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号令 拼音:hào lìng
(1).号召;发布命令。《诗·齐风·东方未明序》:“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国语·越语上》:“ 越王 句践 栖於 会稽 之上,乃号令於三军。” 唐 韩愈 《论捕贼行赏表》:“所宜大明约束,使信在言前,号令指麾,以图功利。” 明 李贽 《藏书·儒臣传·刘向》:“ 李生 曰:‘……盖是时 周 室既衰,天子不能操礼乐征伐之权,以号令诸侯。’”
(2).发布的号召或命令。《礼记·月令》:“﹝季秋之月﹞是月也,申严号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杨朔 《走进太阳里去》:“队伍黄昏出发,走到半夜,渐渐接近了铁路,忽然从前头悄悄传来一声紧急的号令,人马一齐伏到地上去。”
(3).将犯人行刑以示众。《元典章·工部二·船只》:“如有违犯之人,捉挐到官,取问是实,定将犯人对众号令,严行断罪。”《水浒传》第一一六回:“ 宋江 令讨放砲火种,吹起灯来看时,上面写道:‘ 宋江 早晚也号令在此处!’”《东周列国志》第五九回:“ 厉公 重赏甲士,将三 郤 尸首,号令朝门,三日,方听改葬。”词语解释:号呼 拼音:hào hū
哀号哭喊;大声叫唤。语出《诗·大雅·荡》:“既愆尔止,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楚辞·九章·惜诵》:“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汉书·王商传》:“百姓奔走相蹂躪,老弱号呼, 长安 中大乱。”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说》:“号呼而转徙,飢渴而顿踣。” 明 李东阳 《中元谒陵遇雨记》:“忽有一隶溺死,众号呼,相顾皆惨沮无人色。” 茅盾 《子夜》十四:“咬紧了牙齿的嘶叫,裂人心肝的号呼。”词语解释:号名 拼音:hào míng
标志;称谓;位号。《周礼·夏官·大司马》:“羣吏撰车徒,读书契,辨号名之用。” 郑玄 注:“读书契,以簿书校録军实之凡要。号名者,徽识,所以相别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朕尊万乘,毋其实,吾欲造千乘之驾,万乘之属,充吾号名。” 唐 韩愈 《原道》:“帝之与王,其号名殊,其所以为圣一也。” 清 方苞 《书周官大司马四时田法后》:“大司马前期命修战法,茇舍、治兵,所辨号名旗物,畿以内毋漏焉。”词语解释:号怒 拼音:hào nù
(1).大怒。 南朝 梁 刘孝仪 《弹贾执傅湛文》:“雍容之宾,未游於雕苑;号怒之容,日醉於雷池。”
(2).怒号。指风声疾厉。 唐 李白 《北风行》:“日月之赐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宋 司马光 《夏夜》诗:“须臾号怒息,清月照壁颊。”词语解释:号召 拼音:hào zhào
召唤;招聚。《管子·小匡》:“又游士八千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粮,财币足之,使出周游於四方,以号召收求天下之贤士。”《汉书·陈胜传》:“攻 陈 、 陈 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譙门中。不胜,守丞死。乃入据 陈 。数日,号召三老豪桀会计事。” 颜师古 注:“号令召呼之。”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板经书纪略》:“曾闻 成祖 勅儒臣纂修《永乐大典》一部,係 湖广 王洪 等编辑,时号召四方文墨之士,累十餘年而就。”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 上海 盛行小品文,有人疑我在号召攻击,其实不然。”词语解释:号泣 拼音:hào qì
号咷大哭。《书·大禹谟》:“帝初于 歷山 ,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 宋 司马光 《苏骐骥墓碣》:“行及 宛 叶 间,闻丧,因号泣,昼夜奔赴,凡七日,行千三百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秦生》:“腹痛口噤,中夜而卒,妻号泣,为备棺木,行入殮矣。”词语解释:号天 拼音:hào tiān
对天号泣。言极其悲痛。《庄子·则阳》:“至 齐 ,见辜人焉,推而强之,解朝服而幕之,号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菑,子独先离之。’” 唐 韩愈 《祭郑夫人文》:“万里故乡,幼孤在前,相顾不归,泣血号天。” 宋 苏轼 《祭石幼安文》:“携手同归,相视华颠,孰云此来,拊膺号天。”词语解释:号呶 拼音:hào náo
