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真平声 椿[zhūn][详注1][yīn][lún][详注2][bīn][qín zhēn][jūn][详注3][xún][jīn][撫也。][bīn][mín][xín][chén][zhēn]泿迿[详注4][shēn]


注1:振 音真。厚也。《诗·周南》宜尔子孙振振兮。《传》仁厚也。《又》振振公子。《传》信厚也。
注2:信 升人切。與申同。《易·繫辭》往者,屈也。來者,信也。《詩·邶風》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又同身。《周禮·春官》侯執信圭,伯執躬圭。《註》信圭,刻人形伸也。躬圭,刻人形屈也。
注3:僎 通作遵。《礼·少仪》介爵,酢爵,僎爵皆居右。《注》古文礼僎作遵,谓乡人为卿大夫,来观礼者。又《仪礼·乡饮酒礼》遵者降席。《注》遵者,谓此乡之仕至大夫者,今来助主人乐宾,主人所荣而遵法者也。今文遵为僎,或为全。
注4:螾 音寅。《類篇》蟲名,寒螿也。 又《正韻》螼螾。《賈誼·弔屈原文》夫豈從蝦與蛭螾。讀平聲。
首字词组
因缘因心因袭因头因利乘便因地制宜因噎废食因陁罗
因循因子因便因踬因难见巧因诸因明论因式
因依因地因任因命守时因陋就寡因陀啰因材施教因循守旧
因此因仍因习因余之国因祸为福因素因果报应因陋就简
因果因明因附因乌及屋因霄因时制宜因小失大因提
因为因是因藉因人成事因祸得福因提梨因势利导因敌为资
因声因革因此上因事制宜因风吹火因敌取资因应 
因由因报因监因公假私因缘为市因树为屋因国 
因而因数因尘因公行私因间因母因承 

词语解释:因缘  拼音:yīn yuán
(1).机会;缘分。《史记·田叔列传》:“﹝ 任安 ﹞少孤贫困,为人将车之 长安 ,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 唐 韩愈 《答李秀才书》:“时吾子在 吴 中,其后 愈 出在外,无因缘相见。” 清 刘大櫆 《吴蕊圃先生七十寿序》:“予心往先生,而自恨无因缘相见也。”
(2).依据;凭借;攀附。《汉书·郑崇传》:“上欲封祖母 傅太后 从弟 商 , 崇 諫曰:‘…… 孔乡侯 ,皇后父; 高武侯 以三公封,尚有因缘。今无故欲封 商 ,坏乱制度,逆天人心。’”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亦有出自卑碎,由微而著,徒以翕肩敛迹,偓伊侧立,低眉屈膝,奉附权豪,因缘运会,超越不次。”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因缘宠私,致位上公。”
(3).勾结。《汉书·王莽传中》:“姦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誖人伦。” 明 张居正 《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守库藏吏,与诸王府中卒养厮隶,深相结纳,因缘为姦。”
(4).罗织罪名,加以构陷。《魏书·李冲传》:“初, 冲 兄 佐 与 河南 太守 来崇 同自 凉州 入国,素有微嫌。 佐 因缘成 崇 罪,饿死狱中。”参见“ 因缘为市 ”。
(5).牵合,比附。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乐器》:“医卜星命之流,因缘附会以生克休王之鄙説。”
(6).发端;缘起。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每览古今所由改趣,因缘侵辱;或起瑕舋,心忿意危,用成大变。”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 泥犂城 ﹞上有师子柱,有铭;记作 泥犂城 因缘及年数日月。”
(7).原因。 宋 苏轼 《上蔡省主论放欠书》:“寻常无因缘,固不敢造次致书。”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形式文采之所以异者,由二因缘,曰时与地。”
(8).佛教语。佛教谓使事物生起、变化和坏灭的主要条件为因,辅助条件为缘。《四十二章经》卷十三:“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按,《翻译名义集·释十二支》:“前缘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
(9).旧时常以宿世的“因缘”来解释人们今生的关系。犹言缘分。 南朝 梁 沉约 《为文惠太子礼佛愿记》:“未来因缘,过去眷属,并同兹辰,预此慈善。”《敦煌曲子词·送征衣》:“今世共你如鱼水,是前世因缘。两情准拟过千年。” 宋 辛弃疾 《醉花阴·为人寿》词:“蟠桃结子知多少,家住 三山岛 。何日跨飞鸞,沧海飞尘,人世因缘了?”
