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斥堠 拼音:chì hòu
见“ 斥候 ”。
词语解释:斥候 拼音:chì hòu
亦作“ 斥堠 ”。
(1).侦察;候望。《史记·李将军列传》:“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司马贞 索隐:“ 许慎 注《淮南子》云:‘斥,度也。候,视也,望也。’”《北史·莫多娄贷文传》:“以轻骑一千,军前斥堠,死於 周 军。” 唐 元稹 《加乌重胤检校司徒制》:“又明於斥候,善揣敌情。”《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嘉熙元年》:“谨斥堠,严巡逻,守御遂固。”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而果也斥候於不及防之地,齎不及防之警报至。”
(2).指侦察、候望的人。《左传·襄公十一年》:“纳斥候,禁侵掠。”《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復远遣斥候,观相径要,欲图 寿春 , 权 以为不可。” 明 朱鼎 《玉镜台记·渡江击楫》:“ 江 阳空阔,谨防斥堠。”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三:“斥堠言贼十餘万,后追甚迫。”
(3).用以瞭望敌情的土堡。 明 尹耕 《紫荆关》诗:“斥堠直通沙磧外,戍楼高并朔云平。”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阮龙光》:“食顷,隐隐闻斥堠下有人絮语。” 谢雪畴 《“老虎团”的结局》:“这两个土堆,本是古代战争烽火中斥堠的遗址。”
(4).指大船上用以瞭望的小屋。《释名·释船》:“五百斛以上还有小屋曰斥候,以视敌进退也。”词语解释:亭堠 拼音:tíng hòu
见“ 亭候 ”。
词语解释:亭候 拼音:tíng hòu
亦作“ 亭堠 ”。 古代边境上用以瞭望和监视敌情的岗亭、土堡。《后汉书·南匈奴传》:“﹝朝廷﹞增缘边兵郡数千人,大筑亭候,修烽火。” 唐 张说 《王氏神道碑》:“亭候恃其长城,庙堂赖其神将。” 宋 司马光 《塞上》诗之二:“旌旗遥背水,亭堠远依山。” 清 曹寅 《驯鹭亭放舟》诗:“隔岸无亭堠,依人只鷺鷥。”词语解释:驿堠 拼音:yì hòu
古时筑在驿道旁用以计里程的土坛。 宋 刘止一 《蓦山溪》词:“清兴与谁同,探梅蕚,溪桥驛堠。” 元 揭傒斯 《送尹十六善叟谒告归茶陵会葬贤兄处士》诗:“望山占驛堠,听雁作城更。”词语解释:里堠 拼音:lǐ hòu
亦作“ 里候 ”。 古时道旁分程记里所设的土堆,犹今之里程碑。《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二》:“自 幽州 至此无里候,其所向不知为南北。” 宋 苏轼 《华阴寄子由》诗:“里堠消磨不禁尽,速携家餉劳驂騑。”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州郡方域·里路》:“按 黄帝 游幸天下,而车以记里,疑道路之纪以里堠,起 轩辕 时也。”《辽史·地理志三》:“自此入山,詰曲登陟,无復里堠,但以马行记日,约其里数。”词语解释:边堠 拼音:biān hòu
古代设置于边地以探望敌情的土堡。 宋 陆游 《叙州》诗:“须信时平边堠静,传烽夜夜到西楼。”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八:“ 卢询祖 斥脩边堠,作《长城赋》。”词语解释:津堠 拼音:jīn hòu
渡口上供瞭望用的土堡。 宋 周邦彦 《兰陵王·柳》词:“悽惻,恨堆积,渐别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词语解释:官堠 拼音:guān hòu
古代记里程的土墩。 唐 白居易 《社日关路作》诗:“愁立驛楼上,厌行官堠前。” 宋 辛弃疾 《玉楼春·用韵答叶仲治》词:“心如溪上钓磯閒,身似道旁官堠嬾。”词语解释:石堠 拼音:shí hòu
路旁记里的石堆。亦泛指用作表识的石堆。 唐 姚合 《送少府田中丞入西蕃》诗:“ 萧关 路絶久,石堠亦为尘。”《旧唐书·德宗纪下》:“詔 涇原 刘昌 於 平凉 会盟所收被害将士骸骨,葬於 浅水原 ,为二冢,立石堠志之,题曰 怀忠冢 。”词语解释:烽堠 拼音:fēng hòu
见“ 烽候 ”。
