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吞声 拼音:tūn shēng
(1).不出声;不说话。 汉 马融 《长笛赋》:“于时也, 緜驹 吞声, 伯牙 毁絃。”《后汉书·宦者传·曹节》:“羣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唐 刘禹锡 《谢门下武相公启》:“吞声咋舌,显白无路。”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三折:“一个个都吞声儿就牢狱。” 刘半农 《耻辱的门》诗:“我呢?我除吞声承受外,那空气,你的上帝所造的空气,还肯替我的呻吟,颤动出一半个低微的声浪么?”
(2).无声地悲泣。 唐 杜甫 《哀江头》诗:“ 少陵 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 曲江 曲。” 宋 贺铸 《忆秦娥》词:“王孙何许音尘絶,柔桑陌上吞声别。”《三国演义》第三回:“帝与王伏至四更,露水又下,腹中飢馁,相抱而哭;又怕人知觉,吞声草莽之中。”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是四种人……怙势作威,足使人敲髓洒膏,吞声泣血。”词语解释:吞吐 拼音:tūn tǔ
(1).吞进和吐出。比喻出纳、隐现、聚散等变化。 南朝 宋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吞吐百川,写泄万壑。” 唐 卢仝 《月蚀》诗:“奈何万里光,受此吞吐厄。” 宋 范成大 《望海亭赋》:“惊玉池之破碎,漾银盘而吞吐。”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城南录》:“烟靄云涛,吞吐变化。” 赵光荣 《里湖纪游》诗:“神物在天池,烟云与吞吐。”
(2).指道家的吐纳之术。 晋 葛洪 《抱朴子·极言》:“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
(3).倾诉;谈吐。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二折:“难吞吐,没气路,短嘆长吁。愁肠似火,雨泪如珠。” 清 江炳炎 《念奴娇·雍正甲辰》词:“因念煖酒扶春,含毫意邈,吞吐淹羣雅。”
(4).言语支吾,含混不清。 明 单本 《蕉帕记·议婚》:“我适纔言词吞吐,思歟,这姻缘可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生方读,惊问所来,词涉吞吐。” 老舍 《赵子曰》第二十:“作官的时候出锋头是心里的劲儿,越吞吐掩抑越见长处。”词语解释:吞舟 拼音:tūn zhōu
吞舟之鱼的略语。常以喻人事之大者。《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彼埳井之潢污,固不容夫吞舟。”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征伐》:“褒秋毫之善,解吞舟之网。” 元 周德清 《沉醉东风·有所思》曲之四:“藏剑心肠利己,吞舟度量容谁?” 清 钱大昕 《过安阳有感韩平原事》诗:“如何一卷姦臣传,却漏吞舟 史太师 。”参见“ 吞舟之鱼 ”。
词语解释:吞舟之鱼 拼音:tūn zhōu zhī yú
能吞舟的大鱼。常以喻人事之大者。《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碭而失水,则蚁能苦之。”《列子·杨朱》:“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鵠高飞,不集污池。”《汉书·酷吏传序》:“ 汉 兴,破觚而为圜,斲琱而为朴,号为罔漏吞舟之鱼。” 严复 《论世变之亟》:“吾顿八紘之网以收之,即或漏吞舟之鱼,而已暴鳃断鰭,頽然老矣。”词语解释:吞噬 拼音:tūn shì
(1).吞吃;吞咽。 晋 郭璞 《长蛇赞》:“长虵百寻,厥鬣如彘。飞羣走类,靡不吞噬。”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初, 刘闢 有心疾,人自外至,輒如吞噬之状。”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鸭颠其颈,作吞噬状。” 孙犁 《秀露集·戏的梦》:“这就象风沙摧毁了花树……鹰枭吞噬了飞鸟。”
