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重叠 拼音:chóng dié
亦作“ 重曡 ”。亦作“ 重迭 ”。
(1).相同的东西层层相积。形容多。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交加累积,重叠增益。”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上》:“吾惧富贵重曡,若再实,木根必伤也。” 宋 梅尧臣 《永城杜寺丞大年暮春白杏花》诗:“殷勤胜菖叶,重曡为农时。” 元 无名氏 《百花亭》第一折:“四时中惟有春三月,光阴富贵,景物重叠。” 清 梦麟 《夜过青浦》诗:“重迭林景昏,微茫峰色浅。” 冰心 《往事(二)》之三:“山中的千百日,山光松影重迭到千百回,世事从头减去,感悟逐渐侵来,已滤就了水晶般清澈的襟怀。”
(2).引申为再三。 唐 元稹 《赛神》诗:“主人中罢舞,许我重叠论。”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下:“冀其可厚赂和解,勉諭重叠。”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卫公 惊喜垂涕,曰:‘大门官,小子岂敢当此荐拔?’寄谢重迭。”
(3).重复;雷同。 宋 宋□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帝王运兆下·乾德名年》:“ 建隆 末将改年号,宣示宰臣,择前代所未用者,不得重曡。”词语解释:三叠 拼音:sān dié
(1).古奏曲之法,至某句乃反复再三,称三迭。 宋 苏轼 《仇池笔记·阳关三迭》:“余在 密州 , 文勛 长官以事至 密 ,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
(2).三首。 宋 岳珂 《桯史·李白竹枝词》:“是夜宿於驛,梦 李白 相见於山间。曰:‘予往謫 夜郎 ,於此闻杜鹃,作《竹枝词》三叠,世传之不子细,忆集中无有,三诵而使之传焉。’”
(3).犹三通,三遍。 宋 梅尧臣 《初冬夜坐忆桐城山行》诗:“书之空自知,城上鼓三叠。”
(4).犹三折。指 庐山 三迭泉 。 宋 戴复古 《庐山》诗:“九叠屏风三叠水,更无诗句可形容。” 元 李洞 《庐山记》:“四围峦障欲合,泉若琼帘,从空悬布,为三叠而下。”词语解释:叠叠 拼音:dié dié
亦作“迭叠”。 层层重迭貌。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十四:“高坟叠叠满山隅,长袖纷纷徒竞世。” 明 许潮 《武陵春》:“青山叠叠水潺潺,水自悠悠山自闲。” 冰心 《新诗发展的康庄大道》:“工人到了 丹江 口,迭迭青山齐发抖。”词语解释:千叠 拼音:qiān dié
犹千重。 宋 杨侃 《皇畿赋》:“冈断续以千叠,尘飞扬而四遮。” 宋 苏轼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迭嶂图》诗:“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明 李东阳 《南巡图记》:“其上则奇峰峻岭,迴滩激瀨,人跡不能及;下则连山洪涛,千叠百折,其势若排云而降。”词语解释:稠叠 拼音:chóu dié
稠密重迭;密密层层。 南朝 宋 谢灵运 《过始宁墅》诗:“巖峭岭稠叠,洲縈渚连緜。” 唐 杜甫 《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忠弼》:“三军晦光彩,烈士痛稠叠。” 宋 梅尧臣 《和杨子聪会董尉家》:“古辞何稠叠,无乃惜芳菲。” 清 纳兰性德 《凤凰台上忆吹箫·除夕得梁汾信》词:“稠叠频年离恨,匆匆里一纸难题。”词语解释:百叠 拼音:bǎi dié
(1).多重。 南朝 梁 江淹 《镜论语》诗:“石红青兮百叠,山浓淡兮万里。”
