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唇齿 拼音:chún chǐ
(1).比喻互相依存而有共同利益的双方。 唐 高适 《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诗:“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三国志平话》卷下:“ 孙亮 对天説誓: 荆州 与 吴 地唇齿之邦,世不相顾。” 清 黄遵宪 《哭威海》诗:“ 臺 南北,若唇齿。” 陈毅 《胡志明主席七十大寿祝辞》诗:“ 中 越 相依如唇齿,后方前綫互支援。”
(2).议论;说闲话。《金瓶梅词话》第三三回:“惹的人动的唇齿。”《金瓶梅词话》第七八回:“﹝我﹞怀着个临月身子,只管往人家撞来撞去的,交人家唇齿。”
脣齿:1.唇与齿。 晋 陆机 《文赋》:“思风发於胸臆,言泉流於脣齿。”《晋书·王濬传》:“以累卵之身,处雷霆之衝;茧栗之质,当豺狼之路,其见吞噬,岂抗脣齿?”
(2).借喻互相接近且有共同利害的两方。《后汉书·党锢传·范滂》:“卿更相拔举,迭为脣齿,有不合者,见则排斥,其意如何?”《晋书·温峤传》:“僕与仁公当如 常山 之蛇,首尾相卫,又脣齿之喻也。”《新唐书·李吉甫传》:“及 元济 擅立, 吉甫 以内地无脣齿援,因时可取,不当用 河朔 故事,与帝意合。”《明史·四川土司传一·乌蒙》:“ 乌蒙 、 乌撒 、 东川 诸土官,故与 芒部 为脣齿。”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赵勇略》:“坝为 川江 上流,与 昭化 脣齿,俗号 铁门槛 。”参见“ 脣齿相依 ”、“ 脣亡齿寒 ”。
(3).比喻尖刻、讽刺的言词。《太平广记》卷四四四引 唐 张读 《宣室志·陈岩》:“ 刘君 无行,又娶一 卢氏 者, 濮上 人,性极悍戾,每以脣齿相及,妾不胜其愤,故遁而至此。”
(4).谓议论。《金瓶梅词话》第七八回:“怀着个临月身子,只管往人家撞来撞去的,交人家脣齿。”词语解释:唇舌 拼音:chún shé
比喻言辞、议论。 唐 元稹 《酬乐天见寄》诗:“前日诗中高盖字,至今唇舌遍 长安 。” 元 关汉卿 《拜月亭》第三折:“我这心儿里牵掛处无些,直睡到冷清清宝鼎沉烟灭,明皎皎纱窗月影斜,有甚唇舌。” 清 孙枝蔚 《自怜》诗:“向人唇舌虽然好,在世头颅已可知。”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六:“后来村长问了问情由,费了好大一会唇舌,才给她们调解开。”
脣舌:1.犹口舌。指劝说、争辩、交涉时的言语。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汉武帝 乳母尝於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救 东方朔 , 朔 曰:‘此非脣舌所争。’”《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这番话,姑娘在屋里听了个逼清,算省了 安老爷 的脣舌了。”
(2).指毁谤、挑拨的言词。《汉书·陈汤传》:“虽復破絶筋骨,暴露形骸,犹復制於脣舌,为嫉妒之臣所係虏耳。” 唐 韩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遭脣舌之纷罗,独陵晨而孤雊。” 五代 齐己 《行路难》诗之一:“未似是非脣舌危,闇中潜毁平人骨。”
(3).比喻口才或议论。《汉书·楼护传》:“ 护 字 君卿 ,为人短小,精辩,议论常依名节,听之者皆竦。与 谷永 俱为五侯上客, 长安 号曰‘ 谷子云 笔札, 楼君卿 脣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 杜钦 文辨, 楼护 脣舌。”词语解释:唇吻 拼音:chún wěn
(1).指口;嘴。 汉 王充 《论衡·率性》:“扬唇吻之音,聒贤圣之耳。” 章炳麟 《文学说例》:“等是人言,出诸唇吻,而据实而书,不更润色者,则曰口説。” 丁玲 《水》:“﹝男人们﹞惨厉的叫起来了……是在死的唇吻中发出的求援的呼号。”
(2).比喻议论、口才。 唐 柳宗元 《贺赵江陵宗儒辟符载启》:“中间因缘,陷在危邦,与时偃仰,不废其道,而为见忌嫉者横致唇吻。”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爰自 神农氏 ,下至 尧 、 舜 、 禹 、 汤 、 文 、 武 ,亡弗詆訶,而 仲尼 当时,特巍然为仁义礼乐之宗,故尤极意訕讥,恣其唇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狂生纵意高谈,众畏其唇吻,皆缄口不答。”
脣吻:亦作“ 脣呡 ”。 1.嘴唇;口,嘴。《墨子·非命下》:“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喉舌而利其脣呡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百句不迁,则脣吻告劳。” 唐 卢仝 《感古》诗之二:“脣吻恣谈鑠,黄金同灰尘。” 清 龙启瑞 《上梅伯言先生书》:“会 粤 西土匪益炽,牵於集乡兵议团费,终日卒卒,脣吻枯燥,逮晚不得休息。”
