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纸上声 齿[mǐ][jī,几案]使[详注1][徵羽][详注2][详注3][诺也][pǐ,否泰][lěi][bèi,名词][mǐ][yǐ][zhǐ][详注4][chuǎi chuài][zǐ][详注5][详注6][nǐ][shì dì][xǐ lǐ][guī xī][yǐ][详注7][克也,任也][guī][ní,音你。声也。][shī][guǐ][lěi]氿[guǐ][qì][详注8][音跂。《广韵》行喘息貌][dǐ]俿[lǐ]


注1:使 式至切。遣人聘问曰使。《前汉·韩信传》发一乘之使,下咫尺之书。又《鬼谷子抵巇篇》圣人者,天地之使也。《淮南子·天文训》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
注2:箠 音捶。击马策也。《史记·张耳陈余传》杖马箠,下赵数十城。
注3:花 《唐韻》韋委切,音蔿。《玉篇》花榮也。《拾遺記》西王母進洞淵紅蘤。《唐書·西域傳》王坐金蘤榻。
注4:机 音几。《说文》木名。《山海经》单狐之山多机木。《郭注》状如榆,可烧以粪田。 又与几通。《易·涣卦》涣奔其机。《注》承物者也。《家语》仰视榱桷,俯察机筵。《注》机作几。
注5:萎 音委。药草。《尔雅·释草》荧,委萎。《注》萎蕤也。《韩愈诗》萎蕤缀蓝瑛。《注》萎蕤,青花圆实。亦作荽蕤。
注6:庳 脾上声。《说文》庳中,伏舍。一曰屋卑。《左传·襄三十一年》宫室卑庳。
注7:哆 音侈。《说文》张口也。《诗·小雅》哆兮侈兮,成是南箕。《传》哆,大貌
注8:坻 《广韵》《正韵》诸氏切《集韵》《韵会》掌氏切,音纸。止也。《左传·昭二十九年》蔡墨论养龙官曰: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
共203,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末字词组
太史长史彤史众史历史秽史南北史驿史
刺史信史诗史女史迁史遗史稗史柱后史
御史画史祝史左史南史铜史班史筮史
青史萧史前史惇史安史瞽史二史监史
柱史旧史柱下史小史三史令史大史私史
书史野史右史僧史代史从史鼓史演史
内史良史咏史掾史诸史坟史马史脩史
文史许史周柱史仙史外史逸史琴史四史
图史侍史汉史箫史胥史闾史直史眉史
国史鲁史修史周史麟史府史范史十七史

词语解释:太史  拼音:tài shǐ
(1).官名。 西周 、 春秋 时太史掌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 秦 汉 曰太史令, 汉 属太常,掌天时星历。 魏 晋 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历法。 隋 改称太史监, 唐 改为太史局, 宋 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 元 改称太史院。 明 清 称钦天监;修史之职归之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参阅《通典·职官八》《续通典·职官八》
(2).复姓。 汉 末有 太史慈 。见《三国志》本传。
词语解释:刺史  拼音:cì shǐ
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 汉武帝 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 成帝 改称州牧, 哀帝 时复称刺史。 魏 晋 于要州置都督兼领刺史,职权益重。 隋炀帝 、 唐玄宗 两度改州为郡,改称刺史为太守。后又改郡为州,称刺史,此后太守与刺史互名。 宋 于州置知州,而无刺史职任,刺史之名仅为武臣升迁之阶。 元 明 废名, 清 仅用为知州之别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武帝 元封 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其餘观察及诸州刺史、县令、録事、参军多至每月五十千。”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隋以后刺史》:“ 汉 之刺史犹今之巡按御史; 魏 晋 以下之刺史,犹今之总督; 隋 以后之刺史,犹今之知府及 直隶 知州也。”
词语解释:御史  拼音:yù shǐ
(1).官名。 春秋 战国 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 秦 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弹劾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 汉 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书记事乃归太史掌管。《史记·萧相国世家》:“ 秦 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 何 乃给 泗水 卒史事,第一。”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御史主弹奏不法,肃清内外。 唐 兴,宰辅多自宪司登钧轴,故谓御史为宰相。”《儒林外史》第三回:“荏苒三年,陞了御史,钦点 广东 学道。”
(2).喻指起监督作用的人或事物。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鱼饵·论坛·阵地〉》:“它(书评)是读者的顾问,出版界的御史。”参阅《通典·职官六·御史台》《续通典·职官六·御史台》
词语解释:青史  拼音:qīng shǐ
(1).古代以竹简记事,故称史籍为“青史”。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俱启丹册,并图青史。” 唐 温庭筠 《过陈琳墓》诗:“曾於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宋 苏轼 《题永叔会老堂》诗:“嘉谋定国垂青史,盛事传家有素风。” 清 洪昇 《长生殿·传概》:“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 徐迟 《牡丹》:“我又看到她演出的喜剧《柜中缘》……是对爱国主义名将,永垂青史的千秋忠臣的一首赞歌。”
(2).见“ 青史氏 ”。
词语解释:青史氏  拼音:qīng shǐ shì
(1).古代史官名。著《青史子》五十七篇。《大戴礼记·保傅》:“《青史氏之记》曰:古者胎教。” 王聘珍 解诂:“ 卢 注云:‘一曰《青史子》。’《汉书·蓺文志》:‘小説家:《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记事也。’”
(2).泛指史官。 康有为 《进呈〈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序》:“览四千年 青史氏 之载,歷朝兴亡之迹,岂不哀哉?”亦省称“ 青史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 尸佼 兼总於杂术, 青史 曲缀以街谈。”
词语解释:柱史  拼音:zhù shǐ
(1).“ 柱下史 ”的省称。代指 老子 。《后汉书·张衡传》:“庶前训之可钻,聊朝隐乎柱史。” 李贤 注引 应劭 曰:“ 老子 为 周 柱下史,朝隐终身无患。” 清 康乃心 《送李虞臣任宝昌令》诗:“ 华狱 仙人地, 函关 柱史家。”