(2).犹吞并,兼并。《后汉书·南匈奴传》:“降及后世,翫为常俗,终於吞噬神乡,丘墟帝宅。”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 臧洪 、 陶谦 、 刘虞 、 孙瓚 ,生於季末,自相吞噬。” 宋 陆游 《〈傅给事外制集〉序》:“ 建炎 中,大驾南渡,虏吞噬不遗力。”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谋吴》:“ 夫差 有吞噬之志,寡人乏拒敌之谋。”
(3).比喻消溶,湮灭。 茅盾 《昙》:“她觉得只有空虚和寂寞在她周围扩展着,包围了她,吞噬了她。” 常任侠 《吴淞》诗:“我为这些海波所吞噬,所振撼。”词语解释:吞钩
亦作“ 吞鉤 ”。 吞下钓钩。常比喻受骗上当。 汉 张衡 《归田赋》:“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 唐 元稹 《冬夜怀李侍御》诗:“簪裾詎几许,累创吞钩鱼。”词语解释:吞并 拼音:tūn bìng
亦作“ 吞併 ”。 并吞,兼并。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潧水》:“然地理参差,土无常域。随其强弱,自相吞并。” 唐 罗隐 《自贻》诗:“ 汉武 巡游虚轧轧, 秦皇 吞併谩驱驱。” 明 无名氏 《临潼斗宝》第一折:“目今 楚国 平公 即位,天下十八国诸侯,各相吞併。” 周恩来 《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草案的特点》:“这种做法显然不同于军阀制度的吞并排挤。”词语解释:吞炭 拼音:tūn tàn
(1).指吞咽火炭毁嗓子。《尸子》卷下:“昔 夏桀 之时……曼声吞炭,内阑而不歌,飞鸟鎩翼,走兽决蹄。”
(2).谓报恩。用 豫让 吞炭事。《梁书·侯景传》:“福禄官荣,自是天爵,劳而后受,理不相干,欲求吞炭,何其谬也!” 唐 周匡物 《及第后谢座主》诗:“中夜自将形影语,古来吞炭是何人!”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 冯当世 ﹞早年薄游里巷,夜为街卒所繫, 鄂 守 王素 亟释之…… 冯 貽以诗,有‘吞炭难忘当日事,积薪深愧后来恩。’”参见“ 吞炭漆身 ”。
词语解释:吞炭漆身 拼音:tūn tàn qī shēn
战国 时, 豫让 受知于 智伯 。后, 韩 、 赵 、 魏 三家合力攻杀 智伯 。 豫让 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 赵襄子 ,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后以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復覩圣颜。”《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我这番举动,也就如古人的卧薪尝胆、吞炭漆身一般。”词语解释:吞牛 拼音:tūn niú
《尸子》卷下:“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鵠之鷇,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后因以“食牛”或“吞牛”比喻少年气概豪迈。 宋 王十朋 《潘岐哥》诗:“胸中之气已吞牛,开眼睛光如虎视。”亦泛指气概豪迈。 明 孙梅锡 《琴心记·誓志题桥》:“男儿汉壮气吞牛,丈夫志岂困荒丘?”词语解释:吞毡 拼音:tūn zhān
汉 苏武 于 武帝 天汉 初出使 匈奴 , 匈奴 欲降之, 武 不屈,被幽大窖中。断饮食, 武 啮雪,与毡毛并吞之。后徙 北海 ,杖节牧羊十九年。及还,须发尽白。事见《汉书·苏武传》。后以“吞毡”为坚贞不屈之典。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六:“ 纪文达 弔以七律二章,有云:‘ 延陵 掛剑心相许, 属国 吞毡志竟成。’” 苏曼殊 《落日》诗:“谁知 北海 吞毡日,不爱英雄爱美人。”词语解释:吞金 拼音:tūn jīn
吞下金子或金首饰(自杀)词语解释:吞象 拼音:tūn xiàng
(1).比喻志气高。 宋 刘宰 《次圣与小儿啖虎脯篇》诗:“弗説螺螄小,可以吞大象。”
(2).比喻贪婪狠毒。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曲:“吞象心肠,歹伎俩;穀中添粃屑,米内插粗糠。”词语解释:吞凤 拼音:tūn fèng
(1).传说 汉 扬雄 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于经上。事见《西京杂记》卷二。后因以“吐凤”或“吞凤”称美擅长著作。 唐 李商隐 《为濮阳公陈许举人自代状》:“人惊吞凤之才,士切登龙之誉。” 唐 李群玉 《感兴》诗之一:“ 子云 吞白凤,遂吐《太玄》书。”
