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纸上声 齿[mǐ][jī,几案]使[详注1][徵羽][详注2][详注3][诺也][pǐ,否泰][lěi][bèi,名词][mǐ][yǐ][zhǐ][详注4][chuǎi chuài][zǐ][详注5][详注6][nǐ][shì dì][xǐ lǐ][guī xī][yǐ][详注7][克也,任也][guī][ní,音你。声也。][shī][guǐ][lěi]氿[guǐ][qì][详注8][音跂。《广韵》行喘息貌][dǐ]俿[lǐ]


注1:使 式至切。遣人聘问曰使。《前汉·韩信传》发一乘之使,下咫尺之书。又《鬼谷子抵巇篇》圣人者,天地之使也。《淮南子·天文训》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
注2:箠 音捶。击马策也。《史记·张耳陈余传》杖马箠,下赵数十城。
注3:花 《唐韻》韋委切,音蔿。《玉篇》花榮也。《拾遺記》西王母進洞淵紅蘤。《唐書·西域傳》王坐金蘤榻。
注4:机 音几。《说文》木名。《山海经》单狐之山多机木。《郭注》状如榆,可烧以粪田。 又与几通。《易·涣卦》涣奔其机。《注》承物者也。《家语》仰视榱桷,俯察机筵。《注》机作几。
注5:萎 音委。药草。《尔雅·释草》荧,委萎。《注》萎蕤也。《韩愈诗》萎蕤缀蓝瑛。《注》萎蕤,青花圆实。亦作荽蕤。
注6:庳 脾上声。《说文》庳中,伏舍。一曰屋卑。《左传·襄三十一年》宫室卑庳。
注7:哆 音侈。《说文》张口也。《诗·小雅》哆兮侈兮,成是南箕。《传》哆,大貌
注8:坻 《广韵》《正韵》诸氏切《集韵》《韵会》掌氏切,音纸。止也。《左传·昭二十九年》蔡墨论养龙官曰: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
首字词组
史君史才史学史论史部史胥史剧史君子
史笔史馆史谈史牍史皇史识史匠史实
史臣史编史诗史职史前史晨碑史案史话
史官史记史法史功史绩史李史氏记史赞
史书史汉史文史稿史评史翰史无前例史迹
史册史牒史观史巫史祸史裁史不绝书史鉴
史家史篇史事史阙文史班史料史抄史钞
史氏史籍史录史课史科史宬史撰史院
史传史局史阁史帙史佐史例史德史谍
史迁史策史侯史遗史聃史体史乘 

词语解释:史君  拼音:shǐ jūn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史,通“ 使 ”。 宋 范仲淹 《绛州园池》诗:“絳臺史君府,亭阁参园圃。” 宋 王安石 《送潘景纯》诗:“赖有史君能好士,方看一鶚在秋天。”参见“ 使君 ”。
词语解释:使君  拼音:shǐ jūn
(1). 汉 时称刺史为使君。《玉台新咏·日出东南隅行》:“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2).尊称州郡长宫。《三国志·蜀志·刘璋传》:“﹝ 张松 ﹞还,疵毁 曹公 ,劝 璋 自絶,因説 璋 曰:‘ 刘豫州 ,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 唐 张籍 《苏州江岸留别乐天》诗:“莫忘使君吟咏处, 汝坟湖 北 武丘 西。” 宋 王禹偁 《寒食》诗:“使君慵不出,愁坐读《离骚》。”
(3).对人的尊称。 清 秋瑾 《柬某君》诗:“苍天有意磨英骨,青眼何人识使君?”
