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隔墙 拼音:gé qiáng
亦作“ 隔墻 ”。
(1).犹隔壁。 宋 苏轼 《再和黄鲁直》:“且復歌呼相和,隔墙知是 曹参 。”《白雪遗音·马头调·寄柬》:“隔墙吟诗把春心动,央烦 红娘 去请 张生 。”
(2).房舍、坑道中隔绝风、水、火、瓦斯等的墙。如:通风隔墙,防火隔墙。
(3).即指墙壁。 阿英 《敌后日记摘抄·停翅小撷》:“然室内实闷塞不可居,余乃设床于隔墙之外。”词语解释:宫墙 拼音:gōng qiáng
(1).住宅的围墙。《管子·八观》:“宫墙毁坏,门户不闭,外内交通,则男女之别毋自正矣。”
(2).《论语·子张》:“ 叔孙武叔 语大夫於朝曰:‘ 子贡 贤於 仲尼 。’ 子服景伯 以告 子贡 。 子贡 曰:‘譬之宫墙, 赐 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后因称师门为“宫墙”。 汉 蔡邕 《郭有道太原郭林宗碑》:“宫墙重仞,允得其门。” 元 刘詵 《咏归亭赋》:“屹宫墙之数仞,接道义之通衢。” 孔尚任 《出山异数记》卷五引 清圣祖 ( 康熙 )《过阙里》诗:“鑾輅来 东鲁 ,先登夫子堂。两楹陈俎豆,万仞见宫墙。” 陈去病 《自兖州过曲阜谒圣庙孔林》诗:“宫墙高万仞,循走傴吾躬。”
(3).指宫廷的围墙。 唐 岑参 《送郑少府赴滏阳》诗:“青山入官舍,黄鸟度宫墙。” 唐 杜牧 《阿房宫赋》:“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恣劫》:“ 咸阳 王气都沦丧,离离满宫墙。”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仰望森森的宫墙,隔断了春天,隔断了人世。”
(4).借指朝廷。《晋书·段灼传》:“﹝古之明王﹞仁孝著乎宫墙,弘化洽乎兆庶。”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劫宝》:“起烟尘, 金陵 气暗,怎救宫墙!”词语解释:短墙 拼音:duǎn qiáng
矮墙。《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吴子 门焉, 牛臣 隐於短墙以射之,卒。” 唐 白居易 《井底引银瓶》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清 蒋春霖 《一萼红·墙角小梅未春忽放》词:“短墙阴。怪东风未到,春色已深深。”词语解释:粉墙 拼音:fěn qiáng
涂刷成白色的墙。 唐 方干 《新月》诗:“隐隐临珠箔,微微上粉墙。”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门掩着梨花深院,粉墙儿高似青天。”《红楼梦》第十七回:“雪白粉墙,下面虎石,砌成纹理,不落富贵俗套。”词语解释:门墙 拼音:mén qiáng
亦作“ 门墻 ”。
(1).连接大门处的院墙。 唐 唐彦谦 《夏日访友》诗:“童子立门墙,问我向何处。”借指门庭。 宋 苏舜钦 《送黄莘还家》诗:“顾亦念所亲,归心剧风檣。想当舍檝初,喜气充门墙。”
(2).《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后因称师门为“门墙”。 汉 扬雄 《法言·修身》:“或问:‘人有倚 孔子 之墙,弦 郑 衞 之声,诵 韩 庄 之书,则引诸门乎?’曰:‘在夷貉则引之,倚门墙则麾之。’” 南朝 梁 陶弘景 《登真隐诀序》:“未造门墙,何由眄其帷席。” 唐 顾云 《上池州卫郎中启》:“自随乡荐,便託门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娇娜》:“少年曰:‘倘不以駑駘见斥,愿拜门墙。’生喜,不敢当师,请为友。”
(3).指学术的门径。《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集注引 沉明宗 曰:“奈后人不察其理,反谓芍药酸寒,能伐生生之气,桂枝辛热,恐伤其血,弃而不用,以致病剧不解,只因未窥 仲景 门墻耳!”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乾称下》:“自其説炽传中国,儒者未容窥圣学门墙,已为引取,沦胥其间,指为大道。”
(4).比喻某种事物的藩篱或屏障。 清 严如熤 《三省边防备览·策略》:“御贼当在门墻之外。” 田汉 《〈田汉选集〉前记》:“在长沙师范时代,春柳社后身的文社及另一些鼓吹改革的戏剧团体曾在 长沙 演出,但他们的门墙对我还是太高了。我不过是在场外徘徊爱慕而已。”词语解释:女墙 拼音:nǚ qiáng