(2).犹百代。形容年代久长。 晋 左思 《吴都赋》:“虽累叶百叠,而富彊相继。”词语解释:震叠 拼音:zhèn dié
亦作“ 震曡 ”。
(1).震动,恐惧。《诗·周颂·时迈》:“薄言震之,莫不震叠。” 毛 传:“震,动;叠,惧。” 宋 王安石 《用前韵戏赠叶致远直讲》:“或冒突超越,皷行令震叠。”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一闻两 金川 灭,而震叠求贡。”
(2).使震惊,恐惧。 唐 裴度 《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震叠诸夏也,不敢角其胜负,而止候其存亡。” 宋 陆游 《上二府论都邑札子》:“相公威名,震叠殊方。” 清 林则徐 《会奏夷人趸船尽数呈缴烟土折》:“抑赖諭旨严明,德威震叠,不独禁令行於内地,且使风声播及重洋。”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 元世祖 威棱震叠,文字之狱,在所不免。”词语解释:积叠 拼音:jī dié
重重累迭;累积堆迭。 唐 李频 《蜀中逢友人》诗:“积叠山藏 蜀 ,潺湲水绕 巴 。”《朱子语类》卷一二○:“如今若理会得这要紧处,那许多都有用。如七年十载积叠得柴了,如今方点火烧。” 清 刘大櫆 《张讷堂诗序》:“ 龙眠 之山,高秀绵亘至三十餘里之深,而不可穷竟,其清淑葱灵之气,盘委积叠而钟之於人。”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周围的破屋,像积迭起来的困苦的峭壁,上面只见一块天。”词语解释:打叠 拼音:dǎ dié
(1).收拾;安排。 宋 刘昌诗 《芦蒲笔记·打字》:“收拾为打叠,又曰打迸(一作併)。” 宋 龚鼎臣 《东原录》:“ 江 南城破, 曹彬 见 李国主 ,即放入宅,言令打叠金银。” 元 汪元亨 《醉太平·警世》曲:“唤山童门户好关者,把琴书打叠。” 茅盾 《路》:“这是因为近来风声又紧, 武昌 城里的老百姓,不得不打迭些细软送进 汉口 租界。”
(2).振作。 元 无名氏 《红绣鞋》曲:“强打叠精神怎过,思量的做不的生活,越思量越间阻越情多。” 巴人 《运秧驼背》:“他打迭着精神起了床,支撑着软瘫了的身体,走下山去。”词语解释:屏风叠 拼音:píng fēng dié
(1). 庐山 岭名。 唐 李白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庐山屏风迭》诗:“吾非济代人,且隐 屏风叠 。” 王琦 注:“《一统志》:‘ 屏风叠 在 庐山 ,自 五老峯 而下,九叠如屏。’《游宦纪闻》:‘九叠屏风之下,旧有 太白 书堂。’”参见“ 屏风九叠 ”。
(2).层迭如屏风的山岭。 宋 陆游 《储福观唐玉真公主修真之地》诗:“路转屏风叠,云藏帝子家。”
词语解释:屏风九叠 拼音:píng fēng jiǔ dié
庐山 岭名。 庐山 五老峰 的东北有 九迭云屏 ,也叫 屏风迭 ,下为 九迭谷 。 唐 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宋 王安石 《送吴显道》诗之一:“屏风九叠云锦帐,千峰如连环。”帐,一本作“ 张 ”。词语解释:复叠 拼音:fù dié
亦作“ 复迭 ”。 重迭。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桁梧复叠,势合形离。” 唐 白居易 《齐云楼晚望偶题十韵兼呈冯侍御周殷二协律》:“复叠江山壮,平铺井邑宽。”《林则徐日记·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二日》:“又五里 倒回沟 ,缘此处山路回环复迭,中隔山沟,后行望前行者,似折而回,故为是名也。” 朱自清 《歌谣的结构》:“现在都盛行着这种风气(两个人以上的和唱),而造成了许多章段复迭的歌谣。”词语解释:一叠 拼音:yī dié
(1).古代以吹角十二声为迭。 唐 李靖 《卫公兵法·部伍营陈》:“日出日没时,挝鼓一千槌,三百三十槌为一通;鼓音止,角音动,吹十二声为一叠。” 明 陈继儒 《群碎录》:“角十二声为一叠。”
