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囊空 拼音:náng kōng
谓袋中无钱。 唐 杜甫 《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唐 韩愈 《寒食日出游》诗:“囊空甑倒谁救之,我今一食日还併。” 前蜀 贯休 《送僧游天台》诗:“囊空心亦空,城郭去腾腾。”词语解释:囊封 拼音:náng fēng
封事。 宋 王庭珪 《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诗:“囊封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虎豹闲。”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洪君畴》:“次月囊封言古今为天下患者三:宦官也;外戚也;小人也。”《明史·文苑传一·徐一夔》:“往 宋 极重史事……侍从之直前启事,中外之囊封匭奏,下至钱穀、甲兵、狱讼、造作,凡有关政体者,无不随日以録。”参见“ 封事 ”。参阅 宋 戴埴 《鼠璞·封章》。词语解释:囊书 拼音:náng shū
(1).囊中书札。 唐 杜牧 《送沉处士赴苏州李中丞招》诗:“悬弓三百斤,囊书数万纸。”
(2).以袋盛书。 唐 李山甫 《赴举别所知》诗:“腰剑囊书出户迟,壮心奇命两相疑。”
(3).犹囊封,封事。 宋 司马光 《与范景仁书》:“自夏及秋,囊书三上,皆杳然若投沙砾於沧海之中,莫有知其所之者。”词语解释:囊橐 拼音:náng tuó
(1).袋子。《诗·大雅·公刘》:“迺裹餱粮,于橐于囊。” 毛 传:“小曰橐,大曰囊。” 郑玄 笺:“乃裹粮食於囊橐之中。”
(2).借指粮仓、粮库。 宋 苏轼 《上韩魏公论场务书》:“ 凤翔 、 京兆 ,此两郡者, 陕西 之囊橐也。”
(3).囊括;聚集。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夫音者始於宫,散於商,成於角徵羽,莫不根柢囊橐於宫商也。” 清 王晫 《今世说·豪爽》:“﹝ 汪汝谦 ﹞几沉而才老,热肠侠骨,囊橐一世之志气。”
(4).指行李财物。 唐 白行简 《李娃传》:“及旦,尽徙其囊橐,因家於 李 之第。”《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张氏 却将囊橐检点,那曾还剩得分文!”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奚奴温酒》:“归附后,公携入京,公死,囊橐皆为所有,因而巨富。”
(5).窝藏,包庇。亦以喻庇护所。《汉书·张敞传》:“ 广川王 姬昆弟及王同族宗室 刘调 等通行为之囊橐,吏逐捕穷窘,踪迹皆入王宫。” 颜师古 注:“言容止贼盗,若囊橐之盛物也。”《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七年》:“既不能深有所伤,而终亦不敢明言以擣其囊橐窟穴之所在。” 清 戴名世 《抚盗论》:“呜乎,天之亡人国,假手於羣盗,羣盗又假手文武大吏以为囊橐,其祸岂偶然哉!”
(6).犹勾结。 唐 元稹 《唐庆万年县令》:“輦轂之下,豪黠僄轻。扰之则狱市不容,缓之则囊橐相聚。”《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因循岁月,积弊已久,是以胥吏得以囊橐为姦,贿赂公行而莫之谁何。”词语解释:囊底 拼音:náng dǐ
犹囊中。袋子里面。 元 叶颙 《喜余仲扬陪枢掾俞公芳催兵海道岁晚远归》诗:“腰边虽少封侯印,囊底应多盪寇书。” 元 卢琦 《忧村氓》诗:“到官纵得归,囊底分文竭。” 明 王玉峰 《焚香记·赴试》:“卑人自从寄跡 莱阳 ,倏经三载,争奈异乡萍梗,囊底萧然。”词语解释:囊衣 拼音:náng yī
汉 王吉 (字 子阳 )为官清廉,离任无馀财,所载仅一囊衣而已。见《汉书·王吉传》。后以“囊衣”为居官不蓄财的典实。 五代 李瀚 《蒙求》:“ 王阳 囊衣, 马援 薏苡。” 宋 王安石 《示江公佐外厨遗火》诗:“ 王阳 幸有囊衣在,报赏焦头亦未贫。” 宋 陆游 《离嘉州宿平羌》诗:“初挈囊衣宿水村,萧然一扫旧巢痕。”词语解释:囊括 拼音:náng kuò
(1).包罗;包含。 汉 扬雄 《羽猎赋》:“野尽山穷,囊括其雌雄。”《北史·王轨传论》:“弥纶三极、囊括百代。” 清 黄遵宪 《感怀》诗:“大哉圣人道,百家尽囊括。” 闻一多 《一个白日梦》:“看,它不但囊括了全部的空间‘顶天立地’,还垄断了整个的时间‘继往开来’!”