亦作“ 女墻 ”。
(1).城墙上呈凹凸形的小墙。《释名·释宫室》:“城上垣,曰睥睨……亦曰女墻,言其卑小,比之於城。”《宋书·南平穆王铄传》:“ 宪 督厉将士,固女墙而战,贼之死者,尸与城等。” 唐 刘长卿 《登馀干古县城》诗:“官舍已空秋草緑,女墻犹在夜乌啼。”《三国演义》第五一回:“只见女墙边虚搠旌旗,无人守护。”
(2).泛指矮墙。《红楼梦》第一○二回:“﹝ 尤氏 ﹞便从前年在园里开通 寧府 的那个便门里走过去了,觉得凄凉满目,臺榭依然,女墻一带都种作园地一般,心中悵然如有所失。” 郁达夫 《沉沦》五:“见沿高壁的那山面上,有一道女墙,围住着几间茅舍。”参见“ 女垣 ”。
词语解释:女垣 拼音:nǚ yuán
城墙上砌有射孔的小墙,即女墙。《墨子·旗帜》:“到女垣,鼓七,举五帜。”《周书·裴宽传》:“女垣崩尽, 陈 人遂得上城。” 唐 李贺 《贵主征行乐》:“女垣素月角咿咿,牙帐未开分锦衣。” 王琦 汇解:“女垣,即女墙,城上小墻也。”词语解释:东墙 拼音:dōng qiáng
(1).东边的墙垣。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言怀》:“无萤凿遍了邻家壁,甚东墙不许人窥。”参见“ 东墙窥宋 ”。
(2).即东蘠。《后汉书·乌桓传》:“其土地宜穄及东墙。东墙似蓬子,实为穄子,至十一月熟。”参见“ 东蘠 ”。
词语解释:东墙窥宋 拼音:dōng qiáng kuī sòng
比喻美貌女郎倾心于男子。 元 姚燧 《新水令·冬怨》套曲:“悔当日东墙窥 宋 ,有心教夫婿乘龙。见如今天寒地冻,知他共何人陪奉。”参见“ 东家子 ”。
词语解释:东蘠 拼音:dōng qiáng
即沙蓬。一年生草本。茎由基部分枝,坚硬,具条纹,幼时被毛。叶披针形至线形。花两性。果实近圆形,两面扁平。种子可食,也可榨油。《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其高燥则生葴菥苞荔,薛莎青薠;其埤湿则生藏莨蒹葭,东蘠彫胡。” 郭璞 注引 张揖 曰:“东蘠,实可食。” 明 胡侍 《真珠船·东墙》:“ 甘 、 凉 、 银 、 夏 之野,沙中生草子,细如罌粟,堪作饭,俗名登粟,一名沙米……《子虚赋》‘东蘠雕胡’註:‘东蘠,实可食。’《广志》:‘东墙,色青黑,粒如葵子,似蓬草,十一月熟,出 幽 、 凉 、 并 、 乌丸 地。’《魏书》:‘ 乌丸 地宜东墙。’余意一物:‘东蘠’讹为‘登厢’,又讹为‘登粟’耳。”词语解释:连墙 拼音:lián qiáng
比邻,近邻。《列子·仲尼》:“与 南郭子 连墙二十年,不相謁请。”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漆烟对胶》:“庚子寇乱,余避地 嘉禾 ,復与 珪 连墙而居,日为余言胶法。” 清 厉鹗 《张东扶移居瑞石山麓》诗:“连墙恨未能,来往共岁晏。”词语解释:堵墙 拼音:dǔ qiáng
(1).墙垣。《礼记·射义》:“ 孔子 射於 矍相 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清 余怀 《板桥杂记·珠市名妓》:“水阁外环列舟航如堵墙。”
(2). 唐 杜甫 《莫相疑行》:“忆献三赋 蓬莱宫 ,自怪一日声烜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此谓围观者密集众多,排列如墙。后多用以为典实。 宋 苏轼 《次韵赵令铄》:“故人年少真琼树,落笔风生战堵墙。” 明 邵璨 《香囊记·讲学》:“志气凌霄,才思殊英爽。笔阵生风战堵墙。”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再赠梁汾用秋水轩旧韵》:“高才自古难通显,枉教他堵墙落笔,凌云书扁。”词语解释:颓墙
倒塌的墙垣。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空山寒白骨,落日照頽墻。”词语解释:倚墙 拼音:yǐ qiáng
倾侧的危墙。《淮南子·说山训》:“胡沮舍之下,不可以坐;倚墙之傍,不可以立。”词语解释:垣墙 拼音:yuán qiáng
亦作“ 垣墻 ”。 院墙;围墙。《书·费誓》:“无敢寇攘,踰垣墙,窃马牛,诱臣妾。” 唐 韩愈 《守戒》:“宅于都者,知穿窬之为盗,则必峻其垣墙,而内固扃鐍以防之。”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中建厅事,周以垣墻。” 巴金 《雪》第二章:“他们走过矿局的右边垣墙,那里站着几个窑工在低声谈话。”词语解释:西墙 拼音:xī qiáng
亦作“ 西墙 ”。
