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遇去声 [dù,制度][树木,名词][详注1][shù,数量][详注2][详注3][wù,憎恶][tù][详注4][pū,偃仆][pù,店铺][yù][音顾。《广韵》卖也。][cuò,动词][嘱咐][详注5][详注6][jù][tù][详注7][详注8][详注9][fū][chá ná][音驻。《广韵》鸟声。][音妒。美女也。][详注10][xǔ][详注11]


注1:污 恶去声。《说文》岁也。又染也。一曰去垢污曰污。动词
注2:疏 书疏。音数。条陈也。《扬雄·解嘲》独可抗疏时道是非。
注3:苦 《正韵》苦故切,音库。困也。《西溪丛语》今人不善乘船谓之苦船,北人谓之苦车。 又姓。大夫苦成,见《国语》。又《通志·氏族略》汉有会稽太守苦灼。
注4:圃 《唐韵》《集韵》博故切,音布。《屈原·离骚》朝发轫於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注5:足 《广韵》子句切《集韵》遵遇切《韵会》子遇切《正韵》将豫切,音沮。《论语》巧言令色足恭。《疏》足,成也。谓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朱传》过也。《扬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注6:错 音措。《集韵》金涂谓之错。亦姓。又《博雅》藏也。又《楚辞·九章》万民之生,各有所错兮。《注》错,安也。 又《史记·司马相如传》展采错事。《注》展其官职,设厝其事业也。错,音措。 又《易·系辞》苟错诸地,而可矣。《疏》错,置也。《释文》错,音措。《史记·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注》错,置也。 又《史记·张仪传》秦魏之交,可错矣。《注》错,停止也。音措。 又《后汉·寒朗传》二人错愕不能对。《注》错,七故反。错惮,犹仓卒也。
注7:餔 音捕。《集韵》糖餔,饵也。或作䊇𥹴。 又《正字通》饧之浊者曰餔。又鸟名。《尔雅·释鸟》鴩,餔敊。《注》未详。《释文》餔,音步。又《集韵》博故切,音布。与食也。《前汉·高帝纪》老父请㱃,因餔之。《师古曰》以食食之谓之餔。
注8:属 音树。《诗·小雅》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叶上附。
注9:输 指所送之物。《增韵》凡以物送人,则读平声。指所送之物,则读去声。
注10:隃 音戍。《爾雅·釋地》北陵西隃雁門是也。《戰國策》作西兪。
注11:穫 音护。焦穫,地名。《诗·小雅》整居焦穫。《传》焦穫,周地接於猃狁者。《尔雅·释地注》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
末字词组
自喻明喻托喻隐喻钦喻招喻徵喻理喻
譬喻开喻托物陈喻面喻不言而喻旨喻呕喻审喻
比喻兴喻诱喻云喻不可理喻敦喻呴喻安喻
借喻深喻诲喻进喻不可言喻曲喻称喻确喻
引喻设喻降喻诡喻托喻拟喻嘿喻直喻
默喻言喻风喻高喻抚喻旁喻解喻 
指喻方喻六喻逼喻换喻晓喻劝喻 
善喻象喻共喻企喻托物陈喻征喻嗙喻 
训喻博喻谏喻辟喻来喻教喻告喻 
假喻诫喻讽喻逆喻慰喻暗喻勉喻 

词语解释:自喻  拼音:zì yù
(1).自晓;自解。 汉 班固 《答宾戏》:“又感 东方朔 、 扬雄 自喻以不遭 苏 、 张 、 范 、 蔡 之时,曾不折之以正道,明君子之所守,故聊復应焉。” 唐 戴叔伦 《客舍秋怀呈骆正字士则》诗:“无言堪自喻,偶坐更相悲。”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阳货篇一》:“ 程子 创説个气质之性,殊觉崚嶒。先儒于此,不儘力説与人知,或亦待人之自喻。”
(2).自譬,自比。《汉书·贾谊传》:“ 屈原 , 楚 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而死。 谊 追伤之,因以自喻。”《后汉书·陈元传》:“近则 高帝 优相国之礼, 太宗 假宰辅之权。及亡 新王莽 ,遭 汉 中衰,专操国柄,以偷天下,况己自喻,不信羣臣。”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 惲寿平 ﹞《十四夜望月》云:‘平开图画含千岭,尽扫星河占一天。’真乃自喻其笔墨之高矣。”