(2).括囊。喻闭口不言。《资治通鉴·汉灵帝建宁二年》:“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无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词语解释:囊萤 拼音:náng yíng
《晋书·车胤传》:“ 胤 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后以“囊萤”为勤苦攻读之典。 南唐 李中 《送相里秀才之匡山国子监》诗:“已能探虎穷骚雅,又欲囊萤就典坟。” 明 无名氏 《玉环记·皋谒延赏》:“灯窗辛苦十餘年,刺股囊萤自勉旃。” 欧阳予倩 《馒头庵》第四场:“儿须要体父心攻书上进,讲学问须得要映雪囊萤。”词语解释:囊装 拼音:náng zhuāng
囊中所装。指盛于囊中的财物。 南朝 陈 徐陵 《与杨仆射书》:“凡厥囊装,行役淹留,皆已虚罄。” 唐 李咸用 《和友人喜相遇》之六:“吟中景象千般有,书外囊装一物无。”《宋史·冯瓒传》:“既而 普 遣人至 潼关 ,閲其囊装,得金带珍玩之物,皆封题将以赂 刘嶅 。” 明 杨慎 《姨母黄淑人墓志铭》:“既归,无几时,即主家政,於时囊装奩具甚美。”词语解释:囊箧 拼音:náng qiè
(1).犹囊笥。古代读书人多用以装书籍文稿,故亦借指书籍。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篋,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 宋 苏轼 《游宝云寺得唐彦猷为杭州日送客舟中手书一绝句因和其韵作两首送之且归其书唐氏》之一:“清诗不敢私囊篋,人道黄门有父风。”
(2).袋子与箱子。 明 高明 《琵琶记·义仓赈济》:“媳妇,你衣衫尽解典,囊篋已罄然。”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官检所遗囊篋,得松脂戏衣之类。”词语解释:囊风 拼音:náng fēng
《文选·宋玉〈风赋〉》:“夫风生於地,起於青苹之末,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 李善 注:“土囊,大穴也。”后以“囊风”称怒风。 宋 范成大 《过鄱阳湖次游子明韵》:“春工酿雪无端密,大块囊风不肯收。”词语解释:囊涩 拼音:náng sè
晋 阮孚 持一皂囊游 会稽 ,客问囊中何物,曰:“但有一钱守囊,恐其羞涩。”见 宋 阴时夫 《韵府群玉·阳韵》。后因以“囊涩”谓身无钱财。 唐 杜甫 《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鸦头》:“ 赵 戏之曰:‘君倘垂意,当作冰斧。’…… 王 曰:‘雅意极所感佩,囊涩奈何!’”词语解释:囊贮 拼音:náng zhù
贮于袋中的物品。《三国志·魏志·曹爽传》“皆伏诛,夷三族”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我之有 斐 ,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小损,而完我囊贮。”词语解释:囊底智 拼音:náng dǐ zhì
谓老年之馀智。古谓多谋为智囊,故称。《晋书·慕容垂载记》:“於是议征 长子 。诸将咸諫……及闻 慕容德 之策,笑曰:‘吾计决矣。吾且投老,扣囊底智,足以克之,不復留逆贼以累子孙也。’”词语解释:囊沙 拼音:náng shā
指 韩信 囊沙破敌之计。 楚 汉 战争时 韩信 与 楚 将 龙且 隔 潍水 而阵。 韩信 夜令人以万馀囊盛沙,壅水上流,然后引军半渡,进击 龙且 。既战,佯败退走。 且 追 信 渡水, 信 使人决壅囊,水大至, 龙且 军大半不得渡, 信 乘机击杀 且 ,大破 楚 军。见《史记·淮阴侯列传》。《旧唐书·郑畋传》:“及至囊沙减灶,伐鼓扬旌,四凶方侈於兽心,一阵尽涂於 龙尾 。”词语解释:囊中物 拼音:náng zhōng wù
