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八啸去声 [diào,音调]耀[yào,重要][音少。《广韵》放火。《韵会》野火曰烧。][shào,老少][徒吊切,音调。行貌。][剑鞘]轿[渠庙切,音峤。《广韵》𨋕车也。][责备][《集韵》人要切,音蛲。挠,或作绕。][liáo liǎo liào][详注1][急也][diào][详注2][piāo piào]尿[详注3][详注4][馨叫切。不仁也。][音要。亦草盛貌。]


注1:剽 漂去声。刼也。《说文》砭刺也。从刀,票声。
注2:约 音要。《前汉·礼乐志》明德乡治本约。《注》师古曰:约,读曰要。
注3:摇 音曜。亦动也。《陈后主·关山月诗》城危接晕高,润风连影摇。寒光带岫移,冷色含山峭。
注4:超 《集韻》他弔切,音糶。趒或作超。越也。又《韻補》叶抽廟切。《陸雲·陸丞相誄》光被旣淳,逸軌爰超。宏綱包荒,景靈握耀。
末字词组
周召驿召祗召贺召遣召钦召啸召奉召
感召节召行召赏召邀召点召吕召宠召
收召辟召除召冥召帛召摄召祸福无门人自召玉楼受召
严召聘召齿召关召缓召招召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号召赴召发召起召迁召朝奏暮召简召 
宣召呼召诱召请召麾召朝奏夕召讨召 
方召徵召传召内召龚召征召吉召 
应召诏召追召募召采召役召启召 

词语解释:周召  拼音:zhōu zhào
亦作“ 周邵 ”。 周成王 时共同辅政的 周公 旦 和 召公 奭 的并称。两人分 陕 而治,皆有美政。《礼记·乐记》:“武乱皆坐, 周 召 之治也。”《楚辞·刘向〈九叹·愍命〉》:“戚 宋万 於两楹兮,废 周 邵 於遐夷。” 王逸 注:“ 周 , 周公 旦 也; 邵 , 邵公 奭 也。” 唐 张说 《诏宴薛王山池序》:“《二南》迈 周 召 之风,百辟形金石之咏者也。” 清 金农 《怀甬东邢十九叔秋试》诗之二:“白头未嫁守家机, 周 召 餘风好发挥。”
词语解释:感召  拼音:gǎn zhào
(1).犹感应。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声色》:“ 郑 卫 繁声,抑扬絶调,足使风云变动,性灵感召。” 宋 陈师道 《五言贺雨》:“油云潜感召,灵雨忽滂流。” 清 方苞 《书〈杨维斗先生传〉后》:“自古善人以气类相感召未有若‘復社’之盛。”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天心与人事相倚伏,人事与天心相感召。”参见“ 感应 ”。
(2).感动、召唤。 廖仲恺 《〈孙中山先生文集〉序》:“先生远矣,不可追矣,然先生崇高之人格,伟大之思想,革命之精神,犹足感召吾族有为之士於百世以后。” 李昌 《回忆民先队》:“军警虽然沿途阻挡,但是他们在 日本 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和学生抗 日 斗争的感召下,不能不有动于衷。”
词语解释:感应  拼音:gǎn yìng
(1).受影响而引起反应。《易·咸》:“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汉书·礼乐志》:“《书》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犹且感应,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宋 周密 《志雅堂杂钞·诸玩》:“﹝琴﹞凡动第一絃,则第四絃亦应,自然易动,即以羽毛轻纤之物试之,皆然,此气之自然感应者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序言》:“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2).谓神明对人事的反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神通感应,不可思量。” 唐 刘知几 《史通·书事》:“幽明感应,祸福萌兆则书之。” 明 沉鲸 《双珠记·僧榻传音》:“恶有恶报,感应之常。”《清史稿·世祖纪二》:“考之《洪范》,作肃为时雨之徵,天人感应,理本不爽。”
(3).物理学名词。指某些物体或电磁装置受到电场或磁场的作用而发生电磁状态的变化。
词语解释:收召  拼音:shōu zhào
