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末字词组
荫埶贵埶辅埶权埶战埶形埶合埶神龙失埶
荣埶负埶趣埶体埶强埶声埶审曲面埶 
兵埶乘埶面埶成埶水埶名埶地埶 

词语解释:荫埶  拼音:yīn yì
同“廕埶”。
荫势。谓仗他人庇护而获得的权势。
词语解释:荣埶  拼音:róng yì
见“ 荣势 ”。
词语解释:荣势  拼音:róng shì
亦作“荣勎”。 显贵有权势。《后汉书·樊宏传》:“吾非不喜荣埶也,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南史·萧允传》:“﹝ 萧允 ﹞答曰:‘已许 晋安 ,岂可忘信。’其恬荣势如此。” 唐 刘禹锡 《高陵令刘君遗爱碑》:“而占 涇 之腴皆权倖家,荣势足以破理,诉者覆得罪,繇是咋舌不敢言。”
词语解释:兵埶  拼音:bīng yì
指用兵布阵。《后汉书·皇甫规传》:“土地山谷,臣所晓习;兵埶巧便,臣已更之。”《后汉书·皇甫规传》:“﹝臣﹞以所习地形兵埶,佐助诸军。”
词语解释:贵埶  拼音:guì yì
见“ 贵势 ”。
词语解释:贵势  拼音:guì shì
亦作“ 贵埶 ”。
(1).谓位高有权势。《艺文类聚》卷五三引《尸子》:“举士不论才,而以贵势为仪,则 伊尹 、 管仲 不为臣矣。” 宋 王珪 《夏文庄公竦神道碑》:“故士大夫遥生惮疑,而少己附者,公居亦防畏,不敢以贵埶自安也。”
(2).指居高位有权势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然车迹不軔权右之国,尺牘不经贵势之庭。” 宋 程颐 《葬说》:“惟五患者不得不慎:须使异日不为道路,不为城郭,不为沟池,不为贵势所夺,不为耕犂所及。” 苏曼殊 《焚剑记》:“偶於市卖酥饼,见贵势导从如云,乃生故人,请为记室参军。”
(3).尊贵者的威势。 明 庄元臣 《叔苴子外编》卷一:“天下有贵势,有众势。贵势在上,众势在下。贵势行则治,众势行则乱。惟贤明之君能分天下之众势以成一人之贵势。”
词语解释:负埶  拼音:fù yì
见“ 负势 ”。
词语解释:负势  拼音:fù shì
亦作“ 负埶 ”。 倚仗权势。《后汉书·第五种传》:“中常侍 单超 兄子 匡 为 济阴 太守,负埶贪放, 种 欲收举,未知所使。”《新唐书·任瓌传》:“ 瓌 歷职有功,然补吏多为亲故人私,至负势賕请。” 元 黄溍 《格庵先生阡表》:“会其姪 蕃 世守 广德 ,负势贪虐,公奏黜之。”
词语解释:乘埶  拼音:chéng yì
同“ 乘势 ”。 《后汉书·陈蕃传》:“时小黄门 赵津 、 南阳 大猾 张氾 等,奉事中官,乘埶犯法。”
词语解释:辅埶  拼音:fǔ yì
指辅弼之臣的拥戴辅佐之力。《荀子·成相》:“上壅蔽,失辅埶,任用谗夫不能制。” 杨倞 注:“失辅弼之臣,则埶不在上。”
词语解释:趣埶  拼音:qù yì
见“ 趣势 ”。
词语解释:趣势  拼音:qù shì
亦作“ 趣埶 ”。
(1).顺应形势。《后汉书·窦融传论》:“ 竇融 始以豪侠为名,拔起风尘之中,以投天隙。遂蝉蜕王侯之尊,终膺卿相之位,此则徼功趣埶之士也。”
(2).趋附权势。《后汉书·蔡邕传》:“侍中祭酒 乐松 、 贾护 多引无行趣埶之徒,并待制 鸿都门 下。”《北史·贾思伯传》:“ 思伯 与 元兴 同事,大相友昵, 元兴 时为 元叉 所宠,论者讥其趣势云。”
词语解释:面埶  拼音:miàn yì
见“ 面势 ”。
词语解释:面势  拼音:miàn shì
亦作“ 面埶 ”。 方面;形势。《周礼·考工记序》:“或审曲面埶,以飭五材,以辨民器。”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审曲面埶,审察五材曲直方面形埶之宜以治之及阴阳之面背是也。” 孙诒让 正义:“ 郑鍔 云:‘审曲者,审其曲也。面埶者,面其埶也。材有曲直,直者不待审而可知,审其曲者,然后见其理之所在。埶有向背,背者不可向以为用,面其埶然后顺其体之所向。’……与 先郑 异,亦通。”后据 郑 注引申为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的情势、外观、位置。 南朝 梁武帝 《游锺山大爱敬寺》诗:“面势周大地,縈带极长川。” 唐 杜甫 《寄题江外草堂》诗:“敢谋土木丽,自觉面势坚。” 宋 程大昌 《北边备对·黄河四大折》:“ 黄河 自 盐泽 西来,暨达 潼关 ,其面势所向,凡四大折。”