(2).“ 柱下史 ”的省称。指御史。 唐 严维 《剡中赠张卿侍御》诗:“早列月卿位,新参柱史班。” 唐 韩翃 《送李侍御赴徐州行营》诗:“少年兼柱史,东至旧 徐州 。”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一:“职非柱史,恶故当隐,苟闻善而疑之,闕其事焉。”
(3).“ 柱下史 ”的省称。亦借指侍郎等朝官。 唐 刘商 《题杨侍郎新亭》诗:“ 毘陵 过柱史,简易在茅茨。”
(4).“ 柱下史 ”的省称。星名。《晋书·天文志上》:“柱史北一星曰女史。”参见“ 柱下史 ”。
词语解释:柱下史  拼音:zhù xià shǐ
(1). 周 秦 官名,即 汉 以后的御史。因其常侍立殿柱之下,故名。《史记·张丞相列传》:“而 张苍 乃自 秦 时为柱下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 司马贞 索隐:“ 周 秦 皆有柱下史,谓御史也。所掌及侍立恆在殿柱之下。”
(2).为御史的代称。 唐 李白 《赠宣城赵太守悦》诗:“公为柱下史,脱绣归田园。”
(3).指老子。参见“ 柱下 ”。
(4).星名。《晋书·天文志上》:“极东一星,曰柱下史,主记过,左右史,此之象也。”
词语解释:书史  拼音:shū shǐ
(1).记事的史官。亦指掌文书等事的吏员。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穆王》:“ 穆王 即位三十二年,巡行天下……有书史十人,记其所行之地。”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上:“故 唐 人无不善书,远至边裔书史、里儒,莫不书字有法。” 宋 文天祥 《〈集杜诗·萧资〉序》:“閤门路铃 萧资 ,本书史也。”
(2).典籍,指经史一类书籍。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颜延之〈侍宴〉》:“揆日粲书史,相都丽闻见。”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闭门读书史,窗户忽已凉。”《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 刘奇 对 对方 道:‘贤弟如此美质,何不习些书史?’”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昌龄藏书》:“﹝ 昌龄 ﹞性耽书史,筑 谦益堂 ,丹铅万卷。”
词语解释:内史  拼音:nèi shǐ
(1).官名。 西周 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 春秋 时沿置。见《周礼·春官·内史》《左传·襄公十年》:“使 周 内史选其族嗣,纳诸 霍 人,礼也。” 杜预 注:“内史,掌爵禄废置者。”《孔子家语·执辔》:“古者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
(2).官名。 秦 官,掌治理京师。 汉景帝 分置左右内史。 汉武帝 太初 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史记·蒙恬列传》:“ 始皇 二十六年, 蒙恬 因家世得为 秦 将,攻 齐 ,大破之,拜为内史。”《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景帝 即位,以 错 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
(3).官名。 西汉 初,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历代沿置, 隋 始废。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卷六:“ 汉 制,诸侯王国以相治民事,若郡之有太守也。 晋 则以内史行太守事,国除为郡,则復称太守,然二名往往混淆,史家亦互称之。”
(4).官名。 隋文帝 改中书省为内史省,置内史监、令各一员。 隋炀帝 改为内书省。 唐高祖 武德 初复为内史省,三年改为中书省。后亦用以称中书省的官员。 唐 皇甫冉 《韦中丞西厅海榴》诗:“海花争让候榴花,犯雪先开内史家。”参阅《通志·职官三》《旧唐书·职官志二》
(5).古政区名。 秦 代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治所在 咸阳 (今 咸阳市 东北)。辖境相当今 陕西 关中平原 。 汉景帝 时分左、右 内史 。 武帝 时又分左、右 内史 为 京兆尹 、 左冯翊 和 右扶风 三个相当郡的政区,合称“三辅”。《汉书·地理志下》:“本 秦 京师为 内史 ,分天下作三十六郡。” 颜师古 注:“京师,天子所都畿内也。 秦 并天下,改立郡县,而京畿所统,特号 内史 ,言其在内,以别於诸郡守也。”
(6).复姓。 周 内史 叔兴 的后代,以官为氏。见《通志·氏族略四》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词语解释:文史  拼音:wén shǐ
(1).文书记事。《汉书·司马迁传》:“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2).指文学、史学的著作或知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其文史则有 袁 殷 之曹, 孙 干 之辈。”《北史·山伟传》:“ 伟 涉猎文史, 孝明 初, 元匡 为御史中尉,以 伟 兼侍御史。” 唐 杜甫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十五富文史,十八足宾客。” 清 孙枝蔚 《送王金铉归里》诗:“ 晋 世擅风流, 汉 贤足文史。”
(3).指诗话、文评之类的书。《新唐书·艺文志四》“丁部集录总集类”有“文史类”一目。凡所以讥评文人之得失者,如《文心雕龙》《诗品》等,均列入该类。
词语解释:图史  拼音:tú shǐ
图书和史籍。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进思才淑,傍综图史。”《旧唐书·宋璟传》:“且 苍梧 之野, 驪山 之徒,善恶分区,图史所载。” 清 吴伟业 《赠钱臣扆》诗:“花萼一楼图史遍,竹梧三径管絃新。”
词语解释:国史  拼音:guó shǐ
(1).原指当代人修纂的本朝实录和本朝历史,后泛指一个朝代的历史。《后汉书·班固传》:“既而有人上书 显宗 ,告 固 私改作国史者,有詔下郡,收 固 繫 京兆 狱。”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诸侯亦各有国史。” 唐 司空图 《商山》诗之一:“国史数行犹有志,只将谈笑继英尘。”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国史者,君民比并之史。”
(2).国之史官。《诗大序》:“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於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文章之材,国史之任也。” 宋 朱淑真 《芍药》诗:“到底只留为謔赠,更劳国史刺民风。”
