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屋入声 鹿宿[sù,住宿][qū,酒曲][dú,读书][fù][fú][yù][pù][cù][pǔ pò][chù xù][fú fù][zhòu][pù][详注1][niǔ][详注2][详注3][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cù][xù chù][详注4][zhú][详注5][lù][fù,音覆。剖也,判也,裂也。动词][chù][zhuó,激水声也。][cù][详注6][音珿。《广韵》廉谨貌。]


注1:浊 《韻補》叶昌六切,音逐。《前漢·潁川歌》潁水濁,灌氏族。
注2:踧 cù,音蹴。踧踖,行而谨敬也。互详踖字注。又与蹙同。《后汉·陈蕃传》黄门从官,驺蹋踧蕃。《扬子·法言》或人踧尔。《木华·海赋》噏波则洪涟踧缩。
注3:菔 音服。《韵会》芦菔一名来服,言来麰之所服也。字亦与服通。《诗·小雅》象弭鱼服。《笺》服当作菔。《周礼·素服注》服当作菔,刀剑衣也。
注4:缪 音穆。与穆同。《礼·大传》序以昭缪。《注》缪,读如穆。《公羊传·隐三年》葬宋缪公。《释文》缪,左氏作穆。《史记·鲁世家》太公召公乃缪卜。《注》徐广曰:古书穆字多作缪。又通勠。
注5:囿 《唐韵》于六切,音哊。《诗·大雅》王在灵囿,麀鹿攸伏。又《刘向·九叹》莞芎弃於泽洲兮,瓟蠡橐於筐簏。麒麟奔於九皋兮,熊罴荤而逸囿。
注6:阿 《韻會小補》音屋。《古詩》家中有阿誰。《木蘭詩》阿耶無大兒。
末字词组
恸哭号哭助哭叹哭邪哭抚哭嚎啕大哭狼号鬼哭
痛哭悲哭长哭乾哭乾啼湿哭抱头大哭穷途之哭秦庭之哭
歌哭哀哭杨朱哭节哭侮眼啼哭昼吟宵哭嚎哭神嚎鬼哭
行哭陪哭惊哭长歌当哭丧哭泣哭袒哭神号鬼哭
啼哭吊哭一家哭代哭鬼夜哭悬壶代哭西台痛哭神母夜哭
巷哭反哭一路哭卒哭干哭唐衢痛哭街号巷哭生毋相见,死毋相哭
送哭止哭归哭行号巷哭干啼湿哭绝哭牛衣夜哭 

词语解释:恸哭  拼音:tòng kū
痛哭。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彦 见之,抱母慟哭,絶而復苏。” 宋 王安石 《叹息行》:“官驱羣囚入市门,妻子慟哭白日昏。” 清 吴伟业 《圆圆曲》:“慟哭六军俱縞素,衝冠一怒为红颜。”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十六回:“ 周丑孩 一见父亲成了这般光景,一下扑过去伏在身上,放声恸哭起来。”
词语解释:痛哭  拼音:tòng kū
大声哭泣;尽情地哭。 晋 干宝 《晋纪总论》:“ 范燮 必为之请死, 贾谊 必为之痛哭。” 明 张居正 《归葬事毕谢恩疏》:“母子相抱,痛哭失声。” 老舍 《骆驼祥子》六:“他想坐下痛哭一场。”参见“ 痛哭流涕 ”。
词语解释:痛哭流涕  拼音:tòng kū liú tì
尽情哭泣,双泪长流。常形容痛心悲愤或伤心到极点。《汉书·贾谊传》:“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宋史·胡铨传》:“而此膝一屈不可復伸,国势陵夷不可復振,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矣!” 明 袁宏道 《叙小修诗》:“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復,不暇择音。”《儒林外史》第四八回:“老孺人听见,痛哭流涕,连忙叫了轿子,去劝女儿,到亲家家去了。” 毛泽东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一:“听说去年评级的时候,就有些人闹得不像样子,痛哭流涕。”
词语解释:歌哭  拼音:gē kū
既歌又哭。常用以表示强烈的感情。《周礼·春官·女巫》:“凡邦之大烖,歌哭而请。” 郑玄 注:“有歌者,有哭者,冀以悲哀感神灵也。”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八:“ 雍门 人至今善歌哭,效 娥 之遗声也。” 清 谭嗣同 《除夕感怀》诗:“无端歌哭因长夜,婪尾阴阳賸此时。” 陈毅 《湖海诗社开征引》诗:“此中真歌哭,情文两具备。”
