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九屑入声 [shuō yuè][yè,呜咽][详注1][xiè][详注2][详注3][详注4][duō duo][nà nè][biē biě][dié shé][jié][jié xié][xiè][pì piē][详注5][dié][duō][lié][jué guì][miè mò]丿[xiè][详注6][同谲][dié]


注1:泄 《广韵》《集韵》私列切《正韵》先结切,音薛。与渫同。除去也。详渫字注。
注2:缀 竹劣切,音掇。《仪礼·士丧礼》缀足用燕几。《注》缀犹拘也。 又《礼·乐记》礼者,所以缀淫也。《注》缀,犹止也。 又《广韵》陟劣切《集韵》枺劣切,音辍。义同。
注3:凸 《通俗文》肉凸曰瘤。又《唐韵》《集韵》《韵会》徒结切,音迭。高也。
注4:茁 又《韵补》侧劣切,音拙。《苏轼诗》韭芽戴土拳如蕨,霜叶露芽寒更茁。
注5:覈 《集韵》奚结切,音页。邀也。又恨竭切,音纥。与麧同。麦糠中不破者。《前汉·陈平传》亦食糠覈耳。
注6:准 《唐韵》职悦切《集韵》《韵会》《正韵》朱劣切,音拙。《史记·高祖本纪》隆准而龙颜。《注》服虔曰:准,颊权也。文颖曰:准,鼻也。
末字词组
前哲睿哲则哲懿哲至哲雄哲鸿哲知人则哲
明哲时哲儒哲允哲诞哲二哲不哲玄哲
贤哲耆哲英哲高哲良哲 明哲淑哲 
圣哲十哲曩哲宿哲众哲蕴哲彦哲 
先哲秉哲宣哲家哲萎哲鲁哲旧哲 
往哲才哲俊哲上哲乡哲髦哲西哲 
浚哲三哲作哲诗哲颖哲遗哲后哲 
来哲聪哲邦哲隽哲十二哲迪哲宗哲 

词语解释:前哲  拼音:qián zhé
亦作“ 前喆 ”。 前代的贤哲。《左传·成公八年》:“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力。”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仰前哲之遗训,俯性情之所便。” 唐 李德裕 《追和太师颜公同清远道士游虎丘寺》诗:“逸人缀清藻,前哲留篇翰。” 清 钱谦益 《刑科给事中薛大中授征仕郎》:“在昔 三原 ,粤有前喆,奏牘流播,炳若丹青。”
词语解释:明哲  拼音:míng zhé
亦作“ 明喆 ”。
(1).明智;洞察事理。《书·说命上》:“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 孔 传:“知事则为明智,明智则能制作法则。”《墨子·天志中》:“明哲维天,临君下土。” 汉 王逸 《〈楚辞章句〉序》:“昔者 孔子 叡圣明喆,天生不羣。” 唐 杜甫 《北征》诗:“ 周 汉 获再兴, 宣 光 果明哲。” 续范亭 《赞范太君》:“﹝ 范太君 ﹞老而不守旧,为革命尽瘁而死,几至全家牺牲而无怨言,明哲坚强,老而益壮,是诚可贵。”
(2).指明智睿哲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明哲宣力於攸莅,黔庶让畔於藪泽。” 唐 元稹 《祭淮渎文》:“明哲用兴,凶戾潜殛。”《负曝闲谈》第一回:“明哲之后,代有达人,也有两个发过榜做过官的,也有两个中过举、进过学的。”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下》:“自 永嘉 丧乱,以至晚 宋 ,更九百年,戎夏捽久矣,犹有畛略,不即於汗漫无纪,亦二三明哲辨章之力哉。”
词语解释:贤哲  拼音:xián zhé
亦作“ 贤喆 ”。
(1).贤明睿智。《韩非子·有度》:“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 三国 魏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然贤哲之士犹以为美谈。”《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虽然 陈亲家 贤哲,诚恐后来翻悔,反添不美。”
(2).贤明睿智的人。 汉 扬雄 《剧秦美新》:“宜命贤哲,作《帝典》一篇。” 唐 杜牧 《题魏文贞》诗:“蟪蛄寧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清 刘大櫆 《祭左和中文》:“古贤喆之不偶兮,亦遭世之常然。” 周作人 《一年的长进》:“以前我也自以为是有所知的,在古今的贤哲里找到一位师傅,便可以据为典要,造成一种主见,评量一切。”
词语解释:圣哲  拼音:shèng zhé
