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85,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雁塔遗塔题塔象牙之塔六合塔杆塔泡罩塔水晶塔
宝塔师塔身塔发塔北寺塔李托塔拉塔料敌塔
白塔灯塔庙塔舍利子塔跳伞塔钻塔泖塔无量塔
玉塔僧塔标塔金字塔跳塔伊本·拔图塔泗州塔剌塔
佛塔梵塔斜塔阿育塔通天塔仰光大金塔小雁塔司令塔
无缝塔起塔像塔转塔修定寺塔黄妃塔炮塔经塔
铁塔踊塔六和塔吊塔麻塔伦敦塔滑塔塔一圪塔
祖塔化塔沙塔聚沙成塔雷峰塔保俶塔枣塔疋塔
灵塔松塔贝塔乞丢磕塔第塔佑国寺塔山屹塔珍塔
卵塔砖塔舍利塔趷塔髭塔柏子塔水塔电视发射塔

词语解释:雁塔  拼音:yàn tǎ
(1).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有比丘经行,忽见羣雁飞翔,戏言曰:‘今日众僧中食不充,摩訶萨埵宜知是时。’言声未絶,一雁退飞,当其僧前,投身自殞。比丘见已,具白众僧,闻者悲感,咸相谓曰:‘ 如来 设法,导诱随机,我等守愚,遵行渐教……此雁垂诫,诚为明导,宜旌厚德,传记终古。’於是建窣堵波,式昭遗烈,以彼死雁,瘞其下焉。”后因指佛塔。 唐 王勃 《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银龕佛影,遥承雁塔之花。”一本作“鴈塔”。 唐 元稹 《大云寺二十韵》:“鹤林縈古道,雁塔没归云。”一本作“鴈塔”。 明 杨珽 《龙膏记·成隙》:“听宝磬声传九衢,看雁塔影掛清溪。”
(2).塔名。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南 慈恩寺 中,亦称 大雁塔 。系 唐高宗 为追荐其母而建。今为七层。 唐 代新进士常题名于此。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雁塔》:“塔乃 咸阳 慈恩寺 西浮图院也。沙门 玄奘 先起五层。 永徽 中, 武后 与王公捨钱重加营造,至七层,四周有缠腰。 唐 新进士同榜,题名塔上,有行次之列。 唐 韦 、 杜 、 裴 、 柳 之家,兄弟同登,亦有雁行之列。故名‘雁塔’。”后常用为中式高举之典实。 金 郭宣道 《送同舍张耀卿补掾中台》诗:“关心 雁塔 功名晚,试手乌臺岁月忙。” 明 杨珽 《龙膏记·脱难》:“登紫阁题名 雁塔 ,从今后新风月紧趁逐,旧相思都毕罢。” 清 赵翼 《赠三元钱湘舲》诗:“设令国家更有别科目,不知又领几次 雁塔 名。”参见“ 大雁塔 ”、“ 雁塔题名 ”。
词语解释:宝塔  拼音:bǎo tǎ
佛塔。原为美称,后泛称塔。《法华经·宝塔品》:“尔时 多寳佛 於宝塔中分半座与 释迦牟尼佛 。” 唐 王维 《为舜闍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降出天门,升于宝塔。”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四:“本以众宝装饰,故称宝塔,今则瓦砖所成动称宝塔矣。” 陈毅 《延安宝塔歌》:“ 延安 有宝塔,巍巍高山上。”参见“ 佛塔 ”。
词语解释:佛塔  拼音:fó tǎ
佛教建筑形式。简称塔。俗称宝塔,亦称浮屠。最初用于供奉佛骨,后亦用于供奉佛像,收藏佛经或保存僧人遗体。 晋 法显 《佛国记》卷上:“此处别有佛塔。”《南史·夷貊传上·扶南》:“ 武帝 改造 阿育王 佛塔,出旧塔下舍利及佛爪髮。”
词语解释:白塔  拼音:bái tǎ
(1).亦作“ 白墖 ”。白色的佛塔。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求那跋摩》:“是时天景澄朗,道俗哀叹,仍於其处起立白塔。” 宋 苏轼 《赴岭表过金陵蒋山泉老召食阻雨不及往》诗:“独望 钟山 叫 宝公 ,云间白塔似孤鹤。” 金 元好问 《戊戌十月山阳雨夜》诗之二:“出门望白墖,但觉襟袖润。” 秦牧 《艺海拾贝·鲁班的妙手》:“ 北京 的白塔,破裂了也只有他下凡了才能修补。”
