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灰平声 [详注1][lái][hāi hái][āi][kē][cāi][zāi][ái][音腮。多鬚貌。][gāi][详注2]

[守宮槐][pēi pī péi][léi][méi][音磓。《广韵》治玉。《集韵》锻也。][kuí][详注3][huī][léi][bēi][音隈。石不平。][傀儡]鼿[kuī][suī][亦手摩物也]


注1:能 《广韵》奴来切《正韵》囊来切。三足鳖。《尔雅·释鱼》鳖三足,能。《注》山海经,从山多三足鳖,今阳羡县君山池亦有之。 又与台通。三能,星名。《史记·天官书》魁下六星,两两相比,名曰三能。《注》作三台。
注2:欸 ēi,《唐韵》乌开切《集韵》《韵会》《正韵》於开切,音哀。《说文》訾也。一曰然也。《扬子·方言》欸,𧫦然也。南楚凡言然者,或曰欸,或曰𧫦。 又叹声。《陈芳·芸窗私志》今人暴见事之不然者,必出声曰欸,乌开切,乃叹声也。《楚辞·九章》欸秋冬之绪风。《王逸曰》欸,叹也。
注3:敦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都回切,音堆。《诗·豳风》敦彼独宿。《传》敦敦然独宿也。
共168,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首字词组
哀哉哀痛哀伤哀痛诏哀壑哀平哀册哀吁
哀哀哀怜哀情哀王孙哀诉哀哭哀忧哀哇
哀怨哀矜哀丝哀风哀恫哀心哀切哀祈
哀荣哀声哀时哀乌哀叹哀弄哀泣哀癯
哀乐哀筝哀思哀叫哀念哀慕哀子哀文
哀弦哀挽哀角哀苦哀咽哀感哀郁哀临
哀音哀玉哀词哀狖哀诔哀骀哀艳哀丘
哀歌哀号哀人哀辞哀悼哀毁哀楚哀嗟
哀鸿哀响哀些哀眷哀牢哀诏哀梨哀悴
哀笳哀弹哀茕哀恨哀恸哀愤哀叩哀悲

词语解释:哀哉
表示悲伤或痛惜的感叹词
词语解释:哀哀  拼音:āi āi
悲伤不已貌。《诗·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郑玄 笺:“哀哀者,恨不得终养父母,报其生长己之苦。” 晋 潘岳 《马汧督诔》:“哀哀 建威 ,身伏斧质。” 唐 李咸用 《湘浦有怀》诗:“鸿雁哀哀背朔方,餘霞倒影画 瀟湘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书僮吓的不敢言语,只哀哀的哭。” 赵朴初 《访广岛》诗之三:“哀哀欲絶絶復言,满座闻之摧心肝。”
词语解释:哀怨  拼音:āi yuàn
悲伤怨恨。 晋 石崇 《〈王明君辞〉序》:“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 唐 魏璀 《湘灵鼓瑟》诗:“瑶瑟多哀怨,朱弦且莫听。” 清 陈维崧 《水龙吟·江行望秣陵作》词:“何处廻颿挝鼓,更玉笛数声哀怨。” 谢觉哉 《人造“鹊桥”》:“他和她们只能在书信上诗歌上写出‘哀怨’,不可能在事实上得到欢欣。”
词语解释:哀荣  拼音:āi róng
(1).《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何晏 集解:“故能生则荣显,死则哀痛。”后因指生前死后皆蒙受荣宠。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 匡 汲 俄宠辱, 卫 霍 竟哀荣。”
(2).特指死后的荣誉。《隶释·汉广汉属国侯李翊碑》:“终而有礼,哀荣兼殊。”《魏书·元澄传》:“﹝詔﹞諡曰 文宣王 ……百官会赴千餘人,莫不歔欷。当时以为哀荣之极。” 明 宋濂 《故茶陵谭氏墓志铭》:“哀荣之礼,允谓兼至。”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这也是和 高尔基 的生受崇敬,死备哀荣,截然两样的。”
词语解释:哀乐  拼音:āi yuè
悲哀与快乐。《左传·庄公二十年》:“哀乐失时,殃咎必至。” 宋 曾巩 《〈王平甫文集〉序》:“其忧喜哀乐感激怨懟之情,一於诗见之。” 清 顾炎武 《路光禄书来感叹成篇》诗:“中年早已伤哀乐,死日方能定是非。” 沉从文 《〈沉从文散文选〉题记》:“十多个县分的城镇……给我留下人事哀乐景物印象。”
哀悼死者的音乐。 巴金 《怀念萧珊》一:“同样地奏着哀乐,我的思想却从挤满了人的大厅转到只有二三十个人的中厅里去了。” 穆青 等《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电台突然播放出不祥的哀乐。”
词语解释:哀弦  拼音:āi xián
亦作“ 哀絃 ”。
(1).悲凉的弦乐声。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哀弦微妙,清气含芳。” 唐 杜甫 《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哀絃绕白雪,未与俗人操。” 宋 张先 《惜双双·溪桥寄意》词:“断梦归云经日去,无计使哀絃寄语。” 郑振铎 《屈原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有良心的作家们﹞不由得不同情 屈原 ……而发出同样的哀弦促节的歌声来。”
(2).喻指可怜的妻子。 林纾 《祭高梧州文》:“君出逾年,我搆家难,大丧甫除,哀絃中断。”