亦作“ 圣喆 ”。 指超人的道德才智。亦指具有这种道德才智的人。并亦以称帝王。《左传·文公六年》:“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 孔颖达 疏:“圣哲,是人之儁者。”《楚辞·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晋 桓温 《荐谯元彦表》:“夫旌德礼贤,化道之所先;崇表殊节,圣喆之上务。” 唐 杜甫 《壮游》诗:“圣哲体仁恕,宇县復小康。” 明 张居正 《答中溪李尊师论禅》:“目前幸得方内乂安,四夷响风,寔赖主上圣哲,百官奉职所致。” 清 戴震 《〈原善〉序》:“以今之去古圣哲既远,治经之士,莫能综贯,习所见闻,积非成是。”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前世圣哲,或不遇时;今我国民,幸睹精色。” 郭沫若 《卓文君》第二景:“ 颜路 哭 颜渊 , 仲尼 哭 伯鲤 ,这种伤心的际遇,在古先圣哲也是不能避免,倒亏得 程翁 旷达。”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三:“ 蓝先生 不佩服世界史中的任何圣哲与伟人,因而也就不去摹仿他们的高风亮节。”
词语解释:先哲  拼音:xiān zhé
亦作“ 先喆 ”。 先世的贤人。 汉 张衡 《思玄赋》:“仰先哲之玄训兮,虽弥高而弗违。”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不述先哲之誥,无益后生之虑。” 唐 李咸用 《放歌行》:“至哉先哲言,於物不凝滞。” 清 冯桂芬 《〈明纪〉序》:“今抚军 南皮 张公 谓 桂芬 於先生为乡先喆,宜为之序。”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词语解释:往哲  拼音:wǎng zhé
先哲;前贤。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夫迷涂知反,往哲是与。” 明 文徵明 《游幻住庵》诗:“兴怀往哲悲陈迹,每列空门损世情。”《诗刊》1978年第1期:“不师往哲学奸邪,妄詆先贤皆败类。”
词语解释:浚哲  拼音:jùn zhé
深邃的智慧。一说明智。 南朝 梁 沉约 《王亮王莹加授诏》:“尚书左僕射 亮 ,濬哲渊深,道风清邈。” 宋 范成大 《东宫寿诗》:“中兴归濬哲,重庆启元良。” 清 曾国藩 《书〈学案小识〉后》:“以 舜 之濬哲,犹且好问好察。”
词语解释:来哲  拼音:lái zhé
后世智慧卓越的人。《文选·班固〈幽通赋〉》:“若胤 彭 而偕 老 兮,诉来哲而通情。” 吕延济 注:“若得续 彭祖 之年,俱 老聃 之寿,当告之来智与之通情。” 唐 白居易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精求古人之意,启迪来哲之怀。” 刘毓崧 《杜观察〈古谣谚〉序》:“凡播于时贤者,即可传之来哲。”
词语解释:睿哲  拼音:ruì zhé
(1).圣明;明智。 汉 张衡 《东京赋》:“睿哲玄览,都兹 洛 宫。” 晋 陆云 《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睿哲惟 晋 ,世有明圣。” 明 方孝孺 《敬题蜀王殿下东鸥亭诗后》:“ 蜀王 殿下以睿哲之资,性与理合,发言成章。” 章炳麟 《訄书·忧教》:“嗟乎!元圣武夫,泰西若林焉,尽其睿哲,将必有虑于是而思以易之,则可阽危也。”
(2).指圣明的君主。 唐 魏徵 《奉和正日临朝应诏》:“百灵侍 轩后 ,万国会 涂山 。岂如今睿哲,迈古独光前。”
词语解释:时哲  拼音:shí zhé
当代的贤达。 南朝 宋 颜延之 《赠王太常》诗:“歷听岂多士,岿然覯时哲。” 唐 王维 《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诗:“解薜登天朝,去师偶时哲。” 宋 梅尧臣 《江沉二学士见过》诗:“固知世德高,学问冠时哲。”
词语解释:耆哲  拼音:qí zhé
老成贤达之人。 宋 欧阳修 《回文相公服除迁侍中移判永兴书》:“从容话言,固多仁者之利;体貌耆哲,是惟先帝之臣。”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二:“ 晁以道 闻 刘器之 丧,谓宾客曰:‘耆哲凋丧殆尽,缓急将奈何!’” 宋 李纲 《论淮西军变札子》:“採耆哲之言而勿偏听,四也。”
