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嘎嘎 拼音:gā gā
亦作“嘠嘎”。
(1).象声词。禽鸟等的鸣叫声。 唐 李山甫 《方干隐居》诗:“咬咬嘎嘎水禽声,露洗松阴满院清。”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一:“卖馃子的人跑进去,鹅都嘎嘎地高声大叫。” 刘白羽 《从富拉尔基到齐齐哈尔》:“几只小青蛙蹲在床底下嘎嘎的叫。”
(2).象声词。笑声。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二章:“他正同人高谈阔论,不时地嘎嘎笑着。”《当代》1981年第2期:“正说着,忽然门外嘎嘎有人笑。”
(3).象声词。物体活动时发出的声音。 沉从文 《黑夜》:“筏身在转动中,发出嘠嘠声音,如人身骨节作响时情形。”
亦作“嘠嘎”。 一种儿童玩具,两头尖,中间大。《三侠五义》第五四回:“原来里面是个嘎嘎形儿,全无抓手,用油灰抹亮,惟独当中却有一缝,望时可以见天。 展爷 明白叫通天窟。”词语解释:呕嘎 拼音:ǒu gā
象声词。燕雀鸣叫声。 唐 王叡 《燕》诗:“海燕双飞意若何,曲梁呕嘎语声多。”词语解释:叽叽嘎嘎 拼音:jī jī gā gā
象声词。形容说笑声。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三章:“﹝ 二愣娘 ﹞乐不可遏地拍一下巴掌,叽叽嘎嘎地大笑起来了。” 柯岩 《奇异的书简·她爱祖国的明天》:“我们几个人叽叽嘎嘎地笑成了一团。” 王蒙 《浮光掠影记西德》二:“小雨似乎激起了精神,冲散了疲劳,大家连说带笑,叽叽嘎嘎。”词语解释:小嘎 拼音:xiǎo gā
方言。小孩。亦称“ 小嘎子 ”。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四:“回来那时光,妈早死了,媳妇领着小嘎在外屯要饭。”《新华文摘》1981年第9期:“来的不但有劳力们,一家之长们,也还有爱凑热闹的小嘎子们以及奶着孩子的妇女。”词语解释:巴嘎 拼音:bā gā
蒙语,“队”的意思。 清 代旗以下的基层单位,一称“什户”。解放后, 内蒙古自治区 在牧区仍采用这一习惯上的称谓,作为乡一级政权机关。1954年后,“巴嘎”相当于自然村。词语解释:唧唧嘎嘎 拼音:jī jī gā gā
象声词,形容说笑声等。也作“叽叽嘎嘎”词语解释:咭咭嘎嘎 拼音:jī jī gā gā
象声词。形容说笑声。 魏巍 《火线春节夜》:“拍了拍他的肩膀,咭咭嘎嘎地笑着走了。”词语解释:嘐嘎 拼音:jiāo gā
见“ 嘐戛 ”。
词语解释:嘐戛 拼音:jiāo jiá
亦作“ 嘐嘎 ”。 鸟鸣声。 宋 苏轼 《犍为王氏书楼》诗:“山猨悲啸谷泉响,野鸟嘐戛巖花春。”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冈东录》:“飞鸟嘐嘎。”词语解释:吱吱嘎嘎 拼音:zhī zhī gā gā
象声词。形容物体受压或摩擦时发出的声音。 鲁迅 《故事新编·非攻》:“ 管黔敖 点点头,看 墨子 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 李文翔 《新排长》:“红马甩甩耳朵,大车吱吱嘎嘎地响着,前进了。” 李斌奎 《天山深处的“大兵”》:“许久没听他吭声,椅子在响,吱吱嘎嘎令人心碎。”词语解释:坏嘎嘎 拼音:huài gā gā
詈词。坏人,坏蛋。 老舍 《骆驼祥子》十四:“坏嘎嘎是好人削成的。”如:这人地地道道是个坏嘎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