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一个去声 [guō guò,歌韵同。又过失,独用][hè huò,唱和]饿[mò,磨磐][dà][suò,《楚词》中的句末助词。][详注1][怯也。][详注2][详注3][duò][duō][详注4][dān dàn][详注5][枚也]


注1:奈 《广韵》那也。柰、那通。《王维·酬郭给事诗》强欲从君无那老。那作柰。《韩愈·感春诗》已矣知何柰。柰作那。
注2:左 《唐韵》则个切《集韵》《韵会》《正韵》子贺切,音佐《说文》手相左助也。《尔雅·释诂》诏亮,左右相导也,诏相导,左右助勴也,左右亮也。《疏》皆谓佐助,反覆相训,以尽其义。《易·泰卦》以左右民。《疏》左右,助也。《书·毕命》周公左右先王。
注3:作 zuò,同做。音佐。《后汉·廉范传》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夜作,昔无襦,今五裤。《韩愈诗》非阁复非船,可居兼可过。君去问方桥,方桥如此作。今方音作读佐。俗用做。
注4:媠 《集韵》吐卧切,音唾。吴楚衡淮之閒谓好曰娃,南楚之外曰媠,故吴有馆娃之宫,漆媠之室。《前汉·谷永传》车马媠游之具。 又奴卧切,音懦。义同。 又《广韵》《集韵》徒卧切。与惰同。《前汉·外戚传》李夫人曰:妾不敢以燕媠见帝。又《龚胜传》媠嫚亡状。
注5:娑 苏个切,音些。逻娑,土蕃都城名。《唐书·薛仁贵传》为逻娑道行军总管。《杜甫诗》和亲逻娑城。
首字词组
唾手唾余唾背唾脡唾辱唾绒唾吐唾壶击缺
唾壶唾弃唾盂唾哕唾面自乾唾脠唾腺唾地成文
唾面唾取唾视唾面自干唾斥唾液唾洟唾手可取
唾骂唾掌唾涕唾手可得唾耳唾壶敲缺唾津 
唾玉唾井唾奇唾沫星唾液腺唾沫唾涎 

词语解释:唾手  拼音:tuò shǒu
比喻极易。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地理》:“ 勃 ( 萧勃 )之别将 欧阳頠 军 苦竹滩 , 陈武帝 遣 周文育 总师,唾手而禽 頠 。”《三国演义》第六三回:“只因一将倾心后,致使连城唾手降。”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十七:“若是从里面放起火来, 吴六 等人不被烧死,军心也乱,唾手可解决战斗。”
词语解释:唾壶  拼音:tuò hú
旧时一种小口巨腹的吐痰器皿。《西京杂记》卷六:“ 魏襄王 冢……牀上有玉唾壶一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漾水》:“絶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形若覆唾壶,高二十餘里。”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 武帝 ( 汉武帝 )以 孔安国 为侍中,以其儒者,特许掌御唾壶,朝廷荣之。”
词语解释:唾面  拼音:tuò miàn
(1).往人的脸上吐唾沫。表示鄙视、侮辱。语本《战国策·赵策四》:“有復言令 长安君 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壮烈战迹》:“公斫舷怒曰:‘大丈夫以死报国,不受唾面之辱也!’因整军进。”
(2).见“ 唾面自乾 ”。
词语解释:唾面自乾
《尚书大传》卷三:“駡女毋叹,唾女毋乾。”《新唐书·娄师德传》:“其弟守 代州 ,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絜之乃已。’ 师德 曰:‘未也。絜之,是违其怒,正使自乾耳。’”后以“唾面自乾”形容逆来顺受,受辱而不计较、反抗。《镜花缘》第三八回:“ 唐敖 道:‘若讲能够忍耐的,莫若本朝去世不久的 娄师德 了:他告诉兄弟,教他唾面自乾。’”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七论“文人相轻”--两伤》:“由这情形,推而广之以至于文坛,真令人有不如逆来顺受,唾面自干之感。”亦省作“ 唾面 ”。 明 归有光 《士立朝以正直忠厚为本论》:“其在於古,若偿金、脱驂、翻羹、唾面之类,皆可以言忠厚也。”
词语解释:唾骂
