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号去声 [操行,名词][hào,号令][hào,爱好][慰劳。牢去声。慰也。][dào,颠倒][zào,就也,名词][bào,强暴][mào][gào][mào]翿[dào,覆盖][音奥。深也。一曰水名。][lào][bào][详注1][mào]


注1:凿 《集韵》《韵会》《正韵》在到切,漕去声。《集韵》穿空也。《增韵》孔宠。《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凡辐,量其凿深以为辐广。《释文》凿,曹报反。又如字。《前汉·楚元王传》羊入其凿。《师古注》凿,在到反。谓所穿冢藏者。《楚辞·九辩》何时俗之工巧兮,灭规矩而攺凿。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 又《集韵》七到切,音操。冗也。
末字词组
洒埽电埽闹埽披埽拜埽岸埽堤埽 
却埽下埽泛埽清埽河埽坝埽相门洒埽 

词语解释:洒埽  拼音:sǎ sào
见“ 洒扫 ”。
词语解释:洒扫  拼音:sǎ sǎo
亦作“ 洒埽 ”。
(1).先洒水在地上浥湿灰尘,前后清扫。《韩诗外传》卷六:“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魏其 与其夫人益市牛酒,夜洒埽,早帐具至旦。” 宋 苏轼 《雨中过舒教授》诗:“客来淡无有,洒扫凉冠屨。”
(2).指扫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汶水》:“ 嬴县 西六十里,有 季札 儿冢,冢圆,其高可隐也。前有石铭一所, 汉 末 奉高 令所立,无所述敍,标誌而已。自昔恆蠲民户洒扫之,今不能然。” 唐 王建 《寒食行》:“牧儿驱牛下塚头,畏有家人来洒扫。”
(3).剪除;肃清。 唐 武元衡 《出塞作》诗:“要须洒扫 龙沙 浄,归謁明光一报恩。”
洒水扫地;清除。《诗·豳风·东山》:“洒埽穹窒,我征聿至。”《论语·子张》:“ 子夏 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汉书·叙传上》:“方今大 汉 洒埽羣秽,夷险芟荒,廓帝紘,恢皇纲,基隆於 羲 农 ,规广於 黄 唐 。”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杨敬真》:“﹝ 杨氏 ﹞性沉静,不好戏笑,有暇必洒扫静室,闭门闲坐。”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初 宋 元嘉 间,蠲 鲁郡 民 孔景 等五户,供 孔子 庙洒扫役。”
词语解释:却埽  拼音:què sào
见“ 却扫 ”。
词语解释:却扫  拼音:què sǎo
亦作“却埽”。亦作“却扫”。 不再扫径迎客。谓闭门谢客。 三国 魏 王粲 《寡妇赋》:“闔门兮却扫,幽处兮高堂。”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闭关却扫,塞门不仕。” 宋 范成大 《秋日杂兴》诗之一:“我友蓬蒿士,却扫谢四邻。” 康有为 《自都归乡黄季度别驾以诗慰问奉次原韵》:“上书痛哭叹中原,岂意穷山却埽门。”
词语解释:电埽  拼音:diàn sào
见“ 电扫 ”。
词语解释:电扫  拼音:diàn sǎo
亦作“ 电埽 ”。
(1).像闪电划过。比喻迅速扫荡净尽。 唐 元稹 《苦雨》诗:“阴沴皆电扫,幽妖亦雷驱。” 清 郑燮 《念奴娇·金陵怀古·周瑜宅》词:“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櫓云崩,旌旗电扫,熛射 江 流血。”
(2).像内电划过。谓将事情迅速处理完毕。 宋 刘克庄 《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词:“万卷星罗,千篇电扫,肯学穷儿事 楚 骚。”《宋史·钱勰传》:“﹝ 钱勰 ﹞復知 开封 ,临事益精…… 軾 ( 苏軾 )曰:‘电扫庭讼,响答诗筒,近所未见也。’”
(3).像闪电划过。比喻迅速消逝。 宋 李清照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五十年功如电扫, 华清宫 柳 咸阳 草。” 宋 吴潜 《满江红·寄赵文仲南仲领淮东帅宪》词:“比君家兄弟,可能豪杰。草木声名如电扫,毡裘心胆闻风折。”