词语解释:哀音  拼音:āi yīn
悲伤之音。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潜气内转,哀音外激;大不抗越,细不幽散。” 唐 元稹 《莺莺传》:“﹝ 鶯鶯 ﹞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復知其是曲也。” 清 黄景仁 《典衣行》:“谁家箜篌伤客心,邻舟少女弹哀音。” 闻一多 《红烛·孤雁》诗:“啊!从那浮云底密幕里,迸出这样的哀音。”
词语解释:哀歌  拼音:āi gē
(1).悲伤地歌唱。《庄子·天地》:“独弦哀歌,以卖名声於天下者乎!” 南朝 梁 任昉 《为卞彬谢修卞忠贞墓启》:“狐兔成穴,童牧哀歌。”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诗:“哀歌坐空屋,不怨但自悲。” 鲁迅 《二心集·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书中的主角……比起单是抱膝哀歌,握笔愤叹的文豪们来,实在也切实得远了。”
(2).悲伤的歌。 艾青 《维也纳》诗:“再伟大的天才,也谱不出今天 维也纳 的哀歌。”
词语解释:哀鸿  拼音:āi hóng
(1).悲鸣的鸿雁。 南朝 宋 谢惠连 《泛湖归出楼中玩月》诗:“哀鸿鸣沙渚,悲猨响山椒。” 唐 韩愈 《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寄》诗:“哀鸿鸣清耳,宿雾褰高旻。” 清 孙枝蔚 《泊舟毘陵触目有述》诗:“傍晚朔风急,哀鸿断几行。”
(2).《诗·小雅·鸿雁》:“鸿鴈于飞,哀鸣嗸嗸。”《序》云:“《鸿鴈》,美 宣王 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后以“哀鸿”比喻流离失所的人们。 清 洪昇 《长生殿·收京》:“流离百室,哀鸿满路悲戚。” 刘国钧 《辛壬之间杂诗》:“胡卢依样君休问,中泽哀鸿血未枯。”
词语解释:哀笳  拼音:āi jiā
悲凉的胡笳声。 北周 庾信 《奉报赵王出师在道赐诗》:“哀笳关塞曲,嘶马别离声。” 明 顾有孝 《感兴》诗:“哀笳不与魂俱断,清漏偏将恨此长。”
词语解释:哀痛  拼音:āi tòng
哀伤;悲痛。《礼记·三年问》:“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 唐 杜甫 《杜鹃行》:“其声哀痛口流血,所诉何事常区区。”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哀痛之音,不堪卒读。”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也同情怜惜着 愫姨 嘤嘤隐泣时发自衷心的哀痛。”
词语解释:哀怜  拼音:āi lián
(1).怜惜;同情。《管子·入国》:“掌孤数行问之,必知其食饮飢寒、身之膌胜,而哀怜之。” 唐 韦应物 《马明生遇神女歌》:“ 马生 一立心转坚,知其丹白蒙哀怜。” 何其芳 《画梦录·炉边夜话》:“两个听者都以一刻沉默来表示哀怜。”
(2).请求怜悯。《镜花缘》第三四回:“为今之计,惟有且写几张哀怜呈词,到各衙门递去……救得舅兄出来。”
词语解释:哀矜  拼音:āi jīn
哀怜;怜悯。《书·吕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 晋 傅玄 《傅子·法刑》:“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哀矜之心至也。” 唐 皎然 《陪颜使君饯宣谕萧常侍》诗:“昏垫宸心及,哀矜詔命敷。” 明 宋濂 《进大明律表》:“由是仰见陛下仁民爱物之心,与 虞 夏 帝王同一哀矜也。”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们对于她们,应有哀矜勿喜之心,不应赏玩的去听她们的歌。”
词语解释:哀声  拼音:āi shēng
(1).悲哀的声音。《孔子家语·颜回》:“哀声有似於此,谓其往而不返也。”
(2).指发出哀声。 许地山 《荔支》:“屋里跑出一个老妇人,哀声求他们说:‘大爷们,我这棵荔支还没有熟呢。’”
(3).悲凉的乐声。 汉 马融 《长笛赋》:“律吕既和,哀声五降。”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高阳王寺》:“ 徐 鼓箜篌而歌,哀声入云。”
词语解释:哀筝  拼音:āi zhēng
悲凉的筝声。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高谭娱心,哀筝顺耳。”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哀筝伤老大,华屋艷神仙。” 宋 张先 《菩萨蛮》词:“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江波緑。”
词语解释:哀挽  拼音:āi wǎn
(1).悲痛地挽着丧车。 唐 杜甫 《故武卫将军挽词》之三:“哀挽青门去,新阡 絳水 遥。” 仇兆鳌 注:“哀挽,挽丧车而哀慟也。” 唐 刘言史 《北原情》诗:“城中人不絶,哀挽相次行。”