(2).犹一曲。迭,乐曲的迭奏。 宋 范成大 《古风酬胡元之》诗:“琴声一叠一叹息,江花江草无终极。”词语解释:白叠 拼音:bái dié
棉花。亦指棉布。《史记·货殖列传》“榻布皮革千石” 唐 张守节 正义:“白叠,木棉所织,非中国有也。”《新唐书·西域传上·高昌》:“有草名白叠,擷花可织为布。” 清 黄遵宪 《番客篇》:“单衫缠白叠,尖履拖红帮。”词语解释:堆叠 拼音:duī dié
一层层堆积起来。 宋 王灼 《糖霜谱》五:“凡霜,一瓮中品色亦自不同,堆叠如假山者为上,团枝次之。” 明 李东阳 《诗话》:“观其所自作,则堆叠餖飣,殊乏兴调。”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一:“果点和玩具和书,都堆迭在桌上。”词语解释:层叠 拼音:céng dié
重迭。《宋史·五行志二上》:“﹝芝菌﹞有一本数十叶,层叠高大,众色咸备。”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后》:“云雾中仰见两崖,重巖夹立,层叠而上。” 清 姚鼐 《入山》诗:“丁东石溜巖幽出,层叠嵐光树上明。” 王汶石 《风雪之夜》:“田堰层迭的 南塬 ,模糊了。”词语解释:玉叠 拼音:yù dié
雪或花飘落相迭貌。 唐 李咸用 《和人咏雪》:“轻轻玉叠向风加,襟袖谁能认六葩。” 元 虞集 《题扇与周干臣》诗:“玉叠松花蜜饼香,龙珠星颗露盘凉。遥知环碧楼中坐,翠竹苍松夏日长。”词语解释:倚叠 拼音:yǐ dié
(1).紧靠堆迭。《宋史·河渠志七》:“﹝ 李溥 等﹞请復用 钱氏 旧法,实石於竹笼,倚叠为岸,固以桩木……以捍潮势。”
(2).互相依靠勾结。 元 郝经 《立政议》:“一二不逞之人……牵连党与,倚叠缔构,援进宵人,畀之以政,相与割剥天下。”词语解释:连叠 拼音:lián dié
亦作“ 连曡 ”。亦作“ 连迭 ”。连延重迭貌。 元 马祖常 《度居庸关次继学韵》:“笋舆约重来,羸马苦常跨。朋从咏连叠,酬应给閒暇。”《全元散曲·风入松》:“ 楚 阳臺远暮云遮,烟水恨连叠。”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是日饭於 白玉寨 北支帝释寺中。其支连迭三寺,而俱无僧居,言亦以避寇去也。”词语解释:砌叠 拼音:qì dié
堆迭;垒造。 郭沫若 《战声集·给C.F.》:“那匹蚂蚁,和着一大群蚂蚁,在绵邈的沙漠,无声无息砌迭,Aipotu。”词语解释:梅花叠 拼音:méi huā dié
即琴曲《梅花三弄》。 元 王学文 《摸鱼儿·送汪水云之湘》词:“谁共説,都付与焦桐,写入《梅花叠》。”词语解释:整叠 拼音:zhěng dié
整理,收拾。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赐环》:“乡园云锁簫声远,问归鞭何日整迭。”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四:“ 小常 的同学在屋里整迭他自己的行李。”词语解释:累叠 拼音:léi dié
堆迭。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成都 石笋,其状与笋不类,乃累叠数石成之。”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骈俪一》:“其文初不累叠全句,专尚风骨,雄浑沉著,自成一家,真駢儷之标準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 河南 安阳县 后冈 地方,曾发见累迭着 小屯 、 龙山 和 仰韶 三种文化的遗址。”词语解释:鳞叠 拼音:lín dié
如鳞片一样重迭密集。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伤痕鳞迭,面目皆败。”词语解释:折叠 拼音:zhé dié