词语解释:行哭  拼音:xíng kū
放声哭;且行且哭。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 齐 陨 晏平 ,行哭致礼。”《南史·张融传》:“吾生平之风调,何至使妇人行哭失声。” 唐 马戴 《河梁别》诗:“河梁送别者,行哭半非亲。” 清 孙枝蔚 《挽范眉生客死燕中》诗:“輓歌但使皆名士,行哭何须是妇人。”
词语解释:啼哭  拼音:tí kū
(1).放声地哭。《荀子·非相》:“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 唐 王建 《原上新居》诗之五:“春来梨枣尽,啼哭小儿飢。” 鲁迅 《坟·未有天才之前》:“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2).特指猿啼。 唐 白居易 《寄微之》诗之五:“ 秦 女笑歌春不见, 巴 猿啼哭夜尝闻。”
词语解释:巷哭  拼音:xiàng kū
在里巷中聚哭。旧时常用作称颂官吏生前有善政者。 汉 刘向 《说苑·贵德》:“ 郑 子产 死, 郑 人丈夫捨玦珮,妇人捨珠珥,夫妇巷哭,三月不闻竽瑟之声。”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卷三:“京师之民,罢市而往弔,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明史·詹荣传》:“城中人闻之,皆巷哭。” 王闿运 《哀江南赋》:“落日伤心之地,悲风巷哭之声。”
词语解释:送哭  拼音:sòng kū
谓哀哭而送葬。 唐 于鹄 《古挽歌》:“送哭谁家车,灵旛紫带长。”
词语解释:号哭  拼音:hào kū
痛哭。《史记·循吏列传》:“﹝ 子产 ﹞治 郑 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及 王氏 卒……时柩在殯而西邻失火,风势甚猛, 殷 夫妇叩殯号哭,火遂灭。” 宋 司马光 《论横山疏》:“及经沙磧,飢渴死者什七八,白骨蔽野,号哭满道,长老至今言之,犹歔欷酸鼻。”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六章:“ 大雷 和 金鳄 两个也在号哭的人堆里钻来钻去。”
词语解释:悲哭  拼音:bēi kū
悲痛号哭。 汉 王充 《论衡·明雩》:“夫泣不可请而出,雨安可求而得? 雍门子 悲哭, 孟尝君 为之流涕。”《后汉书·袁绍传》:“臣闻昔有哀叹而霜陨,悲哭而崩城者。每读其书,谓为信然,於今况之,乃知妄作。”《红楼梦》第一一一回:“只见 鸳鸯 已哭的昏晕过去了,大家扶住,捶闹了一阵,才醒过来,便説‘老太太疼了一场,要跟了去’的话。众人都打量人到悲哭,俱有这些言语,也不理会。” 巴金 《电》五:“ 德华 ,你为什么老是想着 明 呢?想念和悲哭都是没有用的。”
词语解释:哀哭  拼音:āi kū
悲伤地哭泣;痛哭。《列子·汤问》:“ 韩娥 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泪相对。”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问:乐是心之本体,不知遇大故於哀哭时,此乐还在否?”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二章:“旁人以为他是哀哭死者,实在他是哭他的失去了的相好。”
词语解释:陪哭  拼音:péi kū
古代为他人助行哭礼。《魏书·孝感传·冯诞》:“﹝ 高祖 ﹞遂亲临 诞 墓,停车而哭。使 彭城王 勰 詔羣官脱朱衣,服单衣介幘,陪哭司徒,贵者示以朋友,微者示如僚佐。”参阅《仪礼·士丧礼》
词语解释:吊哭  拼音:diào kū
