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遇去声 [dù,制度][树木,名词][详注1][shù,数量][详注2][详注3][wù,憎恶][tù][详注4][pū,偃仆][pù,店铺][yù][音顾。《广韵》卖也。][cuò,动词][嘱咐][详注5][详注6][jù][tù][详注7][详注8][详注9][fū][chá ná][音驻。《广韵》鸟声。][音妒。美女也。][详注10][xǔ][详注11]


注1:污 恶去声。《说文》岁也。又染也。一曰去垢污曰污。动词
注2:疏 书疏。音数。条陈也。《扬雄·解嘲》独可抗疏时道是非。
注3:苦 《正韵》苦故切,音库。困也。《西溪丛语》今人不善乘船谓之苦船,北人谓之苦车。 又姓。大夫苦成,见《国语》。又《通志·氏族略》汉有会稽太守苦灼。
注4:圃 《唐韵》《集韵》博故切,音布。《屈原·离骚》朝发轫於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注5:足 《广韵》子句切《集韵》遵遇切《韵会》子遇切《正韵》将豫切,音沮。《论语》巧言令色足恭。《疏》足,成也。谓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朱传》过也。《扬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注6:错 音措。《集韵》金涂谓之错。亦姓。又《博雅》藏也。又《楚辞·九章》万民之生,各有所错兮。《注》错,安也。 又《史记·司马相如传》展采错事。《注》展其官职,设厝其事业也。错,音措。 又《易·系辞》苟错诸地,而可矣。《疏》错,置也。《释文》错,音措。《史记·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注》错,置也。 又《史记·张仪传》秦魏之交,可错矣。《注》错,停止也。音措。 又《后汉·寒朗传》二人错愕不能对。《注》错,七故反。错惮,犹仓卒也。
注7:餔 音捕。《集韵》糖餔,饵也。或作䊇𥹴。 又《正字通》饧之浊者曰餔。又鸟名。《尔雅·释鸟》鴩,餔敊。《注》未详。《释文》餔,音步。又《集韵》博故切,音布。与食也。《前汉·高帝纪》老父请㱃,因餔之。《师古曰》以食食之谓之餔。
注8:属 音树。《诗·小雅》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叶上附。
注9:输 指所送之物。《增韵》凡以物送人,则读平声。指所送之物,则读去声。
注10:隃 音戍。《爾雅·釋地》北陵西隃雁門是也。《戰國策》作西兪。
注11:穫 音护。焦穫,地名。《诗·小雅》整居焦穫。《传》焦穫,周地接於猃狁者。《尔雅·释地注》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
末字词组
嗟吁嘻吁欷吁呀吁歔吁咍吁  
叹吁噫嘻吁哀吁骇吁呴吁覃吁  
惊吁喘吁吹吁留吁呼吁   

词语解释:嗟吁  拼音:jiē yù
伤感长叹。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耽眠稀醒素,凭醉少嗟吁。” 元 张可久 《一半儿·落花》曲:“枝上翠阴啼鷓鴣。谩嗟吁,一半儿因风,一半儿雨。” 清 秋瑾 《精卫石》弹词:“婚姻已定难更改,空自嗟吁气恼添。”
词语解释:叹吁  拼音:tàn yù
叹息。 唐 于鹄 《悼孩子》诗:“亲戚或问时,抑悲空叹吁。”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空闷乱,长叹吁。”
词语解释:惊吁  拼音:jīng yù
犹惊叹。 清 施闰章 《湖西行》:“破壁復何有,永诀惟妻孥。肠断听此语,掩袂徒惊吁。”
词语解释:嘻吁  拼音:xī yù