词语解释:十哲  拼音:shí zhé
指十位或十数位德才出众者或某一方面突出的名人。(1)指 孔子 的十个弟子: 颜渊 、 闵子骞 、 冉伯牛 、 仲弓 、 宰我 、 子贡 、 冉有 、 季路 、 子游 、 子夏 。自 唐 定制,从祀 孔 庙,列侍 孔子 近侧。 开元 时, 颜渊 配享,升 曾参 ,后 曾参 配享,升 子张 。后代又增 有若 及 宋 朱熹 ,合称“十二哲”。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庙碑》:“自四教远而微言絶,十哲丧而大义乘。”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崇理学》:“ 仁皇 ( 康熙 )夙好 程 朱 ……特命 朱子 配祠十哲之列。”参阅《论语·先进》《旧唐书·礼仪志四》。(2)指十位名将。 唐 开元 十九年立 太公尚父庙 。 上元 元年,尊 太公 为 武成王 ,以名将十人为十哲: 白起 、 韩信 、 诸葛亮 、 李靖 、 李勣 列侍于左; 张良 、 田穰苴 、 孙武 、 吴起 、 乐毅 列侍于右。参阅《新唐书·礼乐志五》《唐会要·武成王庙》。(3)指 唐 末十二位诗人。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叙不遇》:“同时有 许棠 与 乔 ( 张乔 ),及 喻坦之 、 剧燕 、 任涛 、 吴罕 、 张蠙 、 周繇 、 郑谷 、 李栖远 、 温宪 、 李昌符 ,谓之十哲。”(4)指 前秦 名僧 鸠摩罗什 的十大弟子。参阅 唐 神清 《北山录》卷四。(5)指善饮者十人。 明 袁宏道 《觞政·八之祭》:“今祀 宣父 曰酒圣……十哲曰 郑文渊 、 徐景山 、 嵇叔夜 、 刘伯伦 、 向子期 、 阮仲容 、 谢幼舆 、 孟万年 、 周伯仁 、 阮宣子 。”
词语解释:秉哲  拼音:bǐng zhé
秉富有才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逮 明帝 秉哲,雅好文会。”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皇太子某体仁秉哲,恭敬温文。” 明 何景明 《内篇》之五:“非秉哲篤尚之士,安有弗移于此者也。”
词语解释:才哲  拼音:cái zhé
才智卓越的人。 唐 白居易 《再授宾客分司》诗:“伊予再尘忝,内愧非才哲。”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虽有才哲,限於阶级,无由振兴。”
词语解释:三哲  拼音:sān zhé
亦作“ 三悊 ”。 三位贤人。所指随文而异。《汉书·叙传下》:“ 陈汤 诞节,救在三悊。” 颜师古 注引 郑氏 曰:“三悊,谓 刘向 、 谷永 、 耿育 ,皆讼救 汤 也。”《文选·陆机〈答贾长渊〉诗》:“乃眷三哲,俾乂斯民。” 李善 注:“三哲, 刘备 、 孙权 、 曹操 也。” 南朝 宋 谢庄 《求贤表》:“ 成子 举三哲而身致 魏 辅; 应侯 任二士而己捐 秦 相。”《北史·王遵业传》:“ 遵业 有誉当时,与中书令 陈郡 袁翻 、尚书 琅邪 王诵 并领黄门郎,号曰三哲。”
词语解释:聪哲  拼音:cōng zhé
聪慧明智。 汉 班昭 《女诫》:“虽以贤女之行,聪哲之性,其能备乎!”《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琰 谓 朗 曰:‘子之弟,聪哲明允,刚断英特,殆非子之所及也。’” 晋 陆机 《辩亡论上》:“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
词语解释:则哲  拼音:zé zhé
《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后以“则哲”谓知人。《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朕无‘则哲’之明,致简统失序,罔以尉承大姬,增怀永叹。” 南朝 宋 谢庄 《求贤表》:“故 楚 书以善人为宝, 虞 曲以则哲为难。” 唐 颜真卿 《谢吏部侍郎表》:“伏揆虚薄,祗惧实深。常恐上尘则哲之明,下负窃位之责。” 宋 王禹偁 《拟贬萧瑀出家诏》:“朕失任贤之道,昩则哲之明。”
词语解释:儒哲  拼音:rú zhé
