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寘去声 [sī,名词][车骑,名词][鼓吹,名词][yì,容易,形词][lèi,连累][详注1][wèi,馈遗][wèi,因为][bèi,动介词]使[详注2][近也][zhì,记也][详注3][音備,本作絥。][bì][详注4][详注5]诿[详注6][详注7][详注8][yì][huī suī][shù][详注9][详注10][kuì]岿[kuì][详注11][详注12][详注13][zhì][音字。乳化也。][wèi][水尽,动词][yì][mì][suì][音戲。《集韻》嚱嚱,聲也。][xì][通作记][详注14][详注15][音炽。《广韵》哆声。][音妫。坫也。《尔雅·释宫》垝谓之坫。][详注16][音缒。县名。在东莱。][yì]乿[详注17][音跂。《广韵》行喘息貌]


注1:施 音翅。惠也,与也。《易·乾卦》德施普也。《又》云行雨施。《礼·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左传·僖二十四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注》施,功劳也。《增韵》凡施设之施,平声。施与之施,平去通押。
注2:迟 音稚。《广韵》待也。《后汉·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又《赵壹传》实望昭其悬迟。《注》悬心迟仰之。《正韵》欲速而以彼为缓曰迟,使彼徐行以待亦曰迟。《荀子·修身篇》迟彼止而待我。
注3:出 推去声。自中而外也。又《正韵》凡物自出,则入声。非自出而出之,则去声。然亦有互用者。又叶尺伪切,吹去声。
注4: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注5:眦 《广韵》《集韵》《韵会》疾智切,音渍。亦目厓也。
注6:植 《唐韵》《集韵》《韵会》直吏切,音致。《博雅》槌也。又通置。《书·金縢》植璧秉圭。又《集韵》时吏切,音侍。《贾谊·吊屈原文》方正倒植。又《正韵》直意切。义同。
注7:陂 音贲。《玉篇》倾也,邪也。《正韵》不平曰险,不正曰陂。《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礼·春官·典同》陂声散。《史记·五宗世家》邯郸中诸使过客,以彭祖险陂,故莫留邯郸。
注8:积 积蓄。音恣。聚也,储蓄也。《诗·大雅》乃积乃仓。《周礼·天官·小宰》掌其牢礼委积。《注》委积,谓牢米薪刍给宾客道用也。又《大司徒》令野修道委积。《注》少曰委,多曰积,皆所以给宾客。
注9:始 式吏切,音试。《毛晃曰》本始之始上声,易资始,大始之类是也。方始为之始去声,礼月令桃始华,蝉始鸣之类是也。幓字原从车从参。或作襂縿。
注10:近 音记。已也。辞也。《诗·大雅》往近王舅。《注》辞也。
注11:跂 广韵》《集韵》《韵会》去智切,音吱。垂足坐。又举足望。
注12:瑟 又《集韵》疏吏切,音驶。乐器。 又《韵补》叶式吏切,音试。《祢衡鹦鹉赋》少昊司晨,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
注13:蚝 《唐韻》七吏切。同蛓。《韓愈·城南聯句》㾕肌遭蚝刺。
注14:柴 《集韵》子智切《正韵》资四切,音恣。积也,谓积禽也。《诗·小雅》助我举柴。 又《集韵》一曰搣,颊劳也。
注15:庳 有庳,国名。《孟子》封之有庳。又通作鼻。《后汉·东平王苍传》昔象封有鼻。《注》有鼻,国名。在今永州营道县北。
注16:锤 音缒。称锤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注》以为称锤以起量。《释文》锤,直伪反。刘读直危反。又音惴。锻器。《庄子·大宗师》在炉锤之闲耳。《注》炉,烹物之具。锤,成物之具。
注17:蔇 音洎。《类篇》至也。《左传·隐六年》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
共543,分7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首字词组
四海四明四愁四肢四境四句四民四向
四时四野四坐四世四象四番四并四禅
四方四序四维四方志四国四出四声四灵
四面四郊四边四天四星四友四远四德
四壁四大四溟四门四子四三四知四花
四邻四皓四合四檐四书四绝四岳四美
四顾四垂四老四弦四塞四支四筵四渎
四望四体四人四隅四季四周四达四库
四围四夷四载四起四壁空四气四枝四科
四座四更四散四角四极四七四照四圣

词语解释:四海  拼音:sì hǎi
(1).古以 中国 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 孔 传:“距,至也。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孟子·告子下》:“ 禹 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 禹 以四海为壑。”《淮南子·俶真训》:“神经於 驪山 、 太行 而不能难,入於四海、九江而不能濡。”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所谓抱萤烛於环堵之内者,不见天光之焜烂;侣鮋鰕於跡水之中者,不识四海之浩汗。”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书·大禹谟》:“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王侯。” 唐 李绅 《古风》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清 李渔 《玉搔头·拈要》:“谁想四海虽宽,少 西施 而多 嫫母 ;六宫虚设,有粉黛而无姿容。”
(3).指全世界各处。如:放之四海而皆准。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史记·五帝本纪》:“南抚 交阯 、 北发 ;西, 戎 、 析枝 、 渠廋 、 氐 、 羌 ;北, 山戎 、 发 、 息慎 ;东, 长 、 鸟夷 。四海之内,咸戴 帝舜 之功。”《史记·大宛列传》:“天子既闻 大宛 及 大夏 、 安息 之属皆大国……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徧於四海。”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金瓶梅词话》第七回:“你老人家不知,如今知府、知县相公也都来往,好不四海。”《文明小史》第十八回:“这位 四海 兄,是 浦东 丝厂里的总帐房,最爱朋友,为人极其四海。”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三:“治安主任 盛清明 很四海地招呼 邓秀梅 。”
(6).神祇名。《史记·封禅书》:“而 雍 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 风伯 、 雨师 、 四海 、 九臣 、 十四臣 、 诸布 、 诸严 、 诸逑 之属,百有餘庙。”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词语解释:四时  拼音:sì shí
(1).四季。《易·恒》:“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前蜀 韦庄 《晚春》诗:“万物不如酒,四时唯爱春。”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靖康 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
(2).指一年四季的农时。《逸周书·文传》:“无杀夭胎,无伐不成材,无墯四时,如此十年,有十年之积者王。”《淮南子·本经训》:“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闔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
(3).指一日的朝、昼、夕、夜。《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4).乐舞名。 汉文帝 作。《汉书·礼乐志》:“ 孝文庙 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武德》兴乎 高祖 ,《四时》广於 孝文 。”参见“ 四时舞 ”。
词语解释:四时舞  拼音:sì shí wǔ
汉 祭宗庙时所用的乐舞之一。《汉书·礼乐志》:“ 孝文 庙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四时舞》者, 孝文 所作,以明示天下之安和也。”
词语解释:四方  拼音:sì fāng
(1).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礼记·射义》:“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 唐 韩愈 《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水浒传》第六六回:“四下里,十数处火光亘天,四方不辨。”
(2).天下;各处。《易·姤》:“后以施命誥四方。”《淮南子·原道训》:“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 高诱 注:“抚,安也。四方,谓之天下也。”《新唐书·吐蕃传上》:“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 柳杞 《好年胜景》:“他的父辈是个爱交游的流浪汉,凭一付担子,走遍四方。”
(3).指四方诸侯之国。《诗·大雅·下武》:“受天之祜,四方来贺。” 孔颖达 疏:“ 武王 既受得天之祜福,故四方诸侯之国皆贡献庆之。”《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今 楚 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 楚国 ,不可救疗。”
(4).指京城以外的地区。《东观汉记·马廖传》:“ 长安 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
(5).指四方之神。《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徧。” 郑玄 注:“祭四方,谓祭五官之神於四郊也。 句芒 在东, 祝融 、 后土 在南, 蓐收 在西, 玄冥 在北。”《礼记·祭法》:“四坎坛,祭四方也。” 郑玄 注:“四方,即谓山林、川谷、丘陵之神也。祭山林、丘陵於坛,川谷於坎。”《汉书·礼乐志》:“练时日,侯有望,焫膋萧,延四方。” 颜师古 注:“四方,四方之神也。”
(6).指正方形或立方体。《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劣兄在此地住了冒冒的七十年了,也没见过那豪杰,是四方脑袋,八楞儿脑袋。”如:四方桌;四方匣子。
词语解释:四面  拼音:sì miàn
(1).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礼记·乡饮酒义》:“四面之坐,象四时也。”
(2).指四周围。 唐 柳宗元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四面竹树环合。” 陈毅 《陪巴西朋友访杭州》诗:“青山四面合,緑树几坡斜。”
词语解释:四壁  拼音:sì bì
(1).四面墙壁。《战国策·秦策二》:“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餘明之照四壁者。” 唐 姚合 《药堂》诗:“四壁画远山,堂前耸秋山。” 陈毅 《过太行山书怀》诗:“朝来啟户牖,山光照四壁。”
(2).《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文君 夜亡奔 相如 , 相如 乃与驰 成都 。家居徒四壁立。”后以“四壁”形容家境贫寒,一无所有。 宋 陈师道 《答张文潜》诗:“我贫无一锥,所向皆四壁。” 金 元好问 《芳华怨》诗:“不然典取鷫鸘裘,四壁 相如 堪白头。”
(3).指屋内的四面。 唐 韩愈 《病中赠张十八》诗:“倾尊与斟酌,四壁堆甖缸。” 清 洪昇 《长生殿·雨梦》:“单则听颯剌剌风摇树摇,啾唧唧四壁寒蛩絮,一片愁苗,怨苗。”
(4).四面营垒。《新唐书·杨行密传》:“ 鏐 将 危全讽 列四壁,皆万人, 珣 谓诸将曰:‘为诸君击中壁,食其穀以归。’乃夜击之, 全讽 走。”
词语解释:四邻  拼音:sì lín