喧嚣叫嚷。语出《诗·小雅·宾之初筵》:“宾既醉止,载号载呶。” 毛 传:“号呶,号呼讙呶也。” 北周 王褒 《幼训》:“若乃玄冬修夜,朱明永日,肃其居处,崇其墙仞,门无糅杂,坐闕号呶。” 宋 苏辙 《〈既醉〉备五福论》:“莫不以饮酒无度,沉湎荒乱,号呶倨肆以败乱其德为首。”《明史·罗侨传》:“陛下视朝,或至日昃,狎侮羣小,号呶达旦,其何以承天心基大业乎?”词语解释:号弓 拼音:hào gōng
传说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于 荆山 下。铸鼎成,有龙迎之上天,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馀小臣不得上,攀持龙须,须拔,坠 黄帝 弓。百姓抱弓、须号泣。见《史记·封禅书》。后因以“号弓”指帝王崩殂。 唐 权德舆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词》之二:“晏车悲卤簿,《广乐》遏《簫韶》,最愴号弓处,龙髯上紫霄。” 明 张煌言 《三月十九日有感甲申之变》诗之一:“ 燕山 春老泣啼鹃,屈指号弓十八年。”词语解释:号钟 拼音:hào zhōng
古琴名。 汉 刘向 《九叹·愍命》:“破 伯牙 之号钟兮,挟人筝而弹纬。”《淮南子·修务训》:“鼓琴者期於鸣廉、脩营,而不期於滥脇、号钟。” 高诱 注:“号钟,高声,非耳所及耳。” 唐 独孤及 《夏中酬于逖华耀问病见赠》诗:“遥指故山笑,相看抚号钟。”《云笈七籤》卷一百:“ 黄帝 之琴名号钟,作清角之弄。”词语解释:号群 拼音:hào qún
谓禽兽鸣号以求群类。《楚辞·九章·悲回风》:“鸟兽鸣以号羣兮,草苴比而不芳。” 词语解释:号子 拼音:hào zǐ
(1).科举考场中生员答卷和食宿之所。人各一小间,每间有编号。《糊涂世界》卷十一:“我时常听説号子里闹鬼,我第一场就遇到这事,我不可不去看看。”
(2).监房。 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二等普通号(即三等号)是最苦最糟的号子。”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一章:“尤妙的是 李公朴 先生,他好像在学校时代准备演说竞赛似的,不但把所备的材料念得烂熟,而且还要在号子里大练其嗓子。”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七章:“昏暗的号子里十分拥挤,犯人们多得连翻转身也不方便。”
(3).在集体劳动中协同使劲时,为统一步调,减轻疲劳等所唱的歌。多由一人领唱,众人应和。《西游记》第七三回:“每一个小 行者 ……一齐着力,打个号子,把那丝绳都搅断,各搅了有十餘斤。” 杨朔 《鸭绿江南北》:“许多 朝鲜 战士点起一堆一堆的木柴照着亮,紧张的叫着号子,动手往外拉那些死车。”
(4).犹品类。常与指示代词“这”、“那”连用。 胡万春 《生长在黄浦江边的人》:“有我们这号子人,不用说捞船,就是一座一座山,也会托起来的!” 华纯 等《秧歌剧选·大家好》:“快不要提那号子事啦!”
(5).管乐器。即号筒。参见“ 号筒 ”。
词语解释:号筒 拼音:hào tǒng
(1).旧时军中用以传令的筒状乐器,初以竹木为之,后用铜制。 老舍 《赵子曰》第六:“ 雍和宫 的号筒,时时随着北风吹来。”
(2).比喻宣传工具,喉舌。 瞿秋白 《乱弹·狗样的英雄》:“一点不错!你们是绅商地主高利贷资产阶级的杀人的号筒……你们这些号筒,想号召民众来帮助军阀混战。” 萧乾 《我爱新闻工作》:“只有当一个记者肯给他当号筒时才受到那种礼遇。”词语解释:号恸 拼音:hào tòng
号哭哀痛。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翩翩孤嗣,号慟崩摧,发軫北 魏 ,远迄南 淮 。经歷山河,泣涕如頽。”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秦 既死,葬于 建康 。有 蜀 人 史叔夜 者,怀鸡絮,号慟墓前。” 清 钮琇 《觚賸·睐娘》:“ 睞 大号慟,絶而后甦。”词语解释:号火 拼音:hào huǒ
烽火;旧时军中为传信号而举的火。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炮祸》:“号火四举,诸军皆戒严,纷扰凡一昼夜。”《三国演义》第九七回:“行不到三十里,望见 蜀 兵背后起火,喊声不絶。 费耀 只道号火,便回身杀来。”词语解释:号哭 拼音:hào kū
痛哭。《史记·循吏列传》:“﹝ 子产 ﹞治 郑 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及 王氏 卒……时柩在殯而西邻失火,风势甚猛, 殷 夫妇叩殯号哭,火遂灭。” 宋 司马光 《论横山疏》:“及经沙磧,飢渴死者什七八,白骨蔽野,号哭满道,长老至今言之,犹歔欷酸鼻。”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六章:“ 大雷 和 金鳄 两个也在号哭的人堆里钻来钻去。”词语解释:号称 拼音:hào chēng
