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持咒 拼音:chí zhòu
亦作“ 持咒 ”。 念诵咒语。 唐 卢纶 《送恒操上人觐省》诗:“持呪过龙庙,翻经化海人。” 唐 张籍 《赠海东僧》诗:“与医收海藻,持呪取龙鱼。”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驻札大臣原始》:“二弟子 达赖 、 班禪 ,转世行教,持咒至验。”词语解释:神咒 拼音:shén zhòu
僧道等念以祈神消灾的咒语。《晋书·艺术传·佛图澄》:“少学道,妙通玄术……善诵神呪,能役使鬼神。”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曛暮之后,各司其务,隐士诵神呪,烈士按銛刀。”《元史·释老传·八思巴》:“﹝ 胆巴 ﹞过 云州 ,语诸弟子曰:‘此地有灵怪,恐惊乘舆,当密持神呪以厌之。’”词语解释:诵咒 拼音:sòng zhòu
亦作“ 诵呪 ”。
(1).念咒语。《关尹子·七釜》:“有诵咒者,有事神者。”《宋史·礼志五》:“人持柳枝霑水散洒,昼夜环绕,诵呪曰:‘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雨令滂沱,令汝归去!’雨足。”
(2).诵经,念经。 唐 李白 《僧伽歌》:“问言诵咒几千徧,口道 恒河 沙復沙。” 清 沉曰霖 《晋人麈·刻阴骘文得中式》:“﹝ 金见星 ﹞生平崇奉阴隲文,晨起盥漱毕即庄诵一过,如释氏诵咒者然。”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密教修行,自诵咒以至供养、设坛等种种仪式都有一定规范,不得任意妄为。”词语解释:秘咒 拼音:mì zhòu
1.隐秘不能告人的咒诀。词语解释:符咒 拼音:fú zhòu
亦作“ 符呪 ”。 符箓和咒语的合称。僧道以为可以役使鬼神。 宋 苏轼 《僧圆泽传》:“公当以符呪助我速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里有 白以忠 者,偶买得役鬼符咒一册。” 老舍 《四世同堂》三:“近来,他更学着念佛,研究些符咒与法术。”词语解释:诅咒 拼音:zǔ zhòu
亦作“ 诅呪 ”。 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后泛指咒骂。 唐 韩愈 《南山诗》:“得非施斧斤,无乃假诅呪。” 宋 张载 《经学理窟·周礼》:“《诗》云:‘侯诅侯咒,靡届靡究’,不与民究极,则必至於诅咒。”《明史·沉鲤传》:“帝察其诬,不问。而 一贯 辈使逻卒日夜操兵围守其邸。已而事解,復譖 鲤 诅咒。” 巴金 《关于〈海的梦〉》:“今天我仍然诅咒那种灭绝人性的法西斯罪行。”词语解释:禁咒 拼音:jìn zhòu
亦作“ 禁祝 ”。亦作“ 禁咒 ”。 相传以真气、符咒等治病邪、克异物、禳灾害的一种法术。亦谓施行禁咒之术。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或长於符水禁祝之法,治邪有効,而未必晓於不死之道也。”《魏书·释老志》:“有 罽宾 沙门 曇摩讖 ,习诸经论……又晓术数禁呪,歷言他国安危,多所中验。”《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三》:“或言能吐火焚舟,或言能禁呪兵刃,悉命试之,无验。”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今 夔 、 峡 、 湖 、 湘 及南北 江 獠 人,凡禁呪,句尾皆称‘些’,此乃 楚 人旧俗。” 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他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词语解释:护身咒 拼音:hù shēn zhòu
用以护身辟邪的咒语。亦指护身符。 唐 王建 《隐者居》诗:“朱书护身咒,水噀断邪刀。”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十六:“ 王灵仙 向屋子的四角扬起了打鬼沙,高举左手,伸出食指和中指掐成箭诀,口里念起护身咒。”参见“ 护身符 ”。
词语解释:护身符 拼音:hù shēn fú
亦称“ 护身符子 ”。 1.指佛教僧尼的度牒。因其可以作免除徭役的凭证,故称“护身符”。《景德传灯录·慧忠国师》:“幸自可怜生,须要箇护身符子作么?” 宋 陆游 《成都大圣慈寺念经僧法慧为行者雷印定求度牒疏》:“剗草殿前,护身符少伊不得。”《水浒传》第三一回:“又且得这本度牒做护身符。”
(2).道士或巫师所画的符或被念过咒语的物件。据说带在身上可以辟邪消灾。《红楼梦》第三回:“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
