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三阮上声 [yuǎn,远近][fàn][音苑。蜿蟮,蚯蚓。《博雅》蜿蟺,引无也。][地名][详注1][xuǎn]

[详注2][gǔn yùn]


注1:鄢 音偃。地名。在郑。《正字通》荆州之鄢音焉,鄢城之鄢音偃。
注2:狠 通“很”。义凶狠,凶残。又音恳。本作豤。啮也。
共305,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首字词组
反覆反袂反思反是反景反动反问反而
反哺反正反噬反锁反向反之反坐反潜
反掌反手反相反风反对反汗反卮反税
反复反初反尔反经反坫反衍反哭反素
反顾反关反覆手反反反易反天反唇反接
反照反旆反躬反虞反虏反宇反国反根
反侧反朴反本反衣反走反心反气反弹
反身反故反约反真反目反把反棹反事
反观反伤反听反闭反古反间反葬反服
反舌反常反己反言反切反面反骨反惑

词语解释:反覆  拼音:fǎn fù
亦作“ 反復 ”。
(1).重复再三;翻来覆去。《易·乾》:“终日乾乾,反復道也。” 朱熹 本义:“反復,重復践行之意。”《孟子·万章下》:“君有大过则諫,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后汉书·陈蕃传》:“言及反覆,诚辞恳切。” 殷夫 《放脚时代的足印》诗:“春给我一瓣嫩绿的叶,我反复地寻求着诗意。”
(2).变化无常。《诗·小雅·小明》:“岂不怀归,畏此反覆。” 朱熹 集传:“反覆,倾侧无常之意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和亲》:“反復无信,百约百叛。” 宋 苏轼 《罢徐州往南京寄子由》诗之四:“岁月如宿昔,人事几反覆。” 明 王琼 《双溪杂记》:“故世道反覆,相寻亦无一定。” 陈白尘 《大风歌》第五幕:“当年他投奔 高皇帝 之时,我等大都说他是反复乱臣?”
(3).翻转,颠倒。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往者天尝在下,地尝在上,反覆颠倒。”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夫 庄周 安知有毁誉哉!彼盖不胜天下之颠倒反覆於名实者,故激而为是言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音律》:“调得平仄成文,又虑阴阳反覆。”
(4).倾覆;倾动。《战国策·赵策二》:“欲反覆 齐国 而不能。”《文选·班固〈西都赋〉》:“草木涂地,山渊反覆。” 李善 注:“反覆,犹倾动也。”
(5).动荡,动乱。《后汉书·伏湛传》:“遭时反覆,不离兵凶。” 宋 李纲 《议迎还两宫札子》:“宗社颠危,天下反覆。” 清 顾炎武 《井中心史歌》:“天知世道将反覆,故出此书示臣鵠。”
(6).来回;往返。《后汉书·耿弇传》:“我至 长安 ,与国家陈 渔阳 、 上谷 兵马之用,还出 太原 、 代郡 ,反覆数十日。”《陈书·周文育传》:“﹝ 文育 ﹞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数里。” 唐 罗隐 《芳树》诗:“春夏作头,秋冬为尾,循环反覆无终已。” 宋 曾巩 《广德军重修鼓角楼记》:“ 巩 辞不能,书反復至五六,辞不获。”《西游记》第二八回:“乘龙福老,往来必定皱眉行;跨鹤仙童,反覆果然忧虑过。”
(7).再三考虑;再三研究。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沉潜乎训义,反復乎句读。” 宋 苏舜钦 《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反復身世,惘然莫知。”《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愿陛下反覆臣言,慎勿轻事改易。”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及反覆《明史·土司传》,始知 明 代用兵多者,皆在 滇 粤 土司之地,汉兵三而土兵七。”
(8).指反覆诗。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反覆。”原注:“举一字而诵,皆成句,无不押韵,反覆成文也。 李 公《诗格》有此二十字诗。” 郭绍虞 校释引《冰川诗式》所举一例为:“碧天临逈阁,晴雪点山屏。夕烟侵冷箔,明月歛闲亭。”并谓“此二十字,连环读,反覆成诗四十首”。
(9).修辞格之一。用同一语句,反复申说,以表现强烈情感的修辞手法。《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孟子·万章上》:“ 子产 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以上例句都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10).重迭。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山反覆而参错,水遶灌而縈薄。” 明 冯梦龙 《挂枝儿·送别》:“那瓦儿一片片反覆又蹊蹺。”
词语解释:反哺  拼音:fǎn bǔ