鄙弃辱骂。 宋 徐铉 《稽神录·清源都将》:“后有善魔法者名曰 明教 ,请为持经一宿,鬼及唾駡某而去。” 明 宋濂 《浦阳人物记》:“使当时纵能屈膝受辱以保其首领,受人唾駡,受人贱恶,虽生百年又何益也。” 茅盾 《一个女性》:“一些恶意的谣言家更说他是不知什么地方抱来的‘弃儿’;这在素重‘身家清白’的乡间便仿佛是犯了大罪,人人得而唾骂之。”
词语解释:唾玉  拼音:tuò yù
口吐珠玉。形容工于诗文。 元 方回 《湖口寄方去言》诗:“和篇勤唾玉,枉教妙鉤银。”
词语解释:唾余  拼音:tuò yú
唾液之余。喻别人的点滴言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恤赠谏官之谬》:“夫 杜泰 凶竖,谗杀 从谦 ,死有餘辜,其唾餘岂士大夫可拾者?”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十六国春秋〉载孔子事独奇》:“《十六国春秋》名为一百卷,而事迹寥寥,皆《晋书·载记》之唾餘,断非 崔鸿 之旧本。” 陶曾佑 《中国文学之概观》:“慎毋数典忘祖,徒欢迎晳种之唾餘;舍己芸人,尽捐弃 神州 之特质。” 鲁迅 《热风·对于批评家的希望》:“独有靠了一两本‘西方’的旧批评论,或则捞一点头脑板滞的先生们的唾余……也到文坛上来践踏,则我以为委实太滥用了批评的权威。”
词语解释:唾弃  拼音:tuò qì
鄙弃,厌恶。 唐 李商隐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公卿辱嘲叱,唾弃如粪丸。”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曩实相爱,而君若东风之吹马耳,故唾弃不相怜。” 秦牧 《艺海拾贝·笑的力量》:“正因为健康的笑料具有力量,能使人更痛切地唾弃腐朽丑恶的事物。”
词语解释:唾取  拼音:tuò qǔ
谓极容易地取得。 明 袁宗道 《孝廉张廉源墓志铭》:“是时先生高才奇气,唾取一第。”参见“ 唾手可取 ”。
词语解释:唾手可取  拼音:tuò shǒu kě qǔ
同“ 唾手可得 ”。 《新唐书·褚遂良传》:“但遣一二慎将,付鋭兵十万,翔旝云輣,唾手可取。”
词语解释:唾掌  拼音:tuò zhǎng
唾手。极言其易。《后汉书·公孙瓒传》“当此之时,谓天下指麾可定” 李贤 注引 晋 司马彪 《九州春秋》:“ 瓚 曰:‘始天下兵起,我谓唾掌而决。’”《魏书·路思令传》:“得其人也,六合唾掌可清;失其人也, 三河 方为战地。”《新唐书·儒学传下·陈京》:“陛下復用之,姦贼唾掌復兴。” 明 徐霖 《绣襦记·正学求君》:“看槐黄举子正忙,管此去功名唾掌。”
词语解释:唾井  拼音:tuò jǐng
(1).比喻遗忘旧情。《玉台新咏·刘勋妻王宋〈杂诗〉之二》:“谁言去妇薄,去妇情更重。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 唐 骆宾王 《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按, 李白 《平虏将军妻》诗作“吐井”, 王琦 注:“谓尝饮此井,虽舍而去之千里,知不復饮矣,然犹以尝饮乎此而不忍吐也。”参见“ 千里井 ”。
(2).比喻休妻。 清 王晫 《今世说·文学》:“御儿 朱韞斯 误娶同姓,后十年觉得,欲去其妇。友人 曹射侯 、 陆丽京 怜其雅非同望,轻致唾井,作书劝之,因疏古名儒取同姓事。”
词语解释:千里井  拼音:qiān lǐ jǐng
三国 魏 曹植 《代刘勋妻王氏见出为诗》:“人言去妇薄,去妇情更重。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 丁晏 注:“乃为常饮此井,虽舍而去之千里,知不復饮矣,然犹以尝饮乎此而不忍唾也。”后因以比喻念旧不忘。 唐 杜甫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参阅 唐 李匡乂 《资暇集·不反剉》、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
词语解释:唾背  拼音:tuò bèi
朝人背影吐唾沫。表示鄙弃。 清 周亮工 《题菊帖后》:“嗟夫,辱人贱行如 櫟下生 ,一行之夫尚闻声唾背,何以得此于先生哉?”