吊祭且哀哭之。《礼记·杂记下》:“既葬,大功,弔哭而退,不听事也。”《汉书·贾山传》:“古之贤君於其臣也,尊其爵禄而亲之;疾则临视之亡数,死则往弔哭之。”
词语解释:反哭  拼音:fǎn kū
古代丧葬仪式之一。安葬后,丧主捧神主归而哭。《左传·隐公三年》:“ 夏 ,君氏卒, 声子 也,不赴於诸侯,不反哭于寝。”《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元年》:“故虽 三季 之末,七雄之敝,犹未有废衰斩於旬朔之间,释麻杖於反哭之日者也。” 胡三省 注:“《礼》既葬而反哭。《檀弓》曰:‘反哭升堂,反诸其所作也。’反哭之弔也,哀之至也;反而亡焉,失之矣,于是为甚。”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家礼二》:“古今既葬,有反哭之礼,今人不讲久矣。”
词语解释:止哭  拼音:zhǐ kū
将祭时止住哭声。古代祭礼中的仪节。《仪礼·士虞礼》:“升,止哭。” 胡培翚 正义:“升者,俟主人入室,乃从入也。止哭,为将祭也。”《南齐书·文惠太子传》:“但尊极所临,礼有变革,权去杖絰,移立户外,足表情敬,无烦止哭。”《南齐书·文惠太子传》:“望拜止哭,率由旧章。”
词语解释:助哭  拼音:zhù kū
旧俗,客来灵前吊丧,丧主命人号哭以助哀,谓之助哭。《南史·王秀之传》:“世人以僕妾直灵助哭,当由丧主不能淳至,欲以多声相乱。”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丧次助哭》:“世俗有丧者,於弔客至,则多遣媪婢助哭。”
词语解释:长哭  拼音:cháng kū
大哭。 元 张养浩 《赠刘仲宪》诗:“奈何温饱不自谋,日为黎黔欲长哭。”
词语解释:杨朱哭  拼音:yáng zhū kū
临歧路而哭。 宋 孔武仲 《舍轿马而步》诗:“户枢劳乃久,金矿鍜方熟。聊歌以自娱,不作 杨朱 哭。”参见“ 杨朱泣岐 ”。
词语解释:杨朱泣岐  拼音:yáng zhū qì qí
《荀子·王霸》:“ 杨朱 哭衢途曰:‘此夫过举蹞步而觉跌千里者夫!’哀哭之。”谓在十字路口错走半步,到觉悟后就已经差之千里了, 杨朱 为此而哭泣。后常引作典故,用来表达对世道崎岖,担心误入歧途的感伤忧虑,或在歧路的离情别绪。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二三:“ 杨朱 泣岐路, 墨子 悲染丝。” 唐 李商隐 《荆门西下》诗:“ 洞庭湖 阔蛟龙恶,却羡 杨朱 泣路岐。” 五代 李翰 《蒙求》:“ 墨子 悲丝, 杨朱 泣岐。”
词语解释:惊哭  拼音:jīng kū
受惊而哭泣。《太平广记》卷三六四引 唐 张读 《宣室志·僧发长》:“又顷,闻惊哭,有出者, 长 佯过讯之。曰:‘主人有子十餘岁,忽卒。’语未竟,又闻哭音。”
词语解释:一家哭  拼音:yī jiā kū
见“ 一路哭 ”。
词语解释:一路哭  拼音:yí lù kū
宋 范仲淹 为相,锐意改革吏治,取诸路监司名册,将不称职者姓名一笔勾去。 富弼 在其侧云:“十二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矣!” 仲淹 回答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见 宋 朱熹 《五朝名臣言行录·参政范文正公》。十二丈即 范仲淹 ,路为 宋 代大行政区名;一路哭,指一个地区的人民受害。《明史·河渠志二》:“语云:‘救一路哭,不当復计一家哭。’”
词语解释:一路哭  拼音:yí lù kū
宋 范仲淹 为相,锐意改革吏治,取诸路监司名册,将不称职者姓名一笔勾去。 富弼 在其侧云:“十二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矣!” 仲淹 回答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见 宋 朱熹 《五朝名臣言行录·参政范文正公》。十二丈即 范仲淹 ,路为 宋 代大行政区名;一路哭,指一个地区的人民受害。《明史·河渠志二》:“语云:‘救一路哭,不当復计一家哭。’”