乌雏长成,衔食喂养其母。后比喻报答亲恩。 晋 成公绥 《乌赋》:“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 宋 梅尧臣 《思归赋》:“嗷嗷晨乌,其子反哺。” 明 范受益 《寻亲记·完聚》:“空把柴门倚徧,黄昏数尽归鸦;敢因反哺不还家,游子未归膝下。” 孙中山 《言论一致》:“譬如生子虽好,反哺必在二十年之后。”
词语解释:反掌  拼音:fǎn zhǎng
(1).犹反手。喻事之极易。《文选·枚乘〈上书谏吴王〉》:“易於反掌,安於 泰山 。” 李善 注:“反掌,言易也。” 唐 李益 《轻薄篇》诗:“死生容易如反掌,得意失意由一言。”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太宗伐明》:“帝笑曰:‘城中痴儿,取之若反掌耳。’”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倘是独立刊物,则造谣中伤,禁止出版,或诬以重罪,彼辈易如反掌耳。”
(2).犹言转瞬。喻时间之短暂。《旧唐书·僖宗纪》:“亦有方从叛乱,能自徊翔,移吉凶於反掌之间,变祸福於立谈之际。” 唐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明 刘基 《赠医学录江中谦序》:“人之死生倚於医,国之存亡倚於将,反掌之间,吉凶分焉。”
(3).犹反覆。形容变化无常。《南宫词纪·贺新郎·泛湖》:“嘆世情反掌无常,又何必官居卿相。”
词语解释:反复  拼音:fǎn fù
见“ 反覆 ”。亦作“ 反復 ”。
(1).重复再三;翻来覆去。《易·乾》:“终日乾乾,反復道也。” 朱熹 本义:“反復,重復践行之意。”《孟子·万章下》:“君有大过则諫,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后汉书·陈蕃传》:“言及反覆,诚辞恳切。” 殷夫 《放脚时代的足印》诗:“春给我一瓣嫩绿的叶,我反复地寻求着诗意。”
(2).变化无常。《诗·小雅·小明》:“岂不怀归,畏此反覆。” 朱熹 集传:“反覆,倾侧无常之意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和亲》:“反復无信,百约百叛。” 宋 苏轼 《罢徐州往南京寄子由》诗之四:“岁月如宿昔,人事几反覆。” 明 王琼 《双溪杂记》:“故世道反覆,相寻亦无一定。” 陈白尘 《大风歌》第五幕:“当年他投奔 高皇帝 之时,我等大都说他是反复乱臣?”
(3).翻转,颠倒。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往者天尝在下,地尝在上,反覆颠倒。”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夫 庄周 安知有毁誉哉!彼盖不胜天下之颠倒反覆於名实者,故激而为是言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音律》:“调得平仄成文,又虑阴阳反覆。”
(4).倾覆;倾动。《战国策·赵策二》:“欲反覆 齐国 而不能。”《文选·班固〈西都赋〉》:“草木涂地,山渊反覆。” 李善 注:“反覆,犹倾动也。”
(5).动荡,动乱。《后汉书·伏湛传》:“遭时反覆,不离兵凶。” 宋 李纲 《议迎还两宫札子》:“宗社颠危,天下反覆。” 清 顾炎武 《井中心史歌》:“天知世道将反覆,故出此书示臣鵠。”
(6).来回;往返。《后汉书·耿弇传》:“我至 长安 ,与国家陈 渔阳 、 上谷 兵马之用,还出 太原 、 代郡 ,反覆数十日。”《陈书·周文育传》:“﹝ 文育 ﹞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数里。” 唐 罗隐 《芳树》诗:“春夏作头,秋冬为尾,循环反覆无终已。” 宋 曾巩 《广德军重修鼓角楼记》:“ 巩 辞不能,书反復至五六,辞不获。”《西游记》第二八回:“乘龙福老,往来必定皱眉行;跨鹤仙童,反覆果然忧虑过。”
(7).再三考虑;再三研究。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沉潜乎训义,反復乎句读。” 宋 苏舜钦 《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反復身世,惘然莫知。”《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愿陛下反覆臣言,慎勿轻事改易。”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及反覆《明史·土司传》,始知 明 代用兵多者,皆在 滇 粤 土司之地,汉兵三而土兵七。”
(8).指反覆诗。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反覆。”原注:“举一字而诵,皆成句,无不押韵,反覆成文也。 李 公《诗格》有此二十字诗。” 郭绍虞 校释引《冰川诗式》所举一例为:“碧天临逈阁,晴雪点山屏。夕烟侵冷箔,明月歛闲亭。”并谓“此二十字,连环读,反覆成诗四十首”。