(1).犹四辅。天子左右的大臣。《书·益稷》:“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钦四邻。” 孔 传:“四近前后左右之臣。”《尚书大传》卷二:“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承,左曰辅,右曰弼……《书》曰‘钦四邻’,此之谓也。”《管子·四称》:“寡人幼弱惛愚,不通诸侯四邻之义,仲父不当尽语我昔者有道之君乎?”参见“ 四辅 ”。
(2).四方邻国。《书·蔡仲之命》:“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康济小民。”《吴子·料敌》:“四邻之助,大国之援。”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楚庄王》:“国家治,则四邻贺;国家乱,则四邻散。”
(3).周围邻居。 汉 刘向 《列女传·周主忠妾》:“主闻之乃厚币而嫁之,四邻争娶之。” 唐 杜甫 《无家别》诗:“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老残游记》第十五回:“火起之时,四邻人等及河上夫役,都寻觅了水桶水盆之类,赶来救火。”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前一些时这里颇多谣言,现在安静了。我们一动也没有动,不过四邻搬掉的多,冷静而已。”
(4).四方;周围。《汉书·礼乐志》:“五神相,包四邻。” 颜师古 注:“包,含也。四邻,四方。” 唐 裴度 《夏日对雨》诗:“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宋 苏轼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诗:“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5).指周围邻近的人。 唐 韩愈 《徐泗豪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书记之任亦难……赞天子施教化,而又外与宾客四邻交。”
词语解释:四辅  拼音:sì fǔ
(1).官名。相传古代天子身边的四个辅佐。《书·洛诰》有“四辅”之称。《益稷》有四邻,《史记·夏本纪》作“四辅”。至《尚书大传》、 贾谊 《新书》始有疑、承、辅、弼(《新书》作道、弼、辅、承)为“四辅”之说,皆出于 秦 汉 间人的依托。至 王莽 托古改制,置四辅以配三公,又为其子置师疑、傅承、阿辅、保拂(弼)之官。 明太祖 曾置春、夏、秋、冬官,也叫“四辅”。参阅 清 全祖望 《经史问答·三礼问目答全藻问》
(2).国都附近的州郡。 唐 开元 中以近畿之州为四辅,即 同 、 华 、 岐 、 蒲 四州。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地理类·四辅》。 宋 崇宁 间所置四辅郡,以 颍昌府 为南辅, 襄邑县 为东辅, 郑州 为西辅, 澶州 为北辅。见《宋史·徽宗纪二》
(3).星名。指房宿四星。《史记·天官书》:“犯四辅,辅臣诛。” 司马贞 索隐:“四辅,房四星也。房以辅心,故曰四辅。”
(4).星名。指东蕃四星。《晋书·天文志上》:“东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亦曰四辅也。”
(5).星名。指极星旁的四星,亦称四弼。《宋史·天文志二》:“四辅四星,又名四弼,在极星侧,是曰帝之四邻,所以辅佐北极,而出度授政也。去极星各四度。”
词语解释:四顾  拼音:sì gù
(1).环视四周。《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唐 韩愈 《暮行河堤上》诗:“暮行河堤上,四顾不见人。”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后》:“四顾奇峯错列,众壑纵横。” 鲁迅 《呐喊·阿Q正传》:“ 阿Q 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的四顾。待到看见四两烛,却又倒头睡去了。”
(2).指四面。《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只在心正不心正,那在四顾有人无人。”《红楼梦》第二六回:“ 贾芸 出了 怡红院 ,见四顾无人,便慢慢的停着些走。” 茅盾 《子夜》六:“ 范博文 本能地向前挪移了几步,四顾张望,可是 林佩珊 已经跑得全无影踪。”
词语解释:四望  拼音:sì wàng
(1).古祭名。指古代天子向四方遥祭山川。《周礼·春官·大宗伯》:“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 贾公彦 疏:“言四望者,不可一往就祭,当四向望而为坛遥祭之,故云四望也。” 孙诒让 正义:“ 陈寿祺 云:‘山川之祭, 周 礼四望, 鲁 礼三望。其餘诸侯祀竟内山川,盖无定数,山川之大者,莫如五岳、四瀆。《礼记·王制》曰:五岳视三公,四瀆视诸侯。望祭山川岂可舍此有五岳四瀆等,则四望非限以四事,乃谓四方之望也……’案: 陈 説是也。四望者,分方望祭之名,通言之,凡山川之祭皆曰‘望’,於山川之中,举其尤大者别祭之,则有四望。天子统治宇内,则四望之祭,亦外极四表。”按, 郑玄 注以五岳、四镇、四渎为“四望”。 汉 贾谊 《新书·辅佐》:“奉常典天,以掌宗庙社稷之祀,天神地祇人鬼,凡山川四望,国之诸祭,吉凶妖祥占相之事。”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四望於是莫脩,八神以之无主。”
(2).指所祭之四方山川及其神灵。《隋书·礼仪志五》:“祀星辰,祭四望。”《旧唐书·文苑传上·杨炯》:“又制毳冕以祭四望也,四望者,岳瀆之神也。”
(3).眺望四方。《楚辞·九歌·河伯》:“登 崑崙 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宋 徐照 《过鄱阳湖》诗:“四望疑无地,孤舟若在天。” 秦牧 《泰山日出》:“这时举目四望,与刚才的景色迥然不同。”
(4).山名。在今 青海 乐都县 。《汉书·赵充国传》:“ 充国 至 全城 (渡 河 )……遣骑候 四望陿 中,亡虏。” 颜师古 注:“ 四望 者,陿名也。”
(5).山名。在今 江苏 南京市 西北。 东晋 苏峻 据 石头 , 温峤 筑垒四望矶以逼 峻 ,即此。见《晋书·温峤传》
(6).山名。在今 湖北 随县 。《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二年》:“ 梁崇义 发兵攻 江陵 ,至 四望 ,大败而归。” 胡三省 注:“今 随州 随县 之东有 四望山 ,其山最高,四望皆可见。”
词语解释:四围  拼音:sì wéi
(1).四面环绕。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下·西湖好处》:“﹝ 西湖 ﹞青山四围,中涵緑水,金碧楼臺相间,全似着色山水。” 元 贡奎 《偶成》诗:“瀲瀲横塘柳四围,雨餘来看緑阴肥。”《冷眼观》第七回:“远远的看见有一所庄院,乌压压四围树木,遥见几缕炊烟。”
(2).四周,周围。 唐 牟融 《登环翠楼》诗:“云树四围当户暝,烟嵐一带隔帘浮。”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郭沫若 《夕暮》诗:“四围苍老的荒山,好像瘦狮一样。”
词语解释:四座  拼音:sì zuò
见“ 四坐 ”。
词语解释:四坐  拼音:sì zuò
亦作“ 四座 ”。
(1).指四周座位上的人。 三国 魏 曹操 《善哉行》:“弦歌感人肠,四坐皆欢悦。” 晋 陆机 《吴趋行》:“ 楚 妃且勿叹, 齐 娥且勿謳,四坐并清听,听我歌《吴趋》。”《晋书·唐彬传》:“帝顾四坐曰:‘名不虚行。’” 清 吴伟业 《阆州行》:“四座且勿喧,听我歌 閬州 。”
(2).四周座位。 晋 陶潜 《咏荆轲》诗:“饮饯 易水 上,四座列羣英。” 唐 白居易 《游悟真寺》诗:“六楹排玉镜,四座敷金鈿。”
词语解释:四明  拼音:sì míng
山名。在 浙江省 宁波市 西南。自 天台山 发脉,绵亘于 奉化 、 慈溪 、 馀姚 、 上虞 、 嵊县 等县境。道书以为第九洞天,又名 丹山赤水洞天 。凡二百八十二峰。相传群峰之中,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辰之光,故称 四明山 。《三才图会·四明山图考》:“ 四明山 者, 天台 之委也。高兴华顶,齐跨数邑。自 奉化 雪竇 入,则直谓之 四明 。行山中大约五六十里,山山盘亘,竹树葱菁,众壑之水,乱流争趋。入益深,猿鸟之声俱絶,悄然嘻呬通顥气,觉与世界如絶,不似 天台 之近人也。道书称第九洞天。峯凡二百八十二,中有 芙蓉峯 ,刻 汉 隶‘四明山心’四字。其山四穴如天窻,隔山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 四明 。”
词语解释:四野  拼音:sì yě
(1).四方的原野。亦泛指四方,四处。《汉书·息夫躬传》:“如使狂夫嘄謼於东崖, 匈奴 饮马於 渭水 ,边竟雷动,四野风起。”《南齐书·柳世隆传》:“遂四野百县,路无男人,耕田载租,皆驱女弱。” 唐 王建 《早发金堤驿》诗:“虫声四野合,月色满城白。”《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此时望重朝班,名闻四海。” 华山 《大戈壁之夜》:“四野的花岗岩,鲜亮如火。”
(2).解放战争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简称。
词语解释:四序  拼音:sì xù
指春、夏、秋、冬四季。《魏书·律历志上》:“然四序迁流,五行变易。” 唐 王勃 《守岁序》:“春、秋、冬、夏,错四序之凉炎。” 清 顾炎武 《华山》诗:“四序乘金气,三峯压 大河 。”
词语解释:四郊  拼音:sì jiāo
(1).都城四周的地区。《周礼·秋官·遂士》:“﹝遂士﹞掌四郊。” 郑玄 注:“ 郑司农 云:‘谓百里外至三百里也。’ 玄 谓其地则距王城百里以外至二百里。”
(2).泛指郊外。 唐 杜甫 《喜晴》诗:“出郭眺四郊,肃肃春增华。” 宋 陆游 《春雨》诗:“四郊农事兴,老稚迭歌舞。”
词语解释:四大  拼音:sì dà
(1).道家以道、天、地、人为四大。《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按,王,当作“人”。说见 朱谦之 《老子校释》及 任继愈 《老子新译》
(2).佛教以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四者分别包含坚、湿、暖、动四种性能,人身即由此构成。因亦用作人身的代称。 晋 慧远 《明报应论》:“夫四大之体,即地、水、火、风耳,结而成身,以为神宅。”《圆觉经》:“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髮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於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於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 罗什 未终少日,觉四大不悆……死於 长安 。”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六十年来一梦醒,飘然四大御风轻。”
(3).古称大功、大名、大德、大权为四大。《晋书·忠义传·王豹》:“明公挟大功,抱大名,怀大德,执大权,此四大者,域中所不能容。”
(4). 北周 时 冀州 人戏称四种大物为四大。《北史·儒林传下·熊安生》:“ 道暉 好着高翅帽、大屐…… 冀州 人为之语曰:‘ 显公 鐘, 宋公 鼓, 宗道暉 屐, 李洛姬 肚’谓之四大。 显公 ,沙门也; 宋公 , 安德 太守也; 洛姬 ,妇人也。”
词语解释:四皓  拼音:sì hào
(1).指 秦 末隐居 商山 的 东园公 、 甪里先生 (甪,一作角)、 绮里季 、 夏黄公 。四人须眉皆白,故称 商山 四皓。 高祖 召,不应。后 高祖 欲废太子, 吕后 用 张良 计,迎四皓,使辅太子, 高祖 以太子羽翼已成,乃消除改立太子之意。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汉 扬雄 《解嘲》:“ 藺生 收功於 章臺 ,四皓采荣於 南山 。” 唐 杜牧 《题青云馆》诗:“四皓有芝轻 汉祖 , 张仪 无地与 怀王 。”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五·四皓考》:“《陈留志》云:‘ 东园公 姓 唐 ,名 秉 ,字 宣明 , 襄邑 人,常居园中,因以为号; 夏黄公 姓 崔 ,名 廓 ,字 少通 , 齐 人,隐居 夏里 修道,故号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 河内 軹 人, 泰伯 之后,姓 周 名 术 ,字 元道 ,号曰 霸上先生 。’却欠 綺里季 。 皇甫謐 《高士传》载:‘ 綺里季 姓 朱 ,名 暉 ,字 文季 。’四人详矣……予以《索隐》既引《陈留志》欠 园公 之名,失写也; 廓 与 广 同,姓 黄 ,非 崔 ,文义顺也; 甪里 既称 泰伯 之后,必 苏 人,或寓居於 軹 也。”按,《史记·留侯世家》 司马贞 索隐引《陈留志》作“ 园公 姓 庾 ”。参见“ 商山四皓 ”。