亦作“ 儒喆 ”。 指学问才智超群的人。 南朝 梁 江淹 《宋故尚书左丞孙愐墓志文》:“丽名文质,齐影儒喆。”《魏书·乐志》:“且二 汉 、 魏 、 晋 歷诸儒哲,未闻器度依经,而声调差谬。”《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公私篇》:“且吾闻东西儒哲,著书立説,昌言大号,以震撼其国民之精神也。”
词语解释:英哲  拼音:yīng zhé
亦作“ 英喆 ”。
(1).才能和识见卓越的人。 三国 魏 阮籍 《清思赋》:“内英哲与长年兮,笞离伦与膺贾。” 晋 左思 《魏都赋》:“英喆雄豪,佐命帝室。”《旧唐书·魏元忠传》:“知己难逢,英哲罕遇。” 明 张居正 《答山东抚院李渐菴言吏治河漕》:“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所望海内英哲,共助不逮。”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惟超人出,世乃太平。苟不能然,则在英哲。”
(2).贤明;才能和识见卓越。《宋书·庐陵王义真传》:“故 庐陵王 含章履正,英哲自然。” 清 曾国藩 《〈国朝先正事略〉序》:“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 汉 之 武帝 , 唐 之 文皇 。”
词语解释:曩哲  拼音:nǎng zhé
先哲;古之哲人。 唐 杜甫 《八哀诗·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骨惊畏曩哲,鬒变负人境。”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序》:“其於雌黄曩哲,槖钥后进,均之乎未暇也。”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汪中》:“博极羣书,文藻秀出,斯惟天至,非由人力,虽情符曩哲,未足多矜。”
词语解释:宣哲  拼音:xuān zhé
明哲;明智。《诗·周颂·雝》:“宣哲维人,文武维后。”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中》:“宣哲,犹明哲也,《大雅·烝民》篇‘既明且哲’是也。” 晋 潘岳 《司空密陵侯郑袤碑》:“允恭克让,宣哲清明。” 章炳麟 《魏武帝颂》:“宣哲惟武,民之司命。”
词语解释:俊哲  拼音:jùn zhé
亦作“ 俊喆 ”。
(1).才识不凡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佞人相汲引而柴正路,俊哲处下位而不见知。”《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夫妇人与政”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曰:“夫经国营治,必凴俊喆之辅,贤达令德,必居参乱之任。”《北史·儒林传下·刘炫》:“使夫将来俊哲,知余鄙志耳。” 唐 杜甫 《同元使君舂陵行》:“观乎《舂陵》作,歘见俊哲情。”
(2).才识不凡。 宋 范仲淹 《上时相议制举书》:“故俊哲之人,入乎六经。”
词语解释:作哲  拼音:zuò zhé
成为圣哲。 明 刘基 《楚妃叹》诗:“回狂作哲须臾间,至今相业归 孙叔 。”
词语解释:邦哲  拼音:bāng zhé
国家的贤哲。 宋 欧阳修 《除文彦博易镇判大名府制》:“眷言邦哲,实简予衷。”
词语解释:懿哲  拼音:yì zhé
贤明的人。 唐 吴筠 《览古》诗之十四:“天道殃顽凶,神明佑懿哲。”
词语解释:允哲  拼音:yǔn zhé
聪明睿智。 晋 陆云 《祖考颂》:“明明 邵侯 ,允哲允谋,叡心昭德,淑问宣猷。”
词语解释:高哲  拼音:gāo zhé
指才智高的人。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序》:“怜高哲之既往,嘉英篇之絶倒。”
词语解释:宿哲  拼音:sù zhé
明达而有才智的老臣。 宋 梅尧臣 《资政王侍郎南京留守》诗:“尹以名臣择,朝仍宿哲俞。”
词语解释:家哲  拼音:jiā zhé
本家族中智慧卓越的人。 晋 陆云 《答》诗:“今我友生,凋俊坠雄。家哲永徂,世景长终。华堂倾构,广宅頽墉。”
词语解释:上哲  拼音:shàng zhé