词语解释:唾盂  拼音:tuò yú
即痰盂。盛痰用的器皿。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四日车驾幸五岳观》:“执御从物,如金交椅、唾盂、水罐、菓垒、掌扇、缨紼之类。” 明 王圻 《三才图会·唾壶唾盂图考》:“ 元 唾壶唾盂皆以银为之,有盖,涂以金。今制,皆以黄金为之。壶,小口巨腹。盂,圆形如缶,盖仅掩口,下有盘,俱为龙纹。”
词语解释:唾视  拼音:tuò shì
鄙视,看轻。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脱靴返棹二图赞》:“孤鶱兮风雅,唾视兮爵禄。” 明 高启 《赠丘老师》诗:“平生不学烧汞方,唾视黄金等何物。”
词语解释:唾涕  拼音:tuò tì
亦作“ 唾洟 ”。
(1).吐唾沫。《礼记·内则》:“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进退周旋慎齐。升降出入揖游,不敢噦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洟。”
(2).喻别人的片言只语。 明 胡应麟 《诗薮·闰馀中》:“ 王直方 拾人唾涕,然 苏 黄 遗风餘韵,赖此足徵。”
词语解释:唾奇
术士口中吐出奇异的珍宝
词语解释:唾脡
吐唾于肉酱上。谓设谋独占
词语解释:唾哕  拼音:tuò yuě
(1).吐唾沫有声。旧时厌禳的迷信举动。《金瓶梅词话》第五九回:“只听那 官哥儿 呱的一声倒咽了一口气就不言语了,手脚俱被风搐起来,慌的奶子丢下饭碗,搂抱在怀,只顾唾噦与他收惊。”
(2).鄙弃,厌恶。 清 黄景仁 《别亦园诸君即用屠笏岩赠别原韵》:“鳩形鵠面忽阑入,不逢唾噦翻遭怜。”
词语解释:唾面自干  拼音:tuò miàn zì gān
《尚书大传》卷三:“駡女毋叹,唾女毋乾。”《新唐书·娄师德传》:“其弟守 代州 ,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絜之乃已。’ 师德 曰:‘未也。絜之,是违其怒,正使自乾耳。’”后以“唾面自乾”形容逆来顺受,受辱而不计较、反抗。《镜花缘》第三八回:“ 唐敖 道:‘若讲能够忍耐的,莫若本朝去世不久的 娄师德 了:他告诉兄弟,教他唾面自乾。’”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七论“文人相轻”--两伤》:“由这情形,推而广之以至于文坛,真令人有不如逆来顺受,唾面自干之感。”亦省作“ 唾面 ”。 明 归有光 《士立朝以正直忠厚为本论》:“其在於古,若偿金、脱驂、翻羹、唾面之类,皆可以言忠厚也。”
词语解释:唾手可得  拼音:tuò shǒu kě de
比喻极易得到或成功。《三国演义》第七回:“ 韩馥 无谋之辈,必请将军领州事,就中取事,唾手可得。”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先取 山海关 ,则 关 外诸城唾手可得,此攻心扼吭之法也。” 杨朔 《海市·寿亚非作家会议》:“善良的人总是在梦想着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未来,终生致力于创造和平幸福的生活。但这不是唾手可得的。”
词语解释:唾沫星  拼音:tuò mò xīng
口液的细小点子。《红楼梦》第五八回:“嘴儿轻着些,别吹上唾沫星儿。” 刘宾雁 《本报内部消息》:“ 马文元 的又黄又白的脸涨得通红,嘴里迸散着唾沫星子。”
词语解释:唾辱  拼音:tuò rǔ
鄙弃羞辱。 清 曾国藩 《〈朱慎甫遗书〉序》:“有 宋 诸儒 周 、 程 、 张 、 朱 之书,为世大詬,閒有涉於其説者,则举世相与笑讥唾辱。”
词语解释:唾面自乾
《尚书大传》卷三:“駡女毋叹,唾女毋乾。”《新唐书·娄师德传》:“其弟守 代州 ,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絜之乃已。’ 师德 曰:‘未也。絜之,是违其怒,正使自乾耳。’”后以“唾面自乾”形容逆来顺受,受辱而不计较、反抗。《镜花缘》第三八回:“ 唐敖 道:‘若讲能够忍耐的,莫若本朝去世不久的 娄师德 了:他告诉兄弟,教他唾面自乾。’”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七论“文人相轻”--两伤》:“由这情形,推而广之以至于文坛,真令人有不如逆来顺受,唾面自干之感。”亦省作“ 唾面 ”。 明 归有光 《士立朝以正直忠厚为本论》:“其在於古,若偿金、脱驂、翻羹、唾面之类,皆可以言忠厚也。”
词语解释:唾斥  拼音:tuò chì
鄙弃斥责。 明 马中锡 《罪言》:“ 太公 佐 文王 伐 紂 , 伯夷 则叩马諫 武王 。 太公 竭力依归以树勋名, 伯夷 则极口唾斥以豁愤恨,是何大异也。”
词语解释:唾耳  拼音:tuò ěr
犹附耳。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 戚 急遽未有以应,妇忽趋前,唾耳语 戚 。”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 于 忽唾耳语公,不知何事,公輒膜拜。”
词语解释:唾液腺  拼音:tuò yè xiàn
人和脊椎动物口腔内分泌唾液的腺体。人和哺乳动物有三对较大的唾液腺,即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都有长的导管通入口腔,另外还有许多小的唾液腺。也叫唾腺。
词语解释:唾绒  拼音:tuò róng
古代妇女刺绣,每当停针换线、咬断绣线时,口中常沾留线绒,随口吐出,俗谓唾绒。《红楼梦》第五回:“因看房内瑶琴、宝鼎、古画、新诗,无所不有;更喜窗下亦有唾绒,奩间时渍粉污。”
词语解释:唾脠  拼音:tuò chān
吐唾于肉酱上。谓设谋独占。《太平御览》卷四九二引 汉 桓谭 《新论》:“鄙人有得脠酱而美之。及饮,恶与人共食,即小唾其中;而共者因涕其酱,遂弃而俱不得食焉。彼王公利欲取天下时,乃乐与人分之,及已得而重爱不肯予,是昔唾脠之类。”
词语解释:唾液  拼音:tuò yè
唾液腺分泌的液体和口腔壁上的许多小腺所分泌的粘液,在口腔里混合在一起成为唾液,其作用是使口腔湿润,使食物变软容易咽下,同时还含有淀粉酶,能分解淀粉,有部分的消化作用。通称唾沫或口水。 茅盾 《某一天》:“他咽了一大口唾液,提高了调门说:‘今天下午确息,抗战还是要继续!’”