(2).古地名。 唐 韩愈 《刘公墓志铭》:“ 环 之会下 濮州 ,战 白塔 ,救 寧 陵 襄邑 ,击 李希烈 陈州 城下,公常在军间。”
(3).山名。《清文献通考·兵三》:“詔会议寻议定於 白塔山 及九门各设礮五座,竪旗杆五,遇有警急,声礮为号;杆上昼则悬旗,夜则点灯, 白塔 鸣礮则九门皆应之。”
词语解释:玉塔  拼音:yù tǎ
(1).塔的美称。 宋 杨万里 《船过苏州》诗:“天远地平城更阔,千寻玉塔尺来高。” 金 元好问 《灵泉》诗:“且向波间看玉塔,不须桥畔觅金绳。”
(2).喻冰柱。 宋 陆游 《村居冬日》诗:“檐冰垂玉塔,山月涌金盆。”
词语解释:佛塔  拼音:fó tǎ
佛教建筑形式。简称塔。俗称宝塔,亦称浮屠。最初用于供奉佛骨,后亦用于供奉佛像,收藏佛经或保存僧人遗体。 晋 法显 《佛国记》卷上:“此处别有佛塔。”《南史·夷貊传上·扶南》:“ 武帝 改造 阿育王 佛塔,出旧塔下舍利及佛爪髮。”
词语解释:无缝塔  拼音:wú fèng tǎ
僧死入葬,地上立一圆石作塔,没有棱、缝、层级,故称无缝塔。以形如卵,又称卵塔。《五灯会元·六祖大鉴禅师旁出法嗣·南阳慧忠国师》:“师以化缘将毕,湼槃时至,乃辞 代宗 。 代宗 曰:‘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师曰:‘告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五灯会元·南泉愿禅师法嗣·灵鹫闲禅师》:“ 仰山 问:‘寂寞无言,如何视听?’师曰:‘无缝塔前多雨水。’”
词语解释:铁塔  拼音:tiě tǎ
(1).用铁铸造的宝塔。 宋 周必大 《二老堂杂志·记金陵登览》:“城中 铁塔寺 闻有二铁塔,甚奇, 元懿太子 殯堂在焉,不可入。” 明 袁中道 《东游记》二九:“ 甘露寺 ,乃 唐 寳历 中 李卫公 建……所存者惟 卫公 铁塔,及 米元璋 净名斋 耳。”
(2).用铁色琉璃砖造成的宝塔。远望如铁铸,因称。如 河南 开封 城内东北角的铁塔,建于 宋仁宗 皇祐 年间,八角十三层,高54.6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3).架设高压输电线的铁架子。
词语解释:祖塔  拼音:zǔ tǎ
指佛塔。 唐 裴休 《题泐潭》诗:“ 泐潭 形胜地,祖塔在云湄,浩劫有穷日,真风无坠时。”
词语解释:灵塔  拼音:líng tǎ
即宝塔。 唐 丘丹 《萧山祗园寺》诗:“灵塔多年古,高僧苦行频。” 南唐 李中 《题庐山东寺远大师影堂》诗:“杉檜已依灵塔老,烟霞空锁影堂深。” 宋 苏轼 《泗州僧伽塔》诗:“我昔南行舟繫 汴 ,逆风三日沙吹面,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旂脚转。”
词语解释:卵塔  拼音:luǎn tǎ
安葬佛门僧侣骨殖的无缝石塔。状如大鸟卵,故称。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七:“﹝ 王旦 ﹞性好释氏,临终遗命鬀髮著僧衣,棺中勿藏金玉,用茶毗火塟法,作卵塔而不为坟。” 宋 陆游 《哭径山策老》诗:“尘侵白拂绳牀冷,露滴青松卵塔成。”
词语解释:遗塔  拼音:yí tǎ
古塔。 宋 苏辙 《屈原塔》诗:“山中遗塔知几年,过者迟疑不能识。” 金 郦权 《自鹤壁游善应洹山》诗:“残僧久零落,遗塔寄烟暝。” 清 劳之辨 《眺玄武湖歌》:“ 鸡鸣 十庙哀草多, 誌公 遗塔高嵯峨。”
词语解释:师塔  拼音:shī tǎ
即身塔。为僧人埋骨之所。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予在 成都 ,偶以事至 犀浦 ,过松林甚茂,问驭卒:‘此何处?’答曰:‘师塔也。’盖谓僧所葬之塔。”
词语解释:灯塔  拼音:dēng tǎ
(1).塔形彩灯。 唐 薛能 《影灯夜》诗之一:“ 偃王 灯塔古 徐州 ,二十年来乐事休。”