(10).关系。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太尉曰:‘某不识此人,亦无因缘,但见风仪标品,欲与諫议大夫,何为有此事?’” 张难先 《都督府之组织设施及人选》:“凡与 黎元洪 有因缘者,亦络绎不绝,麕集于是。” 鲁迅 《准风月谈·关于翻译上》:“凡作者,和读者因缘愈远的,那作品就于读者愈无害。”
(11).姻缘。因,通“ 姻 ”。 柔石 《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事情也实在顺利,不到一月,这个因缘就成功了。”
词语解释:因缘为市  拼音:yīn yuán wéi shì
舞文弄法以谋取财利。《汉书·刑法志》:“姦吏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傅生议,所欲死则予死比,议者咸冤伤之。” 颜师古 注:“弄法而受财,若市买之交易。”
词语解释:因循  拼音:yīn xún
(1).道家谓顺应自然。《文子·自然》:“王道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任下,责成而不劳。”《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张守节 正义:“任自然也。”
(2).沿袭;承袭;继承。《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秦 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 汉 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后汉书·梁统传》:“ 宣帝 聪明正直,总御海内,臣下奉宪,无所失坠,因循先典,天下称理。”《北齐书·文宣帝纪论》:“ 显祖 因循鸿业,内外协从,自朝及野,羣心属望。”
(3).保守;守旧。 宋 司马光 《学士院试李清臣等策问》:“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惮改为,可与乐成,难与虑始。”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四》:“因循而不知变计,畏缩而不敢奋发。”
(4).疏懒;怠惰;闲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尔。” 宋 苏轼 《与朱康叔书》:“因循稍疎上问,不审近日尊候何如?”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中:“人情乐因循,一放过,则不復省矣。”
(5).轻率;随随便便。《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 濮阳 之日为因循,用却百金忙买得,不曾子细问根由。”《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供养十方菩萨,且要饮饌精珍……如斯不敢因循,毕竟一生供养。” 明 胡应麟 《诗薮外编·唐上》:“凡 唐 人诗引韵旁出……必东冬、真文次序鳞比,则无远借者,然盛 唐 絶少,初学当戒,毋得因循。”
(6).流连;徘徊不去。 唐 姚合 《武功县中作》诗之二二:“门外青山路,因循自不归。” 前蜀 韦庄 《出关》诗:“马嘶烟岸柳阴斜,东去关山路转赊。到处因循缘嗜酒,一生惆悵为判花。” 清 姚世钧 《饶州舟次独酌醉后放歌》:“东风吹我来 饶州 ,因循又作两日留。” 清 陈维崧 《花心动·访寒松上人不遇》词:“竹院因循,水郭迟回。”
(7).引申指飘泊。 宋 柳永 《浪淘沙慢》词:“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负佳人几许盟言。” 宋 陆游 《宴西楼》诗:“万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
(8).犹豫。《旧唐书·高骈传》:“既知历数犹在,謳謡未移,则怀拗怒之臣,贮救难除奸之志,便须果决,安可因循!”《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五年》:“右司諫 陈岢 上书请战,其略曰:‘今日之事,皆由陛下不断,将相怯懦,若因循不决,一旦无如之何,恐君臣相对涕泣而已。’”
(9).延宕;拖延。 宋 司马光 《答胡寺丞书》:“京师日困俗事,因循逾年,尚未报谢。”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一折:“你可也莫因循,休迟慢,天色儿真然向晚。” 清 宋琬 《一剪梅》词:“因循何日赋《归田》?説道今年,又早明年,故园消息思茫然。”
词语解释:因依  拼音:yīn yī
(1).倚傍;依托。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八:“迴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 宋 辛弃疾 《新荷叶·和赵德庄韵》词:“南云雁少,锦书无箇因依。” 沉钧儒 《挽张仲仁先生》诗:“还童乏术竟长眠,慟失因依五十年。”
(2).原因;原委。 宋 苏轼 《辨题诗札子》:“臣今省忆此诗,自有因依,合具陈述。”《水浒传》第二二回:“ 唐牛儿 告道:‘小人不知前后因依。’”
(3).办法。《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未委作何计较,令水体而再復本源;不知有甚因依,遣池内之水却令清浄?”