(9).修辞格之一。用同一语句,反复申说,以表现强烈情感的修辞手法。《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孟子·万章上》:“ 子产 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以上例句都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10).重迭。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山反覆而参错,水遶灌而縈薄。” 明 冯梦龙 《挂枝儿·送别》:“那瓦儿一片片反覆又蹊蹺。”
词语解释:反顾  拼音:fǎn gù
(1).回头看。《楚辞·九章·涉江》:“乘 鄂渚 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唐 李縠 《和皮日休悼鹤》:“犹怜反顾五六里,何意忽归十二城。” 清 唐甄 《潜书·利才》:“进死於釜,退死於法。等死耳,其行乎!第疾走,慎毋怯而反顾。” 鲁迅 《野草·墓碣文》:“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2).比喻翻悔;后退。《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乡使 曹子 计不反顾,议不还踵,刎颈而死,则亦名不免为败军禽将矣。”《后汉书·耿纯传》:“ 纯 虽举族归命,老弱在行,犹恐宗人宾客半有不同心者,故燔烧屋室,絶其反顾之望。” 宋 叶适 《夫人陈氏墓志铭》:“夫人麾使速去,曰:‘汝已出身事君,又反顾乎!’” 李大钊 《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六:“可是宇宙进化的大路,只是一个健行不息的长流,只有前进,没有反顾。”
(3).犹后顾。《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三年》:“ 吴 兵剽轻,难与角逐; 武陵 、 长沙 ,皆吾讎也;岂得不为反顾之虑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平海心筹》:“况汉奸生变,时时有肘下之虞;别国乘虚,处处有反顾之恐。”
词语解释:反照  拼音:fǎn zhào
(1).返回映照。 汉 王充 《论衡·订鬼》:“卧、病及狂,三者皆精衰倦,目光反照,故皆独见人物之象焉。”
(2).夕阳的返光。 唐 贾岛 《宿慈恩寺郁公房》诗:“反照临江磬,新秋过雨山。”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书画》:“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峯之顶,宛有反照之色。” 明 袁宗道 《大别山记》:“余住山中,饱看二日,朝则炊烟,暮则反照,浓淡掩映,备诸变态。”
词语解释:反侧  拼音:fǎn cè
(1).翻来复去,转动身体。《诗·周南·关雎》:“悠哉悠哉,展转反侧。” 汉 王粲 《登楼赋》:“夜参半而不寐兮,悵盘桓以反侧。” 唐 杜甫 《彭衙行》:“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某王子》:“长史惊而寤,阴异之,叹息不能復寐,反侧达旦。”
(2).反复无常。《诗·小雅·何人斯》:“作此好歌,以极反侧。”《楚辞·天问》:“天命反侧,反罚何佑?” 朱熹 集注:“反侧,言无常也。”
(3).不安分,不顺服。《荀子·王制》:“故姦言、姦説、姦事、姦能、遁逃反侧之民,职而教之,须而待之。” 王先谦 集解:“反侧之民,不安之民也。”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或收市重寳,逃入反侧之地,以资寇盗。”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金玉蟾》:“内消反侧,外絶覬覦,远近晏然。” 孙中山 《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邓本殷 等负隅于南路, 杨希闽 、 刘震寰 等,更反侧于肘腋之下。”
(4).惶恐不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王含 作 庐江郡 ,贪浊狼籍。 王敦 护其兄,故於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 庐江 人士咸称之。’时 何充 为 敦 主簿,在坐,正色曰:‘ 充 即 庐江 人,所闻异於此。’ 敦 默然,旁人为之反侧, 充 晏然神意自若。” 宋 王安石 《上富相公书》:“三司判官,尤朝廷所选择,出则被使漕运,而金穀之事,某生平所不习,此所以蒙恩反侧而不敢冒也。”
词语解释:反身  拼音:fǎn shēn
(1).反过来要求自己;自我检束。《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明 李贽 《复丘若泰书》:“何有於病?且要反身默识。”
(2).回转身来。 管桦 《第一课》:“她先跑了过去,我弯下腰,几个箭步也窜了过去,差不多是冲进院里。她反身扣了排子门。”
词语解释:反观  拼音:fǎn guān
(1).一种唯心的认识论。离开自己的感官和实践,用所谓心和理去观察世界。 宋 邵雍 《观物内篇》十二:“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既能以物观物,又安有我於其间哉?”