(2).指 南朝 齐 徐伯珍 兄弟四人。《南史·隐逸传下·徐伯珍》:“﹝ 徐伯珍 ﹞家甚贫窶,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3).泛指隐居不仕、年高望重的人。 明 张煌言 《怀王媿两少司马》诗:“我昔曾上 嘉禾岛 ,岛上衣冠多四皓。”
词语解释:商山四皓  拼音:shāng shān sì hào
秦 末 东园公 、 绮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避 秦 乱,隐 商山 ,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时称 商山 四皓。 高祖 召,不应。后 高祖 欲废太子, 吕后 用 留侯 计,迎四皓,辅太子,遂使 高祖 辍废太子之议。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顾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 唐 颜师古 注:“四人,谓 园公 、 綺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所谓 商山 四皓也。”亦称“ 商山四公 ”、“ 商山四翁 ”。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 高祖 虽能申威於 秦 项 ,而屈於 商山 四公。” 明 冯惟敏 《二犯傍妆台·世恩堂雨酌》曲:“ 竹溪 六逸, 商山 四翁,至今千载仰高风。”
词语解释:四垂  拼音:sì chuí
(1).从四面垂下来。 三国 魏 曹丕 《弹棋赋》:“滑石雾散,云布四垂。” 唐 白居易 《有木诗》之一:“渐密阴自庇,转高梢四垂。”
(2).四境;四边。《汉书·韦玄成传》:“四垂无事,斥地远境,起十餘郡。” 汉 冯衍 《奏记邓禹》:“四垂之人,肝脑涂地。” 宋 王安石 《金山寺》诗之二:“北檝南檣泊四垂,共怜金碧烂参差。”
词语解释:四体  拼音:sì tǐ
(1).四肢。《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穀不分。” 晋 陶潜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四体诚已疲,庶无异患干。” 清 赵翼 《偶书所见》诗:“乃厌四体勤,专想饱且燠。”
(2).指整个身体,身躯。 唐 顾况 《谢王郎中赠琴鹤》诗:“因想 羡门 辈,眇然四体轻。”《四游记·灵耀分龙会为明辅》:“儿今此行,若再饮酒,有违父命,四体不得回乡。”
(3).比喻君王的辅弼大臣。《左传·襄公三十年》:“且司马令尹之偏,而王之四体也。” 杜预 注:“俱股肱也。”《后汉书·蔡邕传》:“夫宰相大臣,君之四体。”
(4).指 晋 卫恒 所撰《四体书势》。见《晋书·卫恒传》。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字法昉自《四体》。”原注:“ 晋 卫恒 撰。”
(5).指古文、篆、隶、草四种书体。 清 马国翰 《〈四体书势〉序》:“ 恒 於四体,自作古、隶二势,篆述 蔡邕 ,草述 崔瑗 ,合而讽诵,如出一手。”
(6).今亦通称真、草、隶、篆四种书体。
(7).集句诗的别称。 宋 陈师道 《后山居士诗话》:“ 王荆公 莫年喜为集句, 唐 人号为‘四体’。”
词语解释:四夷  拼音:sì yí
(1).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书·毕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赖。” 孔 传:“言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被髮左衽之人,无不皆恃赖三君之德。”《后汉书·东夷传》:“凡蛮、夷、戎、狄总名四夷者,犹公、侯、伯、子、男皆号诸侯云。”
(2).泛指外族、外国。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不忧不逞志于四夷,而忧不逞志于四境。”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 中国 之在天下,见夫四夷之则效上国,革面来宾者有之;或野心怒发,狡焉思逞者有之;若其文化昭明,诚足以相上下者,盖未之有也。”
词语解释:四更  拼音:sì gēng
指晨一时至三时。 唐 杜甫 《月》诗:“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宋 陆游 《除夜雪》诗:“北风吹动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参见“ 五更 ”。
词语解释:五更  拼音:wǔ gēng
(1).古代乡官名。用以安置年老致仕的官员。《魏书·尉元传》:“卿以七十之龄,可充五更之选。”详“ 三老五更 ”。
(2).旧时自黄昏至拂晓一夜间,分为甲、乙、丙、丁、戊五段,谓之“五更”。又称五鼓、五夜。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 汉 魏 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更,歷也,经也,故曰五更尔。’”
(3).特指第五更的时候。即天将明时。 南朝 陈 伏知道 《从军五更转》诗之五:“五更催送筹,晓色映山头。”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皇上日阅实录》:“五更时,上已遣小内侍索取,余是日承值,乃匆匆启库取书。”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一章:“俺在外边,风里雨里,起五更睡半夜。”
词语解释:三老五更  拼音:sān lǎo wǔ gēng
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礼记·文王世子》:“适东序,释奠於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羣老之席位焉。” 郑玄 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礼记·乐记》:“食三老五更於大学。” 郑玄 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孔颖达 疏:“三德谓正直、刚、柔。五事谓貌、言、视、听、思也。”《汉书·礼乐志》:“养三老五更於辟廱。”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后汉书·明帝纪》:“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身。” 李贤 注引《汉官仪》:“三老五更,皆取有首妻男女全具者。”《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其以 祥 ( 王祥 )为三老, 小同 ( 郑小同 )为五更。”《北史·魏纪三》:“以 尉元 为三老, 游明根 为五更。又养国老、庶老、将行大射之礼。”
词语解释:四愁  拼音:sì chóu
(1).“ 四愁诗 ”的省称。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四愁七哀》:“《四愁》, 汉 张衡 所作,伤时之文也。” 唐 李嘉祐 《暮秋迁客增思寄京华》诗:“ 宋玉 怨三秋, 张衡 復‘四愁’。” 清 姚鼐 《送一青归因寄仲郛》诗:“天末‘四愁’思莫致,秋来‘九辨’送将归。”
(2).泛指愁思。 唐 王维 《送丘为往唐州》诗:“四愁连 汉水 ,百口寄随人。” 唐 孟郊 《百忧》诗:“智士日千虑,愚夫惟四愁。”参见“ 四愁诗 ”。
词语解释:四愁诗  拼音:sì chóu shī
诗篇名。 东汉 张衡 作。 衡 借诗寓意,抒发心烦纡郁之情。诗分四章,每章七句,每句七言,初具了七言诗的形式。后用以指抒发忧郁情怀的诗篇。 唐 皇甫冉 《刘方平西斋对雪》诗:“自然堪访 戴 ,无復四愁诗。”
词语解释:四坐  拼音:sì zuò
亦作“ 四座 ”。
(1).指四周座位上的人。 三国 魏 曹操 《善哉行》:“弦歌感人肠,四坐皆欢悦。” 晋 陆机 《吴趋行》:“ 楚 妃且勿叹, 齐 娥且勿謳,四坐并清听,听我歌《吴趋》。”《晋书·唐彬传》:“帝顾四坐曰:‘名不虚行。’” 清 吴伟业 《阆州行》:“四座且勿喧,听我歌 閬州 。”
(2).四周座位。 晋 陶潜 《咏荆轲》诗:“饮饯 易水 上,四座列羣英。” 唐 白居易 《游悟真寺》诗:“六楹排玉镜,四座敷金鈿。”
词语解释:四维  拼音:sì wéi
(1).旧时以礼、义、廉、耻为治国之四纲,称为“四维”。《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鹖冠子·道端》:“与天与地,建立四维,以辅国政。” 陆佃 注:“礼、义、廉、耻,谓之四维。”《北史·隋纪下论》:“淫荒无度,法令滋彰,教絶四维,刑参五虐。” 王闿运 《上征赋》:“嗟四维之陵迟,盖上教之失礼。”
(2).指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淮南子·天文训》:“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日冬至,日出东南维,入西南维……夏至,出东北维,入西北维。”《晋书·地理志上》:“天有四维,地有四瀆。”
(3).指四方。 唐 欧阳詹 《早秋登慈恩寺塔》诗:“宝塔过千仞,登临尽四维。” 宋 苏辙 《祭亡兄端明文》:“兄敏我愚,赖以有闻;寒暑相从,逮壮而分……如鸿风飞,流落四维。” 明 宋濂 《重刻护法论题辞》:“被髮狂奔,不辨四维。”
(4).指四方边境。《南齐书·褚渊传》:“世惟多难,事属雕弊,四维恇扰,边氓未安。” 宋 范仲淹 《明堂赋》:“惧四维之有艰,尚疮痍而百辛。”
(5).古代一种棋戏。 晋 李秀 《四维赋序》:“四维戏者,卫尉 挚侯 所造也。画纸为局,截木为棊。取象元一,分而为二;準阴阳之位,拟刚柔之象,而变动无为,生乎其中。”
词语解释:四边  拼音:sì biān
(1).四境。《鬼谷子·本经阴符》:“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史记·秦始皇本纪》:“请且止 阿房宫 作者,减省四边戍转。”《宋史·李周传》:“﹝ 神宗 ﹞访御边之术。﹝ 李周 ﹞曰:‘四边,手足尔。若疲中国以勤远略,致百姓穷困,聚为盗贼,惧成腹心之忧。’”
(2).四方,四周。《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臣之所住,名 迦毗河 ,东际于海,其城四边,悉紫紺石。” 唐 李白 《上留田行》:“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词语解释:四溟  拼音:sì míng
亦作“ 四冥 ”。
(1).四海,四方之海。 三国 魏 阮籍 《答伏义书》:“四冥之深,幽鳞不能测其底。”《文选·张协〈杂诗〉之十》:“云根临八极,雨足洒四溟。” 李善 注:“四溟,四海也。” 唐 秦韬玉 《问古》诗:“深作四溟何浩渺,高为五岳太峥嶸。”《宋史·乐志十一》:“四溟广矣,八紘是纪。”
(2).指全国、天下。《宋书·孝武帝纪》:“ 周王 驥迹,实穷四溟。”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骠骑让封第三表》:“车轨共文,四溟同宅。” 唐 施肩吾 《海边远望诗》:“扶桑枝边红皎皎,天鸡一声四溟晓。”
词语解释:四合  拼音:sì hé
(1).四面围拢。 汉 班固 《西都赋》:“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新唐书·吐蕃传下》:“ 乞悉蓖 见兵寡,悉众追,堕伏中,兵四合急击,遂禽之,献京师。”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婴宁》:“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