(1).西面的墙。《仪礼·士丧礼》:“为垼于西墻下,东嚮。” 郑玄 注:“垼,块灶;西墻,中庭之西。” 汉 刘向 《说苑·建本》:“ 文公 见 咎季 ,其庙傅于西墻。” 前蜀 韦庄 《夏夜》诗:“正吟秋兴赋,桐影下西墙。”
(2).指西面。《淮南子·氾论训》:“故东面而望,不见西墙;南面而视,不覩北方,唯无所嚮者则无所不通。”
见“ 西墻 ”。词语解释:面墙 拼音:miàn qiáng
(1).《书·周官》:“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孔 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临政事必烦。” 孔颖达 疏:“人而不学,如面向墙无所覩见,以此临事,则惟烦乱不能治理。”后因以“面墙”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 汉 蔡邕 《表太尉董公可相国》:“﹝ 邕 ﹞新来入朝,不更郎承,摄省文书,其由面墙。”《后汉书·左雄传》:“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民,宣协风教。若其面墙,则无所施用。” 明 邵璨 《香囊记·讲学》:“凿壁且偷光,寸阴休旷……免使他年悔面墙。” 清 钱谦益 《江阴李贯之七十序》:“ 贯之 经明行修,忘贫屏贵,使乡邦之士友,有所矜式考问,而获免於面墙。”
(2).谓静心修养。 唐 唐彦谦 《送樊琯司业归朝》诗:“駟马终题柱,诸生悉面墙。” 唐 唐彦谦 《寄蒋二十四》诗:“禪门澹泊无心地,世事生疎欲面墙。”词语解释:红墙 拼音:hóng qiáng
红色的墙。 唐 李商隐 《代应》诗:“本来银汉是红墙,隔得 卢 家白玉堂。” 宋 晁补之 《谒岱祠即事》诗:“碧瓦峙双闕,红墙繚长闉。” 明 陈子龙 《灵济宫》诗:“絳树 蓬莱 近,红墙银汉中。” 清 吴伟业 《琴河感旧》诗之二:“ 五陵 年少催归去,隔断红墙十二楼。”词语解释:萧墙 拼音:xiāo qiáng
(1).萧,通“ 肃 ”。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论语·季氏》:“吾恐 季孙 之忧,不在 顓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何晏 集解引 郑玄 曰:“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唐 白行简 《李娃传》:“乃引至萧墙间,见一姥垂白上僂,即 娃 母也。”
(2).萧,通“ 肃 ”。指垣墙。
(3).萧,通“ 肃 ”。借指内部。《韩非子·用人》:“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於远境。”《后汉书·刘虞传》:“明公不先告晓使得改行,而兵起萧墙,非国之利。” 宋 陆游 《德勋庙碑》:“萧墙衅起,羣公喑拱,公则唱勤王復辟之大策。” 郁达夫 《感时》诗:“谋倾孤注终无补,乱到萧墙岂易平?”词语解释:缭墙 拼音:liáo qiáng
围墙。 唐 杜牧 《华清宫三十韵》:“ 绣岭 明珠殿 ,层峦下繚墙。” 宋 张元干 《南歌子·中秋》词:“玉露团寒菊,秋风入败荷。繚墙南畔曲池涡。”词语解释:循墙 拼音:xún qiáng
(1).谓避开道路中央,靠墙而行。表示恭谨或畏惧。《左传·昭公七年》:“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 杜预 注:“言不敢安行也。” 晋 陆云 《逸民箴》:“咎自专宠,福在循墙,是故保其安者常危,而忘其存者不亡。” 明 宋濂 《题梁元帝画职贡图》:“其画……亦为 宋 代名笔所作,世之粗工,涂青抹红以欺世者,见之必循墙而避矣。”
(2).为沿墙。 王闿运 《影山草堂铭》:“且庭室可改,忆迹无迁;阶墀已平,循墙犹见。”词语解释:雕墙 拼音:diāo qiáng
亦作“ 雕墻 ”。
(1).饰以浮雕、彩绘的墙壁;华美的墙壁。《书·五子之歌》:“甘酒嗜音,峻宇雕墙。”一本作“彫墙”。 宋 苏轼 《超然台记》:“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 朱德龙 《我所思》诗之三:“我欲从之胶与漆,雕墙遥睇空踟蹰。”
(2).指雕饰墙壁。 汉 王符 《潜夫论·浮侈》:“ 晋灵 厚赋以雕墙,《春秋》以为非君。”
(3).指《书·五子之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 夏 歌‘雕墻’,縟於 虞 代。”词语解释:城墙 拼音:chéng qiáng
为防卫而建筑在城周围的高峻坚厚的围墙。 汉 王充 《论衡·须颂》:“城墙之土,平地之壤也……国之功德崇於城墙。” 唐 白居易 《春至》诗:“白片落梅浮涧水,黄梢新柳出城墙。” 徐迟 《财神和观音》:“这一道高墙里面,自然有亭台楼阁之胜,不过两道城墙外面的人是决看不到里面去的。”词语解释:窥墙 拼音:kuī qiáng