词语解释:归哭  拼音:guī kū
谓回家奔丧。《礼记·曾子问》:“﹝ 曾子 ﹞曰:‘君既启,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 孔子 曰:‘归哭而反送君。’” 郑玄 注:“言送君,则既葬而归也。归哭者,服君服而归,不敢私服也。” 孔颖达 疏:“谓归哭父母犹服君服,不私服也。”《吕氏春秋·知接》:“ 卫公子 启方 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归哭。”
词语解释:叹哭  拼音:tàn kū
叹息痛哭。 唐 元结 《喻旧部曲》诗:“兵兴向十年,所见堪叹哭。”
词语解释:乾哭
1.没有眼泪的哭。 茅盾 《子夜》四:“ 阿金 尖着声音说,猛的哭起来了,是没有眼泪的干哭。”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五:“在撕和扑和骂的纷乱当中, 韩爱贞 干哭着,叫着她娘。”
2.哭泣而无应对措施。《红楼梦》第九四回:“ 麝月 等依言,分头各处追问。人人不晓,个个惊疑。二人连忙回来,俱目瞪口呆,面面相窥, 宝玉 也吓怔了, 袭人 急的只是乾哭。”
词语解释:节哭  拼音:jié kū
犹节哀。《梁书·沉约传》:“ 天监 二年,遭母忧,舆驾亲出临弔,以 约 年衰,不宜致毁,遣中书舍人断客节哭。”
词语解释:长歌当哭  拼音:cháng gē dàng kū
以歌代哭。多指用诗文来倾吐悲愤之情。《红楼梦》第八七回:“感怀触绪,聊赋四章,匪曰无故呻吟,亦长歌当哭之意耳。” 鲁迅 《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词语解释:代哭  拼音:dài kū
谓古代举丧时,服丧者依次更替号哭,以免丧主过哀而伤身。《周礼·夏官·挈壶氏》:“凡丧,县壶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 郑玄 注:“代,亦更也。礼,未大敛,代哭。” 贾公彦 疏:“大敛之后,乃更代而哭,亦使哭不絶声。”《仪礼·士丧礼》:“宾出,主人拜送于门外,乃代哭,不以官。” 郑玄 注:“代,更也。孝子始有亲丧,悲哀憔悴,礼防其以死伤生,使之更哭不絶声而已。” 胡培翚 正义:“未殯以前,哭不絶声,但自始死至小敛已踰歷昼夜,恐其以哀致毁,故制代哭之礼,使之相代而哭。”
词语解释:卒哭  拼音:zú kū
古代丧礼,百日祭后,止无时之哭,变为朝夕一哭,名为卒哭。《仪礼·既夕礼》:“三虞卒哭。” 郑玄 注:“卒哭,三虞之后祭名。始朝夕之间,哀至则哭,至此祭,止也。朝夕哭而已。”《新唐书·柳冕传》:“ 昭德 王皇后 崩, 冕 与 张荐 议皇太子宜依 晋 魏 卒哭除服,左补闕 穆质 请依礼期而除, 冕 议见用。”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四:“ 郑丞相 居中, 政和 七年遭母丧去。卒哭尚二日,则己拜。士大夫深惜之。”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家礼二》:“古者卒哭在既葬三虞之后,无有未葬而先行卒哭者。”
词语解释:行号巷哭  拼音:háng háo xiàng kū
在大路上、在里巷中号呼痛哭。形容悲痛之极。 晋 刘琨 《劝进表》:“含气之类,莫不叩心絶气,行号巷哭。”《南史·萧昂传》:“俄而暴卒,百姓行号巷哭,市里为之諠沸,设祭奠於郡庭者四百餘人。”
词语解释:邪哭  拼音:xié kū
谓心伤的人无故而哭。《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注:“邪哭,谓心伤之人无故而哭也。邪哭则使人魂魄不安,心之血气少也。”
词语解释:乾啼湿哭
犹言哭哭啼啼。《北齐书·尉景传》:“神 武 对 景 及 常山君 责 文襄 而杖之, 常山君 泣救之。 景 曰:‘小儿惯去,放使作心腹,何须乾啼湿哭,不听打耶?’”