词语解释:譬喻  拼音:pì yù
亦作“ 譬諭 ”。
(1).比喻。《荀子·非十二子》:“辩説譬諭,齐给便利,而不顺礼义,谓之姦説。”《淮南子·要略》:“假象取耦,以相譬喻。断短为节,以应小具。”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九:“如《庄子》,是从譬喻来説,且卒章不説心字,故令人卒看难晓也。” 秦牧 《花城·思想和感情的火花》:“人们把牡丹譬喻为‘木芍药’,把芍药譬喻为‘草牡丹’,把煤譬喻为‘黑色的金子’。”
(2).晓譬劝喻。《北齐书·魏收传》:“帝曾游 东山 ,敕 收 作詔,宣扬威德,譬喻 关 西。”《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父母家因其年少,去后日长,劝他改嫁。叔公 丘大胜 ,也叫阿妈来委曲譬喻他几番。那 邵氏 心如铁石,全不转移。” 王闿运 《储玟躬传》:“其年遭父丧,在乡譬喻州人,积穀设义仓,以待非常。”
词语解释:比喻  拼音:bǐ yù
(1).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事物。《汉书·师丹传》:“天下一统,而称引亡 秦 以为比喻,詿误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一折:“[正末云]小将军,你和他廝杀呵,有个比喻。[ 刘无敌 云]将何比喻?[正末唱]你恰便似病羊儿逢着大虫。”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二:“你的比喻不对!男人是不能够拿花来比的。”
(2).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即以甲事物来比拟乙事物。它在形式上,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因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比喻可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和借喻三类。
词语解释:借喻  拼音:jiè yù
(1).用其他事物作比方以晓喻别人。 唐 元结 《说楚何惑王赋》:“昔臣 何惑王 用閽嬖之谋,肆极荒淫,更经年岁,凿险填深,转餽通千里,万金五译。臣妄借喻其心,然后云获。”
(2).比喻的一种,即不出现被喻事物的名称以及“如”、“象”等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而直接借用作为比喻的事物来代表被喻事物。如《史记·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鵠之志哉!”燕雀借喻碌碌无为的庸人,鸿鹄借喻志向远大的壮士。又如 宋 王安石 《木末》诗:“繰成白雪霜重緑,割尽黄云稻正青。”白雪借喻丝,黄云借喻麦。
词语解释:引喻  拼音:yǐn yù
亦作“ 引諭 ”。 称引比喻。《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諫之路也。” 唐 蒋防 《霍小玉传》:“生素多才思,援笔成章,引諭山河,指诚日月。” 宋 陈騤 《文则》:“九曰引喻:援取前言,以证其事。 左氏 传曰:‘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礼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此类是也。”《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四年》:“言者论其引喻失当,特责之。”
词语解释:默喻  拼音:mò yù
(1).暗中晓喻。 明 张居正 《答蓟辽总督方金湖计处板升逆种书》:“此中大有计策,公宜默喻之,不可令 那吉 知也。”
(2).谓暗中知晓。 朱自清 《怀魏握青君》:“他对于别人,也能知道;但只默喻着,不大肯说出。”
词语解释:指喻  拼音:zhǐ yù
指正告知。 宋 秦观 《与孙莘老学士简》:“诗文数篇,谩録呈左右,因风更乞指喻教育之赐,幸甚幸甚!”