(2).犹吞鸟。 宋 刘克庄 《沁园春·七和》词:“便做些功业,胜穷措大,聚萤 武子 ,吞凤 君章 。”自注:“ 罗含 字 君章 。”详“ 吞鸟 ”。
词语解释:吞鸟 拼音:tūn niǎo
《晋书·文苑传·罗含》:“﹝ 罗含 ﹞尝昼卧,梦一鸟文彩异常,飞入口中,因起惊説之。 朱氏 (其母)曰:‘鸟有文彩,汝后必有文章。’自此后藻思日新。”后即用为文思灿然之典。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无射九月》:“才过吞鸟之声,德迈怀皎之智。” 唐 李瀚 《蒙求》诗:“ 罗含 吞鸟, 江淹 梦笔。”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卷二:“虽有吞鸟梦花之心手,莫能追述。”词语解释:吞悲 拼音:tūn bēi
隐忍悲痛。《南史·王藻传》:“吞悲茹气,无所逃诉。” 唐 白居易 《相和歌辞·反白头吟》:“胡为坐自苦,吞悲仍抚膺。” 唐 钱起 《同邬戴关中旅寓》诗:“吞悲问 唐举 :‘何路出屯蒙?’”词语解释:吞恨 拼音:tūn hèn
犹饮恨。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天道如何,吞恨者多。” 唐 卢照邻 《释疾文·悲夫》:“麟兮凤兮,自古吞恨无已!”词语解释:吞纳 拼音:tūn nà
汇合;容纳。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瀦为七百里,吞纳各殊状。” 宋 李纲 《论水便宜六事奏状》:“陂泽相接,自西徂东,地势倾下;加以雨潦,不能吞纳,则决溢东注。” 明 许浩 《两湖麈谈录》:“ 太湖 吞纳众流,犹人之腹。”词语解释:吞咽 拼音:tūn yàn
亦作“ 吞嚥 ”。
(1).咽下;不咀嚼而咽下。《穀梁传·隐公三年》“食者内壤” 晋 范宁 注:“凡所吐出者其壤在外,其所吞咽者壤入於内。” 艾芜 《印度洋风土画》:“麻面小伙子认真地说了之后,还吞嚥一大口唾液。”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多嚼嚼,不要囫囵吞咽。”
(2).隐忍而不吐露。 老舍 《四世同堂》三三:“他是个老实人,仿佛在最后的呼吸中还不肯多哼哼两声,在没了知觉的时候还吞咽着冤屈痛苦,不肯发泄出来。”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七:“﹝她﹞吃力地在想透露出一句久想要说的但是依然又被她吞咽了的话。”词语解释:吞鸟 拼音:tūn niǎo
《晋书·文苑传·罗含》:“﹝ 罗含 ﹞尝昼卧,梦一鸟文彩异常,飞入口中,因起惊説之。 朱氏 (其母)曰:‘鸟有文彩,汝后必有文章。’自此后藻思日新。”后即用为文思灿然之典。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无射九月》:“才过吞鸟之声,德迈怀皎之智。” 唐 李瀚 《蒙求》诗:“ 罗含 吞鸟, 江淹 梦笔。”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卷二:“虽有吞鸟梦花之心手,莫能追述。”词语解释:吞敌 拼音:tūn dí
消灭敌人。《吴子·料敌》:“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志在吞敌者,必加其爵列,可以决胜。”《魏书·薛虎子传》:“匪直戍士有丰饱之资,於国有吞敌之势。” 唐 顾况 《宛陵公署记》:“蹠劲弩,耀雄戟;吞敌如脯,戒心不啟。”词语解释:吞啮 拼音:tūn niè
亦作“ 吞嚙 ”。
(1).吞食。 清 袁枚 《新齐谐·禹王庙吞蛇》:“至树下,见有人,忽跃起三四丈,似欲吞嚙者。”
(2).湮灭。 王西彦 《古屋》第三部四:“如果她不快活,忧虑早会把他吞啮掉。”
(3).吞并。词语解释:吞气 拼音:tūn qì
道家指仙人食气。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吞气断穀,可得百日以还。” 汉 郭宪 《洞冥记》卷一:“吾却食吞气,已九千餘岁。”词语解释:吞灭 拼音:tūn miè
(1).并吞消灭。《汉书·王莽传中》:“ 莽 志方盛,以为四夷不足吞灭。” 晋 潘岳 《为贾谧作赠陆机》诗:“强 秦 兼并,吞灭四隅。” 宋 苏辙 《七代论》:“其兵不足以相吞灭。”《明史·外国传四·琉球》:“当是时, 日本 方强,有吞灭之意。” 毛泽东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四章:“﹝ 日本 ﹞无限止地吞灭全 中国 是不可能的。”