(2).四方配合;四面相应。《汉书·儿宽传》:“六律五声,幽赞圣意;神乐四合,各有方象。” 唐 韩愈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诗:“发难得巧意气粗,欢声四合壮士呼。”
词语解释:四老  拼音:sì lǎo
四位老人。指 商山 四皓。 唐 张说 《赠崔公》诗:“我闻 西汉 日,四老 南山 幽。” 唐 杜牧 《题商山四皓庙一绝》:“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 刘 是灭 刘 。” 金 萧贡 《汉歌》:“三杰相须立人纪,四老仍来安太子。”参见“ 四皓 ”。
词语解释:四皓  拼音:sì hào
(1).指 秦 末隐居 商山 的 东园公 、 甪里先生 (甪,一作角)、 绮里季 、 夏黄公 。四人须眉皆白,故称 商山 四皓。 高祖 召,不应。后 高祖 欲废太子, 吕后 用 张良 计,迎四皓,使辅太子, 高祖 以太子羽翼已成,乃消除改立太子之意。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汉 扬雄 《解嘲》:“ 藺生 收功於 章臺 ,四皓采荣於 南山 。” 唐 杜牧 《题青云馆》诗:“四皓有芝轻 汉祖 , 张仪 无地与 怀王 。”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五·四皓考》:“《陈留志》云:‘ 东园公 姓 唐 ,名 秉 ,字 宣明 , 襄邑 人,常居园中,因以为号; 夏黄公 姓 崔 ,名 廓 ,字 少通 , 齐 人,隐居 夏里 修道,故号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 河内 軹 人, 泰伯 之后,姓 周 名 术 ,字 元道 ,号曰 霸上先生 。’却欠 綺里季 。 皇甫謐 《高士传》载:‘ 綺里季 姓 朱 ,名 暉 ,字 文季 。’四人详矣……予以《索隐》既引《陈留志》欠 园公 之名,失写也; 廓 与 广 同,姓 黄 ,非 崔 ,文义顺也; 甪里 既称 泰伯 之后,必 苏 人,或寓居於 軹 也。”按,《史记·留侯世家》 司马贞 索隐引《陈留志》作“ 园公 姓 庾 ”。参见“ 商山四皓 ”。
(2).指 南朝 齐 徐伯珍 兄弟四人。《南史·隐逸传下·徐伯珍》:“﹝ 徐伯珍 ﹞家甚贫窶,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3).泛指隐居不仕、年高望重的人。 明 张煌言 《怀王媿两少司马》诗:“我昔曾上 嘉禾岛 ,岛上衣冠多四皓。”
词语解释:商山四皓  拼音:shāng shān sì hào
秦 末 东园公 、 绮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避 秦 乱,隐 商山 ,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时称 商山 四皓。 高祖 召,不应。后 高祖 欲废太子, 吕后 用 留侯 计,迎四皓,辅太子,遂使 高祖 辍废太子之议。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顾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 唐 颜师古 注:“四人,谓 园公 、 綺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所谓 商山 四皓也。”亦称“ 商山四公 ”、“ 商山四翁 ”。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 高祖 虽能申威於 秦 项 ,而屈於 商山 四公。” 明 冯惟敏 《二犯傍妆台·世恩堂雨酌》曲:“ 竹溪 六逸, 商山 四翁,至今千载仰高风。”
词语解释:四人  拼音:sì rén
四民。 唐 李白 《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公酌以钓道,和之琴心,於是安四人,敷五教。”《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四年》:“农於四人之中,最为勤苦。” 胡三省 注:“士农工商,是谓四民。 唐 避 太宗 讳,率谓民为人。”详“ 四民 ”。
词语解释:四民  拼音:sì mín
旧称士、农、工、商为四民。《书·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 蔡沉 集传:“冬官,卿,主国邦土,以居士、农、工、商四民。”《穀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汉书·食货志上》:“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闢士殖穀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宋 叶适 《留耕堂记》:“四民百艺,朝营暮逐,各竞其力,各私其求。”
词语解释:四载  拼音:sì zǎi
指古代的四种交通工具。《书·益稷》:“予乘四载,随山刊木。” 孔 传:“所载者四,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樏。” 汉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 禹 ﹞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復返归岳,乘四载以行川,始於 霍山 ,徊集五岳。” 唐 杜甫 《禹庙》诗:“早知乘四载,疏凿控 三巴 。”
词语解释:四散  拼音:sì sàn
(1).向四面散开。《晋书·刘琨传》:“流移四散,十不存一。” 唐 白居易 《感怀》诗:“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百回:“﹝ 卜子修 ﹞对那些车夫乱打,吓得那些车夫四散奔逃。”
(2).散布,抛撒。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羯若鞠闍国》:“ 戒日王 以真珠杂寳及金银诸花,随步四散,供养三宝。”
词语解释:四肢  拼音:sì zhī
人体两上肢和两下肢的合称。《孟子·尽心下》:“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韩诗外传》卷十:“寡人有四子,犹有四肢也。” 唐 白居易 《和微之诗·和晨兴因报问龟儿》:“双目失一目,四肢断两肢。”
词语解释:四世  拼音:sì shì
(1).四代。《书·毕命》:“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 孔 传:“言公勉行德,能勤小物,辅佐 文 武 成 康 四世。”《礼记·大传》:“四世而緦,服之穷也。” 孔颖达 疏:“四世,谓上至高祖,以下至己,兄弟同承高祖之后为族兄弟,相报緦麻,是服尽於此,故緦麻服穷,是四世也。”《论语·季氏》:“政逮於大夫四世矣。” 邢昺 疏:“言君之政令,及於大夫,至今四世矣。谓 季文子 、 武子 、 悼子 、 平子 也。”
(2).佛教语。指所谓圣世( 释迦 在世时代)、正世( 释迦 灭后一千年间)、像世(次一千年间)、末世(次一万年间)。
词语解释:四方志  拼音:sì fāng zhì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姜氏 ﹞谓公子( 重耳 )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后以“四方志”指经营天下或安邦定国的远大志向。《三国志·魏志·荀攸传》:“天下方有事,而 刘表 坐保 江 汉 之閒,其无四方志可知矣。” 晋 欧阳建 《临终诗》:“苟怀四方志,所在可游盘。” 明 何景明 《东河三月晦日》诗:“平生四方志,回首欲求安。”
词语解释:四天  拼音:sì tiān
(1).四方的天空。 唐 沉佺期 《从幸香山寺应制》诗:“岭上楼臺千地起,城中鐘鼓四天闻。” 唐 徐凝 《八月灯夕寄游越施秀才》诗:“四天净色寒如水,八月清辉冷似霜。” 宋 柳永 《少年游》词:“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2).即四禅天。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俱处三界,独与神游;包括四天,卷舒万劫。”《艺文类聚》卷七六引 北周 王褒 《突厥寺碑》:“六合之内,存乎方册;四天之下,闻诸象教。” 唐 王维 《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开敷次第,连九冬之月;种类若干,多四天所雨。”参见“ 四禪天 ”。
(3).道教以东方九气青天、南方三气丹天、西方七气素天、北方五气玄天为四天。参阅《云笈七籤》卷二一。
词语解释:四禅天  拼音:sì chán tiān
佛教有三界诸天之说。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色界诸天又分为四禅:初禅为大梵天之类;二禅为光音天之类;三禅为遍净天之类;四禅为色究竟天之类。色究竟天为色界的极处。参阅《法苑珠林》卷五。
词语解释:四门  拼音:sì mén
(1).指明堂四方的门。《书·舜典》:“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闢四门而开四聪。”
(2).学校名,即四门学。《旧唐书·归崇敬传》:“其国子、太学、四门三馆,各立五经博士。”详“ 四门学 ”。
(3).佛经有 释迦牟尼 ( 净饭王 太子)出四门受天帝感化而出家修道的传说。《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 殷 鉴四门,幽求六岁。” 李善 注引《瑞应经》曰:“太子至十四,启王出游,始出城东门,天帝化作病人,即迴车,悲念人生俱有此患。太子出城南门,天帝化作老人,迴车而还,愍念人生丁壮不久。太子出城西门,天帝化作死人,迴车而还,愍念天下有此三苦。太子出城北门,天帝化作沙门,太子曰:‘善哉,唯是为快。’即迴车还,念道清浄,不宜在家。”
(4).武术名词。使刀弄棍或打拳的一种架势。《负曝闲谈》第二回:“因他四门开得好,蒙本处提标营营官的少爷赏识了,替他补了一分粮,又给了他一道八品军功的奬札。”参见“ 四门斗里 ”。
词语解释:四门学  拼音:sì mén xué
古代学校名。 北魏 正始 四年创立四门小学,初设于京师四门,后与太学同在一处。 唐 代四门学为大学,隶国子监,传授儒家经典,性质与国子学、太学同,惟学生家庭出身品级较低。 隋 代及 北宋 亦设四门学,存在时间很短。 元 以后废。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上》
词语解释:四门斗里  拼音:sì mén dǒu lǐ
一种拳术架势。《儒林外史》第四一回:“两个差人慌忙搬了行李,赶着扯他,被他一个四门斗里打了一个仰八叉。”
词语解释:四檐  拼音:sì yán
亦作“ 四簷 ”。 屋顶向四旁伸出的边沿部分。 唐 白居易 《题西亭》诗:“四檐轩鸟翅,复屋罗蜘蛛。” 宋 范成大 《白玉楼步虚词》序:“垂璫四簷,黄帘皆捲,楼中帝座,依约可望。”
词语解释:四弦  拼音:sì xián
指琵琶。因有四弦,故称。 南朝 梁简文帝 《生别离》诗:“别离四弦声,相思双笛引。” 宋 姜夔 《浣溪沙》词:“恨入四弦人欲老,梦寻千驛意难通。”
词语解释:四隅  拼音:sì yú
(1).四角。《礼记·檀弓上》:“蚁结于四隅。” 郑玄 注:“画褚之四角。”《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宧,东南隅谓之窔” 宋 邢昺 疏:“此别宫中四隅之异名也。”
(2).四方;四周。《淮南子·原道训》:“经营四隅,还返於枢。” 高诱 注:“隅,犹方也。” 晋 潘岳 《为贾谧作赠陆机》诗:“强 秦 兼并,吞灭四隅。” 唐 白居易 《官舍内新凿小池》诗:“中底铺白沙,四隅甃青石。”
词语解释:四起  拼音:sì qǐ
(1).四方兴起,到处发生。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吟啸成群,边声四起。”《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真是事有不测, 至正 末年间, 山东 大乱,盗贼四起。” 清 洪昇 《长生殿·看袜》:“干戈四起,生民涂炭。”
(2).四处。 唐 王昌龄 《从军行》:“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佇立。”《恨海》第二回:“此刻四起都是謡言。”