(3).喻指借以庇护的人或事物。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四折:“则这杀人贼须是你护身符。”《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二则也仗着 十三妹 的这张弹弓是个护身符,料想无妨。” 巴金 《家》二三:“究竟只有一个女人同一个马弁住在这儿并不妨事,而且正可以拿她做护身符,免得军队进来驻扎。”词语解释:魔咒 拼音:mó zhòu
魔鬼的咒语。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三五章:“每当深夜睡不着的时候,他翻身起来抽烟,那魔咒似的‘箴言’就像烟丝似的在他脑里游来游去。”词语解释:经咒 拼音:jīng zhòu
亦作“ 经咒 ”。 某些宗教的经文与咒文。《隋书·南蛮传·真腊》:“每旦澡洗,以杨枝浄齿,读诵经呪。” 唐 白居易 《如信大师功德幢记》:“佛仪在上,经呪在中,记讚在下,皆师所嘱累,门人奉遗志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四娘》:“女不甚睡,每夜輒起诵《準提》、《金刚》诸经咒。” 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经咒早已念完,这时候正在烧化纸马,拜送神道呢。”词语解释:赌神发咒 拼音:dǔ shén fā zhòu
犹言对天发誓。《金瓶梅》第八二回:“于是急的 经济 赌神发咒,继之以哭。” 艾芜 《都市的忧郁》:“你会不会假装赌神发咒,说你蚀了本?这你都不会的!”词语解释:赌咒 拼音:dǔ zhòu
亦作“ 赌呪 ”。 以诅咒自己如果违约将受恶报的形式来发誓。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三折:“你真个要我赌咒?你若休了媳妇,我不嫁你呵,我着堂子里马踏杀。”《西游记》第四九回:“ 行者 道:‘既是真情,你朝天赌呪。’” 欧阳山 《三家巷》九:“我对你赌咒,我们一定要永远提携。”词语解释:发咒 拼音:fā zhòu
发誓。《朱子语类》卷三三:“盖 子路 性直,见子去见 南子 ,心中以为不当见,便不説。夫子似乎发咒模样。”词语解释:金箍咒 拼音:jīn gū zhòu
神魔小说《西游记》中收紧 孙悟空 头上金箍的咒语。《四游记·观音路降猴妖》:“又把三篇金箍儿咒念熟,假如路上降来的妖怪,可叫他跟取经人,收心向善;若不服,可念此箍儿咒,自然见面生服。”后比喻用以束缚的东西。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任你怎样地努力,怎样地挣扎,总不外是一个沐猴而冠,总打不破这样一条宿命的金箍咒。” 刘笃庆 《把敌人挤出蒲阁寨》:“这挤敌人的‘挤’字就像金箍咒,箍得敌人整天嚎叫。”词语解释:谴咒 拼音:qiǎn zhòu
谴责咒骂。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至如 黄帝 有《祝邪》之文, 东方朔 有《駡鬼》之书。於是后之谴呪,务於善駡。”词语解释:讽咒 拼音:fěng zhòu
诵念经咒。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梵王宫殿月轮高,碧琉璃瑞烟笼罩。香烟云盖结,讽呪海波潮。”词语解释:昧心咒
昧了良心该受什么报应的誓言词语解释:腹咒
心中咒骂词语解释:遁咒 拼音:dùn zhòu
指遁甲术之符咒。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内黄大盗》:“ 陶 呐呐唸遁呪, 泮 亦呪解之。”词语解释:梵咒 拼音:fàn zhòu
亦作“ 梵呪 ”。 指陀罗尼中的“咒陀罗尼”,义为总持。即佛菩萨从禅定所发之秘密言辞,有不测之神验。《法苑珠林》卷三七:“尚方中有一人废病数年,垂死。 域 往视之……梵唄三偈讫,为梵呪可数千语。寻有臭气满屋,病人曰:‘活矣。’”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僧﹞乃夜诣其家,趺坐诵梵咒。”词语解释:海盟山咒 拼音:hǎi méng shān zhòu
犹言海誓山盟。 明 梁辰鱼 《醉太平·暮愁闺怨》套曲:“海盟山呪,都随一江逝水东流。”词语解释:牙疼咒 拼音:yá téng zhòu
犹牙疼誓。《说岳全传》第十一回:“我这样大官,怎能得到外国?就到番邦,如何变猪?岂不是个牙疼咒?”词语解释:念咒 拼音:niàn zhòu