词语解释:权埶  拼音:quán yì
见“ 权势 ”。
词语解释:权势  拼音:quán shì
亦作“ 权埶 ”。
(1).权力和势力。《庄子·徐无鬼》:“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后汉书·马廖传》:“ 廖 性质诚畏慎,不爱权埶声名,尽心纳忠,不屑毁誉。” 唐 杜甫 《狂歌行赠四兄》:“兄将富贵等浮云,弟切功名好权势。” 沙汀 《还乡记》七:“在目前大部分农村中,除了保甲帮会,也就无所谓权势了。”
(2).指居高位有势力的人。《后汉书·滕抚传》:“性方直,不交权埶,宦官怀忿。”《北齐书·元孝友传》:“性无骨鯁,善事权势,为正直者所讥。” 宋 王禹偁 《殿中丞赠太常少卿桑公神道碑铭》:“随乡举累上,为权势所轧,退耕肄业。”《红楼梦》第六三回:“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
(3).指不断变化的形势。 汉 贾谊 《过秦论》:“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词语解释:体埶  拼音:tǐ yì
见“ 体势 ”。
词语解释:体势  拼音:tǐ shì
亦作“ 体埶 ”。
(1).形体态势。 汉 班固 《西都赋》:“於是天子乃登 属玉 之馆,歷 长杨 之榭,览山川之体势,观三军之杀获。”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鹤汀鳧渚,穷岛屿之縈迴,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清 姚鼐 《瓦棺寺》诗:“招提地亦古 长干 ,围入南城体势残。”
(2).指诗文字画的形体结构、气势风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 宋 范仲淹 《〈赋林衡鉴〉序》:“ 仲淹 少游文场,尝禀词律……其於句读声病,有今礼部之式焉,别析二十门,以分其体埶。” 清 恽敬 《答伊扬州书》四:“所惠 香山老人 画,是其晚年之笔,意境超远,体势雄厚。”
(3).犹情势,形势。 宋 范仲淹 《答赵元昊书》:“且 契丹 自 石晋 朝有援立之功,时已称帝,今大王世受天子建国封王之恩……乃欲拟 契丹 之称(帝),究其体势,昭然不同。” 宋 范仲淹 《让观察使第二表》:“落内朝之职,改为外官,使节制诸将,顿失体势。”
(4).犹形状,样子。 明 徐阳辉 《脱囊颖》第四折:“呀,这些时急煎煎体势忙,有甚么漫打商量,他坐观人成败和得丧。” 章炳麟 《与人论文书》:“夫欲物其体势,视若蔽尘,笑若龋齿,行若曲肩,自以为妍,而祇益其丑也。”
词语解释:成埶  拼音:chéng yì
(1).一成不变之势。《史记·太史公自序》:“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埶,一本作“ 势 ”。
(2).发展的趋势。《后汉书·耿弇传论》:“ 淮阴 廷论 项王 ,审料成埶,则知 高祖 之庙胜矣。”
词语解释:战埶  拼音:zhàn yì
作战的形式、方法。《孙子·势》:“战埶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一本作“ 战势 ”。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奇正》:“故战埶,胜者益之,败者代之,劳者息之,飢者食之。”
词语解释:强埶  拼音:qiáng yì
亦作“彊埶”。 见“ 强势 ”。
词语解释:强势  拼音:qiáng shì
