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嗔拳 拼音:chēn quán
(1).谓因恼怒而挥拳。 宋 王洋 《遣兴》诗:“贫病欺人须服弱,嗔拳笑面却应休。” 金 元好问 《王主簿革〈寄答刘京叔〉》诗序:“﹝ 革 ﹞初在 太原 作诗,有‘赤心遭白眼,笑面得嗔拳’之句。”
(2).古时南方娱乐项目。扮演者戴面具,作勇士架势。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博弈嬉戏·嗔拳》:“ 江 淮 之俗,每作诸戏,必先设嗔拳笑面……按《荆楚岁时记》有谚语云:‘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除。’今南方为此戏者,必戴面如胡人状,作勇士之势,谓之嗔拳,则知其为 荆 楚 故旧矣。”词语解释:嗔怒 拼音:chēn nù
恼怒。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 齐 吏部侍郎 房文烈 ,未尝嗔怒。”《西游记》第十五回:“ 行者 闻得这话,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道:‘你忒不济!不济!’” 巴金 《家》十四:“ 淑英 露出嗔怒的样子,要拧 觉新 的膀子。”词语解释:嗔道 拼音:chēn dào
难怪,怪不得。《金瓶梅词话》第三九回:“嗔道孩子成日恁啾啾唧唧的,原来都是这愿心压的他,此是你干的营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回:“你这们会管教,嗔道管教的大官人做了个‘咬脐郎’!”《醒世姻缘传》第五九回:“嗔道你挤过我来,你待佔这点子便宜哩!”词语解释:嗔怪 拼音:chēn guài
责怪。 唐 顾况 《田家》诗:“县帖取社长,嗔怪见官迟。” 元 曾瑞 《留鞋记》第二折:“ 梅香 ,我只怕母亲嗔怪,喒回家去来。”《红楼梦》第一百回:“ 宝釵 倒背地里夸他有忠心,并不嗔怪他。” 巴金 《春》五:“ 觉新 嗔怪地瞅了 淑华 一眼,阻止她说下去,她便闭了口。”词语解释:嗔目 拼音:chēn mù
瞪大眼睛,以示不满。 宋 苏轼 《代侯公说项羽辞》:“ 项王 嗔目大怒,叱 侯公 。”词语解释:嗔喝 拼音:chēn hē
怒斥;呵斥。 唐 杜甫 《北征》诗:“问事竞挽鬚,谁能即嗔喝。”一本作“ 瞋喝 ”。 元 关汉卿 《双赴梦》第三折:“则为帐下 张达 那廝廝嗔喝。兄弟更性似火,我本意待侜他,谁想他兴心坏我。”词语解释:嗔嫌 拼音:chēn xián
怒怨。《元典章新集·刑部·烧埋》:“ 何丑老 归家,报称有 郑舍俚 嗔嫌兄 何云二 回应言语,将刀杀死 何云二 在 徐幸一 门首。”《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因 兴哥 做人有些古怪,容易嗔嫌,老身辈从不曾上他的堦头。”词语解释:嗔妒 拼音:chēn dù
亦作“ 嗔妬 ”。 怨恨。《敦煌曲校录·定格联章·普劝四众依教修行》:“戒身心,少嗔妒,遮莫身为家长主。”《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 铁生 ﹞有两日归来, 狄氏 见了千欢万喜,毫无嗔妬之意。”词语解释:嗔责 拼音:chēn zé
对人不满而加以责怪。 元 曾瑞 《留鞋记》第二折:“不知今夜怎生这等耳热眼跳也,敢是母亲行有些嗔责。”《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老丈既不嗔责,就请老丈同到令壻家里去一见便是。”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好在我并非画家,虽然太不高明,读者也许不至于嗔责罢。”词语解释:嗔视 拼音:chēn shì
怒目而视。 唐 孟郊 韩愈 《城南联句》:“妖残梟鵅惸,窟穷尚嗔视。” 茅盾 《昙》四:“女人嗔视着有两三秒钟之久,然后粗暴地抓着男子的臂膊,走向树径中去了。” 冰心 《观舞记》:“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词语解释:嗔心 拼音:chēn xīn
佛教语。谓能造恶业而生苦果的忿恚之心。属于“三毒”之一。 明 李贽 《元宵》诗:“不是斋居能养性,嗔心几被雪风摇。” 明 梅鼎祚 《玉合记·焚修》:“师父不要駡,动了嗔心,要变白蟒哩。”参见“ 三毒 ”。
词语解释:三毒 拼音:sān dú
佛教称贪、嗔、痴为三毒。 晋 法显 《佛国记》:“我今但欲杀三毒贼。” 南朝 梁武帝 《游钟山大爱敬寺》诗:“二苦常追随,三毒自然烧。贪痴养忧畏,热恼坐焦煎。”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三:“但能专心清浄,屏去三毒,形数虽乖,其会必同。”词语解释:嗔恚 拼音:chēn huì
恼怒。 明 张三光 《蒋石原先生传》:“先生佯为嗔恚也者,孺人便寂然停羹纳笔墨故处而已。”词语解释:嗔叱 拼音:chēn chì
呵斥。 蒋弼 《小罗子》:“‘这么样热,倒在我身上干甚么?快坐到那条竹凳上凉凉去。’妈柔性的,又象是嗔叱的推开了他。”词语解释:嗔呵 拼音:chēn hē
亦作“ 嗔訶 ”。 怒斥;呵斥。 明 杨慎 《恩遣戍滇纪行》诗:“僕夫困牵挽,防吏苦嗔呵。”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三章:“幸或抚儿长成,授室谋业,而私其妻子,不顾母养,视同媪僕,加以嗔訶。”词语解释:嗔嗔 拼音:chēn chēn
