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贪嗔 拼音:tān chēn
佛教语。谓贪欲与嗔恚。《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贪嗔烦恼昏沉,也似睡梦何别。” 明 汪廷讷 《狮吼记·谈禅》:“欲登彼岸,尽打灭贪嗔。”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蒙古起义清方档案》:“谅不至以一念贪嗔,轻开杀戒。”词语解释:怒嗔 拼音:nù chēn
发怒。 唐 杜甫 《前出塞》诗之四:“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宋 苏辙 《秋稼》诗:“县符星火杂鞭箠,解衣乞与犹怒嗔。” 清 杜濬 《初闻灯船鼓吹歌》:“下船少迟渡口塞,踏人肩背人怒嗔。”词语解释:生嗔 拼音:shēng chēn
生气;发怒。 元 杨梓 《敬德不伏老》第一折:“休论我性不容人,拳打了谗臣,恁般生嗔。”《西游记》第五二回:“这壁厢 哪吒太子 生嗔, 火德星君 发狠。”《红楼梦》第八九回:“ 寳玉 欲将实言安慰,又恐 黛玉 生嗔,反添病症。” 郭沫若 《落叶·第三二信》:“我是时常看成自己一样,有时放肆一回,有时又执拗一下,有时无端地生嗔。”词语解释:可嗔 拼音:kě chēn
令人气愤。《明诗纪事丁籤·孙一元》引 明 殷云霄 《石川集》:“ 太白山人 诗喜为盛 唐 人音节,凡感佚思作,可喜、可愕、可悲、可嗔,一以寓之,发之以豪纵恣肆时。”词语解释:娇嗔 拼音:jiāo chēn
佯装生气的娇态。 五代 无名氏 《菩萨蛮》词:“一面发娇嗔,碎挼花打人。” 明 唐寅 《妒花歌》:“问郎花好奴颜好,郎道不如花窈窕;佳人见语发娇嗔,不信死花胜活人。”《红楼梦》第三五回:“ 玉釧儿 满脸娇嗔。”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三十章:“她的两只长眼毛的大眼睛一闭,做出一种娇嗔的样子。”词语解释:佯嗔 拼音:yáng chēn
假装生气。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少女》:“我们有时会看见她们在店铺里购买东西,侧着头,佯嗔薄怒,如临大敌。” 茅盾 《参孙的复仇》:“她那一会儿软媚,一会儿泼辣,一会儿佯嗔,一会儿呜呜咽咽的百般做作,百般花言巧语,刺进了 参孙 的耳朵。”词语解释:含嗔 拼音:hán chēn
带着生气或责怪的神情。《三国演义》第五五回:“正是:两番弄巧翻成拙,此日含嗔却带羞。” 茅盾 《有志者》一:“她又回头朝她丈夫看了一眼,象是含嗔又象是安慰,轻声说:‘何苦呢!’”词语解释:怨嗔 拼音:yuàn chēn
埋怨责怪。 元 郝经 《阳春怨》诗:“隔花半面春山顰,恨郎不归多怨嗔。”词语解释:骂嗔 拼音:mà chēn
责骂。 胡祖德 《沪谚外编·怀胎宝卷》:“日图歇力上床睡,恐怕公婆生骂嗔。”词语解释:遭嗔 拼音:zāo chēn
受到嗔怪。《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小乘昔日总遭嗔,若待分踈各説因。”词语解释:笑嗔 拼音:xiào chēn
含笑嗔怪。 巴金 《灭亡》第十四章:“‘又是密-斯- 李 ,’ 李静淑 故意拖长声音,笑嗔说。”词语解释:喧嗔 拼音:xuān chēn
见“ 喧闐 ”。
词语解释:喧阗 拼音:xuān tián
