 汉 张衡 《南都赋》:“割 周 楚 之丰壤,跨 荆 豫 而为疆。” 三国 魏 曹丕 《槐赋》:“托灵根於丰壤,被日月之光华。”《晋书·阮种传》:“夫廉耻之於政,犹树艺之有丰壤,良岁之有膏泽,其生物必油然茂矣。” 清 王第祺 《班固自为序传赋》:“是犹珍黍穋之味,而恶夫丰壤之腴;重江河之深,而忘夫 崑崙 之吐。”词语解释:田壤 拼音:tián rǎng
犹田地。 宋 韩维 《答和叔城东寻春》:“时属积雪霽,田壤坟以苏。” 明 刘三吾 《野庄赋》:“宅幽兮势广,宜尔居兮与尔田壤。”词语解释:瘠壤 拼音:jí rǎng
瘠土。 宋 蔡襄 《士伸知己赋》:“勾蘖牙於瘠壤,其谁育之而使成。”词语解释:秽壤 拼音:huì rǎng
脏土;恶土。 唐 皮日休 《心箴》:“君为秽壤,臣为贼尘。”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其土则秽壤,其人则羶种,其心则兽心,其俗则毳俗。”词语解释:绝壤 拼音:jué rǎng
极远的地区。 宋 陆游 《上殿札子》之三:“虽遐方絶壤,皆当梯航而至矣。”词语解释:腻壤 拼音:nì rǎng
肥沃的泥土。 宋 范仲淹 《和葛閎寺丞接花歌》:“金刀玉刀裁量妙,香膏腻壤弥密缝。”按,此谓用好土封护接枝之处。词语解释:内壤 拼音:nèi rǎng
同“内伤”。 壤,通“ 伤 ”。《穀梁传·隐公三年》:“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内壤。” 范宁 注:“凡所吐出者,其壤在外;其所吞咽者,壤入於内。” 杨士勋 疏:“‘壤’字为《穀梁》音者皆为伤。 徐邈 亦作伤。” 宋 王安石 《和蔡枢密孟夏旦日西府书事》诗:“重轮庆自离明发,内壤阴随解泽销。”词语解释:锡壤 拼音:xī rǎng
(1).分封土地。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剖符锡壤而光祖考,传之子孙,以资説士。”
(2).指分封的土地。《北史·魏安定王休传》:“谨惟州居 李润堡 ,虽是少 梁 旧地, 晋芮 锡壤,然胡夷内附,遂为戎落。”词语解释:埃壤 拼音:āi rǎng
犹尘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权智》:“茶囊已碎於埃壤矣。”词语解释:丘壤 拼音:qiū rǎng
坟墓;坟土。《宋书·颜延之传》:“柔丽之身亟委土木,刚清之才遽为丘壤。” 南朝 梁 沉约 《怀旧·伤谢朓》诗:“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词语解释:遐壤 拼音:xiá rǎng
边远之地。 唐 柳宗元 《献平淮夷雅表》:“臣负罪窜伏,违尚书牋奏十有四年。圣恩宽宥,命守遐壤。” 唐 柳宗元 《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淹留值頽暮,眷恋睇遐壤。” 元 杨载 《次韵黄子久喜晴三十韵呈汪知府》:“贸易通遐壤,繁华压大州。”词语解释:连壤 拼音:lián rǎng
接壤;交界。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十二》:“吾 松江 与 苏州 连壤,其人才亦不大相远。” 清 柯悟迟 《漏网喁鱼集·咸丰十年》:“自 江阴 、 无锡 与 常 地连壤之间,连日接仗,大挫贼锋。”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第七章:“又因 川 宜 连壤,入 川 之三十一标,音问阻隔,谣诼纷传。”词语解释:州壤 拼音:zhōu rǎng
州里,乡里。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岂若夫子,因心违事,畏荣好古,薄身厚志,世霸虚礼,州壤推风,孝惟义养,道必怀邦。”《魏书·崔挺传》:“散骑常侍 赵脩 得幸 世宗 。 挺 虽同州壤,未尝诣门。”词语解释:大壤 拼音:dà rǎng
见“ 大穰 ”。
词语解释:大穰 拼音:dà ráng
1.亦作"大壤"。
2.大丰收。词语解释:宵壤 拼音:xiāo rǎng
指贫穷落后的地方。词语解释:奥壤 拼音:ào rǎng