尊称奉命出使的人。《汉书·王訢传》:“使君顓杀生之柄,威震郡国。” 颜师古 注:“为使者,故谓之使君。”《后汉书·寇恂传》:“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 清 方文 《送左三山先生巡按浙江》诗:“四岳分巡狩,东方属使君。”
词语解释:史笔  拼音:shǐ bǐ
(1).历史记载的代称。指史册。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 蜀 境,首悬 吴 闕,犹生之年也。” 宋 王禹偁 《郑善果非正人论》:“史臣谓 郑善果 幼事贤母,长为正人。予以 善果 行事验之,见史笔之失。”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古史笔多缘饰》:“古今所谓忠臣孝子,皆未足深信,乃史笔之缘饰,欲为后代美谈耳。”
(2).指修史之笔。《晋书·文苑传·曹毗》:“既登 东观 染史笔,又据太学理儒功。” 明 宋濂 《吴公行状》:“他时执史笔者,尚有考於斯焉。”
(3).指执史笔之人,史官。 唐 韩愈 《石君墓志铭》:“故相国 郑公 餘庆 ,留守 东都 ,上言 洪 可付史笔。”
(4).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 唐 岑参 《佐郡思旧游》诗:“史笔众推直,諫书人莫窥。”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余谓 刘 有史学,无史笔。” 孙犁 《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史笔和文学之笔,应该分别开。”
词语解释:史臣  拼音:shǐ chén
史官。 晋 潘岳 《马汧督诔序》:“亦命史臣 班固 而为之誄。” 唐 杜甫 《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直笔在史臣,将来洗筐篋。” 清 孙枝蔚 《人日示小子》诗:“既蒙天子奬,便入史臣注。”参见“ 史官 ”。
词语解释:史官  拼音:shǐ guān
主管文书、典籍,并负责修撰前代史书和搜集记录当代史料的官员。《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 秦 记皆烧之。”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周礼》有史官,掌邦国四方之事,达四方之志。” 唐 韩愈 《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监修 李吉甫 授臣以前史官 韦处厚 所撰先帝实録三卷。” 刘师培 《文说·记事》:“皇古学术,溯源史官,记动记言,实惟史职。”
词语解释:史官  拼音:shǐ guān
主管文书、典籍,并负责修撰前代史书和搜集记录当代史料的官员。《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 秦 记皆烧之。”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周礼》有史官,掌邦国四方之事,达四方之志。” 唐 韩愈 《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监修 李吉甫 授臣以前史官 韦处厚 所撰先帝实録三卷。” 刘师培 《文说·记事》:“皇古学术,溯源史官,记动记言,实惟史职。”
词语解释:史书  拼音:shǐ shū
(1). 汉 称令史所习之书,即当时通用的隶书。《汉书·元帝纪赞》:“ 元帝 多材艺,善史书。”按,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谓指 史籀 所作大篆,非是。参阅 清 钱大昕 《三史拾遗·元帝纪》
(2).记载历史的书籍。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 周公 之垂法,史书之旧章。” 唐 刘知几 《史通·因习》:“况史书者,记事之言耳。” 章炳麟 《论式》:“斯岂非崇信文集,异视史书之过哉!”
词语解释:史册  拼音:shǐ cè
史书。 宋 苏轼 《谢张太保撰先人墓碣书》:“先朝载之史册,今虽容有不知,后世决不可没。” 郭小川 《忆延安》诗:“是什么,在史册上金光闪闪?”参见“ 史书 ”。
词语解释:史书  拼音:shǐ shū
(1). 汉 称令史所习之书,即当时通用的隶书。《汉书·元帝纪赞》:“ 元帝 多材艺,善史书。”按,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谓指 史籀 所作大篆,非是。参阅 清 钱大昕 《三史拾遗·元帝纪》
(2).记载历史的书籍。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 周公 之垂法,史书之旧章。” 唐 刘知几 《史通·因习》:“况史书者,记事之言耳。” 章炳麟 《论式》:“斯岂非崇信文集,异视史书之过哉!”