词语解释:善喻  拼音:shàn yù
(1).善于教喻。《礼记·学记》:“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孔颖达 疏:“若师能教弟子,如此三事,则可谓善教喻矣。”
(2).好的比喻。《汉书·贾谊传》:“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
词语解释:训喻  拼音:xùn yù
见“ 训諭 ”。
词语解释:训谕  拼音:xùn yù
亦作“ 训喻 ”。 犹训诲;开导。《艺文类聚》卷三七引 三国 魏 管宁 《答桓范书》:“泛爱遇隆,远辱纶墨,降尊诱卑,训喻过泰。”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想此十餘月中,训諭何限?惜乎弗问,此师之咎矣。” 唐 杜甫 《元日示宗武》诗:“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 清 林则徐 《晓谕粤省士商军民人等速戒鸦片告示稿》:“本大臣由 楚 省奉召进 京 ,面承训諭,指授机宜,给以钦差大臣关防来此查办,尔等皆已闻知。”
词语解释:假喻  拼音:jiǎ yù
假借事物作比喻。 晋 傅玄 《叙连珠》:“不指説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
词语解释:明喻  拼音:míng yù
(1).明白的比方。 唐 元稹 《捉捕歌》:“畏君听未详,听客有明喻。”
(2).明白地说出。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婉讽之谓比,明喻则非。”
(3).比喻的一种。表明本体事物“像”喻体事物的修辞关系。本体和喻体之间,一般有喻词“似”、“若”、“像”、“如同”、“好比”等。如“ 鲁迅 的杂文似匕首,如投枪,直刺敌人的心脏”就是明喻。
词语解释:开喻  拼音:kāi yù
见“ 开諭 ”。
词语解释:开谕  拼音:kāi yù
亦作“ 开喻 ”。 启发解说;劝告。《三国志·蜀志·吕乂传》:“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姦巧非一。 乂 到宫,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餘口。”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诸王有疾,上輒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形忧於色,左右或开諭进食,上曰:‘弟兄,吾手足也。手足不理,吾身废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 樊 入室,开諭万端,女终不听。”
词语解释:兴喻  拼音:xīng yù
打比方。 汉 王充 《论衡·物势》:“兴喻,人皆引人事,人事有体,不可断絶。”
指诗歌创作手法的兴与比。兴为托物言志,喻为取他物作比况。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诗赋者,所以颂善丑之德,洩哀乐之情也,故温雅以广文,兴喻以尽意。”
词语解释:深喻  拼音:shēn yù
深切理解。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斯言也,吾始疑之,乃今深喻篤信,而叹其説之无以易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停战的清方档案》:“吾师为难,非特 仪 所深喻,即南方诸君,亦所共谅。”
词语解释:设喻  拼音:shè yù
打比方。 明 陈霆 《两山墨谈》卷六:“螳螂奋臂而当辙,初谓谈客设喻之辞,今乃知古实有是事。” 严复 《原强续篇》:“善夫西人之设喻也,曰: 埃及 人甲养神鹅,一日,鹅生卵,坠地化黄金,甲大喜,以为是腹中皆此物也,刲而求之,无所得而鹅死。”
词语解释:言喻  拼音:yán yù
用言辞来说明。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至其诗集中如《吊侯朝宗》《寄房师周芮公》诸作,凄酸激楚,自悔偷生,隐痛沉悲,殆难言喻。”《小说选刊》1981年第12期:“心中的痛楚是难以言喻的。”
词语解释:方喻  拼音:fāng yù
比喻;比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湖主》:“﹝女郎﹞年可十四五,鬟多歛雾,腰细惊风,玉蕊琼英,未足方喻。”
词语解释:象喻  拼音:xiàng yù
谓用形象化的语言文字阐明玄妙深奥的道理。《世说新语·轻诋》“略其玄黄,取其儁逸” 刘孝标 注引《支遁传》:“ 遁 每标举会宗而不留心象喻,解释章句或有所漏,文字之徒,多以为疑。” 钱锺书 《管锥编·周易正义·乾》:“穷理析义,须资象喻。”