象声词。表示叹息。 唐 韦元甫 《木兰歌》:“今者见 木兰 ,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嘆息徒嘻吁。” 宋 范仲淹 《答赵元昊书》:“自先大王薨背,今皇震悼,累日嘻吁。” 明 何景明 《渡泸赋》:“垣罥林蔓,堦卷寒蓬,亦徒嘻吁!父老涕泪英雄而已。”
词语解释:噫嘻吁  拼音:yī xī yù
见“ 噫嘻嚱 ”。
词语解释:噫嘻嚱  拼音:yī xī xì
亦作“ 噫嘻吁 ”。 叹词。表示惊异或慨叹。 宋 宋祁 《释俗》:“ 蜀 人见物惊异,輒曰噫嘻嚱, 李白 作《蜀道难》因用之。” 明 何景明 《关索岭》诗:“噫嘻吁嶮巇!何天设之危艰。”
词语解释:喘吁  拼音:chuǎn yù
见“ 喘吁吁 ”。
词语解释:喘吁吁  拼音:chuǎn xū xū
呼吸急促的样子。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走荒郊旷野,把不住心娇怯,喘吁吁难将两气接。”《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只见 张进寳 等不及到窗前,便喘吁吁的高声叫道:‘老爷太太天喜!’” 康白情 《草儿》诗:“那喘吁吁的耕牛,正担着犁鸢。”亦省作“ 喘吁 ”。 明 沉仕 《玉包肚·风情》曲:“破桃花云雨初成,吐丁香喘吁不定。” 骆宾基 《一九四四年的事件》:“‘你这个丧良心的,你这个牲口!’她喘吁的声音,比话声还真切。”
词语解释:欷吁  拼音:xī yù
嗟叹声。《艺文类聚》卷七九引 晋 张敏 《神女赋》:“俛抚衽而告辞,仰长叹以欷吁。”
词语解释:哀吁  拼音:āi yù
哀呼;哀告。
悲叹。 清 顾炎武 《昔有》诗之二:“ 唐 臣多险浮, 全忠 肆诛屠。贪夫分自当,不用重哀吁。”
词语解释:吹吁  拼音:chuī yù
指吹气和哈气。 汉 王充 《论衡·变动》:“故以口气吹人,人不能寒;吁人,人不能温,使见吹吁之人,涉冬触夏,将有冻暘之患矣。”
词语解释:呀吁  拼音:yā yù
集体劳动时的呼应声。 唐 卢肇 《汉堤》诗:“疲癃鰥独,奋有筋膂;呀吁来助,提筐负筥。”
词语解释:骇吁  拼音:hài yù
惊叹。 元 郝经 《开平新宫五十韵》:“谁与重休息,徒为妄骇吁。”
词语解释:留吁  拼音:liú yù
春秋 时北方部族 赤狄 的一支, 鲁宣公 十六年(公元前593年),并于 晋国 。地在今 山西省 屯留县 南。《春秋·宣公十六年》:“ 晋 人灭 赤狄 甲氏 及 留吁 。” 杜预 注:“ 甲氏 、 留吁 , 赤狄 别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浊漳水》:“东逕 屯 留 县 城南,故 留吁国 也, 潞氏 之属。”
词语解释:歔吁  拼音:xū yù
叹息。 宋 陈师道 《晚出》诗:“寒门闭萧瑟,穷里听歔吁。”
词语解释:呴吁  拼音:hǒu yù
怒吼;大叫。 汉 王充 《论衡·雷虚》:“隆隆之声,天怒之音,若人之呴吁矣。” 汉 王充 《论衡·雷虚》:“人性怒则呴吁,喜则歌笑。”
词语解释:呼吁  拼音:hū yù
(1).大声呼喊,向人申述,以请求援助、支持、同情。语本 南朝 陈 徐陵 《檄周文》“吁地呼天,望佇哀救。” 清 周亮工 《祭毘陵吴太翁文》:“ 闽 民皆罢市呼吁抚军前,声且动地。”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四:“流亡青年舌敝唇焦地呼吁过武装民众。”
(2).指呼声。 巴金 《关于〈家〉》:“我要写一部《家》来作为一代青年的呼吁。”
词语解释:咍吁  拼音:hāi yù
叹词。表示因伤感而叹息。 清 黄景仁 《沁园春·消寒夜宴》词:“久客京华,落拓无成,咍吁莫朝。”
词语解释:覃吁  拼音:qín yù
同“覃訏”。《诗。大雅。生民》:"实覃实吁,厥声载路。"毛传:"覃,长;吁,大。"后以"覃吁"指年岁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