(2).犹包容。 宋 苏轼 《又次前韵赠贾耘老》:“ 具区 吞灭三州界,浩浩汤汤纳千派。”
(3).喻淹没。 郭沫若 《金刚坡下》:“她低下头去,吻着她自己的婴儿,就以那样的姿势,被夜境吞灭了去。” 沙汀 《航线》:“波涛汹涌着,血和火汹涌着,好象就要吞灭掉这一切的不平。”词语解释:吞墨 拼音:tūn mò
北齐 于正旦劳诸郡上计吏。劳毕,赐纸命陈事宜。书迹滥劣者罚饮墨水一升。事见 唐 韩鄂 《岁华纪丽·元日》。后以为习字之典。 清 钱谦益 《答书砚》诗:“晴窻洗胃还吞墨,永日撑肠欲煮书。”词语解释:吞蚀 拼音:tūn shí
(1).吞食;侵吞。《清史稿·兵志三》:“令统兵大臣一律严核,不得有吞蚀空额诸弊。”
(2).比喻消溶。 宋 韩维 《答原甫试墨见诒》诗:“君先得之写大句,光与目彩相吞蚀。” 艾芜 《山峡中》:“江上横着铁链作成的索桥……终于渐渐吞蚀在夜色中了。”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六:“ 丁宁 看父亲已经给苦闷吞蚀了一半,心里便冰凉了。”词语解释:吞嚼 拼音:tūn jiáo
(1).吞食;吞入口中咀嚼。 元 方回 《估客乐》诗:“诸宝下输龙王宫,鰕蟹龟黿恣吞嚼。”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服无核枣法》:“指挥赤童,握枣见授,口吞嚼而嚥之。”
(2).犹吞并。《三国志·蜀志·郤正传》:“ 姬 衰道缺,霸者翼扶; 嬴氏 惨虐,吞嚼八区。”
(3).比喻淹没,改变。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京兆府解送》:“暨 咸通 、 乾符 ,则为形势吞嚼,临制近,同及第,得之者互相夸诧。”词语解释:吞食 拼音:tūn shí
(1).吞吃。不咀嚼而咽下。《后汉书·仲长统传》:“屠裂天下,吞食生人。” 杨朔 《风暴》:“ 赵区长 抓起窝窝头,大口地吞食。”
(2).比喻大量地吸收。 巴金 《奴隶的心》:“我非常用功,我盲目地尽量吞食学校给我的知识。”
(3).吞并。《孔丛子·执节》:“今 秦 有吞食天下之心。”
(4).比喻淹没。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濡水》:“昔在 汉 世,海水波襄,吞食地广,当同 碣石 苞沦洪波也。”
(5).侵吞,非法占有。 夏衍 《呵,这一百年》:“资产阶级吞食了工人斗争的果实。”词语解释:吞航 拼音:tūn háng
犹吞舟。 晋 左思 《吴都赋》:“长鲸吞航,修鯢吐浪。”词语解释:吞服 拼音:tūn fú
吞下。例如:该药在睡前半小时吞服。词语解释:吞舌 拼音:tūn shé
(1).断舌自吞。《燕丹子》卷中:“ 田光 谓 荆軻 曰:‘盖闻士不为人所疑……是疑而生於世, 光 所羞也。’向 軻 吞舌而死。”
(2).喻不言。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若使下官事非其虚,罪得其实,亦当钳口呑舌,伏匕首以殞身。”词语解释:吞笔 拼音:tūn bǐ
犹含毫。比喻构思为文。 唐 元稹 《郊天日五色祥云赋》:“补天者,虽欲抑之而不出,吞笔者,安可寝之而无赋?” 唐 元稹 《送东川马逢侍御使回十韵》:“思涌曾吞笔,投虚惯用刀。词锋倚天剑,学海驾云涛。”词语解释:吞咀 拼音:tūn zuǐ
吞食。《南史·刘穆之传》:“力敌势均,终相吞咀。”词语解释:吞楼
侵吞词语解释:吞纵 拼音:tūn zòng
指 秦国 。 秦 灭合纵之六国,故称。《文选·陆机〈演连珠〉》:“吞纵之强,不能反蹈海之志。” 李善 注:“吞纵,谓 秦 也。六国为纵而 秦 灭之,故曰吞纵。”词语解释:吞蛭 拼音:tūn zhì
春秋 楚惠王 (一说 楚庄王 )食寒葅,有蛭,恐司厨者获罪,乃暗吞之。事见 汉 贾谊 《新书·春秋》。后以颂王者宽仁待下。《旧唐书·姚崇传》:“ 楚王 吞蛭,厥疾用瘳……皆志在安人,思不失礼。”《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三年》:“昔 楚庄 吞蛭而愈疾, 孙叔 杀蛇而致福。”词语解释:吞声忍气 拼音:tūn shēng rěn qì
强忍气愤而不出声。 明 沉采 《千金记·受辱》:“嘆时乖教我吞声忍气,怯中情笑伊家村鄙。”《红楼梦》第六九回:“説不得且吞声忍气,将好颜面换出来遮饰。”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对强者它是弱者,但对更弱者它却还是强者,所以有时虽然吞声忍气,有时仍可以耀武扬威。”词语解释:吞风饮雨 拼音:tūn fēng yǐn yǔ
犹言餐风宿露。形容四处奔波,生活艰辛。 明 袁宏道 《乞改稿二》:“急莫急於国课,去年职开徵之始,昼夜焦蒿,吞风饮雨,仅得免於参罚。”词语解释:吞九鼎 拼音:tūn jiǔ dǐng