(1).以某名著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 魏 之 元瑜 ,号称翩翩。” 宋 司马光 《〈薛密学诗集〉序》:“ 薛氏 自 姚 秦 以来,世有伟人仕公卿将相,行能功业,光照简册,号称甲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蜀 中女子,从来号称多才,如 文君 、 昭君 ,多是 蜀 中所生,皆有文才。”
(2).名义上是。《汉书·韩信传》:“ 楚 使 龙且 将,号称二十万,救 齐 。” 杨朔 《永定河纪行》:“地球上有不少号称鬼斧神工的奇迹,也无非是古代人民曾经拿手触摸过的痕迹。”词语解释:号慕 拼音:hào mù
《孟子·万章上》:“ 万章 问曰:‘ 舜 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 孟子 曰:‘怨慕也。’……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 大舜 见之矣。”后以“号慕”谓哀号父母之丧,表达怀恋追慕之情。《北史·文苑传·樊逊》:“父 衡 ,性至孝。丧父,负土成坟,植柏方数十亩,朝夕号慕。”《新唐书·杨炎传》:“父丧,庐墓侧,号慕不废声。” 宋 王禹偁 《记孝》:“徒跣既终,丧行有日矣,又遶坟号慕,几乎絶者数四。”词语解释:号吟 拼音:hào yín
1.嚎哭而诉,口急言辞不清的样子。词语解释:号外 拼音:hào wài
定期出版的报刊除按编号发行之外,遇紧急消息须及时报道而临时编印的增刊。因不列入原有的编号,故名。 胡也频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他惊觉地听着这可怕的喊声:‘号外-- 上海 大屠杀,号外!’” 巴金 《寒夜》二九:“号外!号外! 日本 人投降!” 徐迟 《狂欢之夜》:“有一辆吉普车驰经郊外市镇的街道时,报告了 日本 投降。立刻城市里飞送了号外来。”词语解释:号牌 拼音:hào pái
上面有号码的牌子。如:车辆号牌。词语解释:号筒 拼音:hào tǒng
(1).旧时军中用以传令的筒状乐器,初以竹木为之,后用铜制。 老舍 《赵子曰》第六:“ 雍和宫 的号筒,时时随着北风吹来。”
(2).比喻宣传工具,喉舌。 瞿秋白 《乱弹·狗样的英雄》:“一点不错!你们是绅商地主高利贷资产阶级的杀人的号筒……你们这些号筒,想号召民众来帮助军阀混战。” 萧乾 《我爱新闻工作》:“只有当一个记者肯给他当号筒时才受到那种礼遇。”词语解释:号辞 拼音:hào cí
犹言辞、辞令。《公羊传·庄公四年》:“古者诸侯必有会聚之事,相朝聘之道,号辞必称先君以相接。”词语解释:号舍 拼音:hào shè
(1).古代州、郡等学舍。 明 文徵明 《明故嘉议大夫沉公行状》:“视郡学隘陋弗称,且文庙石列非制,遂彻而新之,建御书楼,增置号舍。”
(2).即号子。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赵廷鑨》:“适随主人入棘闈,见号舍有红黄二色旗,主人所居之舍,则红旗也。” 朱彭寿 《安乐康平室随笔》卷四:“余至时,工程甫毕,文场号舍,片瓦无存,入门后,惟新式高楼一座而已。”参见“ 号子 ”。
词语解释:号子 拼音:hào zǐ
(1).科举考场中生员答卷和食宿之所。人各一小间,每间有编号。《糊涂世界》卷十一:“我时常听説号子里闹鬼,我第一场就遇到这事,我不可不去看看。”
(2).监房。 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二等普通号(即三等号)是最苦最糟的号子。”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一章:“尤妙的是 李公朴 先生,他好像在学校时代准备演说竞赛似的,不但把所备的材料念得烂熟,而且还要在号子里大练其嗓子。”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七章:“昏暗的号子里十分拥挤,犯人们多得连翻转身也不方便。”
(3).在集体劳动中协同使劲时,为统一步调,减轻疲劳等所唱的歌。多由一人领唱,众人应和。《西游记》第七三回:“每一个小 行者 ……一齐着力,打个号子,把那丝绳都搅断,各搅了有十餘斤。” 杨朔 《鸭绿江南北》:“许多 朝鲜 战士点起一堆一堆的木柴照着亮,紧张的叫着号子,动手往外拉那些死车。”
(4).犹品类。常与指示代词“这”、“那”连用。 胡万春 《生长在黄浦江边的人》:“有我们这号子人,不用说捞船,就是一座一座山,也会托起来的!” 华纯 等《秧歌剧选·大家好》:“快不要提那号子事啦!”