亦作“彊埶”。亦作“彊势”。
(1).豪门势要。《后汉书·酷吏传序》:“ 温舒 有虎冠之吏, 延年 受屠伯之名,岂虚也哉!若其揣挫彊勎,摧勒公卿,碎裂头脑而不顾,亦为壮也。”
(2).强大的势力。《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 俭 坚守, 钦 在外为游兵”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俭钦 等表曰:‘多休守兵,以占高第,以空虚四表,欲擅彊势,以逞姦心。’”
词语解释:水埶  拼音:shuǐ yì
见“ 水势 ”。
词语解释:水势  拼音:shuǐ shì
亦作“ 水埶 ”。
(1).水流的趋势。《周礼·考工记·匠人》:“凡沟必因水埶,防必因地埶。”《宋史·河渠志一》:“一遇盛涨,水势西合入北流,则东流遂絶。”
(2).指水位或水的流量与冲力。《魏书·李崇传》:“ 衍淮堰 未破,水势日增。”《宋史·河渠志二》:“水势湍猛,发泄不及。”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 黄河 ﹞一千七百一川仍在,水势恐仍不小。” 丁玲 《袁广发》:“水势又急又险,眼看要把纱冲走,岸上的人全乱喊乱叫。”
(3).指游水的技能。《水浒传》第一一三回:“近来一冬,都学得些水势,因此无人敢来侵傍。”
词语解释:形埶  拼音:xíng yì
见“ 形势 ”。
词语解释:形势  拼音:xíng shì
亦作“ 形埶 ”。
(1).形态;形体。《文子·自然》:“夫物有胜,唯道无胜,所以无胜者,以其无常形势也。” 唐 贾躭 《赋虞书歌》:“众书之中 虞 书巧,体法自然归大道,不同 怀素 只攻 颠 ,岂类 张芝 惟创草。形势素,筋骨老。”《水浒传》第一一一回:“ 焦山 上一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 山里寺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肘痈》“势小为癤势大痈”注:“形势小者为癤毒,形势大者为痈。”
(2).局势;情况。《文子·上德》:“质的张而矢射集,林木茂而斧斤入,非或召之也,形势之所致。” 唐 元稹 《故中书令赠太尉沂国公墓志铭》:“公既为刺史子,又多才,好读书,识理乱形势。” 元 邓玉宾 《粉蝶儿·红绣鞋》套曲:“陪着笑频哀告,镇着色下风雹,比这砍柴的形势恶。” 赵树理 《三里湾》二九:“实际上她的头脑还很清楚,能考虑到当前的形势是否对自己有利。”
(3).指趋势。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伊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也踹不到,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4).指文章的格局。 宋 秦观 《谢王学士书》:“凡方册所载,简牘所存,不见则已,苟有见焉,未尝不熟诵其文,精覈其义,纵观其形势而私掇其精华。”
(5).势力;力量。《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 厉 幽 之后,王室缺,侯伯彊国兴焉,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纯,形势弱也。” 宋 曾巩 《契丹》:“ 宋 兴, 太祖 明经纶之体,尊择用将帅……所属任皆天下之材,委任专而听断明,豪杰之士得尽其智力以赴功。故养士少而形势强。”
(6).权势,权位。《荀子·正论》:“爵列尊,贡禄厚,形埶胜。” 杨倞 注:“形埶,谓埶位也。”
(7).引申指权贵。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伺候於公卿之门,奔走於形势之途。” 宋 范仲淹 《范公墓志铭》:“初公为 洛阳 主簿,实典廪纳,而邑多权要,公必先细民而后形势。” 清 彭绍升 《陈和叔传》:“﹝ 陈和叔 ﹞不肯趋避形势、揣摩风气为巧言。”