词语解释:长史  拼音:zhǎng shǐ
官名。 秦 置。 汉 相国、丞相, 后汉 太尉、司徒、司空、将军府各有长史。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志一》。其后,为郡府官,掌兵马。 唐 制,上州刺史别驾下,有长史一人,从五品。至 清 ,亲王府、郡王府置长史,理府事。参阅《通志·职官六》《清通典·职官十》
词语解释:信史  拼音:xìn shǐ
纪事真实可信、无所讳饰的史籍。《公羊传·昭公十二年》:“《春秋》之信史也,其序则 齐桓 、 晋文 ;其会,则主会者为之也。” 宋 陆游 《史院书事》诗:“信史新修稿满牀,牙籤黄帊带芸香。”《清史稿·圣祖纪三》:“壬戌,诫修《明史》史臣覈公论,明是非,以成信史。”
词语解释:画史  拼音:huà shǐ
犹画师。 宋 王安石 《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画史纷纷何足数, 惠崇 晚出吾最许。”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先朝进马》:“ 正统 四年六月, 撒马儿罕 又遣使贡马,身色纯黑,蹄额皆白,赐名‘瑞驎’,又詔画史图其貌。” 清 赵翼 《画士顾生为我写照》诗:“山泽之臞土木身,偶烦画史为传真。”
词语解释:萧史  拼音:xiāo shǐ
(1).传说中人物名。相传为 春秋 秦穆公 时人,善吹萧,能致孔雀白鹤于庭。 穆公 以女 弄玉 妻之。 萧史 日教 弄玉 吹萧作凤鸣,后凤凰来集其屋。 穆公 筑凤台,使 萧史 夫妇居其上,数年后,皆随凤凰飞去。见 汉 刘向 《列仙传》。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是以 萧史 偕翔凤以凌虚, 琴高 乘朱鲤於深渊,斯其验也。” 唐 韩愈 《谁氏子》诗:“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 萧史 。”
(2).借指情郎。 清 黄遵宪 《游箱根》诗:“ 洪崖 揖 浮丘 , 萧史 媚 弄玉 。”
词语解释:旧史  拼音:jiù shǐ
(1).先前的史书。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其餘则皆即用旧史。”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访国美於旧史,考方载於往牒。” 唐 杜甫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世家遗旧史,《道德》付今王。”
(2).特指《旧唐书》。 宋 曾巩 《〈李白诗集〉后序》:“《旧史》称 白 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词语解释:野史  拼音:yě shǐ
旧指私人著述的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苦雨见寄》诗:“自爱垂名野史中,寧论抱困荒城侧。” 元 萨都剌 《上赵凉国公》诗:“如此声名满天下,人间野史亦堪传。” 鲁迅 《伪自由书·再谈保留》:“从 清 朝的文字狱以后,文人不敢做野史了。”
词语解释:良史  拼音:liáng shǐ
(1).优秀的史官。指能秉笔直书、记事信而有征者。《左传·宣公二年》:“ 孔子 曰:‘ 董狐 ,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汉书·司马迁传赞》:“然自 刘向 、 扬雄 博极羣书,皆称 迁 有良史之材……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奸慝惩戒,实良史之直笔。”
(2).指信实之史书。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凡善恶必书,谓之良史。” 梁启超 《新史学·论书法》:“书法善则为良史,反是则为秽史。”
词语解释:许史  拼音:xǔ shǐ
(1). 汉宣帝 时外戚 许伯 和 史高 的并称。《汉书·盖宽饶传》:“上无 许 史 之属,下无 金 张 之託。”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 许伯 , 宣帝 皇后父。 史高 , 宣帝 外家也。”后借指权门贵戚。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见鐘鼎於 金 张 ,闻絃歌於 许 史 。” 唐 王维 《偶然作》诗之五:“ 许 史 相经过,高门盈四壮。” 清 陆寅 《歧路行》诗:“朝 金 张 ,暮 许 史 ,拔剑欲为知己死。”
(2).本指 晋 道士 许逊 。后亦泛指道士。 元 萨都剌 《茅山道士》诗:“山中紫府 茅君 宅,《肘后》丹方 许史 传。”
词语解释:侍史  拼音:shì shǐ
(1).亦作“ 侍使 ”。古代没入官府为奴的罪犯家属中,以年少较有才智的女子为侍史。《周礼·天官·序官》“奚三百人” 汉 郑玄 注:“古者从坐男女没入县官为奴,其少才知以为奚,今之侍史官婢,或曰奚官女。”《后汉书·荀爽传》:“臣窃闻后宫采女五六千人,从官侍使復在其外……诸非礼聘未曾幸御者,一皆遣出,使成妃合。” 唐 韩愈 《题百叶桃花》诗:“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清 查慎行 《题蔡方麓修撰早朝图》诗:“水晶帘成月如钩,侍史妆成尽下楼。”
(2).古时侍奉左右、掌管文书的人员。《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 宋 苏轼 《用前韵答西掖诸公见和》:“岂惟蹇步苦追攀,已觉侍史疲奔送。”
词语解释:鲁史  拼音:lǔ shǐ
(1). 鲁国 的历史记载; 鲁国 历史。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 仲尼 因 鲁 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於是就太师以正《雅》《颂》,因 鲁 史以修《春秋》。”
(2).指《春秋》。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一》:“ 鲁 史书占,睹云容之表瑞; 周 圭测景,喜日驭之延暉。” 清 朱鹤龄 《刈稻行》:“土膏不发穀不成, 鲁 史特书关治乱。”
词语解释:彤史  拼音:tóng shǐ
(1).古代宫中女官名。掌记宫闱起居等事。《新唐书·百官志二》:“彤史二人,正六品。” 清 毛奇龄 《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一:“彤史者,后宫女官名也。其制,选良家女子之知书者充之,使之记宫闈起居及内庭燕褻之事,用示劝戒。”
(2).指记载宫闱生活的宫史。《晋书·后妃传序》:“永言彤史,大练之范逾微;缅视青蒲,脱珥之猷替矣。” 唐 沉佺期 《章怀太子靖妃挽词》诗:“彤史佳声载,青宫懿范留。” 宋 苏轼 《元祐三年春贴子词·〈皇太后阁〉之五》:“彤史年来不絶书,三朝德化妇承姑。” 明 张居正 《神母授图万年永赖颂》:“蚤膺符命,叶元云之徵;兼苞艺文,垂彤史之训。”
词语解释:诗史  拼音:shī shǐ
(1).前人的诗作。《宋书·谢灵运传论》:“至於先士茂製,讽高歷赏, 子建 函京 之作, 仲宣 霸 岸之篇, 子荆 零雨之章, 正长 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 南朝 齐 王融 《议给虏疏》:“今经典远被,诗史北流, 冯 李 之徒,必欲遵尚。”