犹窥 宋 。 清 李渔 《蜃中楼·双订》:“我前日在书本上面看见那 潘安 掷果, 宋玉 窥墙的故事,甚是疑心,难道人间世上,就有这样标致男子。”参见“ 窥宋 ”。
词语解释:窥宋 拼音:kuī sòng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 楚国 , 楚国 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闚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后因以“窥宋”指女子对意中人的爱慕。 唐 吴融 《即席十韵》:“住处方窥 宋 ,平生未嫁 卢 。” 宋 柳永 《玉蝴蝶》词:“忆情牵,粉墙曾恁,窥 宋 三年。”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一书生家有园亭,夜雨独坐。忽一女子搴帘入,自云家在墙外,窥 宋 已久,今冒雨相就。”词语解释:羹墙 拼音:gēng qiáng
《后汉书·李固传》:“昔 尧 殂之后, 舜 仰慕三年,坐则见 尧 於墙,食则覩 尧 於羹。”后以“羹墙”为追念前辈或仰慕圣贤的意思。 宋 李纲 《邀说十议·议修德》:“思宗社之危而不忘之於寤寐,念父兄之辱而欲见之於羹墙。” 清 顾炎武 《前诗意有未尽再赋四章》之一:“因思千古同昏旦,几席羹墙尚宛然。”词语解释:高墙 拼音:gāo qiáng
亦作“ 高墻 ”。
(1).高的墙。《韩诗外传》卷二:“高墙丰上激下,未必崩也。降雨兴,流潦至,则崩必先矣。” 鲁迅 《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别人我不得而知,在我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
(2).借指牢房。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职掌纪略》:“ 凤阳 守备太监一员,关防一颗,护卫皇陵,辖僉书数十员,兼管高墙犯罪宗室。” 清 钱谦益 《工部右侍郎赠尚书程公传》:“公列上其罪状,詔囚送高墻。诸宗惕息,杜门穴墻,相戒莫敢犯。”词语解释:藩墙 拼音:fān qiáng
(1).篱落,垣墙。《列子·杨朱》:“虽殊方偏国,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无不必致之,犹藩墙之物也。” 宋 叶适 《何君墓志铭》:“前直掩而较后曲,藩墙扰则堂奥摇矣。”
(2).比喻艺术境界或学术门径。 唐 裴延翰 《〈樊川文集〉序》:“栽培教化,翻正治乱,变醨养瘠, 尧 醲 舜 薰,斯有意趋 贾 、 马 、 刘 、 班 之藩墙者邪。” 宋 苏轼 《哭王子立次儿子迨韵》之三:“偶落藩墙上,同游 羿 彀中。”词语解释:山墙 拼音:shān qiáng
亦作“ 山廧 ”。
(1).古代宫庙中绘有山和云的墙壁。《逸周书·作雒》:“乃位五宫:大庙、宗宫、考宫、路寝、明堂……内阶、玄阶、堤唐、山廧。” 孔晁 注:“山廧,谓廧画山云。” 宋 陆佃 《庙制议》:“《周书》曰‘太庙山墙’,注谓‘墙画山云’。”
(2).陡立如墙的山。 唐 杜牧 《题武关》诗:“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明 高启 《梅花》诗:“行人水驛春全早,啼鸟山墙晚半稀。”
(3).人字形屋顶的房屋两侧的墙壁。 清 查慎行 《长清山行》:“磵道衝沙聚,山墙迭石成。” 李準 《李双双小传》一:“ 喜旺 说着就去一把撕掉山墙上 双双 写的那张大字报。”词语解释:负墙 拼音:fù qiáng
(1).古时与尊者言谈毕,退至于墙,肃立,以示避让尊敬之意。《礼记·孔子闲居》:“ 子夏 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后因指就学。 宋 叶适 《祭陈君举中书文》:“暴名如雷,新语如风,宿老负墙,豪雋景从,而时文靡然由之一变,遂为多士之宗。” 明 汤显祖 《太学同游记叙》:“然且宛孌酬怀,徊皇就义,况乃负墙於一师,营道而同术。”
(2).靠着墙。 清 曾国藩 《欧阳氏姑妇节孝家传》:“ 刘孺人 即怒,节母负墙竦惧,节妇从容改为,以适厥指。” 清 黄遵宪 《寄题陈氏崝庐》诗:“负墙一病叟,吞声几欲哭。”
(3).谓用背抵住墙壁。词语解释:登墙 拼音:dēng qiáng