(5).管乐器。即号筒。参见“ 号筒 ”。词语解释:号屏 拼音:hào píng
神话中雨师之别称。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四:“雨师一曰 屏翳 ,一曰 号屏 ,一曰 元冥 。” 晋 张协 《杂诗》之十:“ 飞廉 应南箕, 丰隆 迎 号屏 。”词语解释:号噪 拼音:hào zào
呼叫,喧嚷。 南朝 宋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栖波之鸟,水化之虫,智吞愚,以彊捕小,号噪惊聒,纷乎其中。” 唐 元稹 《告畬三阳神文》:“豺虎号噪,麋鹿幽噎,厉鬼癉人,贪吏殄物。”词语解释:号数 拼音:hào shù
指为事物制订的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你回去把那第几卯,第几名,及部照的号数,一切都抄了来,我和你设法,去请个封典。”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二日信收到,内云‘同一条路,只是门牌改了号数’,这回是没有什么‘里’的么?”词语解释:号头 拼音:hào tóu
(1).工头。
(2).号码,号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运盐到了 汉口 ,靠在码头上,逐船编了号头,挨号轮销。”
(3).号角的别称。《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只见大汉也下山来,只里一声胡哨,左边一隻船中,吹起号头答应。”词语解释:号号 拼音:hào hào
象声词。表示哀切。 唐 李贺 《勉爱行送小季之庐山》之二:“ 江 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水浒传》第二五回:“那婆娘却号号地假哭起养家人来。”词语解释:号簿 拼音:hào bù
犹今之登记簿。 唐 王建 《赠郭将军》诗:“向晚临堦看号簿,眼前风景任支分。”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出堂规》:“凡出牌票该承行,务将原案同号簿送僉;如有牌票无案、有牌案无号簿者重责。”《糊涂世界》卷十:“这些我不管,我是替他上上号簿,办些杂事,他里面书启上另有人的,此外也并没别人。”词语解释:号衣 拼音:hào yī
指旧时兵卒、差役等所穿的制服。《英烈传》第四八回:“ 王铭 一一问箇仔细,将六人杀了,把号衣剥将下来,交与面貌相似的六人,依照巡哨的打扮。”《老残游记》第六回:“又有几个人穿着号衣,上写着‘ 城武县 民壮’字样。” 沉从文 《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他们都不愿意见到穿号衣的人来到寨子里称王称霸。”词语解释:号诉 拼音:hào sù
亦作“ 号愬 ”。哭诉。《新唐书·儒学传下·禇无量》:“庐墓左,鹿犯所植松柏, 无量 号诉曰:‘山林不乏,忍犯吾塋树耶?’自是羣鹿驯扰,不復棖触, 无量 为终身不御其肉。” 宋 范仲淹 《范公墓志铭》:“ 延安 吏民百数,诣闕号诉,谓城当陷而存,民将殞而生,皆公之力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户部·江南白粮》:“小民敢与内臣抗乎,虽有号诉,九重万里,曾无为之上闻者,乞勅各部改正旧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鸮鸟》:“有 山西 二商,迎门号愬,盖有健骡四头,俱被抢掠,道远失业,不能归,哀求诸公为缓颊也。”词语解释:号箭
用来传达信号的响箭词语解释:号记
标记,记号词语解释:号带
军旗。古代大将出征,旗上绣出主帅姓氏,叫号旗词语解释:号炮 拼音:hào pào
