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循吏 拼音:xún lì
守法循理的官吏。《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唐 张说 《奉和赐崔日知》诗:“明主徵循吏,何年下凤凰?”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文说·史体因革》:“传之为体,大抵记公卿之行事, 迁 始传《循吏》, 晋 曰《良吏》。”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袁随园》:“平心而论,其为宰时,清勤明快,无愧循吏。” 章炳麟 《訄书·通法》:“一郡之吏,无虑千人,皆承流修职,故举事易而循吏多。”词语解释:作吏 拼音:zuò lì
谓担任官职。 晋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 唐 高适 《封丘县》诗:“乍可狂歌草泽中,寧可作吏风尘下。”词语解释:小吏 拼音:xiǎo lì
职位很低的官员。《史记·李斯列传》:“年少时,为郡小吏。” 三国 魏 曹植 《与吴季重书》:“可令憙事小吏,讽而诵之。” 宋 梅尧臣 《李廷老祠部寄荆柑子》诗:“踏雪衝风驰小吏,带霜连叶寄黄柑。” 茅盾 《长途》一:“京戏里面习见的一种 宋 明 小吏的印象,几次的浮上心来。”词语解释:官吏 拼音:guān lì
官员。亦为政府工作人员的总称。《墨子·号令》:“官吏豪杰与计坚守者,十人,及城上吏比五官者,皆赐公乘。”《史记·秦始皇本纪》:“於是 二世 乃遵用 赵高 ,申法令。乃阴与 赵高 谋曰:‘大臣不服,官吏尚彊,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奈何?’” 宋 苏轼 《喜雨亭记》:“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於庭。” 清 孙枝蔚 《咏物诗·蠹鱼》:“字汝曰蠹汝不耻,真同官吏剧贪侵。” 毛泽东 《〈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序》:“ 寻邬 调查找的是一部分中级干部,一部分下级干部,一个穷秀才,一个破产了的商会会长,一个在知县衙门管钱粮的已经失了业的小官吏。”词语解释:俗吏 拼音:sú lì
才智凡庸的官吏。 汉 贾谊 《治安策》:“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篋,而不知大体。”《汉书·儿宽传》:“异日, 汤 见上。问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谁为之者?’ 汤 言 儿宽 。” 清 钱谦益 《福建泉州府知府赵士许授中宪大夫制》:“尔为郡一出於仁人、学士之为,而絶去鄙儒、俗吏之习,其亦有前政之思乎?” 郭沫若 《革命春秋·归去来·达夫的来访》:“我看 达夫 的使命依然是做个文艺作家,与其为俗吏式的事务所纠缠,倒应该随时随地去丰富自己的作家的生命。”词语解释:傲吏 拼音:ào lì
不为礼法所屈的官吏。 晋 郭璞 《游仙》诗:“ 漆园 有傲吏, 莱氏 有逸妻。” 唐 郎士元 《送元诜还丹阳别业》诗:“已知成傲吏,復见解朝衣。” 宋 陆游 《上虞逆旅见旧题岁月感怀》诗:“ 漆园 傲吏犹非达,物我区区岂足齐。” 明 陈子龙 《种柳篇》诗:“ 彭泽 漫能称傲吏,阳关无处寄悲歌。”词语解释:故吏 拼音:gù lì
(1).曾经担任官吏的人。《汉书·昭帝纪》:“冬,发习战射士诣 朔方 ,调故吏将屯田 张掖郡 。” 颜师古 注:“故吏,前为官职者。”《汉书·尹翁归传》:“会 田延年 为 河东 太守,行县至 平阳 ,悉召故吏五六十人。”
(2).原来的属吏。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一》:“ 袁 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徧於天下。”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定谥》:“太常博士掌謚。职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録行状,申尚书省。” 清 赵翼 《哭果毅阿公病殁于军》诗之二:“独悲丹旐还都日,故吏无由奠一觴。”词语解释:关吏 拼音:guān lì
(1).指管理关市或守关口的官吏。《韩非子·内储说上》:“ 衞嗣公 使人为客过关市,关市苛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吏乃舍之。” 陈奇猷 集释:“关吏,关市之属吏也。” 北齐 颜之推 《从周入齐夜度砥柱》诗:“马色迷关吏,鷄鸣起戍人。” 唐 岑参 《函谷关歌》:“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关索》:“盖前代凡遇高埠置关,关吏备索,以挽舁者,故以名耳。”
(2).指海关的官吏。 清 龚自珍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於是有关吏送难者曰:不用呢羽、鐘表、燕窝、玻璃、税将絀。” 清 丘逢甲 《汕头海关歌寄伯瑶》:“先生在关非关吏,我欲从之问关事。”词语解释:园吏 拼音:yuán lì
(1).管理园囿的官吏。 唐 杜甫 《园官送菜》诗:“园吏未足怪,世事固堪论。”
(2).指 庄子 。因其曾为 漆园 吏,故以园吏称之。 唐 岑文本 《龙门山三龛记》:“八儒三墨之所称,其人填邱壠; 柱史 、 园吏 之所述,其旨犹糠粃矣。”按,柱史,指 老子 , 老子 曾官 周 柱下史。词语解释:长吏 拼音:zhǎng lì