(2).指能反映某一时期重大社会事件有历史意义的诗歌。 唐 孟棨 《本事诗·高逸》:“ 杜 ( 杜甫 )所赠二十韵,备叙其事,读其文,尽得其故跡。 杜 逢 禄山 之难,流离 陇 蜀 ,毕陈於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五:“﹝ 王弘祚 ﹞为户部尚书时,尝属余选 张含 《禺山集》。余尤喜集中《潁川侯祠》一篇,足称诗史。”
(3).泛指能反映社会现实的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 鲁迅 《〈且介亭杂文〉序言》:“这一本集子和《花边文学》,是我在去年一年中,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的笔和刀下的结集,凡是写下来的,全在这里面。当然不敢说是诗史。”
(4).诗歌的发展历史。《羊城晚报》1984.9.5:“翻开 华夏 诗史,即可看到,每当历史处于重大转折的关头,都有一批‘以诗魂壮国魂’的呕心沥血之作问世。”
词语解释:祝史  拼音:zhù shǐ
(1).祝官、史官的合称。《左传·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 孔颖达 疏:“祝官、史官正其言辞,不欺誑鬼神,是其信也。”《国语·周语上》:“ 内史过 从至 虢 , 虢公 亦使祝史请土焉。” 韦昭 注:“祝 应 史 嚚 。”
(2).司祭祀之官。《左传·昭公十八年》:“郊人助祝史除於国北。” 孔颖达 疏:“祝史,掌祭祀之官。” 唐 李颀 《与诸公游济渎泛舟》诗:“玄冥掌阴事,祝史告年丰。”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三:“ 林 至庙斋宿,是夜,龙降於祝史 欧阳均 肩。” 清 唐孙华 《春日病中杂咏》之三:“灵气何用谋蓍策,祝史无烦凟鬼神。”
词语解释:前史  拼音:qián shǐ
(1).指《史记》《后汉书·班彪传》:“ 彪 乃继採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
(2).从前的史籍。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唐玄宗 《送忠州太守康昭远等》诗:“时雨侔昔贤,芳猷贯前史。”
词语解释:柱下史  拼音:zhù xià shǐ
(1). 周 秦 官名,即 汉 以后的御史。因其常侍立殿柱之下,故名。《史记·张丞相列传》:“而 张苍 乃自 秦 时为柱下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 司马贞 索隐:“ 周 秦 皆有柱下史,谓御史也。所掌及侍立恆在殿柱之下。”
(2).为御史的代称。 唐 李白 《赠宣城赵太守悦》诗:“公为柱下史,脱绣归田园。”
(3).指老子。参见“ 柱下 ”。
(4).星名。《晋书·天文志上》:“极东一星,曰柱下史,主记过,左右史,此之象也。”
词语解释:柱下  拼音:zhù xià
(1).相传 老子 曾为 周 柱下史,后以“柱下”为 老子 或 老子 《道德经》的代称。《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贵清静者,以席上为腐议;束名实者,以柱下为诞辞。” 李贤 注:“柱下, 老子 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 漆园 之义疏。”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词:“莫怪新来白髮,恐是当年柱下,《道德》五千言。” 清 龚自珍 《邵子显校刊〈娄东杂著〉序》:“此事成,可以傲 嬴 刘 ,媲柱下,储以俟后圣。”
(2). 周 秦 置柱下史,后因以为御史的代称。《汉书·张苍传》:“﹝ 张苍 ﹞ 秦 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 颜师古 注:“柱下,居殿柱之下,若今侍立御史矣。” 唐 独孤及 《张侍御写真图赞》:“执法柱下,分形画工。” 明 夏完淳 《招魂》:“先生在柱下三年,从初服者六年。” 清 钱谦益 《左汇序》:“侍御起家为刑官,今方执法柱下。”参见“ 柱下史 ”。
(3).借指藏书之所。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九》:“瞽宗、辟雍、泮宫、柱下,固册府礼乐之渊渚,师友讲习之林囿也。”
词语解释:右史  拼音:yòu shǐ
(1).古代史官名。《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前代修史,左史纪言,右史纪动。”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二章第一节:“古人是‘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所有古事古言都是出于史官之手。”
(2). 唐 以后为中书省起居舍人的别称。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二:“ 赵右史 家有 顾禧 景蕃 补注《东坡长短句》真蹟云。”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容斋随笔》:“至起居郎曰左史,起居舍人曰右史,至 宋 犹沿其称,然实为 高宗 龙朔 二年所改官名,未几復旧,而此两官沿称不改。”
(3).复姓。《通志·氏族四》:“古者右史记事, 周 有 右史武 ,见 宋衷 《世本》。”
词语解释:咏史  拼音:yǒng shǐ
以史事为题材创作诗歌。《晋书·文苑传·袁宏》:“ 宏 有逸才,文章絶美,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上:“观其《咏史》,有感嘆之词。” 陈延杰 注:“ 孟坚 《咏史》诗,其辞甚质直,又加以咏嘆。此传体,为咏史正宗, 左太冲 其变也。”
词语解释:周柱史  拼音:zhōu zhù shǐ
周 之柱下史。 唐 代侍御史职位与其相当,故 唐 人亦用为侍御史的代称。 唐 李嘉祐 《暮春宜阳郡斋愁坐忽枉刘七侍御新诗因以酬答》诗:“唯羡君为 周 柱史,手持黄纸到 沧洲 。”
词语解释:汉史  拼音:hàn shǐ
《东观汉记》。亦泛指 汉 代史书。《后汉书·蔡邕传》:“收付廷尉治罪, 邕 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 汉 史。” 唐 卢纶 《和常舍人晚秋集贤院即事》:“ 汲 书 荀勗 定, 汉 史 蔡邕 专。”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歷朝文字之盛,其名各有所归, 汉 史、 唐 诗、 宋 文、 元 曲,此世人口头语也。”
词语解释:修史  拼音:xiū shǐ
编纂史书。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 齐 梁 二代又置修史学士, 陈氏 因循,无所变革。”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于志寧 为僕射修史,恨不得学士: 来济 为学士,恨不得修史。”
词语解释:众史  拼音:zhòng shǐ