军中用来传达信息的火炮。喻为表明事件即将发生的信号。《水浒传》第四七回:“只听得 祝家庄 里一箇号砲,直飞起半天里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须设立号砲、号灯,方能一传既至。” 清 魏源 《筹海篇》下:“然有一宜防者,则曰飞礮,非谓悬桅上之号礮,而谓仰空堕弹之炸礮也。” 邹韬奋 《坚持抗战与积极办法》:“自‘八·一三’全面抗战的号炮发出之后,有两件令人兴奋而于 中国 抗战非常有利的事实是很显著的。” 茅盾 《子夜》十四:“丝厂总同盟罢工是共产党七月全国总暴动计划里的一项,是一个号炮呀!” 词语解释:号然 拼音:hào rán
犹胡然。意谓何以如此。《荀子·哀公》:“ 鲁哀公 问於 孔子 曰:‘绅、委、章甫,有益於仁乎?’ 孔子 蹴然曰:‘君号然也。’” 杨倞 注:“号读为胡,声相近,字遂误耳。”按,《孔子家语·好生》“号然”作“胡然”。
词语解释:胡然 拼音:hú rán
(1).为何。表示疑问或反诘。《诗·鄘风·君子偕老》:“胡然而天地?胡然而帝也?” 郑玄 笺:“胡,何也。帝,五帝也。何由然女见尊如天帝乎?” 唐 张九龄 《高斋闲望言怀》诗:“坐惜芳时宴,胡然久滞留?” 宋 刘昌诗 《芦浦笔记·草鞋大王事》:“士乃留宿而扣神曰:‘神之号,盖某戏书,胡然而至此盛邪?’” 明 李贽 《童心说》:“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2).谓不知何故。表示不明原因。 唐 白居易 《大官乏人策》:“问:国家台衮之材,臺省之器,胡然近日稍乏其人,将欲救之,其故安在?” 宋 欧阳修 《自叙》诗:“余本漫浪者,兹亦漫为官。胡然类鴟夷,託载随车辕。” 元 耶律楚材 《继崔子文韵》:“ 崔子 龙鐘亦可怜,临风相送我胡然。”
(3).突然。 明 张煌言 《得友人书道内子艰难状》诗:“尺牘胡然至,寒温不自通。” 明 彭士望 《玉帘泉》诗:“平波水最文,胡然此直下。” 清 黄鷟来 《和陶饮酒》之九:“鸿鵠初高举,千里苍旻开;长林翕春气,逆此浩荡怀;胡然值飘风,中道羽翼乖。”词语解释:号码机 拼音:hào mǎ jī
打印号码的用具。能根据需要自动变换号码。词语解释:号戒 拼音:hào jiè
古人守夜击鼓传告以相儆戒。《周礼·夏官·掌固》:“昼三巡之,夜亦如之,夜三鼜以号戒。” 贾公彦 疏:“言以号戒者,使击鼜有所以号呼使戒守耳。”词语解释:号擗 拼音:hào pǐ
亦作“号躄”。 悲伤痛哭,捶胸顿足。《梁书·简文帝纪》:“大行皇帝奄弃万国,攀慕号躃,厝身靡所。”《陈书·始兴王叔陵传》:“大渐之后,圣躬号擗,遂因匍匐,手犯乘舆。”词语解释:号服 拼音:hào fú
从前有地位爵位或有资产的人赐给家臣、侍从穿戴的有特色的有鉴别性的衣服—尤其是在战争中服役时穿戴的词语解释:号灯 拼音:hào dēng
(1).军中夜间传达号令时所用的灯。《四游记·锺吕对阵回天》:“队后 六郎 却拍马攻入,射落号灯,其阵遂乱。”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须设立号砲、号灯,方能一传即至。”
(2).指船舶上用来表明夜间航行、作业等状态的灯。词语解释:号旗 拼音:hào qí
作为船舶标志或用来通信的各种旗帜。词语解释:号纸 拼音:hào zhǐ
明 清 时代政府所颁记载土司袭位者职衔,世系、承袭年月的书状。《清史稿·土司传二·四川》:“ 小姓寨 土百户,其先 郁从文 ,於 明 末归附,授长官司职衔印信,管束番众。 顺治 年间,将 明 时印信号纸呈缴。”《清史稿·土司传二·四川》:“ 嘉庆 八年,土司 罗藏策登 为正土司头人 云甸 等戕害,以头人 阿彩登舟 拔补,颁给印信号纸。”词语解释:号愬 拼音:hào shuò
见“ 号诉 ”。
词语解释:号诉 拼音:hào sù
亦作“ 号愬 ”。哭诉。《新唐书·儒学传下·禇无量》:“庐墓左,鹿犯所植松柏, 无量 号诉曰:‘山林不乏,忍犯吾塋树耶?’自是羣鹿驯扰,不復棖触, 无量 为终身不御其肉。” 宋 范仲淹 《范公墓志铭》:“ 延安 吏民百数,诣闕号诉,谓城当陷而存,民将殞而生,皆公之力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户部·江南白粮》:“小民敢与内臣抗乎,虽有号诉,九重万里,曾无为之上闻者,乞勅各部改正旧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鸮鸟》:“有 山西 二商,迎门号愬,盖有健骡四头,俱被抢掠,道远失业,不能归,哀求诸公为缓颊也。”词语解释:号脉 拼音:hào mài
