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遇去声 [dù,制度][树木,名词][详注1][shù,数量][详注2][详注3][wù,憎恶][tù][详注4][pū,偃仆][pù,店铺][yù][音顾。《广韵》卖也。][cuò,动词][嘱咐][详注5][详注6][jù][tù][详注7][详注8][详注9][fū][chá ná][音驻。《广韵》鸟声。][音妒。美女也。][详注10][xǔ][详注11]


注1:污 恶去声。《说文》岁也。又染也。一曰去垢污曰污。动词
注2:疏 书疏。音数。条陈也。《扬雄·解嘲》独可抗疏时道是非。
注3:苦 《正韵》苦故切,音库。困也。《西溪丛语》今人不善乘船谓之苦船,北人谓之苦车。 又姓。大夫苦成,见《国语》。又《通志·氏族略》汉有会稽太守苦灼。
注4:圃 《唐韵》《集韵》博故切,音布。《屈原·离骚》朝发轫於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注5:足 《广韵》子句切《集韵》遵遇切《韵会》子遇切《正韵》将豫切,音沮。《论语》巧言令色足恭。《疏》足,成也。谓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朱传》过也。《扬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注6:错 音措。《集韵》金涂谓之错。亦姓。又《博雅》藏也。又《楚辞·九章》万民之生,各有所错兮。《注》错,安也。 又《史记·司马相如传》展采错事。《注》展其官职,设厝其事业也。错,音措。 又《易·系辞》苟错诸地,而可矣。《疏》错,置也。《释文》错,音措。《史记·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注》错,置也。 又《史记·张仪传》秦魏之交,可错矣。《注》错,停止也。音措。 又《后汉·寒朗传》二人错愕不能对。《注》错,七故反。错惮,犹仓卒也。
注7:餔 音捕。《集韵》糖餔,饵也。或作䊇𥹴。 又《正字通》饧之浊者曰餔。又鸟名。《尔雅·释鸟》鴩,餔敊。《注》未详。《释文》餔,音步。又《集韵》博故切,音布。与食也。《前汉·高帝纪》老父请㱃,因餔之。《师古曰》以食食之谓之餔。
注8:属 音树。《诗·小雅》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叶上附。
注9:输 指所送之物。《增韵》凡以物送人,则读平声。指所送之物,则读去声。
注10:隃 音戍。《爾雅·釋地》北陵西隃雁門是也。《戰國策》作西兪。
注11:穫 音护。焦穫,地名。《诗·小雅》整居焦穫。《传》焦穫,周地接於猃狁者。《尔雅·释地注》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
首字词组
吁嗟吁叹吁气吁谟吁号吁策吁荼吁告
吁嘻吁咈吁嘘吁俞吁嘅吁求吁祷吁唏
吁天吁骇吁吸吁谋吁恳吁留吁猷 
吁俊吁怪吁呼吁地呼天吁请吁然吁咈都俞 

词语解释:吁嗟  拼音:yù jiē
(1).叹词。表示忧伤或有所感。《楚辞·卜居》:“吁嗟嘿嘿兮,谁知吾之廉贞。”《文选·谢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诗〉》:“平生仰令图,吁嗟命不淑。” 李善 注引 薛君 《韩诗章句》:“吁嗟,嘆辞也。” 陈毅 《感事书怀》诗:“吁嗟我与汝,沧海之一粟。”
(2).叹词。表示赞美。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至今儿孙主沙漠,吁嗟 赵 氏何其隆!” 清 黄遵宪 《纪事》诗:“吁嗟 华盛顿 ,及今百年矣。”
(3).哀叹;叹息。《孔子家语·执辔》:“民恶其残虐,莫不吁嗟。” 汉 王符 《潜夫论·救边》:“一人吁嗟,王道为亏。” 唐 寒山 《诗》之二○四:“世人何事可吁嗟,苦乐交煎勿底涯。”《剪灯新话·秋香亭记》:“女吁嗟抑塞,不能致辞。”《红楼梦》第三五回:“那鸚哥便长叹一声,竟大似 黛玉 素日吁嗟音韵。”
词语解释:吁嘻  拼音:yù xī
感叹。 宋 欧阳修 《获麟赠姚闢先辈》诗:“戒我以勉子,临文但吁嘻。”
词语解释:吁天  拼音:yù tiān
向天呼冤。 宋 曾巩 《酬介甫还自舅家书所感》诗:“吁天高未动,望岁了何如?”《明史·后妃传一·英宗孝庄皇后》:“夜哀泣吁天,倦即卧地,损一股。以哭泣復损一目。”
词语解释:吁俊  拼音:yù jùn
求贤。《书·立政》:“迪惟 有夏 ,乃有室大竞,吁俊尊上帝。” 孔颖达 疏:“招呼贤俊之人,与共立於朝,尊事上天。” 蔡沉 集传:“当王室大强之时,而求贤以为事天之实也。”
词语解释:吁叹  拼音:yù tàn