(2).犹反省。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大学·补传》:“特以‘毋自欺’三字,示以警省反观之法。”
词语解释:反舌  拼音:fǎn shé
(1).鸟名。即百舌鸟。《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小暑至,螳蜋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孔颖达 疏:“反舌鸟,春始鸣,至五月稍止,其声数转,故名反舌。” 南朝 梁 沉约 《反舌鸟赋》:“有反舌之微禽,亦班名於庶鸟。乏佳容之可翫,因繁声以自表。” 清 李渔 《慎鸾交·心归》:“诗朋同游胜景,怎做得寒蝉僵鸟,反舌无声。”
(2).指语言与汉语不同之少数民族。《大戴礼记·小辨》:“传言以象,反舌皆至,可谓简矣。”《吕氏春秋·功名》:“善为君者,蛮夷反舌,殊俗异习皆服之,德厚也。”
(3).犹言张口结舌。 严复 《论教育书》:“用东文,彼犹可攘臂鼓脣于其间,独至西文用,则此曹皆反舌也。”
词语解释:反袂  拼音:fǎn mèi
用衣袖拭泪。形容哭泣。《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反袂拭面,涕沾袍。”《孔子家语·辩物》:“反袂拭面,涕泣沾衿。” 唐 郑澣 《唐故同州司兵参军杜行方墓志铭》:“有子五人, 硕 、 顥 、 顗 、 頎 ,其幼小字曰 老老 ;女子子二人,皆柴立致毁,弔宾为之反袂。”
词语解释:反正  拼音:fǎn zhèng
(1).由邪归正。《诗·卫风·氓序》:“ 宣公 之时,礼义消亡……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泆也。”《汉书·息夫躬传》:“天之见异,所以敕戒人君,欲令觉悟反正,推诚行善。”
(2).指敌方的军队投到己方为反正。《新唐书·王珂传》:“ 珂 愤见言色,屡陈讨贼谋。既反正,首献方物,帝甚倚之。”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欢迎伪军反正的标语,一直贴到岗楼上。”
(3).指帝王复位。《晋书·王敦传》:“ 惠帝 反正, 敦 迁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臚、侍中,出除广武将军、 青州 刺史。”《旧唐书·昭宗纪》:“ 天復 元年春正月甲申朔, 昭宗 反正,登 长乐门 楼,受朝贺。” 清 钱谦益 《读二笺上》:“两京收復,鑾舆反正。”
(4).反写的“正”字。《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按古文“乏”为“正”字的反写,后因称字的反写为反正书。 明 焦竑 《焦氏笔乘·郑夹漈论六书》:“《左氏》曰:‘反正为乏。’正无义也。正乃射侯之正,象形也。正以受矢,乏以藏矢,正相反也。”
(5).反面和正面。 宋 梦英 《说文偏旁字源目录·序》:“於夏之日,冬之夜,未尝不挥毫染素,乃至千百幅,反正无下笔之所,方可捨诸。”
(6).副词。表示坚定的语气,含有不因条件不同而改变的意思。 老舍 《黑白李》:“无论怎样吧,反正我知道他现在是很高兴。” 峻青 《海啸》第四章:“算了,不懂就算了,反正你这 渤海湾 的海军司令是坐定了。”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五:“ 小二黑 说:‘你愿意养你就养着,反正我不要!’”
词语解释:反手  拼音:fǎn shǒu
(1).翻转手掌。比喻事情极容易办。《孟子·公孙丑上》:“以 齐 王,由反手也。” 赵岐 注:“ 孟子 言以 齐国 之大而行王道,其易若反手耳。” 宋 苏轼 《与朱鄂州书》:“专以收养弃儿,月给六斗……此等事在公如反手耳。”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理要论》:“自无生有,千变万花,如反手之易也。”
(2).把手放到背后。《南史·齐晋安王子懋传》:“﹝ 董僧慧 ﹞不读书,甚驍果,能反手於背弯五斛弓,当世莫有能者。”
(3).反过手来。 老舍 《二马》第四段四:“她( 温都太太 )拿起一个雪球,照着 马老先生 的头打了去。 玛力 跟着也拿起一个打在 马威 的脸上。 马威 把球接住,反手向 温都太太 扔了去。”
(4).回过身来,手向后。 茅盾 《子夜》十一:“﹝ 刘玉英 ﹞瞅了 尚仲礼 一眼,反手指一下那卧室的门,吃吃地艳笑着就走出去了。” 管桦 《第一课》:“我扒开一道空隙,钻了进去。然后反手把空隙遮挡起来。”
(5).乒乓球运动技术中称掌心向腹部、前臂以肘为轴由后向前挥动为反手。与“正手”相对。 何慧娴 《东京夺杯记》:“上 耿丽娟 吧--她技术全面,稳中带凶,正手能拉能打,反手变化多、速度快。”
词语解释:反初  拼音:fǎn chū