诊脉。词语解释:号板 拼音:hào bǎn
科举考试时,号子中供生员答卷兼睡觉用的木板。《儒林外史》第二回:“第一篇文章还不曾做完,自己心里疑惑,説:‘我平日笔下最快,今日如何迟了?’正想不出来,不觉磕睡上来,伏着号板打一个盹。”《负曝闲谈》第十一回:“东家那里借来的小厮,替他铺好号板,打起号帘,这纔回去。”《糊涂世界》卷十一:“原来这个人是个花白鬍鬚的老者,卷子已经誊好,放在号板上,点了三枝香,对着他洒泪呢!”词语解释:号码 拼音:hào mǎ
(1).旧时我国用以记数的符号。一至九数,各以〡〢〣〤〥亠〧〨〩来表示。但号码的由来甚久,字形或有变异,如 宋 司马光 《潜虚·体图》所载即有不同。
(2).以数字编列次第的号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三回:“取过籤筒来摇了几摇,摇出一根籤来,看了号码。” 茅盾 《搬的喜剧》:“她并没知道 黄先生 工作处的电话号码。”词语解释:号手 拼音:hào shǒu
(1).吹号人;部队中的号兵。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在苍茫的暮霭里,传来城墙上还未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
(2).引申为唤醒人们觉悟的先驱。 冯牧 《不断革命的战歌和颂歌》:“ 郭小川 的诗并不尽是杰作……但是,当我们把他比作时代的歌手和号手的时候,我以为并不算夸张。”词语解释:号笛 拼音:hào dí
人们认为起源于凯尔特但流行于英国的单簧管乐器,由木质或骨质间有指孔的管身以及号角式号口和嘴子构成词语解释:号房 拼音:hào fáng
(1). 明 代称贡院的号子。《明史·选举志二》:“试士之所,谓之贡院;诸生席舍,谓之号房。” 明 王衡 《郁轮袍》第四折:“诸生各归号房,出箇‘早朝即事’题,作律诗来者。”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廷献》:“如今就以马为题,诸士各进号房去听题。”参见“ 号子 ”。
(2).旧时官署的传达室或司阍。俗称号房。 清 蒋士铨 《桂林霜·胁降》:“号房号簿没处找,巡捕官也溜了,号礼没人争,门包都不要。”《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十五回:“那号房本来知道 仰方 出手阔绰的,所以等在那里,得了犒赏,自欢喜去了。” 鲁迅 《华盖集·牺牲谟》:“你一爬到,就脱下来,对号房说,这是老爷叫我送来的,交给太太收下。”
词语解释:号子 拼音:hào zǐ
(1).科举考场中生员答卷和食宿之所。人各一小间,每间有编号。《糊涂世界》卷十一:“我时常听説号子里闹鬼,我第一场就遇到这事,我不可不去看看。”
(2).监房。 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二等普通号(即三等号)是最苦最糟的号子。”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一章:“尤妙的是 李公朴 先生,他好像在学校时代准备演说竞赛似的,不但把所备的材料念得烂熟,而且还要在号子里大练其嗓子。”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七章:“昏暗的号子里十分拥挤,犯人们多得连翻转身也不方便。”
(3).在集体劳动中协同使劲时,为统一步调,减轻疲劳等所唱的歌。多由一人领唱,众人应和。《西游记》第七三回:“每一个小 行者 ……一齐着力,打个号子,把那丝绳都搅断,各搅了有十餘斤。” 杨朔 《鸭绿江南北》:“许多 朝鲜 战士点起一堆一堆的木柴照着亮,紧张的叫着号子,动手往外拉那些死车。”
(4).犹品类。常与指示代词“这”、“那”连用。 胡万春 《生长在黄浦江边的人》:“有我们这号子人,不用说捞船,就是一座一座山,也会托起来的!” 华纯 等《秧歌剧选·大家好》:“快不要提那号子事啦!”