袋子里的东西。比喻易得而任人支配之物。《资治通鉴·隋恭帝义宁元年》:“今主昏国乱…… 代王 幼冲, 关中 豪杰并起,未知所附,公若鼓行而西,抚而有之,如探囊中之物耳。”《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 穀 曰:‘中国用吾为相,取 江 南如探囊中物尔。’” 沙汀 《淘金记》五:“他要请他到 郭金娃 馆子里大吃一台,那么,那个豪无社会经验的青年人,一定会是他的囊中物了。”词语解释:囊中术 拼音:náng zhōng shù
指智谋。 宋 辛弃疾 《菩萨蛮·赠张医道服为别,且令馈河豚》词:“万金不换囊中术,上医元自能医国。”参见“ 囊底才 ”。
词语解释:囊底才 拼音:náng dǐ cái
犹囊底智。 清 钱谦益 《秋日杂诗》之五:“餘智灭 乌丸 ,少试囊底才。”词语解释:囊头 拼音:náng tóu
古代酷刑。以物蒙盖头部。《后汉书·党锢传·范滂》:“ 桓帝 使中常侍 王甫 以次辨詰, 滂 等皆三木囊头,暴於阶下。” 李贤 注:“三木,项及手足皆有械,更以物蒙覆其头也。” 明 王世贞 《鸣凤记·夫妇死节》:“囊头三木刑何惨,你足疲指折犹难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还喜未及会审,不受那三木囊头之苦。”参见“ 三木 ”。
词语解释:三木 拼音:sān mù
古代加在犯人颈、手、足上的三件刑具。《汉书·司马迁传》:“ 魏其 ,大将也,衣赭,关三木。” 颜师古 注:“三木,在颈及手足。”《后汉书·马援传》:“可有子抱三木,而跳梁妄作,自同分羹之事乎?” 李贤 注:“三木者,桎、梏及械也。” 明 张煌言 《虏廷以余倡义既久波累亲朋搒掠备至闻之泫然》诗:“所悲诸父行,斑白撄三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刑讯文》:“三木之下,何求不得!”词语解释:囊琴 拼音:náng qín
(1).装琴入袋。 元 傅若金 《送金华王琴士还山》诗:“年少 金华 客,囊琴暂出山。”
(2).囊中之琴。 明 刘崧 《题余仲扬画山水图为余自安赋》:“囊琴未发絃未奏,已觉流水声洋洋。”词语解释:囊米 拼音:náng mǐ
(1).口袋盛装的米。《宋书·沉攸之传》:“ 攸之 疑其有异,遣人取船及流查,大得囊米。”
(2).以袋装米。《新唐书·食货志三》:“ 晏 命囊米而载以舟,减钱十五。”词语解释:囊虚 拼音:náng xū
犹囊空。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囊虚把釵釧,米尽拆花鈿。”词语解释:囊被 拼音:náng bèi
汉 王吉 父子,皆好车马衣服,其自奉养极为鲜明,及迁徙去处,无蓄积馀财,所载不过囊衣而已。事见《汉书·王吉传》。后用为居官不蓄财但善于自奉之典。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既而分虎出守,以囊被见嗤。”参见“ 囊衣 ”。
词语解释:囊衣 拼音:náng yī
汉 王吉 (字 子阳 )为官清廉,离任无馀财,所载仅一囊衣而已。见《汉书·王吉传》。后以“囊衣”为居官不蓄财的典实。 五代 李瀚 《蒙求》:“ 王阳 囊衣, 马援 薏苡。” 宋 王安石 《示江公佐外厨遗火》诗:“ 王阳 幸有囊衣在,报赏焦头亦未贫。” 宋 陆游 《离嘉州宿平羌》诗:“初挈囊衣宿水村,萧然一扫旧巢痕。”词语解释:囊楮 拼音:náng chǔ
袋中的钱。 唐 刘禹锡 《成都府新修福成寺记》:“公言既先,应如决川。乃倾囊楮,乃出怀袖。”词语解释:囊槛 拼音:náng kǎn
圈槛。《庄子·天地》:“罪人交臂歷指而虎豹在於囊槛。” 唐 柳宗元 《谢襄阳李夷简尚书委曲抚问启》:“网罗未解,纵羽翼而何施?囊槛方坚,虽虎豹其焉往?”词语解释:囊辎 拼音:náng zī
行李。 唐 白居易 《送侯权秀才序》:“问其僕乘囊輜,则曰:‘日消月朘矣!’”词语解释:囊橐萧瑟