词语解释:因此  拼音:yīn cǐ
因为这个。《后汉书·皇后纪下·桓思窦皇后》:“帝犹以太后有援立之功……率羣臣朝于 南宫 ,亲馈上寿。黄门令 董萌 因此数为太后诉怨,帝深纳之,供养资奉有加於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见官人经过,想必是个有才学的,因此相烦官人替写一写。” 孙犁 《关于〈聊斋志异〉》:“ 蒲松龄 过的是清寒士子的生活,他兼理家务,可得温饱,因此,他可以专心著书。”
词语解释:因果  拼音:yīn guǒ
(1).佛教语。谓因缘和果报。根据佛教轮回之说,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涅槃经·遗教品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梁书·范缜传》:“贵贱虽復殊途,因果竟在何处?”《说岳全传》第一回:“善哉,善哉!原来有此一段因果!”参见“ 因果报应 ”。
(2).指原因和结果及其相互关系。 毛泽东 《反对本本主义》:“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不但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
词语解释:因果报应  拼音:yīn guǒ bào yìng
佛教语。佛教依据未作不起、已作不失的理论,认为事物有起因必有结果,作善作恶,必各有报应。 唐 慧立本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积善之家,必有餘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则因果报应之説,亦未尝废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这里还像有点因果报应在里面呢。”亦省作“ 因报 ”。《后汉书·西域传论》:“精灵起灭,因报相寻。” 李贤 注:“因报相寻,谓行有善恶,各缘业报也。”
词语解释:因为  拼音:yīn wèi
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元 无名氏 《锁魔镜》第四折:“因为 二郎 与 那吒 神,在 玉结连环寨 饮酒,射破锁魔宝镜,走了两洞妖魔。”《水浒传》第六三回:“因为此人性急,人皆呼他为‘急先锋’。”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转移》:“因为我正闹病,需要息休,只好晚些出发。”
词语解释:因声  拼音:yīn shēng
犹言寄语。指托人带话。 唐 杜甫 《缆船苦风戏题四韵》:“因声置驛外,为觅酒家壚。” 仇兆鳌 注:“因声,犹云寄语。”
词语解释:因由  拼音:yīn yóu
(1).理由;由头。 唐 元稹 《苦乐相倚曲》:“ 汉成 眼瞥 飞燕 时,可怜 班 女恩已衰。未有因由相决絶,犹得半年佯暖热。”《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朱源 扯 瑞虹 背后私认他面貌,又与 陈小四 无异;只是姓名不同,好生奇怪。欲待盘问,又没个因由。”《红楼梦》第七四回:“或借着因由,合二门上小幺儿们打牙撂嘴儿,外头得了来的,也未可知。” 鲁迅 《〈故事新编〉序言》:“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
(2).因缘,缘分;因果。 唐 王建 《望定州寺》诗:“回看佛阁青山半,三四年前到上头。省得老僧留不住,重寻可更有因由?”《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老子 ﹞向 庄生 指出夙世因由,那 庄生 原是混沌初分时一个白蝴蝶。”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一出:“自到金门,一心念佛,免不得是盲修瞎鍊,却也悟得宿世因由。”
(3).原委;原因。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八:“宰臣问 沆 :‘与主上有何阶缘?’ 沆 乃具陈因由。”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四折:“你也去访个因由,要打我好生寃屈。”《水浒传》第四九回:“ 顾大嫂 道:‘伯伯,你不要推聋粧哑!你在城中岂不知道他两个是我兄弟?--偏不是你的兄弟?’ 孙立 道:‘我并不知因由。是那两个兄弟?’” 朱自清 《燕知草序》:“这自然有许多因由。”
(4).办法。 宋 黄机 《酹江月》词:“春愁几许?似春云蔼蔼,连空无数。隐约眉尖偏易得,没箇因由分付。”
词语解释:因而  拼音:yīn ér
(1).连词。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结果。《战国策·齐策四》:“今君有区区之 薛 ,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三》:“﹝ 丽戎 之山﹞其阴多金,其阳多玉, 始皇 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宋 苏轼 《谢制科启》:“请属之风,或因而滋长。”《水浒传》第四七回:“非是我等要去寻他,那厮倒来吹毛求疵,因而正好乘势去拿那厮。”
(2).匆促;草草;轻易。 宋 史达祖 《杏花天》词:“屏山几夜春寒浅,却怕因而梦见。”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一折:“这姻缘甚些天赐,且因而勉强从之,免的道外向夫家有怨词。”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一折:“兀的不取次弃舍,等閒抛掉,因而零落!”
(3).轻忽;很不重视。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则你那眉眼传情未了时,中心日夜藏之,怎敢因而。”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当如此,切须爱护,勿得因而。”
