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安否 拼音:ān fǒu
谓安抑或不安,吉还是凶。《礼记·文王世子》:“ 文王 之为世子,朝於王 季 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於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使君何罪,某奉命来候安否耳。”《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 白氏 ﹞想起丈夫经由彼处,必多惊恐。别后杳无书信,知道安否如何?”词语解释:可否 拼音:kě fǒu
可以不可以;能不能。《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与 裨諶 乘以适野,使谋可否。” 宋 欧阳修 《为君难论上》:“是不审事之可否,不计功之成败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无论是非可否,悉宜听之。” 陶钝 《第三件棉袄》七:“妹妹虽然没对 王成义 表示可否,可是肯定了要离婚。”词语解释:能否 拼音:néng fǒu
(1).有才能与否。《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公孙挥 能知四国之为,而辨於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汉书·诸葛丰传》:“臣 丰 駑怯,文不足以劝善,武不足以执邪,陛下不量臣能否,拜为司隶尉。” 晋 张协 《杂诗》之五:“不见 郢中 歌,能否居然别,《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晋书·武帝纪》:“古者岁书羣吏之能否,三年而诛赏之。”
(2).能够不能够。《水浒传》第四回:“ 智深 不晓得禪宗答应能否两字,却便道:‘洒家记得。’众僧都笑。” 刘大白 《是谁把》诗:“是谁把空中明月,捻得如钩?待我来传钩作镜,看永久团圆能否?” 许地山 《空山灵雨·难解决的问题》:“以前的话能否钻入我耳里,且不用说,单是这一句,使我不能不注意。”词语解释:中否 拼音:zhōng fǒu
中道衰落。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长短句》引无名氏《和东坡赤壁》:“炎精中否,叹人材委靡,都无英物。”词语解释:是否 拼音:shì fǒu
对不对;是不是。 宋 苏轼 《申省乞不定夺役法议状》:“乞取 孙尚书 及 軾 所议付臺諫给舍郎官,定其是否,然后罢其不可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我未曾到过外国,也不知他的説话,是否全靠得住。” 刘半农 《敲冰》诗:“请问人间:是否人人都有喝到的福?”词语解释:然否 拼音:rán fǒu
亦作“ 然不 ”。 是与非,是与不是。《荀子·解蔽》:“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荀子·哀公》:“情性者,所以理然不、取舍也。” 王先谦 集解:“然不,犹‘然否’,与‘取舍’对文。”《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或曰:‘ 儋 即 老子 。’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汉 王充 《论衡·定贤》:“文丽而务巨,言眇而趋深,然而不能处定是非,辨然否之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词语解释:倾否 拼音:qīng fǒu
丧乱;危殆。 唐 独孤及 《唐故秘书监礼部尚书姚公墓志铭》:“故遭值倾否,出入夷险,而未尝有悔。” 孙中山 《祭黄花冈七十二烈士文》:“在 清 末造,神州倾否。厨俊云兴,前仆后起。”词语解释:泰否 拼音:tài fǒu
《周易》中的两个卦名。泰,谓天地交而万物通;否,谓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后以“泰否”指世道盛衰和人事通塞。 清 姚锡光 《东方兵事纪略》:“膏血竭於内,边防堕於外,岌岌不可终日。説者谓 中国 泰否通塞之机,或决於是云。”词语解释:屯否 拼音:tún fǒu