口袋中无钱词语解释:囊橐充盈
腰包钱足词语解释:囊空羞涩
兜内无钱词语解释:囊括四海 拼音:náng kuò sì hǎi
统一全国;包罗天下。《文选·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李善 注引 张晏 曰:“括,结囊也。言能苞含天下也。” 唐 吴兢 《贞观政要·纳谏》:“陛下智周万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往不应?” 赵振 《说败》:“ 满 人之入关以领有中夏也,自以为臣奴亿兆,囊括四海矣。”词语解释:囊揣 拼音:nāng chuài
懦弱;衰弱。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俺姐姐更做道软弱囊揣,怎嫁那不值钱人样豭驹。” 元 狄君厚 《介之推》第一折:“大太子 申生 软弱,小太子 重耳 囊揣。”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二折:“俺如今髩髮苍白,身体囊揣,则恁的东倒西歪。”词语解释:囊底才 拼音:náng dǐ cái
犹囊底智。 清 钱谦益 《秋日杂诗》之五:“餘智灭 乌丸 ,少试囊底才。”词语解释:囊扑 拼音:náng pū
把人装入袋中打死。 汉 刘向 《说苑·正谏》:“ 茅焦 对曰:‘陛下车裂假父,有嫉妬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资治通鉴·秦始皇帝九年》:“陛下有狂悖之行,不自知邪?车裂假父,囊扑二弟。” 胡三省 注:“以囊盛其人,扑而杀之。”词语解释:囊莫 拼音:náng mò
梵语namas的音译。也译为“南无”。意为致敬、归敬、归命。是佛教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词语解释:囊笥 拼音:náng sì
袋子与箱笼。古代读书人多用以装书籍文稿。 唐 柳宗元 《与友人论为文书》:“间闻足下欲观僕文章,退发囊笥,编其芜秽,心悸气动。”《新唐书·萧廪传》:“书成不可露齎,必贮以囊笥。”词语解释:囊膪 拼音:nāng chuài
猪胸腹部的肥而松的肉。词语解释:囊笼 拼音:náng lóng
口袋;钱袋。 明 徐渭 《补屋》诗:“买瓦费百钱,已觉倒囊笼。”词语解释:囊缩 拼音:náng suō
阴囊收缩。《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病〉》“小腹满”注:“邪传厥阴,其人本自有热,必从阳化,则烦渴,少腹满而囊缩,乃四逆散,承气汤证也。”词语解释:囊家 拼音:náng jiā
设局聚赌抽头取利者。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及博徒是强名争胜谓之撩零,假借分画谓之囊家,囊家什一而取谓之乞头。” 宋 王得臣 《麈史·博奕》:“世之纠帅蒲博者,谓之公子家,又谓之囊家。”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我不忍闻,故幻尔形往囊家取钱归。”词语解释:囊载 拼音:náng zǎi
装入囊中运走。犹言尽其所有而取之。《史记·楚世家》:“王何不以圣人为弓,以勇士为缴,时张而射之?此六双者可得而囊载也。”词语解释:囊空如洗 拼音:náng kōng rú xǐ
口袋空无分文,象洗过一样。形容异常贫困。《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我非无此心。但教坊落籍,其费甚多,非千金不可,我囊空如洗,如之奈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讲到钱呢,还是囊空如洗,一天停了差使,便一天停了饭碗。”词语解释:囊漏贮中 拼音:náng lòu zhù zhōng