(1).旧称地位较高的官员。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长吏隳官,贤士失志。”《汉书·景帝纪》:“吏六百石以上,皆长吏也。”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长,大也;六百石位大夫。” 唐 陈鸿 《长恨歌传》:“而恩泽势力,则又过之,出入禁门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
(2).指州县长官的辅佐。《汉书·百官公卿表》:“﹝县﹞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 唐 王维 《送缙云苗太守》诗:“手疏谢明王,腰章为长吏。”《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会稽 长吏闻新太守将到,大发人夫,修治道路。”词语解释:候吏 拼音:hòu lì
(1).即候人。古代掌管整治道路稽查姦盗,或迎送宾客的官员。《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臣居 齐 荐三人,一人得近王,一人为县令,一人为候吏。及臣得罪……候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不止。”
(2).多指驿吏。 唐 刘禹锡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诗:“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词语解释:良吏 拼音:liáng lì
贤能的官吏。 汉 晁错 《上书言募民徙塞下》:“虽有材力,不得良吏,犹亡功也。”《陈书·周确传》:“﹝ 确 ﹞为政平允,称为良吏。” 清 钱谦益 《兵科给事中明时举授徵仕郎》:“爬剔疾苦,扶养小弱,可谓良吏矣!”词语解释:人吏 拼音:rén lì
(1).百姓与吏胥。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勇於杀害,人吏不聊生。” 唐 岑参 《送江陵泉少府赴任便呈卫荆州》诗:“神仙吏姓 梅 ,人吏待君来。”
(2).官吏。《韩诗外传》卷五:“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
(3).特指下级官吏。 唐 韩愈 《潮州请置乡校牒》:“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耳未尝闻《鹿鸣》之歌。”词语解释:县吏 拼音:xiàn lì
县之吏役。《管子·大匡》:“凡县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婴 已而试补县吏。”《汉书·卫青传》:“﹝ 郑季 ﹞以县吏给事侯家。” 唐 韩愈 《赠崔复州序》:“幽远之小民,其足跡未尝至城邑,苟有不得其所,能自直于乡里之吏者鲜矣;况能自辨于县吏乎?”词语解释:廉吏 拼音:lián lì
清廉守正的官吏。《史记·滑稽列传》:“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东观汉记·周泽传》:“ 北地 太守 廖信 贪污下狱。詔以 信 田宅、奴婢、钱财,赐廉吏太常 周泽 。”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幸际圣明,直道之获伸如此,廉吏之可为如此!”词语解释:散吏 拼音:sàn lì
闲散的官吏。指有官阶而无职事的官员。《后汉书·胡广传》:“ 广 少孤贫,亲执家苦。长大,随辈入郡为散吏。” 唐 李颀 《裴尹东溪别业》诗:“清欢信可尚,散吏亦何有。” 宋 范仲淹 《酬滕子京同年》诗:“ 谢 家风雅若为酬,散吏方躭海上游。”词语解释:府吏 拼音:fǔ lì
(1).官吏。《淮南子·主术训》:“府吏守法,君子制义。” 唐 苏颋 《奉和圣制途次旧居》诗:“府吏趋宸扆,乡耆捧帝车。”
(2).指州郡长官的属吏。《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词语解释:百吏 拼音:bǎi lì
指公卿以下众官。《国语·周语上》:“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荀子·强国》:“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韩诗外传》卷六:“如是则羣下百吏,莫不脩己,然后敢安仕。”词语解释:酷吏 拼音:kù lì
指滥用刑法残害人民的官吏。《史记·酷吏列传》:“ 高后 时,酷吏独有 侯封 ,刻轢宗室,侵辱功臣。”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 延嗣 见诗,遣酷吏诬陷 知之 ,破其家。”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酷吏滥杀无辜,到了群情过度紧张的时候,她(指 武则天 )也陆续杀一些酷吏来缓和形势。”词语解释:骑吏 拼音:qí lì
出行时随侍左右的骑马的吏员。《汉书·韩延寿传》:“ 延寿 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 唐 刘禹锡 《有感》诗:“骑吏尘未息,铭旌风已翻。”词语解释:津吏 拼音:jīn lì