(2).指挽歌。 唐 羊士谔 《梁国惠康公主挽歌词》诗:“都人听哀挽,泪尽望寒原。”
(3).哀悼。 应修人 《灰黑的手帕》诗:“灯火上闹市,天色已近昏暗,我惘然哀挽那坠去的光辉。”
词语解释:哀玉  拼音:āi yù
(1).指如玉声凄清的音响。 唐 杜甫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 大邑 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 锦城 传。” 宋 朱松 《菖蒲》诗:“流泉撞哀玉,清冽生菖蒲。” 清 魏源 《剑阁》诗之一:“綫溜泻石髓,哀玉鸣不息。”
(2).比喻诗文的清妙。 唐 李德裕 《追和太师严公同清远道士游虎丘寺》诗:“逸人缀青藻,前哲留篇翰。共扣哀玉音,皆舒文绣段。”
词语解释:哀号  拼音:āi háo
(1).因悲伤而呼号痛哭。《南史·谢述传》:“及 景仁 卒,﹝ 述 ﹞哀号过礼。”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触首灵前,哀号流血。” 韩北屏 《非洲夜会·举杯通饮》:“临行之前,妻子的啜泣,女儿的哀号,使他欲行又止。”
(2).指兽类悲啼。 唐 杜甫 《前苦寒行》之一:“ 楚江 巫峡 冰入怀,虎豹哀号又堪记。” 茅盾 《子夜》十五:“﹝汽笛﹞象一匹受伤的野兽哀号求救。”
词语解释:哀响  拼音:āi xiǎng
悲凉的乐声。 晋 陆机 《豪士赋序》:“欲陨之叶,无所假烈风;将坠之泣,不足繁哀响也。”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三:“娇童为我歌,哀响跨筝笛。” 周咏 《杂诗》:“一弹再三叹,哀响入云岑。”
词语解释:哀弹  拼音:āi dàn
犹哀弦。指悲凄的弦乐声。 晋 潘岳 《笙赋》:“輟 张女 之哀弹,流 广陵 之名散。” 唐 韩愈 《龊龊》诗:“妖姬坐左右,柔指发哀弹。” 宋 秦观 《黄楼赋》:“发哀弹与豪吹兮,飞鸟起而参差。”
词语解释:哀伤  拼音:āi shāng
悲痛忧伤。《汉书·匡衡传》:“陛下秉至孝,哀伤思慕,不絶於心。” 唐 杜甫 《成都府》诗:“自古有羈旅,我何苦哀伤。”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国朝 何仲默 亦遭壬申之乱,但过於哀伤尔。”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九:“不远处送来提琴的声音,拉的是哀伤的调子。”
词语解释:哀情  拼音:āi qíng
悲伤的感情。 汉武帝 《秋风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至於序述哀情,则触类而长。”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哀情逢吉语,惝怳难为双。”
词语解释:哀丝  拼音:āi sī
指哀婉的弦乐声。 唐 杜甫 《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诗:“芳宴此时具,哀丝千古心。” 明 杜岕 《吾友曹梁父今宿草矣因为长句以写凄惋》:“合席行酒哀丝攒,众宾请奏 龟兹 弹。”参见“ 哀丝豪竹 ”。
词语解释:哀丝豪竹  拼音:āi sī háo zhú
指悲壮的乐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唐 杜甫 《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诗:“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哀丝动豪竹。” 宋 陆游 《长歌行》:“哀丝豪竹助剧饮,如 鉅野 受 黄河 倾。” 清 张维屏 《侠客行》:“哀丝豪竹,贵人不足。”
词语解释:哀时  拼音:āi shí
谓伤悼时势。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之一:“ 羯胡 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高燮 《己酉九日》诗:“看菊故应呼酒饮,哀时宁得借诗逃。”
词语解释:哀思  拼音:āi sī
(1).悲伤;悲愁。《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 孔颖达 疏:“乐音悲哀而愁思,言亡国之时民必哀思,故乐音亦哀思。”《史记·万石张叔列传》:“长子郎中令 建 ,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隋书·道悼王纶传》:“ 温 好学,解属文,既而作《零陵赋》以自寄,其辞哀思。”
(2).悲哀的情思。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志不出於淫荡,辞不离於哀思。” 清 顾炎武 《过李子德》诗之三:“侠气凌三辅,哀思叫九閽。”
(3).指悲哀思念的感情。 阿英 《哀悼李克农同志》:“回溯往事,我怎能不热泪盈眶,哀思无限!”