谓灭国。《文选·谢瞻〈张子房诗〉》:“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殤。” 李善 注:“《史记》曰: 秦 取 周 九鼎宝器而迁 西周 。”参见“ 九鼎 ”。
词语解释:九鼎 拼音:jiǔ dǐng
(1).相传 夏禹 铸九鼎,象征九州, 夏 商 周 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战国 时, 秦 楚 皆有兴师到 周 求鼎之事。 周显王 时,九鼎没於 泗水 彭城 下。 唐 武后 、 宋徽宗 也曾铸九鼎。《史记·封禅书》:“ 禹 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 夏 商 。 周 德衰, 宋 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后亦以九鼎借指国柄。 南朝 宋 谢瞻 《张子房诗》:“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殤。” 宋 杨万里 《读严子陵传》诗:“早遣 阿瞒 移九鼎,人间何处有 严陵 。”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诸经有《法华》,王者之有九鼎,家业之有总帐簿也。”
(2).喻分量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先生 一至 楚 ,而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 司马贞 索隐:“言 毛遂 至 楚 ,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言为天下所重也。” 宋 黄庭坚 《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声名九鼎重,冠盖万夫望。” 明 张煌言 《怀古》诗:“人定能胜天,一言重九鼎。”词语解释:吞哀 拼音:tūn āi
隐忍悲伤。《南史·儒林传·沉文阿》:“今君臣吞哀,兆庶抑割,岂同於惟新之礼乎?”词语解释:吞刀吐火 拼音:tūn dāo tǔ huǒ
传统杂技和戏法之一。 汉 张衡 《西京赋》:“吞刀吐火,云雾杳冥。”《晋书·隐逸传·夏统》:“ 丹 珠 乃拔刀破舌,吞刀吐火,云雾杳冥,流光电发。”《旧唐书·音乐志二》:“ 后魏 北齐 亦有鱼龙辟邪、鹿马仙车、吞刀吐火……种瓜拔井之戏。”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近来便是走索、缘竿、抛丸、倒立、吞刀、吐火等等奇妙的把戏,也都看得毫无意味。”词语解释:吞占 拼音:tūn zhàn
侵吞,侵占。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一折:“那厮每一个个贼心贼意,只待要吞佔我的家私。”词语解释:吞爻 拼音:tūn yáo
语本《三国志·吴志·虞翻传》“﹝ 翻 ﹞又为《老子》《论语》《国语》训注,皆传於世” 裴松之 注引《虞翻别传》:“ 翻 初立《易》注,奏上曰:‘臣闻六经之始,莫大阴阳……又臣郡吏 陈桃 梦臣与道士相遇,放髮披鹿裘,布《易》六爻,挠其三以饮臣,臣乞尽吞之。’”后因以“吞爻”为精于易学的典故。《增补事类统编·人事·梦上》:“ 吴 士吞爻,每以知经自任; 汉 臣献赋,宁缘赐锦而来。” 清 吴伟业 《赠学易友人吴燕馀》诗:“吞爻梦逐 虞生 放,端策占成 屈子 穷。”词语解释:吞声饮泣 拼音:tūn shēng yǐn qì
形容不出声地悲泣。《水浒传》第九八回:“ 琼英 知了这个消息,如万箭攒心,日夜吞声饮泣,珠泪偷弹。”《红楼梦》第九十回:“﹝ 岫烟 ﹞正在吞声饮泣,看见 凤姐 那边的 丰儿 送衣裳过来。”词语解释:吞纸抱犬 拼音:tūn zhǐ bào quǎn
吞纸充饥,抱犬御寒。形容家贫好学。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朱詹 ﹞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氊被,抱犬而卧。”词语解释:吞声饮气 拼音:tūn shēng yǐn qì
犹吞声忍气。《隋书·儒林传·王孝籍》:“怀抱之内,冰火鑠脂膏……安可齰舌缄唇,吞声饮气?”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公荐》:“仄陋之下,吞声饮气,何足算哉!”词语解释:吞声饮恨 拼音:tūn shēng yǐn hèn