词语解释:史家  拼音:shǐ jiā
(1).史官或历史学家。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诗》云:‘伐木滸滸。’ 毛 传云:‘滸滸,杮貌也。’史家假借为肝肺字。”《汉书·蒯通传》“本与 武帝 同讳” 唐 颜师古 注:“﹝ 蒯通 ﹞本名为 彻 ,其后史家追书为 通 。” 清 何琇 《樵香小记·天王》:“《春秋》或书天王,或书王,正犹史家或书皇帝,或书帝,无义例也。” 鲁迅 《二心集·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版本》:“藏书家欲其所藏版本之古,史家则不然。”
(2).史书流派。 清 韩菼 《〈左传纪事本末〉序》:“史家有六,首《尚书》家,次《春秋》家。”
词语解释:史氏  拼音:shǐ shì
史家;史官。 唐 韩愈 《答刘秀才论史书》:“史氏襃贬大法,《春秋》已备之矣。” 金 王若虚 《史记辨惑一》:“夫三篇之书,虽曰 伊尹 作,然自始至终,皆史氏所録。” 黄人 《〈清文汇〉序》:“循是或可得其大概,而为史氏徵文考献者效负弩之役。”
词语解释:史传  拼音:shǐ chuán
史册;历史。《晋书·郑方传》:“博涉史传。”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歷代史传,无不贯通。”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关帝 祠中,皆塑 周将军 ,其名则不见於史传。” 阿英 《方志敏同志早年写的小说》:“研究他的史传和文学生活,都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词语解释:史迁  拼音:shǐ qiān
汉 司马迁 的别称。 司马迁 为太史令、掌修史,故称。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后贤志〉序》:“ 史迁 之记,详於 秦 汉 ; 班生 之书,备乎 哀 平 。” 明 张煌言 《李陵论》:“世以 李陵 报 苏子卿 书,出自 史迁 之笔。”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篇:“故自 史迁 以来,均谓 周 之要本,归於 老子 之言。”
词语解释:史才  拼音:shǐ cái
修史的才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夫属碑之体,资乎史才。” 唐 刘知几 《史通·覈才》:“夫史才之难,其难甚矣。”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 陈 范 有史才而无史学。”
词语解释:史馆  拼音:shǐ guǎn
官修史书的官署名。 北齐 时设立, 唐太宗 时始由宰相兼领,以后沿为定制。 唐 韩愈 《独孤府君墓志铭》:“二年,兼职史馆。”《宋史·神宗纪三》:“﹝ 元丰 四年﹞詔 曾巩 充史馆修撰,专典史事。”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京师,掌故海也,得借观史馆秘阁官书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故老传説。”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词语解释:史编  拼音:shǐ biān
史书。 明 刘基 《甘露颂》:“小臣作颂,愿附史编。” 刘师培 《文说·记事》:“ 姬公 《官礼》, 孔 氏《春秋》,一则法典之书,一则史编之体。”参见“ 史书 ”。
词语解释:史书  拼音:shǐ shū
(1). 汉 称令史所习之书,即当时通用的隶书。《汉书·元帝纪赞》:“ 元帝 多材艺,善史书。”按,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谓指 史籀 所作大篆,非是。参阅 清 钱大昕 《三史拾遗·元帝纪》
(2).记载历史的书籍。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 周公 之垂法,史书之旧章。” 唐 刘知几 《史通·因习》:“况史书者,记事之言耳。” 章炳麟 《论式》:“斯岂非崇信文集,异视史书之过哉!”
词语解释:史记  拼音:shǐ jì
(1).记载历史的书。《书序》:“约史记而修《春秋》。”《史记·周本纪》:“ 周太史 伯阳 读史记曰:‘ 周 亡矣。’” 张守节 正义:“诸国皆有史以记事,故曰史记。”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者, 鲁 史记之名也。” 宋 曾巩 《李清臣等转官制》:“然史记册书,国家之典……传之万世,宜有论次。”
(2).后用以专称《太史公书》,遂成为书名。
词语解释:史汉  拼音:shǐ hàn
《史记》《汉书》的并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张茂先 论《史》《汉》,靡靡可听。” 唐 高适 《遇卢明府有赠》诗:“胸怀豁清夜,《史》《汉》如流泉。”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上:“尝见 董 对客犹谈説《史》《汉》,评隲 迁 固 短长,亹亹不少休。”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三国志》《史》《汉》的经验基础上完成,号为良史。”