一种迷信行为。即念诵自认为可以产生神奇力量的神秘语句。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贝编》:“ 不空 每祈雨,无他轨,但设数绣座,手簸旋数寸木神,念咒掷之。”《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会两句酸文的,不去向诗书求道理,偏喜弄个笔头儿造些是非,甚至画符念咒,传徒习教的。” 瞿秋白 《乱弹·英雄的言语》:“写得像鬼画符似的,读出来像道士念咒似的。”词语解释:秘咒 拼音:mì zhòu
隐秘不能告人的咒诀。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二·陈飞》:“近日 吴中 有一 顾 姓者,初应募在戎籍,后得异人传授,云一日夜可千里……近已不能行,闻为忌者夺其囊中一小铁船去,盖即其师所授也。夺者又不得其祕呪,如 板桥 三娘子 木人,亦无所用之。”词语解释:心咒 拼音:xīn zhòu
(1).佛教语。佛的神咒有大咒、小咒和一字咒三种。一字咒又称心咒。咒为佛菩萨心中精要之法,故称。《楞严经》卷七:“无为心佛从顶发挥,坐寳莲华所説心咒。”
(2).泛指咒。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观音心咒》:“惟十句心咒,未知云何?”词语解释:往生咒 拼音:wǎng shēng zhòu
佛教净土宗信徒经常持诵的一种经咒。亦用于超度亡人。 清 钮琇 《觚賸·佞佛》:“仲至岸,正衣冠一踊投河。伯合掌曰:‘善哉!’遂高唱往生咒而还。” 清 袁枚 《新齐谐·鬼有三技过此鬼道乃穷》:“替我告知城中 施 家作道塲,请高僧多念往生咒,我便可託生。”《痛史》第二一回:“茶罢起身, 金奎 叫众和尚,一律的穿了袈裟法服,敲起木鱼,念往生咒。”参见“ 往生 ”。
词语解释:往生 拼音:wǎng shēng
佛教净土宗认为:具足信、愿、行,一心念佛,与阿弥陀佛的愿力感应,死后能往西方净土,化生于莲花中。见《无量寿经》卷下。一说,大彻大悟者,可以随意往生十方净土。 唐 韩愈 《吊武侍御所画佛文》:“极西之方有佛焉,其土大乐,亲戚﹝如﹞(姑)能相为图是佛而礼之,愿其往生,莫不如意。”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二:“丐为诵《法华经》迴向,则可藉以往生。” 明 屠隆 《昙花记·菩萨降凡》:“再休题人在房櫳,裙染胭脂,香薰罗綺,这些时,纔有个往生的消息。” 清 钱谦益 《黄子羽六十寿序》:“于此时息心克念,浄信往生, 东林 西土,涌现几席。”词语解释:紧箍咒 拼音:jǐn gū zhòu
《西游记》里 唐僧 用来制服 孙悟空 的咒语,能使 孙悟空 头上戴的金箍缩紧,使他头疼难忍,因称。常用以比喻束缚人或使人难受的事物。《红楼梦》第七三回:“这里 宝玉 听了,便如 孙大圣 听见了紧箍咒一般,登时四肢五内,一齐皆不自在起来。” 叶紫 《丰收》二:“生活的紧箍咒,随即把这整个的农村牢牢地套住。”参阅《西游记》第八回、第十四回。词语解释:咀咒 拼音:zuǐ zhòu
诅咒;咒骂。《清史稿·广略贝勒褚英传》:“ 褚英 意不自得,焚表告天自诉,乃坐咀呪,幽禁。” 黄远庸 《大小零星杂记》:“詬厉巖廊之上,咀呪庙堂之间。” 丁玲 《韦护》第一章六:“他暴躁的咀咒这迟到的火车,而且在心上竟骂了一句不文雅的话。”词语解释:秽迹咒 拼音:huì jì zhòu
旧时僧人所诵以为能消灾解厄的一种咒语。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净眼僧》:“ 传法寺 净眼僧 ,能用药煮乌头,施人治百疾,皆验,又以秽跡呪治痁。”词语解释:画符念咒 拼音:huà fú niàn zhòu
道士画符箓、念咒语。比喻写字、念书令人难以索解。 瞿秋白 《乱弹·哑巴文学》:“两千多年 中国 绅士的画符念咒,保持象形文字,垄断着知识,这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绝妙工具。”词语解释:大悲咒 拼音:dà bēi zhòu
佛教的观世音菩萨经咒之一。即《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的简称。旧谓念咒可使死者在阴间消灾。 清 袁枚 《新齐谐·蒋太史》:“勿怖,惟礼斗、诵《大悲咒》可以禳之。” 鲁迅 《呐喊·明天》:“昨天烧过一串纸钱,上午又烧了四十九卷《大悲咒》;收敛的时候,给他穿上顶新的衣服。”词语解释:婆罗门咒 拼音:pó luó mén zhòu
古代 印度 宗教咒语。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凝圆寺》:“﹝ 盘陀王 ﹞向 乌场国 学婆罗门呪,四年之中,尽得其术。”《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三年》:“左金吾将军 杜元谈 诵婆罗门呪。” 胡三省 注:“今所谓 天竺 神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