还俗。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僧 鸞 有逸才而不拘检……后入 京 ,为文章供奉,赐紫 柳玭 大夫甚爱其才,租庸 张相 亦曾加敬,盛言其可大用。由是反初,号 鲜于凤 。”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皂鹤洞》:“今其地乃为僧徒所据,鹤或见,则僧徒必有死亡反初者。”
词语解释:反关  拼音:fǎn guān
(1).指在门外关上门。《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吴氏 ……把甜心美语稳住儿子,又寻了些果子与了他,把丫鬟同他反关住在房里了。”
(2).中医诊断学上的一种脉象。《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下》:“脉有反关,动在臂后,别由列缺,不干证候。”注:“反关脉者,脉之不行於寸口,出列缺络,入臂后手阳明大肠之经也。以其不顺行於关上,故曰反关。”
词语解释:反旆  拼音:fǎn pèi
出师归来;回师。《左传·宣公十二年》:“令尹南辕反旆。”《后汉书·荀彧传》:“ 彧 復备陈得失,用移臣议,故得反旆 冀 土,克平四州。” 唐 皇甫冉 《春思》诗:“为问元戎 竇车骑 ,何时反旆勒 燕然 ?”《金史·叛臣传·窝斡》:“贼既渡,官军亦渡,少憩,贼反旆来攻, 克寧 以大军不继,令军士皆下马射贼。”
词语解释:反朴  拼音:fǎn pǔ
见“ 反璞 ”。
词语解释:反璞  拼音:fǎn pú
亦作“ 反朴 ”。亦作“ 反朴 ”。 谓还其原始的淳朴状态。璞,未琢的玉。《战国策·齐策四》:“ 斶 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梁书·明山宾传》:“此言足使还淳反朴,激薄停浇矣。” 唐 杜甫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反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沉。” 鲁迅 《坟·春末闲谈》:“确应该虚心取法,反朴归真。”
词语解释:反故  拼音:fǎn gù
谓将旧纸翻转使用。故,故纸,旧纸。《南齐书·高逸传·沉驎士》:“ 驎士 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手以反故抄写,火下细书,復成二三千卷。”中华书局编辑部校勘记:“今按近年 敦煌 发现之 北朝 及 唐代 写经,往往利用旧官文书及户籍册之反面以书佛经,即所谓‘反故’也。”
词语解释:反伤  拼音:fǎn shāng
指树木的倒勾刺。《山海经·中山经》:“ 讲山 ……有木焉,名曰帝屋,叶状如椒,反伤赤实,可以御凶。” 郭璞 注:“反伤,刺下勾也。” 袁珂 校注:“伤,刺也;《方言》卷三 郭璞 注云:‘《山海经》谓刺为伤也。’”
词语解释:反常  拼音:fǎn cháng
跟常道相反;跟常情不同。《易·屯》:“十年乃字,反常也。”《后汉书·周章传论》:“ 孔子 称‘可与立,未可与权。’权也者,反常者也。”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下·围鼓》:“城之畔而归己者有三:有逃暴而附德者,有力屈而爱死者,有反常以求利者。” 郭小川 《山中》诗:“冷漠、寂静、安详,一切都似乎是这样怪诞和反常。”
词语解释:反思  拼音:fǎn sī
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过去,是为了以后。
词语解释:反噬  拼音:fǎn shì
(1).反咬一口。《艺文类聚》卷七七引 北魏 温子昇 《印山寺碑》:“蜂蠆有毒,豺狼反噬。”
(2).比喻背叛。《晋书·张轨传》:“ 祚 ( 张祚 )既震惧,又虑 擢 ( 王擢 )反噬。”《南齐书·江谧传》:“犯上之跡既彰,反噬之情已著。” 唐 张九龄 《勅幽州节度张守珪书》:“顷者,慰抚降虏,每事优给,而终不知恩,惟图反噬。”《旧唐书·仆固怀恩李怀光等传论》:“ 僕固怀思 、 李怀光 ,咸以勇力,有劳王家,为臣不终,遂行反噬,其罪大矣。”
(3).比喻受人之惠,反加陷害。 宋 陆游 《书包明事》:“方 岐公 贵时,所荐达士大夫多矣,至其失势,不反噬以媚权门者几人?”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苏东坡诗》:“此皆 坡 素交,而其后反噬者也。”
(4).比喻罪犯诬指检举人为同谋。亦泛指自己办了坏事反而诬陷别人。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赵护卫》:“邸中有护卫 双爱 者,出境滋事,先人劾之, 爱 因反噬为奉先人命者,而引护卫为证。” 鲁迅 《华盖集·并非闲话》:“近来有些人,凡是自己善于在暗中播弄鼓动的,一看见别人明白质直的言动,便往往反噬他是播弄和鼓动,是某党,是某系。”
词语解释:反相  拼音:fǎn xiāng
旧称人有反叛的相貌。《史记·吴王濞列传》:“﹝ 刘濞 ﹞已拜受印, 高帝 召 濞 相之,谓曰:‘若状有反相。’” 清 洪昇 《长生殿·疑谶》:“我看这廝面有反相,乱天下者,必此人也!”