古代管理渡口、桥梁的官吏。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椒丘訢 ﹞过 淮 津,欲饮马於津;津吏曰:‘水中有神。’” 宋 洪迈 《容斋三笔·李元亮诗启》:“ 蔡 自到官,即戒津吏门卒:凡士大夫往来,无问官高卑,必飞报,虽布衣亦然。” 清 赵翼 《守风遣闷》诗:“ 琵琶亭 畔雨如丝,津吏拦 江 一缆维。”词语解释:贪吏 拼音:tān lì
贪污的官吏。《荀子·强国》:“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众庶百姓皆以贪利争夺为俗,曷若是而可以持国乎?”《史记·滑稽列传》:“贪吏安可为也!”《隶释·汉楚相孙叔敖碑》:“贪吏而可为而不可为,廉吏而可为而不可为。” 明 方维仪 《出塞》诗:“小兵知有死,贪吏尚求钱。”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一:“霹靂一声,贪吏震慑。一府两县同时撤革,官方为之一肃。”词语解释:试吏 拼音:shì lì
出任官吏。《汉书·高帝纪上》:“及壮,试吏,为 泗上 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试用补吏。” 宋 刘敞 《得隐直书并闻将之洛阳》诗:“上书报闻罢,试吏何繾綣。” 徐一士 《一士类稿·谈吴士鉴》:“ 艺甫 则试吏 汴 中,湛冥廿载。”词语解释:将吏 拼音:jiāng lì
(1).军官。《尉缭子·攻权》:“进退不豪,纵敌不禽,将吏士卒,动静一身。”《汉书·武五子传赞》:“ 秦 将吏外畔,贼臣内发,乱作萧墙,祸成 二世 。”
(2).泛指文武官员。《唐律·捕亡》:“将吏追捕罪人。” 长孙无忌 疏议:“将吏已受使追捕者,谓见任武官为将,文官为吏。”词语解释:仙吏 拼音:xiān lì
仙界、天庭的职事人员。《西游记》第五回:“那 齐天府 下二司仙吏,早晚伏侍,﹝ 大圣 ﹞祇知日食三餐,夜眠一榻,无事牵萦,自由自在。”《西游记》第五回:“祇见 蟠桃园 土地、力士同 齐天府 二司仙吏,都在那里把门。” 明 陈梦璧 《寻幽珠玑岩饮甘泉》诗:“几许鮫人泣得出,但凭仙吏袖将归。”词语解释:从吏 拼音:cóng lì
(1).属吏。《史记·曹相国世家》:“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
(2).做官。 唐 苏颋 《授李全昌工部员外郎制》:“﹝ 李全昌 ﹞以文从吏,五材审用。”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一:“ 承奉公 倚 ,少无宦情,家人勉其从吏,初为 餘杭 尉。”词语解释:隐吏 拼音:yǐn lì
退隐的官吏。 唐 杜甫 《送裴二虬尉永嘉》诗:“隐吏逢 梅福 ,游山忆 谢公 。” 仇兆鳌 注:“《汉书》:‘ 梅福 , 九江 人,补 南昌 尉。 王莽 专政,一朝弃妻子去,隐於 会稽 ,至今传以为仙。’《汝南先贤传》称 郑钦 为吏隐。”词语解释:下吏 拼音:xià lì
低级官吏;属吏。《左传·哀公十五年》:“寡君使 盖 备説,弔君之下吏。”《史记·循吏列传》:“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宋 陆游 《谢梁右相启》:“伏念某乡校孤生,京尘下吏。”
交付司法官吏审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秦王 以为然,下吏治 非 。”《汉书·朱建传》:“人或毁 辟阳侯 , 惠帝 大怒,下吏,欲诛之。”词语解释:老吏 拼音:lǎo lì
(1).旧吏;精于吏事者。《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復见 汉 官威仪!’”《世说新语·德行》“ 管寧 、 华歆 共园中锄菜” 刘孝标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及 歆 为司徒,上书让 寧 , 寧 闻之,笑曰:‘ 子鱼 本欲作老吏,故荣之耳。’”
(2).熟谙公务案牍的胥吏。《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原来这书办,是本衙门刑房的一掌案的老吏,平日无论有甚么疑难大事,到他手里,没有完不了的案。”词语解释:漆园吏 拼音:qī yuán lì
指 庄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 者, 蒙 人也。名 周 , 周 尝为 蒙 漆园 吏。” 唐 独孤及 《得柳员外书代书戏答》诗:“説剑常宗 漆园 吏,戒严应笑 棘门 军。” 宋 梅尧臣 《夏虫》诗:“寄言 漆园 吏,已知鵾与鹏。”词语解释:案吏 拼音:àn lì
谓惩办下属官吏。《汉书·丙吉传》:“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輒予长休告,终无所案验…… 吉 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后人代 吉 ,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 吉 始。” 唐 杜牧 《上白相公启》:“ 邴吉 陋案吏於公庭, 袁安 不錮人於圣代。”词语解释:郡吏 拼音:jùn lì
郡守的属官。《汉书·酷吏传·严延年》:“ 延年 少学法律丞相府,归为郡吏。”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 赵元淑 以郡吏从班,见司徒而不拜。”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蛮判官盖郡吏,然蛮人慑服,惟其言是听。”词语解释:笔吏 拼音:bǐ lì