(8).气势;声势。 宋 苏洵 《审敌》:“兵法曰:词卑者进也,词强者退也。今 匈奴 之君臣莫不张形势以夸我,此其志不欲战明矣。” 蒋光慈 《田野的风》四五:“‘知道了。’囚犯们这样齐声地回答着,仿佛如听了军令一般的形势。”
(9).地理状况;地势。《荀子·强国》:“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唐 刘知几 《史通·点烦》:“是以聚米为穀,贼虏之虚实可知,画地成图,山川之形势之易悉。” 清 程嗣立 《送边秀才入成都》诗:“向西形势参天出,稽古名流爱 蜀 行。” 杨朔 《万丈高楼平地起》:“1959年初夏,我来到海峡,爬上一座高山,想了望了望海山的形势。”
(10).险要之地。《南齐书·刘善明传》:“ 淮南 近畿,国之形势,自非亲贤,不使居之。” 宋 陈亮 《中兴论》:“精间谍以得虏人之情,据形势以动中原之心。”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四:“且又无名位之可以号召、形势之可以固守。”
(11).指地形险要。 宋 秦观 《鲜于子骏行状》:“公以 剑门 形势之地,当分权以制内外。” 清 沉葆桢 《察看海口船坞大概情形疏》:“自 闽安 而上, 洋屿 、 罗星塔 、 乌龙江 、 林浦 皆形势之区。”
(12).军阵;阵势。《汉书·艺文志》:“形势者,靁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上命诸将按兵不战,示以形势。”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捷智·洪钟》:“舟中, 朝京 与客奕, 钟 在旁諦观久之,悟其形势,导父累胜。”
词语解释:声埶  拼音:shēng yì
见“ 声势 ”。
词语解释:声势  拼音:shēng shì
亦作“ 声埶 ”。
(1).声威气势。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书到, 荆州 便勒见兵,与建忠将军协同声势,州郡各整戎马,罗落境界,举师扬威,并匡社稷。” 唐 韩愈 《答吕毉山人书》:“夫 信陵 , 战国 公子,欲以取士声势倾天下而然耳。” 宋 陆游 《龙挂》诗:“ 成都 六月天大风,发屋动地声势雄。”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一章:“当时《生活周刊》风行海内外,声势日大。”
(2).指军队间遥相呼应,互为支援。 三国 魏 曹丕 《问雍州刺史张既令》:“试守 金城 太守 苏则 ,既有绥民平夷之功,闻又出军西定 湟中 ,为 河 西作声势,吾甚嘉之。”《三国志·魏志·张既传》:“ 既 进兵为护 羌 校尉 苏则 声埶,故 则 得以有功。”《魏书·元帝纪》:“遣征东将军 长孙道生 ,给事黄门侍郎 奚观 率精骑二万袭 冯跋 ,又命驍骑将军 延普 自 幽州 趋 辽西 为声势,帝自 突门岭 待之。”《周书·叱罗协传》:“﹝ 协 ﹞復遣大都督 裴孟尝 领百骑继进,为其声势。”
(3).犹权势。声望与势力。《后汉书·窦宪传》:“ 宪 恃宫掖声埶,遂以贱直请夺 沁水公主 园田,主逼畏,不敢计。” 宋 苏轼 《答刘巨济书》:“恨僕声势低弱,不能力为发扬。”《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假如当日小姐贪了上大夫的声势,嫁着 公孙黑 ,后来做了叛臣之妻,不免守几十年之寡。” 丁玲 《母亲》一:“饭当然还有得一口吃,可是声势是难了。”
(4).特指文章的声韵气势。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声势沿顺属对稳切者,为律诗。”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四:“七言歌行始於 六朝 ,其间有长短句,有换韵,音节低昂,声势稳密。”