词语解释:反尔  拼音:fǎn ěr
语出《孟子·梁惠王下》:“ 曾子 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意谓你怎样对待人家,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二年》:“ 大防 ( 吕大防 )等所犯,亦因持心失恕,好恶任情,违 老氏 ‘好还’之戒,忽 孟軻 ‘反尔’之言。”
词语解释:反覆手  拼音:fǎn fù shǒu
(1).手一反一覆。极言其易。《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使以偏将将十万众临 越 ,则 越 杀王降 汉 ,如反覆手耳。”
(2).手一反一覆。比喻变化无常。 明 刘基 《初夏即景》诗:“寒暄倐忽反覆手,冰炭着体何由瘳。”
词语解释:反躬  拼音:fǎn gōng
反过来要求自己;自我检束。《礼记·乐记》:“好恶无节於内,知诱於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宋 叶适 《漳浦县圣祖殿记》:“至于所好者山水,则以为豫於德而贤之,岂非动静协应物之宜,寿乐由反躬之効歟!” 明 唐顺之 《葛母传》:“而其所以尽乎己者,固不在于声华辞艺之蔚然者,而有在于克己反躬之闇然者矣。” 金松岑 《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非独文明国然,彼观《游山拷火》《御碑亭》之剧本,与夫《聊斋誌异·〈聂小倩〉〈秋容〉〈小谢〉》之鬼史,或尝以见色不乱,反躬而自律焉。”
词语解释:反本  拼音:fǎn běn
(1).复归本源或根本。指返归本性。《礼记·礼器》:“礼也者,反本脩古,不忘其初者也。” 孔颖达 疏:“反本,谓反其本性。”
(2).指归于自然。《文子·自然》:“立天下之道,执一以为保,反本无为,虚静无有……是谓大道之经。”《淮南子·原道训》:“肃然感应,毅然反本,则沦於无形矣。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
(3).返其所自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本,指父母。《晋书·李重传》:“诚令二者既行,即人思反本,修之於乡,华竞自息,而礼让日隆矣。”本,指故乡。
(4).复归农业。古代以农为本。 汉 班固 《东都赋》:“抑工商之淫业,兴农桑之盛务,遂令海内弃末而反本,背伪而存真。”《晋书·食货志》:“使四海之内,弃末反本,竞农务功。”
(5).佛教指恢复人所固有的佛性。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六章:“盖佛性本有,反本而得。然则见性成佛者,即本性之自然显发也。”
(6).违反根本。《隋书·经籍志三》:“是以圣人原血脉之本,固鍼石之用……鄙者为之,则反本伤性。故曰:‘有疾不治,恒得中医。’”
赢回赌本。《水浒传》第一○四回:“那汉性急反本,掷下便是絶,塌脚、小四不脱手……无一箇时辰,把五贯钱输箇罄尽。”一本作“ 翻本 ”。
词语解释:反约  拼音:fǎn yuē
反回来归纳要点。 明 何景明 《学约古文序》:“庶弗畔於 孔 门博文约礼之教,而亦徵於 孟氏 详説反约之传矣。” 明 陈文烛 《〈少室山房笔丛〉序》:“ 叶廷珪 有《海録》, 吴枋 有《野乘》,非不博也,而今皆不传,或者掛一漏万,未能详説而反约也。”
词语解释:反听  拼音:fǎn tīng
(1).谓自我省察。《史记·商君列传》:“ 赵良 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彊。’” 汉 袁康 《越绝书·德序外传记》:“ 范蠡 内视若盲,反听若聋。” 晋 挚虞 《贤良对策》:“其有日月之眚,水旱之灾,则反听内视,求其所由。”
(2).不听。《文选·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李善 注:“收视反听,言不视听也。” 宋 秦观 《寄老庵赋》:“其入居也,则闭关却扫,反听收视;内外既进,与妙自会。”
词语解释:反己  拼音:fǎn jǐ
反回头来要求自己。《庄子·徐无鬼》:“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诚。”《史记·乐书》:“好恶无节於内,知诱於外,不能反己,天理灭矣。” 宋 曾巩 《列女传目录序》:“士之苟於自恕,顾利冒耻而不知反己者,往往以家自累故也。” 清 顾炎武 《与戴枫仲书》:“不务反己而好评人,此今之君子所以终身不可与适道,不为吾友愿之也。”
词语解释:反是  拼音:fǎn shì
与此相反。
词语解释:反锁  拼音:fǎn suǒ
在室外锁门,从室内无法开启。如:他把我反锁在屋里,我走也走不出去。
词语解释:反风  拼音:fǎn fēng
风向倒转。《书·金縢》:“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后汉书·和帝纪》:“昔 楚严 无灾而惧, 成王 出郊而反风。” 李贤 注:“ 成王 疑 周公 ,天乃大风,禾则尽偃;王乃出郊祭,天乃反风起禾。”《新唐书·薛举传》:“俄反风綰屯,气色曀冥,部伍错乱。”
词语解释:反经  拼音:fǎn jīng
(1).不循常规。《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者何?权者反於经,然后有善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诸 吕 为从,谋弱京师,而 勃 反经合於权。”