(1).谓腹地。《晋书·孝武帝纪》:“ 三吴 奥壤,股肱望郡,而水旱併臻,百姓失业。”《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 姑苏 奥壤,任切关河。” 李善 注:“奥壤,犹奥区也。”
(2).犹沃壤。 唐 陈子昂 《上西蕃边州安危事》:“ 甘州 诸屯,皆因水利,浊河溉灌,良沃不待天时,四十餘屯,并为奥壤。故每收获,常不减二十万。”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 嵩明 中环海子,田泽沃美,其西之 邵甸 ,南之 杨林 ,皆奥壤也。” 梁启超 《覆金山中华会馆书》:“吾 粤 锦綉奥壤,尤为各国所垂涎。”词语解释:割壤 拼音:gē rǎng
划分土地。谓裂地分封。《管子·揆度》:“臣之能以车兵进退,成功立名者,割壤而封。”词语解释:西壤 拼音:xī rǎng
西部国境。《荀子·强国》:“今巨 楚 悬吾前,大 燕 蹲吾后,劲 魏 钩吾右,西壤之不絶若绳, 楚 人则乃有 襄賁 、 开阳 以临吾左。”词语解释:裂壤 拼音:liè rǎng
裂土。 南朝 梁 沉约 《刘领军封侯诏》:“宜锡圭裂壤,允副僉属。”参见“ 裂土 ”。
词语解释:裂土 拼音:liè tǔ
(1).分封土地。《商君书·赏刑》:“ 汤 与 桀 战於 鸣条 之野, 武王 与 紂 战於 牧野 之中,大破九军,卒裂土封诸侯。”《后汉书·陈蕃传》:“近习以非义授邑,左右以无功传赏,授位不料其任,裂土莫纪其功。”《新唐书·李百药传》:“时议裂土与子弟功臣, 百药 上《封建论》,理据详切,帝纳其言而止。”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二:“当事者且谓擣穴擒渠,功在眉睫,人人有裂土拜爵之想。”参见“ 裂土分茅 ”。
(2).割据土地。 吴恭亨 《诸将》诗之四:“裂土称雄各一方,无端兄弟鬩于墙。”
词语解释:裂土分茅 拼音:liè tǔ fēn máo
《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 孔颖达 疏:“王者封五色土以为社,若封建诸侯则各割其方色土与之,使归国立社……四方各依其方色皆以黄土覆之,其割土与之时。苴以白茅,用白茅裹土与之。”后因以“裂土分茅”谓帝王分封土地、建立诸侯。 宋 辛弃疾 《洞仙歌·赵晋臣和李能伯韵有裂土分茅之句》词:“况满屋、貂蝉未为荣,记裂土分茅、是公家世。”《痛史》第七回:“ 全太后 道:‘难得卿等一片忠诚,但愿天佑 宋 室,将来恢復江山,必当裂土分茅、以报今日。’”亦作“ 裂地分茅 ”。 宋 叶适 《任子》:“古者裂地分茅以报人臣之有功,使其子孙嗣之,所以酬祖宗,垂后裔也。”词语解释:同壤 拼音:tóng rǎng
(1).犹言同一地域。《左传·哀公元年》:“ 句践 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讎,于是乎克而弗取……后虽悔之,不可食已。”
(2).指乡邻。《艺文类聚》卷五十引 隋 江总 《广州刺史欧阳頠墓志》:“公孝敬纯深,友悌敦睦,家积遗财并让诸季,兼賙同壤。”
(3).谓同穴合葬。《文选·谢朓〈齐敬皇后哀策文〉》:“陋 苍梧 之不从兮,遵 鮒隅 以同壤。” 李善 注:“《山海经》曰:‘大荒之中,河水之閒, 鮒隅 之山,帝 顓頊 与九嬪葬焉。’”词语解释:腴壤 拼音:yú rǎng
肥沃的土地。《宋书·孔灵符传》:“谓宜适任民情,从其所乐,开宥逋亡,且令就业;若审成腴壤,然后议迁。”词语解释:绣壤 拼音:xiù rǎng
指田间的土埂和水沟。因其交错如文绣,故称。 清 陈梦雷 《登屴崱峰》诗:“近郭桑麻开绣壤,满城烟火杂征旄。” 清 张仁美 《西湖记游》:“间或渡平畴,履绣壤,则又菜花初敛,麦穗方抽,桑叶吐青,茶叶展緑。”词语解释:坟壤 拼音:fén rǎng
坟地。 清 刘大櫆 《游大慧寺记》:“寺之西,坟壤纍纍,而石人石兽,巍然夹侍于前,大抵 雄 族亲之冢也。”
肥沃的土壤。《周礼·地官·草人》:“凡粪种,騂刚用牛,赤緹用羊,坟壤用糜。” 清 黄景仁 《泗州喜洪大从姑孰来》诗:“推窗纳 扬 徐 ,披图验坟壤。”词语解释:鞠壤 拼音:jū rǎng
鞠和壤。古代两种游戏用具。 三国 魏 曹植 《名都篇》:“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词语解释:貊乡鼠壤 拼音:mò xiāng shǔ rǎng