亦作“ 囊漏储中 ”。 谓粮食从小器漏入大器,其实并未漏掉。常以喻实际利益并未外流。贮,盛米器,大于囊。 汉 贾谊 《新书·春秋》:“汝知小计而不知大计。 周 谚曰:‘囊漏贮中。’而独弗闻歟?”《宋书·范泰传》:“未有民贫而国富,本不足而末有餘者也。故囊漏贮中,识者不吝;反裘负薪,存毛实难。”词语解释:囊矢 拼音:náng shǐ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世言 晋王 之将终也,以三矢赐 庄宗 ( 后唐 庄宗 )而告之曰:‘ 梁 ,吾仇也; 燕王 吾所立, 契丹 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 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庄宗 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后以“囊矢”为出征复仇的典实。 柳亚子 《鹧鸪天》词:“请缨已见同讎奋,囊矢终期奏凯还。”词语解释:囊里盛锥 拼音:náng lǐ shèng zhuī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平原君 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毛遂 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 遂 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后以“囊里盛锥”谓让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表现自己。 元 高文秀 《黑旋风》第三折:“问了三声道,有好男子跟的 孙孔目 哥哥往 泰安 神州烧香去,你正是囊里盛锥,尖者自出,我便道我敢去。” 元 无名氏 《独角牛》第三折:“打这厮囊里盛锥自出尖,独角牛,有讐寃,打这厮説大言。”词语解释:囊锥露颖 拼音:náng zhuī lù yǐng
比喻显露才华。词语解释:囊首 拼音:náng shǒu
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袋蒙首,使之窒息而死。 清 黄宗羲 《明司马澹若张公传》:“甚至秋后与不时并律,囊首与绞斩同毙。”《天雨花》第十六回:“将逆属犯妇一名 左氏 ,囊首毕命讫。”词语解释:囊赍
行李。《太平广记》卷三三五引 唐 戴孚 《广异记·李叔霁》:“此间辛苦,亦合少物相留,为囊齎已前行,今车中唯有一疋半绢,且留充衣服,深以少为恨也。”《太平广记》卷三三六引《广异记·裴晠》:“ 晠 忽轻身独还,家惊喜,问其故,云:‘囊齎并奴等在后。’”词语解释:囊囊突突 拼音:nāng nɑng tū tū
亦作“ 囊囊咄咄 ”。 犹唠唠叨叨。囊,同“ 囔 ”。 元 郑廷玉 《楚昭公》第三折:“俺只见掩掩泼泼画船儿歪,囊囊突突梢公絮。”《西游记》第七五回:“唬得个獃子在草里囊囊咄咄的埋怨。”词语解释:囊匣如洗 拼音:náng xiá rú xǐ
犹囊空如洗。《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满生 道:‘小人投人不着,囊匣如洗,无面目还乡。’”词语解释:囊吞 拼音:náng tūn
囊括吞食。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九章:“这些人都有许多战功,热心为大 清 开疆拓土,巴不得赶快囊吞半个 中国 。”词语解释:囊土壅水 拼音:náng tǔ yōng shuǐ
古代利用江河水流破敌的一种战术。 北齐 刘昼 《新论·兵术》:“囊土壅水, 韩信 之权;曳柴扬尘, 欒枝 之譎。”参见“ 囊沙 ”。
词语解释:囊沙 拼音:náng shā