(1).招收。谓用某种方式接收学员。 唐 柳宗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独 韩愈 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説》,因抗颜而为师。”
(2).招回。 清 曾国藩 《复彭丽生书》:“收召散亡之魂魄,祓濯如山之尘垢。”
词语解释:严召  拼音:yán zhào
指君命征召。 宋 陈师道 《除官》诗:“扶老趋严召,徐行及圣时。”
词语解释:号召  拼音:hào zhào
召唤;招聚。《管子·小匡》:“又游士八千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粮,财币足之,使出周游於四方,以号召收求天下之贤士。”《汉书·陈胜传》:“攻 陈 、 陈 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譙门中。不胜,守丞死。乃入据 陈 。数日,号召三老豪桀会计事。” 颜师古 注:“号令召呼之。”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板经书纪略》:“曾闻 成祖 勅儒臣纂修《永乐大典》一部,係 湖广 王洪 等编辑,时号召四方文墨之士,累十餘年而就。”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 上海 盛行小品文,有人疑我在号召攻击,其实不然。”
词语解释:宣召  拼音:xuān zhào
谓帝王召见臣下。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盖学士院在禁中,非内臣宣召无因得入。” 明 冯惟敏 《朝元歌·闲情》曲:“百年长啸,谁承望九重宣召?”《红楼梦》第八三回:“昨日奉过旨意,宣召亲丁四人,进里头探问。”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一种永远是春光明媚,等待皇帝宣召的世界里。”
词语解释:方召  拼音:fāng zhào
亦作“ 方邵 ”。 西周 时助 宣王 中兴之贤臣 方叔 与 召虎 的并称。后借指国之重臣。《宋书·王镇恶传》:“﹝ 镇恶 ﹞实扞城所寄,国之 方 邵 也。” 隋 卢思道 《劳生论》:“ 方 邵 重臣,外扬武节。” 唐 李华 《卢中郎斋居记》:“庙堂有风力之臣,征镇皆 方 召 之老。”《旧唐书·太宗纪上》:“ 周宣 驱驰 方 召 ,亦能制胜 太原 。”
词语解释:应召  拼音:yìng zhào
接受召见。《汉书·平当传》:“上使使者召,欲封 当 。 当 病篤,不应召。”《三国志·吴志·孙坚传》:“ 卓 受任无功,应召稽留,而轩昂自高。”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二:“平常的‘召见’大抵是在两三天前由交际处来一通知,届时前往应召。”
词语解释:驿召  拼音:yì zhào
以驿马传召。 宋 欧阳修 《胡先生墓表》:“ 皇祐 中,驛召至京师议乐,復以为大理评事兼太常寺主簿。”《宋史·后妃传上·英宗高皇后》:“ 哲宗 嗣位,尊为太皇太后,驛召 司马光 、 吕公著 ,未至,迎问今日设施所宜先。”
词语解释:节召  拼音:jié zhào
谓使者持节宣召。 宋 张先 《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词:“须知,繫国安危。料节召还趋浴凤池。且代工施化,持钧播泽,置盂天下,此外何思。”
词语解释:辟召  拼音:bì zhào
征召。《后汉书·郑均传》:“ 均 好义篤实,养寡嫂孤儿,恩礼敦至。常称病家廷,不应州郡辟召。” 唐 陆贽 《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 汉 朝务求多士,其选不唯公府辟召而已,又有父任兄任皆得为郎。” 宋 叶适 《法度总论三·吏胥》:“ 汉 之公府掾、诸卿主事,辟召皆天下名士。” 清 钱谦益 《跋王原吉〈梧溪集〉》:“ 江阴 王逢 原吉 , 元 末,不应辟召。”参见“ 辟除 ”。
词语解释:辟除  拼音:pì chú
(1).开辟。指打开通路。 汉 焦赣 《易林·屯之兑》:“道路辟除,南至 东辽 , 卫子 善辞,使国无忧。”
(2).特指开道。《明史·陈选传》:“士民数万号泣遮留,使者辟除乃得出。”
(3).谓开垦荒地。 郭沫若 《盲肠炎·不读书好求甚解》:“农人说是在为国辟除草莱,工人说是在为国殖产兴邦。”