具有超凡的道德、才智的人。《后汉书·崔駰传》:“固将因天质之自然,诵上哲之高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人稟五材,修短殊用,自非上哲,难以求备。”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庙碑》:“三门四表,焕矣惟新;上哲师宗,肃焉如在。”
词语解释:诗哲  拼音:shī zhé
犹诗圣。 鲁迅 《而已集·革“首领”》:“这很像‘诗哲’ 徐志摩 先生的,至少,是‘诗哲’之流的‘文笔’,所以如此飘飘然。”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二七:“长长的头发,直披到项部,和西洋的诗哲有同样的丰度。”
词语解释:隽哲  拼音:jùn zhé
(1).聪明睿智。 晋 夏侯湛 《昆弟诰》:“ 謨 茂哉,雋哲寅亮。”
(2).指聪明睿智者。《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休矣时英,茂哉雋哲。”
词语解释:至哲  拼音:zhì zhé
犹圣哲。指最有智慧的人。 宋 范仲淹 《老子犹龙赋》:“至哲难偕,元功莫极。”
词语解释:诞哲  拼音:dàn zhé
犹大圣,大智。《晋书·后妃传下·康献褚皇后》:“嗣皇诞哲岐嶷,继承天统,率土宅心,兆庶蒙赖。”
词语解释:良哲  拼音:liáng zhé
犹贤哲。《后汉书·皇后纪赞》:“媚兹良哲,承我天禄。”
词语解释:众哲  拼音:zhòng zhé
众多的贤哲之士。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明明众哲,同济天网。”
词语解释:萎哲  拼音:wěi zhé
语本《礼记·檀弓上》:“ 泰山 其頽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后人因以“萎哲”指有才智者之死亡。 唐 颜真卿 《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天不憖遗,萎哲坏梁。” 明 何景明 《方竹先生诔》:“风悲日冥,歼良萎哲。”
词语解释:乡哲  拼音:xiāng zhé
乡里的贤哲。喆,同“ 哲 ”。 清 冯桂芬 《〈天元算术〉序》:“今读君书,果精诣若是,其能相与昌新絶学、追踪乡喆无疑也。”
词语解释:颖哲  拼音:yǐng zhé
聪明。《艺文类聚》卷五一引 南朝 宋 傅亮 《尚书八座封诸皇弟皇子奏》:“第某皇弟皇子等,神姿颖哲,大成俱茂,地均 鲁 衞 ,德兼庸贤。”
词语解释:十二哲  拼音:shí èr zhé
清 代孔庙从祀的十二贤人。参见“ 十哲 ”。
词语解释:十哲  拼音:shí zhé
指十位或十数位德才出众者或某一方面突出的名人。(1)指 孔子 的十个弟子: 颜渊 、 闵子骞 、 冉伯牛 、 仲弓 、 宰我 、 子贡 、 冉有 、 季路 、 子游 、 子夏 。自 唐 定制,从祀 孔 庙,列侍 孔子 近侧。 开元 时, 颜渊 配享,升 曾参 ,后 曾参 配享,升 子张 。后代又增 有若 及 宋 朱熹 ,合称“十二哲”。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庙碑》:“自四教远而微言絶,十哲丧而大义乘。”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崇理学》:“ 仁皇 ( 康熙 )夙好 程 朱 ……特命 朱子 配祠十哲之列。”参阅《论语·先进》《旧唐书·礼仪志四》。(2)指十位名将。 唐 开元 十九年立 太公尚父庙 。 上元 元年,尊 太公 为 武成王 ,以名将十人为十哲: 白起 、 韩信 、 诸葛亮 、 李靖 、 李勣 列侍于左; 张良 、 田穰苴 、 孙武 、 吴起 、 乐毅 列侍于右。参阅《新唐书·礼乐志五》《唐会要·武成王庙》。(3)指 唐 末十二位诗人。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叙不遇》:“同时有 许棠 与 乔 ( 张乔 ),及 喻坦之 、 剧燕 、 任涛 、 吴罕 、 张蠙 、 周繇 、 郑谷 、 李栖远 、 温宪 、 李昌符 ,谓之十哲。”(4)指 前秦 名僧 鸠摩罗什 的十大弟子。参阅 唐 神清 《北山录》卷四。(5)指善饮者十人。 明 袁宏道 《觞政·八之祭》:“今祀 宣父 曰酒圣……十哲曰 郑文渊 、 徐景山 、 嵇叔夜 、 刘伯伦 、 向子期 、 阮仲容 、 谢幼舆 、 孟万年 、 周伯仁 、 阮宣子 。”