(1).弯屈。《金瓶梅词话》第二一回:“ 西门庆 见 月娘 脸儿不瞧,就折叠腿装矮子,跪在地下。”《水浒后传》第七回:“没奈何掇转一副面孔,折叠两个膝盖陪罪。”
(2).把物体的一部分翻转和另一部分贴拢。 清 姚燮 《双鸩篇》:“脱妾金缕衣,为郎折叠空竹箱。” 艾芜 《还乡记》:“ 苟玉珍 临别交他一把可以折迭的小刀。”
(3).重迭起伏。 碧野 《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第一章:“那深红的落日把遥远的折迭的 吕梁山 照耀得分外鲜明。”
摺疊:1.把平面之物的一部分折转和另一部分迭在一起。《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再把一张纸摺叠了,写成封家书。”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庚午秋,买得《埤雅》一部,中摺叠緑笺一片,上有诗。”
(2).曲折重迭。 清 赵庆熺 《香遍满·春晓》套曲:“婀趖杨柳红楼靠,摺叠阑干赤石雕。”词语解释:遍叠 拼音:biàn dié
指大型套曲中的乐曲次序。 唐 王建 《送宫人入道》诗:“弟子抄将歌遍叠,宫人分散舞衣裳。” 宋 王观国 《学林·徧》:“乐章次第谓之遍叠。”词语解释:骈叠 拼音:pián dié
连绵重迭。 王闿运 《上征赋》:“入 严瀨 而击汰兮,峰駢曡以峭耸。”词语解释:棱叠 拼音:léng dié
高峻层迭貌。 宋 刘斧 《游武夷山记》:“草木蒙茸,寒暑一色,崖壁红腻而稜叠可爱。”词语解释:仍叠 拼音:réng dié
频繁。 南朝 梁 沉约 《与沉渊荐沉驎士表》:“ 元嘉 以来,聘召仍叠;玉质踰洁,霜操日严。”词语解释:褶叠 拼音:zhé dié
折迭。 唐 元稹 《江陵三梦》诗:“分张碎针线,襵叠故幈幃。” 清 林颐山 《经述》卷二:“深衣下齐倍要中,为其便於举足而行,不受下齐之羈束也,盖举足而行,下齐成椭圆形,及至止足而立之时,则椭圆变为浑圆,而下齐有襵叠之形,即如近今袍制。”词语解释:蚁叠 拼音:yǐ dié
如蚁之累迭。比喻人多。 唐 张陵 《虏患》诗:“今日 汉 家探使回,蚁叠胡兵来未歇。”词语解释:调叠 拼音:diào dié
谓创作诗歌时谋篇布局协调平仄等。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古律诗各有音节,然皆限于字数,求之不难。惟乐府长短句,初无定数,最难调叠。”词语解释:阳关三叠 拼音:yáng guān sān dié
古曲名。又称《渭城曲》。因 唐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诗“ 渭城 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盃酒,西出 阳关 无故人”而得名。后入乐府,以为送别之曲,反复诵唱,逐谓之《阳关三叠》。 宋 苏轼 《仇池笔记·阳关三迭》:“旧传《阳关三叠》今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着,又是四叠,皆非是。每句三唱,已应三叠,则丛然无復节奏。有 文勛 者,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 唐 本三叠如此。 乐天 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则一句不叠审矣。”词语解释:肠套叠 拼音:cháng tào dié
指一段肠管套入其邻近的另一段肠腔内造成的肠梗阻。多发生于婴幼儿(原发性),也可发生于成人(继发性)。因饮食失调、腹泻等使肠蠕动紊乱,肠管环状肌持续痉挛等引起。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可排出暗红色黏冻状血便。有时腹部可摸到腊肠形肿块。若空气灌肠复位无效,须及时采用手术治疗。词语解释:颓叠
谓悬流堆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浑洪贔怒,鼓若山腾,濬波頽叠,迄于下口。”词语解释:集叠