(5).古代对音译的十二个梵语元音的一种称呼。 章炳麟 《国故论衡·音理论》:“韵纽者, 慧琳 《一切经音义》称梵文阿等十二字为声埶,迦等三十五字为体文。声埶者,韵;体文者,纽也。” 章炳麟 《国故论衡·音理论》:“所谓声埶者,谓韵终所收,若水之走尾閭也。”
词语解释:名埶  拼音:míng yì
见“ 名势 ”。
词语解释:名势  拼音:míng shì
亦作“ 名埶 ”。 名声与权势。《列子·黄帝》:“中夜, 禾生 、 子伯 二人,相与言 子华 之名势。”《后汉书·邓禹传》:“﹝ 邓禹 ﹞事母至孝。天下既定,常欲远名埶。”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 遵度 与物无竞……不喜名势。”
词语解释:合埶  拼音:hé yì
见“ 合势 ”。
词语解释:合势  拼音:hé shì
亦作“ 合埶 ”。 犹合力;协力。《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城中亦鼓譟而出,中外合埶,震呼动天地, 莽 兵大溃。”《隋书·韩擒虎传》:“本奉明旨,令臣与 弼 同时合势,以取伪都。” 宋 王禹偁 《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奉撰敕》:“ 世宗 遣公率战舰数百艘以袭之,且命襄帅 慕容延釗 领轻骑登陆而进,与贼遇於江中,合势大战,尽破之。”
词语解释:审曲面埶  拼音:shěn qǔ miàn yì
亦作“ 审曲面势 ”。 原指工匠做器物时审度材料的曲直。后指区别情况,适当安排营造。《周礼·考工记序》:“或审曲面埶,以飭五材,以辨民器。” 郑玄 注:“审曲面埶,窗察五材曲直、方面形埶之宜以治之。” 汉 张衡 《东京赋》:“总风雨之所交,然后以建王城。审曲面势,泝 洛 背 河 ,左 伊 右 瀍 。” 清 侯方域 《定鼎说》:“ 高皇帝 之经邑也,审曲面势,盖尝靡地不营矣。”亦省作“ 审曲 ”。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乃命审曲之官,选明中之士,陈圭置臬,瞻星揆地,兴復表门,草创华闕。”
词语解释:地埶  拼音:dì yì
见“ 地势 ”。
词语解释:地势  拼音:dì shì
亦作“ 地埶 ”。
(1).埶,“ 势 ”的古字。土地山川的形势。《周礼·考工记·匠人》:“凡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史记·高祖本纪》:“ 秦 ,形胜之国,带 河 山 之险,县隔千里……地埶便利,其以下兵於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汉 张衡 《南都赋》:“尔其地势,则 武闕 关其西, 桐栢 揭其东。” 宋 梅尧臣 《五月十三日大水》诗:“我家地势高,四顾如湖淲。”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二章:“两天后由一个行地理的风水先生用罗盘在后山顶上勘定了地势。”
(2).埶,“ 势 ”的古字。地位;权势。《尹文子·大道上》:“吾亦不敢据以为天理,以为地势之自然者尔。”《后汉书·党锢传·尹勋》:“宗族多居贵位者,而 勋 独持清操,不以地埶尚人。”《隋书·艺术传·庾质》:“ 玄感 地势虽隆,德望非素,因百姓之劳苦,冀侥倖而成功。” 宋 苏轼 《乞罢学士除闲慢差遣札子》:“盖缘臣赋性刚拙,而宠禄过分,地势侵迫,故致纷紜,亦理之当然也。”
(3).埶,“ 势 ”的古字。指地方上的情形。《西游记》第六七回:“你这贵处,地势清平,又许多人家居住,更不是偏僻之方,有甚么妖精,敢上你这高门大户?”
词语解释:神龙失埶  拼音:shén lóng shī yì
喻失去权位。埶,同“ 势 ”。《后汉书·隗嚣传》:“要之,鱼不可脱於渊,神龙失埶,即还与蚯蚓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