词语解释:博喻  拼音:bó yù
(1).谓对各种知识能广泛而深入地理解。《礼记·学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孔颖达 疏:“博喻,广晓也……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者,前能广解,后乃可为人作师也。”
(2).广泛地运用比喻。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 慎到 析密理之巧, 韩非 著博喻之富。” 周振甫 注:“《韩非子》《内外储》《说林》,多举事例作喻。” 清 王晫 《快说续纪序》:“广引博喻,错襍无端。”
词语解释:诫喻  拼音:jiè yù
告诫并使之明白。《旧唐书·刘仁轨传》:“ 仁轨 特加诫喻,期不可再犯, 寧 又暴横尤甚,竟杖杀之。”
词语解释:托喻  拼音:tuō yù
亦作“ 託諭 ”。 谓借他物寄托要表明的意思。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假灵龟以託喻,寧掉尾於涂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观夫兴之託諭,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宋 程洵 《锺山先生行状》:“故其为文,指事析理,引物託喻,要以达意所欲言者。” 明 吴宽 《玉涧记》:“学道者守一身而忘万物,凡口鼻耳目之属,皆有所託諭。”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託喻不深,树义不厚,不足以言兴。”
词语解释:托物陈喻  拼音:tuō wù chén yù
借事物设喻。 元 杨载 《诗法家数·讽谏》:“古人凡欲讽諫,多借此以喻彼,臣不得于君,多借妻以思其夫,或託物陈喻,以通其意。”
词语解释:诱喻  拼音:yòu yù
见“ 诱諭 ”。
词语解释:诱谕  拼音:yòu yù
亦作“ 诱喻 ”。 诱导教喻。《三国志·魏志·梁习传》:“ 习 到官,诱諭招纳,皆礼召其豪右。” 晋 道恒 《释驳论》:“乃大设方便,鼓动愚俗,一则诱喻,一则迫愶。”《大方便佛报恩经·恶友品》:“善言诱喻,软语问讯。” 宋 司马光 《送李汝臣同年谪官导江主簿》诗:“严明束吏手,诱諭提民耳。”
词语解释:诲喻  拼音:huì yù
见“ 诲諭 ”。
词语解释:诲谕  拼音:huì yù
亦作“ 诲喻 ”。 教诲晓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序致》:“止凡人之鬭鬩,则 尧 舜 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諭。” 宋 王安石 《谢手诏慰抚札子》:“陛下不以臣狂獧赐之辠戾,而屈至尊之意反復诲喻,臣岂敢尚有固志,以烦督责。”《明史·外国传五·占城》:“ 安南 为 占城 患,已非一日。朝廷尝因 占城 之愬,累降璽书,曲垂诲諭。”
词语解释:降喻  拼音:jiàng yù
犹赐教。多用于书信。 唐 韩愈 《与大颠师书》:“儻惠能降喻,非所敢望也。”
词语解释:风喻  拼音:fēng yù
见“ 风諭 ”。
词语解释:风谕
亦作“ 风喻 ”。 以委婉的言辞劝告开导。《史记·三王世家》:“公卿使大臣请,遣宗正与太中大夫 公户满意 、御史二人,偕往使 燕 ,风喻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陛下以岁时 汉 所餘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諭以礼节。”《汉书·艺文志》:“其后 宋玉 、 唐勒 , 汉 兴 枚乘 、 司马相如 ,下及 扬子云 ,竞为侈丽閎衍之词,没其风諭之义。” 宋 陈亮 《酌古论·曹公》:“及 熙尚 既平,厉兵西向,风諭诸将,使来合势,则 韩遂 等必不敢叛。” 清 谭献 《古诗录序》:“同时之人,未尝无支离涣靡之作,然其根也朴,其枝叶以焕丽,其合者皆风諭之遗也,晚 周 所纪,盖无让焉。”
词语解释:六喻  拼音:liù yù
即六如。详该条。
词语解释:共喻  拼音:gòng yù
谓大家都明白。 严复 《译〈天演论〉例言》:“至原文词理本深,难於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词语解释:谏喻  拼音:jiàn yù
见“ 諫諭 ”。
词语解释:谏谕  拼音:jiàn yù
亦作“ 諫喻 ”。 劝谏讽喻;劝谏晓喻。 汉 徐干 《中论·法象》:“虽妻妾不可得而黷也,虽朋友不可得而狎也。是以不愠怒而德行行於闺门,不諫諭而风声化乎乡党。”《三国志·魏志·曹爽传》:“ 羲 或时以諫喻不纳,涕泣而起。”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六:“ 岭 南僻远之地,有驛名 翠嵐 ,往来宿者,多饲马於堂上,驛吏諫諭不听,乃题小诗於壁以讥之。”