登上墙头。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惑 阳城 ,迷 下蔡 。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后以“登墙”作男女越礼相悦的典故。 唐 吴融 《宋玉宅》诗:“穿径早曾闻客住,登墙岂復见人窥。” 唐 罗虬 《比红儿》诗:“ 红儿 若在东家住,不得登墙尔许年。” 宋 真德秀 《欧阳四门集》:“自世之学者离道而为文,於是以文自命者知黼黻其言而不知金玉其行,工骚者有登墙之丑,能赋者有涤器之污。”词语解释:岩墙 拼音:yán qiáng
将要倒塌的墙。借指危险之地。《孟子·尽心上》:“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墙之下。” 朱熹 集注:“巖墙,墙之将覆者。”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天广而无以自覆,地厚而无以自载;蹈陆有沉沦之忧,巖墙有镇压之患。” 宋 梅尧臣 《和昭亭山广教院文鉴大士》诗:“登临无险境,不似畏巖墙。”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八》:“忿山欲壑,立乎巖墙,‘下民之孽,匪降自天’,此恃命之小人,非命所拘者乎?”词语解释:子墙 拼音:zǐ qiáng
院落内部的小墙。《水浒传》第四二回:“青衣前引便行。 宋江 随后跟下殿来。转过后殿侧首一座子墙角门,青衣道:‘ 宋星主 ,从此间进来。’”词语解释:穿墙 拼音:chuān qiáng
(1).谓在墙上凿洞为鸡窝。《尔雅·释宫》“鸡栖於弋” 晋 郭璞 注:“今寒乡穿墙栖鸡,皆见《诗》。”
(2).借指破旧的房屋。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应锺十月》:“某陋巷孤游,穿墙自活。”词语解释:夫子墙 拼音:fū zǐ qiáng
《论语·子张》:“ 子贡 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本为 子贡 形容 孔子 学问道德之高,后以“夫子墙”比喻人之才德高不可攀。 唐 柳宗元 《献弘农公五十韵》:“独弃傖人国,难窥夫子墙。”词语解释:土墙 拼音:tǔ qiáng
把粘土和稻草或稻草、石灰和泥土的混合料夯实而成的简陋墙
堑壕前突出的防护土堤词语解释:围墙 拼音:wéi qiáng
四周环绕的墙。《红楼梦》第二回:“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嶸轩峻。” 郑振铎 《大佛寺》:“黄色的围墙,庄严的庙门,四个极大的金刚神分站左右。”词语解释:禁墙 拼音:jìn qiáng
犹禁垣。指皇宫。 唐 郑谷 《长门怨》诗之一:“閒把罗衣泣凤皇,先朝曾教舞霓裳;春来却羡桃花落,得逐晴风出禁墙。”《再生缘》第四一回:“餘皆细点佳酥类,都是那,上赐东西出禁墙。”词语解释:肩墙 拼音:jiān qiáng
仅能及肩的矮墙。语出《论语·子张》:“譬之宫墙, 赐 之墙也及肩。” 晋 潘岳 《河阳庭前安石榴赋》:“土阶无等,肩墙惟浅。”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迁瓮牖於兰室,同肩墙於华堵。”词语解释:排墙 拼音:pái qiáng
亦作“ 排墻 ”。
(1).推倒墙壁。《晋书·王衍传》:“﹝ 石勒 ﹞使人夜排墙填杀之。” 明 陈子龙 《献山东俘志感》诗:“回师朝拔帜,作贼夜排墙。” 清 黄宗羲 《汪魏美墓志铭》:“已知其在 孤山 ,放船就之。 魏美 终排墻遁去。”
(2).一排排的墙壁。 清 黄遵宪 《纪事》诗:“千头万头动,竞进如排墙。”词语解释:挂墙 拼音:guà qiáng
挂壁。 宋 苏轼 《次韵子由绿筠堂》:“爱竹能延客,求诗剩挂墙。”参见“ 挂壁 ”。
词语解释:挂壁 拼音:guà bì
挂于壁上。比喻搁置不用。《北齐书·文苑传·樊逊》:“詔书挂壁,有善而莫遵;姦吏到门,无求而不可。”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至如 汉 代《公羊》,擅名三传, 晋 年《庄子》,高视六经,今并挂壁不行,缀旒无絶。” 宋 陆游 《秋思》诗之五:“书生饿死寻常事,那得重弹挂壁冠。”词语解释:宋墙 拼音:sòng qiáng
见“ 宋玉东墙 ”。
词语解释:宋玉东墙 拼音:sòng yù dōng qiáng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谓 宋玉 东邻有一女,姣好为 楚国 之冠,登墙窥视 宋玉 三年而 宋玉 不与之交往。后因以“宋玉东墙”喻指貌美而多情的女子。 明 王骥德 《男王后》第二折:“谢圣主恩波浩荡,却将箇 宋玉 东墙,错猜做神女 高唐 。”亦省作“ 宋墙 ”。《天雨花》第二回:“兄却是怨人太甚,那首诗中,那有一字及方才之事,就是 姮娥 宋墙 ,云飞雨散,无非道明月秋庭之意。”词语解释:花墙 拼音:huā qiáng
