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喉舌 拼音:hóu shé
(1).比喻掌握机要、出纳王命的重臣。后亦以指尚书等重要官员。《诗·大雅·烝民》:“出纳王命,王之喉舌。”《后汉书·李固传》:“尚书亦为陛下喉舌。” 宋 梅尧臣 《闻临淄公薨》诗:“官为喉舌勋爵一品兮,经筵讲义尊 萧 匡 。”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折子》:“凡有紧密事务,改用摺奏,专命奏事人员若干,以通喉舌,无不立达御前。”
(2).指口才;言辞。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昔 魏 史称 朱异 有口才, 挚虞 有笔才,故知喉舌翰墨,其辞本异。” 胡国梁 《辛亥广州起义别记》:“﹝我们﹞费了许多的喉舌,才能恢复侨胞的信仰和得到其赞助。”
(3).喻代言者。 刘少奇 《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十四:“ 永祥 兄是我们 上海 工商界的喉舌,哪方面也少不了他。” 柯灵 《香雪海·三十八年前的一张旧报》:“当时在 上海 出版的英文报纸,是 美国 资产阶级的喉舌。”
(4).喻要害之地;交通要道。《南齐书·刘绘传》:“ 南康 是三州喉舌,应须治干。”《续资治通鉴·宋度宗咸淳六年》:“国家所恃者大 江 , 襄樊 其喉舌,议不容缓。” 清 侯方域 《定鼎说》:“闻之正位居体者,以中夏为喉舌,不以关陲为襟带也。”词语解释:喉咽 拼音:hóu yān
(1).咽喉,喉咙。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三折:“迷留没乱救他叫破俺喉咽,气的来前合后偃。”《水浒传》第八一回:“ 燕青 顿开喉咽,手拿象板,唱《渔家傲》一曲。”
(2).喻要害之地。《汉书·酷吏传·严延年》:“ 河南 天下喉咽,二 周 餘毙。” 颜师古 注:“喉咽,言其所在襟要,如人体之有喉咽也。”《新唐书·陈子昂传》:“ 甘州 所积四十万斛,观其山川,诚 河西 喉咽地。”词语解释:喉吻 拼音:hóu wěn
(1).喉与口。 唐 卢仝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一椀喉吻润,两椀破孤闷。”
(2).喻指出纳王命。
(3).喻指交通要地。 宋 苏轼 《答吕梁仲屯田》诗:“ 吕梁 自古喉吻地,万顷一抹何由吞。” 清 梅曾亮 《吴淞口验功记》:“﹝ 吴淞口 ﹞后旷不修,喉吻缩蓄。”词语解释:喉咙 拼音:hóu lóng
(1).咽喉。 唐 元稹 《酬周从事望海亭见寄》诗:“衣袖长堪舞,喉咙转解歌。”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四折:“你便有玉液金波且莫题,其实下俺这喉咙不得。”《儒林外史》第五回:“ 严监生 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叶圣陶 《隔膜·恐怖的夜》:“胡琴响了一会,干燥而粗野的喉咙里跟着发出歌声来。”
(2).指嗓音。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 庄子 ﹞又拱两手向天,提高了喉咙,大叫起来。”词语解释:喉襟 拼音:hóu jīn
见“ 喉衿 ”。
词语解释:喉衿 拼音:hóu jīn
亦作“ 喉襟 ”。
(1).喻纲领,要领。 汉 赵岐 《〈孟子〉题辞》:“《论语》者,五经之錧鎋,六蓺之喉衿也。” 宋 程大昌 《考古编·诗论》:“然则古序也者,其《诗》之喉襟也歟!”