(3).指在朝廷、祭祀、军旅、丧纪中应有的四种容仪。 汉 贾谊 《新书·容经》:“容有四起:朝廷之容,师师然翼翼然整以敬;祭祀之容,遂遂然粥粥然敬以婉;军旅之容,湢然肃然固以猛;丧纪之容,慟然慑然若不还。”
词语解释:四角  拼音:sì jiǎo
(1).指方形物的四个角。《礼记·檀弓上》“蚁结于四隅” 汉 郑玄 注:“画褚之四角,其文如蚁行,往来相交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老爷下车一看,好一座大庄院,只见週围城砖砌墻,四角有四座更楼。”
(2).指建筑物顶四方的四个飞檐。 唐 岑参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诗:“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3). 东汉 时 匈奴 左贤王、左谷蠡王、右贤王、右谷蠡王的合称。《后汉书·南匈奴传》:“其大臣贵者左贤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贤王,次右谷蠡王,谓之四角。”
词语解释:四境  拼音:sì jìng
(1).四方疆界;四方边境地区。《孟子·梁惠王下》:“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一:“幸四境无虞,三秋式稔。”
(2).引申指举国;四方疆界之内。《吕氏春秋·不侵》:“世之人主,得地百里则喜,四境皆贺。” 高诱 注:“举国皆贺,国中喜可知矣。”《醒世姻缘传》第二三回:“这 绣江县 是 济南府 的外县,离府城一百一十里路,是 山东 有数的大地方,四境多有名山胜水。”
词语解释:四象  拼音:sì xiàng
(1).指春、夏、秋、冬四时。体现于卦上,则指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种爻象。《易·繫辞上》:“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虞翻 注:“四象,四时也。” 高亨 注:“四象,四时也。四时各有其象,故谓之四象,天地生四时,故曰:‘两仪生四象。’”又《繫辞上》:“《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高亨 注:“四象: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种爻象也。” 唐 吕岩 《忆江南》词:“八卦九宫看掌上,五行四象在人身。”《朱子语类》卷一三七:“《易》中只有阴阳奇耦,便有四象,如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秋为少阴,冬为老阴。”一说指金、木、水、火。体现于卦上,则为实象、假象、义象、用象。见《易·繫辞上》 孔颖达 疏。
(2).古代用来表示天空东、北、西、南四个方向的星象。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3).指日、月、星、辰。《西游记》第一回:“日、月、星、辰,谓之四象。”
(4).指阴、阳、刚、柔或吉、凶、悔、吝。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大易篇》:“天地之四象,阴、阳、刚、柔也。《易》之四象,则吉、凶、悔、吝也。”
(5).指暇、顺、雍、嘉四种治政要求。 清 龚自珍 《五经大义终始论》:“圣人之以能有名号者,有四象焉:曰暇、曰顺、曰雍、曰嘉。”
(6).指六书的象形、象事、象意、象声四体。 清 方以智 《通雅·六书形声转假说》:“ 用脩 曰:六书当分六体。 班固 云象形、象事、象意、象声、假借、转注是也。四象为经,假借、转注为纬。”
词语解释:四国  拼音:sì guó
(1).四方邻国。亦泛指四方,天下。《诗·大雅·崧高》:“揉此万邦,闻於四国。” 郑玄 笺:“四国,犹言四方也。”《左传·襄公三十年》:“ 子大叔 曰:‘若四国何?’ 子产 曰:‘非相违也,而相从也,四国何尤焉!’” 宋 苏轼 《石鼓歌》:“皆云皇帝巡四国,烹灭强暴救黔首。”
(2).指四方诸侯国。《周礼·天官·司会》:“以周知四国之治,以詔王及冢宰废置。” 贾公彦 疏:“四国,谓四方诸侯之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
词语解释:四星  拼音:sì xīng
(1).即苍龙、白虎、朱鸟、玄武四星宿。 汉 王充 《论衡·物势》:“东方木也,其星苍龙也;西方金也,其星白虎也;南方火也,其星朱鸟也;北方水也,其星玄武也。天有四星之精,降生四兽之体。”
(2).指瑞星、妖星、流星、客星。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天地四·四云四星》:“瑞星曰景星,妖星曰彗星,流星曰飞星,有吉有凶者也。又有客星,随星色大小占以名之也。”
(3).指“北斗七星”中的“斗魁”四星。借指秤上四星。古人以二分半为一星,四星则言“十分”,多用以形容程度深。 元 侯克中 《醉花阴》套曲:“恰遮了北斗杓儿柄,这凄凉有四星。”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恰寻归路,佇立空庭,竹梢风摆,斗柄云横。呀!今夜凄凉有四星,他不瞅人,待怎生!” 王季思 校注:“四星, 徐士范 曰:‘古人以二分半为一星,四星言十分也。’此説近是。”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一折:“你比那 开封府 包龙图 少四星。”
(4).秤尾端所钉的四星,引申为下梢、下场、前程等义。又,秤尾较细,四星易磨灭。因以“没了四星”形容消瘦。 元 乔吉 《两世姻缘》第二折:“我比 卓文君 有上梢,没了四星。”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诘病》:“他一搦身形,瘦的庞儿没了四星。”
词语解释:四子  拼音:sì zǐ
(1).指 王倪 、 啮缺 、 被衣 、 许由 。《庄子·逍遥游》:“ 尧 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 藐姑射 之山, 汾水 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四子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 李颐 云:“ 王倪 、 啮缺 、 被衣 、 许由 。”
(2).指 羲仲 、 羲叔 、 和仲 、 和叔 。《汉书·食货志上》:“ 尧 命四子以‘敬授民时’。” 颜师古 注:“四子,谓 羲仲 、 羲叔 、 和仲 、 和叔 也。事见《虞书·尧典》。”《隋书·百官志上》:“ 放勋 即分命四子, 重华 乃爰置九官。”
(3).指 汉 王褒 虚构的寓言人物 微斯文学 、 虚仪夫子 、 浮游先生 、 陈丘子 。《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 褒 既为 益州 刺史 王襄 作中和乐职宣布之诗,又作传,名曰《四子讲德》,以明其意焉。” 吕延济 注:“四子,谓 微斯文学 、 虚仪夫子 、 浮游先生 、 陈丘子 也。 褒 当假立以为论端也。”
(4).指 逢萌 、 徐房 、 李昙 、 王遵 。 三国 魏 嵇康 《圣贤高士传》:“ 北海 逢萌 ,字 子康 ; 北海 徐房 ,字 平原 ; 李曇 ,字 子云 ; 平原 王遵 ,字 君公 。皆怀德污行,不仕乱世,相与为友,时人号为‘四子’。”
(5).指 蜀 中著名文学家 司马相如 、 王褒 、 扬雄 、 陈子昂 。 唐 雍陶 《蜀中战后感事》诗:“ 蜀 道英灵地,山重水又回。文章四子盛,道路五丁开。”
(6).指古代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 、 庄子 、 文子 、 列子 。《旧唐书·元载传》:“ 天宝 初, 玄宗 崇奉道教,下詔求明 庄 、 老 、 列 、 文 四子之学者。”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杜甫年表》:“﹝ 开元 二十九年﹞正月,两京诸州各置 玄元皇帝 庙,崇祀 老子 ,以 老 、 庄 、 文 、 列 为‘四子’。”
(7).见“ 四子书 ”。
词语解释:四子书  拼音:sì zǐ shū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经典。此四书是 孔子 、 曾子 、 子思 、 孟子 的言行录,故合称“四子书”。 清 邵懿辰 《仪宋堂后记》:“ 明太祖 既一海内,与其佐 刘基 ,以‘四子书’章义试士。行之五百年不改,以至於今。”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九:“余撰《文勤神道碑》,即据其子 儒卿 等所撰行状,言公年十有一,‘四子书’、‘十三经’皆卒读。”亦省作“ 四子 ”。《朱子语类》卷一○五:“‘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録》,‘四子’之阶梯。” 清 薛福成 《选举论中》:“常科以待天下佔毕之士,试策论;论仍以‘四子’、‘五经’命题,特易其体格而已;策则参问古今事。”参见“ 四书 ”。
词语解释:四书  拼音:sì shū
(1).《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合称。 南宋 理学家 朱熹 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后用作学习的入门书。 元 皇庆 二年定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规定以 朱熹 的《集注》为根据。 明 清 相沿不改。 元 方回 《古斋箴》序:“近世 朱 氏‘四书’,吾服膺焉。”参见“ 四子书 ”。
(2).指四部书。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赉制旨大涅槃经疏启》:“四书所总,施命止於域中。”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二游诗》:“尝闻四书曰,经史子集焉。”参见“ 四部书 ”。
词语解释:四子书  拼音:sì zǐ shū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经典。此四书是 孔子 、 曾子 、 子思 、 孟子 的言行录,故合称“四子书”。 清 邵懿辰 《仪宋堂后记》:“ 明太祖 既一海内,与其佐 刘基 ,以‘四子书’章义试士。行之五百年不改,以至於今。”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九:“余撰《文勤神道碑》,即据其子 儒卿 等所撰行状,言公年十有一,‘四子书’、‘十三经’皆卒读。”亦省作“ 四子 ”。《朱子语类》卷一○五:“‘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録》,‘四子’之阶梯。” 清 薛福成 《选举论中》:“常科以待天下佔毕之士,试策论;论仍以‘四子’、‘五经’命题,特易其体格而已;策则参问古今事。”参见“ 四书 ”。
词语解释:四部书  拼音:sì bù shū
中国 古代书籍统分为四大类,故称。 晋 荀勗 将群书分为四部:六艺、小学为甲部;诸子、兵书、术数为乙部;历史记载和杂著为丙部;诗赋、图赞、《汲冢书》为丁部。 东晋 李充 加以调整,以五经为甲部,历史记载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 隋 唐 以后沿用此种分法,称为经、史、子、集。后亦用以泛指群书。 宋 刘敞 《六月二十六日雨阁昼寝》诗:“食有万钱膳,架多四部书。”参阅《隋书·经籍志一》
词语解释:四塞  拼音:sì sài
(1).指四方屏藩之国。《礼记·明堂位》:“四塞,世告至。” 郑玄 注:“四塞,谓夷服、镇服、蕃服在四方为蔽塞者。”《敦煌曲子词·洞仙歌》:“愿四塞来朝明帝,令戎客休施流浪。”
(2).指四境皆有天险,可作屏障。《战国策·齐策一》:“ 齐 南有 泰山 ,东有 琅邪 ,西有 清河 ,北有 渤海 ,此所谓四塞之国也。” 鲍彪 注:“四面有山关之固,故曰四塞之国也。” 汉 班固 《东都赋》:“且夫僻界西 戎 ,险阻四塞,脩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 明 王錂 《春芜记·宸游》:“你看千峯岳峙,万井云屯,南接 苍梧 ,北连 陘塞 ,真可称四塞之国矣。”
(3).指四方边塞,边境。《敦煌曲子词·献忠心》:“四塞休征罢战,放将仕,尽迴戈。”《敦煌曲子词·定风波》:“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仕,谁人敢去定风波?”