词语解释:侮眼啼哭
捂着眼睛,掩面哭泣
词语解释:丧哭  拼音:sàng kū
谓遭亲丧而哭泣致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江 南丧哭,时有哀诉之言。”
词语解释:鬼夜哭  拼音:guǐ yè kū
传说 仓颉 造字时鬼怕为书文所劾,因而夜哭。《淮南子·本经训》:“昔者 苍頡 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高诱 注:“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也。” 清 王充 《论衡·订鬼》:“世称 紂 之时,夜郊鬼哭,及 仓頡 作书,鬼夜哭。” 清 黄遵宪 《杂感》诗:“造字鬼夜哭,所以示悲悯。”亦作“ 鬼夜泣 ”。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六二:“古人製字鬼夜泣,后人识字百忧集。”
词语解释:干哭  拼音:gān kū
(1).没有眼泪的哭。 茅盾 《子夜》四:“ 阿金 尖着声音说,猛的哭起来了,是没有眼泪的干哭。”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五:“在撕和扑和骂的纷乱当中, 韩爱贞 干哭着,叫着她娘。”
(2).哭泣而无应对措施。《红楼梦》第九四回:“ 麝月 等依言,分头各处追问。人人不晓,个个惊疑。二人连忙回来,俱目瞪口呆,面面相窥, 宝玉 也吓怔了, 袭人 急的只是乾哭。”
词语解释:干啼湿哭  拼音:gàn tí shī kū
犹言哭哭啼啼。《北齐书·尉景传》:“神 武 对 景 及 常山君 责 文襄 而杖之, 常山君 泣救之。 景 曰:‘小儿惯去,放使作心腹,何须乾啼湿哭,不听打耶?’”
词语解释:抚哭  拼音:fǔ kū
抚尸哀哭。 鲁迅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所以 中国 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词语解释:抱头大哭  拼音:bào tóu dà kū
谓伤心或感动之极,彼此相抱大哭。亦作“抱头痛哭”
词语解释:昼吟宵哭  拼音:zhòu yín xiāo kū
昼夜哀叹、哭泣。《战国策·楚策一》:“﹝ 棼冒勃苏 ﹞于是赢粮潜行……七日而薄 秦 王之朝,雀立不转,昼吟宵哭,七日不得告。”
词语解释:泣哭  拼音:qì kū
哭泣。《四游记·祖师收瘟过火焰山》:“祖师用计叫蛇精变作一个孩子,於洞门口泣哭。”
词语解释:悬壶代哭  拼音:xuán hú dài kū
古代国君的丧礼之一。壶,漏壶。语本《礼记·丧大记》:“君丧,虞人出木角,狄人出壶,雍人出鼎,司马县之,乃官代哭。大夫官代哭不县壶。” 郑玄 注:“代,更也。未殯,哭不絶声,为其罢倦,既小敛,可以为漏刻分时而更哭也。” 南朝 陈 徐陵 《报尹义尚书》:“追惟畴昔,共备行人,室家安危,宾礼升降,悬壶代哭,俱歷春冬。”
词语解释:唐衢痛哭  拼音:táng qú tòng kū
唐衢 , 唐 中叶诗人,屡应进士试,不第。所作诗意多伤感。见人诗文有所悲叹者,读后必哭。尝游 太原 ,预友人宴,酒酣言事,失声大哭。时人称 唐衢 善哭。事见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白居易 《伤唐衢》诗二首、《旧唐书·唐衢传》。后用为伤时失意之典。 康有为 《出都留别诸公》诗:“沧海惊波百怪横, 唐衢 痛哭万人惊。”
词语解释:绝哭  拼音:jué kū
悲痛哭泣。谓伤心之极。《晋书·桓石虔传》:“古人絶哭,金革弗避,况在餘哀,岂得辞事!”