(2).借指言词;口舌;口才。《汉书·东方朔传》:“吐脣吻,擢顶颐。”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遂以脣吻为刃锋,以毁誉为朋党,口亲心疏,貌合行离。”《三国志·吴志·顾雍传》“其以 雍 次子 裕 袭爵为 醴陵侯 ,以明著旧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 雍 母弟 徽 ,字 子叹 ,少游学,有脣吻。”《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 伷 ( 樊伷 )是 南阳 旧姓,颇能弄脣吻,而实无才略。”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狂生纵意高谈,众畏其脣吻,皆缄口不答。”词语解释:唇脂 拼音:chún zhī
化妆品,用以涂唇。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红蓝花栀子》:“若作唇脂者,以熟朱和之,青油裹之。”词语解释:唇膏 拼音:chún gāo
化妆品的一种。即口红。词语解释:唇裂 拼音:chún liè
先天性畸形,上唇直着裂开,饮食不方便,说话不清楚。亦名兔唇,俗称豁嘴。词语解释:唇敝舌腐
犹唇焦舌敝。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骈俪一》:“名臣鉅儒,脣敝舌腐,皆不报。”参见“ 脣焦舌敝 ”。
词语解释:唇焦舌敝 拼音:chún jiāo shé bì
犹口干舌燥。形容费尽唇舌。《扫迷帚》第二四回:“僕事与愿违,频呼将伯,几经唇焦舌敝, 崑山 学务始稍稍可观。”《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立宪与外交之关系》:“外邦直谅之友,本国忧时之士……不惜唇焦舌敝,效其忠告。”《新华日报》1939.9.21:“共产党的参政员一向就唇焦舌敝地为这种主张而努力。”
脣焦舌敝:嘴干舌破。形容说话甚多、反复陈述而极度疲劳。语本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焦脣乾舌,苦身劳力,上事羣臣,下养百姓。”《东欧女豪杰》第二回:“自此,那个合羣大会也期满散了, 菲亚 又往各地村落,逢人説项,脣焦舌敝,语不离宗,一连跑了一个多月。”词语解释:唇喙
犹口舌。指戏谑、嘲讽、争辩时说的话。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攻杂咏》:“ 陈裕 秀才下第,游 蜀 ,誓弃举业,唯事脣喙,覩物便嘲。”词语解释:唇辅相连
犹言唇齿相依。语本《左传·僖公五年》:“辅车相依,脣亡齿寒。” 清 蒋士铨 《桂林霜·幕议》:“此诚不足患,却是 吴三桂 坐拥雄藩,将来必倡大乱, 广西 脣辅相连,但恐封疆延祸矣。”参见“ 脣齿相依 ”。
词语解释:唇齿相依 拼音:chún chǐ xiāng yī
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二:“两 粤 、 黔 、 鄂 、 江 、 皖 数省,皆与 湖南 唇齿相依。” 朱德 《送朝鲜最高人民代表团归国》诗:“唇齿相依关世运,戚欣与共胜天伦。” 萧乾 《斯诺与中国新文艺运动》:“原因很清楚,他们自身同 中国 的旧秩序是唇齿相依的。”
脣齒相依: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靠。《三国志·魏志·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 吴 蜀 脣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词语解释:唇尖舌利
言词尖利。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送饯》:“况有姦邪 伯嚭 ,覆邦家脣尖舌利,忠良应阻隔,国势定支离。”词语解释:唇齿相须
犹唇齿相依。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四海冶》:“ 宣镇 东起 四海冶 、 火燄山 ,接 昌镇 、 黄花镇 界。 四海冶 正直 黄花镇 北,适当山陵后背,乃脣齿相须之地。”参见“ 脣齿相依 ”。
词语解释:唇齿相依 拼音:chún chǐ xiāng yī
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二:“两 粤 、 黔 、 鄂 、 江 、 皖 数省,皆与 湖南 唇齿相依。” 朱德 《送朝鲜最高人民代表团归国》诗:“唇齿相依关世运,戚欣与共胜天伦。” 萧乾 《斯诺与中国新文艺运动》:“原因很清楚,他们自身同 中国 的旧秩序是唇齿相依的。”