(1).到处充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旁魄四塞,云尃雾散。”《旧唐书·德宗纪下》:“三月乙亥,黄雾四塞,日无光。”《宋史·仁宗纪一》:“甲午,昏雾四塞。”
(2).四面蔽塞。 宋 文天祥 《正气歌序》:“乍晴暴热,风道四塞。” 清 方苞 《七思·弟椒涂》:“荆榛四塞兮涂冥冥,连山赤黑兮延火烝。”
词语解释:四季  拼音:sì jì
(1).春、夏、秋、冬四时的总称。每季三个月,以农历一月、四月、七月、十月为一季的开始。 汉 蔡邕 《月令问答》:“春,木王。木胜土,土王四季。四季之禽,牛属季夏,犬属季秋,故未羊可以为春食也。” 唐 张蠙 《次韵和友人冬日书斋》:“四季多花木,穷冬亦不彫。” 杨朔 《荔枝蜜》:“ 广东 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不闲着。”
(2).农历四个季月的总称。即指春三月,夏六月,秋九月,冬十二月。《素问·刺要论》:“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王冰 注:“七十二日四季之月者,谓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各十二日后,土寄王十八日也。”
词语解释:四壁空  拼音:sì bì kōng
形容家境贫寒,一无所有。 唐 杜甫 《百忧集行》:“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覩我颜色同。” 明 高启 《东门行》:“入室四壁空,突中无烟甑生埃。”参见“ 四壁 ”。
词语解释:四壁  拼音:sì bì
(1).四面墙壁。《战国策·秦策二》:“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餘明之照四壁者。” 唐 姚合 《药堂》诗:“四壁画远山,堂前耸秋山。” 陈毅 《过太行山书怀》诗:“朝来啟户牖,山光照四壁。”
(2).《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文君 夜亡奔 相如 , 相如 乃与驰 成都 。家居徒四壁立。”后以“四壁”形容家境贫寒,一无所有。 宋 陈师道 《答张文潜》诗:“我贫无一锥,所向皆四壁。” 金 元好问 《芳华怨》诗:“不然典取鷫鸘裘,四壁 相如 堪白头。”
(3).指屋内的四面。 唐 韩愈 《病中赠张十八》诗:“倾尊与斟酌,四壁堆甖缸。” 清 洪昇 《长生殿·雨梦》:“单则听颯剌剌风摇树摇,啾唧唧四壁寒蛩絮,一片愁苗,怨苗。”
(4).四面营垒。《新唐书·杨行密传》:“ 鏐 将 危全讽 列四壁,皆万人, 珣 谓诸将曰:‘为诸君击中壁,食其穀以归。’乃夜击之, 全讽 走。”
词语解释:四极  拼音:sì jí
(1).四方极远之地。《楚辞·离骚》:“览相观於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朱熹 集注:“四极,四方极远之地。” 秦 李斯 《峄山刻石》:“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歷三辰而玉步,照四极而金声。” 金 完颜璹 《自适》诗:“小斋蜗角许,夜卧膝仍屈;能以道眼观,宽大犹四极。”
(2).指四方极远之国。《尔雅·释地》:“东至於 泰远 ,西至於 邠国 ,南至於 濮铅 ,北至於 祝栗 ,谓之四极。” 郭璞 注:“四极,皆四方极远之国。”
(3).四境。《管子·问》:“官府之藏,彊兵保国,城郭之险,外应四极。” 尹知章 注:“四极,谓国之四鄙也。” 汉 晁错 《对贤良文学策》:“四极之内,舟车所至,人迹所及,靡不闻命,以辅其不逮。” 清 徐昂发 《经广武城》诗:“四极失所制,关塞起龙争。”
(4).古代神话传说中四方的擎天柱。《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顓民,鷙鸟攫老弱。於是 女媧 鍊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苍天补,四极正。” 清 侯方域 《拟思宗改元颁示百官廷臣谢表》:“新炼 媧妃 之石,玉清仍是九层;更筑 共工 之山,坤维安於四极。”
(5).古代天文学名词。指日月周行四方所达的最远点。《周髀算经》卷下:“凡日月运行,四极之道。” 赵爽 注:“运,周也。极,至也,谓外衡也。日月周行四方,至外衡而还,故曰四极也。” 元 揭傒斯 《铜仪》诗:“飞龙缠四极,黄道界中天。”
(6).指四肢。《素问·汤液醪醴论》:“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於内,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 王冰 注:“四极言四末,则四肢也。” 清 顾炎武 《将远行作》诗:“神明运四极,反以形骸拘。”
词语解释:四句  拼音:sì jù
(1).指近体诗中的绝句。因一首四句,故称。 唐 韩愈 《酬马侍郎寄酒》诗:“一壶情所寄,四句意能多。秋到无诗酒,其如月色何!” 宋 苏轼 《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之六:“君知早落坐先开,莫著新诗四句催。”
(2).指佛经中的偈。因四句合为一偈,故称。 唐 胡伯崇 《赠释空海歌》:“説四句,演毘尼,凡夫听者尽归依。”
词语解释:四番  拼音:sì fān
(1).四方边境的藩国。《宋书·乐志二》:“訏謨定命,辰告四蕃。”《隋书·礼仪志六》:“东西南北四藩诸国王章,上藩用中金,中藩用银,并方寸,龟钮。” 唐 杜甫 《客居》诗:“儒生老无成,臣子忧四番。”番,一本作“ 藩 ”。
(2).四次。《三国演义》第八九回:“今被吾擒了四番,有何面目再见人耶!”
词语解释:四出  拼音:sì chū
(1).向四面延伸;从四处长出。《周礼·春官·典瑞》“四圭有邸”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云:“圭本著於璧,故四圭有邸,圭末四出故也。” 宋 王安石 《揖仙阁》诗:“水花红四出,山竹翠相围。”
(2).指到各处去。《后汉书·董卓传》:“ 卓 先遣将 徐荣 、 李蒙 四出虏掠。”《明史·顾清传》:“营差四出,海内骚然。” 王汶石 《大木匠》:“如今 桃叶 自己挑中了一个人,妈妈四出访问,盘根究底。”
(3).指四出文钱。古代货币名,因钱背有纹四出,故称。 清 顾炎武 《钱法论》:“﹝ 汉 ﹞逮于 灵献 ,为四出,为小钱, 汉 钱凡九变。”
词语解释:四友  拼音:sì yǒu
(1).指 周文王 四个亲信大臣 南宫括 、 散宜生 、 閎夭 、 太颠 。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六:“ 文王 四友: 南宫括 、 散宜生 、 閎天 、 太颠 。”一说 太颠 作 太公望 。见《圣贤群辅录》卷上。《诗·大雅·文王序》 孔颖达 疏引《殷传》云:“ 西伯 得四友献宝,免於虎口而克 耆 。”
(2).指 孔子 四个学生 颜渊 、 子贡 、 子张 、 子路 。《孔丛子·论书》:“ 孔子 曰:‘吾有四友焉。自吾得 回 ( 颜渊 )也,门人加亲,是非胥附乎?自吾得 赐 ( 子贡 )也,远方之士日至,是非奔輳乎?自吾得 师 ( 子张 )也,前有光,后有辉,是非先后乎?自吾得 仲由 ( 子路 )也,恶言不至於门,是非御侮乎?’”一说四友中或有 子夏 。 晋 陶潜 《与子俨等疏》:“ 子夏 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
(3).指四位相知的朋友。如《三国志·吴志·孙登传》以 诸葛恪 、 张休 、 顾谭 、 陈表 为太子 孙登 四友;《晋书·王澄传》以 王敦 、 谢鲲 、 庾敳 、 阮修 为 王衍 四友;《南齐书·褚炫传》以 褚炫 、 刘俣 、 谢朏 、 江斅 为四友;《新唐书·文艺传上·杜审言》以 崔融 、 李峤 、 苏味道 、 杜审言 为“文章四友”。
(4).借指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 宋 谢翱 《文房四友叹》:“兵后四友流落,有访而得之者,则顶秃足折,笏碎幅裂。”
词语解释:四三  拼音:sì sān
犹三四。表示为数不多。《书·无逸》:“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宋史·李穀昝居润等传论》:“ 五季 为国,不四三传輒易姓,其臣子视事君,犹佣者焉,主易则他役,习以为常。”
词语解释:四绝  拼音:sì jué
(1).传称四种高超的技艺或难得的事物。(1) 南朝 陈 洪偃 貌、义、诗、书号为“四絶”。见 唐 道宣 《续高僧传》卷七。(2)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郎馀令》:“ 餘令 善画, 唐 秘书省内落星石, 薛稷 画鹤, 贺知章 草书, 餘令 凤,相传为四絶。”(3)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文儒》:“ 庆历 中, 滕子京 謫守 巴陵 ,治最为天下第一。政成,重修 岳阳楼 。属 范文正公 为记,词极清丽, 苏子美 书石, 邵餗 篆额,亦皆一时精笔,世谓之‘四絶’云。”(4)指《诗经》《楚辞》、草书、画。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下·四绝》
(2).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日。详“ 四离四絶 ”。
词语解释:四离四绝  拼音:sì lí sì jué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前一天合称“四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合称“四絶”。旧时星相术士以为忌日。 清 允禄 等《协纪辨方书·义例四·四离四绝》:“《玉门经》曰:‘离者,阴阳分至前一辰也。谓建卯之月阳气出阴气入,建子之月阴气降阳气升,建酉之月阴气出阳气入,建午之月阳气降阴气升。故先一日为四离辰也。’ 李鼎祚 曰:‘此日忌出行征伐。’ 曹震圭 曰:‘四离者,冬至前一日水离,夏至前一日火离,春分前一日阳体分而木亦离也,秋分前一日阴体分而金亦离也。故名曰四离。’《玉门经》曰:‘四絶者,四立前一辰也。’ 李鼎祚 曰:‘此日忌出军远行。’ 曹震圭 曰:‘立春木旺水絶,立夏火旺木絶,立秋金旺土絶,立冬水旺金絶。故先一日为絶也。’”
词语解释:四支  拼音:sì zhī
四肢。《易·坤》:“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美之至也。” 孔颖达 疏:“四支,犹人手足,比於四方物务也。” 唐 陆龟蒙 《和新秋即事三首韵》:“愁寻冷落惊双鬢,病得清凉减四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嫦娥》:“四支已冰,焉有生理!” 鲁迅 《坟·我之节烈观》:“虽然是他发声,却和四支五官神经内脏都有关系。”
词语解释:四周  拼音:sì zhōu
周围。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池东西千步,南北千一百步,四周有塘。” 元 范梈 《袁州谒韩祠已宜春台晚眺》诗:“四周翠巘出,六合清风来。” 陈毅 《中岳宙》诗:“位于斜坡上,四周无泉林。”
词语解释:四气  拼音:sì qì
(1).指春、夏、秋、冬四时的温、热、冷、寒之气。《礼记·乐记》:“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 孔颖达 疏:“动四气之和,谓感动四时之气,序之和平,使阴阳顺序也。” 唐 冯著 《行路难》诗:“春秋四气更迴换,人事何须再三叹。” 唐 白居易 《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蓊鬱三光晦,温暾四气匀。”
(2). 汉 儒附会天人相应之说,以喜怒乐哀应四时为四气。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喜气为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乐气为太阳而当夏,哀气为太阴而当冬。四气者,天与人所同有也。”
词语解释:四七  拼音:sì qī
(1).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二十八年。《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光武 先在长安时,同舍生 彊华 自 关中 奉赤伏符,曰:‘ 刘秀 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鬭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李贤 注:“四七,二十八也,自 高祖 至 光武 初起,合二百二十八年,即四七之际也; 汉 火德,故火为主也。”《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四七之期必尽,百六之数溘屯。”原注:“ 齐 初践祚计止於二十八年。”