亦作“ 喧填 ”。亦作“ 喧嗔 ”。 喧哗,热闹。 唐 杜甫 《盐井》诗:“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闐。” 宋 苏轼 《竹枝歌》:“水滨击鼓何喧闐,相将扣水求 屈原 。”《警世通言·金明池吴清逢爱爱》:“即今清明时候, 金明池 上,士女喧闐,游人如蚁。”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金山夜戏》:“锣鼓喧填,一寺人皆起看。”一本作“ 喧嗔 ”。 清 黄景仁 《入市》诗:“喧填騶从除道来,呼声直欲缘云上。” 李大钊 《上海的童工问题》:“有些小孩子,在喧阗的机器声中,被放在摇篮中,或睡或醒。”
喧哗拥挤。 唐 陆乔 引 沉青箱 《过台城感旧》诗:“繁华今寂寞,朝市昔諠闐。”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凡新婚者,却扇之夕,亲朋杂沓,呼笑諠闐,谓之闹房。”词语解释:呵嗔 拼音:hē chēn
斥责。 明 何景明 《吴伟江山图歌》:“京师豪贵竞迎致,失意往往遭呵嗔。”词语解释:恚嗔 拼音:huì chēn
怨怒。《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於世俗之閒,无恚嗔之心。”词语解释:操嗔 拼音:cāo chēn
暴躁。操,通“ 躁 ”。《敦煌变文集·八相变》:“城南有一 摩醯神 ,见説寻常多操嗔。”词语解释:宜喜宜嗔 拼音:yí xǐ yí chēn
见“ 宜嗔宜喜 ”。
词语解释:宜嗔宜喜 拼音:yí chēn yí xǐ
亦作“ 宜喜宜嗔 ”。 谓生气时高兴时都很美丽。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呀,谁想着寺里遇神仙!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鈿。” 明 冯梦龙 《挂枝儿·爱》:“爱你打我的手势儿娇,还爱你宜喜宜嗔也,嗔我时越觉得好。”词语解释:怪嗔 拼音:guài chēn
谓对别人的言行表示不满。《红楼梦》第三二回:“恐怕你的 林妹妹 听见,又怪嗔我赞了 寳姐姐 。”词语解释:心嗔 拼音:xīn chēn
忿怒。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 郑衙内 当时休道不心嗔,侍候的每怎遮拦,大走入衙门。”词语解释:嗔嗔 拼音:chēn chēn
众盛貌。《说文·口部》:“嗔,盛气也。《诗》曰:振旅嗔嗔。”今本《诗·小雅·采芑》“嗔嗔”作“闐闐”。
发怒貌。《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石郎驸马传》:“公主等候不见嫂嫂出来,其时,公主自向宫前,见其嫂嫂怒气嗔嗔,二人对与争吵。”
词语解释:阗阗 拼音:tián tián
(1).众多、旺盛貌。《诗·小雅·采芑》:“伐鼓渊渊,振旅闐闐。” 高亨 注:“闐闐,兵势众盛貌。” 唐 欧阳詹 《福州南涧寺上方石像记》:“万物闐闐,各由袭沿。” 宋 洪迈 《夷坚丙志·黄十翁》:“东门外如阳间市肆,往来闐闐。”
(2).形容声音洪大。《楚辞·九辩》:“属雷师之闐闐兮,通 飞廉 之衙衙。” 晋 左思 《蜀都赋》:“车马雷骇,轰轰闐闐,若风流雨散,漫乎数百里间。” 唐 贾曾 《饯张尚书赴朔方序》:“听闐闐之去鼓,目悠悠之转斾。” 清 刘大櫆 《重修孙公桥记》:“凿琢礱礪,闐闐殷殷。”词语解释:妒嗔 拼音:dù chēn
犹妒恨。 明 陈子龙 《结交绝交行》:“ 汉王 昔坐 成皐台 , 管 赵 二姬双徘徊……莫言入宫多妒嗔,吾儕当愧二美人。” 明 屠隆 《昙花记·菩萨降凡》:“得妇人身者最为不幸,大抵宿染慾根,牵缠恩爱,体多不浄,更易妒嗔,以故女人成佛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