词语解释:哀角  拼音:āi jiǎo
悲壮的角声。角,古乐器。 宋 葛长庚 《酹江月·咏梅》词:“满地苍苔,一声哀角,疏影归幽渺。” 元 张翥 《雁声》诗:“疏鐘欲断处,哀角未吹前。”
词语解释:哀词  拼音:āi cí
见“ 哀辞 ”。
词语解释:哀辞  拼音:āi cí
亦作“ 哀词 ”。 文体名。古用以哀悼夭而不寿者,后世亦用于寿终者。多用韵语写成。《后汉书·杨脩传》:“ 脩 所著赋、颂……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南史·后妃传下·陈后主沉皇后》:“及 后主 薨,后自为哀辞,文甚酸切。” 宋 苏轼 《答秦太虚书》:“ 程公闢 须其子 履中 哀词, 軾 本自求作,今岂可食言。”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辨讹》:“ 晋 挚仲洽 曰:凡作哀词者,皆施於童殤夭折,不以寿终之人。” 章炳麟 《国故论衡·正赍送》:“今人以哀辞施诸寿终,斯所谓失伦者。” 鲁迅 《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 中国 社会没有改变,所以没有怀旧的哀词。”
词语解释:哀人  拼音:āi rén
忧郁哀伤的人。《文子·上礼》:“ 老子 曰:‘为礼者雕琢人性,矫拂其情……外束其形,内愁其德,钳阴阳之和,而迫性命之情,故终身为哀人。’” 晋 张载 《七哀诗》之二:“哀人易感伤,触物增悲心。”
词语解释:哀些  拼音:āi suò
楚 地旧俗,多于禁咒、哀吊的歌辞句末加“些”字,后因称哀吊的歌辞为哀些。 唐 戴叔伦 《过贾谊旧居》诗:“谩有长书忧 汉 室,空将哀些弔 沅 湘 。”此指 汉 贾谊 的《吊屈原》文。参见“ 楚些 ”。
词语解释:楚些  拼音:chǔ suò
《楚辞·招魂》是沿用 楚国 民间流行的招魂词的形式而写成,句尾皆有“些”字。后因以“楚些”指招魂歌,亦泛指 楚 地的乐调或《楚辞》。 唐 牟融 《邵公母》诗:“搔首惊闻 楚 些歌,拂衣归去泪悬河……伤心独有黄堂客,几度临风咏《蓼莪》。” 宋 范成大 《公安渡江》诗:“伴愁多 楚 些,吟病独 吴 音。” 清 朱锡 《幽梦续影》:“焚香供梅,宜读 陶 诗;垂帘供兰,宜读 楚 些。” 程善之 《和孟硕狱中诗》之三:“莫倚 巫阳 歌 楚 些,杜鹃已唤不如归。”
词语解释:哀茕  拼音:āi qióng
亦作“ 哀焭 ”。 忧伤孤独。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哀焭靡识,越在繦緥。”《陈书·后主纪》:“朕以哀煢,融膺宝歷,若涉巨川,罔知攸济。”
词语解释:哀痛诏  拼音:āi tòng zhào
封建帝王因灾害频至、民不聊生、内外交困而下的罪己诏书。《汉书·西域传赞》:“﹝ 武帝 ﹞末年遂弃 轮臺 之地,而下哀痛之詔,岂非仁圣之所悔哉!” 前蜀 韦庄 《赠薛秀才》诗:“但闻哀痛詔,未睹凯旋歌。”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一引 清 蒋琦龄 《中兴十二策》:“不幸而运值中否,灾害并至,则必下哀痛之詔,追悔既往,深自刻责,期与天下更始。”
词语解释:哀王孙  拼音:āi wáng sūn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 ﹞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 信 飢,饭 信 …… 信 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按,王孙,指王公贵人的子弟。 唐 杜甫 有《哀王孙》诗,述 安 史 之乱中, 玄宗 西逃,宗室王孙、妃子、公主或被杀戮,或流离乞食为生事。
词语解释:哀风  拼音:āi fēng
凄厉的寒风。《文选·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之二:“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 李周翰 注:“哀风,谓悲哀之风。” 晋 王康琚 《反招隐》诗:“鵾鸡先晨鸣,哀风迎夜起。凝霜凋朱颜,寒泉伤玉趾。”
词语解释:哀乌  拼音:āi wū
(1).众星相聚貌。一说星名。《汉书·天文志》:“其内五星,五帝坐。后聚十五星,曰哀乌郎位。”《史记·天官书》“蔚然,曰郎位” 唐 司马贞 索隐:“ 徐广 曰:‘一云哀乌’。案:《汉书》作‘哀乌’,则‘哀乌’‘蔚然’皆星之貌状,其星为郎位。”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书五》:“郎位为星名,而哀乌乃众星相聚之貌…… 引之 曰:‘乌疑当作焉,字相似而误,哀焉,犹依然也;依然,犹蔚然也。蔚与依,皆众盛之貌。’”
(2).指失偶之乌。《禽经·乌》:“哀乌吟夜。” 张华 注:“乌之失雄雌则夜啼。”
(3). 唐 诸部郎官的别称。参见“ 哀乌郎 ”。
词语解释:哀乌郎  拼音:āi wū láng
唐 诸部郎官的别称。 唐 储光羲 《述韦昭应画犀牛》诗:“有我哀乌郎,新邑长鸣琴。”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诸部郎通曰哀乌、依乌。”
词语解释:哀叫  拼音:āi jiào
(1).悲惨地呼号。《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2).指惨叫声。 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每次打下去,接着籐条竹片的着肉声,就是一阵‘痛哟’,令人酸鼻的哀叫。”
词语解释:哀苦  拼音:āi kǔ
悲哀痛苦。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 叶圣陶 《在民间》:“她用乞求的眼光仰望着 庞 ,故意皱起眉额的部分,表示她的哀苦。”
词语解释:哀狖  拼音:āi yòu
哀猿。指凄清的猿啼声。亦指悲啼之猿。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彭蠡湖口》诗:“乘月听哀狖,挹露馥芳蓀。” 唐 韩愈 《县斋读书》诗:“哀狖醒俗耳,清泉洁尘襟。” 唐 李德裕 《追和太师颜公同清远道士游虎丘寺》诗:“层峦未升日,哀狖寧知旦?”