指担任书写职务的低级官吏。 唐 沉亚之 《祝楠木神文》:“及寤怪嘆,以告笔吏,扃曰:斯癘鬼也。”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笔吏疲於写録,僮隶奔走往来。” 宋 陆游 《南唐书·卢郢传》:“忽顾笔吏,口占使书,不窜易一字。”词语解释:郎吏 拼音:láng lì
郎官。 汉 王充 《论衡·佚文》:“夫以百官之众,郎吏非一,唯五人文善,非奇而何!”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郎吏明经,鴟鳶知礼,巡方省化,咸问高年。” 宋 陈善 《扪虱新话·爱观察怕大虫》:“ 元和 中,郎吏数人,省中饮酒,因话平生爱尚及憎怕者。”参见“ 郎官 ”。
词语解释:郎官 拼音:láng guān
(1).谓侍郎、郎中等职。 秦 代置郎中令,为皇帝左右亲近的高级官员。属官执掌护卫陪从、随时建议等。 西汉 因 秦 制不变。 东汉 以尚书台为行政中枢。其分曹任事者为尚书郎,职权范围扩大。 魏 、 晋 、 南北朝 时期,尚书郎官之制,略同于 汉 。 隋 分郎官为侍郎与郎。 唐 六部郎官,郎中之外,更置员外郎。 唐 以后郎官的设置,基本上无大变革。《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袁盎 曰﹞‘且陛下从 代 来,每朝,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輦受其言。’”《后汉书·明帝纪》:“ 馆陶公主 为子求郎,不许,而赐钱千万。﹝帝﹞谓羣臣曰:‘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是以难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裴安卿 做了郎官几年,陞任 襄阳 刺史。”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六·历代郎官》。
(2).湖名。在 汉阳城 东南。 宋 姜夔 《清波引》词序:“予久客 古沔 …… 郎官 、 大别 之幽处,无一日不在心目间。”参见“ 郎官湖 ”。
(3).指郎位星。 清 孙枝蔚 《式庐诗为石仲昭明府访方尔止处士而作》:“江天昨夜寒偏甚,忽有郎官过少微。”参见“ 郎位 ”。
词语解释:郎官湖 拼音:láng guān hú
湖名。本名 南湖 。在今 湖北 汉阳 。 唐 李白 流放 夜郎 ,与故人尚书郎 张谓 、 沔州 牧 杜公 、 汉阳 宰 王公 ,觞于 南湖 。 张 请 李白 为湖标一嘉名,以传不朽, 白 因举酒酹水,改 南湖 为 郎官湖 ,并赋《泛沔州城南郎官湖》诗,有句云:“四坐醉清光,为欢古来无。郎官爱此水,因号 郎官湖 。”参阅本诗序。
词语解释:郎位 拼音:láng wèi
(1).星座名。南宫(太微宫)五帝座后相聚的十五颗星,为一星座,称“郎位”。《史记·天官书》:“﹝五帝座﹞后聚一十五星,蔚然,曰郎位。” 张守节 正义:“郎位十五星,在太微中帝坐东北。”《资治通鉴·汉桓帝延熹七年》:“帝在 南阳 ,左右并通姦利,詔书多除人为郎,太尉 杨秉 上疏曰:‘太微积星,名为郎位,入奉宿卫,出牧百姓,宜割不忍之恩,以断求欲之路。’”
(2).指职居枢要的郎官之位。 明 宋濂 《拟诰命起结文·中书左司郎中》:“左司为中书纪网之地,賛襄治化,申明宪度,皆其责也。郎位之选,必择贤才。”词语解释:狱吏 拼音:yù lì
(1).旧时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孔子 相 卫 ,弟子 子皋 为狱吏,刖人足。”《汉书·张汤传》:“父见之,视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
(2).旧时管理监狱的小吏。《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勃 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牘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三国演义》第二九回:“原来狱吏皆敬信 于吉 , 吉 在狱中时,尽去其枷锁。”《西湖佳话·六桥才迹》:“恰又值 东坡 在狱中,自念众奸人虎视眈眈,料不能免……因将胸中苦楚做成一首,叫狱吏送与 子由 。”词语解释:黠吏 拼音:xiá lì
奸猾之吏。《汉书·尹翁归传》:“县县收取黠吏豪民,案致其罪,高至於死。” 唐 杜甫 《遣遇》诗:“奈何黠吏徒,渔夺成逋逃。” 明 唐顺之 《冬陈海防经略事疏》:“而知府 黄大节 ,贪黷有跡,昏眊无能,政成黠吏,贿满私槖,所宜亟为罢黜者也。”词语解释:刀笔吏 拼音:dāo bǐ lì
亦省作“ 刀笔 ”。 1.指掌文案的官吏。《战国策·秦策五》:“臣少为 秦 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汉书·张汤传》:“ 汤 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位三公,无以塞责。” 金 王若虚 《臣事实办》:“ 萧何 治 未央宫 事,论者不一……彼以刀笔吏监土木功,不能无过制者。”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迎驾》:“牛马风尘,暂屈何忧,刀笔吏丞相根由;人笑駡,我不羞。”
(2).指讼师。《扬州评话选·凤雏理事》:“ 耒阳县 地方虽小,刀笔不少,有人做状词试验 庞先生 的堂断如何。”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四十:“谁晓得 严律师 是个刀笔吏,一定是 绍兴 师爷。”词语解释:委吏 拼音:wěi lì