词语解释:嚎啕大哭  拼音:háo táo dà kū
大声哭叫。例如:他颓然地躺在安乐椅上,情不自禁地嚎啕大哭。
词语解释:穷途之哭  拼音:qióng tú zhī kū
《晋书·阮籍传》:“﹝ 籍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輒痛哭而返。” 唐 王勃 《滕王阁序》:“ 阮籍 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本谓因车无路可行而悲伤,后亦谓处于困境所发的绝望的哀伤。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尧峰 僧坦然自京师归,访友于此;不值,有穷途之哭,囊中惟钱十八文耳。”
词语解释:嚎哭  拼音:háo kū
大声哭。《红楼梦》第十四回:“ 凤姐 坐下放声大哭,於是里外上下男女接声嚎哭。” 丁玲 《松子》:“而她妈呢,她的动不动的嚎哭和成天的咒骂,也使她不敢亲近。”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关大妈》:“ 关大妈 坐在儿子的坟前,也没唉声叹气,也没嚎哭,只是发楞。”
词语解释:袒哭  拼音:tǎn kū
袒左痛哭。古代哀悼死者的一种表示。 南朝 陈 沉炯 《劝进梁元帝第三表》:“四海同哀,六军袒哭。”
词语解释:西台痛哭  拼音:xī tái tòng kū
宋 末 文天祥 抗 元 失败被害。八年后, 谢翱 与友人登 西台 痛哭致祭,并作《登西台恸哭记》以记其事。后用以称亡国之痛。 柳弃疾 《怀人诗》之四:“ 西臺 痛哭 谢晞髮 ,眢井沉书 郑亿翁 。”亦作“ 西台痛哭 ”。 叶叶 《书壬子宫驼记后》诗:“风流十代无遗爱,谁解 西台 痛哭诗。”
见“ 西臺痛哭 ”。
词语解释:街号巷哭  拼音:jiē hào xiàng kū
号哭于大街小巷。形容悲痛至极。 晋 潘岳 《马汧督诔》:“凡尔同围,心焉摧剥,扶老携幼,街号巷哭。”参见“行号巷哭。”
词语解释:牛衣夜哭  拼音:niú yī yè kū
见“ 牛衣对泣 ”。
词语解释:牛衣对泣  拼音:niú yī duì qì
汉 代 王章 在出仕前家里很穷,没有被子盖,生大病也只得卧牛衣中,他自料必死,哭泣着与妻子诀别。妻子怒斥之,谓京师那些尊贵的人谁能比得上你呢,“今疾病困戹,不自激卬,乃反涕泣,何鄙也。”见《汉书·王章传》。后以“牛衣对泣”、“牛衣夜哭”谓因家境贫寒而伤心落泪。 唐 温庭筠 《上裴舍人启》:“今则 阮 路兴悲,商歌结恨;牛衣夜哭,马柱晨吟。” 明 叶宪祖 《鸾鎞记·京晤》:“也只为牛衣对泣怜同病,一向鱼书久絶谁堪倩。”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义猫》:“翁家乏食,借贷无门,典质已尽,搔首踟蹰,牛衣对泣而已。”亦省作“ 牛衣泪 ”、“ 牛衣泣 ”。 五代 刘兼 《中春登楼》诗:“ 王章 莫耻牛衣泪, 潘岳 休惊鹤鬢霜。” 宋 陆游 《和范待制秋兴》:“一生不作牛衣泣,万事从渠马耳风。” 清 归庄 《庚辰生日》诗:“从今莫堕牛衣泪,策马长途日月新。”
词语解释:狼号鬼哭  拼音:láng háo guǐ kū
形容哭叫的声音凄厉。《红楼梦》第五八回:“况且 寳玉 才好了些,连我们也不敢説话,你反打的人狼号鬼哭的!”