词语解释:史牒  拼音:shǐ dié
亦作“ 史谍 ”。 犹史册。《晋书·隐逸传·辛谧》:“ 伯夷 去国, 子推 逃赏,皆显史牒,传之无穷。”《陈书·高祖纪上》:“既景焕於图书,方葳蕤於史谍。” 宋 王安石 《送江宁彭给事赴阙》诗:“壮志异时开史牒,妙龄终日对书龕。” 清 唐孙华 《读柳诗》诗:“流传入史牒,后人争詆諆。”
词语解释:史篇  拼音:shǐ piān
《史籀篇》的省称。相传为 周 代教学童识字的字书。《汉书·平帝纪》:“徵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鐘律、小学、《史篇》……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軺传,遣诣京师。”《汉书·王莽传上》:“徵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
词语解释:史籍  拼音:shǐ jí
历史典籍,史书。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国家之难,身虽屠裂,而功铭著於 景 钟,名称垂於竹帛,未尝不拊心而叹息也。”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夫圣人立教,其言若是,在於史籍,其义亦然。”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此时史籍甚微,未足成类也。” 瞿秋白 《〈饿乡纪程〉跋》:“几世纪几千年的史籍,正象心血如潮,一刹那间已现重重的噩梦。”
词语解释:史局  拼音:shǐ jú
即史馆。《新唐书·刘子玄传》:“史局深籍禁门,所以杜颜面,防请謁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累朝史局,鸿鉅肩摩。” 清 陈康琪 《郎潜纪闻》卷七:“史局初开,詔徵前 明 李映碧 侍御。”参见“ 史馆 ”。
词语解释:史馆  拼音:shǐ guǎn
官修史书的官署名。 北齐 时设立, 唐太宗 时始由宰相兼领,以后沿为定制。 唐 韩愈 《独孤府君墓志铭》:“二年,兼职史馆。”《宋史·神宗纪三》:“﹝ 元丰 四年﹞詔 曾巩 充史馆修撰,专典史事。”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京师,掌故海也,得借观史馆秘阁官书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故老传説。”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词语解释:史策  拼音:shǐ cè
史册,史书。 晋 葛洪 《抱朴子·时难》:“有陷冰之徒,委积乎史策。”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国初事蹟,载在史策。”
词语解释:史学  拼音:shǐ xué
(1).研究、编纂人类社会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历史的学问。《晋书·石勒载记下》:“ 任播 、 崔濬 ,为史学祭酒。”《宋史·杨亿传》:“ 真宗 称其才长於史学。”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史学》:“比来史学废絶,至有身处班列而朝廷旧章莫能知者。”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绪言》:“ 中国 史学工作者研究的任务甚为繁重。”
(2). 唐 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参阅《唐会要·贡举中》
词语解释:史谈  拼音:shǐ tán
汉 司马迁 之父 谈 的别称。 谈 官太史令,故称。 南朝 宋 谢灵运 《上书劝伐河北》:“虽乏 相如 之笔,庶免 史谈 之愤。”
词语解释:史诗  拼音:shǐ shī
(1).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章炳麟 《文学说例》:“韵文完具而后有散文,史诗功善而后有戏曲。” 茅盾 《子夜》九:“从前 荷马 写《依利亚特》这不朽的史诗,固然着力表扬了 希腊 军的神勇,却也不忘记赞美着 海克托 的英雄。”
(2).借指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社会面貌、人民生活的优秀长篇叙事文学作品。 陈毅 《快参加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诗:“近代的《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史诗。”
(3).比喻壮丽的、足以传世的业绩。 杨朔 《西江月》:“他们是用自己整个的生命在创造一部空前壮丽的史诗。” 杜鹏程 《年青的朋友·光辉的里程》四:“他们近五、六年来的经历,就是一部可以千古咏唱的史诗。”
词语解释:史法  拼音:shǐ fǎ
修史的法则。 唐 韩愈 《答元侍御书》:“谨详足下所论载,校之史法,若济者,固当得附书。”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全书皆体例谨严,具有史法。” 鲁迅 《呐喊·阿Q正传》:“即使说是‘ 未庄 人也’,也仍然有乖史法的。”