指 韩信 囊沙破敌之计。 楚 汉 战争时 韩信 与 楚 将 龙且 隔 潍水 而阵。 韩信 夜令人以万馀囊盛沙,壅水上流,然后引军半渡,进击 龙且 。既战,佯败退走。 且 追 信 渡水, 信 使人决壅囊,水大至, 龙且 军大半不得渡, 信 乘机击杀 且 ,大破 楚 军。见《史记·淮阴侯列传》。《旧唐书·郑畋传》:“及至囊沙减灶,伐鼓扬旌,四凶方侈於兽心,一阵尽涂於 龙尾 。”词语解释:囊囊咄咄 拼音:nāng nɑng duō duō
见“ 囊囊突突 ”。
词语解释:囊囊突突 拼音:nāng nɑng tū tū
亦作“ 囊囊咄咄 ”。 犹唠唠叨叨。囊,同“ 囔 ”。 元 郑廷玉 《楚昭公》第三折:“俺只见掩掩泼泼画船儿歪,囊囊突突梢公絮。”《西游记》第七五回:“唬得个獃子在草里囊囊咄咄的埋怨。”词语解释:囊漉 拼音:náng lù
滤袋。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肌液肉汗,踧笮便出,无主於哀乐,犹簁酒之囊漉,虽笮具不同,而酒味不变也。”词语解释:囊漏储中 拼音:náng lòu chǔ zhōng
见“ 囊漏贮中 ”。
词语解释:囊漏贮中 拼音:náng lòu zhù zhōng
亦作“ 囊漏储中 ”。 谓粮食从小器漏入大器,其实并未漏掉。常以喻实际利益并未外流。贮,盛米器,大于囊。 汉 贾谊 《新书·春秋》:“汝知小计而不知大计。 周 谚曰:‘囊漏贮中。’而独弗闻歟?”《宋书·范泰传》:“未有民贫而国富,本不足而末有餘者也。故囊漏贮中,识者不吝;反裘负薪,存毛实难。”词语解释:囊櫜 拼音:náng gāo
口袋。借指财物。 宋 王禹偁 《监察御史朱府君墓志铭》:“ 太祖 召公詰让曰:‘囊櫜如此,非盗于官,即取于民,书生相党耶!’”《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闻得 庞县丞 十分贪污,囊櫜甚多,俱被劫去,如何只有这几件粗重东西?”词语解释:囊土 拼音:náng tǔ
以袋盛土。《宋史·吴玠传》:“已而敌骤至,舆柴囊土,藉淖平行,进薄 玠 营。”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二:“城坏於礮,囊土补之。”词语解释:囊奏 拼音:náng zòu
封事。 宋 苏舜钦 《杜公求退第三表》:“近者,沓贡囊奏,愿解剧权。”参见“ 封事 ”。
词语解释:封事 拼音:fēng shì
(1).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汉书·宣帝纪》:“上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乃復使 乐平侯 山 领尚书事,而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后汉书·明帝纪》:“於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言得失。” 李贤 注:“ 宣帝 始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封有正有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而不奏。后 魏相 奏去副封,以防拥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自 汉 置八仪,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 磻叟 莅事未终考秩,抛官诣闕上封事,通义 刘公 引为羽翼,非时召对数刻, 磻叟 所陈,凡数十节,备究时病。” 清 朱彝尊 《兴化李先生清寿》诗:“曾闻过江上封事,神人观听交欢忻。”
(2).封禅。《史记·封禅书》:“诸儒生既絀,不得与用于封事之礼,闻 始皇 遇风雨,则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