词语解释:秦庭之哭  拼音:qín tíng zhī kū
春秋 时, 吴国 进攻 楚国 , 楚 臣 申包胥 奉命到 秦国 求援,在 秦 庭倚墙而哭,历七日夜哭声不绝, 秦王 遂出兵援 楚 。见《左传·定公四年》。后用为乞求别人援救之典。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鬼同 曹 社之谋,人有 秦 庭之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禽侠》:“三年而巢不移,则报仇之计已决;三日不返,其去作 秦 庭之哭可知矣。”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三二章:“ 卢象升 沉默一阵,叹口气说:‘ 伯祥 ,你的主意虽是上策,但我实不能用,我只能用下策,派人向 绵竹 作 秦 庭之哭。’”
词语解释:神嚎鬼哭  拼音:shén háo guǐ kū
见“ 神号鬼哭 ”。
词语解释:神号鬼哭  拼音:shén háo guǐ kū
形容哭声非常凄厉悲惨。《古尊宿语录·云峰悦禅师》:“十五十六天轮地轴,日面月面神号鬼哭。”《水浒传》第六六回:“此时 北京 城内百姓黎民,一个个鼠攛狼奔,一家家神号鬼哭。”《九命奇冤》第一回:“四壁厢犬吠鷄飞,一霎时神号鬼哭,尽任他锣声震地,官军赴援无人。”亦作“ 神嚎鬼哭 ”、“ 神号鬼泣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真真气煞人!今天那贱人忽然嚷起肚子痛来,嚷了个神嚎鬼哭,我见他这样辛苦,便来请先生。” 陈毅 《满江红·黄金海岸》词:“尽是黄金,这海岸,摩天壁立。任掠夺,大洋风雨,神号鬼泣。”
词语解释:神号鬼哭  拼音:shén háo guǐ kū
形容哭声非常凄厉悲惨。《古尊宿语录·云峰悦禅师》:“十五十六天轮地轴,日面月面神号鬼哭。”《水浒传》第六六回:“此时 北京 城内百姓黎民,一个个鼠攛狼奔,一家家神号鬼哭。”《九命奇冤》第一回:“四壁厢犬吠鷄飞,一霎时神号鬼哭,尽任他锣声震地,官军赴援无人。”亦作“ 神嚎鬼哭 ”、“ 神号鬼泣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真真气煞人!今天那贱人忽然嚷起肚子痛来,嚷了个神嚎鬼哭,我见他这样辛苦,便来请先生。” 陈毅 《满江红·黄金海岸》词:“尽是黄金,这海岸,摩天壁立。任掠夺,大洋风雨,神号鬼泣。”
词语解释:神母夜哭  拼音:shén mǔ yè kū
见“ 神母夜号 ”。
词语解释:神母夜号  拼音:shén mǔ yè hào
古代传说, 汉高祖 酒醉,夜行泽中,见白蛇当道,斩之,乃有神母号哭曰:“ 赤帝 子杀吾 白帝 子。”见《史记·高祖本纪》。 汉 班彪 《王命论》:“﹝ 高祖 ﹞始起 沛 泽,则神母夜号,以彰 赤帝 之符。”亦作“ 神母夜哭 ”。《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二·汉宗庙乐舞辞》:“神母夜哭,彤云昼兴。”
词语解释:生毋相见,死毋相哭  拼音:shēng wú xiāng jiàn , sǐ wú xiāng kū
活不见面,死不临丧。表示决绝。《公羊传·隐公三年》:“ 宣公 死, 繆公 立, 繆公 逐其二子 庄公冯 与 左师勃 ,曰:‘尔为吾子,生毋相见,死毋相哭。’” 何休 注:“所以远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