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休咎 拼音:xiū jiù
吉凶;善恶。《汉书·刘向传》:“ 向 见《尚书·洪范》, 箕子 为 武王 陈五行阴阳休咎之应。”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然而古之国史闻异则书,未必皆审其休咎,详其美恶也。”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岁暮杂务》:“出门听人言之吉凶,卜来年之休咎,名曰听讖语。”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因此又想起我今天‘不成’了大半天,运气殊属欠佳,不如也卜一课,以觇晚上的休咎罢。”词语解释:无咎 拼音:wú jiù
没有祸殃;没有罪过。《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子必来,我受,其无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 邹阳 之説 吴梁 ,喻巧而理至,故虽危而无咎矣。”《清史稿·后妃传·太祖继妃富察氏》:“今我顺天命,安疆土。彼纠九国以虐无咎之人,天不佑也。”
(1).无灾祸;无过失。《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孔颖达 疏:“谓既能如此戒慎,则无罪咎。” 汉 刘向 《列女传·鲁宣缪姜》:“终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
(2).谓过由自取,无所怨咎。《易·节》:“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 孔颖达 疏:“哀嗟自己所致,无所怨咎,故曰无咎也。”词语解释:自咎 拼音:zì jiù
自责;归罪于己。《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中置,自咎曰:‘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是以再叹。”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计倪》:“﹝ 子胥 ﹞三年自咎,不亲妻子,饥不饱食,寒不重綵。”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自咎自责,贯心刻髓。”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既以自咎,又叹执事者,所守异于人人。” 宋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 籍 初不以此望公,而公深以自咎。”词语解释:追咎 拼音:zhuī jiù
追究责怪。 晋 王羲之 《遗殷浩书》:“追咎往事,亦何所復及!” 唐 柳宗元 《上岭南郑相公所著文启》:“追咎既往,自以终身沉废,无跡自明。”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且意陛下他日亲见用兵之害,必将哀痛悔恨,而追咎左右大臣未尝一言。” 明 陆垹 《篑斋杂著·湿润》:“ 文襄 周公 之画,识者不能无追咎焉。”词语解释:引咎 拼音:yǐn jiù
归过失于自己。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会 涛 怖惧,遂自引咎。” 宋 欧阳修 《太尉王公神道碑铭》:“人有谤公於上者,公輒引咎,未尝自辩。” 胡鄂公 《辛亥革命北方实录》:“盖是时 汪兆铭 已到 上海 , 唐绍仪 已引咎辞职也。”词语解释:过咎 拼音:guò jiù
过失;错误。《后汉书·循吏传·秦彭》:“吏有过咎,罢遣而已。”《北史·韦世康传》:“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 宋 蔡襄 《去冗》:“ 仁宗 时但无过咎,无不转官。” 邹韬奋 《萍踪寄语》一一一:“有些智力差些,还是受旧环境遗下的结果,并非自身有何过咎。”词语解释:归咎 拼音:guī jiù