词语解释:哀辞  拼音:āi cí
亦作“ 哀词 ”。 文体名。古用以哀悼夭而不寿者,后世亦用于寿终者。多用韵语写成。《后汉书·杨脩传》:“ 脩 所著赋、颂……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南史·后妃传下·陈后主沉皇后》:“及 后主 薨,后自为哀辞,文甚酸切。” 宋 苏轼 《答秦太虚书》:“ 程公闢 须其子 履中 哀词, 軾 本自求作,今岂可食言。”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辨讹》:“ 晋 挚仲洽 曰:凡作哀词者,皆施於童殤夭折,不以寿终之人。” 章炳麟 《国故论衡·正赍送》:“今人以哀辞施诸寿终,斯所谓失伦者。” 鲁迅 《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 中国 社会没有改变,所以没有怀旧的哀词。”
词语解释:哀眷  拼音:āi juàn
怜悯眷顾。 唐 杜甫 《大雨》诗:“上天回哀眷,朱夏云鬱陶。”
词语解释:哀恨  拼音:āi hèn
悲痛憾恨。《晋书·温峤传》:“ 嶠 闇弱不武,不能徇难,哀恨自咎,五情摧陨。”
词语解释:哀壑  拼音:āi hè
凄凉冷落的深谷。 晋 殷仲文 《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爽籟警幽律,哀壑叩虚牝。” 唐 杜甫 《王兵马使二角鹰》诗:“悲臺萧瑟石巃嵸,哀壑杈枒浩呼汹。” 明 高启 《题朱泽民荆南旧业图》诗:“大阴垂雨尚淋漓,哀壑廻风更萧瑟。”
词语解释:哀诉  拼音:āi sù
悲伤地诉说。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江 南丧哭,时有哀诉之言耳。” 唐 杜甫 《瘦马行》:“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二:“提琴的柔和的略带一点哀诉的调子在空中飘荡。”
词语解释:哀恫  拼音:āi tōng
悲痛。《诗·大雅·桑柔》:“哀恫中国,具赘卒荒。” 郑玄 笺:“恫,痛也。” 宋 王安石 《故内殿承制宋士尧等赠官》:“蠢兹蛮方,犯我边吏,尔等以身死职,朕用哀恫。” 宋 叶适 《取燕二》:“ 徽宗 凶问至, 光尧 下哀恫之詔。”
词语解释:哀叹  拼音:āi tàn
亦作“ 哀嘆 ”。悲哀地叹息。 战国 宋玉 《神女赋》:“含然诺其不分兮,喟扬音而哀叹。”《后汉书·袁绍传》:“臣闻昔有哀叹而霜陨,悲哭而崩城者。”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二:“只有饿着肚子的小鸟,与走投无路的人,知道什么叫作哀叹。”
词语解释:哀念  拼音:āi niàn
(1).悲伤的意念。《汉书·文帝纪》:“今乃幸以天年得復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念之有!”