(2).喻要害之地。《晋书·石勒载记上》:“ 鄴 有 三臺 之固,西接 平阳 ,四塞山河,有喉衿之势。” 金 邓千江 《望海潮·上兰州守》词:“营屯绣错,山形米聚,喉襟百二 秦 关。” 明 李东阳 《天津卫城修造记》:“矧畿辅之近,喉襟之要,拥重兵,置羣士,而无以控制统驭之,其可哉?”词语解释:喉音 拼音:hóu yīn
(1).语音学名词。气流受阻于声带所发出的辅音。可依发音方法不同而分为两种:喉塞音和喉擦音。
(2).古音韵学中“七音”之一。如“三十六字母”中的“晓”、“匣”、“影”、“喻”四母。词语解释:喉衿 拼音:hóu jīn
亦作“ 喉襟 ”。
(1).喻纲领,要领。 汉 赵岐 《〈孟子〉题辞》:“《论语》者,五经之錧鎋,六蓺之喉衿也。” 宋 程大昌 《考古编·诗论》:“然则古序也者,其《诗》之喉襟也歟!”
(2).喻要害之地。《晋书·石勒载记上》:“ 鄴 有 三臺 之固,西接 平阳 ,四塞山河,有喉衿之势。” 金 邓千江 《望海潮·上兰州守》词:“营屯绣错,山形米聚,喉襟百二 秦 关。” 明 李东阳 《天津卫城修造记》:“矧畿辅之近,喉襟之要,拥重兵,置羣士,而无以控制统驭之,其可哉?”词语解释:喉吭 拼音:hóu kēng
犹咽喉。喻指交通要道。 明 沉周 《题长江万里图》诗:“ 真州 阔州 列两厢, 金 焦 嶪嶻当喉吭;直吞天脉纳海口,有若万邦来会王。”词语解释:喉啭 拼音:hóu zhuàn
亦作“ 喉转 ”。
(1).古代一种特殊的发声技艺。能模仿笳、箫等乐器的演奏声。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时都尉 薛访 车子,年始十四,能喉囀引声,与笳同音。” 三国 魏 曹丕 《答繁钦书》:“﹝今之妙舞清歌﹞固非车子喉囀长吟所能逮也。”《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繁钦”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 钦 ( 繁钦 )既长於书记,又善为诗赋。其所与太子书,记喉转意,率皆巧丽。”
(2).指歌唱。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乐府一》:“ 澶渊 营妓,有一二擅喉转之技者,唯以‘此花开后更无花’为酒乡之资耳。”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 晋 会稽 夏仲御 能作水戏……以足扣船,引声喉囀,清激慷慨。”词语解释:喉急 拼音:hóu jí
着急。也指因发急而耍赖皮。《水浒传》第三八回:“今日不想输了哥哥的银子,又没得些钱来相请哥哥,喉急了,时下做出这些不直来。” 欧阳山 《柳暗花明》一二○:“你先把腿养好再说吧。看你喉急得!”词语解释:喉头气
因生气发怒而感到喉头憋闷词语解释:喉唇
喻指宫廷中与帝王亲近的重要职位。 汉 孔融 《卫尉张俭碑铭》:“圣主克爱,命作喉脣。”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献替帷扆,实掌喉脣。”《南史·刘湛传》:“此四贤一时之秀,同管喉脣,恐后世难继。”《周书·武帝纪下》:“阉竖居阿衡之任,胡人寄喉脣之重。”词语解释:喉头 拼音:hóu tóu
即喉。参见“ 喉 ”。词语解释:喉枪 拼音:hóu qiāng
一种治疗喉疾的器具。《老残游记》第三回:“﹝ 老残 ﹞又在自己药囊内取出一个药瓶、一支喉枪,替他吹了些药上去。” 戴鸿森 注:“喉枪--治咽喉疾病的医药用具。一个铜鼓上接一个细铜管,铜管尖端存药末,伸入喉部时,捏底部铜鼓两面使之震动,即将药末吹上患处。”词语解释:喉擦音 拼音:hóu cā yīn
声带靠近,气流从中挤出而发出的铺音,例如上海话的‘好、鞋’等字起头的音,国际音标分别用[h]和[h]来表示。词语解释:喉极 拼音:hóu jí
谓情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其夫半喜半疑;喜的是得银解救,全了三命;疑的是妇人家没志行,敢怕独自个一时喉极了,做下了些不伶俐的勾当,方得这项银子也不可知。”参见“ 喉急 ”。