脣齒相依: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靠。《三国志·魏志·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 吴 蜀 脣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词语解释:唇紧
犹口紧。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一折:“您兄弟这两日説话,有些儿脣紧。”词语解释:唇腐齿落
比喻读书讽诵极为勤苦。 汉 东方朔 《答客难》:“今子大夫脩先生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於竹帛,脣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隋书·经籍志一》:“多立小数,一经至数百万言。致令学者难晓,虚诵问答,脣腐齿落而不知益。”词语解释:唇齿之邦
非常亲密、利害攸关的邻邦词语解释:唇不离腮
比喻亲密无间,形影不离词语解释:唇齿音 拼音:chún chǐ yīn
由下唇和上齿相接触,使气流受阻而发出的一种辅音,如普通话语音中的f。也叫齿唇音。词语解释:唇呡 拼音:chún wěn
见“ 脣吻 ”。
词语解释:唇吻 拼音:chún wěn
(1).指口;嘴。 汉 王充 《论衡·率性》:“扬唇吻之音,聒贤圣之耳。” 章炳麟 《文学说例》:“等是人言,出诸唇吻,而据实而书,不更润色者,则曰口説。” 丁玲 《水》:“﹝男人们﹞惨厉的叫起来了……是在死的唇吻中发出的求援的呼号。”
(2).比喻议论、口才。 唐 柳宗元 《贺赵江陵宗儒辟符载启》:“中间因缘,陷在危邦,与时偃仰,不废其道,而为见忌嫉者横致唇吻。”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爰自 神农氏 ,下至 尧 、 舜 、 禹 、 汤 、 文 、 武 ,亡弗詆訶,而 仲尼 当时,特巍然为仁义礼乐之宗,故尤极意訕讥,恣其唇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狂生纵意高谈,众畏其唇吻,皆缄口不答。”
脣吻:亦作“ 脣呡 ”。 1.嘴唇;口,嘴。《墨子·非命下》:“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喉舌而利其脣呡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百句不迁,则脣吻告劳。” 唐 卢仝 《感古》诗之二:“脣吻恣谈鑠,黄金同灰尘。” 清 龙启瑞 《上梅伯言先生书》:“会 粤 西土匪益炽,牵於集乡兵议团费,终日卒卒,脣吻枯燥,逮晚不得休息。”
(2).借指言词;口舌;口才。《汉书·东方朔传》:“吐脣吻,擢顶颐。”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遂以脣吻为刃锋,以毁誉为朋党,口亲心疏,貌合行离。”《三国志·吴志·顾雍传》“其以 雍 次子 裕 袭爵为 醴陵侯 ,以明著旧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 雍 母弟 徽 ,字 子叹 ,少游学,有脣吻。”《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 伷 ( 樊伷 )是 南阳 旧姓,颇能弄脣吻,而实无才略。”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狂生纵意高谈,众畏其脣吻,皆缄口不答。”词语解释:唇揭齿寒 拼音:chún jiē chǐ hán
见“ 脣亡齿寒 ”。
词语解释:唇亡齿寒 拼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唇缺则齿露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语本《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 復假道於 虞 以伐 虢 。 宫之奇 諫曰: 虢 , 虞 之表也; 虢 亡, 虞 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 虢 之谓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时虽已下 荆楚 , 孟昶 有唇亡齿寒之惧。” 清 孙枝蔚 《〈甲申述忧〉序》:“何况 关中 陷没,海内动摇,匪独唇亡齿寒,螫手断腕而已。”