(5).管乐器。即号筒。参见“ 号筒 ”。
词语解释:号筒 拼音:hào tǒng
(1).旧时军中用以传令的筒状乐器,初以竹木为之,后用铜制。 老舍 《赵子曰》第六:“ 雍和宫 的号筒,时时随着北风吹来。”
(2).比喻宣传工具,喉舌。 瞿秋白 《乱弹·狗样的英雄》:“一点不错!你们是绅商地主高利贷资产阶级的杀人的号筒……你们这些号筒,想号召民众来帮助军阀混战。” 萧乾 《我爱新闻工作》:“只有当一个记者肯给他当号筒时才受到那种礼遇。”词语解释:号谥 拼音:hào shì
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继昭夏,崇号諡,畧可道者七十有二君。”《汉书·宣帝纪》:“故皇太子在 湖 ,未有号諡。”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作者之书事也,乃没 吴 蜀 号諡,呼 权 备 姓名,方於 魏 邦,悬隔顿尔,惩恶劝善,其义安归?” 词语解释:号踊 拼音:hào yǒng
亦作“ 号踊 ”。 号哭顿足。《后汉书·鲁恭传》:“父某, 建武 初,为 武陵 太守,卒官。时 恭 年十二,弟 丕 七岁,昼夜号踊不絶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南有《曹娥碑》。 娥 父 盱 迎涛溺死。 娥 时年十四,哀父尸不得,乃号踊江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宾客弔省,号踊哀絶。” 宋 李石 《续博物志》卷十:“ 魏 军南伐, 朱修之 守 滑臺 ,城不下,其母悲忧,乳汁惊出,乃号踊,告家人曰:‘我年老,非有乳时,今忽其不免。’是日城陷。”词语解释:号踯 拼音:hào zhí
号叫跳顿。词语解释:号顿 拼音:hào dùn
痛哭颠蹶。《陈书·孝行传·谢贞》:“年十四,丁父艰,号顿於地,絶而復苏者数矣。”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八:“如佛灭度,比丘众躃踊哭泣,皆若不自胜者,虽飞鸟走兽之属,亦作号顿之状。”词语解释:号角 拼音:hào jiǎo
(1).原为军队中传令用的吹奏乐器,后成为一般喇叭的泛称。 巴金 《新生·五月十九日》:“一群号兵在凉亭里挣红了脸吹着铜的号角,吹出不和谐的声音。”
(2).指号角声。 袁鹰 《悲欢》:“阵阵号角,声声战鼓,在耳边震响。” 柯岩 《奇异的书简·我们这支队伍》:“在这大军集结的时刻,我不但听见了进军的号角,而且还听见了同志们跑步前进的脚步声。”词语解释:号褂 拼音:hào guà
即号衣。 郑观应 《盛世危言·民团》:“尝见民壮所持者皆銹刀旧鎗,所习者如戏臺演武,往来街道,势同儿戏,於事何济,徒以号褂衔灯,恐赫乡愚而已。”《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只见五颜六色的旗子,迎风招展,挖云镶边的号褂,映日争辉。”参见“ 号衣 ”。
词语解释:号衣 拼音:hào yī
指旧时兵卒、差役等所穿的制服。《英烈传》第四八回:“ 王铭 一一问箇仔细,将六人杀了,把号衣剥将下来,交与面貌相似的六人,依照巡哨的打扮。”《老残游记》第六回:“又有几个人穿着号衣,上写着‘ 城武县 民壮’字样。” 沉从文 《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他们都不愿意见到穿号衣的人来到寨子里称王称霸。”词语解释:号色 拼音:hào sè
旗号服色。 明 于谦 《议处走回人口疏》:“即令何处屯驻,其人马号色是何种类。”《封神演义》第三九回:“一声炮响,七十里望见 岐山 ,一支人马,乃 成汤 号色。”词语解释:号谍 拼音:hào dié
指带有机密性的通知。《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歌谣选·捻军民歌》:“七月十五发号谍,八月十八装大旗。”词语解释:号躄 拼音:hào bì
见“ 号擗 ”。
词语解释:号擗 拼音:hào pǐ
亦作“号躄”。 悲伤痛哭,捶胸顿足。《梁书·简文帝纪》:“大行皇帝奄弃万国,攀慕号躃,厝身靡所。”《陈书·始兴王叔陵传》:“大渐之后,圣躬号擗,遂因匍匐,手犯乘舆。”词语解释:号噭 拼音:hào jiào