词语解释:喉急 拼音:hóu jí
着急。也指因发急而耍赖皮。《水浒传》第三八回:“今日不想输了哥哥的银子,又没得些钱来相请哥哥,喉急了,时下做出这些不直来。” 欧阳山 《柳暗花明》一二○:“你先把腿养好再说吧。看你喉急得!”词语解释:喉长气短 拼音:hóu cháng qì duǎn
比喻事情麻烦、费劲。《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那 过善 本来病势已有八九分了,却又勉强料理这事。喉长气短,费舌劳唇,劳碌这半日,到晚上愈加沉重。”词语解释:喉鸣 拼音:hóu míng
发出沙哑的喉音(如窒息时发声)例如:驴叫,骆驼发出喉鸣。词语解释:喉韵 拼音:hóu yùn
指饮茶后喉头产生的甘爽的回味。《小说选刊》1981年第11期:“确是好茶!喉韵足,有香头,茶色也清。”词语解释:喉炎 拼音:hóu yán
病症名。喉黏膜发炎。有急、慢性两种。急性喉炎有咳嗽、喉痛、嘶哑等症状。慢性喉炎的主要症状为嘶哑,并有声带充血、肥厚、息肉样变等病理变化。词语解释:喉转 拼音:hóu zhuǎn
见“ 喉囀 ”。
词语解释:喉啭 拼音:hóu zhuàn
亦作“ 喉转 ”。
(1).古代一种特殊的发声技艺。能模仿笳、箫等乐器的演奏声。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时都尉 薛访 车子,年始十四,能喉囀引声,与笳同音。” 三国 魏 曹丕 《答繁钦书》:“﹝今之妙舞清歌﹞固非车子喉囀长吟所能逮也。”《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繁钦”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 钦 ( 繁钦 )既长於书记,又善为诗赋。其所与太子书,记喉转意,率皆巧丽。”
(2).指歌唱。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乐府一》:“ 澶渊 营妓,有一二擅喉转之技者,唯以‘此花开后更无花’为酒乡之资耳。”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 晋 会稽 夏仲御 能作水戏……以足扣船,引声喉囀,清激慷慨。”词语解释:喉蛾 拼音:hóu é
中医病名。也叫乳蛾。症发时,咽部两侧咽弓、扁桃体肿胀、疼痛、糜烂,有黄白色脓样分泌物。患处很象蚕蛾,故称。《老残游记》第三回:“有个小妾害了喉蛾,已经五天,今日滴水不能进了。”词语解释:喉痧 拼音:hóu shā
中医学病名。即猩红热。主要症状为高热,咽喉肿痛发炎甚至溃烂,全身伴有呈猩红色痧点。是一种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两季。词语解释:喉结 拼音:hóu jié
男子颈部前方隆起的软骨。 茅盾 《秋收》一:“﹝ 老通宝 ﹞一部灰黄的络腮胡子,喉结就像小拳头似的突出来。”词语解释:喉镜 拼音:hóu jìng
一种用于检查喉部病变的装置或器械词语解释:喉痹 拼音:hóu bì
病症名。喉头发炎。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阳,天气也;阴,地气也。故阴阳之动,使人足病,喉痺起。”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主治二·咽喉》:“喉痺是相火,有嗌疸,俗名走马喉痺,杀人最急。”词语解释:喉嗉 拼音:hóu sù
咽喉和食道。借指生命。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庐墓》:“空劳死后设祭祀,何如在日供喉嗉。”《元典章·刑法·发付流囚轻重地面》:“﹝罪囚﹞较轻的,每教这壁 肇州 屯田里住着种田,自养活喉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