(1).打扫;扫除。《管子·心术上》:“故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焉。故曰不洁则神不处。”
(2).引申为驱除。《荀子·成相》:“ 禹 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 共工 。”
(3).祛除;禳除。 汉 应劭 《风俗通·祀典·杀狗磔邑四门》:“今人杀白犬以血题门户,正月白犬血辟除不祥,取法於此也。” 三国 魏 曹植 《大墙上蒿行》:“驳犀标首,玉琢中央。帝王所服,辟除凶殃。”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顺星》:“十三日至十六日,由堂奥以至大门,燃灯而照之,谓之散灯花,又谓之散小人。亦辟除不祥之意也。”
(4).征聘授官。《周礼·地官·胥》:“自胥师以及司稽皆司市所自辟除也。”《后汉书·百官志一》:“ 汉 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石属。其后皆自辟除,故通谓百石云。” 宋 陆游 《蜡弹省札》:“七品以下听便宜辟除。”
(5).芟除(杂草)。 清 唐孙华 《治圃》诗之二:“辟除去荒秽,雍土培污洼。”
(1).开垦。 三国 魏 曹丕 《登城赋》:“平原博敞,中田闢除,嘉麦被垄,缘路带衢。”
(2).开发。 康有为 《大同书》丁部:“就优胜劣败天演之理论之,则我 中国 之南,旧为 三苗 之地,而为我 黄帝 种神明之裔所闢除。”
词语解释:聘召  拼音:pìn zhào
以礼征召贤能。 汉 王充 《论衡·知实》:“如 孔子 先知,宜知诸侯惑於谗臣,必不能用,空劳辱己,聘召之到,宜寝不往。” 南朝 梁 沉约 《与沉渊荐沉驎士表》:“ 元嘉 以来,聘召仍叠,玉质踰洁,霜操日严。”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至於嵓穴草泽之士,或节义敦篤,或文学高古,宜崇聘召之礼,以厚浇竞之风。”
词语解释:赴召  拼音:fù zhào
应朝廷征召。《晋书·郗鉴传》:“ 鉴 不应其召,从兄 旭 , 郗 之别驾,恐祸及己,劝之赴召, 鉴 终不迴。” 明 文徵明 《跋东坡五帖叔党一帖》:“而有‘来日渡 江 ,愈远左右’之语,当是自 杭 赴召途中,与 王忠玉 者。” 蔡东藩 《唐史演义》第四十回:“ 安石 方入任侍中,不肯赴召。”
词语解释:呼召  拼音:hū zhào
呼唤;召唤。《三国志·魏志·袁绍传》“以大将军掾为侍御史” 裴松之 注引 汉 王粲 《英雄记》:“ 袁本初 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 宋 赵昇 《朝野类要·差除》:“欲见宰直者,具名刺门状……候呼召随引参见。” 元 邓玉宾 《粉蝶儿》套曲:“比着他有使命向门前呼召,諕的早吃丕丕的胆颤心摇。” 巴金 《秋》二十:“那是一种呼召,一种鼓舞。”
词语解释:徵召
征求召集。《汉书·元帝纪》:“今不良之吏,覆案小罪,徵召证案,兴不急之事,以妨百姓。”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一:“今所以相徵召者,一以助事佐事,二以受业治身。”《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听得 杨得意 举荐 司马相如 ,蒙朝庭徵召去了。” 叶圣陶 《寒晓的琴歌》:“他们夜间应人家的征召,当然没有练习的功夫;此刻是清晨,征召他们的人睡了,他们才得在那里豫备他们的功课。”
词语解释:诏召  拼音:zhào zhào
君主下令召唤;征召。《史记·刺客列传》:“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后汉书·周举传》:“ 永和 元年,灾异数见,省内恶之,詔召公、卿、中二千石、尚书诣 显亲殿 。”
词语解释:祗召  拼音:zhī zhào
犹奉召,被召。《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作〉诗》:“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 李善 注:“言 庾 被召而旋帝京,已守官而莅南服也。” 唐 刘禹锡 有《送分司陈郎中祗召直史馆重修实录》诗。