收取,打叠词语解释:匝叠 拼音:zā dié
曲折回旋。词语解释:交叠 拼音:jiāo dié
用对折或交叠的方法减少长度或容积词语解释:雾叠 拼音:wù dié
形容盛多。 唐 令狐楚 《为人谢端午赐物等状》:“衣裳雾叠,詔旨云繁。”词语解释:着叠
打发词语解释:铜叠 拼音:tóng dié
铜制的碟子。为餐具之一种。《北齐书·祖珽传》:“﹝ 祖珽 ﹞曾至 胶州 刺史 司马世云 家饮酒,遂藏铜叠二面。厨人请搜诸客,果於 珽 怀中得之。”词语解释:铺叠 拼音:pù dié
铺摆。《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当日 牛老 让出床来,就同 牛浦 把新做的帐子、被褥铺叠起来。”词语解释:并叠 拼音:bìng dié
(1).归并堆迭。《初刻拍案惊奇》卷八:“那伙人便把苧蔴乱抛过船来, 王生 与船家慌忙併叠。”《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次日併叠箱笼,结束齐备。”
(2).收拾料理。《水浒传》第十八回:“ 晁盖 和 公孙胜 在庄上收拾,有些不肯去的庄客賫发他些钱物,从他去投别主,有愿去的都在庄上併叠财物,打拴行李。”《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而今事已如此,不必迟疑,且併叠过了,明日另弄个好的来与你快活便是。”词语解释:闲叠 拼音:xián dié
亦作“间叠”。 见“ 閒叠 ”。
亦作“间叠”。 离间;作梗。 元 关汉卿 《拜月亭》第三折:“这一炷香则愿俺那抛闪下的男儿较些,那一箇爷娘不间叠?不似俺忒唓嗻,劣缺。”一本作“间迭”。参见“ 閒迭 ”。
词语解释:闲迭 拼音:xián dié
亦作“间迭”。 离间挑拨。 元 王伯成 《贬夜郎》第四折:“君王行厮间迭,听谗臣耳畔説,贬离了丹凤闕。”词语解释:黄骢叠 拼音:huáng cōng dié
曲调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黄骢迭》:“ 太宗 定中原时所乘战马也。后征 辽 ,马毙。上叹惜,乃命乐工撰此曲。”词语解释:摺叠
1.把平面之物的一部分折转和另一部分迭在一起。《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再把一张纸摺叠了,写成封家书。”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庚午秋,买得《埤雅》一部,中摺叠緑笺一片,上有诗。”
2.曲折重迭。 清 赵庆熺 《香遍满·春晓》套曲:“婀趖杨柳红楼靠,摺叠阑干赤石雕。”词语解释:层层叠叠 拼音:céng céng dié dié
亦作“ 层层迭迭 ”。 形容层次繁多、错综复杂。 清 颜自德 《寄生草·情人送奴一把扇》曲:“画的山,层层叠叠真好看;画的水,曲曲湾湾流不断。” 朱自清 《短诗与长诗》:“有时旁薄郁积,在心里盘旋回荡,久而后出;这种情感,必极其层层迭迭、曲折顿挫之致。” 郭小川 《秋歌》之一:“历史的高山呵,层层迭迭!”词语解释:抬叠
打迭,收拾。 元 王仲元 《江儿水·妇人脸上笑靥》曲:“一团儿可人衠是娇,粧点如花貌,抬叠起脸上秋,出落腮边俏。”词语解释:帛叠 拼音:bó dié
用棉纱织成的布。《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哀牢》:“土地沃美,宜五穀、蚕桑。知染采文绣,罽毲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綾锦。” 李贤 注引《外国传》曰:“ 诸薄国 女子织作白叠花布。”词语解释:定叠 拼音:dìng dié
定当;安定。 宋 欧阳修 《与焦殿丞书》:“某来日遂移过 高桥 宅中,俟稍定叠,便去般出学。” 宋 苏轼 《与子由书》:“今已决计居 常州 ……候到定叠一两月,方遣 迈 去注官。”《朱子语类》卷十四:“安然后能虑,今人心中摇漾不定叠,还能处得事否?” 明 陆采 《明珠记·惊破》:“婚姻自古天排列,纵人意不容伊拆决,枉劳口舌百千折,到底终须定叠。”词语解释:排叠 拼音:pái dié