(2).二十八。四乘七所得。亦指人年二十八岁。《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四七,筋骨坚,髮长极,身体盛壮。”
(3).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 东汉 开国功臣 云台 二十八将。《文选·张衡〈东京赋〉》:“我 世祖 忿之,乃龙飞 白水 ,凤翔参墟,授鉞四七, 共工 是除。” 李善 注:“四七,二十八将也。”《文选·左思〈魏都赋〉》:“相兼二八,将猛四七。” 张载 注:“四七者, 汉 光武 二十八将也。” 清 王闿运 《拟李鸿章陈苗事折子》:“ 援 ( 马援 )之智勇,冠於四七。”参见“ 二十八将 ”。
(4).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二十八宿。《后汉书·刘瑜传》:“盖诸侯之位,上法四七,垂文炳燿,关之盛衰者也。” 李贤 注:“四七,二十八宿也。诸侯为天子守四方,犹天之有二十八宿。《汉官仪》曰:‘天子建侯,上法四七也。’” 前蜀 杜光庭 《蜀王葛仙化祈雨醮词》:“伏以四七在天,垂文定位;三八镇地,设象分灵。”
(5).旧俗,人死后每隔七天为忌日,祭奠一次。第四个忌日称“四七”。《儒林外史》第二六回:“ 鲍廷璽 哭着应道:‘小的父亲死了。’ 向道臺 道:‘没了几时?’ 鲍廷璽 道:‘明日就是四七。’”参见“ 七七 ”。
词语解释:二十八将  拼音:èr shí bā jiāng
指佐助 光武帝 建立 东汉 政权的二十八个有功的武将。 明帝 永平 中,绘“二十八将”像于南宫 云台 ,故又称“云台二十八将”。 邓禹 为首,次为 马成 、 吴汉 、 王梁 、 贾复 、 陈俊 、 耿弇 、 杜茂 、 寇恂 、 傅俊 、 岑彭 、 坚镡 、 冯异 、 王霸 、 朱祐 、 任光 、 祭遵 、 李忠 、 景丹 、 万修 、 盖延 、 邳彤 、 铫期 、 刘植 、 耿纯 、 臧宫 、 马武 、 刘隆 。见《后汉书·朱景王杜等传论》。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陈实百问策》:“ 成祖 命 解縉 发策,以七十二贤,贤贤何德,二十八将,将将何功为问。”
词语解释:七七  拼音:qī qī
(1).旧俗以人死后每隔七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日止,共为七七。《魏书·外戚传下·胡国珍》:“又詔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十老 病重,医治不痊,呜呼哀哉。 朱重 搥胸大慟,如亲父一般,殯殮成服,七七做了些好事。”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考索·七七》:“丧家七七之期,见於《北史》《魏书》《北齐书》及 韩琦 《君臣相遇传》。又 顾亭林 《日知録》、 徐復祚 《村老委谈》、 郎瑛 《七修类藁》皆载之。要皆佛氏之説,无足深考。惟《临淮新语》谓始死七日,冀其一阳来復也。祭於来復之期,即古者招魂之义,以生者之精神,召死者之灵爽。至七七四十九日不復,即不復矣,生者亦无可如何也。此説最通。”
(2).数词。七的七倍,四十九。《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3).数词。七十七。《南齐书·祥瑞志》:“《老子河洛讖》曰:‘年历七七水灭绪,风云俱起龙麟举。’”
(4).指农历七月初七。《新民歌三百首·万条蛟龙接上天》:“万条蛟龙接上天,牛郎织女笑开颜;如今车干天河水,不等七七就团圆。”参见“ 七夕 ”。
词语解释:四民  拼音:sì mín
旧称士、农、工、商为四民。《书·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 蔡沉 集传:“冬官,卿,主国邦土,以居士、农、工、商四民。”《穀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汉书·食货志上》:“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闢士殖穀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宋 叶适 《留耕堂记》:“四民百艺,朝营暮逐,各竞其力,各私其求。”
词语解释:四并  拼音:sì bìng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后即以“四并”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同时遭逢。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已知良会得四并,更许深杯辞百爵。” 杨慎 《牧庵词》引 元 姚燧 《醉高歌》:“荣枯枕上三更,傀儡塲中四并。人生幻化如泡影,几个临危自省!”
词语解释:四声  拼音:sì shēng
(1).汉语字音的声调。古汉语字音的声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总称“四声”。《南史·陆厥传》:“ 汝南 周顒 善识声韵。 约 ( 沉约 )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蠭腰、鹤膝。”《新唐书·权德舆传》:“ 德舆 生三岁,知变四声。” 罗常培 《汉语音韵学导论》:“以‘平上去入’为四声,自 齐 梁 之际始。”
(2).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声调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是由古四声演变而来的。
词语解释:四远  拼音:sì yuǎn
(1).四方边远之地。 汉 王充 《论衡·超奇》:“珍物产於四远。”《南史·刘穆之传》:“此虽小事,然宣布四远。”
(2).指四方边远之人。 宋 洪迈 《夷坚丙志·道人留笠》:“ 永康 青城山 ,每岁二月十五日为道会,四远毕至。”
(3).四方。 唐 薛存诚 《膏泽多丰年》诗:“八方甘雨布,四远报年丰。” 元 无名氏 《桃花女》第四折:“ 畅道 术似 君平 ,财如 邓通 ,赢的个车马填门四远里人传颂。”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灰。”
词语解释:四知  拼音:sì zhī
《后汉书·杨震传》:“当之郡,道经 昌邑 ,故所举 荆州 茂才 王密 为 昌邑 令,謁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 震 。 震 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 曰:‘暮夜无知者。’ 震 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密 愧而出。”又《传赞》:“ 震 畏四知。”后多用为廉洁自持、不受非义馈赠的典故。《隋书·韦世康传》:“志除三惑,心慎四知,以不贪而为宝,处膏脂而莫润。”《旧唐书·良吏传下·李尚隐》:“有怀金以赠 尚隐 者, 尚隐 固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也。’竟不受之。”亦作“ 四知金 ”。 唐 杜甫 《风疾舟中奉呈湖南亲友》诗:“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 清 赵翼 《入耳赃》诗:“四知金到虽麾去,已是人间入耳贜。”
词语解释:四岳  拼音:sì yuè
亦作“ 四岳 ”。
(1).相传为 共工 的后裔,因佐 禹 治水有功,赐姓 姜 ,封于 吕 ,并使为诸侯之长。《国语。周语下》:“ 共 之从孙四岳佐之。” 韦昭 注:“言 共工 从孙为四岳之官,掌师诸侯,助 禹 治水也。”《史记·齐太公世家》:“ 太公望 吕尚 者, 东海 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 禹 平水土,甚有功。 虞 夏 之际封於 吕 ,或封於 申 ,姓 姜氏 。” 司马贞 索隐引 谯周 曰:“ 炎帝 之裔, 伯夷 之后,掌四岳有功,封之於 吕 ,子孙从其封姓, 尚 有后也。”一说:四岳为 尧 臣 羲 、 和 四子,分掌四方之诸侯。《书·尧典》:“帝曰:‘咨,四岳。’” 孔 传:“四岳,即上 羲 、 和 之四子,分掌四岳之诸侯,故称焉。” 唐 杜甫 《寄裴施州》诗:“ 尧 有四岳明至理, 汉 二千石真分忧。” 章炳麟 《官制索隐》:“《尚书》载 唐 虞 之世,与天子议大事者为四岳。”
(2). 泰山 、 华山 、 衡山 、 恒山 的总称。《左传·昭公四年》:“ 四岳 、 三涂 、 阳城 、 大室 、 荆山 、 中南 ,九州之险也。” 杜预 注:“东岳 岱 ,西岳 华 ,南岳 衡 ,北岳 恒 。”《汉书·郊祀志上》:“ 嵩高 为中岳,而 四岳 各如其方。” 唐 高适 《同李太守北池泛舟宴高平郑太守》诗:“云从四岳去,水向百城流。”
词语解释:四筵  拼音:sì yán
四席,四座。借指四周座位上的人。 南朝 宋 谢瞻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四筵霑芳醴,中堂起丝桐。” 唐 杜甫 《饮中八仙歌》:“ 焦遂 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宋 范成大 《十二月二十四日西楼观雪》诗:“四筵都为丰年醉,録事何须校酒筹。”
词语解释:四达  拼音:sì dá
(1).通往四方的道路。《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
(2).通达四方。《庄子·刻意》:“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於天,下蟠於地。” 成玄英 疏:“流,通也。夫爱养精神者,故能通达四方。”《孔子家语·入官》:“六马之乖离,必於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於君上之失政。” 宋 陈亮 《酌古论·曹公》:“徒见 荆州 四达,英雄之所必争,而 巴 蜀 险阻,非图天下者之所急。” 陈毅 《过贵阳》诗:“公社处处见富裕,交通四达局面新。”
(3).谓风行天下。《礼记·乐礼》:“ 周 道四达,礼乐交通。” 孔颖达 疏:“ 周 之道德,四方通达。”《隋书·音乐志下》:“皇道四达,礼乐成。” 明 张居正 《礼乐记》:“爱敬之施,必始於家邦,然后举而措之天下,能四达而不悖也。”
(4).谓通晓事理。 三国 魏 嵇康 《答向子期难养生论》:“若比之於内视反听,爱气嗇精,明白四达,而无执无为,遗世坐忘,以宝性全真,吾所不能同也。”
(5).旧指治民的四件大事。《周礼·地官·遂大夫》:“凡为邑者,以四达戒其功事而诛赏废兴之。” 郑玄 注:“四达者,治民之事。大通者有四:夫家众寡也;六畜车輦也;稼穡耕耨也;旗鼓兵革也。”
词语解释:四枝  拼音:sì zhī
同“ 四肢 ”。 《逸周书·武顺》:“左右手各握五,左右足各履五,曰四枝。” 孔晁 注:“四枝,手足。”《管子·内业》:“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庄子·达生》:“齐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词语解释:四照  拼音:sì zhào
(1).(光华)照耀四方。《山海经·南山经》:“﹝ 招摇之山 ﹞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郭璞 注:“言有光燄也。”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开丹房以四照,舒翠叶而九衢。”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雪霏五彩,光流四照。”
(2).指光华四照的花。 南朝 宋 鲍照 《芙蓉赋》:“冠五华於仙草,超四照於灵木。”《北齐书·文苑传序》:“开四照于春华,成万寳于秋实。”
词语解释:四向  拼音:sì xiàng
(1).向着四面;四出。《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 自度不得脱……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嚮。 汉 军围之数重。”《南齐书·孔稚珪传》:“吉日於静屋,四向朝拜,涕泗滂沱。”《新唐书·韩愈传》:“执兵之卒,四向侵掠。”
(2).四周;四方。《北史·牛弘传》:“堂高三尺,以应三统;四向五色,各象其行。” 唐 孟郊 《北郭贫居》诗:“三年失意归,四向相识疏。” 宋 范仲淹 《知郡职方》:“有饥民自四向乡下萃来。”
(3).佛教谓须陀洹(预流)向、斯陀含(一来)向、阿那含(不还)向、阿罗汉(无生)向为“四向”。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为小乘四果,向其果位进修,故谓之“向”。 南朝 梁 王僧孺 《忏悔礼佛文》:“四向四果,八贤八圣。”