指众画师。《庄子·田子方》:“ 宋元君 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 成玄英 疏:“众史,画师。”
词语解释:女史  拼音:nǚ shǐ
(1).古代女官名。以知书妇女充任。掌管有关王后礼仪等事。或为世妇下属,掌管书写文件等事。《周礼·天官·女史》:“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詔后治内政。”《汉书·外戚传下·班倢伃》:“陈女图以镜监兮,顾女史而问《诗》。”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 隋 世 王劭 上疏,请依古法,復置女史之班,具録内仪,付於外省。”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宫闱·女秀才》:“凡诸宫女曾受内臣教习,读书通文理者,先为女秀才。递陞女史,陞宫官,以至六局掌印。”
(2).对知识妇女的美称。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 蒋苕生 太史序 玉亭女史 之诗曰:‘离象文明,而备位乎中;女子之有文章,盖自天定之。’” 清 赵翼 有《题女史骆佩香秋灯课女图》诗。
(3).古星名。《晋书·天文志上》:“柱史北一星曰女史。”
词语解释:左史  拼音:zuǒ shǐ
(1).官名。 周 代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左史记行动,右史记言语。见《礼记·玉藻》。一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见《汉书·艺文志》。 唐 宋 曾以门下省之起居郎、中书省之起居舍人为左、右史,分别主记事与记言。
(2).复姓。 楚 有 左史倚相 。见《国语·楚语》
词语解释:惇史  拼音:dūn shǐ
有德行之人的言行记录。《礼记·内则》:“凡养老,五帝宪,三王有乞言。五帝宪,养气体而不乞言,有善则记之为惇史。” 孔颖达 疏:“言老人有善德行则纪録之,使众人法则,为惇厚之史。”《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乞言纳诲,著在惇史。” 唐 李德裕 《幽州纪圣功碑铭》:“圣上嘉其动而中礼,乃命宰臣採其元功,传於惇史。” 清 钱谦益 《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六:“摒挡篋箱留諫草,欲令惇史记 唐尧 。”
词语解释:小史  拼音:xiǎo shǐ
(1).古小官名。《周礼》春官宗伯之属,掌邦国之志、贵族世系以及礼仪等事。 汉 以后为尚书令史或地方官一般属吏之称。《汉书·谷永传》:“ 永 少为 长安 小史,后博学经书。”《玉台新咏·古乐府〈陌上桑〉》:“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史,一本作“ 吏 ”。 章炳麟 《序种姓上》:“婚姻则别以姓,宗法则别以氏。置司商以协名姓,而小史掌奠系世,辨昭穆。”
(2).侍从;书童。 晋 张翰 有《周小史》诗。 南朝 梁简文帝 《祭灰人文》:“当令金光小史,侍使玉童,奏云师於执法,力水伯於天宫。” 宋 洪迈 《夷坚甲志·韩郡王荐士》:“﹝ 韩世忠 ﹞命小史详问姓名阶位,仍询居止处。 李 巽谢感泣。”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赵广 , 合肥 人, 李伯时 家小史。 伯时 作画,每使侍左右。”
(3).称官府中供奔走的小差役。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八:“政府小史,效奔走之役,呼之曰小幺。”
(4).某一方面简单的历史书或资料书。如 宋 陈思 《书小史》,纂次 伏羲 至 五代 书家小传共四三○人; 元 宋伯任 《酒小史》,著录当时各地名酒名称。野史亦或称小史。 明 李栻 《历代小史》丛书,辑收历代野史一○六种。
词语解释:僧史  拼音:sēng shǐ
佛教的历史。 唐 严维 《哭灵一上人》诗:“禪林枝干折,法宇栋梁倾,谁復修僧史,应知传已成。” 宋 赞宁 撰有《僧史略》三卷,记述佛教的诞生、流变,以至三宝住持等的起源。
词语解释:掾史  拼音:yuàn shǐ
官名。 汉 以后中央及各州县皆置掾史,分曹治事。多由长官自行辟举。 唐 宋 以后,掾史之名渐移于胥吏。《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尉﹞掾史属二十四人。”《西京杂记》卷二:“ 买臣 至郡,引﹝ 钱勃 ﹞为上客,寻迁为掾史。” 清 邵长蘅 《阎典史传》:“ 应元 ( 阎应元 )起掾史,官京仓大使。”
词语解释:仙史  拼音:xiān shǐ
记述神仙事迹的史籍。 唐 寒山 《诗》之十一:“高低旧雉堞,大小古坟塋……所嗟皆俗物,仙史更无名。”
词语解释:箫史  拼音:xiāo shǐ
古代传说中善吹箫的人。 汉 刘向 《列仙传·箫史》:“ 簫史 者, 秦穆公 时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鹤於庭, 穆公 有女,字 弄玉 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 弄玉 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 凤臺 ,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后以“簫史”泛指如意郎君。 清 李渔 《慎鸾交·目许》:“却像要趁扁舟,入五湖,随 簫史 ,归 蓬岛 。”
词语解释:周史  拼音:zhōu shǐ
(1). 周 代的史籍。《史记·太史公自序》:“ 司马 氏世典 周 史。”
(2). 周 代的史官。特指 老子 ,因其曾为 周 之守藏史、柱下史。 唐 李商隐 《赠华阳宋真人》诗:“不因杖屨逢 周史 , 徐甲 何曾有此身?” 宋 范仲淹 《礼义为器赋》:“ 宣尼 始问於 周史 ,雅契求新; 晋文 首定於 襄王 ,允符先利。”
词语解释:历史  拼音:lì shǐ
(1).过去事实的记载。《三国志·吴志·吴主传》“纳 鲁肃 於凡品,是其聪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 注引《吴书》:“﹝ 吴王 ﹞志存经略,虽有餘閒,博览书传歷史,藉採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指已过去的事实。 毛泽东 《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变成历史的东西。”
(3).经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这便是野鷄道臺的歷史了。” 清 黄人 《〈钱牧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变化,随其一生之歷史而自为风气。” 老舍 《骆驼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会留着个知道她的历史的仆人。”
(4).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 金一 《文学观》:“从古帝王之业,真能赤手开创而无所凭藉者,歷史上,多不过三四人。” 毛泽东 《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 中国 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菡子 《源远流长》:“历史在发展着,丰富着。”