(1).以攀援植物进行绿化的墙面。 唐 陆龟蒙 《袭美以纱巾见惠继以雅音因次韵酬谢》:“堪窥水槛澄波影,好拂花墙亚蕊香。”
(2).上段砌成镂空花样的墙。 周作人 《夏夜梦抄》四:“从花墙后望出去,却见 得法 已经恭恭敬敬的跪在地上……专等着长毛去杀他了。”词语解释:粪墙 拼音:fèn qiáng
秽土之墙。语出《论语·公冶长》:“ 宰予 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后用以比喻不可救药的事或人。《汉书·董仲舒传》:“今 汉 继 秦 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柰何。” 宋 苏轼 《次韵张甥棠美昼眠》:“ 宰我 粪墙讥敢避, 孝先 经笥謔兼忘。” 梁启超 《立宪政体与政治道德》:“则朽木不可雕,粪墙不可圬,吾又安知其所终极也!”词语解释:筑墙 拼音:zhù qiáng
设置一道墙或用墙掩蔽词语解释:照墙 拼音:zhào qiáng
即照壁。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吾 梁 人家无贵贱,好粘 赵州 印板水,照墙上无一家不画水者。”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照墙有碧琉璃交龙,壮丽晃耀,墙宇高峻。”参见“照壁”。
词语解释:照壁 拼音:zhào bì
旧时筑于寺庙、广宅前的墙屏。与正门相对,作遮蔽、装饰之用,多饰有图案、文字。 唐 韩愈 《送文畅师北游》诗:“昨来得京官,照壁喜见蝎。”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三:“时 之道 从照壁后已听得矣。”《醒世姻缘传》第九八回:“你可在我们殿前垒一座照壁,我们可以方便。” 沉仁康 《姑苏城外寒山寺》:“寺前的照壁上,‘寒山寺’三个大字,新髹了金,光采耀目,字体苍劲而古朴。”词语解释:阋墙 拼音:xì qiáng
见“ 鬩墙 ”。
亦作“ 鬩墻 ”。 语本《诗·小雅·常棣》:“兄弟鬩于墙,外御其务。”谓兄弟相争于内。后用以指内部相争。一本作“ 鬩墙 ”。 明 吾丘瑞 《运甓记·琅琊就镇》:“皇路多艰,鬩墙频搆,愧拥节旄南控。”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使遭兄弟之变者尽如是,鬼尚有鬩墻之衅乎。” 郭沫若 《贺日本内山书店成立三十周年纪念》诗:“如何垄断居奇者,尾逐妖星惯鬩墻。”词语解释:撞墙 拼音:zhuàng qiáng
碰壁。比喻中途受阻、受挫。例如:怎么这么倒霉,走到哪里都撞墙。词语解释:铜墙 拼音:tóng qiáng
(1).神话中所谓铜制的墙。语本《神异经·中荒经》:“ 西南裔 外 老寿山 ,以黄铜为墙。” 唐 陆龟蒙 《四明山诗序》:“虽铜墙鬼炊,虎狱剑饵,无不窥也。”
(2).泛指牢不可破的墙类阻碍物。《花月痕》第四八回:“原来这阵要先破左右两翼,左翼是个铜墙,右翼是个铁壁。”词语解释:驿墙 拼音:yì qiáng
驿舍的围墙。 唐 温庭筠 《商山早行》诗:“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驛墙。”词语解释:界墙 拼音:jiè qiáng
作为分界的墙壁。 元 柳贯 《后滦水秋风词》之二:“界墻洼尾砂如雪, 滦河 觜头风捲空。”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居室·墙壁》:“界墻者,人我公私之畛域。” 老舍 《赵子曰》第一:“这本来是两家的房子,中间隔着一堵碎砖砌的界墙。”词语解释:夹墙 拼音:jiā qiáng
两座距离很近、中间有狭窄道路的墙壁。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其南首则东西夹墙也。”《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只见里面原来是个夹墙地窨子。”词语解释:篱墙 拼音:lí qiáng
犹篱垣。用竹篱做成的墙垣。《梁书·儒林传·范缜》:“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蔕,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於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於粪溷之侧。” 萧红 《生死场》一:“裤子在盆中大概还没有洗完,可是搭到篱墙上了!”词语解释:月墙 拼音:yuè qiáng