词语解释:行召  拼音:xíng zhào
行文征召。《隋书·百官志上》:“其有特发詔授官者,即宣付詔誥局,作詔章草奏闻。勑可,黄纸写出门下。门下答詔,即付外施行。又画可,付选司行召。”
词语解释:除召  拼音:chú zhào
召见并授予官职。《宋书·王敬弘传》:“ 敬弘 每被除召,即便祗奉。”
词语解释:齿召  拼音:chǐ zhào
录用征召。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不图圣詔,猥垂齿召。”《宋书·谢晦传》:“童稚之目,猥荷齿召,荐女迁子,合门相送。”
词语解释:发召  拼音:fā zhào
犹征调。 宋 曾巩 《亳州谢到任表》:“程工省费,俾无靡敝之材;计力与庸,俾无发召之役。” 宋 曾巩 《节相制》:“盖丁发召之期,则士就戎行而卿行於外。”
词语解释:诱召  拼音:yòu zhào
用诱骗手段召唤。《史记·郑世家》:“ 宋庄公 闻 祭仲 之立 忽 ;乃使人诱召 祭仲 而执之。” 退思 《广东人对于光复前途之责任》:“政府则指使官吏,官吏则诱召奸民。”
词语解释:传召  拼音:chuán zhào
每年 藏 历正、二月在 拉萨 大昭寺 举行的祈祷法会。 宗喀巴 于 明 永乐 七年始创。正月举行的法会规模较大,俗称“传大召”;二月的较小,俗称“传小召”。
词语解释:追召  拼音:zhuī zhào
征召,召集。 宋 赞宁 《宋高僧传·义解二·唐荆州玉泉寺恒景》:“先时追召天下高僧兼义行者二十餘人,常於内殿修福。”
词语解释:贺召  拼音:hè zhào
谓召客庆贺。《汉书·宣帝纪》:“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亡所乐,非所以导民也。”
词语解释:赏召  拼音:shǎng zhào
被皇帝赏识而召见。《南齐书·刘绘传》:“ 绘 聪警有文义,善隶书,数被赏召,进对华敏,僚吏之中,见遇莫及。”
词语解释:冥召  拼音:míng zhào
谓神灵感召。 唐 上官仪 《劝封禅表》:“睿德潜通,至诚冥召。”
词语解释:关召  拼音:guān zhào
召唤。 元 无名氏 《马陵道》楔子:“本山土地,当境城隍,空虚典祀,社庙威灵,闻今关召,速至坛庭。”
词语解释:起召  拼音:qǐ zhào
征召起用。《平妖传》第三五回:“即日起召 包龙图 ,陞为枢密使之职。”
词语解释:请召  拼音:qǐng zhào
招请。《汉书·酷吏传·王温舒》:“其治復放 河内 ,徒请召猜祸吏与从事。”《后汉书·何敞传》:“ 敞 性公正。自以趣舍不合时务,每请召,常称疾不应。”
词语解释:内召  拼音:nèi zhào
被皇帝召见。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 永康 程京兆 正谊 ,与 义乌 虞怀忠 同禄命,同以辛未成进士,同作司李,同日内召。”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若 骆文忠 、 曾文正 暨今 湘阴 相国诸公,虽未一日内召,而丰功茂伐,彪炳琅书。”
词语解释:募召  拼音:mù zhào
招募。《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后为 高唐 尉,迁为令” 裴松之 注引 汉 王粲 《英雄记》:“ 灵帝 末年, 备 尝在京师,后与 曹公 俱还 沛国 ,募召合众。”《三国志·吴志·孙坚传》:“ 坚 以郡司马募召精勇,得千餘人,与州郡合讨破之。”
词语解释:遣召  拼音:qiǎn zhào
犹传呼。稗海本《搜神记》卷八:“ 宗仁 曰:‘公可率意暗书逝者名氏,识之付某,当即遣召。’”参见“ 传呼 ”。
词语解释:传呼  拼音:chuán hū
(1).传声呼喊。《汉书·萧望之传》:“ 仲翁 出入从仓头庐儿,下车趋门,传呼甚宠。” 颜师古 注:“传声而呼侍从者,甚有尊宠也。”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两 汉 京兆 河南 尹及执金吾、司校尉,皆使人导引传呼,使行者止,坐者起。” 宋 刘过 《沁园春》词:“径行处,有苍松夹道,不用传呼。”
(2).谓口语相传。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洧水》:“参、阴声相近,盖传呼之谬耳。”