(2).设置在航线附近的岛屿或海岸上的大型航标。因有强烈发光设备,且多呈塔形,故名。 巴金 《灯》:“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 冰心 《寄小读者》二十:“我望着 卵岩 ,也看见上面白色的灯塔。”
(3).比喻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榜样、理论等。 柳亚子 《延安一首五月二十六日赋寄毛主席》:“世界光明两灯塔: 延安 遥接 莫斯科 。” 邹韬奋 《苦闷与认识》:“就是你看清了整个民族的出路,在目前,至多是你在工作上有了一个灯塔,知道向什么方向干去。”
词语解释:僧塔  拼音:sēng tǎ
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的佛塔。 宋 王禹偁 《送南阳李太傅》诗之一:“两朝黄阁预弥纶,又策春坊第一勋;僧塔旧题前进士,斋坛新拜上将军。”
词语解释:梵塔  拼音:fàn tǎ
亦作“ 梵墖 ”。 佛塔。 唐 白居易 《想东游五十韵》:“梵塔形疑踊, 閶门 势欲浮。”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一:“﹝ 资福寺 ﹞殿前梵墖上勒片石,有‘壬寅三月三日’字,未知何时所建。”
词语解释:起塔  拼音:qǐ tǎ
亦作“ 起墖 ”。 造塔。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王城北八十里,有 如来 履石之跡,起塔笼之。”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 天后 令葬之,其上起塔,设千人供,勒碑号为‘虎塔’。”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李青莲诗》:“﹝ 僧伽大师 ﹞三年三月三日示寂,敕命就 荐福寺 漆身起墖。”
词语解释:踊塔  拼音:yǒng tǎ
亦作“踊塔”。 佛教语。指 多宝塔 的涌现。据说古代东方 宝净国 有佛曰 多宝如来 ,曾作大誓愿云,灭度之后,十方国有说《法华经》处,彼之塔庙必涌现其前,以为证明。见《法华经·见宝塔品》。 南朝 梁简文帝 《六根忏文》:“王见 浄名 方丈之室, 多宝 踊塔之瑞。” 唐 白居易 《开元寺明远大师塔碑铭》:“平地踊塔, 多宝 示现。”亦泛指高耸之塔。 唐 元稹 《有碧涧穿注两廊又有龙女洞能兴云雨诗中喷字以平声韵》:“穿廊玉涧喷红旭,踊塔金轮拆翠微。” 宋 苏舜钦 等《地动联句》:“踊塔撼鐸碎,安流荡舟疲。”
词语解释:化塔  拼音:huà tǎ
佛塔。 唐 张说 《侍宴蘘荷亭应制诗》:“园林看化塔,坛墠识餘封。” 唐 高适 《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图之作诗》:“化塔屹中起,孤高宜上躋。” 刘开扬 注:“塔为埋佛骨之所。佛经中言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佛形曰化佛,故塔亦称化塔。”
词语解释:松塔  拼音:sōng tǎ
方言。指松球。
词语解释:砖塔  拼音:zhuān tǎ
以砖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佛塔。用于供奉僧人的遗体遗骨。 唐 有《王居士砖塔铭》《醒世姻缘传》第九三回:“当日替 梁和尚 建龕的皇太后,久已宾天。 胡无翳 题知了一本,准了下葬,依了原旧规模,备了坐化禪龕,拆开砖塔,只见 梁片云 的肉身神色鲜明……衣服未化。”
词语解释:题塔  拼音:tí tǎ
唐 代故事,进士报捷,题名于 慈恩寺塔 。后即用以代指进士及第。 清 钱谦益 《橘社吴不官以雁字诗见示凡十二章戏为属和亦如其数》之十二:“暂向 曲江 题塔了,雨成池畔是吾家。”参见“ 题名会 ”。
词语解释:题名会