(1).古代管理粮仓的小官。《孟子·万章下》:“ 孔子 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 赵岐 注:“委吏,主委积仓廪之吏也。”
(2).泛指小吏。 汉 王充 《论衡·自纪》:“为乘田委吏,无於邑之心;为司空相国,无説豫之色。” 宋 沉辽 《次韵酬公夫》之二:“强从委吏心虽易,欲避宵人势亦难。” 清 蒲松龄 《代笏》诗:“委吏一饭难,感激结心胸。”词语解释:守吏 拼音:shǒu lì
守卫关隘的官吏。 唐 元结 《欸乃曲》之二:“唱橈欲过 平阳 戍,守吏相呼问姓名。” 唐 许棠 《过穆陵关》诗:“荒关无守吏,亦耻白衣过。”词语解释:香案吏 拼音:xiāng àn lì
指宫廷中随侍帝王的官员。 唐 元稹 《以州宅夸于乐天》诗:“我是 玉皇 香案吏,謫居犹得住 蓬莱 。” 宋 苏轼 《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诗:“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著玉堂仙。” 王文诰 辑注引《唐书·百官志》:“若仗在紫宸内阁,则起居舍人夹香案分立殿下。”词语解释:驿吏 拼音:yì lì
驿站的胥吏。 唐 李绅 《欲到西陵寄王行周》诗:“驛吏递呼催下缆,棹郎閒立道齐橈。”《旧唐书·王君廓传》:“在职多纵逸,长史 李玄道 数以朝宪胁之,惧为所奏,殊不自安。后追入朝,行至 渭南 ,杀驛吏而遁。” 清 詹应甲 《保安驿丞张焕死事》诗:“官卑未有如驛吏,驛吏千秋有生气。”词语解释:僚吏 拼音:liáo lì
属吏;属官。《周书·齐炀王宪传论》:“昔 张耳 、 陈餘 宾客厮役,所居皆取卿相。而 齐 之文武僚吏,其后亦多至台牧。异世同符,可谓贤矣。”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下:“ 雄 之僚吏尤之曰:‘ 莱公 尚气,奈何以此胜之!’” 清 龚自珍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以上三难,送难者皆天下黠猾游説,而貌为老成迂拙者也。 粤 省僚吏中有之,幕客中有之,游客中有之,商估中有之,恐绅士中未必无之,宜杀一儆百。”词语解释:能吏 拼音:néng lì
能干的官吏。《汉书·张敞传》:“ 望之 以为 敞 能吏,任治烦乱,材轻,非师傅之器。” 唐 杜甫 《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诗:“能吏逢联璧,华筵直一金。” 宋 陆游 《书〈空青集〉后》:“始为家贤子弟,中为时胜流,晚为能吏。” 王闿运 《〈衡阳县志〉序》:“娄典名郡,亦曰能吏,反復好乱,终陨其祀,述《王敬则列传》。”词语解释:文吏 拼音:wén lì
(1).文职官吏。《后汉书·光武帝纪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仗御武於文吏,委军政於儒生。” 宋 王安石 《取材》:“所谓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辞而已。”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 艺祖 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 宋 之尚文,端本乎此。”
(2).文法之吏。指执法吏。《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汉书·宣帝纪》:“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羣生也。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矣。”词语解释:山吏 拼音:shān lì
偏僻地区的小吏。 唐 项斯 《送顾少府》诗:“渔舟县前泊,山吏日高衙。” 宋 梅尧臣 《代书寄欧阳永叔四十韵》:“出饯陪双旆,方 蘄 歷广鄽,始生山吏敬,颇释利途邅。”词语解释:胥吏 拼音:xū lì
官府中的小吏。《北齐书·彭城王浟传》:“守令参佐,下及胥吏,行游往来,皆自賚粮食。” 唐 柳宗元 《梓人传》:“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续集·太祖右文》:“武人多不知书,案牘、法令、书判、行移悉仰胥吏。” 清 钱谦益 《与蒋明府论优免事宜》:“窃见所颁书册,似犹出胥吏笔牘,有意上下其手,未经台览者也。” 梁启超 《变法通议》:“官制不善,习非所用,用非所习,委权胥吏,百弊蝟起。”词语解释:法吏 拼音:fǎ lì
(1).古代司法官吏。《南齐书·孔稚珪传》:“法吏无解,既多谬僻,监司不习,无以相断,则法书徒明於帙里,寃魂犹结於狱中。” 清 顾炎武 《淮东》诗:“法吏逢上意,罗织及婴孩。”
(2).指狱吏。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词语解释:驭吏 拼音:yù lì
(1).指驾驭车马的役吏。《汉书·丙吉传》:“ 吉 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 吉 出,醉欧丞相车上。”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二:“驭吏追及之,则面目俱败,血肉模糊,不可辨识。”
(2).统御属吏。 清 蒲松龄 《代学师寿邑侯兴安周公六十序》:“驭吏则霆断霜威,爱民则春如冬日。” 清 周三燮 《责仆诗》:“用人道最难,将兵与驭吏。”词语解释:军吏 拼音:jūn lì