《易》《屯》卦和《否》卦的并称。意谓艰难困顿。 汉 王粲 《初征赋》:“逢屯否而底滞兮,忽长幼以羈旅。”《梁书·元帝纪》:“顷岁屯否,多难荐臻。”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起摄政至即真日凡一百八十三日》:“时逢屯否,拥兵窃命。”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四:“时逢屯否,岳瀆分疆。”词语解释:运否 拼音:yùn fǒu
犹言命运不好。 元 刘永之 《过安庆怀余青阳先生》诗:“运否拙壮图,时屯负英算。” 明 孙柚 《琴心记·赉金买赋》:“不念多情留恋,番将薄倖猜疑,寃恨如天,毕竟时乖和运否。”词语解释:通否 拼音:tōng fǒu
犹否泰。指命运好坏、仕途升降等。《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经涉累朝,通否任时。” 宋 欧阳修 《与章伯镇书》:“ 伯镇 尚淹江郡,忽已愈年。大亨有时,先以小抑,亦通否之理然也。”词语解释:遇否 拼音:yù fǒu
境遇顺利或不顺利。《列子·力命》:“农赴时,商趣利,工追术,仕逐势,势使然也;然农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败,仕有遇否,命使然也。”词语解释:果否 拼音:guǒ fǒu
犹是否。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北岳》:“説者谓 文毅 之父 谦 ,曾祷于 曲阳 北岳庙 ,因生子,名以 岳 ,故 文毅 力遏移祀,未知果否。”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编审·查原册》:“其上届实在田土户丁若干,果否与上届全书额载相符。”词语解释:胜否 拼音:shèng fǒu
好坏;得失。《后汉书·胡广传》:“臣愚以为可宣下百官,参其同异,然后览择胜否,详採厥衷。”《后汉书·朱景王杜等传论》:“不得不校其胜否,即以事相权。”词语解释:否否 拼音:fǒu fǒu
犹言不是不是。多用于应对。《史记·太史公自序》:“‘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 曰:‘唯唯,否否,不然。’” 清 戴名世 《药身说》:“‘子之志其又有託於此乎?’ 戴子 曰:‘否否。’” 朱自清 《说梦》:“说到 孔子 , 孔子 不反对做梦,难道也做不了‘至人’、‘真人’?我说,‘唯唯,否否!’”词语解释:休否 拼音:xiū fǒu
(1).谓止息否运。《易·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陆德明 音义:“休,息也。”《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方今天地气闭,大人休否,智者见险,投以远害。” 李贤 注:“休否,谓休废而否塞。”一说谓恐惧否运的来到。见 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否》。
(2).吉祥和凶险。《魏书·元熙传》:“臣闻安危无常,时有休否。” 前蜀 杜光庭 《宣再往青城安复真灵醮词》:“握羣岳之纪纲,司万方之休否。”词语解释:迍否 拼音:zhūn fǒu
屯、否为《易》二卦名。迍,通“ 屯 ”。屯谓艰难,否谓隔塞。后以“迍否”指困顿不利。 唐 杨炯 《从弟去盈墓志铭》:“岂期数有迍否,天无皂白。苗而不秀,秀而不实,盖有是夫!”《旧唐书·陆贽传》:“今时遭迍否,事属倾危,尤宜惧思,以自贬抑。”词语解释:穷否 拼音:qióng fǒu
困厄,不亨通。 晋 葛洪 《〈抱朴子·内篇〉自序》:“是以望絶於荣华之途,而志安乎穷否之域。”《晋书·葛洪传》作“穷圮”。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达乎通塞之至理者,不悁悒於穷否。”词语解释:善否 拼音:shàn fǒu
(1).善恶;好坏。《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三国 魏 应璩 《与广川长岑文瑜书》:“ 周 征 殷 而年丰, 卫 伐 邢 而致雨。善否之应,甚於影响。”
(2).犹褒贬。《国语·晋语一》:“今子内固而外宠,且善否莫不信,若外殫善而内辱之,无不迁矣。” 韦昭 注:“所善恶无不见信。”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唐观察使》:“毁誉善否,随其意好。”词语解释:已否 拼音:yǐ fǒu
亦作“ 已不 ”。 与否。《晋书·刘元海载记》:“五部之众可保发已不?纵能发之, 鲜卑 、 乌丸 劲连如风云,何易可当邪?”词语解释:艰否 拼音:jiān fǒu