唐 代进士试中,称同年,皆集会于 长安 慈恩寺塔 ,列书姓名,以资纪念,谓之“题名会”。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进士﹞既捷,列书其姓名於 慈恩寺塔 ,谓之题名会。”
词语解释:身塔  拼音:shēn tǎ
僧塔。为僧人埋骨之所。有真身塔(肉身塔)、灰身塔(火化后以灰身立塔安葬)和舍利塔(仅取高僧火化后的舍利立塔供养)之别。 唐 王维 《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禅师碑铭序》:“身塔不出 虎溪 ,泪碑有同 羊峴 。” 唐 元稹 《僧如展及韦载同游碧涧寺后展公长逝徒以四韵为识》:“重吟前日‘他生’句,岂料踰旬便隔生!会拟一来身塔下,无因共绕寺廊行。”
词语解释:庙塔  拼音:miào tǎ
古巴比伦的庙塔,包括由逐层收进的平台构成的高矗的金字塔形建筑,有外楼梯和顶部的神庙
词语解释:标塔  拼音:biāo tǎ
高塔。 五代 齐己 《荆州贯休大师旧房》诗:“销得 青城 千嶂下,白莲标塔帝恩深。”
词语解释:斜塔  拼音:xié tǎ
失去真正垂直的、且有明显倾斜的塔楼(如意大利比萨斜塔,塔高54.559米,偏离垂直线5米有余)
词语解释:像塔  拼音:xiàng tǎ
佛像与佛塔。指寺庙。《魏书·释老志》:“梵唱屠音,连簷接响,像塔缠於腥臊,性灵没於嗜慾,真伪混居,往来纷杂。”
词语解释:六和塔  拼音:liù hé tǎ
亦称“ 六合塔 ”。 在 浙江省 杭州市 城南 钱塘江 边 月轮山 上。塔为八角形,外观十三级,内分七层,高约六十米。 宋 开宝 三年(公元970年) 吴越王 钱俶 建以镇江潮,其地旧有 六和寺 ,故名。历代屡毁屡修。解放后重加修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 杭州市 名胜之一。
词语解释:沙塔  拼音:shā tǎ
佛塔。语本《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唐 耿湋 《题童子寺》诗:“雨餘沙塔坏,月满雪山空。”
词语解释:贝塔  拼音:bèi tǎ
佛塔。 隋 江总 《庚寅年二月十二日游虎丘山精舍》诗:“贝塔涵流动,花臺偏领芬。”
词语解释:舍利塔  拼音:shè lì tǎ
供奉佛舍利的塔。 唐 李邕 《临淮县普光王寺碑》:“舍利之塔,七宝齐山;浄土之堂,三光夺景。”《宋史·太宗纪二》:“癸亥,詔作 开宝寺 舍利塔成。”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琉璃殿相近青霄,舍利塔直侵云汉。”参见“ 舍利 ”。
词语解释:舍利  拼音:shè lì
(1).梵语,意译“身骨”。 释迦牟尼佛 遗体火化后结成的坚硬珠状物。又名舍利子。《魏书·释老志》:“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亦不燋,或有光明神验, 胡 言谓之‘舍利’。弟子收奉,置之宝瓶,竭香花,致敬慕,建宫宇,谓为‘塔’。”后泛指佛教徒火化后的遗骸。 明 宋濂 《璋公圆冢碑铭》:“以某年月日,奉舍利灵骨归窆於郡之龙井 辩才塔 南,遵像法也。”《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颂毕,荼毗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烟中显出 圆泽 全身本相,合掌向空而去。少焉,舍利如雨。”
(2). 契丹 管军头目。《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初, 契丹 舍利 萴刺 与惕隐皆为 赵德钧 所擒。” 胡三省 注:“舍利、惕隐,皆 契丹 管军头目之称。”《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六年》:“其所署将帅, 契丹 、 九女奚 、 南 、 北皮室 当直舍利及八部落舍利, 山后 四镇诸军约十万八千餘骑。”