泛指军中的将帅官佐。《周礼·夏官·大司马》:“诸侯载旂,军吏载旗。” 郑玄 注:“军吏,诸军帅也。” 贾公彦 疏:“亦谓从军将至下伍长皆是军吏也。”《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初, 王莽 徵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 清 魏源 《〈圣武记〉叙》:“无一政能申军法,则佚民玩;无一材堪充军吏,则敖民狂。”词语解释:奸吏 拼音:jiān lì
枉法营私的官吏。《管子·七法》:“姦吏伤官法,姦民伤俗教。”《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騶忌子 曰:‘谨受令,请谨脩法律而督姦吏。’” 唐 李白 《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惠如春风,三月大化。姦吏束手,豪宗侧目。”《旧唐书·崔郾传》:“居内忧,释服为吏部员外。姦吏不敢欺,孤寒无援者未尝留滞,銓叙之美,为时所称。”词语解释:邸吏 拼音:dǐ lì
古代地方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新唐书·李德裕传》:“后除浮屠法,僧亡命多趣 幽州 , 德裕 召邸吏戒曰:‘为我谢 张仲武 , 刘从諫 招纳亡命,今视之何益?’ 仲武 惧,以刀授 居庸关 吏曰:‘僧敢入者斩!’”《宋史·刘奉世传》:“先是,进奏院每五日具定本报状,上枢密院,然后传之四方;而邸吏輒先期报下,或矫为家书,以入邮置。”词语解释:大吏 拼音:dà lì
(1).大臣;大官。《史记·秦始皇本纪》:“羣臣諫者以为诽谤,大吏持禄取容,黔首振恐。” 宋 苏洵 《上皇帝书》:“惟其大吏无所属,而莫为之长也,则课之所宜加。何者?其位尊,故课一人而其下皆可以整齐。”
(2).称独当一面的地方官。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骆文忠公遗爱》:“ 骆公 督 四川 ,凡 滇 、 黔 、 陕 、 甘 等省大吏之黜陟,及一切大政,朝廷必以諮之。”
(3).指部将。《孙子·地形》:“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懟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 曹操 注:“大吏,小将也。”词语解释:折腰吏 拼音:zhé yāo lì
晋 陶潜 为 彭泽县 令,自叹“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见《晋书》本传。后因以“折腰吏”泛称地方低级官吏。 唐 白居易 《旱热》诗:“忽思公府内,青衫折腰吏。” 唐 韦应物 《赠王侍御》诗:“自嘆犹为折腰吏,可怜驄马路傍行。”参见“ 折腰 ”。
词语解释:折腰 拼音:zhé yāo
亦作“ 折要 ”。
(1).弯曲的腰。 汉 刘向 《列女传·锺离春》:“其为人极丑无双。臼头、深目、长指……折腰、出胸,皮肤若漆。”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南本则聋瞽、喑哑、驮背、折腰诸恶状,无一不备於身矣。”
(2).谓弯着腰。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折腰而趋,流汗喘乏。”
(3).弯腰行礼。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二:“墅西 飞龙山 神, 庭凑 往祭之。将及祠百步,有人具冠冕,折腰於 庭凑 ;及入庙,神乃侧坐。” 明 宋濂 《虎跑泉铭》:“拔剑刺山,水为之涌;折腰拜井,泉乃仰流。” 清 陈鳣 《对策·拜礼》:“介者不拜,故以肃为礼,以其不可折要也。”
(4).借指鞠躬礼。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泰西各国使臣咸请覲见,先自言用西礼折腰者三,不习 中国 拜跪。”
(5).《晋书·隐逸传·陶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后以“折腰”为屈身事人之典。 唐 李白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诗:“华髮长折腰,将貽 陶公 誚。” 宋 贺铸 《答杜仲观登丛台见寄》诗:“伊人 濮阳 秀,方厌折腰辱。” 清 方文 《彭泽怀古》诗:“折腰非所愿,解组亦何难。”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四章:“为了我们的事业,就是一升米需要折腰,他也可以折了。”
(6).崇敬,倾倒。 毛泽东 《沁园春·雪》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7).古百戏节目之一。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百戏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盌注、踢瓶、筋斗、擎戴之类。”
(8).舞貌。 南朝 梁简文帝 《小垂手》诗:“折腰应两笛,顿足转双巾。”《云笈七籤》卷一○六:“ 王华 作唱, 西妃 折腰。” 明 梅鼎祚 《玉合记·义垢》:“ 柳姬 ,我不见你舞了,好一折腰,试他垂手。”