困厄。 唐 司空图 《答孙郃书》:“矧当艰否之运,吾君吾相,方以爵秩来天下之贤材,将与之共拯,其可沽虚而自集耶!” 前蜀 杜光庭 《罗天醮众神词》:“运钟艰否,时属播迁,天数未寧,帝车未復,忠臣义士,皆悬报国之心。”词语解释:以否 拼音:yǐ fǒu
亦作“ 以不 ”。 犹言与否。表疑问之词,其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不,同“ 否 ”。《魏书·李顺传》:“卿往积岁,洞鉴废兴,若朕此年行师,当克以不?”《北史·元祯传》:“ 禎 告诸 蛮 曰:‘尔乡里作贼如此,合死以不?’” 唐 韩愈 《送杨少尹序》:“不知 杨侯 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两?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以否?” 朱熹 考异:“以、与通用。”《旧唐书·虢王凤传》:“ 融 私使问其所亲成均助教 高子贡 曰:‘可入朝以否?’ 子贡 报曰:‘来必取死。’”词语解释:人涉卬否 拼音:rén shè áng fǒu
别人涉水过河,而我独不渡。《诗·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毛 传:“卬,我也。” 郑玄 笺:“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独待之而不涉。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适贞女不行,非得礼义昏姻不成。”后用以比喻自有主张,不随便附和。《后汉书·张衡传》:“虽有犀舟劲檝,犹人涉卬否,有须者也。”词语解释:赏善罚否 拼音:shǎng shàn fá fǒu
见“ 赏善罚恶 ”。
词语解释:赏善罚恶 拼音:shǎng shàn fá è
谓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诗·小雅·瞻彼洛矣序》:“《赡彼洛矣》,刺 幽王 也。思古明王能爵命诸侯,赏善罚恶焉。”《汉书·贡禹传》:“ 孝文皇帝 时,贵亷絜,贱贪污,贾人赘壻及吏坐赃者皆禁錮不得为吏,赏善罚恶,不阿亲戚。”《旧唐书·魏元忠传》:“ 元忠 乃亲附权豪,抑弃寒俊,竟不能赏善罚恶,勉修时政,议者以此少之。”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我能在大众面前,冠冕堂皇地阅看的,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和《玉历钞传》,都画着冥冥之中赏善罚恶的故事。”亦作“ 赏善罸否 ”。《隶释·汉平都相蒋君碑》:“赏善罸否,宽猛协中。”词语解释:藏否 拼音:cáng fǒu
品评。藏,通“ 臧 ”。 清 陈继儒 《读书镜》卷七:“ 张忠定公 有清鉴,善藏否人物,凡所荐辟,皆方廉恬退之士。”词语解释:进可替否 拼音:jìn kě tì fǒu
谓向君主进献良策以废弃弊政。《三国志·魏志·卢毓传》:“官人秩才,圣帝所难,必须良佐,进可替否。”亦作“ 进可替不 ”。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正色弼违,进可替不,举善弹枉,军国肃雍。”参见“ 献可替否 ”。
词语解释:献可替否 拼音:xiàn kě tì fǒu
进献可行者,废去不可行者。谓对君主进谏,劝善规过。亦泛指议论国事兴革。语出《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后汉书·胡广传》:“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 前蜀 贯休 《行路难》诗:“或偶因片言隻字登第光二亲,又不能献可替否航要津。”《明史·刘宗周传》:“今日当……以庶政归部、院,以献可替否予言官。”亦省作“ 献替 ”、“ 献可 ”。 汉 蔡邕 《幽冀二州刺史久缺疏》:“官以议为名,职以身为贵,智浅谋漏,无所献替。” 晋 陆云 《言事者启使复校诸官财用启》:“臣备位大臣,职在献可,苟有管见,敢不尽规。” 孙中山 《建国方略·民权初步》:“报告当用简单明白之言辞,有时须陈己见者,则统结以献替之语。”词语解释:进退可否 拼音:jìn tuì kě fǒu
谓进升合格者,黜退不合格者。《魏书·郭祚传》:“陛下圣镜照临,论才授职,进退可否,黜陟幽明。”词语解释:校否 拼音:xiào fǒu
考核过失。《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且臺阁临下,考功校否,众职之属,各有官长,旦夕相考,莫究於此。”词语解释:闭否 拼音:bì fǒu