归罪。《左传·桓公十八年》:“礼成而不反,无所归咎。” 晋 潘岳 《西征赋》:“扞矢言而不纳,反推怨以归咎。” 宋 苏轼 《滟滪堆赋》:“凡覆舟者,皆归咎於此石。” 鲁迅 《坟·我之节烈观》:“历史上亡国败家的原因,每每归咎女子。”词语解释:愆咎 拼音:qiān jiù
罪过。《后汉书·章帝纪》:“朕新离供养,愆咎众著,上天降异,大变随之。” 唐 皮日休 《旌王宇》:“若 宇 之道真忠烈之士哉。不以其父得天下为利,以反道为虑;不以己将为天子之子为贵,以愆咎为戒。”《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十五年》:“为坛於 泰山 ,柴燎祀天,以岁旱谢愆咎,礼如南郊。”词语解释:执咎 拼音:zhí jiù
《诗·小雅·小旻》:“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 郑玄 笺:“谋事者众,訩訩满庭,而无敢决当是非,事若不成,谁云己当其咎责者。言小人争知而让过。”后以“执咎”称敢于建言,不怕任过。 唐 白居易 《使百职修皇纲振策》:“故朝寡敢言之士,庭鲜执咎之臣,自国及家,寖而成俗。”《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六年》:“ 希尹 自太祖举兵,常在行阵,所至有功……及为相,有大政,皆身先执咎,时人称之。”词语解释:罹咎 拼音:lí jiù
遭受祸患。语出《书·洪范》:“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国语·晋语一》:“嗛嗛之食,不足狃也。不能为膏,而祗罹咎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帝乃忧中国之不康,悼黎元之罹咎。”词语解释:畏咎 拼音:wèi jiù
怕犯错误。《诗·小雅·北山》:“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 毛 传:“咎,犹罪过也。”词语解释:愧咎 拼音:kuì jiù
惭愧而自责。《明史·弋谦传》:“朕於 谦 一时不能含容,未尝不自愧咎。”词语解释:怨咎 拼音:yuàn jiù
埋怨,责备。《左传·昭公八年》:“小人之言,僭而无徵,故怨咎及之。”《三国志·吴志·张昭传》:“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 唐 戴叔伦 《同兖州张秀才过王侍御参谋宅赋十韵》:“十年官不进,歛迹无怨咎。” 宋 陈善 《扪虱新话·东坡文字好嫚骂》:“﹝ 东坡 ﹞又尝自言:‘性不慎语言,与人无亲疎,輒输写肝胆,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尽而已,而世或记疏,以为怨咎。’”词语解释:伊咎 拼音:yī jiù
即 伊 皋 。 皋陶 又作 咎繇 ,故也写成“ 伊 咎 ”。 唐 张说 《扬州刺史大都督梁国文贞公碑》:“ 伊咎 尺寸, 管乐 錙銖,名正身遂,言诚愿孚。” 元 麻革 《上云内帅贾君》诗:“功名高 卫 霍 ,辅弼慕 伊 咎 。”词语解释:殃咎 拼音:yāng jiù
灾祸。《左传·庄公二十年》:“哀乐失时,殃咎必至。” 唐 韩愈 《论佛骨表》:“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梅》:“既以为神,朝夕供养,自无殃咎。”词语解释:贻咎 拼音:yí jiù
获罪。《宋史·高宗纪八》:“继此者宜尽心乃职,毋合党缔交,败乱成法,当谨兹戒,毋自貽咎。”词语解释:责咎 拼音:zé jiù
责究罪过。《后汉书·朱祐景丹等传论》:“观其治平临政,课职责咎,将所谓‘导之以法,齐之以刑’者乎。” 宋 范仲淹 《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第三状》:“臣等若贪冒宠荣,便离职任,向去或有侵軼,害及生灵,使朝廷重忧,后人当患,则有识之人,孰不责咎?” 樊增祥 《批史国安呈词》:“勿得任性妄为,致干责咎。”词语解释:大咎 拼音:dà jiù