词语解释:史文  拼音:shǐ wén
历史文献。《史记·三代世表》:“ 孔子 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
词语解释:史观  拼音:shǐ guān
即史馆。 南朝 梁 沉约 《到著作省谢表》:“珥笔史观,记言文府。” 宋 曾巩 《贺蹇周辅授馆职》:“窃审奉被詔函,进登史观。”参见“ 史馆 ”。
词语解释:史馆  拼音:shǐ guǎn
官修史书的官署名。 北齐 时设立, 唐太宗 时始由宰相兼领,以后沿为定制。 唐 韩愈 《独孤府君墓志铭》:“二年,兼职史馆。”《宋史·神宗纪三》:“﹝ 元丰 四年﹞詔 曾巩 充史馆修撰,专典史事。”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京师,掌故海也,得借观史馆秘阁官书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故老传説。”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词语解释:史事  拼音:shǐ shì
(1).修撰国史之事。 宋 曾巩 《进太祖皇帝总序状》:“臣误被圣恩,付以史事。”《宋史·神宗纪三》:“﹝ 元丰 四年﹞詔 曾巩 充史馆修撰,专典史事。”
(2).历史上的事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其实极显浅的史事,随便一个小学生都知道的,倒没人肯去考证他。” 郭沫若 《〈孔雀胆〉二三事》:“不过写剧本不是在考古或研究历史……和史事是尽可以出入的。”
词语解释:史录  拼音:shǐ lù
历史的文字记录。《新唐书·刘子玄等传赞》:“ 大中 以后,史録不存。”
词语解释:史阁  拼音:shǐ gé
即史馆。 唐 吴兢 《让夺礼第三表》:“令居史阁,是掌记言。” 唐 李濬 《摭异记》:“书成, 寧王 上请自部纳於史阁。”参见“ 史馆 ”。
词语解释:史馆  拼音:shǐ guǎn
官修史书的官署名。 北齐 时设立, 唐太宗 时始由宰相兼领,以后沿为定制。 唐 韩愈 《独孤府君墓志铭》:“二年,兼职史馆。”《宋史·神宗纪三》:“﹝ 元丰 四年﹞詔 曾巩 充史馆修撰,专典史事。”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京师,掌故海也,得借观史馆秘阁官书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故老传説。”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词语解释:史侯  拼音:shǐ hòu
后汉 少帝 刘辩 的初称。《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六年》:“ 何皇后 生子 辩 ,养於道人 史子眇 家,号曰‘ 史侯 ’。” 明 高启 《董逃行》:“ 史侯 称臣 董侯 立, 山 东义师烽火急。”
词语解释:史论  拼音:shǐ lùn
文体名。原指作史者在“本纪”“列传”之后评述所记史事和人物的文字。后来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论文,也都称为“史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史论序注,则师范於覈要。”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史论立言,理当雅正。” 邹韬奋 《二十年来的经历·工程师的幻想》:“我只有趣味于看纲鉴,读史论。”
词语解释:史牍
史书
词语解释:史职  拼音:shǐ zhí
史官;史官的职务。《后汉书·张衡传》“上疏请得专事 东观 ” 李贤 注引 汉 张衡 表:“臣仰干史职,敢徼官守,窃贪成训,自忘顽愚。”《新唐书·蒋乂传》:“ 乂 在朝廷久,居史职二十年。” 刘师培 《文说·记事》:“皇古学术,溯源史官,记动记言,实惟史职。”
词语解释:史功  拼音:shǐ gōng
修史的功业。《南史·文学传·檀超》:“既与物多忤,史功未就,徙 交州 ,於路见杀。”
词语解释:史稿  拼音:shǐ gǎo
未经最终定稿的历史著作。如《清史稿》
词语解释:史巫  拼音:shǐ wū
祝史和巫觋。古代司祭祀、事鬼神的人。《易·巽》:“用史巫纷若。” 孔颖达 疏:“史,谓祝史;巫,谓巫覡:并是接事鬼神之人也。”《汉书·地理志下》:“好祭祀,用史巫。”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史巫大概是执掌当时教育的……当时的教育不消说只是教人迷信。”
词语解释:史阙文  拼音:shǐ quē wén
史书上阙而不书或已脱漏的文字。语出《论语·卫灵公》:“吾犹及史之闕文也。”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古之良史於书字有疑则闕之以待能者。”《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到了如今,不但见不着,听也听不着,竟算得个‘史闕文’了。”
词语解释:史课  拼音:shǐ kè
研读史书的日课。 宋 陆游 《卧疾》诗:“覊愁唯付酒,史课未妨诗。”
词语解释:史帙  拼音:shǐ zhì
史籍
词语解释:史遗  拼音:shǐ yí