词语解释:讽喻  拼音:fěng yù
见“ 讽諭 ”。
词语解释:讽谕  拼音:fěng yù
亦作“ 讽喻 ”。 用委婉的言语进行劝说。 汉 班固 《两都赋》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諭,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三国志·吴志·阚泽传》:“ 泽 欲讽喻以明治乱,因对 贾谊 《过秦论》最善, 权 览读焉。” 明 刘基 《送张山长序》:“余观诗人之有作也,大抵主于讽諭。盖欲使闻者有所感动而以兴其懿德,非徒为诵美也。” 沙汀 《困兽记》十二:“‘正像腌过的菜样!’他忽然记起 牛祚 的讽喻,于是深长的叹息了。”
词语解释:隐喻  拼音:yǐn yù
(1).暗中寄寓讽喻之意。 夏曾佑 《小说原理》:“小説始见《汉书·艺文志》,书虽散佚,以 魏 晋 间之小説例之,想亦收拾遗文,隐喻託讽,不指一人一事言之,皆子史之支流也。”
(2).指言外之意。 端木蕻良 《遥远的风沙》:“他怕这‘算账’两字的隐喻,就是绑票,勒索,或结果性命。”
(3).修辞手法比喻的一种。又称暗喻。其构成方式是本体和喻体之间不用喻词“如”、“像”之类,而是用“是”、“成为”等动词来联系,有时连动词也不用,如:花的海洋;落后和贫困这两座大山。
词语解释:面喻  拼音:miàn yù
犹面谕。《旧唐书·牛僧孺传》:“ 穆宗 面喻之曰:‘ 直臣 事虽僭失,然此人有经度才,可委之边任,朕欲贷其法。’”
词语解释:云喻  拼音:yún yù
言喻。 宋 苏轼 《与陈公密书》之一:“孤旅获济,荷德之心,未易云喻。”
词语解释:进喻
劝说
词语解释:诡喻
奇诡的比喻
词语解释:高喻  拼音:gāo yù
敬称他人的教诲。《晋书·束晳传》:“吾窃缀处者之末行,未敢闻子之高喻。”
词语解释:逼喻  拼音:bī yù
敦促劝喻。《晋书·隐逸传·宋纤》:“ 张祚 后遣使者 张兴 备礼徵为太子友, 兴 逼喻甚切。”
词语解释:企喻  拼音:qǐ yù
见“ 企喻歌 ”。
词语解释:企喻歌  拼音:qǐ yù gē
南朝 梁 鼓角横吹曲名,本为北方民族马上之乐。亦省称“ 企喻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梁鼓角横吹曲》引 南朝 陈 释 智匠 《古今乐录》:“ 梁 鼓角横吹曲有《企喻》《瑯琊王》《鉅鹿公主》《紫騮马》《黄淡思》《地驱乐》《雀劳利》《慕容垂》《陇头流水》等歌三十六曲。”《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梁鼓角横吹曲》引 南朝 陈 释 智匠 《古今乐录》:“《企喻歌》四曲。” 郭茂倩 按:“《企喻》本北歌。”《旧唐书·音乐志二》:“北狄乐,其可知者 鲜卑 吐谷浑 部落稽 三国,皆马上乐也…… 北周 隋 世,与 西凉 乐杂奏。今存者五十三章,其名目可解者六章:《慕容可汗》《吐谷浑》《部落稽》《鉅鹿公主》《白浄王太子》《企喻》也。”
词语解释:辟喻  拼音:pì yù
譬喻,比方。辟,通“ 譬 ”。 清 龚自珍 《正译第五》:“乃辟喻説之曰:‘佛説般若,醍醐也,模彷附益者,水也。’”
词语解释:逆喻  拼音:nì yù
一种由果推因、由末究本的譬喻方法。《翻译名义集·增数譬喻》:“逆喻者,大海有本,所谓大河,大河有本,所谓小河等,以喻涅槃有本,谓解脱等。”
词语解释:钦喻  拼音:qīn yù
犹敬告。《春秋感精符》:“遣臣钦喻,已絶国害之谴。”
词语解释:不言而喻  拼音:bù yán ér yù
亦作“ 不言而諭 ”。 不用说就可明白。形容事理极其显明。《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见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赵岐 注:“虽口不言自晓喻而知也。” 宋 苏轼 《却鼠刀铭》:“呜呼嗟夫,吾苟有之,不言而諭,是亦何劳。” 清 李渔 《奈何天·巧怖》:“新娘不消问得,你是今日的我,我是前日的你,三个合来凑成一个品字,大家不言而喻罢了。” 秦牧 《长街灯语·寄北方》:“南北省份距离这么遥远,风物景观相差之大就不言而喻了。”
词语解释:不可理喻  拼音:bù kě lǐ yù
无法跟他讲道理。形容态度蛮横。 巴金 《家》八:“他们简直不可理喻,一定要进去,终于被我们的人赶出来了。” 王西彦 《一个小人物的愤怒》:“她的日益变成暴躁、偏狭,有时竟至横蛮不可理喻,过错完全由他铸成。”
词语解释:不可言喻  拼音:bù kě yán yù
无法用言辞表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生於此时,欲去不忍,欲留不敢,心如乱丝,不可言喻。” 徐迟 《牡丹》:“只有在舞台上,在创造角色的过程中, 魏紫 感到不可言喻的快乐!”