谓抱恨无言。语本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太平广记》卷三○九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蒋琛》:“吞声饮恨兮语无力,徒扬哀怨兮登歌筵。” 清 湘灵子 《轩亭冤·哭墓》:“从今后惹得俺吞声饮恨,凭弔秋坟!”词语解释:吞舟之鱼 拼音:tūn zhōu zhī yú
能吞舟的大鱼。常以喻人事之大者。《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碭而失水,则蚁能苦之。”《列子·杨朱》:“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鵠高飞,不集污池。”《汉书·酷吏传序》:“ 汉 兴,破觚而为圜,斲琱而为朴,号为罔漏吞舟之鱼。” 严复 《论世变之亟》:“吾顿八紘之网以收之,即或漏吞舟之鱼,而已暴鳃断鰭,頽然老矣。”词语解释:吞舟是漏 拼音:tūn zhōu shì lòu
本谓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南史·陈庆之传》:“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亦作“ 吞舟漏网 ”。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秦始皇》:“宽斯严,简斯定,吞舟漏网,而不敢再触梁笱者何也?”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立宪》:“吞舟漏网任纵横,賸几百个鯤鰍併命。”参见“ 吞舟之鱼 ”。
词语解释:吞舟之鱼 拼音:tūn zhōu zhī yú
能吞舟的大鱼。常以喻人事之大者。《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碭而失水,则蚁能苦之。”《列子·杨朱》:“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鵠高飞,不集污池。”《汉书·酷吏传序》:“ 汉 兴,破觚而为圜,斲琱而为朴,号为罔漏吞舟之鱼。” 严复 《论世变之亟》:“吾顿八紘之网以收之,即或漏吞舟之鱼,而已暴鳃断鰭,頽然老矣。”词语解释:吞符翕景 拼音:tūn fú xī jǐng
谓道者吞符箓,服日霞。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或直坐一山,修经用法,吞符翕景处七元者,亦皆能致道。”词语解释:吞没 拼音:tūn mò
(1).谓将他人或公共的财物据为己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那么那七八十吨的价,他一齐吞没了。”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八章:“她犹疑着是吞没了呢,还是重新缝进裾角里去?”
(2).犹吞食。 叶圣陶 《未厌集·小病》:“那房间又象个寂寞的怪物,张开了嘴只想吞没人。”
(3).淹没;笼罩。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之二》:“有许多文艺家向新的山崩地塌般的大波冲进去,乃仍被吞没,或者受伤。”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远近的山和所有工点,都让白茫茫的雾气吞没了。”词语解释:吞暴 拼音:tūn bào
掠夺,糟蹋。《新唐书·李寰传》:“贼锋不可婴,而 乐寿 、 博野 截然峙中者累岁,梗其吞暴,议者以为难。”词语解释:吞搂 拼音:tūn lōu
犹侵吞。 浩然 《艳阳天》第一三一章:“你让我倒卖粮食,还吞搂我的小米子。” 浩然 《艳阳天》第一三四章:“结果 马之悦 起了不良之意,把小米子全部给吞搂了。”词语解释:吞言咽理 拼音:tūn yán yān lǐ
谓不敢声张和申辩。《南史·王藻传》:“其人虽众,然皆患彰遐邇,事隔天朝,故吞言咽理,无敢论诉。”词语解释:吞景 拼音:tūn jǐng
服食日霞。道家修炼之术。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若能守道不动,服气吞景以镇五藏者,亦能得地仙,长生不死。”词语解释:吞赃
犹贪赃。 南朝 梁 沉约 《忏悔文》:“或盗人园实,或偷人芻豢,弱性蒙心,随喜讚悦,受分吞贜,皎然不昧。”词语解释:吞舟漏网 拼音:tūn zhōu lòu wǎng
见“ 吞舟是漏 ”。
词语解释:吞舟是漏 拼音:tūn zhōu shì lòu