史书中遗漏的事实。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序》:“予以諫议大夫奉朝请,每退食,观 唐 人洎本朝名辈撰著以补史遗者,因纂所闻见继之。”
词语解释:史部  拼音:shǐ bù
我国古代图书四大类中第二大类的名称。又称乙部。 宋 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卷二上:“史部,其类十有三。”参见“ 四部 ”。
词语解释:四部  拼音:sì bù
(1). 中国 古代图书分类名称。将群书分为甲、乙、丙、丁或经、史、子、集四类,称“四部”。如:《四部备要》。详“ 四部书 ”。
(2). 唐 时 骠国 乐工编制,分为四部。《新唐书·南蛮传下·骠》:“凡乐三十,工百九十六人,分四部:一、 龟兹 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军乐部。”见“ 四部众 ”。
(3).见“ 四部众 ”。
词语解释:史皇  拼音:shǐ huáng
指 苍颉 。传说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吕氏春秋·勿躬》:“ 史皇 作图。”《淮南子·修务训》:“ 史皇 产而能书。” 高诱 注:“ 史皇 , 苍頡 。生而见鸟跡,知著书,故曰 史皇 、或曰 頡皇 。” 郑观应 《盛世危言·西学》:“ 史皇 剏文字, 轩辕 製衣冠。”
词语解释:史前  拼音:shǐ qián
指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对这一阶段的历史称史前史,研究史前史的学科称史前学。 吕振羽 《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绪论》:“今日的 中国 史,特别是史前史,即原始公社制度史,还是一块荒莽的天地。”
词语解释:史绩  拼音:shǐ jì
历史功绩。 邹韬奋 《青年运动与抗战》:“其中为国牺牲的可歌可泣的史绩,尤罄竹难书,令人感奋。”
词语解释:史评  拼音:shǐ píng
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如 王夫之 《读通鉴论》《宋论》是评论史事方面的专著; 刘知几 《史通》和 章学诚 《文史通义》则多载对史书的评论。旧时图书史部分类中辟有“史评”专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总叙》:“今总括羣书分十五类。首曰正史,大纲也……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
词语解释:史祸  拼音:shǐ huò
因修史而召致的祸事。 宋 朱熹 《跋山谷草书千文》:“ 绍圣 史祸,诸公置对之辞,今皆不见於文集。”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诗案、史祸,较之廷杖,毒螫百倍。”
词语解释:史班  拼音:shǐ bān
汉 代大史学家 太史公 司马迁 和 班固 的并称。 唐 刘知几 《史通·论赞》:“远弃 史 班 ,近宗 徐 庾 。”
词语解释:史科  拼音:shǐ kē
唐 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上》:“諫议大夫 殷侑 言:‘三史为书,劝善惩恶,亚於六经。比来史学都废,至有身处班列,而朝廷旧章莫能知者。’於是立史科及三传科。” 宋 王溥 《唐会要·贡举中》:“伏惟国朝故事,国子学有文史直者,宏文馆宏文生,并试以《史记》、两《汉书》《三国志》,又有一史科……伏请置前件史科,每史问大义一百条,策三道。义通七,策通二以上为及第。”
词语解释:史佐  拼音:shǐ zuǒ
著作佐郎的别称。 南朝 宋 以后设著作佐郎,参与修史,故称。《陈书·姚察传》:“吏部尚书 徐陵 时领著作,復引( 姚察 )为史佐。”
词语解释:史聃  拼音:shǐ dān
即老子。 老子 姓 李 名 耳 ,字 聃 ,做过 周 朝管理藏书的史官,故称。 章炳麟 《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若乃素王《十翼》, 史聃 一经,捶句皆双,儷辞是昉,察其文义,独多对待。”
词语解释:史胥  拼音:shǐ xū
掌管文书的小吏。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纯出史胥,则语犹质直。”
词语解释:史识  拼音:shǐ shí
修史的见识。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余谓 刘 有史学,无史笔;有史裁,无史识也。” 鲁迅 《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四》:“以为中世纪在文化上,不能算黑暗和停滞,以为 罗丹 的出现,是再兴戈谛克的精神:都可以见作者的史识。”
词语解释:史晨碑  拼音:shǐ chén bēi
东汉 碑刻,隶书, 汉灵帝 建宁 二年立。碑在今 山东 曲阜 孔庙 内。此碑两面刻,故前碑全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庙碑”。书法古朴厚实,端庄遒劲,为 汉 隶名碑。
词语解释:史李  拼音:shǐ lǐ
古代法官的别称。《鹖冠子·王鈇》:“治不踰官,使史李不误,公市为平,生者不喜,死者不怨。”
词语解释:史翰  拼音:shǐ hàn
有关历史的翰墨文章。《南齐书·臧荣绪传》:“其有史翰,欲令入 天禄 ,甚佳。”