亦作“ 吁叹 ”。 叹息;哀叹。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不疑》:“言色惨沮,吁嘆不已。” 清 吴殿麟 《答任幼直先生书》:“丁酉之冬,识先生於 广陵 ,邂逅交,情逾故旧,矜我穷屈,吁叹再三。” 巴金 《秋》一:“ 觉新 偶而发出一两声吁叹。”
见“ 吁嘆 ”。
词语解释:吁咈  拼音:yù fú
(1).语本《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僉曰:‘於! 鯀 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孔 传:“凡言吁者,皆非帝意。” 蔡沉 集传:“咈者,甚不然之之辞。”后以“吁咈”表示不以为然之意。 唐 李商隐 《井泥四十韵》:“ 禹 竟代 舜 立,其父吁咈哉。”
(2).谓君臣和洽。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上:“得一 陈子壮 之忠,而又以过戇坐辜,使朝宁无吁咈之风。”参见“ 吁咈都俞 ”。
词语解释:吁咈都俞  拼音:yù fú dōu yú
《书·尧典》:“帝曰:‘吁!咈哉!’”又《益稷》:“ 禹 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吁,不同意;咈,反对;都,赞美;俞,同意。本以表示 尧 、 舜 、 禹 等讨论政事时发言的语气,后用以赞美君臣间论政之和洽。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赵泰安》:“公亦以古大臣自期,一时吁咈都俞,朝野传为盛事。”亦省作“ 吁俞 ”。 宋 苏轼 《刑赏忠厚之至论》:“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於 虞 、 夏 、 商 、 周 之书。”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中:“一时画诺虽云旧,晚岁吁俞本自公。”
词语解释:吁骇  拼音:yù hài
惊叹。 唐 杜甫 《不离西阁》诗之二:“平生耽胜事,吁骇始初经。”
词语解释:吁怪  拼音:yù guài
惊讶;惊异。 唐 杜甫 《病柏》诗:“客从何乡来,佇立久吁怪。” 元 周伯琦 《怀秃脑儿行》:“边报丛远函,苍黄尽吁怪。”
词语解释:吁气  拼音:yù qì
(1).叹气。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二出:“早听得君家长吁气,亦带累奴垂泪。”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慢长吁气空垂泪,念向日春宵月夜,迴廊下,恁时初见你。” 李文元 《婚事》:“只见大娘手端着腮帮,眼泪丝丝地在草墩上坐着吁气。”
(2).呼气,吐气。《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 娉 吁气长嘆。” 鲁迅 《徬徨·幸福的家庭》:“他很深的吸一口气,又用力的呼出……果然,吁气之后,心地也就轻松不少了。”
词语解释:吁嘘  拼音:yù xū
叹息,唏嘘。《宣和遗事》后集:“帝默然。左右又进酒食,命伶人作乐,帝吁嘘不能食。”
词语解释:吁吸  拼音:yù xī
谓嘘气与吸气;呼吸。《尚书大传》卷一下:“阳盛则吁荼万物而养之外也,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故曰吁吸也者,阴阳之交接,万物之终始。” 清 黄景仁 《夜宿中峰和洪稚存》诗:“一静息百劳,随身賸吁吸。”参见“ 吁荼 ”。
词语解释:吁荼  拼音:yù tú
谓散发出温暖之气。《尚书大传》卷一下:“夏者假也,吁荼万物而养之外也。” 郑玄 注:“读曰嘘舒。”《尚书大传》卷一下:“阳盛则吁荼万物而养之外也,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 郑玄 注:“吁荼,气出而温;呼吸,气入而寒。温则生,寒则杀也。”
词语解释:吁呼  拼音:yù hū
指吐气。 汉 王充 《论衡·论死》:“生人所以言语吁呼者,气括口喉之中,动摇其舌,张歙其口,故能成言。”
词语解释:吁谟  拼音:yù mó
远大宏伟的谋划。《诗·大雅·抑》:“訏謨定命,远犹辰告。” 毛 传:“訏,大;謨,谋。” 郑玄 笺:“大谋定命,谓正月始和,布政于邦国都鄙也。” 唐 薛逢 《题筹笔驿》诗:“天地三分 魏 蜀 吴 , 武侯 倔起赞訏謨。” 章炳麟 《钱塘吊龚魏二生赋》:“嗟訏謨其足立兮,胡忘 由基 之善息?”