词语解释:托喻  拼音:tuō yù
1.亦作"托谕"。
2.谓借他物寄托要表明的意思。
词语解释:抚喻  拼音:fǔ yù
亦作“ 抚諭 ”。 安抚晓喻。《隶释·汉赐豫州刺史冯焕诏》:“内以威恩抚喻。” 唐 颜真卿 《容州都督元君表墓碑铭》:“ 容 府自艰虞以来,所管皆固拒山谷,君单军入洞,亲自抚諭,六旬而收復八州。” 宋 王明清 《挥麈馀话》卷二:“朝廷知,必使 岳相公 来弹压抚喻。”《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玄德 与 关 张 引本部军来至 小沛 ,修葺城垣,抚諭居民。”
词语解释:换喻  拼音:huàn yù
一种修辞手段,用一个事物的名称去指与它有关联的另一个事物
词语解释:托物陈喻  拼音:tuō wù chén yù
1.借事物设喻。
词语解释:来喻  拼音:lái yù
见“ 来諭 ”。
词语解释:来谕  拼音:lái yù
亦作“ 来喻 ”。 对别人来信的敬称。 南朝 梁 刘孝绰 《酬陆长史倕》诗:“来喻勖雕金,比质非所任。” 宋 朱熹 《答包显道》:“大率来喻依旧有忽略细微,径趋高妙之意。” 鲁迅 《书信集·致唐诃》:“款子敬遵来谕,认捐二十元。”
词语解释:慰喻  拼音:wèi yù
亦作“ 慰諭 ”。
(1).抚慰;宽慰晓喻。《列子·周穆王》:“﹝老役夫﹞昔昔梦为国君,居人民之上,总一国之事,游燕宫观,恣意所欲,其乐无比。觉则復役,人有慰喻其懃者。”《三国志·魏志·张鲁传》:“ 太祖 入 南郑 ,甚嘉之,又以 鲁 本有善意,遣人慰喻。” 宋 苏舜钦 《答杜公书》:“笔墨精劲,慰諭曲折,深开忧灼烦苦之抱。” 清 王韬 《琉球朝供考》:“ 明太祖 遣使慰諭。”
(2).谓解释宽慰。《汉书·东方朔传》:“ 朔 因著论,设客难己,用位卑以自慰諭。”
词语解释:招喻  拼音:zhāo yù
亦作“ 招諭 ”。 指帝王招抚敌对势力的谕旨。亦指以帝王名义对敌对势力进行招抚。《三国志·魏志·刘放传》:“ 放 善为书檄,三祖詔命有所招喻,多 放 所为。”《北史·魏纪一·太祖道武帝》:“帝以 中山 城内为 普隣 所胁,乃招喻之。”《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六年》:“上復遣人招諭 苑君璋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又命户部侍郎 王永鰲 招諭之。”
词语解释:旨喻  拼音:zhǐ yù
晓谕旨意,喻示旨意。《梁书·刘孝绰传》:“臣诚无识,孰不戴天。疏远亩陇,絶望高闕,而降其接引,优以旨喻,於臣微物,足为荣陨。”
词语解释:敦喻  拼音:dūn yù
见“ 敦諭 ”。
词语解释:敦谕  拼音:dūn yù
亦作“ 敦喻 ”。 劝勉晓喻。《晋书·李胤传》:“以 吴会 初平,大臣多有勋劳,宜有登进,乃上疏逊位。帝不听,遣侍中宣旨,优詔敦諭,絶其章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魏 朝封 晋文王 为公,备礼九锡, 文王 固让不受,公卿将校当诣府敦喻。” 唐 裴铏 《传奇·樊夫人》:“ 逍遥 操益坚,窃索自縊。亲党敦諭其父母,请纵之。” 明 吴承恩 《元寿颂》:“ 承恩 蒙公殊遇垂二十年,謁选来都又出公之敦喻,值兹嘉庆,良有愜於中也。”
词语解释:曲喻  拼音:qǔ yù
(1).间接领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习技》:“非我教之,传奇小説教之也。由此而机锋相触,自能曲喻旁通。”