词语解释:象牙之塔  拼音:xiàng yá zhī tǎ
原是 法国 十九世纪文艺批评家 圣佩韦 批评同时代消极浪漫主义诗人 维尼 的话。后用以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艺家的小天地。 鲁迅 《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这种文学家,他们都躲在象牙之塔里面;但是‘象牙之塔’毕竟不能住得很长久的呀!” 瞿秋白 《乱弹·世纪末的悲哀》:“他们死也不肯走出‘象牙之塔’,也许走出了‘象牙之塔’,又走进了‘水晶之宫’。”
词语解释:发塔  拼音:fā tǎ
供奉佛发之塔。初供爪发。后又藏其他舍利。《十诵律·比丘诵》:“﹝ 孤独居士 ﹞白佛言:‘世尊,世尊游行诸国土时,我不见世尊故,甚渴仰,愿赐一物,我当供养。’佛与爪髮言:‘居士,汝当供养是爪髮。’居士即时白佛言:‘愿世尊听我起髮塔、爪塔。’佛言:‘听起髮塔、爪塔。’是名起塔法。” 南朝 梁简文帝 《神山寺碑序》:“故髮塔喜园,流名天上;耆山鵠苑,布跡人中。”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髮塔内有 隋 朝舍利。”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坟语·六祖发塔》:“ 六祖 髮塔,在 广州 光孝寺 佛殿后, 六祖 初剃度时,其徒为藏髮於此,盖髮冢也。”
词语解释:舍利子塔  拼音:shè lì zǐ tǎ
远东一种存放圣骨、圣物的神圣场所
词语解释:金字塔  拼音:jīn zì tǎ
古代埃及、美洲的一种建筑物,是用石头建成的三面或多面的角锥体,远看像汉字的‘金’字。埃及金字塔是古代帝王的陵墓。
词语解释:阿育塔  拼音:ā yù tǎ
即塔。 阿育王 改奉佛教后,传说于各地建立八万四千塔,故名。 元 倪瓒 《送僧》诗:“去依阿育塔,还宿梵王家。” 清 赵翼 《刘荫萱远寄藏佛一尊赋谢》诗:“其多岂特八万四千阿育塔,直与 恒河 同数微沙尘。”
词语解释:转塔  拼音:zhuàn tǎ
机床上用枢轴转动的可以安装多种刀具的转塔式刀架,各刀具可迅速转到工作位置
词语解释:吊塔  拼音:diào tǎ
亦作“吊塔”。 吊车的塔架。 冰心 《我站在毛主席纪念堂前》:“四周几座高耸的吊塔上,红旗飘扬。”
词语解释:聚沙成塔  拼音:jù shā chéng tǎ
把细沙堆成宝塔。比喻集少成多。 晋 戴逵 《贻仙城慧命禅师书》:“是以不远 瀟湘 ,来仪 沔 陆,植杖龙泉,仍为精舍,迴车马谷,即创伽蓝,凿岭安龕,詎假聚沙成塔,因山构苑,无劳布金买地。” 冰心 《再寄小读者》十三:“‘渺小’是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的,‘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党是永远重视群众的力量的。”参见“ 聚沙 ”。
词语解释:聚沙  拼音:jù shā
亦作“ 聚砂 ”。 《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原比喻积小善为大行。后亦指年幼慕道,学佛论道。 唐 于志宁 《〈大唐西域记〉序》:“奇开之岁,霞轩月举;聚沙之年,兰薰桂馥。” 唐 李俨 《〈法苑珠林〉序》:“幼嶷聚砂,落饰綵衣之岁;慈殷接蚁,资成具受之坛。” 五代 齐己 《寄怀江西僧达禅翁》诗:“长忆旧山日,与君共聚沙。”
词语解释:乞丢磕塔  拼音:qǐ diū kē tǎ
形容杂乱的样子。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二折:“呀!呀!呀!我则见五箇鏝儿乞丢磕塔稳,更和一箇字儿急留骨碌滚,諕的我咬定下唇,掐定指纹。”
词语解释:趷塔  拼音:kē tǎ
象声词。 元 曾瑞 《醉花阴·怀离》套曲:“祅庙锁趷塔的对岩,蓝桥下忽剌剌的水渰。”