(3).传唤。 宋 范仲淹 《谢公神道碑铭》:“ 梓 大而近,彼畏我梗,必先图得我,则小於 梓 者可传呼而下,愿急为之防。” 清 吴伟业 《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昨夜城头吹篳篥,教坊也被传呼急。”如:传呼电话。
词语解释:邀召  拼音:yāo zhào
犹邀请。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技艺》:“言谈颇有可採,然傲诞,视公卿蔑如也。公欲见,使人邀召数四,卒不至。” 郑振铎 《海燕》:“他们邀召不到那末隽逸的嘉宾,每以为自己运命的蹇劣呢。”
词语解释:帛召
写在帛上的诏书
词语解释:缓召
军事用语。应受动员召集或临时召集的后备军人以及国民兵,因故延缓征召的,称为缓召
词语解释:迁召  拼音:qiān zhào
官吏迁升时之召对。《后汉书·梁冀传》:“百官迁召,皆先到 冀 门牒檄谢恩,然后敢诣尚书。”
词语解释:麾召  拼音:huī zhào
命令,召集。《汉书·韩信传》:“ 张耳 、 韩信 未起,即其卧,夺其印符,麾召诸将易置之。”
词语解释:龚召  拼音:gōng zhào
汉 循吏 龚遂 与 召信臣 的并称。 元 张翥 《杂诗》之二:“安得百 龚 召 ,错落为拊循。”
词语解释:采召  拼音:cǎi zhào
选收。《宋书·文帝纪》:“ 闕里 往经寇乱,黌校残毁,并下 鲁郡 修復学舍,採召生徒。”
词语解释:钦召  拼音:qīn zhào
皇帝召见。《玉娇梨》第十四回:“今闻 吴翰林 钦召进京,故孩儿此来一则寻访大人,二则就要求 吴翰林 为婚。”
词语解释:点召  拼音:diǎn zhào
点调征召。《新唐书·陆贽传》:“请神策军及将家子占而东者追还之,凡京师税间架、榷酒、抽贯、贷商、点召之令,一切停之,则端本整棼之术。”
词语解释:摄召  拼音:shè zhào
谓用法术或幻术招致。《说郛》卷七六引 宋 储泳 《祛疑说·移景法》:“如移景之法,类多彷彿。惟一法如烈日中影,人无不见,视诸家移景之法特异。及得其説,乃隐像於镜,设灯於旁,灯镜交辉,传影於纸。此术近多施之摄召,良可笑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小道有法术摄召,可以致得尊夫亡魂来与娘子相会一番。”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因摄召花妖,俾先至君家中半年。”
词语解释:招召  拼音:zhāo zhào
(1).谓招来祸福。 汉 王符 《潜夫论·卜列》:“行有招召,命有遭随,吉凶之期,天难諶斯。”
(2).招引;招致。《北齐书·薛修义传》:“ 脩义 少而姦侠,轻财重气,招召豪猾。时急难相奔投者,多能容匿之。”
(3).招赘。《元典章·户部四·婚礼》:“照得嫁娶并招召女偦,婚姻聘财,各有定例。”
词语解释:朝奏暮召  拼音:cháo zòu mù zhào
谓早晨上书帝王,晚上就被召见。形容被朝廷任用之速。语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主父偃 ﹞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闕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諫伐 匈奴 。” 元 陈植 《金马门赋》:“ 公孙 大廷之对, 相如 词赋之材, 主父 、 严 、 徐 之雄辩, 少孺 、 曼倩 之詼谐,或朝奏而暮召,或徒步而鼎台。”亦作“ 朝奏夕召 ”。《新唐书·魏元忠传》:“布衣之人,怀奇抱策,而望朝奏夕召,岂易得哉?”
词语解释:朝奏夕召  拼音:cháo zòu xī zhào
见“ 朝奏暮召 ”。
词语解释:朝奏暮召  拼音:cháo zòu mù zhào
谓早晨上书帝王,晚上就被召见。形容被朝廷任用之速。语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主父偃 ﹞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闕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諫伐 匈奴 。” 元 陈植 《金马门赋》:“ 公孙 大廷之对, 相如 词赋之材, 主父 、 严 、 徐 之雄辩, 少孺 、 曼倩 之詼谐,或朝奏而暮召,或徒步而鼎台。”亦作“ 朝奏夕召 ”。《新唐书·魏元忠传》:“布衣之人,怀奇抱策,而望朝奏夕召,岂易得哉?”