脣亡齒寒:嘴唇失去,牙齿即要寒冷。比喻互为依存,利害相关。《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 復假道於 虞 以伐 虢 。 宫之奇 諫曰:‘ 虢 , 虞 之表也; 虢 亡, 虞 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其 虞 虢 之谓也。’”脣,一本作“ 唇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赵 之於 齐 楚 ,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 赵 ,明日患及 齐 楚 。” 晋 袁宏 《后汉纪·安帝纪》:“边境者,中国之脣齿,脣亡则齿寒,其理然也。”《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六年》:“ 蒙古 灭国四十,以及 西夏 , 夏 亡,及於我,我亡必及於 宋 。脣亡齿寒,自然之理。”亦作“ 脣竭齿寒 ”、“ 脣揭齿寒 ”。《庄子·胠箧》:“脣竭则齿寒。”《吕氏春秋·权勋》:“先人有言曰:‘脣竭而齿寒。’” 高诱 注:“竭,亡也。”《淮南子·说林训》:“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塞,脣竭而齿寒。”《战国策·韩策二》:“臣闻之,脣揭者其齿寒。” 鲍彪 注:“揭,犹反也。”按,此谓反举其唇以向上。词语解释:唇亡齿寒 拼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唇缺则齿露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语本《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 復假道於 虞 以伐 虢 。 宫之奇 諫曰: 虢 , 虞 之表也; 虢 亡, 虞 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 虢 之谓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时虽已下 荆楚 , 孟昶 有唇亡齿寒之惧。” 清 孙枝蔚 《〈甲申述忧〉序》:“何况 关中 陷没,海内动摇,匪独唇亡齿寒,螫手断腕而已。”
脣亡齒寒:嘴唇失去,牙齿即要寒冷。比喻互为依存,利害相关。《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 復假道於 虞 以伐 虢 。 宫之奇 諫曰:‘ 虢 , 虞 之表也; 虢 亡, 虞 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其 虞 虢 之谓也。’”脣,一本作“ 唇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赵 之於 齐 楚 ,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 赵 ,明日患及 齐 楚 。” 晋 袁宏 《后汉纪·安帝纪》:“边境者,中国之脣齿,脣亡则齿寒,其理然也。”《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六年》:“ 蒙古 灭国四十,以及 西夏 , 夏 亡,及於我,我亡必及於 宋 。脣亡齿寒,自然之理。”亦作“ 脣竭齿寒 ”、“ 脣揭齿寒 ”。《庄子·胠箧》:“脣竭则齿寒。”《吕氏春秋·权勋》:“先人有言曰:‘脣竭而齿寒。’” 高诱 注:“竭,亡也。”《淮南子·说林训》:“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塞,脣竭而齿寒。”《战国策·韩策二》:“臣闻之,脣揭者其齿寒。” 鲍彪 注:“揭,犹反也。”按,此谓反举其唇以向上。词语解释:唇竭齿寒 拼音:chún jié chǐ hán
见“ 脣亡齿寒 ”。
词语解释:唇亡齿寒 拼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唇缺则齿露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语本《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 復假道於 虞 以伐 虢 。 宫之奇 諫曰: 虢 , 虞 之表也; 虢 亡, 虞 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 虢 之谓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时虽已下 荆楚 , 孟昶 有唇亡齿寒之惧。” 清 孙枝蔚 《〈甲申述忧〉序》:“何况 关中 陷没,海内动摇,匪独唇亡齿寒,螫手断腕而已。”