见“ 貊乡鼠攘 ”。
词语解释:貊乡鼠攘 拼音:mò xiāng shǔ rǎng
旧谓民风浇薄、宵小横行的地区。 清 龚自珍 《〈升平分类读史雅诗〉自序》:“今之世,有穷陬荒滨,貊乡鼠攘。悍顽煽乱,而自外於天地父母者,閒岁上闻,为支末忧,谓宜有文臣,附先知觉后知之义,作为歌诗,而使相与弦歌其间。”攘,一本作“ 壤 ”。词语解释:赀壤 拼音:zī rǎng
向使用者收取罚款的土地。《管子·山国轨》:“请立貲於民,有田倍之,内毋有,其外外皆为貲壤。”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张佩纶 曰:“限内者不罚,限外皆为受罚之地。”词语解释:错壤 拼音:cuò rǎng
接界,疆界交错。 宋 陈亮 《酌古论·孙权》:“臣愿得如约居 关中 ,与诸侯比肩错壤。”《明史·广西土司传一·南宁》:“ 南寧 古称 邕管 ……三十六洞错壤而居,延袤几千里。”词语解释:野壤 拼音:yě rǎng
郊野的土壤。特指土鼓。 唐 白居易 《复乐古器古曲策》:“若君政和而平,人心安而乐;则虽援蕢桴,击野壤,闻之者必融融洩洩矣。”参阅《礼记·礼运》。词语解释:锦壤 拼音:jǐn rǎng
美丽的土地。 清 唐甄 《潜书·去奴》:“入则农夫,出则天子,内则茅屋数椽,外则锦壤万里。”词语解释:阴壤 拼音:yīn rǎng
墓地。 宋 苏舜钦 《广陵郡太君志铭》:“琢文阴壤,庶永后希。”词语解释:辽壤 拼音:liáo rǎng
辽 地。词语解释:赤壤 拼音:chì rǎng
(1).红土。《书·泰誓上》“焚炙忠良” 唐 孔颖达 疏:“ 文王 献 洛 西之地,赤壤之田方千里,请 紂 除炮烙之刑。” 陈毅 《由北京到广州》诗:“ 韶山冲 里览风物,靄靄青松赤壤嵌。”
(2).指赤色的社土。古代天子封土立社,以五色土象征四方及中央。南方色赤,以赤壤象征南方。《隋书·薛道衡传》:“占揆星景,移建邦畿,下凭赤壤,上协紫微。”词语解释:贵壤 拼音:guì rǎng
称他人居住地的敬语。 南朝 梁 王僧孺 《与陈居士书》:“幸因劣薄,怀章贵壤,依然 谷口 ,觉 子真 之咫尺;静睇 严滩 ,信 子陵 之非远。”词语解释:赪壤 拼音:chēng rǎng
亦作“頳壤”。 红土。古代用以涂饰墙壁。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製磁石以御衝,糊赬壤以飞文。” 唐 李商隐 《览古》诗:“空糊頳壤真何益,欲举黄旗竟未成。”词语解释:軷壤 拼音:bá rǎng
祭路神用的土坛。《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其祀行” 汉 郑玄 注:“行,在庙门外之西,为軷壤,厚二寸,广五尺,轮四尺,祀行之礼,北面设主于軷上。”《仪礼·聘礼》“出祖释軷” 唐 贾公彦 疏:“国外祀山行之神为軷壤,大小与之同。”词语解释:华壤 拼音:huá rǎng
华夏之区。指中原。《晋书·孔坦传》:“使九服式序,四海一统,封京观於中原,反紫极於华壤。” 南朝 宋 颜延之 《又释何衡阳〈达性论〉》:“由 金日磾 不生华壤,何限九服之外,不有穷理之人,内外为判,诚亦难乎?”《魏书·田益宗传》:“先帝以卿劳旧,州小禄薄,故迁牧华壤,爰登显级。”词语解释:蒸壤 拼音:zhēng rǎng
尘土。 元 袁桷 《过扬州忆昔》诗之三:“空遗蒸壤白如银,不见当年指画因。”词语解释:乡壤 拼音:xiāng rǎng
(1).乡土;家乡。《陈书·章昭达传论》:“ 昭达 与 世祖 乡壤惟旧,义等 邓 萧 。”
(2).指地方。 贾植芳 《人的悲哀》:“他出身于荒僻的乡壤和穷困的家庭。”词语解释:列壤 拼音:liè rǎng
分封土地。 汉 史岑 《出师颂》:“介珪既削,列壤酬勋。”词语解释:偏乡僻壤 拼音:piān xiāng pì rǎng
荒凉偏僻的地方。 孙中山 《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翦辫文》:“兹查通都大邑,翦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復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