(2).恢复常道。《孟子·尽心下》:“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朱熹 集注:“反,復也;经,常也,万世不易之常道也。” 清 钱谦益 《娄江十字》诗序:“非有反经之君子,循其本而救之,则终於胥溺而已矣。”
(3).谓不合儒家的经典。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爱奇反经之尤,条例踳落之失, 叔皮 论之详矣。” 范文澜 注引 班彪 《史记论》:“其论术学,则崇 黄 老 而薄五经……敝伤道。”
词语解释:反反  拼音:fǎn fǎn
慎重、和善貌。《诗·小雅·宾之初筵》:“其未醉止,威仪反反。” 郑玄 笺:“反反,言重慎也。” 陆德明 释文:“反如字。《韩诗》作昄昄,音蒲板反,善貌。”《诗·周颂·执竞》:“降福简简,威仪反反。” 郑玄 笺:“反反,顺习之貌。”
衍伸貌。 清 龚自珍 《同年吴侍御杰疏请唐陆宣公从祀瞽宗献侑神之乐歌》:“圣源既远,其流反反。”
词语解释:反虞  拼音:fǎn yú
虞,祭名。古代送葬返回时举行虞祭,称反虞。《孔子家语·曲礼》:“於是封之,崇四尺。 孔子 先反虞,门人后。雨甚至,墓崩,修之而归。” 唐 白居易 《元相公挽歌词》之三:“送葬万人皆惨澹,反虞駟马亦悲鸣。” 明 宋濂 《先夫人木像记》:“古者既葬而反虞,虞主用桑;期年而练祭,练主用栗。”
词语解释:反衣  拼音:fǎn yī
反穿衣服。《汉书·匡衡传》:“夫富贵在身而列士不誉,是有狐白之裘而反衣之也。”
词语解释:反真  拼音:fǎn zhēn
(1).道家语。谓复归本原,回返天然。《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陈鼓应 今译:“谨守这些道理而不违失,这就叫做回復到天真的本性。”《淮南子·齐俗训》:“今夫 王乔 、 赤诵子 ,吹呕呼吸,吐故内新,遗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
(2).谓人死归于自然。《庄子·大宗师》:“嗟来 桑户 乎!嗟来 桑户 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 陈启天 注:“‘真’谓道,或自然。”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又以生为人羇,死为反真。此所谓知生为大患,以无生为反本者也。” 宋 苏辙 《再祭张宫保文》:“至於委化之日,泊然反真。”
(3).返归淳朴。 晋 傅玄 《傅子·检商贾》:“故一野不如一市,一市不如一朝,一朝不如一用,一用不如上息欲,上息欲而下反真矣。”
词语解释:反闭  拼音:fǎn bì
(1).在背后合襟的短衣。《释名·释衣服》:“反闭,襦之小者也,却向着之,领含于项,反于背后,闭其襟也。”
(2).在门外闭门。 元 伊世珍 《嫏嬛记》卷下:“道士命侍者出,反闭金扉,以葳蕤钥锁之。”
词语解释:反言  拼音:fǎn yán
(1).谓言语与汉语不同。《淮南子·齐俗训》:“ 胡貉 、 匈奴 之国,纵体拖髮,箕倨反言而国不亡者,未必无礼也。”
(2).违反常体的文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正文明白,而常务反言者,适俗故也。”
(3).指反问语气的语句。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反言省乎字例》:“读者毋以反言为正言,致与古人旨意剌谬也。”
词语解释:反景  拼音:fǎn jǐng
(1).夕阳反照。《山海经·西山经》:“是神也,主司反景。” 郭璞 注:“日西入则景反东照。” 唐 钱起 《观村人牧山田》诗:“中田聚黎甿,反景空村落。”
(2).倒影。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漯水》:“亭观綉峙,方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
(3).古借指位于西方的国家。《晋书·挚虞传》:“ 穷髮 反景,承正受朔。”
词语解释:反向  拼音:fǎn xiàng
完全倒转位置或方向
词语解释:反对  拼音:fǎn duì
(1).韵文中辞反而义同的对偶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 仲宣 《登楼》云:‘ 钟仪 幽而 楚 奏, 庄舃 显而 越 吟。’此反对之类也。” 周振甫 注:“ 钟仪 被拘, 庄舃 显达,处境相反,同样怀念故乡,所以是反对。”
(2).相反,对立。《明史·天文志一》:“东方见日早,西方见日迟……相距一百八十度则昼夜时刻俱反对矣。” 章炳麟 《文学说例》:“‘处而不底,行而不流’(《左襄二十九年传》)……处与行,底与流,义相反对。”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二章:“ 墨 家的思想刚好和这反对。”
(3).不赞成,不同意。 鲁迅 《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老实说罢,他所提倡的东西,我是常常反对的。” 茅盾 《创造》一:“我不反对你的话,但是也不能赞成。”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 王昭 :伯母不反对我同 秀云 到 潮州 去么?”