词语解释:史裁  拼音:shǐ cái
谓史事的裁断能力。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余谓 刘 ……有史裁,无史识也。”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篇:“然此乃判以史裁,若论文学,则此在古小説中,固亦意绪秀异,文笔可观者也。”
词语解释:史料  拼音:shǐ liào
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 沉昌直 《〈柳溪竹枝词〉序》:“今观 周子 之所搜,无非史料也。” 吴晗 《灯下集·从曹操问题的讨论谈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今天需要掌握可靠的史料,运用新的观点写出人民所需要的历史。” 朱光潜 《克罗齐哲学述评》第六章:“真正的史料只有两种:证据与批判,即生活与思想。”
词语解释:史宬  拼音:shǐ chéng
即皇史宬。古代的档案馆。始建于 明嘉靖 年间。 清 顾炎武 《答汤荆岘书》:“今史宬所存,及士大夫家讳实録之名,而改为《圣政记》者,皆三修之本也。” 清 冯桂芬 《祭蒲城相国文》:“载在史宬,铭之竹帛。”详“ 皇史宬 ”。
词语解释:皇史宬  拼音:huáng shǐ chéng
明 清 两代的档案库。 明 嘉靖 十三年(1534年)建于(北京)。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 永泰门 ﹞再南街东则皇史宬,珍藏 明太祖 以来御笔实録、要紧典籍、石室金匱之书。” 清 顾炎武 《书吴潘二子事》:“先朝之史,皆天子之大臣与侍从之官承命为之,而世莫得见。其藏书之所曰皇史宬。”《清一统志·京师四·官署》:“皇史宬在 东华门 外东南,实録、玉牒、起居注藏焉。”亦省作“ 皇宬 ”。 清 黄宗羲 《谈儒木墓表》:“皇宬烈焰,国灭而史亦灭。”
词语解释:史例  拼音:shǐ lì
(1).史书的体例。《左传·隐公七年》“凡诸侯同盟,於是称名” 唐 孔颖达 疏:“ 丘明 采合旧语以发明史例。” 唐 刘知几 《史通·序例》:“ 邓 孙 已下,遂躡其踪,史例中兴,於斯为盛。”《明通鉴·义例》:“年经月纬,此史例之大纲。”
(2).历史的事例。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先引对方的党义,次引外国的法律,终引东西史例,以见凡压迫自由者,往往臻于灭亡:是一番替对方设想的警告。”
词语解释:史体  拼音:shǐ tǐ
史书的编写体裁。我国过去的史书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种体裁。 唐 刘知几 《史通·序例》:“文兼史体,状若子书。”
词语解释:史剧  拼音:shǐ jù
历史剧。以历史为题材的戏剧。 郭沫若 《〈孔雀胆〉二三事》:“以其史学的立场来指斥史剧的本事,那是不免把科学和艺术混同了。” 阿英 《戎行兼言艺文事》:“初见面,他就要去了我在 上海 ‘孤岛’时期为宣传抗日赶写的《碧血花》……等 南明 史剧。”
词语解释:史匠  拼音:shǐ jiàng
指无史才而只重视文字形式的人。 汉 王充 《论衡·量知》:“能彫琢文书,谓之史匠。”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若以端若引绳为深於章法,此则史匠之能事耳。”
词语解释:史案  拼音:shǐ àn
(1).指因修史而周纳成的狱案。《痛史》《庄氏史案》
(2).历史定论。 郭沫若 《历史·史剧·现实》二:“大抵在大关节目上,非有正确的研究,不能把既成的史案推翻。”
词语解释:史氏记  拼音:shǐ shì jì
指史籍。 宋 曾巩 《亡弟湘潭县主簿子翊墓志铭》:“少力学六艺、百子、史氏记、钟律。”
词语解释:史无前例  拼音:shǐ wú qián lì
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例。 左齐 《南泥湾屯垦·安营扎寨》:“一定用我们的双手,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奇迹!”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列车上的人会赞叹这史无前例的工程,赞叹这征服千山万水的奇迹。” 吴晗 《春天的诗》:“办这样的学校是史无前例的。”
词语解释:史不绝书  拼音:shǐ bù jué shū
史册上不断有这类记载。形容历史上经常发生同类事情。《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卿大夫相继於朝,史不絶书。” 刘大年 《台湾一千七百年的历史》:“第一次正式记录 台湾 历史的,是 三国 吴 人 沉莹 的《临海水土志》。往后史不绝书,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
词语解释:史抄  拼音:shǐ chāo
摘录史书编成的书
词语解释:史撰  拼音:shǐ zhuàn
史馆修撰的省称。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学士、舍人、待制迁二资,带史撰,更得优迁。”
词语解释:史德  拼音:shǐ dé