(5).指历史学科。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中国 学问,待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
词语解释:迁史  拼音:qiān shǐ
《史记》之别称。 宋 刘克庄 《代楮知白谢表》:“新智无穷,岂必谓 蔡侯 所造;旧闻可辑,或能补《迁史》之亡。” 清 姚文栋 《答东洋近出古书问》:“《迁史》言: 始皇 遣 徐巿 发男女数千人,入海求僊人。”亦以指其作者 司马迁 。 康有为 《读〈史记·刺客传〉》诗:“ 迁史 愤心尊 聂政 , 泉明 诗咏慕 荆軻 。”
词语解释:南史  拼音:nán shǐ
(1). 春秋 时 齐国 的史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太史书曰:‘ 崔杼 弑其君。’ 崔子 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 南史氏 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后因以为直书史实的良史典型。《后汉书·臧洪传》:“昔 晏婴 不降志於白刃, 南史 不曲笔以求存,故身传图象,名垂后世。”《南齐书·崔祖思传》:“世无 董狐 ,书法必隐;时闕 南史 ,直笔未闻。” 清 高其倬 《蓟州新城》诗:“ 南史 与 董狐 ,百喙同一声。” 程善之 《和孟硕狱中诗》:“ 常山 舌在心犹壮, 南史 书存手自持。”
(2).复姓。见《通志略·氏族四》
词语解释:安史  拼音:ān shǐ
唐 安禄山 、 史思明 的并称。两人为发动安史之乱的首领。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唐宣宗》:“ 安史 作逆以后, 河 北乱, 淄青 乱…… 泽潞 乱,而 唐 终不倾者,东南为之根本也。”
词语解释:三史  拼音:sān shǐ
魏 晋 南北 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 唐 开元 以后,因《东观汉记》失传,乃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为三史。见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三史》《后汉书·郡国志序》:“今但録中兴以来郡县改异,及《春秋》、三史会同征伐地名,以为《郡国志》。” 唐 刘知几 《史通·补注》:“如 韩 、 戴 、 服 、 郑 钻仰六经, 裴 、 李 、 应 、 晋 训解三史,开导后学,发明先义,古今传授,是曰儒宗。” 清 唐孙华 《赠赵松一》诗:“六经贮巾箱,三史供点窜。”
词语解释:代史  拼音:dài shǐ
(1).指历代史书。 唐 陈子昂 《谏政理书》:“臣 子昂 西蜀 草茅贱臣也,以事亲餘暇得读书,窃少好三皇五帝霸王之经,歷观丘坟,旁览代史,原其政理,察其兴亡。”
(2).即《魏书》。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如 魏收 《代史》、 吴均 《齐録》,或牢笼一世,或苞举一家,自可申不刊之格言,弘至公之正説。” 浦起龙 通释:“ 元魏 初国号 代 。”
词语解释:诸史  拼音:zhū shǐ
(1).众史官。《书·金縢》:“二公及王乃问诸史与百执事。”
(2).各种史书。 元 白珽 《李翰林墓》诗:“ 謫仙 真天人,出处见诸史。” 清 陈维崧 《徵赎十三经十七史毛氏书板启》:“且夫室无诸史,詎号儒林?架鲜全经,何名学者?”
词语解释:外史  拼音:wài shǐ
(1).古代官名。掌管宣布京畿以外地区的王令、四方地志等。《周礼·春官·大宗伯》:“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 宋 陈亮 《三国纪年序》:“自当时之诸侯,国各有史,一言一动,罔不毕载。故四方之志,外史掌之。” 清 黄遵宪 《三哀诗》:“我已外史达,人实高阁置。”
(2).指稗史及某些旧小说。如旧题 汉 黄宪 的《天禄阁外史》、 清 吴敬梓 的《儒林外史》
(3).旧时文人常用作别号。如 元 张雨 称 句曲外史 , 清 恽格 称 白云外史 。
词语解释:胥史  拼音:xū shǐ
犹胥吏。《陈书·世祖纪》:“ 梁 氏末运,奢丽已甚,蒭豢厌於胥史,哥钟列於管库。”《新唐书·牛仙客传》:“帝既用 仙客 ,知时议不归,乘閒以问 高力士 , 力士 曰:‘ 仙客 本胥史,非宰相器。’”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三公端揆,施於军校,衣紫执象,被於胥史,名器之滥极矣。”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五》:“倏近行远之文,今勦其体於胥史,病在乎学士之依样。”按,古时“史”与“吏”有别,后来相混。
词语解释:麟史  拼音:lín shǐ
《春秋》。 唐 张说 《崔司业挽歌》之二:“凤池伤旧草,麟史泣遗编。” 唐 李商隐 《贺相国汝南公启》:“ 仲尼 麟史,不令 游 夏 措辞。” 宋 刘克庄 《念奴娇·丁卯生朝》词:“但愿从今,疾行如鹿,更细书如蚁。都无用处,留他教传麟史。”参见“ 麟经 ”。
词语解释:麟经  拼音:lín jīng
即麟史。 唐 黄滔 《与罗隐郎中书》:“诚以麟经下笔,诸生而不合措辞;而 史马 抽毫, 汉 代而还陈别録。” 元 马祖常 《都门一百韵用韩文公〈会合联句〉诗韵》:“羣儒修麟经,诸将宣豹略。”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古今史阙》:“ 周 末自麟经絶笔后,至 苏 张 游説,中间一百四十四年,史简遗闕,无以详其梗概。”参见“ 麟史 ”。
词语解释:秽史  拼音:huì shǐ
(1).歪曲历史本来面目的史书。《北史·魏收传》:“﹝ 魏收 奉詔撰 魏 史,﹞夙有怨者,多没其善,每言:‘何物小子,敢共 魏收 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于是众口諠然,号为秽史。” 清 钱谦益 《赠副都御史梅公神道碑》:“惟夫子哀而赐之铭,所以表国功,正秽史,修废典,胥於是乎在。”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野史传奇往往存 三代 之直,反胜秽史曲笔者倍蓰。”
(2).不光彩的生活史。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父子兄弟君臣荐进献纳如此,亦可谓之秽史矣。” 端木蕻良 《〈红楼梦〉随记》:“ 脂砚 认为 秦可卿 平日待人接物,大有可取,因此不该把她的秽史,公之于世。”
词语解释:遗史  拼音:yí shǐ
(1).指前朝的历史。 宋 陈造 《魏帝庙》诗:“至今閲遗史,为汝空饮恨。” 元 虞集 《翰林承旨刘公神道碑》:“史馆方修 太祖皇帝 以来实録,与 辽 金 之遗史。” 清 沉永令 《赠蘗庵禅师》诗:“列朝文献徵遗史,一代天龙护法王。”
(2).谓根据轶闻编成的史书,所记多为正史所不载。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九:“《国史补》之説固未可信,又安知《唐宋遗史》为得其实乎?”