词语解释:六合塔  拼音:liù hé tǎ
见“ 六和塔 ”。
词语解释:六和塔  拼音:liù hé tǎ
亦称“ 六合塔 ”。 在 浙江省 杭州市 城南 钱塘江 边 月轮山 上。塔为八角形,外观十三级,内分七层,高约六十米。 宋 开宝 三年(公元970年) 吴越王 钱俶 建以镇江潮,其地旧有 六和寺 ,故名。历代屡毁屡修。解放后重加修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 杭州市 名胜之一。
词语解释:北寺塔  拼音:běi sì tǎ
原名 报恩寺塔 。在 江苏 苏州市 旧城北部 北寺 内,为 苏州 名胜。相传为 三国 孙权 之母 吴夫人 建造,现存建筑是 南宋 绍兴 年间所重修。八面九层,可供登临。是一座高大完美的楼阁式砖木结构古塔。
词语解释:跳伞塔  拼音:tiào sǎn tǎ
训练跳伞用的塔形建筑物,高度一般为50米。《花城》1981年第5期:“透过树梢,能看到远处的跳伞塔在月光下孤傲地屹立着。”
词语解释:跳塔  拼音:tiào tǎ
见“ 跳塔轮铡 ”。
词语解释:跳塔轮铡  拼音:tiào tǎ lún zhá
比喻手段高强,敢冒险。 元 关汉卿 《鲁斋郎》楔子:“你便不良会可跳塔轮铡,那一个官司敢把勾头押?提起他名儿也怕。”亦省作“ 跳塔 ”。 元 乔吉 《新水令·闺丽》套曲:“唱道成时节準备着小意儿粧鰕,不成时怎肯呆心儿跳塔。”
词语解释:通天塔  拼音:tōng tiān tǎ
自鸣钟的别名。因其形状似塔,故名。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通天塔,即自鸣鐘也。其式坦然剏为之,形如西域浮屠。”
词语解释:修定寺塔  拼音:xiū dìng sì tǎ
修定寺 在 安阳 县城西北 清凉山 南麓。 修定寺 创建于 北魏 ,后屡有兴废,今仅存 唐 建方塔。塔之四壁由模制浮雕砖镶嵌而成,上部为垂幛璎珞,其余部分为菱形方格,内有青龙、白虎、真人、武士、金刚、力士、宝象、侍女、胡人、童子、天马、猛狮等各种图案。制作精细,玲珑剔透,形象生动逼真,是少见的艺术珍品。
词语解释:麻塔  拼音:má tǎ
犹麻达。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三章:“‘怎么’? 生宝 看见 增福 灰溜溜的样子,问,‘掮扫帚的人有麻塔了?’”
词语解释:雷峰塔  拼音:léi fēng tǎ
亦作“ 雷峯塔 ”。 塔名。遗址在 浙江 杭州 西湖 南 夕照山 上。 五代 吴越王 钱俶 所建,1924年倾塌。 元 方回 《三天竺道中》诗:“ 三天竺 路渐平登,高似 雷峯塔 几层。” 清 陈维崧 《满江红·寿武林徐世臣贤配邵孺人六十》词:“夜雨对眠 灵隐寺 ,春帆竞掠 雷峯塔 。” 鲁迅 有《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
词语解释:第塔
方言。这里
词语解释:髭塔  拼音:zī tǎ
供奉佛须发之塔。《法苑珠林》卷十七:“佛告 阿难 曰:‘汝往父王所,取我髭来,合六十四茎。其二茎髭者已施梵王,餘并将来,我欲造塔。’ 阿难 依命取付世尊,佛告诸罗刹:‘我施汝二髭,当造七宝函及造旃檀塔,盛髭供养,以髭威力令汝得诸饮食。’……此之髭塔世尊湼槃时,六十髭塔付彼 无言菩萨 ,令加守护。”
词语解释:杆塔  拼音:gǎn tǎ
架设电线用的支柱的总称。多为木头、钢筋混凝土或钢铁制成,有单杆、双杆、A型杆和铁塔等不同形状。
词语解释:李托塔  拼音:lǐ tuō tǎ
神话故事人物。即 托塔天王 李靖 。因手托降妖宝塔,故称。《西游记》第六回:“只见天王营门外,大小天兵,接住了太子,让开大路,径入辕门,对四天王, 李托塔 、 哪吒 气哈哈的,喘息未定。”
词语解释:钻塔  拼音:zuàn tǎ
指大型钻探机的钢架。 田间 《少女颂》诗:“我看见你,矫健地攀上钻塔。”《诗刊》1978年第1期:“一座座钻塔哟,怎么抖着绿色的衣裳?”