(2).犹怜悯。《后汉书·赵孝传》:“贼有 夷长公 ,特哀念 谭 ,密解其缚。”
词语解释:哀咽  拼音:āi yān
(1).悲伤哽咽。《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欲舒气兮恐彼惊,含哀咽兮涕沾颈。” 晋 陆云 《与戴季甫书》:“重惟痛恨,言增哀咽。” 唐 无名氏 《冥音录》:“﹝女﹞每至节朔,輒举觴酹地,哀咽流涕。”
(2).形容声音悲凉而滞涩。 明 李东阳 《捕鱼图歌》:“岸高罾小扳不足,渔歌哀咽愁人心。” 清 纳兰性德 《清平乐》词:“角声哀咽,襆被驮残月。”
词语解释:哀诔  拼音:āi lěi
哀悼死者的文章。《晋书·潘岳传》:“ 岳 美姿仪,辞藻絶丽,尤善为哀誄之文。”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祭祀哀誄,生於《礼》者也。” 洪深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五:“散文中一到情感增高时--如作哀诔或赞颂或谴责的言辞,庄严的演说,热烈的争论等--散文中亦立刻见出节奏起伏。”参阅 晋 挚虞 《文章流别论》、 明 吴讷 《文章辨体·哀诔》
词语解释:哀悼  拼音:āi dào
(1).悲痛地追念。 汉 蔡邕 《郭有道碑文》:“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怀哀悼,靡所寘念。”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鉤弋夫人 ﹞葬 云陵 ,上哀悼之。” 宋 苏轼 《东坡志林·郗超出与桓温密谋书以解父》:“ 愔 后果哀悼成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海石》:“沧客哀悼,殆不能堪。”
(2).指悲痛追念的感情。 袁鹰 《悲欢·深深的怀念》:“﹝墓碑上﹞有的刻着‘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留下自己深沉的哀悼。”
词语解释:哀牢  拼音:āi láo
我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选·班固〈东都赋〉》:“自 孝武 之所不征, 孝宣 之所未臣,莫不陆讋水慄,奔走而来宾。遂绥 哀牢 ,开 永昌 。” 李善 注引《东观汉记》“以 益州 徼外, 哀牢 王率众慕化。地旷远,置 永昌郡 也。”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 永昌 是古哀牢族( 乌蛮 别种)居地。”
词语解释:哀恸  拼音:āi tòng
悲痛至极。《后汉书·祭遵传》:“车驾素服临之,望哭哀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有大蛇从林草中出……以头击棺,血涕并流,状若哀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八:“哀慟之声震天地。 韩公 掩泣。”《三国演义》第一○五回:“多官无不哀慟,百姓人人涕泣。”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 思懿 ﹞显得十分为难又十分哀恸。”
词语解释:哀平  拼音:āi píng
汉 哀帝 与 平帝 的并称。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至乎 哀 平 ,异姓秉权;假 周公 之事,而为 田常 之乱。”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通儒讨覈,谓起 哀 平 。” 章炳麟 《信史上》:“且经籍毁于 秦 ,何故纬书不见燔爇?其传在 汉 ,又近起 哀 平 间,无有授受,公执今文,以其有师法。”
词语解释:哀哭  拼音:āi kū
悲伤地哭泣;痛哭。《列子·汤问》:“ 韩娥 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泪相对。”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问:乐是心之本体,不知遇大故於哀哭时,此乐还在否?”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二章:“旁人以为他是哀哭死者,实在他是哭他的失去了的相好。”
词语解释:哀心  拼音:āi xīn
悲伤的心情。《礼记·乐记》:“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叔夜有道之士》:“ 孔子 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言其哀心未忘也。” 明 杨慎 《天一生水》:“﹝ 鲍景祥 曰﹞人之一身,贪心动则津生,哀心动则泪生。”
词语解释:哀弄  拼音:āi nòng
悲凉的乐调。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阮瑀》:“妍谈既愉心,哀弄信睦耳。”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诗:“我这一张断弦琴,弹得出一声声的哀弄。”
