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呿嵯 拼音:qù cuó
见“ 呿嗟 ”。
词语解释:呿嗟 拼音:qù jiē
亦作“ 呿嵯 ”。 韦带。 唐 白居易 《蛮子朝》诗:“清平官持赤藤杖,大将军繫金呿嗟。” 唐 元稹 《蛮子朝》诗:“清平官繫金呿嵯,求天叩地持双珙。” 陈寅恪 笺证:“新传(《新唐书·南詔传》)云:‘佉苴,韦带也。’……‘呿嗟’、‘呿嵯’皆‘佉苴’之异译。”参见“ 佉苴 ”。
词语解释:祛苴 拼音:qū jū
腰带。 唐 樊绰 《蛮书·蛮夷风俗》:“谓腰带曰佉苴。”《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王亲兵曰朱弩佉苴。佉苴,韦带也。”《新唐书·南蛮传下·骠》:“舞人服 南詔 衣、絳裙襦、黑头囊、金佉苴、画皮鞾,首饰袜额,冠金宝花鬘,襦上復加画半臂。”词语解释:呿吸 拼音:qù xī
张口吮食。 清 袁枚 《新齐谐·禹王碑吞蛇》:“凡蛇从碑旁过者,空中輒有脱壳堕下,乱落如万条白练,但闻呿吸嗿然有声。”词语解释:呿呀 拼音:qù yā
口大张貌。 明 刘基 《铅山龙泉》诗:“鲸顋狎猎起,虎口呿呀张。”词语解释:呿唫 拼音:qù yín
呼吸。唫,同“ 吟 ”。《淮南子·泰族训》:“ 高宗 谅闇,三年不言,四海之内,寂然无声,一言声然,大动天下,是以天心呿唫者也。”此言天心如呼吸之微动而天下响应。参见“ 呿吟 ”。
词语解释:呿吟 拼音:qù yín
(1).张口舒气;呼吸。《素问·宝命全形论》:“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张隐庵 集注:“呿,卧声;口张而不合,气之虚也。呻吟之声,气之实也。言其呿吟之至微,而虚实之秋毫,皆在吾目矣。”
(2).指吟咏。 清 黄宗羲 《陆鉁俟诗序》:“呿吟謦欬,无不高雅。”词语解释:呿吟 拼音:qù yín
(1).张口舒气;呼吸。《素问·宝命全形论》:“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张隐庵 集注:“呿,卧声;口张而不合,气之虚也。呻吟之声,气之实也。言其呿吟之至微,而虚实之秋毫,皆在吾目矣。”
(2).指吟咏。 清 黄宗羲 《陆鉁俟诗序》:“呿吟謦欬,无不高雅。”词语解释:呿嗋 拼音:qù xié
指喘气。呿,张口;嗋,闭口。 宋 沉辽 《德相所示论书聊复戏酬》诗:“或习以娱乐,或劳於呿嗋。”词语解释:呿陀 拼音:qù tuó
(1).梵字音译。《华严经》四十二字母中,有“呿”、“陀”二字。 元 吴莱 《夜听李仲宏说广州石门贪泉》诗:“乌文暎呿陀,器物穷雕鎪。”
(2).树名。词语解释:呿嗟 拼音:qù jiē
亦作“ 呿嵯 ”。 韦带。 唐 白居易 《蛮子朝》诗:“清平官持赤藤杖,大将军繫金呿嗟。” 唐 元稹 《蛮子朝》诗:“清平官繫金呿嵯,求天叩地持双珙。” 陈寅恪 笺证:“新传(《新唐书·南詔传》)云:‘佉苴,韦带也。’……‘呿嗟’、‘呿嵯’皆‘佉苴’之异译。”参见“ 佉苴 ”。
词语解释:祛苴 拼音:qū jū
腰带。 唐 樊绰 《蛮书·蛮夷风俗》:“谓腰带曰佉苴。”《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王亲兵曰朱弩佉苴。佉苴,韦带也。”《新唐书·南蛮传下·骠》:“舞人服 南詔 衣、絳裙襦、黑头囊、金佉苴、画皮鞾,首饰袜额,冠金宝花鬘,襦上復加画半臂。”词语解释:呿颐结舌 拼音:qù yí jié shé
张嘴说不出话的样子。形容惊惧或理屈。 唐 高彦休 《高阙史·卢相国指挥镇州事》:“二内臣呿颐结舌者久之,且曰:‘适奉圣旨,遣与相公商量,所仗者庙謨,非敢参以末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