(4).轻微;不足道。 元 商衟 《月照庭·问花》套曲:“仗聪明、国色两件儿,覷 五陵 英俊因而。” 元 秦简夫 《剪发待宾》第二折:“交朋友皆呼信有之,你可休看覷因而。”
词语解释:因心  拼音:yīn xīn
谓亲善仁爱之心。《诗·大雅·皇矣》:“维此 王季 ,因心则友。” 毛 传:“因,亲也。” 陈奂 传疏:“因训亲,亲心即仁心。”《旧唐书·孝友传序》:“善於兄弟,必能因心广济。” 宋 岳珂 《桯史·南陵疏文》:“因心荐严,虽前无此比,亦不失臣子尽诚之谊。”
词语解释:因子  拼音:yīn zǐ
犹因素。 孙中山 《实业计划》:“一切人类智识,以印刷蓄积之,故此为文明一大因子。”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虽自古迄今,絶无此平和之朕,而延颈方来,神驰所慕之仪的,日逐而不舍,要亦人间进化之一因子歟?”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节奏》:“力的节奏不能离去时间的关系,而时的节奏在客观上虽只一个因子,并没有强弱之分,但在我们的主观上是分别了强弱的。”
词语解释:因地  拼音:yīn dì
原委;因由。《水浒传》第二六回:“ 何九叔 道:‘小人并然不知前后因地,忽於正月二十二日在家,只见开茶坊的 王婆 来呼唤小人殮 武大郎 尸首。’”参见“ 因果 ”。
词语解释:因果  拼音:yīn guǒ
(1).佛教语。谓因缘和果报。根据佛教轮回之说,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涅槃经·遗教品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梁书·范缜传》:“贵贱虽復殊途,因果竟在何处?”《说岳全传》第一回:“善哉,善哉!原来有此一段因果!”参见“ 因果报应 ”。
(2).指原因和结果及其相互关系。 毛泽东 《反对本本主义》:“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不但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
词语解释:因果报应  拼音:yīn guǒ bào yìng
佛教语。佛教依据未作不起、已作不失的理论,认为事物有起因必有结果,作善作恶,必各有报应。 唐 慧立本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积善之家,必有餘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则因果报应之説,亦未尝废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这里还像有点因果报应在里面呢。”亦省作“ 因报 ”。《后汉书·西域传论》:“精灵起灭,因报相寻。” 李贤 注:“因报相寻,谓行有善恶,各缘业报也。”
词语解释:因仍  拼音:yīn réng
犹因袭,沿袭。《三国志·魏志·程昱传》:“转相因仍,莫正其本。” 宋 王禹偁 《五哀诗》:“文自 咸通 后,流散不復雅,因仍歷 五代 ,秉笔多艷冶。” 郑观应 《盛世危言·治河》:“天下事因仍者易为功,创始者难为力。”
词语解释:因明  拼音:yīn míng
亦称“因明论”。 古代 印度 五明之一。音译为醯都费陀,意译为因明。“因”指原因、根据、理由;“明”义为学术。因明即关于逻辑推理的学说,随佛教传入 中国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案达罗国》:“昔佛世尊善权导物,以慈悲心,説因明论,综括妙理,深究微言。 如来 寂灭,大义泯絶。今者, 陈那菩萨 福智悠远,深达圣旨,因明之论重弘兹日。”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我生天上,久远超出因明,内外五明,神明第一。” 章炳麟 《无神论》:“然则神造万物,亦必被造于他,他又被造于他,此因明所谓‘犯无穷过’者。”
词语解释:因是  拼音:yīn shì
犹因此。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九:“余谓 吴 师压 鲁 , 鲁 亡无日, 有若 视父母之邦阽危如此,义气所激,愿与宵攻之列,使诚因是而死,得死所矣。”《水浒传》第四一回:“小弟去 无为军 打听,正撞见这个兄弟出来喫饭,因是得知备细。”《儒林外史》第三六回:“门生并不会作八股文章,因是后来穷之无奈,求个馆也没得做。”
词语解释:因革  拼音:yīn gé
犹沿革。包括因袭与变革。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以画一之歌,救鼎涌之乱,非识因革之随时,明损益之变通也。” 宋 陆游 《跋朝制要览》:“先君 会稽公 晚岁喜观此书,间为子弟讲论因革,率至夜分。”《明史·地理志一》:“废兴因革,前史备矣。”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理学诸儒……时有献替,而其所因革,未有关於至计者。”
词语解释:因报  拼音:yīn bào
见“ 因果报应 ”。
词语解释:因果报应  拼音:yīn guǒ bào yìng
佛教语。佛教依据未作不起、已作不失的理论,认为事物有起因必有结果,作善作恶,必各有报应。 唐 慧立本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积善之家,必有餘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则因果报应之説,亦未尝废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这里还像有点因果报应在里面呢。”亦省作“ 因报 ”。《后汉书·西域传论》:“精灵起灭,因报相寻。” 李贤 注:“因报相寻,谓行有善恶,各缘业报也。”
词语解释:因数  拼音:yīn shù
亦称“因子”。一整数被另一整数整除,后者即是前者的因数,如1,2,4都为8的因数
词语解释:因袭  拼音:yīn xí