半圆形的垒壁。 清 冯桂芬 《续郡志记兵》:“二月丁亥,復猛攻,礮声三昼夜不断,於烟焰中筑月墙、浮桥、礮臺。发大礮裂城十数丈。”词语解释:翻墙
翻过墙壁词语解释:圜墙 拼音:huán qiáng
牢狱。《汉书·司马迁传》:“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於圜墙之中。” 颜师古 注:“圜墙,狱也,《周礼》谓之圜土。”词语解释:人墙 拼音:rén qiáng
若干人紧靠着站成一排,起阻挡作用词语解释:营墙 拼音:yíng qiáng
(1).围墙。《逸周书·王会》:“其守营墙者,衣青操弓执矛。” 朱右曾 校释:“营墙,壝宫之墙也。”
(2).营垒之墙。 南朝 宋 鲍照 《建除诗》:“满山又填谷,投鞍合营墙。”《清史稿·曾国荃传》:“屡掘地道来袭,燬营墙。”词语解释:竹墙 拼音:zhú qiáng
竹编篱笆墙。《新民晚报》1990.4.14:“在一排竹墙上,更是群蝶飞舞。”词语解释:院墙 拼音:yuàn qiáng
亦作“ 院墻 ”。 围绕宅舍的墙。《旧唐书·高宗纪上》:“有司奏请造排车七百乘,拟行幸载排城;上以为劳民,乃於旧顿置院墙焉。” 刘坚 《“强盗”的女儿》:“ 杨团总 话刚落尾,爹的声音隔着院墙传进来,他讲话的声音好宏亮哟!”词语解释:边墙 拼音:biān qiáng
亦作“ 边墻 ”。 指 长城 。 明 徐渭 《边词》之五:“真冯一堵边墻土,画断乾坤作两家。”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近时 戚将军 筑 蓟镇 边墙,不僇一人,期月而功成。”《明史·兵志三》:“乃请修筑 宣 大 边墙千餘里,烽堠三百六十三所。” 清 李调元 《观音庵》诗:“瀑布雨餘穿石罅,边墻云里走峯尖。” 清 郑燮 《逃荒行》:“边墻渐以南,黄沙浩无宇。” 清 黄景仁 《赠杨荔裳即寄酬令兄蓉裳》:“且倾 燕 市飘零酒,坐看边墙紫翠山。”词语解释:逾墙 拼音:yú qiáng
亦作“踰墙”。
(1).跳越墙垣。《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踰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 禄山 矫捷非常,踰墙逃去。” 徐玉诺 《一只破鞋》:“那时城里的人都以为是匪将进门了,大家乱逾墙奔避。”
(2).偷情。《二刻拍案惊奇》卷九:“拟作夜谈,各陈所愿。固不为投梭之拒,亦非效逾墙之徒。”参见“ 逾墙钻穴 ”。
词语解释:逾墙钻穴 拼音:yú qiáng zuàn xué
亦作“逾墙钻隙”。亦作“逾墙窥隙”。亦作“踰墙钻穴”。词语解释:犨墙 拼音:chōu qiáng
突出的墙。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二游诗·任诗》:“犨墙绕曲岸,势似行无极。”词语解释:葭墙 拼音:jiā qiáng
以苇草编成的篱墙。 汉 刘向 《列女传·楚老莱妻》:“ 莱子 逃世,耕於 蒙山 之阳。葭墻蓬室,木床蓍席。”词语解释:毡墙 拼音:zhān qiáng
亦作“氊墙”。 毡帐的壁。借指毡帐。《隋书·炀帝纪上》:“以毡墙毳幕,事穷荒陋,上栋下宇,愿同比屋。” 唐 岑参 《首秋轮台》诗:“雨拂氊墙湿,风摇毳幕羶。”词语解释:骑墙 拼音:qí qiáng
亦作“ 骑墻 ”。 比喻立场不明确,游移于两者之间。《智门祚禅师语录》:“若有作者,但请对众施呈,忽有骑墙察辨,呈中藏锋,忽棒忽喝,或施圆相。”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一出:“几曾有一念天堂,一念尘埃,似这般骑墻功行。”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官常一》:“属吏有謁见必有谈吐,有文移必有议论,就中细细察之,有据理势明白直截者,有不吞不吐骑墻两顾者。” 徐特立 《我的生活》:“其他卜者常验,细究他们的判词,发现均是两可的骑墙语。”词语解释:穴墙 拼音:xué qiáng
凿墙洞。 郭孝成 《山西光复记》:“是日黎明,新军入抚署,先获 陆抚 ,枪毙之…… 陆 之姊穴墙逃去。”词语解释:帷墙 拼音:wéi qiáng
亦作“帷墙”。
(1).障隔内外的帷幔。如墙,故称。借指深宫内院。《吕氏春秋·任数》:“十里之间,而耳不能闻;帷墙之外,而目不能见。”《汉书·诸侯王表》:“生於帷墙之中,不为士民所尊。” 三国 魏 阮籍 《达庄论》:“皆盛僕马,修衣裳,美珠玉,饰帷墙,出媚君上,入欺父兄。”