词语解释:四禅  拼音:sì chán
佛教语。即四禅定。 唐 王维 《游悟真寺》诗:“猛虎同三逕,愁猿学四禪。” 清 赵翼 《梁制观世音像歌》:“岂知净业空精专,避灾终未入四禪。”详“ 四禪定 ”。
词语解释:四禅定  拼音:sì chán dìng
佛教语。色界初禅天至四禅天的四种禅定。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时,忽觉身心凝然,遍身毛孔,气息徐徐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为初禅天定;然此禅定中,尚有觉观之相,更摄心在定,觉观即灭,乃发静定之喜,是为二禅天定;然以喜心涌动,定力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以发,此为三禅天定;然乐能扰心,犹未彻底清净,更加功不已,出入息断,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此为四禅天定。参见“ 四禪天 ”。
词语解释:四灵  拼音:sì líng
(1).指麟、凤、龟、龙四种灵畜。《礼记·礼运》:“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孔颖达 疏:“以此四兽皆有神灵,异於他物,故谓之灵。”《旧唐书·文苑传上·杨炯》:“麟、凤有四灵之名,玄龟有负图之应。”《冷眼观》第二四回:“你龟大哥列在四灵,要算同老龙王是平等弟兄,非比我们小辈。”
(2).指传说中的 苍帝 、 黄帝 、 白帝 、 黑帝 四神帝。《文选·张衡〈东京赋〉》:“尊 赤氏 之朱光,四灵懋而允怀。” 薛综 注:“《河图》曰:‘四灵, 苍帝 神名 灵威仰 , 赤帝 神名 赤熛怒 , 黄帝 神名 含枢纽 , 白帝 神名 白招拒 , 黑帝 神名 协光纪 。’今五云四灵,谓除 赤 ,餘有四。”
(3).指古代神话中掌东西南北四方之神。 三国 魏 曹植 《神龟赋》:“嘉四灵之建德,各潜位乎一方。苍龙虬於东岳,白虎啸於西岗,玄武集於寒门,朱雀栖於南乡。”
(4).古代又用以指东西南北四方的星宿。 南朝 齐 谢超宗 《齐南郊乐歌·武德宣烈乐》:“四灵晨炳,五纬宵明。”
(5). 南宋 永嘉 诗人 徐照 、 徐玑 、 翁卷 、 赵师秀 的合称。 照 字 灵晖 ,有《芳兰轩集》; 玑 号 灵渊 ,有《二薇亭集》; 卷 字 灵舒 ,有《西岩集》; 师秀 号 灵秀 ,有《清苑斋集》。字中圴有“灵”字,故称。参阅《四库全书总目·别集十五》
词语解释:四德  拼音:sì dé
(1).指《易》“乾”卦元、亨、利、贞四德。《易·乾》:“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清 颜元 《存性编·明明德》:“惟先儒既开此论,遂以恶归之气质而求变化之,岂不思气质即二气四德所结聚者,乌得谓之恶?”
(2).封建礼教指妇女应有的四种德行。《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郑玄 注:“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枲。”《后汉书·皇后纪序》:“九嬪掌教四德。” 李贤 注:“四德谓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也。” 唐 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李季兰》:“士有百行,女唯四德。” 明 无名氏 《金雀记·合雀》:“大凡人家大娘,听见丈夫娶妾,皆生嫉妬之心。夫人略无猜忌,欣然有喜色,可见夫人四德兼全。” 清 钱谦益 《妻王氏加赠恭人》:“睠惟四德,胡不百年。”
(3).佛教语。指大乘涅槃四功德,即常德、乐德、我德、净德。见《涅槃经》
词语解释:四花  拼音:sì huā
亦作“ 四华 ”。
(1).佛教语。法华六瑞中,雨华瑞之四花,即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一说四花为分陀利(白莲华)、优钵罗(青莲华)、钵特摩(红莲华)、拘物投(黄莲华)。见《翻译名义集》卷三。 南朝 梁 刘孝绰 《〈昭明太子集〉序》:“是以徧动六地,普雨四花。” 唐 李邕 《大相国寺碑》:“云廓八景,雨散四花。国土威神,塔庙崇丽,此其极也。” 唐 灵澈 《送鉴供奉归蜀宁亲》诗:“双树欲辞金锡冷,四花犹向玉阶飞。”
(2).佛教语。仿大般涅槃时的娑罗双树,在棺椁四方各竖一对白莲花或白造花,称为四花。 前蜀 杜光庭 《上元玉局化众修黄箓斋词》:“备玉籩金豆之仪,陈十极四华之礼。”
词语解释:四美  拼音:sì měi
(1).四种美好之事。指治、安、显、荣。 汉 贾谊 《新书·修政语上》:“故人主有欲治安之心,而无治安之故者,虽欲治显荣也弗得矣。故治安不可以虚成也,显荣不可以虚得也。故明君、敬士、察吏、爱民以参其极,非此者则四美不附矣。”
(2).四种美好之事。指音乐、珍味、文章、言谈。 晋 刘琨 《答卢谌》诗:“音以赏奏,味以殊珍,文以明言,言以畅神,之子之往,四美不臻。”
(3).四种美好之事。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典出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唐 王勃 《滕王阁序》:“四美具,二难并。”
(4).四种美好之事。指仁、义、忠、信。 唐 柳宗元 《天爵论》:“仁义忠信,犹春秋冬夏也。举明离之用,运恒久之道,所以成四时而行阴阳也。宣无隐之明,著不息之志,所以备四美而富道德也。”
(5).四种美好之事。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详“ 五讲四美 ”。
词语解释:五讲四美  拼音:wǔ jiǎng sì měi
1981年2月25日,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央爱卫会、全国学联、全国伦理学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等九单位,联合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发出倡议,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该倡议得到了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
词语解释:四渎  拼音:sì dú
(1). 长江 、 黄河 、 淮河 、 济水 的合称。《尔雅·释水》:“ 江 、 河 、 淮 、 济 为四瀆。四瀆者,发原注海者也。”《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瀆视诸侯。”《史记·殷本纪》:“东为 江 ,北为 济 ,西为 河 ,南为 淮 ,四瀆已修,万民乃有居。”
(2).星名。属井宿,共四星,在麒麟座内。《晋书·天文志上》:“东井南垣之东四星曰四瀆, 江 河 淮 济 之精也。”
词语解释:四库  拼音:sì kù
古代宫廷藏书之所。《新唐书·艺文志一》:“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故后世亦称四部为“四库”。参见“ 四部 ”。
词语解释:四部  拼音:sì bù
(1). 中国 古代图书分类名称。将群书分为甲、乙、丙、丁或经、史、子、集四类,称“四部”。如:《四部备要》。详“ 四部书 ”。
(2). 唐 时 骠国 乐工编制,分为四部。《新唐书·南蛮传下·骠》:“凡乐三十,工百九十六人,分四部:一、 龟兹 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军乐部。”见“ 四部众 ”。
(3).见“ 四部众 ”。
词语解释:四科  拼音:sì kē
(1). 孔 门四种科目。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 颜渊 、 閔子騫 、 冉伯牛 、 仲弓 。言语: 宰我 、 子贡 。政事: 冉有 、 季路 。文学: 子游 、 子夏 ” 邢昺 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惟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后汉书·郑玄传》:“ 仲尼 之门,考以四科。”
(2).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南史·王俭传》:“ 宋明帝 泰始 六年,置 总明观 ,以集学士,或谓之 东观 。置东观祭酒一人, 总明 访举郎二人,儒、玄、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十人,其餘令史以下各有差。”
(3). 汉 代举士的四种科目。《通典·选举一》:“﹝ 汉武帝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洁,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
(4).指 汉 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汉书·元帝纪》:“﹝ 永光 元年﹞二月,詔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 李贤 注引 颜师古 曰:“始令丞相、御史举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见在郎及从官,又令光禄每岁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贤否也。”
(5). 唐高宗 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6).人品四等。即容悦之凡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於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人伦·四科》:“容悦凡臣,社稷股肱,天民行道,大人正身。《孟子》章旨,凡此四科优劣之差。”
(7).诗文的四种形式。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誄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词语解释:四圣  拼音:sì shèng
(1).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颛顼 、 帝喾 、 帝尧 、 帝舜 。《史记·太史公自序》:“维昔 黄帝 ,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 顓頊 、 帝嚳 、 尧 、 舜 。”
(2).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尧 、 舜 、 禹 、 汤 。 汉 焦赣 《易林·复之大过》:“ 尧 、 舜 、 禹 、 汤 ,四圣敦仁,允施德音,民安无穷,旅人相望,未同朝乡。”
(3).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伏羲 、 轩辕 ( 黄帝 )、 高辛 ( 帝喾 )、 禹 。《云笈七籤》卷三:“ 伏羲 受图, 轩辕 受符, 高辛 受天经, 夏禹 受《洛书》,四圣禀其神灵,五老现於河渚,故三坟五典,常道之教也。”
(4).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周公 、 太公 、 召公 、 史佚 。《大戴礼记·保傅》载, 成王 中立而听朝, 周公 常立于前, 太公 常立于左, 召公 常立于右, 史佚 常立于后。“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
(5).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唐 代 肃宗 、 代宗 、 德宗 、 顺宗 。 唐 韩愈 《平淮西碑》:“ 唐 承天命,遂臣万邦。孰居近土,袭盗以狂。往在 玄宗 ,崇极而圮。 河 北悍骄, 河 南附起,四圣不宥,屡兴师征,有不能尅,益戍以兵。”
(6).医家称 黄帝 、 岐伯 、 秦越人 ( 扁鹊 )、 张机 为“四圣”。 清 黄元御 著医书有《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等,见《清史稿·艺文志三》
(7).佛教语。十界中,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界称“四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称“六凡”。
(8).佛教语。禅林称 阿弥陀佛 、 观世音菩萨 、 大势至菩萨 、 大海众菩萨 为“四圣”。
共543,分7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