词语解释:下埽  拼音:xià sào
筑堤时把筑堤材料放下去。埽,用秫秸、芦苇、树枝等捆成的筑堤材料。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此今治河下埽之始,但今易以柳枝,苇条耳。”《儿女英雄传》第二回:“他在工多年,讲到那些里头--挑坝、下埽、加堤的工程,怎样购料,怎样作工,怎样省事,怎样赚钱--那一件也瞒他不过。”
词语解释:闹埽  拼音:nào sào
见“ 闹扫 ”。
词语解释:闹扫  拼音:nào sǎo
亦作“ 闹埽 ”。 唐 代宫女梳的一种发髻。 唐 张氏女 《梦王尚书口授吟》:“鬟梳闹扫学宫妆,独立闲庭纳夜凉。”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士庶》:“闹埽,髻名。” 清 王丹林 《银塘曲》诗:“团扇承恩夏日长,晚装闹扫追微凉。”
词语解释:泛埽  拼音:fàn sào
亦作“氾埽”。亦作“氾扫”。 洒扫。《礼记·郊特牲》:“氾埽反道。”《周礼·夏官·隶仆》“掌五寝之埽除粪洒之事” 汉 郑玄 注:“氾埽曰埽,埽席前曰拚。” 陆德明 释义:“氾埽,洒埽同。”《孔子家语·郊问》:“郊之日,丧者不敢哭,凶服者不敢入国门,氾埽清路,行者必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窦氏》:“客既坐,主人始操篲,殷勤氾扫。”一说,为广泛扫除。见《礼记·少仪》“氾埽曰埽” 唐 孔颖达 疏。
词语解释:披埽  拼音:pī sào
犹清除。《后汉书·皇甫规传》:“其常侍尤无状者,亟便黜遣,披埽凶党,收入财贿,以塞痛怨,以答天诫。”
词语解释:清埽  拼音:qīng sào
见“ 清扫 ”。
词语解释:清扫  拼音:qīng sǎo
亦作“ 清埽 ”。 清除;扫净。《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清埽所灾之处,不敢於此有所立作,萐莆、嘉禾必生此地,以报陛下虔恭之德。”《诗刊》1977年第9期:“鲲鹏正在壮丽的太空中遨游,展开巨翅,将宇宙尘埃清扫。”
词语解释:拜埽  拼音:bài sào
见“ 拜扫 ”。
词语解释:拜扫  拼音:bài sǎo
亦作“ 拜埽 ”。 扫墓,上坟。《南史·梁纪中·武帝下》:“拜扫山陵,涕泪所洒,松草变色。” 唐 徐凝 《嘉兴寒食》诗:“ 嘉兴 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归。”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拜埽》:“《后汉·光武纪》云:‘ 建武 十年八月,幸 长安 ,有事十一陵。’盖躬祭於墓也,即今上坟。拜埽盖起於此。” 元 张可久 《落梅风·春情》曲:“秋千院,拜扫天,柳阴中躲鶯藏燕。”《白雪遗音·马头调·雷峰塔》:“清明拜扫,搭船借伞,前世恩人来相见。”
词语解释:河埽  拼音:hé sào
古代治河工程中所用的埽料。亦指用埽料修成的堤坝。 宋 苏辙 《论雇河夫不便札子》:“今 河 埽梢、桩之类,纳时数目不足。”《宋史·职官志五》:“轮遣丞一人出外治河埽之事。”
词语解释:岸埽  拼音:àn sào
用秫秸、柳枝、竹索等捆扎而成的护堤或堵口子的设施。《明史·蔺芳传》:“新筑岸埽,止用草索,不能坚久。宜编木成大囷,贯桩其中,实以瓦石,復以木横贯桩表,牵筑隄上,则杀水固隄之长策也。”
词语解释:坝埽  拼音:bà sào
束水工程建筑的一种。因与河堤成丁字形,今名丁坝。它可以固定河道,保护堤岸免受水流的冲刷;在较宽的河道里,则可使河床束窄,河槽刷深,以利通航;于河道的弯曲的凹岸一侧,则起转变流向,保护凹岸的作用。
词语解释:堤埽  拼音:dī sào
堤和埽。亦泛指堤坝。《金史·河渠志八》:“窃惟御水患者,不过堤埽。” 清 吴伟业 《汴梁》诗之二:“城上 黄河 屈注来,千金堤埽一时开。”
词语解释:相门洒埽  拼音:xiāng mén sǎ sào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魏勃 少时,欲求见 齐 相 曹参 ,家贫无以自通,乃常独早夜埽 齐 相舍人门外……於是舍人见 勃 曹参 ,因以为舍人。”后因以“相门洒埽”形容干求有术。 清 钱谦益 《吉水公总宪诣阙》诗:“世路揶揄诚有鬼,相门洒埽岂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