(9).指格律诗中的失黏格。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有絶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郭绍虞 注:“案八句折腰当亦指失黏之格。” 清 冯班 《钝吟杂录·严氏纠缪》:“折腰者,如絶句平仄平仄或仄平仄平,不用黏者是也。”
(10).见“ 折腰步 ”。词语解释:院吏 拼音:yuàn lì
古代中央某些官署的属官。《新唐书·令狐綯传》:“还为翰林承旨。夜对禁中,烛尽,帝以乘舆、金莲华炬送还,院吏望见,以为天子来。”此指翰林院属官。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 皇祐 二年七月, 李侍中 用和 卒,詔輟视朝。下礼院乃检会 李继隆 例,院吏用印纸申请,自二十一日至五日輟朝。”此指礼院属官。词语解释:邑吏 拼音:yì lì
地方官府的小吏。《吕氏春秋·具备》:“邑吏皆朝, 宓子贱 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 宓子贱 从旁时掣摇其肘。” 唐 元稹 《赛神》诗:“邑吏齐进説,幸勿祸乡原。”词语解释:污吏
亦作“污吏”。亦作“汚吏”。 贪污受贿的官吏。《孟子·滕文公上》:“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赵岐 注:“污吏,贪吏也。”《商君书·慎法》:“此其势正使污吏有资,而成其姦险。”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汚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 凌力 《星星草》第二三章:“捻子把大狱烧了,把欠租的,抗捐抗粮的,杀贪官污吏的,全都放了。”词语解释:门吏 拼音:mén lì
(1).守门之吏。《战国策·楚策四》:“ 春申君 曰:‘善。’召门吏为 汗先生 著客籍,五日一见。”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贬误》:“余门吏 陆畅 , 江 东人,语多差误,轻薄者多加诸以为剧语。”《红楼梦》第十六回:“忽有门吏报道:‘有六宫都太监 夏老爷 特来降旨。’”
(2).门下办事的人。 唐 孙樵 《骂僮志》:“吾闻他举进士者,有门吏诸生为之前焉,有亲戚知旧为之地焉。”词语解释:街吏 拼音:jiē lì
掌管巡察街道的官吏。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 宋 陈师道 《城南夜归寄赵大夫》诗:“风雨唤人归去好,免教街吏报平安。”词语解释:泷吏 拼音:lóng lì
(1).长驻急流边以保行舟安全的小吏。 唐 韩愈 《泷吏》诗:“往问瀧头吏: 潮州 尚几里,行当何时到,土风復何似?瀧吏垂手笑,官何问之愚!” 宋 梅尧臣 《送马廷评知康州》诗:“瀧吏迎使君,壶浆出蛮垒。” 明 高启 《闻潮州迁客消息》诗:“瀧吏相迎渡 恶滩 ,到时应是几旬间。”
(2).指 唐 韩愈 的《泷吏》诗。 宋 苏轼 《次韵韶倅李通直》之一:“一篇《瀧吏》可书绅,莫向 长沮 更问津。” 清 钱谦益 《济上逢总河李侍郎》诗:“往事侲童惊背索,新诗《瀧吏》喜书绅。”词语解释:边吏 拼音:biān lì
边境地区的官吏。《管子·问》:“问於边吏曰:小利害信,小怒伤义。” 唐 韩愈 《董公行状》:“尔之马岁至,吾数皮而归资。边吏请致詰也,天子念尔有劳,故下詔禁侵犯。” 明 张居正 《答蓟镇总督王鉴川言边屯》:“公图之皆已有绪,要在边吏着实奉行。” 清 方式济 《陇头水》诗:“田夫入城不隔宿,边吏年年在边地。”词语解释:猾吏 拼音:huá lì
奸猾的官吏。 汉 王充 《论衡·商虫》:“豪民猾吏,被刑乞贷者,威胜於官,取多於吏。”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关梁所以禁非,而猾吏因之以为非焉。” 清 戴名世 《庚辰浙行日记》:“﹝ 姜公 ﹞察知其妄也,任余益专……轻薄之士及猾吏自是不敢为飞语。”词语解释:罢吏 拼音:bà lì
免职的官吏。 明 王世贞 《初春偶成自嘲》诗:“罢吏无餘牘,挥毫仅小词。”词语解释:朱衣吏 拼音:zhū yī lì
古代贵戚、大臣外出的前导之吏,着朱衣。《新唐书·贾餗传》:“旧制,两省官出使,得朱衣吏前导。” 唐 郑谷 《献制诰杨舍人》诗:“随行已有朱衣吏,伴直多招紫阁僧。” 宋 周必大 《玉堂杂记》卷下:“朝殿日,皇太子、宰相、亲王、使相、参政,各有朱衣吏二人,自下马处前导至殿门。”词语解释:暴吏 拼音:bào lì
残酷欺压百姓的官吏词语解释:健吏 拼音:jiàn lì
精干的官吏。《晋书·张载传》:“设使 秦 、 莽 修三王之法,时致隆平,则 汉祖 , 泗上 之健吏; 光武 , 舂陵 之侠客耳。”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王告好学有文》:“ 庐山 简寂观 道士 王告 ,好学有文……后归贯登科,为健吏。”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百菊溪制府》:“向来海上诸雄所以能肆掠者,盖因督臣懦弱,不敢卒攖其锋,今 百公 健吏,反前所为,必欲尽殄灭其党类以报天子。”词语解释:饰吏 拼音:shì lì
致力于吏治。 唐 孙逖 《授吕周等御史制》:“能兼饰吏之文,更有过人之实。” 宋 苏轼 《罢登州谢杜宿州启》:“既愷悌以宜民,亦儒雅而饰吏。”词语解释:曹吏 拼音:cáo lì
属吏;胥吏。 宋 叶适 《林伯和墓志铭》:“常平捕其曹吏几尽,将为名以劾,会其罢而止。” 王闿运 《〈湘潭县志〉序》:“见世虽详,曹吏无文。”词语解释:墨吏 拼音:mò lì