(1).沿袭;前后相承。《史记·龟策列传序》:“ 孝文 孝景 因袭掌故,未遑讲试。” 晋 陆机 《拟东城一何高》诗:“寒暑相因袭,时逝忽如頽。”
(2).保守;守旧。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新的世故》:“须知年龄尊卑,是乃父乃祖们的因袭思想,在新的时代是最大的阻碍物。” 邹韬奋 《经历》四九:“她认为这种因袭陈腐的思想是人们所应当注意纠正的。”
词语解释:因便  拼音:yīn biàn
顺便。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陶副车求荐见忌》:“今夜领二三十人入驛,斫取蕃使头,因便入衙杀了蕃王所差使长。” 宋 苏轼 《乞令高丽僧从泉州归国状》:“差人船送到 明州 ,附因便船舶归国。”
词语解释:因任  拼音:yīn rèn
(1).谓根据才能加以任用。《庄子·天道》:“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 王先谦 集解:“因材授任。”
(2).依据;顺应。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因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势。”
(3).谓沿袭旧职。 宋 洪迈 《容斋三笔·人当知足》:“予年过七十,法当致仕。 绍熙 之末,以新天子临御,未敢遽有请,故 玉隆 秩满,只以本官职居里。乡袞 赵子直 不忍使絶禄粟,俾之因任。”
词语解释:因习  拼音:yīn xí
相沿成习,沿袭。《魏书·释老志》:“终恐因习滋甚,有亏恒式。” 唐 崔令钦 《教坊记》:“右多善歌,左多工舞,盖相因习。” 清 吴敏树 《湖北按察使贵阳唐子方先生哀辞》:“盖天下数十年来,一切因习頽坏,人材遂靡然不可振发。”
词语解释:因附  拼音:yīn fù
犹依附。《文子·守真》:“诚达性命之情,仁义因附也。” 三国 魏 曹丕 《答卞兰教》:“赋者,言事类之因附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也。”
词语解释:因藉  拼音:yīn jiè
沿袭;依傍。《宋书·庾悦传》:“因藉既久,遂为常则。”《新唐书·濮王泰传》:“士有文学者多与,而贵游子弟更相因藉,门若市然。”
词语解释:因此上  拼音:yīn cǐ shàng
犹因此。上,助词,无义。多见于通俗文学。《七国春秋平话后集》卷上:“ 齐王 见 袁达 势恶,方免 孙子 之命。 孙子 因此上得病不出。”《金瓶梅词话》第七一回:“但歇息呵,论前王后王,恰合眼,虑兴邦丧邦,因此上晓夜无眠想万方。”《红楼梦》第五回:“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柳青 《铜墙铁壁》第七章:“坦白地说,我也有这个心思,因此上派你以来,心里总有些不服气。”
词语解释:因监  拼音:yīn jiān
继承借鉴。《汉书·王莽传上》:“发得 周 礼,以明因监。”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 殷 因於 夏 礼, 周 监于二代。”
词语解释:因尘  拼音:yīn chén
即茵陈。《广雅·释草》:“因尘,马先也。”《太平御览》卷九九三引《吴氏本草》:“因尘……生田中,叶如蓝,十一月採。”参见“ 茵蔯 ”。
词语解释:茵蔯  拼音:yīn chén
见“ 茵陈 ”。
词语解释:茵陈  拼音:yīn chén
亦作“ 茵蔯 ”。 蒿类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羽状分裂,裂片线形,密生白毛,花绿黄色,圆锥花序。全草有香气,可以入药,有发汗、解热、利尿作用。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七:“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 宋 苏轼 《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寄鲁元翰》诗:“堆盘红缕细茵蔯,巧与椒花两鬭新。” 明 王世贞 《散句》:“坐来薜荔时添润,斋罢茵陈尚送香。” 老舍 《四世同堂》五:“ 钱先生 向桌底下摸了会儿,摸出个酒瓶来,浅绿,清亮,像翡翠似的--他自己泡的茵陈。”
词语解释:因头  拼音:yīn tóu
由头。指作为凭借的事物。《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他若没有这箭起这些因头,那里又绊得出 景 家这头亲事来!” 钱锺书 《围城》八:“我正要写信骂他,只恨没有因头。”
词语解释:因踬
因厄不得升进
词语解释:因命守时
依照命运的安排,守候时机
词语解释:因余之国  拼音:yīn yú zhī guó
三国 蜀 谯周 所著《仇国论》中虚构的国名。《三国志·蜀志·谯周传》:“﹝ 譙周 ﹞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其辞曰:‘ 因餘之国 小,而 肇建之国 大,并争於世而为仇敌。’”
词语解释:因乌及屋  拼音:yīn wū jí wū
因某一事物而兼及其他有关事物。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五章:“呜呼!是又因乌及屋之微意也。”参见“ 爱屋及乌 ”。
词语解释:爱屋及乌  拼音:ài wū jí wū
谓爱其人而推爱及与之有关的人或物。语本《尚书大传》卷三:“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孔丛子·连丛子下》:“若夫顾其遗嗣,得与羣臣同受釐福,此乃陛下爱屋及乌,惠下之道。” 明 许自昌 《水浒记·投胶》:“他们都是你舅舅的相识,你何无爱屋及乌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 子存 宠上了小老婆,未免爱屋及乌,把他也看得同上客一般。”
词语解释:因人成事  拼音:yīn rén chéng shì