阻隔,不相交。《宋书·蔡廓传》:“虽闭否之运甫开,而遐遗之难未已。” 唐 白居易 《议守险策》:“故天地闭否,守之则为利;天地交泰,用之则为害。”词语解释:不置可否 拼音:bù zhì kě fǒu
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对。 茅盾 《子夜》十:“ 费小胡子 看来机会已到,就把自己早就想好的主意说了出来…… 吴荪甫 不置可否地淡淡一笑,转身就坐在一张椅子里。” 沙汀 《困兽记》十八:“ 田畴 好久不置可否,他没有这分兴致,但也没有理由拒绝。”词语解释:黜否 拼音:chù fǒu
罢斥佞邪小人。《孔子家语·贤君》:“任能黜否,则官府治理。”《晋书·纪瞻传》:“渐尚简朴,则贪夫不竞;尊贤黜否,则不仁者远。”词语解释:幽否 拼音:yōu fǒu
困厄。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鲜我显泰,既多幽否。舍荣取辱,涅而不緇。”词语解释:显否 拼音:xiǎn fǒu
荣枯;穷通。《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斯乃荣辱之本,而显否之基也。可不慎哉!”词语解释:无所可否 拼音:wú suǒ kě fǒu
不赞同也不反对。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下》:“ 宪宗 朝, 李絳 、 李吉甫 数争论於上前,礼部尚书同平章事 权德舆 居中无所可否,上鄙之。”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一章五:“戏剧表演的成功,可使看的人对于某种情况……本来是无所可否的,现在有了确定的态度。”词语解释:唯唯否否 拼音:wěi wěi fǒu fǒu
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 曰:‘唯唯,否否,不然。’” 裴駰 集解引 晋灼 曰:“唯唯,谦应也;否否,不通者也。” 钱锺书 《管锥篇·史记会注考证五八》:“盖不欲逕‘否’其説,姑以‘唯’先之,聊减峻拒之语气。”后因以“唯唯否否”形容虚与委蛇,佯应而不置可否。 巴金 《雾》八:“老头子的话似乎就不会有完结的时候。青年只是唯唯否否地应着。”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的岳父照例地以为不可。却又怕他的‘姑老爷’的脾气发作,就对他唯唯否否,弄得他十分不快。” 沙汀 《淘金记》二:“ 白酱丹 意味深长的向他瞄了一眼,唯唯否否的哼了一声。”词语解释:困否 拼音:kùn fǒu
困厄不通。 汉 应劭 《风俗通·穷通》:“《论语》‘固天纵之’,莫盛於圣,然时有困否。”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 孔 墨 之道,昔曾不行; 孟軻 扬雄 ,亦居困否。”词语解释:疑否 拼音:yí fǒu
疑惑不解。 唐 元稹 《柏耆授尚书兵部员外郎制》:“ 耆 自 青谿 窖中提转丸捭闔之书,驰於诸镇,使 承宗 疑否隔塞,一朝豁然。”词语解释:灾否 拼音:zāi fǒu
灾难。 前蜀 杜光庭 《青城令莫庭乂为副使修本命周天醮词》:“伏愿灵光逈鉴,除已往之愆违;惠泽下临,息将来之灾否。”词语解释:壅否 拼音:yōng fǒu
阻塞不通。 三国 蜀 诸葛亮 《为后帝伐魏诏》:“六合壅否,社稷不建。” 晋 荀勗 《省官议》:“凡发号施令典而当则安,倘有驳者,或致壅否。”词语解释:献替可否 拼音:xiàn tì kě fǒu
同“ 献可替否 ”。 《明史·职官志一》:“ 中极殿 大学士……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词语解释:献可替否 拼音:xiàn kě tì fǒu
进献可行者,废去不可行者。谓对君主进谏,劝善规过。亦泛指议论国事兴革。语出《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后汉书·胡广传》:“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 前蜀 贯休 《行路难》诗:“或偶因片言隻字登第光二亲,又不能献可替否航要津。”《明史·刘宗周传》:“今日当……以庶政归部、院,以献可替否予言官。”亦省作“ 献替 ”、“ 献可 ”。 汉 蔡邕 《幽冀二州刺史久缺疏》:“官以议为名,职以身为贵,智浅谋漏,无所献替。” 晋 陆云 《言事者启使复校诸官财用启》:“臣备位大臣,职在献可,苟有管见,敢不尽规。” 孙中山 《建国方略·民权初步》:“报告当用简单明白之言辞,有时须陈己见者,则统结以献替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