词语解释:铜史  拼音:tóng shǐ
(1).指 汉 张衡 所制漏刻仪上的铜制仙人像。《文选·陆倕〈新刻漏铭〉》:“铜史司刻,金徒抱箭。” 李善 注:“ 张衡 《漏水转浑天仪制》曰:盖上又铸金铜仙人,居左壶;为胥徒,居右壶: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别天时早晚。” 清 钮琇 《觚賸·景龙观钟铭》:“悬玉京而荐福,侣铜史而司辰。”
(2).借指漏刻铜壶。 唐 李峤 《十二月奉教作》诗:“玉烛年行尽,铜史漏犹长。” 唐 周彻 《尚书郎上直闻春漏》诗:“静闻铜史漏,暗识桂宫春。”
词语解释:瞽史  拼音:gǔ shǐ
(1).乐师与史官的并称。《周礼·秋官·大行人》:“九岁属瞽史,諭书名,听声音。”《国语·周语上》:“瞽史教诲,耆艾修之。” 韦昭 注:“瞽,乐太师;史,太史也。” 汉 贾谊 《新书·保傅》:“瞽史诵诗,工诵箴諫。” 清 戴名世 《盲者说》:“古之瞽史教诲,师箴,瞍赋,矇诵,若 晋 之 师旷 , 郑 之 师慧 是也。” 章炳麟 《官制索隐》:“於是乎置御史,既掌刺探,亦兼记録,且其人又必明习文字者也,故‘属瞽史,諭书名’。”
(2).说书的瞎子。 唐 柳宗元 《〈贞符〉序》:“其言类淫巫瞽史,誑乱后代。”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九:“ 李青霞 , 眉州 人,襁褓失明……为渔所得。至十载为人佣磨。有瞽史倚琵琶説往事,携之去,雅善其艺。”
词语解释:令史  拼音:lìng shǐ
(1).官名。 汉 代兰台尚书属官,居郎之下,掌文书事务,历代因之。 隋 唐 以后,成为三省、六部及御史台低级事务员之称,位卑秩下,不参官品。至 明 代遂废。见《通典·职官四》
(2). 宋 元 以来官府中胥吏的通称。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三折:“打的个遍身家鲜血淋漓, 包待制 又葫芦提,令史每粧不知,两边厢列着祗候人役。”《水浒传》第二七回:“知县叫那令史先问了 王婆 口词,一般供説。四家邻舍,指证明白。” 明 高明 《琵琶记·春宴杏园》:“昨日已吩咐太僕寺掌鞍马的令史,并 洛阳县 管排设的驛丞,专听俺这里鸣鼓三声,都要到此聚会听点。”
词语解释:从史  拼音:cóng shǐ
即从吏。《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臣故为从史盗君侍儿者。”《汉书·儿宽传》:“时 张汤 为廷尉,廷尉府尽用文史法律之吏,而 宽 以儒生在其间,见谓不习事,不署曹,除为从史,之 北地 视畜数年。” 颜师古 注:“从史者,但只随官僚,不主文书。”参见“ 从吏 ”。
词语解释:从吏  拼音:cóng lì
(1).属吏。《史记·曹相国世家》:“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
(2).做官。 唐 苏颋 《授李全昌工部员外郎制》:“﹝ 李全昌 ﹞以文从吏,五材审用。”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一:“ 承奉公 倚 ,少无宦情,家人勉其从吏,初为 餘杭 尉。”
词语解释:坟史  拼音:fén shǐ
指典籍史书。《魏书·裴延儁传》:“涉猎坟史,颇有才笔。”《新唐书·文艺传中·刘宪》:“时 玄宗 在东宫,雅意坟史。” 宋 陆游 《贺黄枢密启》:“加之博极坟史,得兴亡治乱之由;综练典章,识沿革始终之际。”
词语解释:逸史  拼音:yì shǐ
指散失、隐没的史籍或正史以外的史事。 唐 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 鸿 始以 景明 之初,求诸国逸史,逮 正始 元年,鳩集稽备。”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赵高》:“閲古逸史,载 赵高 为 赵 之公子,抱忠义之性,自宫,隐 秦 宫中,为 赵 报讎。” 郁达夫 《和李西浪〈让画诗〉原韵》:“留得艺人真逸史,大风堂下海扬尘。”
词语解释:闾史  拼音:lǘ shǐ
古代闾巷的小吏。《礼记·内则》:“夫告宰名,宰辩告诸男名,书曰‘某年、某月、某日某生’而藏之。宰告閭史,閭史书为二,其一藏诸閭府,其一献诸州史。” 孔颖达 疏:“閭之属吏则有閭史也。”《朱子语类》卷八三:“古人生子,则閭史书之。”
词语解释:府史  拼音:fǔ shǐ
古时管理财货文书出纳的小吏。《周礼·天官·序官》:“府六人,史十有二人。” 郑玄 注:“府,治藏;史,掌书者。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仪礼·士冠礼》“有司如主人服” 汉 郑玄 注:“有司,郡吏有事者,谓主人之吏所自辟除。府史以下,今时卒吏及假吏是也。” 宋 司马光 《知人论》:“谨盖藏,吝出纳,治文书,精会计,此府史之职也。”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君服》:“府史之类,即庶人在官者。”
词语解释:南北史  拼音:nán běi shǐ
《南史》《北史》的合称。系 唐 李延寿 增删裁并 宋 、 齐 、 梁 、 陈 、 北齐 、 魏 、 周 、 隋 八书而成,较旧史为简净。《南史》八十卷,记 南朝 宋 、 齐 、 梁 、 陈 四代历史。《北史》一百卷,记 北朝 自 北魏 到 隋 的历史。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 显庆 中符璽郎 陇西 李延寿 抄撮近代诸史,南起自 宋 终於 陈 ,北始自 魏 卒於 隋 ,合一百八十篇,号曰《南北史》。”
词语解释:稗史  拼音:bài shǐ
记载民间轶闻琐事的书。与正史有别。 唐 高彦休 《〈唐阙史〉序》:“故自 武德 、 贞观 而后,吮笔为小説、小録、稗史、野史、杂録、杂纪者多矣。”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辨〈明史纪事本末〉非窃书》:“又称 明 季稗史虽多,惟 谈迁 编年、 张岱 列传两家,具有本末。” 鲁迅 《书信集·致李秉中》:“国内颇纷纭多事,简直无从说起,生人箝口结舌,尚虞祸及,读 明 末稗史,情形庶几近之。”
词语解释:班史  拼音:bān shǐ
《汉书》。因《汉书》为 班固 所作,故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班 史立纪,违经失实。”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 班 史多用古字,以 西汉 去古未远也, 东汉 书则皆不用。” 清 方苞 《书考定文王世子后》:“ 班 史谓自书传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 莽 之甚者。”
词语解释:二史  拼音:èr shǐ
(1).左史与右史。 汉 荀悦 《申鉴·时事》:“朝有二史:左史记言,右史记动。”
(2).太史与国史。自 东汉 ,史官与历官始分为二职,以后历代相沿,惟 辽 设国史馆,合二职为一。《辽史·历象志下》:“古者太史掌正岁年以敍事,国史以事繫日,以日、月、时繫年。时月不正,则敍事不一,故二史合为一官。”