依凭他人办成事情。《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公等録録,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唐 刘知几 《史通·补注》:“大抵撰史加注者,或因人成事,或自我作故。” 浦起龙 通释:“依文设训者。”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木本》:“止可因人成事,人立而我立,人仆而我亦仆矣。”
词语解释:因事制宜  拼音:yīn shì zhì yí
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采取妥善的处理方法。《汉书·韦贤传》:“明王之御世也,遭时为法,因事制宜。” 宋 苏辙 《西掖告词·胡宗哲遂州张太宁汉州》:“夫因事制宜,法不能尽;顺民施法,责在守令。”
词语解释:因公假私  拼音:yīn gōng jià sī
谓借公家的名义以谋取私利。《后汉书·李固传》:“﹝ 梁冀 等﹞共作飞章虚诬 固 罪曰:‘太尉 李固 ,因公假私,依正行邪。’”亦作“ 因公行私 ”。《后汉书·陈宠传》:“断狱者急於篣格酷烈之痛,执宪者烦於詆欺放滥之文,或因公行私,逞纵威福。”
词语解释:因公行私  拼音:yīn gōng xíng sī
见“ 因公假私 ”。
词语解释:因公假私  拼音:yīn gōng jià sī
谓借公家的名义以谋取私利。《后汉书·李固传》:“﹝ 梁冀 等﹞共作飞章虚诬 固 罪曰:‘太尉 李固 ,因公假私,依正行邪。’”亦作“ 因公行私 ”。《后汉书·陈宠传》:“断狱者急於篣格酷烈之痛,执宪者烦於詆欺放滥之文,或因公行私,逞纵威福。”
词语解释:因利乘便  拼音:yīn lì chéng biàn
凭借有利的形势或条件。 汉 贾谊 《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唐 徐彦伯 《登长城赋》:“当其席卷之初,攻必胜,战必克,因利乘便,追亡逐北。”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五章:“ 突厥 文字借用胡书, 回纥 曾借用 突厥 文字,因利乘便,有何不可。”
词语解释:因难见巧  拼音:yīn nán jiàn qiǎo
由于难度大而显出技艺巧妙。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得韵窄,则不復旁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
词语解释:因陋就寡  拼音:yīn lòu jiù guǎ
谓满足于简陋苟且,不求改进。 汉 刘歆 《移让太常博士书》:“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絶之闕,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旧唐书·薛登传》:“於是后生之徒,復相放效,因陋就寡,赴速邀时,缉缀小文,名之策学,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为贵。”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拟题》:“披庄不过盈尺,因陋就寡,赴速邀时。昔人所须十年而成者,以一年毕之。”
词语解释:因祸为福  拼音:yīn huò wéi fú
谓祸害既来,因处置得宜,转而为福。《史记·苏秦列传》:“智者举事,因祸为福,转败为功。”《史记·南越列传论》:“ 伏波 困穷,智虑愈殖,因祸为福。”
词语解释:因霄  拼音:yīn xiāo
传说中的国名。 晋 王嘉 《拾遗记·前汉上》:“西方有 因霄 之国,人皆善啸,丈夫啸闻百里,妇人啸五十里,如笙竽之音,人舌尖处倒向喉内,亦曰两舌重沓,以爪徐刮之,则啸声愈远,故《吕氏春秋》云‘反舌殊乡之国’,即此谓也。”参见“ 反舌 ”。
词语解释:反舌  拼音:fǎn shé
(1).鸟名。即百舌鸟。《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小暑至,螳蜋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孔颖达 疏:“反舌鸟,春始鸣,至五月稍止,其声数转,故名反舌。” 南朝 梁 沉约 《反舌鸟赋》:“有反舌之微禽,亦班名於庶鸟。乏佳容之可翫,因繁声以自表。” 清 李渔 《慎鸾交·心归》:“诗朋同游胜景,怎做得寒蝉僵鸟,反舌无声。”
(2).指语言与汉语不同之少数民族。《大戴礼记·小辨》:“传言以象,反舌皆至,可谓简矣。”《吕氏春秋·功名》:“善为君者,蛮夷反舌,殊俗异习皆服之,德厚也。”
(3).犹言张口结舌。 严复 《论教育书》:“用东文,彼犹可攘臂鼓脣于其间,独至西文用,则此曹皆反舌也。”
词语解释:因祸得福  拼音:yīn huò de fú
祸害本是坏事,但由于某种原因,反而使人得福。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宋纪·钦宗》“ 金 劫上皇及后妃、太子、宗戚至其军,独 元祐皇后 孟氏 以废居私第免”批语:“因祸得福。”
词语解释:因风吹火  拼音:yīn fēng chuī huǒ
比喻顺势行事,用力不多。《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僕因风吹火,谅区区何足掛齿!”也与“用力不多”连用。《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妇人﹞手中捧着一个包儿要搭船,那 老张 对 小乙官 道:‘因风吹火,用力不多,一发搭了他去。’”
词语解释:因缘为市  拼音:yīn yuán wéi shì
舞文弄法以谋取财利。《汉书·刑法志》:“姦吏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傅生议,所欲死则予死比,议者咸冤伤之。” 颜师古 注:“弄法而受财,若市买之交易。”
词语解释:因间  拼音:yīn jiān
(1).利用敌方人员作间谍。《孙子·用间》:“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 杜牧 注:“因敌乡国之人而厚抚之,使为间也。”