指书法笔画的分布与结构。 唐 欧阳询 《三十六法》:“字欲其排叠疏密停匀,不可或阔或狭。” 宋 黄庭坚 《论书》:“今人字自不按古体,惟务排叠字势,悉无所法,故学者如登天之难。”词语解释:屏风九叠 拼音:píng fēng jiǔ dié
庐山 岭名。 庐山 五老峰 的东北有 九迭云屏 ,也叫 屏风迭 ,下为 九迭谷 。 唐 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宋 王安石 《送吴显道》诗之一:“屏风九叠云锦帐,千峰如连环。”帐,一本作“ 张 ”。词语解释:架叠 拼音:jià dié
谓架床迭屋,重复累赘。 明 胡应麟 《诗薮·宋》:“矜持於句格,则面目可憎;架叠於篇章,则神韵都絶。”词语解释:斗叠 拼音:dòu dié
亦作“鬭叠”。 见“ 斗喋 ”。
词语解释:斗喋 拼音:dòu dié
亦作“鬭喋”。亦作“鬭谍”。亦作“鬭叠”。
(1).花言巧语。《全元散曲·珍珠马·情》:“怎禁他巧言搬鬭喋,平白地送暖偷寒。” 明 郑虚舟 《步步娇·大揭帖》套曲:“怎禁他巧言搬鬭谍,平白的送煖偷寒。”
(2).挑拨,搬弄是非。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四》:“一山覆两墓,互为掩暎,本亦在所不必争,得无有傍人鬭谍于其閒?”《警世通言·福禄寿三星度世》:“日多时夫妻,有甚亏负你,却信人鬭叠我两人不和!”词语解释:振叠 拼音:zhèn dié
震恐。词语解释:荐叠 拼音:jiàn dié
频仍,重复。 清 鲁一同 《荒年谣》序:“饥沴洊叠,疮痏日甚。”词语解释:规重矩叠 拼音:guī chóng jǔ dié
谓合乎规矩法度。《宋史·乐志十》:“灵貺具臻,神光燁燁。暉祚无疆,规重矩叠。” 明 宋濂 《觉原禅师遗衣塔铭》:“及今六合载清,真人抚运,崇尚佛乘,锡额建官……呜呼,何其规重矩叠而一倡一新也。”词语解释:衮叠 拼音:gǔn dié
卷曲折迭。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清明节》:“士庶闐塞诸门,纸马铺皆於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词语解释:一连叠 拼音:yī lián dié
接连不断。 康濯 《太阳初升的时候·卖牛记》:“旁边别人也一连迭催问着,于是事情一下子明白了。”词语解释:套叠 拼音:tào dié
一部分被纳入另一部分内词语解释:渭城三叠 拼音:wèi chéng sān dié
即《渭城曲》。此曲分三段,将歌词重复三遍,故称“三迭”。 清 陈维崧 《满江红·将发梁溪酒后与吴薗次》词:“奈怱怱欲唱《渭城三叠》,归去道塲山下路,也应瘦了丹枫叶。”词语解释:渔阳三叠 拼音:yú yáng sān dié
即《渔阳参挝》。 宋 梅尧臣 《和永叔柘枝歌》:“《渔阳三迭》音隆隆,红叶乱坼当秋风。”参见“ 渔阳参挝 ”。
词语解释:渔阳参挝 拼音:yú yáng cān wō
鼓曲名。亦称“ 渔阳掺挝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禰衡 被 魏武 謫为鼓吏,正月半试鼓, 衡 扬枹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声,四座为之改容。” 闻一多 《时代的鼓手》:“用他那流着鲜血的手,抢过主帅手中的槌来擂出的鼓声,是 祢衡 那喷着怒火的《渔阳掺挝》。”词语解释:磊叠 拼音:lěi dié
重迭;累积。 燕谷老人 《续孽海花》第三四回:“ 王二 慢慢的走近林子傍边,只见道傍一棵老树,老根盘曲磊迭,距地一尺餘,好似一隻天然的几凳儿。”词语解释:垛叠 拼音:duǒ dié
堆积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