(2).间接譬喻。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序》:“小官等荷蒙天恩主恩,得随我 干王 左右,朝夕诲训,曲喻旁引,多方教导,化醒心肠。” 许杰 《谈讽刺》:“虽有近于谏诤,却又不类于谏诤,而有类于曲喻。”
词语解释:拟喻  拼音:nǐ yù
亦作“ 拟諭 ”。 打比方。《隋书·李德林传》:“以 正平 比夫 大禹 ,常谓拟諭非伦。”
词语解释:旁喻  拼音:páng yù
反复举例说明。 宋 范仲淹 《赋林衡鉴序》:“兼举其义者,谓之旁喻。” 明 杨慎 《鸢飞鱼跃》:“ 陈公 此言凿凿乎圣贤之真传,不待曲説旁喻而切於日用。”
词语解释:晓喻  拼音:xiǎo yù
明白劝导,告知。多用于上对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遣信使晓喻百姓以发卒之事。”《北史·穆崇传》:“ 焕 晓喻逆徒,示以祸福,於是凶党离心,莫为之用。” 宋 苏轼 《书柳子厚〈牛赋〉后》:“故书 柳子厚 《牛赋》,以遗 琼州 僧 道贇 ,使以晓喻其乡人之有知者。”
词语解释:征喻  拼音:zhēng yù
引证比喻。 清 侯方域 《卢告》:“而 西旅氏 犯不测,出生死相角逐,我乃顾望两端,成共其名,败远其害,纵夫子曲而赦我,我何面目而见吾二氏之父老哉?抑夫子之徵喻与 西楚 也失辞。”
词语解释:教喻  拼音:jiào yù
犹教导。《礼记·学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词语解释:暗喻  拼音:àn yù
(1).修辞用语。常用“是”、“成了”等联系本体、喻体,表示相等关系的一种修辞格。
(2).暗中晓示。《新民晚报》1987.4.24:“ 韩兄 ,你说说看,一个朴素端庄、眉清目秀、笑脸迎人的村姑比之珠围翠绕、体态风骚、自视甚高的阔太,究竟哪个更可爱呢?我完全明白他在暗喻什么,只是会心地笑了笑。”
词语解释:徵喻
引证比喻。 清 侯方域 《卢告》:“而 西旅氏 犯不测,出生死相角逐,我乃顾望两端,成共其名,败远其害,纵夫子曲而赦我,我何面目而见吾二氏之父老哉?抑夫子之徵喻与 西楚 也失辞。”
词语解释:呕喻  拼音:ǒu yù
和悦的样子。《文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贤人君子,亦圣王之所以易海内也,是以呕喻受之,开宽裕之路,以延天下之英俊也。” 李善 注引 应劭 曰:“呕喻,和悦貌。” 林纾 《感秋赋》:“极内冒猥而外呕喻兮,谬羽忠而翼国。”
词语解释:呴喻  拼音:hǒu yù
见“ 呴俞 ”。
词语解释:呴俞  拼音:hǒu yú
亦作“ 呴諭 ”。亦作“ 呴喻 ”。
(1).化育爱抚。《庄子·骈拇》:“屈折礼乐,呴俞仁义。”《淮南子·原道训》:“其德……呴諭覆育,万物羣生,润於草木,浸於金石。” 高诱 注:“呴諭,温恤也。”
(2).和悦温顺貌。 唐 杜甫 《朝献太清宫赋》:“伊神器臬兀,而小人呴喻,歷纪大破,疮痍未苏。”
呴媮:同“ 呴俞 ”。 林纾 《送涛园沉公改官岭南诗序》:“硕臣得公言,恒呴媮无忤。”
词语解释:称喻  拼音:chēng yù
譬喻。《淮南子·要略》:“言君事而不为称喻,则不知动静之宜。”
词语解释:嘿喻  拼音:hēi yù
犹意会。 宋 苏辙 《三论回河札子》:“今使未出门,而一面收买梢草,调发役兵,则是明示必开之形,欲令使者嘿喻欲开之旨。”
词语解释:解喻  拼音:jiě yù