(2).乘隙,趁机会。《剪灯新话·寄梅记》:“ 端朝 因间谓其妻曰。”
词语解释:因地制宜  拼音:yīn dì zhì yí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的措施。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郑观应 《盛世危言·旱潦》:“ 中国 及 东洋 有凿井筑地之法,均可傍收博采,因地制宜,此开渠之法也。” 谷峪 《萝北半月》:“定个收入指标,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词语解释:因诸  拼音:yīn zhū
相传为 齐国 狱名。《公羊传·昭公二十一年》:“ 宋 南里者何?若曰因诸者然。” 何休 注:“因诸者, 齐 故刑人之地。” 徐彦 疏:“旧説云:即《博物志》云‘ 周 曰囹圄, 齐 曰因诸’是也。”按,今本《博物志》无此文。一说“因诸”为 齐国 放逐犯人的地区。见 陈立 《公羊义疏》卷六四、 俞樾 《群经平议·公羊传》
词语解释:因陀啰  拼音:yīn tuó luō
梵语Indra的音译。或译为“因提梨”、“因陁罗”。意译作天主或天帝释。本为雷雨之神,或谓保护世界之神。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三:“因坻,或言因提梨或言因陀囉,正翻名天主,以帝代之,故经中亦称天主或称天帝释者。”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故 吠陁 之民,见夫凄风烈雨,黑云如盘,奔电时作,则以为 因陁罗 与敌斗,为之栗然生虔敬念。”
词语解释:因素  拼音:yīn sù
决定事物发展的原因、条件;构成事物的要素、成分。 毛泽东 《关于重庆谈判》:“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魏巍 《东方》第二部第六章:“从反面意见那里汲拾了合理的因素。”
词语解释:因时制宜  拼音:yīn shí zhì yí
根据不同时间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的措施。《晋书·刘颂传》:“所遇不同,故当因时制宜,以尽事适今。”《孟子·滕文公上》“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宋 朱熹 集注:“润泽,谓因时制宜,使合於人情,宜於土俗。”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为政贵因时制宜。”
词语解释:因提梨  拼音:yīn tí lí
见“ 因陀囉 ”。
词语解释:因陀啰  拼音:yīn tuó luō
梵语Indra的音译。或译为“因提梨”、“因陁罗”。意译作天主或天帝释。本为雷雨之神,或谓保护世界之神。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三:“因坻,或言因提梨或言因陀囉,正翻名天主,以帝代之,故经中亦称天主或称天帝释者。”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故 吠陁 之民,见夫凄风烈雨,黑云如盘,奔电时作,则以为 因陁罗 与敌斗,为之栗然生虔敬念。”
词语解释:因敌取资  拼音:yīn dí qǔ zī
从敌人处取得所需的物资。《北史·燕凤传》:“军无輜重樵爨之苦,轻行速捷,因敌取资。”
词语解释:因树为屋  拼音:yīn shù wéi wū
依树架屋。喻指隐居乡野。《后汉书·申屠蟠传》:“乃絶跡於 梁 碭 之间,因树为屋,自同佣人。” 李贤 注引《谢承书》:“居蓬莱之室,依桑树以为栋也。” 宋 朱熹 《答黄子厚书》:“告訐之门既啟,世间群小,无非敌国,便能因树为屋,自同佣人,亦已晚矣。”
词语解释:因母  拼音:yīn mǔ
亲母。《仪礼·丧服》:“继母何以如母?继母之配父,与因母同,故孝子不敢殊也。” 郑玄 注:“因,犹亲也。” 汉 蔡邕 《汉交趾都尉胡府君夫人黄氏神诰》:“夫人怀圣善之姿,韜因母之人,抚育二孤,导以义方。”因,一本作“ 慈 ”。
词语解释:因噎废食  拼音:yīn yē fèi shí
《吕氏春秋·荡兵》:“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饐,同“ 噎 ”。后以“因噎废食”比喻受过挫折以后,连该做的事情也不去做了。 唐 陆贽 《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昔人有因噎而废食者,又有惧溺而自沉者,其为矫枉防患之虑,岂不过哉!”《明史·李贤传》:“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四月初一》:“若谓学步不易,而虑终不能胜人,是因噎废食也。” 茗荪 《地方自治博议》:“或谓改良之责,是在吾辈,不可因噎而废食。”
词语解释:因明论  拼音:yīn míng lùn
见“ 因明 ”。
词语解释:因明  拼音:yīn míng
亦称“因明论”。 古代 印度 五明之一。音译为醯都费陀,意译为因明。“因”指原因、根据、理由;“明”义为学术。因明即关于逻辑推理的学说,随佛教传入 中国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案达罗国》:“昔佛世尊善权导物,以慈悲心,説因明论,综括妙理,深究微言。 如来 寂灭,大义泯絶。今者, 陈那菩萨 福智悠远,深达圣旨,因明之论重弘兹日。”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我生天上,久远超出因明,内外五明,神明第一。” 章炳麟 《无神论》:“然则神造万物,亦必被造于他,他又被造于他,此因明所谓‘犯无穷过’者。”
词语解释:因材施教  拼音:yīn cái shī jiào
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内容和方法施行教育。语本《论语·为政》“ 子游 问孝”、“ 子夏 问孝” 朱熹 集注引 宋 程颐 曰:“ 子游 能养而失於敬, 子夏 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郑观应 《盛世危言·女教》:“将 中国 诸经列传训诫女子之书,别类分门,因材施教。”