(2).指弄臣、妻妾。《文选·邹阳〈于狱中上书自明〉》:“今人主沉諂諛之辞,牵於帷墙之制。” 李善 注:“《汉书音义》曰:言为左右便辟侍帷墙臣妾所见牵制。” 李周翰 注:“帷墙,妻妾所居也。” 三国 魏 嵇康 《宅无吉凶摄生论》:“若乃忘地道之博岂,而心制於帷墻,则所见滋褊。”
(3).比喻伪装。 清 黄宗羲 《御史余公墓志铭》:“妖人讖纬,首鼠阴阳,布雾千里,朝士趋蹌。公独曰否,抉其帷墙。”词语解释:诗墙 拼音:shī qiáng
即诗壁。 明 李开先 《哀姜园》诗:“诗墙多剥落,石局半尘埃。”参见“ 诗壁 ”
词语解释:诗壁 拼音:shī bì
被诗人题上诗的墙壁,或专供诗人题诗的墙壁。 宋 王安石 《庚申正月游齐安有诗云水南水北重重柳壬戌正月再游》诗:“招提诗壁漫黄埃,忽忽笼纱两过梅。” 明 黄淳耀 《草萍驿有感》诗:“暗苔诗壁古,大树驛亭空。” 清 赵翼 《再到扬州游红桥》诗:“履綦有跡重移屐,诗壁无纱半没尘。”词语解释:游墙 拼音:yóu qiáng
可移动的墙。《南史·齐文惠太子长懋传》:“造游墙数百间,施诸机巧,宜须鄣蔽,须臾成立,若应毁撤,应手迁徙。”词语解释:治墙 拼音:zhì qiáng
见“ 治蘠 ”。
词语解释:治蘠 拼音:zhì qiáng
亦作“ 治墙 ”。 菊花别名。《尔雅·释草》:“蘜,治蘠。” 郭璞 注:“今之秋华菊。”《说文·艸部》:“蘜,治墙也。从艸,鞠声。”《初学记》卷二七引 晋 周处 《风土记》:“日精、治蘠,皆菊之花茎别名也。” 明 张宁 《方洲杂言》:“草木中耐寒者极多,素馨、车前、凤尾、治蘠……不可胜纪。”词语解释:腰墙 拼音:yāo qiáng
旧时园庭中的围墙。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室三间,黄琉璃瓦,緑琉璃龟背腰墙,其藻井梭叶,皆龙凤文。”词语解释:舷墙 拼音:xián qiáng
在上层甲板沿两舷所装设的竖板,用以防浪和保护人身安全词语解释:防火墙 拼音:fáng huǒ qiáng
两所房子之间或者一所房屋的两个部分之间的厚而高的墙,可以防止火灾蔓延。词语解释:风火墙 拼音:fēng huǒ qiáng
中国 传统建筑中的墙垣形式。是人字形坡顶房屋两端的山墙,一般高出屋面三至六尺,有防止火灾蔓延的作用。 明 汤式 《哨遍·新建构栏教坊求赞》套曲:“瓦砾披剗荡的平,风火墻垒砌得疾。”《语文学习》1990年第11期:“各地风火墙有许多形式,如牌楼式,人字式,观音兜,如意式,小僧帽式,三滴水(三山屏风墙),弓背式,复合曲线式。” 词语解释:胸墙 拼音:xiōng qiáng
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害,在掩体前面和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七章:“ 王成德 跳到战壕里,只见 张培 还站在那里,胸脯靠在战壕的胸墙上,头低着。”词语解释:九重墙 拼音:jiǔ zhòng qiáng
喻重迭的高墙。 南朝 梁 王金珠 《欢闻变歌》之一:“金瓦九重墙,玉壁珊瑚柱。中夜来相寻,唤欢闻不顾。”词语解释:蜃墙 拼音:shèn qiáng
指蜃灰粉刷过的墙壁。 王闿运 《〈秋醒词〉序》:“青扉半开,知薄寒之已入;蜃墙如练,映苔地以逾阴。”词语解释:蛎墙 拼音:lì qiáng
泛指粉墙。 清 汪世泰 《奉题〈秦淮画舫录〉》:“已分艷情销欲净,又听釵响蠣墙边。”词语解释:蛎粉墙 拼音:lì fěn qiáng
用蛎灰粉刷的墙。 清 姚燮 《洞仙歌·渌西楼后》词:“烟廊三五折,蠣粉墙迴,小竹疏花一帘抱。” 清 蒋敦复 《露华·苔痕用玉田体》词:“愁细碎,蜗涎砌断,蠣粉墙倾。”参见“ 蠣灰 ”。
词语解释:蛎灰 拼音:lì huī
用牡蛎壳烧制成的灰。其功用与石灰相同。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蛎灰》:“凡海滨石山傍水处,咸浪积压,生出蠣房, 闽 中曰蠔房……凡燔蠣灰者,执椎与凿,濡足取来,叠煤架火燔成。”词语解释:雨云墙 拼音:yǔ yún qiáng
比喻阻隔男女欢会的障碍物。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楔子:“恰才貌正相当,俺娘向 阳臺 路上,高筑起一堵雨云墙。”词语解释:事在萧墙 拼音:shì zài xiāo qiáng
谓祸乱出自内部。事,变故;萧墙,宫室内当门的小墙。语出《论语·季氏》:“吾恐 季孙 之忧,不在 顓臾 ,而在萧墻之内也。”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衅起他族,事在萧墻。”词语解释:依傍门墙
依靠师父词语解释:辅墙
内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