词语解释:征召  拼音:zhēng zhào
征求召集。《汉书·元帝纪》:“今不良之吏,覆案小罪,徵召证案,兴不急之事,以妨百姓。”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一:“今所以相徵召者,一以助事佐事,二以受业治身。”《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听得 杨得意 举荐 司马相如 ,蒙朝庭徵召去了。” 叶圣陶 《寒晓的琴歌》:“他们夜间应人家的征召,当然没有练习的功夫;此刻是清晨,征召他们的人睡了,他们才得在那里豫备他们的功课。”
词语解释:役召  拼音:yì zhào
谓召令服役;召唤役使。《宋书·文帝纪》:“又州郡估税,所在市调,多有烦刻。山泽之利,犹或禁断,役召之品,遂及稚弱。”《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不上一月,其术已成,变化百物,役召鬼魅,遇着草木土石,念念有词,便多是步骑甲兵。”
词语解释:啸召  拼音:xiào zhào
呼唤;召唤。《南史·沉约范云传论》:“ 梁 武 抚兹归运,啸召风云。” 宋 苏轼 《上皇帝书》:“散冶户之财以啸召无赖,则乌合之众,数千人之仗,可以一夕具也。”
词语解释:吕召  拼音:lǚ zhào
周 代功臣 吕尚 、 召公奭 的并称。《晋书·景帝纪》:“是故 文 武 以 吕 召 彰受命之功, 宣王 倚 山甫 享中兴之业。”
词语解释:祸福无门人自召  拼音:huò fú wú mén rén zì zhào
见“ 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
词语解释: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拼音:huò fú wú mén , wéi rén suǒ zhào
古代常用语。意谓祸福之出没无定数,全由人们招引自取。《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季氏 以 公鉏 为马正,愠而不出。 閔子马 见之,曰:‘子无然。祸福无门,惟人所召。’”亦作“ 祸福无门人自召 ”。《白雪遗音·马头调·悔过》:“常言道:‘祸福无门人自召。’命运低高。”
词语解释:简召  拼音:jiǎn zhào
谓征辟任用。《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 坚 ( 苻坚 )以 关 东初平,守令宜得人,令 王猛 以便宜简召英俊,补六州守令,授讫,言臺除正。”
词语解释:讨召  拼音:tǎo zhào
犹招讨。招抚征讨。《梁书·贺琛传》:“凡厥讨召,凡厥徵求,虽关国计,权其事宜,皆须息费休民。”
词语解释:吉召  拼音:jí zhào
周 代贤臣 尹吉甫 和 召公奭 的并称。 晋 葛洪 《抱朴子·臣节》:“负荷寄託,则以 伊 周 为师表;宣力四方,则以 吉 召 为轨仪。”
词语解释:启召  拼音:qǐ zhào
招致。 梁启超 《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沦陷京国,启召外戎。”
词语解释:奉召  拼音:fèng zhào
接受召唤。例如:奉召进京。
词语解释:宠召  拼音:chǒng zhào
见“ 宠招 ”。
词语解释:宠招  拼音:chǒng zhāo
亦作“ 宠召 ”。 对高位者邀请的敬辞。 元 柯丹邱 《荆钗记·团圆》:“老夫感蒙过爱,特辱宠招,不胜愧感之至。” 田汉 《关汉卿》第七场:“您知道歌台舞榭我是不大来的。昨天我就没有能来奉陪。今天 阿大人 再三宠召,不能不来。”
词语解释:玉楼受召  拼音:yù lóu shòu zhào
唐 李商隐 《李长吉小传》:“ 长吉 将死时,忽昼见一緋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 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 长吉 气絶。”后因以为文士早死的典实。 宋 《书陈孟刚〈童乌集〉后》:“ 孟刚 弱冠,头角崭然……云何得疾,遽召玉楼。” 清 周亮工 《古香堂诗序》:“不然,才名如 李贺 而玉楼受召,犹在 终贾 之年,岂不备极荣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