脣亡齒寒:嘴唇失去,牙齿即要寒冷。比喻互为依存,利害相关。《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 復假道於 虞 以伐 虢 。 宫之奇 諫曰:‘ 虢 , 虞 之表也; 虢 亡, 虞 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其 虞 虢 之谓也。’”脣,一本作“ 唇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赵 之於 齐 楚 ,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 赵 ,明日患及 齐 楚 。” 晋 袁宏 《后汉纪·安帝纪》:“边境者,中国之脣齿,脣亡则齿寒,其理然也。”《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六年》:“ 蒙古 灭国四十,以及 西夏 , 夏 亡,及於我,我亡必及於 宋 。脣亡齿寒,自然之理。”亦作“ 脣竭齿寒 ”、“ 脣揭齿寒 ”。《庄子·胠箧》:“脣竭则齿寒。”《吕氏春秋·权勋》:“先人有言曰:‘脣竭而齿寒。’” 高诱 注:“竭,亡也。”《淮南子·说林训》:“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塞,脣竭而齿寒。”《战国策·韩策二》:“臣闻之,脣揭者其齿寒。” 鲍彪 注:“揭,犹反也。”按,此谓反举其唇以向上。词语解释:唇枪舌剑 拼音:chún qiāng shé jiàn
形容言辞锋利,争辩激烈。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京派”和“海派”》:“我也曾经略略的赶了一下热闹,在许多唇枪舌剑中,以为那时我发表的所说,倒也不算怎么分析错了的。” 陈毅 《满江红·送周总理赴日内瓦》词:“换唇枪舌剑,议倾坛席。”
脣鎗舌劍:唇如枪,舌似剑。形容辩论激烈,言词锋利。 元 高文秀 《渑池会》第一折:“凭着我脣枪舌剑定江山。”亦作“ 脣鎗舌剑 ”。 明 王錂 《春芜记·解嘲》:“他要相凌併,故把这脣鎗舌剑陷你在锦阵花营。”词语解释:唇焦口燥 拼音:chún jiāo kǒu zào
犹口干舌燥。形容费尽口舌。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脣焦口燥:口唇干燥。形容费尽口舌以致疲倦。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脣,一本作“ 唇 ”。参见“ 口燥唇乾 ”。
词语解释:口燥唇乾
亦作“ 口乾舌燥 ”。亦作“ 口乾舌焦 ”。 形容口渴、焦灼或说话过多。《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乾。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叶圣陶 《未厌集·小病》:“差不多一切的焦躁和乱想都会集中到这上头去。于是口干舌燥,头里岑岑地作响。” 柯岩 《东方的明珠》:“那时,是她和她一起制定计划,一起讲课,真是讲得口干舌燥,磨破了嘴皮。” 袁静 《伏虎记》第二回:“指导员跟他平心静气地讲道理,讲得口干舌焦。”词语解释:唇焦舌敝 拼音:chún jiāo shé bì
犹口干舌燥。形容费尽唇舌。《扫迷帚》第二四回:“僕事与愿违,频呼将伯,几经唇焦舌敝, 崑山 学务始稍稍可观。”《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立宪与外交之关系》:“外邦直谅之友,本国忧时之士……不惜唇焦舌敝,效其忠告。”《新华日报》1939.9.21:“共产党的参政员一向就唇焦舌敝地为这种主张而努力。”
脣焦舌敝:嘴干舌破。形容说话甚多、反复陈述而极度疲劳。语本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焦脣乾舌,苦身劳力,上事羣臣,下养百姓。”《东欧女豪杰》第二回:“自此,那个合羣大会也期满散了, 菲亚 又往各地村落,逢人説项,脣焦舌敝,语不离宗,一连跑了一个多月。”词语解释:唇三口四 拼音:chún sān kǒu sì
犹言说三道四。形容胡说。 明 康海 《粉蝶儿·秋日闲情》套曲:“眉来眼去,唇三口四,泥烂油滑,飜黄倒皂,呼风唤雨,搦雾摶沙。”词语解释:唇音 拼音:chún yīn
双唇音、唇齿音的统称。词语解释:唇纹 拼音:chún wén
唇部表皮的纹线,也指这种纹线留下来的痕迹。《新民晚报》1985.2.20:“近年来,国际法医学会上,有不少专家就唇纹在刑事案件侦察技术中的作用提出研究报告。”词语解释:唇齿相依 拼音:chún chǐ xiāng yī
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二:“两 粤 、 黔 、 鄂 、 江 、 皖 数省,皆与 湖南 唇齿相依。” 朱德 《送朝鲜最高人民代表团归国》诗:“唇齿相依关世运,戚欣与共胜天伦。” 萧乾 《斯诺与中国新文艺运动》:“原因很清楚,他们自身同 中国 的旧秩序是唇齿相依的。”
脣齒相依: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靠。《三国志·魏志·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 吴 蜀 脣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词语解释:唇红齿白 拼音:chún hóng chǐ bái
口唇鲜红,牙齿洁白。比喻人面貌美丽。例如:丰颊长眉,眼如银杏,口辅双涡,唇红齿白,于艳丽之中,有股英俊之气。——《老残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