贪官污吏。《明史·魏观陶垕仲等传赞》:“ 太祖 起閭右,稔墨吏为民害,尝以极刑处之。” 清 赵翼 《谒补山制府奉呈》诗:“令肃百城无墨吏,官高一品尚书生。”词语解释:邮吏 拼音:yóu lì
古代邮传驿站的小官。 唐 元稹 《梁州梦》诗序:“是夜宿 汉川驛 ,梦与 杓直 、 天乐 同游 曲江 。兼入 慈恩寺 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一本作“ 邮使 ”。 宋 苏轼 《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诗:“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 明 何景明 《处州别驾行》:“邮吏驰,骑连连鼓靁靁,城门大开别驾来。”词语解释:豪吏 拼音:háo lì
依仗权势的官吏。 汉 王符 《潜夫论·爱日》:“以羸民与豪吏讼,其势不如也。” 唐 杜甫 《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诗:“邦人不足重,所迫豪吏侵。”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且里胥者,皆乡县豪吏,族系相依。”词语解释:悍吏 拼音:hàn lì
凶暴的官吏。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譁然而骇者,虽鷄狗不得寧焉。” 唐 陆龟蒙 《彼农》诗之二:“诗之穷辞,以嫉悍吏。” 元 于石 《小石塘源》诗:“昼无悍吏恐,夜无羣盗狂。”词语解释:走吏 拼音:zǒu lì
供奔走的小吏。 唐 司空曙 《寄卫明府》诗:“高僧静望山僮逐,走吏喧来水鸭沉。”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下》:“中丞使府,自有宾僚,某走吏也,安得同之?”《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元年》:“有 郑昌嗣 者,亦起三司走吏。”词语解释:掾吏 拼音:yuàn lì
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称。《东观汉记·吴良传》:“为郡议曹掾。岁旦,与掾吏入贺。” 唐 杜甫 《览物》诗:“曾为掾吏趋三辅,忆在 潼关 诗兴多。” 明 许自昌 《水浒记·邂逅》:“小生姓 张 ,行三,与 宋公明 哥哥同为掾吏。”词语解释:属吏 拼音:shǔ lì
谓交给执法官吏处理。《史记·高祖本纪》:“乃以 秦王 属吏,遂西入 咸阳 。”《汉书·夏侯胜传》:“王怒,谓 胜 为祅言,缚以属吏。”《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帝怒,以三司副使 范旻 、户部判官 杜载 、 开封府 判官 吕端 属吏。”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宋太宗》:“﹝ 孔守正 ﹞与 王荣 论边功於驾前,忿争失仪,侍臣请以属吏。”
下属官吏。《管子·立政》:“﹝五属大夫﹞出朝不敢就舍,遂行至都之日,遂於庙致属吏。”《新唐书·韩滉传》:“ 玄佐 素惮 滉 ,修属吏礼。”《孽海花》第二六回:“只为 耿祝嘏 来京,骗了他属吏造币厅总办三万个新铸银圆。”词语解释:卑吏 拼音:bēi lì
旧时下级官吏面对上级官长时的自谦之称。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恶得及第》:“ 思谦 ( 裴思谦 )曰:‘卑吏便是 思谦 。’词貌堂堂, 鍇 ( 高鍇 )见之改容,不得已遂礼之矣。”词语解释:五吏 拼音:wǔ lì
上古军队中的五种文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自六正、五吏、三十帅、三军之大夫、百官之正长、师旅及处守者皆有赂。” 杜预 注:“五吏,文职,军卿之属官。” 杨伯峻 注:“五吏疑为军尉、司马、司空、舆尉、候奄。”词语解释:书吏 拼音:shū lì
承办文书的吏员。《汉书·游侠传·陈遵》:“ 遵 冯几,口占书吏,且省官事。”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 李公佐 大历 中在 庐州 ,有书吏 王庚 请假归,夜行郭外,忽值引騶呵辟,书吏遽映大树窥之,且怪此无尊官也。”《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 陈勋 ﹞闻真君传授 吴猛 道法,今治 旌阳 ,恩乃百姓,遂来拜謁,愿投案下,充为书吏,使朝夕得领玄教。”《红楼梦》第八六回:“监里提出 薛蟠 ,刑房书吏俱一一点名。” 刘师培 《论新政为民病之根》:“凡狱讼征科诸巨事,其有舞文曲法者,必绅耆为之通关节,书吏为之做爪牙。”词语解释:幕吏 拼音:mù lì
泛指属吏。 唐 元稹 《授刘悟检校司空幽州节度使制》:“守臣婴疾,幕吏擅权。”《旧唐书·崔胤传》:“近省 全忠 章表,兼遣幕吏敷陈,言宰臣继飞密缄,促其兵士西上。”词语解释:狡吏 拼音:jiǎo lì
狡猾的官吏。 唐武宗 《加尊号赦文》:“方闻本地多被狡吏及豪强平直隐蔽。” 唐 皮日休 《橡媪叹》诗:“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清史稿·兵志四》:“狡吏贪夫,藉以希图名利,流弊实多。”词语解释:察吏 拼音:chá lì
明察的官吏。《晏子春秋·谏下二》:“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古来清官察吏,不止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