本谓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南史·陈庆之传》:“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亦作“ 吞舟漏网 ”。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秦始皇》:“宽斯严,简斯定,吞舟漏网,而不敢再触梁笱者何也?”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立宪》:“吞舟漏网任纵横,賸几百个鯤鰍併命。”参见“ 吞舟之鱼 ”。
词语解释:吞舟之鱼 拼音:tūn zhōu zhī yú
能吞舟的大鱼。常以喻人事之大者。《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碭而失水,则蚁能苦之。”《列子·杨朱》:“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鵠高飞,不集污池。”《汉书·酷吏传序》:“ 汉 兴,破觚而为圜,斲琱而为朴,号为罔漏吞舟之鱼。” 严复 《论世变之亟》:“吾顿八紘之网以收之,即或漏吞舟之鱼,而已暴鳃断鰭,頽然老矣。”词语解释:吞据 拼音:tūn jù
吞并,占据。 康有为 《大同书》绪言:“已而强国有 法 者吞据 安南 , 中国 救之,船沉於 马江 ,血蹀於 谅山 。”词语解释:吞声忍泪 拼音:tūn shēng rěn lèi
形容强忍悲伤。《敦煌曲子词·破阵子》:“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 清 伤时子 《苍鹰击·题词》:“冷尽初心恨未休,吞声忍泪几春秋?”词语解释:吞炭漆身 拼音:tūn tàn qī shēn
战国 时, 豫让 受知于 智伯 。后, 韩 、 赵 、 魏 三家合力攻杀 智伯 。 豫让 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 赵襄子 ,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后以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復覩圣颜。”《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我这番举动,也就如古人的卧薪尝胆、吞炭漆身一般。”词语解释:吞夺 拼音:tūn duó
侵吞掠夺。 宋 范仲淹 《与晏尚书》:“二 浙 之俗,躁而无刚。豪者如虎,示之以文;弱者如鼠,存之以仁,吞夺之害,稍稍而息。”词语解释:吞云吐雾 拼音:tūn yún tǔ wù
《梁书·沉约传》:“始飡霞而吐雾,终凌虚而倒影。”形容道家的绝谷养气。后乃以“吞云吐雾”形容吸鸦片或吸烟,多寓讥讽。《黑籍冤魂》第一回:“那富贵的人家,依旧的吞云吐雾,一些也不要着急。” 许世友 《万源保卫战》:“那些一支烟枪、一支步枪的 川 军正在吞云吐雾的时候,我们便束装出发了。”词语解释:吞刀刮肠 拼音:tūn dāo guā cháng
喻痛下决心改过自新。《南史·荀伯玉传》:“若许某自新,必吞刀刮肠,饮灰洗胃。”词语解释:吞吃 拼音:tūn chī
(1).不加咀嚼而咽下。 茹志鹃 《澄河边上》:“水里仿佛埋伏着许多看不见的猛兽,随时会把人吞吃下去。”
(2).犹侵吞,非法占有。《扬州评话选·武松打虎》:“他想吞吃来人的银子,以多报少。”词语解释:吞吞吐吐 拼音:tūn tūn tǔ tǔ
形容有话不直说或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的样子。《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官场现形记》第六回:“然而那一种吞吞吐吐的情形,已被 蒋福 看透。” 鲁迅 《〈三闲集〉序言》:“那些吞吞吐吐,没有胆子直说的话,都载在《而已集》里。”词语解释:吞剑伎 拼音:tūn jiàn jì
我国传统杂技之一。《旧唐书·音乐志二》:“ 梁 有长蹻伎,掷倒伎,跳剑伎,吞剑伎,今并存。”词语解释:吞剥 拼音:tūn bō
(1).侵吞剥削。《南齐书·孔稚珪传》:“獷情浊气,忍并生灵,昏心狠态,吞剥氓物。” 清 谭嗣同 《仁学》三五:“伈伈俔俔,为大盗乡愿吞剥愚弄。” 毛泽东 《论持久战·兵民是胜利之本》:“那时它只剩下了向弱者吞剥的一条路。”
(2).生吞活剥。比喻不加领会,生硬套用。 鲁迅 《华盖集·答KS君》:“大约 章士钊 还不过熟读了几十篇 唐 宋 八大家文,所以模仿吞剥,看去还近于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