词语解释:伊本·拔图塔  拼音:yī běn · bá tú tǎ
阿拉伯旅行家。1325年开始离乡旅行,到过北非、叙利亚、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以及波斯、中亚、印度等地,遍访伊斯兰教各国,据称到过锡兰(今斯里兰卡)和中国。后出使西班牙和西非。他的旅行见闻被记录成书,称为《伊本·拔图塔游记》
词语解释:仰光大金塔  拼音:yǎng guāng dà jīn tǎ
即“瑞光大金塔”。
词语解释:黄妃塔  拼音:huáng fēi tǎ
五代 吴越王 钱俶 因 黄妃 得子而建,故名 黄妃塔 。因建于 杭州 西湖 南岸 净慈寺 前的 雷峰 上,故又名 雷峰塔 。又因地处 西关 外,所以也称 西关砖塔 。为 西湖 十景之一。现已坍圮。 元 释椿 《谒杨廉夫》诗:“ 扬雄 宅上好修竹, 黄妃塔 前多翠微。” 清 厉鹗 《折桂令·西湖次赵文宝韵》词:“斜阳在 黄妃 旧塔,醉乡眠 苏小 谁家。”
词语解释:伦敦塔  拼音:lún dūn tǎ
英国古城堡。在伦敦市内泰晤士河北岸。由占地约7公顷的庞大建筑群组成,中心为白塔,高约27米。四周围绕十三座塔,外层筑有护城壕。1140年起为王宫,历时四百多年。后曾作国家监狱。现为收藏珍宝文物的博物馆。
词语解释:保俶塔  拼音:bǎo chù tǎ
塔名。在 杭州 西湖 北岸 宝石山 上。又名 保叔塔 。据传为 五代 吴越王 钱俶 的宰相 吴延爽 所建,有九级,本名 宝所塔 ,后毁。 宋 咸平 中僧 永保 募修,减为七级。 保 有戒行,人呼师叔,遂称 保叔塔 。一说, 吴 越王 钱俶 入朝,恐被留不遣,建塔以祈福,故称 保俶塔 。参阅 宋 周密 《武林旧事·湖山胜概》、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北山胜迹一》、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钱俶》、 清 梁章鉅 《浪跡续谈》卷一。
词语解释:佑国寺塔  拼音:yòu guó sì tǎ
北宋 时建筑。位于 河南省 开封市 。塔底直径10.24米,高57.34米,全部用砖砌成,壁内外用铁色琉璃砖包砌,故又称铁塔,是现存最早的琉璃塔。
词语解释:柏子塔  拼音:bǎi zǐ tǎ
湖北省 名塔。在 麻城县 西十公里的 九龙山 上。相传为 唐德宗 时 虚应禅师 所建。因有柏树盘生于中,每至立秋日午,塔四面无影,故名。系砖砌仿木结构,七层六角重檐楼阁式,其左右上角各置一小龛,中供佛像。布局疏朗而巧妙,内有螺旋踏道,可登顶远眺。
词语解释:泡罩塔  拼音:pào zhào tǎ
在其内气体或蒸汽以泡状通过液体的一种塔;尤指板式塔(如用于分馏石油馏出物),其中塔板上具有许多泡罩
词语解释:拉塔  拼音:lā tǎ
(1).见“ 拉答 ”。
(2).见“ 拉搭 ”。
词语解释:拉答  拼音:lā dá
迟钝不灵活貌。《晋书·文苑传·王沉》:“拉答者有沉重之誉,嗛闪者得清剿之声。” 明 高明 《琵琶记·杏园春宴》:“饿老鴟全然拉塔,雁翅板一发雕零。”
词语解释:拉搭  拼音:lā dā
(1).见“ 拉答 ”。
(2).亦作“ 拉塔 ”。方言。交谈;闲谈。 李南力 《姜老三入党》:“我们默默地吃完了饭,听着隔墙……没半点响动了,才慢慢地拉搭起来。” 魏风 等《刘胡兰》:“他大婶,你们 胡兰子 真能干!不是我当前夸奖,全村男女老少,背地里拉塔起来,那个不说咱 胡兰子 有本事!”
词语解释:拉答  拼音:lā dá
迟钝不灵活貌。《晋书·文苑传·王沉》:“拉答者有沉重之誉,嗛闪者得清剿之声。” 明 高明 《琵琶记·杏园春宴》:“饿老鴟全然拉塔,雁翅板一发雕零。”
词语解释:泖塔  拼音:mǎo tǎ
古塔名。因在 泖湖 边,故名。 清 吴伟业 《茸城行》:“ 五茸 城是何王筑? 泖塔 霜高稻叶黄。”
词语解释:泗州塔  拼音:sì zhōu tǎ
古塔名。 唐 代为纪念 僧伽 大师而筑。 宋 初曾修葺。 宋 刘攽 《中山诗话》:“ 泗州塔 ,人传下藏真身,后阁上碑道 兴国 中塑 僧伽 像事甚详……塔本 喻都料 造,极工巧。俗谓塔顶为天门。”
词语解释:小雁塔  拼音:xiǎo yàn tǎ
在 陕西省 西安市 南 荐福寺 内。建于 唐 景龙 年间,因此塔比 慈恩寺 大雁塔 小,故名。塔身为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体型峻秀挺拔。塔原为十五层,经多次地震,塔顶震坍,现余十三层,通高43米。