指史家守正不阿的品德。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史德》:“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绪言》:“坚守 晋 董狐 、 齐 太史直笔而书的传统史德。”
词语解释:史乘  拼音:shǐ shèng
《孟子·离娄下》:“ 晋 之《乘》, 楚 之《檮杌》, 鲁 之《春秋》,一也。”《乘》《檮杌》《春秋》本为三国之史籍名,后因泛称史书为“史乘”。 清 赵翼 《题竹初自述文》诗:“将垂史乘芳,更炳金石光。” 清 龚自珍 《上镇守鲁番领队大臣宝公书》:“我 高宗 皇帝岂乐於穷武以炫史乘哉!”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特歷时既永,史乘无存。”
词语解释:史君子  拼音:shǐ jūn zǐ
中草药名。即使君子。史,通“ 使 ”。 宋 高承 《事物纪原·草木花果·史君子》:“ 唐 潘州 郭史君 多以此疗儿,得其効,时人因其刺史所用治小儿,故曰史君子。”参见“ 使君子 ”。
词语解释:使君子  拼音:shǐ jūn zǐ
植物名。又名留求子。使君子科,常绿蔓生,木质,长二丈许,五月花开如穗状,红色,可观赏。实长寸许,外壳青黑有稜,内仁可供药用。性温味甘,功用消积杀虫,是驱除蛔虫的特效药。俗传 潘州 郭使君 疗小儿多用此药。后因称为“使君子”。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使君子》:“原出 海南 交趾 ,今 闽 之 绍武 , 蜀 之 眉州 ,皆栽种之,亦易生。其藤如葛绕树而上……仁长如榧仁,色味如栗,久则油黑不可用。”
词语解释:史实  拼音:shǐ shí
历史事实。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别字”说开去》:“史实在不断的证明着它只是一种‘并无其事’。”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史家为了史实而牺牲生命,传为美谈。” 吴晗 《论反内战运动》:“根据过去的史实,谁都知道共产党是消灭不了的。”
词语解释:史话  拼音:shǐ huà
(1).一种通俗讲述历史的书。如:《隋唐史话》《五代史话》
(2).泛指历史记录。 郭小川 《长江组歌·长江的浪花啊》:“看昨日的 长江 两岸,只留下社会发展的辉煌史话。”
词语解释:史赞  拼音:shǐ zàn
附在史传后面的评语。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读史诗无新义,便成《廿一史弹词》。虽着议论,无雋永之味,又似史赞一派,俱非诗也。”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 江都 汪 氏,熟於史赞。”
词语解释:史迹  拼音:shǐ jì
历史的陈迹。 胡适 《古史讨论的读后感》:“我们看史迹的整理还轻,而看传说的经历却重。” 赵朴初 《由西安往成都车中》诗:“石栈天梯史迹看,车如流水走盘盘。”
词语解释:史鉴  拼音:shǐ jiàn
泛称史籍。《史记》《资治通鉴》为我国史书代表著作,故用二者为我国史籍的代称。《红楼梦》第五一回:“前八首都是史鑑上有据的。”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四:“女名 静娟 ,字 守一 ,好观史鑑。”
词语解释:史钞  拼音:shǐ chāo
摘抄一史或合抄众史的书籍。《宋史·艺文志》始有“史钞”一门。有专抄一史者,如《汉书钞》《晋书钞》之类;有合抄众史者,如《正史削繁》《新旧唐书合钞》之类。此类史书,博取约存,对读者有一定的方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二一·史钞类》:“ 帝魁 以后书,凡三千二百四十篇, 孔子 删取百篇。此史钞之祖也。《宋志》始自立门。”
词语解释:史院  拼音:shǐ yuàn
即史馆。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宋公垂 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实录》例载拜相麻,予在史院,欲删此一联,会去国,不果。”参见“ 史馆 ”。
词语解释:史馆  拼音:shǐ guǎn
官修史书的官署名。 北齐 时设立, 唐太宗 时始由宰相兼领,以后沿为定制。 唐 韩愈 《独孤府君墓志铭》:“二年,兼职史馆。”《宋史·神宗纪三》:“﹝ 元丰 四年﹞詔 曾巩 充史馆修撰,专典史事。”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京师,掌故海也,得借观史馆秘阁官书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故老传説。”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词语解释:史谍  拼音:shǐ dié
见“ 史牒 ”。
词语解释:史牒  拼音:shǐ dié
亦作“ 史谍 ”。 犹史册。《晋书·隐逸传·辛谧》:“ 伯夷 去国, 子推 逃赏,皆显史牒,传之无穷。”《陈书·高祖纪上》:“既景焕於图书,方葳蕤於史谍。” 宋 王安石 《送江宁彭给事赴阙》诗:“壮志异时开史牒,妙龄终日对书龕。” 清 唐孙华 《读柳诗》诗:“流传入史牒,后人争詆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