词语解释:烽候 拼音:fēng hòu
亦作“ 烽堠 ”。
(1).烽火台。《东观汉记·郭伋传》:“ 伋 知 卢芳 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以结寇心。”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邮亭一萧索,烽候各崎嶇。”《明史·刘荣传》:“请於 金线岛 西北 望海堝 筑城堡,设烽堠,严兵以待。”
(2).指战火。 清 高其倬 《和许子逊中秋风雨后看月原韵》:“ 三吴 烽堠静,弦管自年年。”词语解释:野堠 拼音:yě hòu
古代野外标记里程的土坛。 元 周伯琦 《纪行诗》:“市楼风策策,野堠雾冥冥。”词语解释:墩堠 拼音:dūn hòu
了望敌情的堡垒,烽堠。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古长城》:“蜿蜒数千里,屯戍墩堠,犹有存者。”词语解释:岭堠 拼音:lǐng hòu
山上的土堡。 唐 许棠 《寄建州姚员外》诗:“ 岭 堠蛮云积, 闽 空瘴雨垂。”词语解释:土堠 拼音:tǔ hòu
见“ 土候 ”。
词语解释:土候 拼音:tǔ hòu
亦作“ 土堠 ”。 古代记里程的土堆。《周书·韦孝宽传》:“先是,路侧一里置一土候,经雨頽毁,每须修之。自 孝宽 临州,乃勒部内当候处植槐树代之。” 宋 陆游 《有怀梁益旧游》诗:“土堠累累隻复双,悠然残梦对寒釭。” 朱东润 注:“古代记里用土堠,亦称土墩。出城五里用单墩,十里用双墩。”词语解释:兵堠 拼音:bīng hòu
古代用来了望敌情的土堡。 唐 皮日休 《鲁望读襄阳耆旧传见赠五百言次韵》:“爰从 景升 死,境上多兵堠。 檀溪 试戈船, 峴岭 屯贝胄。”词语解释:邮堠 拼音:yóu hòu
亦作“ 邮候 ”。 传舍,馆驿。 唐 元稹 《〈白氏长庆集〉序》:“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杂说》:“若使吾心为邮候,忧乐喜怒,至而不久舍,毋令少宿则善矣。”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八:“ 孔承恭 上言:举令文‘贱避贵’之类四条,乞置木牌,立於邮堠,以为民告诉,行之。”词语解释:辰堠 拼音:chén hòu
古代驿站间标志道里的土坛。 唐 无名氏 《大唐传载》:“ 郑公 审 , 开元 中为殿中侍御史,充馆驛使,令每传舍立辰堠,自公始也。”词语解释:鹭堠 拼音:lù hòu
《魏书·官氏志》:“以伺察者为候官,谓之白鷺,取其延颈远望。”后因以“鷺堠”指做伺察工作的人。 清 王鹏运 《蓦山溪·午发桃源明日抵清河矣》词:“鷺堠懒於人,定怜客往还何骤。”词语解释:封堠 拼音:fēng hòu
古代划分疆界和分程记里的土墩。词语解释:延鹭堠 拼音:yán lù hòu
指亭堠。古代边境上专用以候望敌情者。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宫室·延鹭堠画乌亭》:“余旧有《纪行》诗:‘山遮延鷺堠,江绕画乌亭。’上句用 元魏 改官制,以候望官为白鷺,取其延望之意,其时亭堠多刻鷺像也。”词语解释:望妇堠 拼音:wàng fù hòu
古土台名。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惠王 知 蜀王 好色,许嫁五女於 蜀 , 蜀 遣五丁迎之。还,到 梓潼 ,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 秦 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直顶上有平石。 蜀王 痛伤,乃登之,因命曰 五妇冢 ,山川平石上为 望妇堠 ,作 思妻臺 。今其山或名 五丁冢 。”词语解释:狼堠 拼音:láng hòu
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因用狼烟报警,故名。 明 郑若庸 《玉玦记·传旨》:“边塞静狼堠烟消,禁远 龙城 天渺。”词语解释:堡堠 拼音:pù hòu
碉堡。 康有为 《过昌平城望居庸关》诗:“时平堡堠生青草,欲出军都弔鬼雄。”词语解释:坼堠 拼音:chè hòu
即斥候。侦察。亦指侦察的人。 清 王顼龄 《喜湖南诸路大捷和学士李容斋前辈韵》:“万里 长江 消坼堠,直从 楚 尾至 吴 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