词语解释:唾壶敲缺  拼音:tuò hú qiāo quē
见“ 唾壶击缺 ”。
词语解释:唾壶击缺  拼音:tuò hú jī quē
亦作“ 唾壶敲缺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豪爽》:“ 王处仲 ( 王敦 )每酒后輒咏‘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后以“唾壶击缺”或“唾壶敲缺”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 清 钮琇 《觚賸·虎林军营唱和》:“ 吴愧菴 名 炎 ……同以史事株连,逮繫 虎林军营 。 吴 有《营中送春》诗云:‘一半春光縲絏过,唾壶敲缺待如何。’”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先祖 旦釜公 《巩县幕中五十自寿沁园春》云﹞忧来处,把唾壶敲缺,羯鼓频挝。” 周斌 《和剑华醉歌行》:“毕竟英雄心不死,唾壶击缺剑光紫。”参阅《晋书·王敦传》
词语解释:唾沫  拼音:tuò mò
唾液。 茅盾 《小巫》:“姑爷勉强捺住一团火,吐一口唾沫,也就走了。” 老舍 《二马》第四段四:“‘啊,今儿还许有一盅半盅的喝呢!’ 马老先生 咽了口唾沫。”
词语解释:唾吐  拼音:tuò tǔ
唾液。 葛琴 《罗警长》:“他想说话,可是话跳到舌尖上,又连着唾吐咽了下去。”
词语解释:唾腺  拼音:tuò xiàn
即唾液腺。详该条。
词语解释:唾洟  拼音:tuò tì
见“ 唾涕 ”。
词语解释:唾涕  拼音:tuò tì
亦作“ 唾洟 ”。
(1).吐唾沫。《礼记·内则》:“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进退周旋慎齐。升降出入揖游,不敢噦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洟。”
(2).喻别人的片言只语。 明 胡应麟 《诗薮·闰馀中》:“ 王直方 拾人唾涕,然 苏 黄 遗风餘韵,赖此足徵。”
词语解释:唾津  拼音:tuò jīn
唾液。 元 薛昂夫 《一枝花·赠小园春》套曲:“唾津儿浸满盆池,手心儿擎得起屏石。”《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痔疮》:“每一钱加轻粉三分,冰片五釐,共研极细末,唾津调涂患处。” 郭沫若 《芍药及其他·丁东草》:“有朋友从 昆明 回来,说 昆明 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词语解释:唾涎  拼音:tuò xián
唾液,口水。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二篇三:“雪白的鸡片,鲜红的辣油海椒,浓黑的酱油……这样写着都禁不住唾涎的津津分泌了。”
词语解释:唾壶击缺  拼音:tuò hú jī quē
亦作“ 唾壶敲缺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豪爽》:“ 王处仲 ( 王敦 )每酒后輒咏‘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后以“唾壶击缺”或“唾壶敲缺”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 清 钮琇 《觚賸·虎林军营唱和》:“ 吴愧菴 名 炎 ……同以史事株连,逮繫 虎林军营 。 吴 有《营中送春》诗云:‘一半春光縲絏过,唾壶敲缺待如何。’”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先祖 旦釜公 《巩县幕中五十自寿沁园春》云﹞忧来处,把唾壶敲缺,羯鼓频挝。” 周斌 《和剑华醉歌行》:“毕竟英雄心不死,唾壶击缺剑光紫。”参阅《晋书·王敦传》
词语解释:唾地成文  拼音:tuò dì chéng wén
形容文思敏捷。 唐 冯贽 《云仙杂记》有“唾地成文”一目,赞 李贺 云:“有人謁 李贺 ,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
词语解释:唾手可取  拼音:tuò shǒu kě qǔ
同“ 唾手可得 ”。 《新唐书·褚遂良传》:“但遣一二慎将,付鋭兵十万,翔旝云輣,唾手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