词语解释:大史  拼音:dà shǐ
官名。 殷 代天官六大之一。主管祭祀、历数、法典等。 周 代大体相同。《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 郑玄 注:“此盖 殷 时制也。”《周礼·春官·大史》:“大史,掌建邦之六典。”
词语解释:鼓史  拼音:gǔ shǐ
《周礼·地官·叙官》:“鼓人,中士六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后以“鼓史”指掌鼓的官吏。《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闻 衡 善击鼓,乃召为鼓史。”亦特指 汉 祢衡 。 明 夏完淳 《大哀赋》:“人容 鼓史 之狂,世笑 愚公 之癖。”
词语解释:马史  拼音:mǎ shǐ
指 司马迁 所著的《史记》《隋书·经籍志一》:“远览 马 史 班 书,近观 王 阮 志録,挹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
词语解释:琴史
琴和史籍
词语解释:直史  拼音:zhí shǐ
正直的史官;史官的直笔。《宋书·王昙首传》:“上( 宋太祖 )欲封 曇首 等,会讌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復今日。’时封詔已成,出以示 曇首 , 曇首 曰:‘……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 南朝 梁 任昉 《答刘孝绰》诗:“直史兼褒贬,辖司专疾恶。”
词语解释:范史  拼音:fàn shǐ
《后汉书》的别称。因撰写者是 南朝 宋 范晔 ,故有此称。 宋 刘克庄 《再和林肃翁有所思韵》:“何妨 范 史书鉤党,不顾 欧 碑説解仇。”
词语解释:驿史  拼音:yì shǐ
指驿吏。《新唐书·王君廓传》:“居职不守法度,长史 李玄道 数以法绳督,猜惑不自安。会被召,至 渭南 ,杀驛史,亡奔 突厥 。”参见“ 驛吏 ”。
词语解释:驿吏  拼音:yì lì
驿站的胥吏。 唐 李绅 《欲到西陵寄王行周》诗:“驛吏递呼催下缆,棹郎閒立道齐橈。”《旧唐书·王君廓传》:“在职多纵逸,长史 李玄道 数以朝宪胁之,惧为所奏,殊不自安。后追入朝,行至 渭南 ,杀驛吏而遁。” 清 詹应甲 《保安驿丞张焕死事》诗:“官卑未有如驛吏,驛吏千秋有生气。”
词语解释:柱后史  拼音:zhù hòu shǐ
御史的别称。《通典·职官六》:“侍御史,於 周 为柱下史, 老聃 尝为之……一名柱后史,谓﹝冠﹞以铁为柱,言其审固不橈也。”参见“ 柱后 ”。
词语解释:柱后  拼音:zhù hòu
(1).执法官、御史等所戴的一种帽子。也称惠文冠、獬豸冠。《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纚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
(2).借指执法官、御史等。《文选·左思〈魏都赋〉》:“詰朝陪幄,纳言有章。亚以柱后,执法内侍。” 李周翰 注:“柱后,御史官。”
词语解释:筮史  拼音:shì shǐ
筮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侯 有疾, 曹伯 之竖 侯獳 货筮史。”《国语·晋语四》:“筮史占之,皆曰不吉。” 韦昭 注:“筮史,筮人,掌以三易,辨九筮之名。”
词语解释:监史  拼音:jiān shǐ
(1).谓 汉 廷尉的属官监与掾史。《史记·酷吏列传》:“﹝廷尉 张汤 ﹞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与监史轻平者。”
(2).指刺史。 三国 魏 曹操 《表刘琮令》:“监史虽尊,秩禄未优。”
(3).监修史书。 唐 刘知几 《史通·辨职》:“大抵监史为难,斯乃尤之尤者。”
词语解释:私史  拼音:sī shǐ
指旧时私家所撰的史书。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朝事二·嘉泰禁私史》:“顷 秦丞相 既主和议,始有私史之禁。”
词语解释:演史  拼音:yǎn shǐ
以评书、小说等形式讲述史事。 宋 周密 《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有“演史”。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小说引子》:“小説者流,出於机戒之官,遂分百官记録之司。由是有説者纵横四海,驰骋百家,以上古隐奥之文章,为今日分明之议论,或名演史,或谓合生,或称舌耕,或作挑闪。皆有所据,不敢谬言。”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八篇:“书之开篇诗有云:‘ 商 周 演义古今传。’似志在於演史,而侈谈神怪,什九虚造。”
词语解释:脩史  拼音:xiū shǐ
编撰史书。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史馆为讲读史官所聚集,皆无公座,至脩史之日,旋设十馆於东角门之右,事竣去之。”
词语解释:四史  拼音:sì shǐ
(1).相传为 黄帝 的四个史官: 沮诵 、 仓颉 、 隶首 、 孔甲 。 晋 王嘉 《拾遗记·黄帝》:“置四史,以主图籍。”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四史》:“ 沮诵 、 苍頡 、 隶首 、 孔甲 , 黄帝 四史官。”
(2).《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合称。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三国志四·三史》:“直至 唐 宋 以来,学者恆言,乃皆曰‘五经’‘三史’,则专指 马 班 范 矣。愚窃以为宜更益以 陈寿 ,称‘四史’,以配‘五经’,良可无愧。其餘各史,皆出其下。”
词语解释:眉史  拼音:méi shǐ
宋 陶穀 《清异录·胶眉变相》:“ 莹姐 , 平康 妓也。玉浄花明,尤善梳掠,画眉日作一样。 唐斯立 戏之曰:‘ 西蜀 有《十眉图》,汝眉癖若是,可作百眉图,更假以岁年,当率同志为修眉史矣。’”后因称妓女及记载妓女的书为“眉史”。《花月痕》第四四回:“留芳眉史,歌蒿借孔雀之词;证果情天,文梓起鸳鸯之塚。”
词语解释:十七史  拼音:shí qī shǐ
《旧唐书·经籍志》乙部正史类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后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共十三史。 宋 人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遂有“十七史”之称。参阅《宋史·艺文志二》、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卷九九。
共203,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