词语解释:炮塔  拼音:pào tǎ
火炮的装甲防护体。用来保护炮手和火炮。军舰主炮、坦克以及海岸炮等,均采用此种装置。一般有旋转式、固定式两种。形状有柱形、锥形、半球形等。
词语解释:滑塔塔  拼音:huá tǎ tǎ
滑腻貌。《西游记》第八六回:“众妖即至亭内拣了个新鲜的头,教啃净头皮,滑塔塔的,还使盘儿拿出。”
词语解释:枣塔  拼音:zǎo tǎ
枣制食品的一种。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每分列环饼、油饼、枣塔为看盘,次列果子。惟 大辽 加之猪羊鷄鹅兔连骨熟肉为看盘,皆以小绳束之。”
词语解释:山屹塔  拼音:shān yì tǎ
小山丘。如:四周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田园,连山屹塔也没有。
词语解释:水塔  拼音:shuǐ tǎ
自来水设备中增高水压的塔状建筑物,顶端有一个大的储水装置。又名高架水箱。 孙犁 《白洋淀纪事·种谷的人》:“天气很清朗,车站的水塔看的很清楚。”
词语解释:水晶塔  拼音:shuǐ jīng tǎ
喻貌似聪明而心里糊涂的人。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三折:“哎!你一个水晶塔官人忒胡突,便待要罗织就这文书,全不问实和虚。” 元 石子章 《竹坞听琴》第二折:“将那个 包待制 看成做水晶塔,全没些半点儿真实的话。”
词语解释:料敌塔  拼音:liào dí tǎ
即 河北省 定县 开元寺 塔。 宋 为抵抗 辽 金 ,借以瞭望敌情,故名。料,用同“ 瞭 ”。 宋真宗 咸平 四年(1001年)始建, 宋仁宗 至和 二年(1055年)完成。为八角形砖塔,十一层,高八十余米,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词语解释:无量塔  拼音:wú liàng tǎ
佛教语。指 阿育王 塔。佛经说 阿育王 大兴佛事,到处建立寺塔,曾为佛舍利造八万四千塔,布于各地,以推广佛教。《宋书·夷蛮传·闍婆婆达国》:“﹝国王﹞遣使奉表曰:‘……教化已周,入於涅槃,舍利流布,起无量塔。’”参阅《魏书·释老志》《经律异相》卷六。
词语解释:剌塔  拼音:là tǎ
犹邋遢。 元 朱庭玉 《青杏子·归隐》套曲:“拖藜杖芒鞋剌塔,穿布袍麻绦搭撒。” 元 卢挚 《蟾宫曲》之四:“小二哥昔诞剌塔,碌轴上渰着个琵琶。”
词语解释:司令塔  拼音:sī lìng tǎ
旗舰上司令官发号施令的地方。设于舰只甲板前方最高处。
词语解释:经塔  拼音:jīng tǎ
(1).纳藏佛教经咒文字而受人供奉的塔。 晋 法显 《佛园记》:“作 舍利弗 塔, 目连 、 阿难 塔,并阿毗曇律经塔。”
(2).指刻有佛教经文的塔。 明 陶宗仪 《书史会要》卷六:“释 法暉 , 政和 二年天寧节,以细书经塔来上,作正书,如半芝麻粒,写佛书十部。”
词语解释:一圪塔  拼音:yī gē tǎ
亦作“ 一圪垛 ”。亦作“ 一圪堵 ”。亦作“ 一各多 ”。亦作“ 一各都 ”。 方言。犹言一大堆,许许多多。 陕北 民歌《信天游》一:“对面湾里一圪塔艾,虽然年轻心不坏。” 陕北 民歌《信天游》一:“煮了一圪垛钱钱,下了一圪垛米,路上搂柴了一了你。”钱钱,黑豆制食物,形如钱。 韩起祥 《刘巧团圆》:“ 刘媒婆 觉得脸上光采,说了一圪堵感谢的话才走。”秧歌剧《惯匪周子山》第一场:“尔刻你们大家这一各多又来了,怕有什么暴露,我看咱们还是放个哨出去。”秧歌剧《栽树》:“七八月,杏儿桃儿梨儿果子都熟透,树枝上结下一各都。”
词语解释:疋塔  拼音:pǐ tǎ
象声词。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五折:“是是是不商量,来来来可疋塔的提离了鞍鞽上。”
词语解释:珍塔  拼音:zhēn tǎ
宝塔,墖,同“ 塔 ”。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铭》:“敬礼珍墖,归依灵像。”
词语解释:电视发射塔  拼音:diàn shì fā shè tǎ
发射电视信号的塔状建筑物。因支架结构如塔状,故称。支架顶端装有电视信号发射天线。通称电视塔。
共85,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