亦作“ 解諭 ”。 解释晓喻。《淮南子·要略》:“詮言者,所以譬类人事之指,解喻治乱之体也。” 唐 张固 《幽闲鼓吹》:“子 孟阳 ,初为户部侍郎,夫人忧惕,谓曰:‘以尔人材,而在丞郎之位,吾惧祸之必至也。’户部解喻再三。”《明史·周顺昌传》:“知府 寇慎 、知县 陈文瑞 素得民,曲为解諭,众始散。” 李大钊 《史观》:“纪录里的历史是印板的,解喻中的历史是生动的。”
词语解释:劝喻  拼音:quàn yù
劝告说明。 宋 叶适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令各州签厅官委诸县钉样於都保,又别差官亲至村落委曲劝喻,欲其耳目接熟,用钱不疑。”
词语解释:嗙喻  拼音:pǎng yù
古代舞曲名。 汉 司马相如 《凡将篇》:“ 淮南 宋 蔡 舞嗙喻。” 明 杨慎 《艺林伐山·呕喻嗙喻》:“ 司马相如 《凡将篇》:‘ 淮南 激楚舞嗙喻。’乃古曲名。亦音嗙由。”《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巴俞》 宋 蔡 , 淮南 《干遮》, 文成颠 歌,族居递奏,金鼓迭起,鏗鎗闛鞈,洞心骇耳” 王先谦 补注引 清 钱大昭 曰:“疑‘巴俞’古作‘嗙喻’矣。”
词语解释:告喻  拼音:gào yù
犹晓喻,告诉。《史记·高祖本纪》:“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喻 秦 父兄。”《北史·儒林传上·张伟》:“﹝受业者﹞虽有顽固,问至数十, 伟 告喻殷勤,曾无愠色。”《旧唐书·黄巢传》:“ 畋 ( 郑畋 )乃驰檄告喻天下藩镇。” 宋 苏轼 《放榜后论贡举合行事件》:“然有法不行与无法同,如已有法,即乞申明,仍告喻天下,将来殿试依法去取。”
词语解释:勉喻  拼音:miǎn yù
见“ 勉諭 ”。
词语解释:勉谕  拼音:miǎn yù
亦作“ 勉喻 ”。 晓喻;劝说。 唐 牛僧孺 《玄怪录·郭元振》:“泣者乃出。年可十七八,而甚佳丽,拜於公前曰:‘誓为僕妾。’公勉諭焉。”《宋史·孝义传·李祚》:“亲丧,庐墓侧,凡二十七年,家人百计勉諭,不听。”
词语解释:理喻  拼音:lǐ yù
按必要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的能力。例如:一个不可理喻的畜牲。
用道理来解说,使人明白。例如:不可理喻。
词语解释:审喻  拼音:shěn yù
明白地告知。《礼记·文王世子》:“大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大傅之德行而审喻之。” 唐 李邕 《柱府长史程府君神道碑》:“静守宪矩,审喻寀寮,官师有章,人吏不黷。” 宋 曾巩 《讲官议》:“古之教世子之法……示之以道者,以审喻之为浅,故不为也。”
词语解释:安喻  拼音:ān yù
安抚晓谕。《新唐书·魏徵传》:“当是时, 河北 州县素事 隐 巢 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 徵 白 太宗 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曰:‘尔行安喻 河北 。’”
词语解释:确喻  拼音:què yù
确切的比方。 宋 岳珂 《桯史·燕山先见》:“虽有万金之富,日为切邻强盗所窥,欲一夕高枕安卧,其可得乎!愚见窃以为确喻。”
词语解释:直喻  拼音:zhí yù
修辞手法之一。即明喻。与隐喻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