词语解释:因果报应  拼音:yīn guǒ bào yìng
佛教语。佛教依据未作不起、已作不失的理论,认为事物有起因必有结果,作善作恶,必各有报应。 唐 慧立本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积善之家,必有餘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则因果报应之説,亦未尝废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这里还像有点因果报应在里面呢。”亦省作“ 因报 ”。《后汉书·西域传论》:“精灵起灭,因报相寻。” 李贤 注:“因报相寻,谓行有善恶,各缘业报也。”
词语解释:因小失大  拼音:yīn xiǎo shī dà
(1).由于小事疏忽而误了大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倘有至期不到,若不调来责罚教导,定必因小失大。” 郑观应 《盛世危言·防海下》:“未尝于每座砲位专派定一精于测量準头之人,动至顾此失彼,因小失大也。”
(2).指因图小利而造成大的损失。《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再説看那姑娘的见识心胸,大概也未必肯吃这个注,倘然因小失大,转为不妙。”
词语解释:因势利导  拼音:yīn shì lì dǎo
顺应事物发展的趋势而加以引导。《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彼 三晋 之兵素悍勇而轻 齐 , 齐 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治服》:“不若因势利导,使之渐近自然。”
词语解释:因应  拼音:yīn yìng
犹顺应。《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论》:“ 老子 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於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清 王夫之 《知性论》:“以作用为性,夫人之因应,非无作用也。”
词语解释:因国  拼音:yīn guó
(1).指已经灭亡的故国。因其地为今国所承袭,故名。《礼记·王制》:“天子诸侯,祭因国之在其地而无主后者。” 郑玄 注:“谓所因之国,先王先公有功德宜享世祀,今絶无后,为之祭主者。” 章炳麟 《秦献记》:“燔书者,本 秦 旧制,不始 李斯 ,自 斯 始旁及因国耳。”
(2).可以依靠、利用的国家。《穀梁传·庄公三十年》:“ 桓 内无因国,外无从诸侯,而越千里之险,北伐 山戎 ,危之也。” 范宁 注:“内无因缘 山戎 左右之国为内间者。”
词语解释:因承  拼音:yīn chéng
犹承袭,沿袭。《晋书·纪瞻传》:“ 羲皇 简朴,无为而化;后圣因承,所务或异。” 宋 杨万里 《答卢谊伯书》:“诗固有以俗为难,然亦须曾经前辈取鎔,乃可因承耳。”
词语解释:因陁罗  拼音:yīn tuó luó
见“ 因陀囉 ”。
词语解释:因陀啰  拼音:yīn tuó luō
梵语Indra的音译。或译为“因提梨”、“因陁罗”。意译作天主或天帝释。本为雷雨之神,或谓保护世界之神。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三:“因坻,或言因提梨或言因陀囉,正翻名天主,以帝代之,故经中亦称天主或称天帝释者。”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故 吠陁 之民,见夫凄风烈雨,黑云如盘,奔电时作,则以为 因陁罗 与敌斗,为之栗然生虔敬念。”
词语解释:因式  拼音:yīn shì
亦称“因子”。多项式被另一多项式整除,后者即是前者的因式,如 a+b 和 (a&+{2}-ab+b&+{2)都是 a&+{3}+b&+{3}的因式
词语解释:因循守旧  拼音:yīn xún shǒu jiù
沿袭旧规,不思革新。语本《汉书·循吏传序》:“ 光 ( 霍光 )因循守职,无所改作。”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五书》:“若徘徊迟疑,因循守旧,一切不行,则幅员日割,手足俱缚,腹心已刲,欲为偏安,无能为计。”
词语解释:因陋就简  拼音:yīn lòu jiù jiǎn
(1).犹因陋就寡。 宋 叶适 《贺龚参政》:“岂徒因陋就简,袭制度於 汉 唐 之餘。”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值此天命维新之会,道既切乎性命身心,制自超乎古今前后;岂若承讹袭谬、因陋就简之所为哉!”
(2).利用原有简陋的条件,尽量节约办事。 宋 李纲 《议巡幸》:“深戒守臣,因陋就简,勿事壮丽。”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一幕:“打仗的时候什么都是因陋就简,还请原谅。”
词语解释:因提  拼音:yīn tí
相传为上古时代的纪年单位,十纪中的第八纪。《广雅·释天》:“天地辟设, 人皇 以来,至 鲁哀公 十有四年,积二百七十六万岁,分为十纪,曰九头、五龙、摄提、合雒、连通、序命、循蜚、因提、禪通、疏讫。” 宋 罗泌 《路史·叙十纪》:“因提八:如 辰放氏 之衣皮, 有巢氏 之编堇, 遂人氏 之出穴,皆因其变而举之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来存》:“ 李 因言其客 喀尔喀 时,其人骑兽,似鹿而非,有语言,无文字,亦无机械,如游循蜚、因提之世。”
词语解释:因敌为资  拼音:yīn dí wéi zī
犹因敌取资。《三国志·魏志·张既传》:“今军无见粮,当因敌为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