众盛貌。《说文·口部》:“嗔,盛气也。《诗》曰:振旅嗔嗔。”今本《诗·小雅·采芑》“嗔嗔”作“闐闐”。
发怒貌。《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石郎驸马传》:“公主等候不见嫂嫂出来,其时,公主自向宫前,见其嫂嫂怒气嗔嗔,二人对与争吵。”
词语解释:阗阗 拼音:tián tián
(1).众多、旺盛貌。《诗·小雅·采芑》:“伐鼓渊渊,振旅闐闐。” 高亨 注:“闐闐,兵势众盛貌。” 唐 欧阳詹 《福州南涧寺上方石像记》:“万物闐闐,各由袭沿。” 宋 洪迈 《夷坚丙志·黄十翁》:“东门外如阳间市肆,往来闐闐。”
(2).形容声音洪大。《楚辞·九辩》:“属雷师之闐闐兮,通 飞廉 之衙衙。” 晋 左思 《蜀都赋》:“车马雷骇,轰轰闐闐,若风流雨散,漫乎数百里间。” 唐 贾曾 《饯张尚书赴朔方序》:“听闐闐之去鼓,目悠悠之转斾。” 清 刘大櫆 《重修孙公桥记》:“凿琢礱礪,闐闐殷殷。”词语解释:嗔咽 拼音:chēn yān
众盛貌;盛貌。《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五年》:“骑乘嗔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 玄宗 御 勤政楼 大酺,纵士庶观看百戏,人物嗔咽,金吾衞士指遏不得。”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二章:“其有戏塲盛会,聚人亿千,簫鼓嗔咽,灯火照煎,万头鳞鳞,其乐且延。”词语解释:嗔恼 拼音:chēn nǎo
恼怒。《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晦翁 越加嗔恼,道是大姓刁悍抗拒。” 叶圣陶 《悲哀的重载》:“她略微嗔恼,但与其说是嗔恼,不如说是作态。” 沉从文 《边城》八:“ 翠翠 带点儿嗔恼的跺脚嚷着:‘狗,狗,你狂什么?’”词语解释:嗔毒 拼音:chēn dú
犹狠毒。《元典章·刑部十六·违枉》:“﹝ 朱国楨 等﹞使无辜良民父子二人,俱囚枉禁,死於非命,却行嗔毒。”词语解释:嗔色 拼音:chēn sè
不满的脸色。《初刻拍案惊奇》第三三:“只见那婆子一闻此言,便有些嗔色。”词语解释:嗔诃 拼音:chēn hē
见“ 嗔呵 ”。
词语解释:嗔呵 拼音:chēn hē
亦作“ 嗔訶 ”。 怒斥;呵斥。 明 杨慎 《恩遣戍滇纪行》诗:“僕夫困牵挽,防吏苦嗔呵。”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三章:“幸或抚儿长成,授室谋业,而私其妻子,不顾母养,视同媪僕,加以嗔訶。”词语解释:嗔恨 拼音:chēn hèn
怨恨。 明 李贽 《代常通病僧告文》:“俯念微躯,又不如 歌利王 之割截身体,节节肢解而无嗔恨。” 明 沉璟 《义侠记·萌奸》:“告官人,休把奴嗔恨,我失手把竿儿褪。”词语解释:嗔拳不打笑面 拼音:chēn quán bù dǎ xiào miàn
谓恼怒者不打对其和善的人。亦谓对人和气则可免遭欺辱。语本《续传灯录·泉州云台因禅师》:“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嗔拳不打笑面。’”《金瓶梅词话》第九六回:“他年少这般贫寒,你只顾打他怎的?自古嗔拳不打笑面,他又不曾伤犯着你。”《金瓶梅词话》第七二回:“常言嗔拳不打笑面。如今时年,尚个奉承的,拿着大本钱做买卖,还放三分和气。”词语解释:嗔面戏 拼音:chēn miàn xì
唐 代杂戏名。表演时,演员以手举足加于颈上。 清 方以智 《通雅·戏具》:“《梦笔録》曰: 唐 有嗔面戏, 刘吃陁努 能不用手,而以足加颈曰跌打。”参阅《文献通考·乐二十》。词语解释:嗔鱼 拼音:chēn yú
河豚鱼的别名。因触之鼓腹如发怒状,故名。 明 胡安世 《异鱼图赞补》卷中:“河豚无颊无鳞,触之则怒气满腹。”词语解释:嗔恚心 拼音:chēn huì xīn
犹嗔心。 明 刘元卿 《贤奕编·仙释》:“ 文公 怒形于色,师笑曰:‘发此嗔恚心,便是黑风吹舩,飘入鬼国也。’”词语解释:嗔愤 拼音:chēn fèn
气愤;愤怒。 明 徐渭 《大寒岭啖新胡桃频婆诸果》诗:“猛风增食肉,嗔愤易睢盱。”词语解释:嗔忿 拼音:chēn fèn
气愤;恼怒。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一折:“但愿得哥哥嫂嫂休嗔忿,为甚么单駡着我?你敢是错怨了人?”《水浒传》第六回:“看见 智深 嗔忿的出来,指着老和尚道:‘原来是你这几个坏了常住,犹自在俺面前説谎。’”词语解释:嗔忿忿 拼音:chēn fèn fèn
气愤貌。 元 关汉卿 《哭存孝》第二折:“我则他迎头里嗔忿忿,全不肯息怒停嗔。”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四折:“一箇家嗔忿忿,一箇家闹咳咳。”词语解释:嗔怨 拼音:chēn yuàn
生气,埋怨。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七:“ 三十三婶 向他嗔怨地瞅了一眼。”词语解释:嗔诟 拼音:chēn gòu
怒出恶言。 元 马祖常 《寄六弟元德宰束鹿》诗:“汝素谨礼法,口未见嗔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