(1).非常的灾祸。《左传·僖公十四年》:“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国语·晋语八》:“非死逮之,必有大咎。” 韦昭 注:“非常之祸。”
(2).大的过错。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察下情》:“僕曰:‘汝数年无大咎,吾亦入京面圣,以为汝先容地。’”词语解释:灾咎 拼音:zāi jiù
祸殃。 汉 焦赣 《易林·遘之中孚》:“执热烂手,火为灾咎。” 前蜀 杜光庭 《严常侍丈人山九曜醮词》:“伏惟众圣,俯降福祥;销灾咎於将来,释过尤於既往。” 明 于谦 《入春狂风大作加以久无雨雪因以自咎》诗:“愿移灾咎及予躬,免使苍生受憔悴。”《西游记》第九七回:“释放 唐僧 ,庶免灾咎。”词语解释:罪咎 拼音:zuì jiù
过失;罪愆。《孔子家语·哀公问政》:“寡人既得闻此言也,惧不能果行而获罪咎。”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蓝摩国》:“我惟恶业,受此龙身,供养舍利,冀消罪咎。”《明史·云南土司传二·麓川》:“不得侵邻疆,陷恶逆,以滋罪咎。”词语解释:衅咎 拼音:xìn jiù
过失,罪过。 汉 刘向 《说苑·正谏》:“民之衅咎,血成於通涂。” 晋 葛洪 《抱朴子·百里》:“百姓不堪,起为盗贼,衅咎发闻,寘于丛棘。”《南史·王藻传》:“尚主之门,往往絶嗣;駙马之身,通离衅咎。”词语解释:获咎 拼音:huò jiù
获罪。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查交代》:“当此重累,受之则赔补无从,委之则彼此获咎,是盖遭逢之不幸者矣。”《清史稿·穆宗纪一》:“癸巳,諭 耆英 获咎,毋庸昭雪。”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肃顺推服楚贤》:“ 苏 常 既陷, 何桂清 以弃城获咎。”词语解释:自贻伊咎 拼音:zì yí yī jiù
谓自己招来过错。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欲因循故事,坐膺天禄,其事不成,自貽伊咎。”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无名子谤议》:“况 杜亚 薄知经籍,素懵文辞, 李翰 虽以辞藻擢第,不以书判擅名,不慎举人,自貽伊咎。”词语解释:自取其咎 拼音:zì qǔ qí jiù
谓自己惹来的麻烦,自己招来的惩罚。 茅盾 《昙》四:“最后她恨自己的做梦似的闹出这场自取其咎的笑话。”词语解释:变咎 拼音:biàn jiù
变故,灾异。《后汉书·陈忠传》:“时三府任轻,机事专委尚书,而灾眚变咎,輒切免公台。” 宋 王禹偁 《为宰臣以彗星见求退表》:“必生良弼,用协圣猷,克致和平,坐销变咎。” 宋 梅尧臣 《风异赋》:“若此言变咎,则非愚者之能议。”词语解释:托咎 拼音:tuō jiù
犹归咎;委罪。 汉 贾谊 《旱云赋》:“怀怨心而不能已兮,窃託咎於在位。”《汉书·刘向传》:“往者众臣见异,不务自修,深惟其故,而反晻昧説天,託咎此人。”词语解释:参咎 拼音:cān jiù
弹劾罪责。 清 林则徐 《札署苏管粮通判查德基等迅办宝山海塘工程木料》:“即日运赴工次交收,以速为贵,不得稍事迁延,致滋貽误,有干参咎。”词语解释:重咎 拼音:zhòng jiù
严重的罪责。 清 林则徐 《批英国领事义律请给还买办三板以便呈缴鸦片禀》:“躉船敢於颺去,尔能当此重咎乎?”《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 黄浦 中米舶皆载往别处,店铺中米少价贵,糴者只许数升,不能盈斗。 刘元帅 出示劝諭:‘……如有此等居奇抬价奸牙,务须改过;倘经查出究办,恐难当此重咎,本帅不忍不教而诛也。’”词语解释:负咎 拼音:fù jiù