词语解释:吁俞  拼音:yù yú
同“訏俞”。
见“ 吁咈都俞 ”。
词语解释:吁咈都俞  拼音:yù fú dōu yú
《书·尧典》:“帝曰:‘吁!咈哉!’”又《益稷》:“ 禹 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吁,不同意;咈,反对;都,赞美;俞,同意。本以表示 尧 、 舜 、 禹 等讨论政事时发言的语气,后用以赞美君臣间论政之和洽。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赵泰安》:“公亦以古大臣自期,一时吁咈都俞,朝野传为盛事。”亦省作“ 吁俞 ”。 宋 苏轼 《刑赏忠厚之至论》:“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於 虞 、 夏 、 商 、 周 之书。”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中:“一时画诺虽云旧,晚岁吁俞本自公。”
词语解释:吁谋  拼音:yù móu
(1).远大宏伟的谋划。 2.指谋划朝政大事。
词语解释:吁地呼天  拼音:yù dì hū tiān
呼天唤地。形容极度悲切。 南朝 陈 徐陵 《檄周文》:“翊从 瀟 湘 ,空竭 关 陇 , 荆 梁 左右, 汉 沔 东西,吁地呼天,望佇哀救。”
词语解释:吁号  拼音:yù hào
呼号。 汉 王充 《论衡·道虚》:“百姓仰望 黄帝 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吁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 鼎湖 ,其弓曰乌号。”
哀声呼求。 明 刘基 《谕瓯栝父老文》:“百姓无辜,吁号于天。”
词语解释:吁嘅  拼音:yù kǎi
慨叹。 清 黄景仁 《将为北行留赠沉枫墀》诗:“入春五十餘,十日九阴晦。酿此将离天,行坐輒吁嘅。”
词语解释:吁恳  拼音:yù kěn
呼吁恳求。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代父赎罪》:“当此圣明孝治之朝,更逢薄海祝网之日,惟有吁恳鸿慈,格外览宥。”
词语解释:吁请  拼音:yù qǐng
呼吁请求。《清史稿·礼志七》:“ 康熙 中,臣民合辞拟上尊号。至六旬圣寿,復吁请。 圣祖 諭言无裨治道,皆不允行。”
词语解释:吁策  拼音:yù cè
同“訏策”。
大计长策。
词语解释:吁求  拼音:yù qiú
呼吁恳求。 闻一多 《端节的历史教育》:“骨子里却只是在一副战慄的心情下吁求着生命的保障。”
词语解释:吁留  拼音:yù liú
吁请挽留。《明史·毛吉传》:“ 天顺 五年擢 广东 僉事,分巡 惠 潮 二府。痛抑豪右,民大悦。及期当代,相率吁留之。”
词语解释:吁然  拼音:yù rán
感叹貌。《韩诗外传》卷九:“ 子贡 曰:‘ 赐 之师何如?’ 姑布子卿 曰:‘得 尧 之顙, 舜 之目, 禹 之颈, 皋陶 之喙。从前视之,盎盎乎似有王者;从后视之,高肩弱脊。此惟不及四圣者也。’ 子贡 吁然。”
词语解释:吁荼  拼音:yù tú
谓散发出温暖之气。《尚书大传》卷一下:“夏者假也,吁荼万物而养之外也。” 郑玄 注:“读曰嘘舒。”《尚书大传》卷一下:“阳盛则吁荼万物而养之外也,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 郑玄 注:“吁荼,气出而温;呼吸,气入而寒。温则生,寒则杀也。”
词语解释:吁祷  拼音:yù dǎo
呼天祈神。《明史·孝义传一·沉德四》:“人子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有疾则医药吁祷,迫切之情,人子所得为也。”
词语解释:吁猷  拼音:yù yóu
同“訏猷”。
宏图远谋。
词语解释:吁咈都俞  拼音:yù fú dōu yú
《书·尧典》:“帝曰:‘吁!咈哉!’”又《益稷》:“ 禹 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吁,不同意;咈,反对;都,赞美;俞,同意。本以表示 尧 、 舜 、 禹 等讨论政事时发言的语气,后用以赞美君臣间论政之和洽。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赵泰安》:“公亦以古大臣自期,一时吁咈都俞,朝野传为盛事。”亦省作“ 吁俞 ”。 宋 苏轼 《刑赏忠厚之至论》:“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於 虞 、 夏 、 商 、 周 之书。”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中:“一时画诺虽云旧,晚岁吁俞本自公。”
词语解释:吁告  拼音:yù gào
呼吁求告。 明 刘基 《平西蜀颂》:“万姓鱼喁,无所吁告。”
词语解释:吁唏  拼音:yù xī
嘘唏,叹息。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高逸》:“先生少时,多寓居 龙兴 僧舍之西轩,往往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