词语解释:哀慕  拼音:āi mù
谓因父母、君上之死而哀伤思慕。《梁书·处士传·范元琰》:“父 灵瑜 ,居父忧,以毁卒。 元琰 时童孺,哀慕尽礼。”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极谏》:“ 太宗 崩,﹝ 徐充容 ﹞哀慕而卒。” 明 陈子龙 《谒禹陵》诗:“玄女精灵尽,黄熊哀慕长。” 清 曾国藩 《李勇毅公神道碑铭》:“公因哀慕未忘,而婴疾转篤,请假四十日调养。”
词语解释:哀感  拼音:āi gǎn
(1).谓悲伤感动他人。 晋 张华 《元皇后哀策文》:“孰云不怀,哀感万夫。”《南史·刘杳传》:“﹝ 刘杳 ﹞十三丁父忧,每哭,哀感行路。”
(2).悲伤的感情。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丧家朔望,哀感弥深。” 唐 韩愈 《宪宗崩慰诸道疏》:“伏惟攀慕永痛,哀感难胜。” 叶圣陶 《线下集·潘先生在难中》:“生离死别的哀感涌上心头。”
词语解释:哀骀  拼音:āi dài
丑貌。《庄子·德充符》:“ 卫 有恶人焉,曰 哀駘它 。” 陆德明 释文引 李颐 云:“‘哀駘’,丑貌,‘它’,其名。”后用作自谦之词。 南朝 陈 徐陵 《与王吴郡僧智书》:“旌賁江园,采拾衡巷,遂以哀駘不弃,瓮盎无遗。”
词语解释:哀毁  拼音:āi huǐ
谓居亲丧悲伤异常而毁损其身。后常作居丧尽礼之辞。《后汉书·韦彪传》:“ 彪 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寑。” 唐 司空图 《唐故太子太师卢公神道碑》:“丁内忧,哀毁逾礼,士大夫莫不感伤。” 宋 秦观 《葛宣德墓铭》:“五岁遭夫人忧,哀毁如成人。”《天雨花》第十四回:“ 光宗 之病,本因哀毁先帝。”
词语解释:哀诏  拼音:āi zhào
帝王崩后,嗣君布告国中的诏书。《何大复先生集》附录《皇明名臣言行录》:“乙丑,奉敬皇帝哀詔下 云南 。”
词语解释:哀愤  拼音:āi fèn
悲哀愤懑。 晋 刘琨 《答卢谌诗一首并书》:“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 晋 难兴,终《止息》於此,其音哀愤而噍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向杲》:“ 杲 闻奔视,则兄已死,不胜哀愤。” 彭芳 《保路运动》:“万众哀愤,祸机四伏。”
词语解释:哀册  拼音:āi cè
同“哀策”。君主时代,帝后崩逝,颂扬其功德的文字,多用韵语写成。《唐·杨烱·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孝敬崩,诏公为哀册。”
词语解释:哀忧  拼音:āi yōu
(1).指居丧中的悲伤。《韩诗外传》卷四:“愁悴哀忧,衰絰之色也。”
(2).指居丧之礼仪。 唐 元稹 《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尔亦祗奉顾命,咨授旧章,辅釐哀忧,俾克依据。”
词语解释:哀切  拼音:āi qiē
悲痛;痛切。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二》:“ 凤 ( 王凤 )惧,称病就第。乃上书乞骸骨,辞旨哀切。” 唐 薛调 《无双传》:“花牋五幅,皆 无双 真迹,词理哀切,叙述周尽。”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五》:“母 杨氏 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 曇恭 衔悲哀切。” 李元洛 《谈诗歌的韵律》:“倾吐哀切沉痛的情怀,一般宜用音调迫促低沉的韵辙。”
词语解释:哀泣  拼音:āi qì
悲伤地哭泣。《方言》第一:“凡哀泣而不止曰咺。”《三国志·吴志·陆抗传》:“ 汉 道未纯, 贾生 哀泣。” 曹亚伯 《黄花岗之役》:“痛哉! 杨 公 德麟 在天之灵,当亦为 民国 哀泣也。” 巴金 《长生塔》:“这是诅咒,是怨愤,是哀泣,他渐渐地明白了。”
词语解释:哀子  拼音:āi zǐ
古称居父母之丧者为哀子。后则专指居母丧者。《仪礼·士丧礼》:“哀子某,为其父某甫筮宅。”《礼记·杂记上》:“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 孔颖达 疏:“丧则痛慕未申,故称哀也。故《士虞礼》称哀子,而卒哭乃称孝子也。” 南朝 齐 谢朓 《齐敬皇后哀册文》:“哀子嗣皇帝,怀蜃卫而延首,想鷖輅而抚心。” 明 陈继儒 《群碎录》:“《丧礼》称哀子不称孤子,今人父丧称孤,母丧称哀。”参阅《通典·礼九九》
词语解释:哀郁  拼音:āi yù
忧郁。 晋 石崇 《王明君词》:“哀鬱伤五内,泣泪湿朱缨。”
词语解释:哀艳  拼音:āi yàn
亦作“ 哀艷 ”。
(1).谓文词悽恻绮丽。 唐 柳冕 《与徐给事论文书》:“自 屈 宋 已降,为文者本於哀艳,务於恢诞,亡於比兴,失古义矣。” 清 侯方域 《书〈吴延仲集〉后》:“﹝ 延仲 ﹞近体颇哀艳。在 韩 李 间,非其至也。”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 子山 继作,掩抑沉怨,出以哀艷之词。”
(2).谓情致哀婉缠绵。 徐迟 《牡丹》:“她是那样的单纯、妩媚、美丽,却又何等的高傲、哀艳、痛苦!”