抱愧,自感有对不起人的地方。 清 梅曾亮 《〈耻躬堂文集〉序》:“而今读其诗,抑塞拂鬱,若有所负咎於世。”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朱白泉狱中上百朱二公书》:“若老夫子以 额 之故,至烦圣睿,是 额 之疏拙,不能周祥以为师门光宠,而转使慈怀耿耿,则负咎愈深。” 丁玲 《自杀日记》:“我又不好十分拒绝他,只好不给他一种机会,看到他失意的又走回去,真觉得很负咎。”词语解释:内咎 拼音:nèi jiù
自我责备或惭愧不安。 明 方孝孺 《答王仲缙》之五:“每念昔之圣贤道德言行之懿,未尝不内咎而深自渐也。” 丁玲 《韦护》第二章十四:“他虽说知道他们为了他曾相吵过,但是他没有什么内咎,他觉得那太平常了。”词语解释:击咎 拼音:jī jiù
古代称土星散变后的天体之一。《晋书·天文志中》:“《河图》云:‘……填星散为五残、狱汉、大賁、昭星、絀流、旬始、蚩尤、虹蜺、击咎、黄彗。’”词语解释:谤咎 拼音:bàng jiù
毁谤和责罪。 唐 元稹 《叙奏》:“僭忝恩宠,无是之速者,遭罹谤咎,亦无是之甚者。”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三节:“苟且因循,求免谤咎,那里还有功夫用心思为国呢?”词语解释:谴咎 拼音:qiǎn jiù
谴责;责罪。《后汉书·刘恺传》:“后尚书案其事,二府并受谴咎,朝廷以此称之。” 前蜀 杜光庭 《李忠顺司徒拜保护章词》:“俗怀咨怨,民抱伤嗟;有一於斯,式彰谴咎。” 明 曾鹤龄 《送许太守还任河间序》:“出纳甚严且密,毫髮不敢有违,违则谴咎立至矣。”词语解释:谢咎 拼音:xiè jiù
悔过;谢罪。 汉 陈琳 《为袁绍上汉帝书》:“ 韩馥 怀惧,谢咎归土。” 宋 洪适 《代保安青词》:“谨悼心而谢咎,爰请命以乞怜。”词语解释:谪咎 拼音:zhé jiù
亦作“讁咎”。 灾祸。《后汉书·郑兴传》:“往年以来,讁咎连见,意者执事颇有闕焉。”词语解释:凶咎 拼音:xiōng jiù
灾殃。 汉 王充 《论衡·譋时》:“以一刃之金,一炭之火,厌除凶咎,却岁月之殃,如何也?”《后汉书·张衡传》:“礼制修则奢僭息,事合宜则无凶咎。” 三国 魏 曹植 《卞太后诔》:“宜享斯祜,蒙祉自天,何图凶咎,不勉斯年。”词语解释:逭咎 拼音:huàn jiù
逃避罪责。 明 张居正 《答庐凤按院陈公用宾》:“朝廷明见万里,儻於他处发之,则当事者无所逭咎矣。”词语解释:通咎 拼音:tōng jiù
犹通病。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其始争於宁僚,其终毒乎国运,此亦近代君子之通咎也。”词语解释:速咎 拼音:sù jiù
招致过错。 唐 柳宗元 《祭吕衡州温文》:“岂非修正直以召灾,好仁义以速咎者耶?”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八:“语言之速咎,盖有无心而致之者。” 明 唐顺之 《封孺人庄氏墓志铭》:“而余所居官,每不能过慎以速咎,则孺人口不敢止也,而心切苦之。”词语解释:避咎 拼音:bì jiù
(1).避免罪过或过失。《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 孔子 曰:‘ 晏平仲 可谓能远害矣,不以己知是駮人之非,愻辞以避咎,义也夫!’”《后汉书·杨赐传》:“臣受恩偏特,忝任师傅,不敢自同凡臣,括囊避咎。”
(2).避免祸害。 汉 焦赣 《易林·豫之比》:“ 禹 导 龙门 ,避咎除患,元丑以安。”《南史·恩倖传·茹法亮》:“又启上籍被却者悉充远戍,百姓嗟怨,或逃亡避咎。”词语解释:偏咎 拼音:piān jiù
指双亲中一方丧亡的不幸之事。 晋 陶潜 《祭从弟敬远文》:“相及齠齿,并罹偏咎。” 李公焕 笺注:“ 靖节 年三十七,母 孟氏 卒,是偏咎为失怙也。”参见“ 偏侍 ”、“ 偏孤 ”。词语解释:干咎 拼音:gàn jiù
自取罪咎。词语解释:进退惟咎 拼音:jìn tuì wéi jiù
谓进退两难而动辄得咎。 唐 道宣 《统论前议优劣并赞》:“披沥丹款,未紆黄道,进退惟咎,投措靡由。”词语解释:任咎 拼音:rèn jiù