词语解释:雄哲  拼音:xióng zhé
谓有抱负有识见。《三国志·蜀志·谯周传》:“今 汉 遭厄运,天下三分,雄哲之士思望之时也。”
词语解释:二哲  拼音:èr zhé
二贤人。指 汉 王吉 (即 王阳 )、 王尊 。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崃山》:“ 王阳 逡巡, 王尊 逞节, 殷 有三仁, 汉 称二哲。”
词语解释: 明哲
明智而洞察事理的人
词语解释:蕴哲
蓄藏智慧
词语解释:鲁哲  拼音:lǔ zhé
指 孔子 。 宋 范仲淹 《上大名府主王侍郎启》:“ 周 人詎有於流言, 鲁 哲曾无於愠色。”
词语解释:髦哲  拼音:máo zhé
才智出众者。 宋 苏舜钦 《投匦疏》:“尚欲亲问芻蕘,广采髦哲。”
词语解释:遗哲  拼音:yí zhé
指前代或已故的哲人。 清 厉鹗 《题新修云林寺图为巨涛和尚作一百韵》:“璣贝颁遗哲,坛幢萃此晨。”
词语解释:迪哲  拼音:dí zhé
亦作“ 迪喆 ”。 蹈智。谓蹈行圣明之道。《书·无逸》:“ 周公 曰:‘呜呼!自 殷 王 中宗 、及 高宗 、及 祖甲 、及我 周文王 ,兹四人迪哲。’” 孔 传:“言此四人皆蹈智明德以临下。” 孔颖达 疏:“此四人者皆蹈明智之道以临下民。”《文选·班固〈典引〉》:“故先命 玄圣 ,使缀学立制,宏亮洪业,表相祖宗,賛扬迪喆,备哉粲烂,真神明之式也。” 蔡邕 注:“言 仲尼 之作,亦显助祖宗,扬明其蹈喆之德。”《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毘黎国》:“道无隐旨,教罔遗筌,聪叡迪哲,何负于殊论哉!” 宋 苏轼 《苏颂刑部尚书制》:“盗贼多有,狱市纷然。敷求迪哲之人,以清流弊之末。” 明 方孝孺 《杜士贤赞》:“维圣迪哲,察於人言。”
词语解释:鸿哲  拼音:hóng zhé
识见高超的人。 梁启超 《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大圣鸿哲数万言谆诲之而不足者,华士坊贾一二书败坏之而有餘。”
词语解释:不哲  拼音:bù zhé
不明智。《左传·襄公二年》:“ 季孙 於是为不哲矣。” 杜预 注:“言逆德。”一本作“不为哲矣。”
词语解释:淑哲  拼音:shū zhé
贞静贤慧。亦指贞静贤慧之女。《后汉书·皇后纪序》:“所以明慎聘纳,详求淑哲。”《元史·后妃传一·庄懿慈圣皇后》:“恭惟圣母,温慈惠和,淑哲端懿。”
词语解释:彦哲  拼音:yàn zhé
贤智之士。 唐 张彦远 《法书要录·后汉赵一非草书》:“余郡士有 梁孔达 、 姜孟颖 者,皆当世之彦哲也。”
词语解释:旧哲  拼音:jiù zhé
老而贤能之人。 宋 欧阳修 《赐新除宰臣文彦博让恩命第二表批答》:“卿以旧哲,比尝相予。”
词语解释:西哲  拼音:xī zhé
指西方的学者和思想家。 陶曾佑 《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彼西哲所谓形上之学者,非此文学乎? 倍根 曰:‘文学者,以三原素而成,即道理、快乐、装饰各一分是也。’” 瞿秋白 《文艺论辑·〈鲁迅杂感选集〉序》:“他们的努力,例如剿杀‘学匪’,或者请出西哲 勖本霍尔 来痛打女师大的‘毛丫头’之类,总算不是枉费的。”
词语解释:后哲  拼音:hòu zhé
(1).后代的哲人。《晋书·姚兴载记下》:“终不採将於往贤,求相於后哲。”
(2).犹后俊。 清 龚自珍 《祭程大理同文于城西古寺而哭之》诗:“贱子不文復不达,愧彼后哲称 程 龚 。”
词语解释:宗哲  拼音:zōng zhé
指皇族中之贤能者。 晋 刘琨 《劝进元帝表》之三:“社稷时难,则戚藩定其倾;郊庙或替,则宗哲纂其祀。”
词语解释:知人则哲  拼音:zhī rén zé zhé
谓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即可谓之明智。《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 曾运乾 正读:“哲,智;官,任……言知人则能器使。”《魏书·肃宗纪》:“知人则哲,振古所难。”
词语解释:玄哲  拼音:xuán zhé
深悟妙理的圣哲。 晋 庾阐 《孙登隐居诗》:“翘首丘冥,仰想玄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