词语解释:哀楚  拼音:āi chǔ
悲伤凄楚。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三四:“临觴多哀楚,思我故时人。”《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诒书》:“一隻黄雀,不知被何人打伤,叫得好生哀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琐》:“墙外有人……反復吟诵,其声哀楚。” 萧红 《生死场》四:“这时候隔壁透出来的声音更哀楚。”
词语解释:哀梨  拼音:āi lí
见“ 哀家梨 ”。
词语解释:哀家梨  拼音:āi jiā lí
相传 汉 秣陵 哀仲 家种梨,实大而味美,时人称为“哀家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轻诋》:“ 桓南郡 每见人不快,輒嗔云:‘君得 哀 家梨,当復不烝食不?’” 刘孝标 注:“旧语: 秣陵 有 哀仲 家梨甚美,大如升,入口消释。” 清 赵翼 《哈密瓜》诗:“甘芬不数文官果,清脆欲赛 哀 家梨。”后常以比喻美好事物。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鉴湖邨居》:“千巖万壑,不让会垣……耳食者口沫 虎林 ,自嗤鄙壤,所谓 哀 家梨烝食者矣。”此喻秀丽山水。 清 沉涛 《交翠轩笔记》卷二:“ 新城 杨子萱 太令 炳 题词云:‘惬心动目,元气不死。 哀 家一梨,脆乃如此。’”此喻优美文辞。亦省称“ 哀梨 ”。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苏东坡诗》:“﹝ 东坡 ﹞天生健笔一枝,爽如 哀 梨,快如 并 剪。”
词语解释:哀叩  拼音:āi kòu
比喻苦苦推敲。 唐 孟郊 《奉报翰林张舍人见遗之诗》诗:“鸑鷟应蟋蟀,丝毫意皆申。况於三千章,哀叩不为神?”
词语解释:哀吁  拼音:āi yù
哀呼;哀告。
悲叹。 清 顾炎武 《昔有》诗之二:“ 唐 臣多险浮, 全忠 肆诛屠。贪夫分自当,不用重哀吁。”
词语解释:哀哇  拼音:āi wā
指哀怨靡曼之音。《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哀哇动梁埃,急觴盪幽默。” 张铣 注:“哇,淫声也……言哀淫之声动於梁尘。”
词语解释:哀祈  拼音:āi qí
哀求。《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二》:“壬辰, 刘守光 遣使 王遵化 致书哀祈於 德威 。”《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四年》:“顾可汗母 向夫人 惧西国之灭,旦夕守闕,哭泣哀祈,匐匍请罪。” 清 陆嵩 《望雨》诗:“蛟龙只管深潭卧,一任哀祈总不灵。”
词语解释:哀癯  拼音:āi qú
见“ 哀臞 ”。
词语解释:哀臞  拼音:āi qú
亦作“ 哀癯 ”。 犹哀毁。《新唐书·窦抗传》:“﹝ 抗 ﹞居丧哀癯过常。” 宋 王安石 《李君夫人盛氏墓志铭》:“夫人事舅姑以孝闻,持丧哀臞。”
词语解释:哀文  拼音:āi wén
哀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至於 苏慎 张升 ,并述哀文,虽发其情华,而未极心实。”
词语解释:哀临  拼音:āi lín
帝后死,集众举哀,谓之哀临。后亦泛指到场为死者举哀。《汉书·高帝纪上》:“ 汉王 为 义帝 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 唐 白居易 《夜哭李夷道》诗:“家人哀临毕,夜锁寿堂门。”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台省之玷》:“刑科给事中 李原縉 ,先以闻 宣宗 晏驾不哀临,私娶妾下狱矣。”参见“ 哭临 ”。
词语解释:哭临  拼音:kū lín
(1).帝后死丧,集众定时举哀叫哭临。《史记·孝文本纪》:“毋发民男女哭临宫殿。宫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声;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毋得擅哭。”《后汉书·礼仪志下》:“登遐,皇后詔三公典丧事……百官哭临殿下。”《宋史·礼志二六》:“ 真宗 章献明肃皇后 刘氏 , 明道 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崩于 宝慈殿 ,迁坐于 皇仪殿 。三十日,宣遗誥,羣臣哭临,见帝于殿之东厢奉慰。”《痛史》第六回:“一众百官礼成之后,便请哭临。哭临过了,方才出来颁发哀詔。”
(2).泛称人死后集众举哀或至灵前吊祭。《三国志·魏志·孙礼传》:“ 礼 为死事者设祀哭临,哀号发心。” 清 赵翼 《哭汪文端师》诗:“至尊亲哭临,诸老各悲牵。”
词语解释:哀丘  拼音:āi qiū
唐 元结 《哀丘表》载,其任 山南西道 节度参谋时,收战死者之尸骨,葬于 泌南 ,名为“哀丘”。
词语解释:哀嗟  拼音:āi jiē
悲叹。 唐 柳宗元 《寿州安丰县孝门铭》:“显显 李氏 ,实与之伦。哀嗟道路,涕慕里邻。” 唐 无名氏 《仙传拾遗·薛肇》:“﹝ 崔宇 ﹞见 肇 颜貌风尘,颇有哀嗟之色。”
词语解释:哀悴  拼音:āi cuì
悲痛忧伤。《后汉书·孔融传》:“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扶而后起。”
词语解释:哀悲  拼音:āi bēi
悲哀;哀痛。《老子》:“杀人之众,以哀悲涖之。”《史记·孝文本纪》:“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 唐 韩愈 《曹成王碑》:“王生十年而失先王,哭泣哀悲,弔客不忍闻。”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律》:“遂极言乐声哀悲,非雅正之音。”
共168,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