承担罪过或罪责。语出《北史·王昕传》:“ 昕 曰:‘ 商辛 沉湎,其亡也忽诸。府主自忽傲,僚佐敢任其咎。’” 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八章二:“总理如其由我们股东公推的,对于倒款,我们股东当然任咎。”词语解释:托咎 拼音:tuō jiù
犹归咎;委罪。词语解释:弃咎 拼音:qì jiù
谓弃恶为善。《书·康诰》:“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 孔 传:“如欲去疾,治之以理,则惟民其尽弃恶修善。”《后汉书·章帝纪》:“诸以前妖恶禁錮者,一皆蠲除之,以明弃咎之路。”词语解释:害咎 拼音:hài jiù
灾祸。 汉 焦赣 《易林·履之泰》:“蠆室蜂户,螫我手足,不得进止,为吾害咎。” 晋 潘岳 《离合》诗:“害咎蠲消,吉德流普。”词语解释:推咎 拼音:tuī jiù
推诿过错。《后汉书·安帝纪论》:“遂復计金授官,移民逃寇,推咎台衡,以荅天眚。”词语解释:悔咎 拼音:huǐ jiù
(1).过错;祸殃。《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庶望上遵策戒,下免悔咎。” 宋 曾巩 《与王深甫书》:“顾初至时遇在势者横逆,又议法数不合,常恐不免於构陷……今在势者已更,幸自免於悔咎。”
(2).追悔前非。 宋 苏辙 《为兄轼下狱上书》:“ 軾 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復有所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礼部·议革张浚祀》:“ 朱晦翁 晚年深自悔咎,轻信其子 张拭 家稿,遽草行状,以致天下不言。”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李生孝友》:“父深自悔咎,垂泪而瞑。”词语解释:念咎 拼音:niàn jiù
反省过失。《后汉书·郎顗传》:“伏惟陛下躬日昊之听,温三省之勤,思过念咎,务消祇悔。” 宋 朱熹 《书先吏部韦斋记铭并刘范二公帖后》:“使永永奉承,不至失坠,庶几得以少伸省愆念咎之万一。”词语解释:时咎 拼音:shí jiù
时艰。 晋 陆云 《九愍·修身》:“逢天怒而离纷,遘时咎於惟尘。”词语解释:征咎 拼音:zhēng jiù
灾祸的征兆。《魏书·天象志一》:“日月五星,象之著者。变常舛度,徵咎随焉。” 唐 孟棨 《本事诗》有“徵咎”篇。词语解释:思咎 拼音:sī jiù
反省过失。《旧唐书·太宗纪下》:“﹝ 贞观 十五年六月﹞己酉,有星孛于太微,犯郎位。丙辰,停封 泰山 ,避正殿以思咎,命尚食减膳。”《宋史·苏轼传》:“﹝ 神宗 ﹞手扎移 軾 汝州 ,有曰:‘ 苏軾 黜居思咎,閲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仕宦谴归服饰》:“比来闻朝士得谴斥削者,皆小帽青衣。虽曰贬损思咎之意,恐未妥。”词语解释:患咎 拼音:huàn jiù
灾祸。《管子·山权数》:“故祸不萌通,而民无患咎。”《汉书·东平王刘宇传》:“夫福善之门莫美於和睦,患咎之首莫大於内离。”词语解释:既往不咎 拼音:jì wǎng bù jiù
对过去的过错不再责难追究。《论语·八佾》:“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三国志·魏志·曹爽传》“皆伏诛,夷三族”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毕轨前失,既往不咎,但恐是后难可以再。”《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如期回者,仍復旧职,既往不咎。”如:对你的悔改表现,我很欢迎。我们既往不咎吧。词语解释:哗咎 拼音:huá jiù
谓纷纷指责。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众儒譁咎时君,时君或自责,詔求直言。”词语解释:离咎 拼音:lí jiù