号叫,号呼。 明 李东阳 《中元谒陵遇雨记》:“林木杂风雨声,若虎豹号噭,响振山谷。” 明 李东阳 《记女巫》:“有所喜,则召女巫至,皷舞号噭以为福。”词语解释:号坎 拼音:hào kǎn
旧时从事拉车、抬轿、搬运等力役者所穿的有特定式样并编号码的马甲。 老舍 《骆驼祥子》一:“因为拉着洋人,他们可以不穿号坎,而一律的是长袖小白褂,白的或黑的裤子。”词语解释:号坎儿 拼音:hào kǎn ér
旧时车夫、轿夫、搬运工等穿的坎肩儿,其上印有号码词语解释:号型 拼音:hào xíng
指鞋帽、服装等的种类、规格和大小。词语解释:号兵 拼音:hào bīng
军队中专司吹号的人员。 巴金 《新生·五月十九日》:“一群号兵在凉亭里挣红了脸吹着铜的号角,吹出不和谐的声音。” 张天翼 《最后列车》:“‘集合!’团长叫。号兵迎着风吹集合号。”词语解释:号志灯 拼音:hào zhì dēng
传达讯号用的防风灯。 陈继光 《飞奔吧,油龙》:“ 老杨 拨亮了号志灯。”《大庆战歌·万里测温》:“窗前一盏号志灯,照他刻苦学‘两论’,实践,认识,再实践,革命路上方向明。”词语解释:号帘 拼音:hào lián
指旧时科场中考生所居号房内挂的暖帘。《负曝闲谈》第十一回:“东家那里借来的小厮,替他铺好号板,打起号帘,这才回去。”词语解释:号嗄 拼音:hào shà
力竭声嘶地啼哭。 清 钱谦益 《跋雪浪师书〈黄庭〉后》:“师之本色如此,岂余向者号嗄儿童之见,所能相其髣髴也哉!”词语解释:号位 拼音:hào wèi
称号和爵位;名号。《史记·三王世家》:“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至今无号位师傅官。”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三》:“今君王之声闻於天下,号位不定,志士狐疑,宜即大位,使远人有知。”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良娣 董氏 ,备位后庭,素称淑慎,进昇号位,礼亦宜之。” 宋 曾巩 《为人后议》:“故前世人主有以支子继立而崇其本亲,加以号位,立庙奉祀者,皆见非於古今。”词语解释:号军 拼音:hào jūn
(1). 明 代试士时,于考场中设置的监视人员。 清 仍之而失其实,但供役使而已。《明史·选举志三》:“试士之所,谓之贡院;诸生席舍,谓之号房;人一军守之,谓之号军。”《糊涂世界》卷十一:“ 岑其身 急急问号军道:‘什么事?’号军道:‘闹鬼!’” 朱自清 《南京》:“似乎直到晚上,头场题才出来,写在灯牌上,由号军抗着在各号里走。”
(2).即教军。 太平天囯 革命时期,在 贵州 ,由白莲教组织和领导的 苗 汉 两族农民起义军,以旗帜、服装的色别,分为红号、黄号、白号三支。1855年( 咸丰 五年)至1868年( 同治 七年)间,曾先后在 平越 、 遵义 、 铜仁 、 思南 等处,略地占城,声势浩大。 清 政府调 席宝田 、 唐炯 率 湘 川 军入 黔 ,疯狂屠杀,号军首领 刘义顺 被俘,牺牲于 成都 ,起义失败。词语解释:号嘶 拼音:hào sī
啼哭叫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绣》:“久之,闻号嘶渐远,乃释手曰:‘别矣!前皆坦途,可缓行。爱汝者将至,宜与同归。’”词语解释:号唫 拼音:hào yín
嚎哭而诉,口急言辞不清的样子。 汉 贾谊 《新书·耳痹》:“ 越王 之穷,至乎吃山草,饮腑水,易子而食。於是,履甓戴璧,号唫告毋罪,呼皇天,使大夫 种 行成於 吴王 。”词语解释:号令如山 拼音:hào lìng rú shān
谓军令严肃,不容更动。《宋史·岳飞传》:“ 岳节使 号令如山,若与之敌,万无生理,不如往降。节使诚信,必善遇我。”词语解释:号件 拼音:hào jiàn
(1).旧称官衙正在审理的案件。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至于上司号件未完,差舍守催,经承每日供给,肥肉大酒,唤唱包娼,及其临行,需索差钱路费,非五十金、百金不止。”
(2).挂过号的函件、电报等。词语解释:号哨 拼音:hào shào
表达信号的口哨。《水浒传》第一一三回:“ 李俊 唿了一声号哨,那隻舡飞也似逩来庄上。到达岸边,上岸来都相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