遭遇灾难。《国语·晋语一》:“嗛嗛之食,不足狃也,不能为膏,而祗离咎也。”一本作“ 罹咎 ”。《吕氏春秋·原乱》:“故 献公 听 驪姬 ……大臣卿士之死者以百数,离咎二十年。” 陈奇猷 集释引 马叙伦 曰:“离借为罹,合用‘罗’字。”《史记·朝鲜列传论》:“楼船(楼船将军 杨僕 )将狭,及难离咎。”词语解释:訾咎 拼音:zǐ jiù
指责非难。《新唐书·房琯传赞》:“然盛名之下,为难居矣。夫名盛则责望备,实不副则訾咎深。”词语解释:后咎 拼音:hòu jiù
后日的灾祸。《战国策·魏策二》:“公今言破 赵 大易,恐有后咎。”《汉书·赵充国传》:“虽亡尺寸之功,媮得避慊之便,而亡后咎餘责。”词语解释:动辄得咎 拼音:dòng zhé de jiù
谓做事往往获罪或受到责怪。咎,罪过,过失。 唐 韩愈 《进学解》:“跋前躓后,动輒得咎。” 宋 俞文豹 《吹剑外录》:“今 伊川 、 晦菴 二先生,言为世法,行为世师,道非不弘,学非不粹,而动輒得咎,何也?”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七:“过了这样久心惊肉跳的生活,动辄得咎,他的神经极度衰弱了。”词语解释:妖咎 拼音:yāo jiù
灾异。《三国志·魏志·管辂传》:“今卦中见象而不见其凶,知非妖咎之徵,自无所忧也。”词语解释:疵咎 拼音:cī jiù
缺点;过失。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古之将相,疵咎实多。”词语解释:疾咎 拼音:jí jiù
病患祸害。 唐 韩愈 《袁州祭神文》之一:“天降之罚,以久不雨,苗且尽死。刺史虽得罪,百姓何辜?宜降疾咎于某躬身,无令鰥寡蒙兹滥罚。”词语解释:奸咎 拼音:jiān jiù
犹奸恶。《楚辞·刘向〈九叹·惜贤〉》:“盪渨涹之姦咎兮,夷蠢蠢之溷浊。” 王逸 注:“乱在内为姦。咎,恶也。”参见“ 姦恶 ”。
词语解释:奸恶 拼音:jiān è
亦作“奸恶”。
(1).邪恶。《书·尧典》“烝烝乂不格姦” 孔 传:“使进进以善自治,不至於姦恶。”《后汉书·梁统传》:“ 宪 ( 竇宪 )兄弟姦恶,既伏辜诛,海内旷然,各获其宜。”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若 舜 只要正他的姦恶,就见得 象 的不是矣。” 郭沫若 《孔雀胆》第二场:“我也什么病都没有,就是 车力特穆尔 的奸恶把我骇坏了。他的奸恶实在是足以使我失掉本性。”
(2).指邪恶的人或事。《后汉书·冯绲传》:“父 焕 , 安帝 时为 幽州 刺史,疾忌姦恶,数致其罪。” 宋 司马光 《殿中丞知商州薛府君墓志铭》:“其志常在利民,而深疾姦恶。” 明 张居正 《请宥言官疏》:“若谴怒重加,摧折过甚,将使諫官丧气,箝口不言。倘国家有大利害,朝廷有大姦恶,谁敢復为皇上言者乎?”词语解释:瑕咎 拼音:xiá jiù
过失,罪过。 前蜀 杜光庭 《胡璠尚书地网醮词》:“注延生之籙,锡以福祥;焚积罪之书,赦其瑕咎。”词语解释:委咎 拼音:wěi jiù
归罪。《晋书·石季龙载记上》:“ 冀州 八郡大蝗,司隶请坐守宰, 季龙 曰:‘此政之失和,朕之不德,而欲委咎守宰,岂 禹 汤 罪己之义邪!’” 清 唐甄 《潜书·任相》:“居高自是,举事不当,委咎于人。”词语解释:塞咎 拼音:sāi jiù
抵补罪过。《后汉书·列女传·盛道妻》:“君可速潜逃,妾自留狱,代君塞咎。”《三国志·魏志·董卓传》:“ 卓 心怨之。因天有变,欲以塞咎,使人言 温 与 袁术 交关,遂笞杀之。”《资治通鉴·梁武帝大通二年》:“大兵交际,难可齐壹,诸王朝贵,横死者众,臣今粉躯,不足塞咎。”词语解释:天咎 拼音:tiān jiù
(1).天灾。 汉 刘向 《列女传·鲁公乘姒》:“不达人事而相国,非有天咎,必有人祸。”
(2).上天的惩罚。 晋 袁宏 《后汉纪·质帝纪》:“今年夏,月晕房屋,明年又有小厄,当急诛姦臣,为天下所怨毒者,以塞天咎。”词语解释:盈满之咎 拼音:yíng mǎn zhī jiù
过于满盈,会招来灾祸。多指财产过多而言。例如:吾门户殖财日久,盈满之咎,道家所忌。——《后汉书·折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