词语解释:反坫  拼音:fǎn diàn
(1).坫,土筑的平台。互相敬酒后,把空酒杯放还在坫上,为 周 代诸侯宴会时的一种礼节。《论语·八佾》:“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何晏 集解引 郑玄 注:“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
(2).外向室。《逸周书·作雒》:“乃位五宫……咸有四阿反坫。” 孔晁 注:“反坫,外向室也。”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反坫》:“按《説文》无‘店’字,坫即店也。今外向之室,若 宋 时行在所之 騏驥院 、 牛羊司 也。” 清 金鹗 《求古录·礼说三》:“堂之四隅有坫,屋之四隅曲而翻起为阿。‘四阿反坫’者,谓阿反于坫上也。四阿翻起于坫上,故曰四阿反坫。反之为言翻也。” 清 孙诒让 《周礼正义》卷八三:“坫当为圬之形譌。四阿为上栋之制;反圬即反宇,为下宇之制,亦即所谓屋翼。” 金鹗 、 孙诒让 二说与 孔 注不同。
词语解释:反易  拼音:fǎn yì
颠倒。《左传·哀公二年》:“ 范氏 、 中行氏 ,反易天明,斩艾百姓,欲擅 晋国 而灭其君。”《荀子·成相》:“是非反易,比周欺上,恶正直。”《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 渊 ( 公孙渊 )遣使南通 孙权 ,往来赂遗”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臣伏惟遭天地反易,遇无妄之运;王路未夷,倾侧扰攘。” 宋 曾巩 《太祖皇帝总叙》:“当是时,天地五行人事之理,反易谬乱,不同夷狄者亡几耳。”
词语解释:反虏  拼音:fǎn lǔ
造反者,反叛者。《汉书·昭帝纪》:“度辽将军 明友 ,前以羌骑校尉将 羌 王侯君长以下击 益州 反虏……有功。”《后汉书·任光传》:“大司马 刘公 将 城头子路 、 力子都 兵百万众从东方来,击诸反虏。” 宋 秦观 《李泌论》:“﹝ 安禄山 ﹞一旦举兵犯顺,天下之人以为反虏,切齿攘袂,惟恐其不灭。”
词语解释:反走  拼音:fǎn zǒu
(1).小步迅速倒退。《庄子·盗跖》:“ 孔子 趋而进,避席反走,再拜 盗跖 。” 成玄英 疏:“反走,却退。” 郭庆藩 集释:“反走,小却行也。”《吕氏春秋·博志》:“ 尹儒 反走,北面再拜。”
(2).回身逃跑;退却。《史记·齐太公世家》:“ 紂 师败绩。 紂 反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 延 ( 盖延 )为虎牙大将军,与 永 等战, 永 军反走,溺水者半。” 宋 陈亮 《酌古论·苻坚》:“虎之见人,常欲吞之。而人先设陷穽,然后脱身反走,虎必来奔,趋於陷穽。”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我兵万众突出,枪砲声如雷,贼惶遽不及战,輒反走。”
词语解释:反目  拼音:fǎn mù
(1).谓夫妻不和。《易·小畜》:“夫妻反目。” 孔颖达 疏:“夫妻乖戾,故反目相视。”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贞元 十二年,駙马 王士平 与 义阳公主 反目。”《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人间夫妇休反目,看此芙蓉真可怜。” 丁玲 《韦护》第二章一:“所以那怕是很相爱,但为了这些小事不免要常常反目的。” 钱锺书 《猫》:“ 李太太 知道他夫人为自己跟他反目,请他来家吃饭和喝茶的次数愈多。”
(2).泛指翻脸;不和。《鬼谷子·抵巇》:“父子离散,乖乱反目。” 宋 苏轼 《吕惠卿责授节度副使制书》:“喜则摩足以相懽,怒则反目以相噬。”《三侠五义》第四十回:“五弟未免过於心高气傲,而且不服人劝。小弟前次略略説了几句,险些儿与我反目。” 郭沫若 《虎符》第二幕第二景:“我们兄弟姐妹之间,竟几乎争到了反目的地步。”
词语解释:反古  拼音:fǎn gǔ
(1).追祭祖先。《礼记·祭义》:“教民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 孔颖达 疏:“古谓先祖。追而祭之,是反古也。”
(2).复古。 明 张居正 《答楚学道金省吾论学政书》:“生今反古,深用为戒。” 明 李贽 《又答京友书》:“近世稍知反古者,至或同儕相与呼字,以为不俗。” 清 刘大櫆 《〈方晞原时文〉序》:“ 晞原 志在反古,独从余相为劘切,遵 唐 归 之遗轨,而不惑於世俗之趋尚。”
(3).违反古制。《商君书·更法》:“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也。”
词语解释:反切  拼音:fǎn qiè
我国给汉字注音的一种传统方法,亦称“ 反语 ”、“ 反音 ”。用两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两个字中,前者称反切上字,后者称反切下字。被切字的声母和清浊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字调跟反切下字相同。如:东,德红切。取德的声母d,红的韵母ong,便构成东音(dōng)。不过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与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一些出入,古今声母也有些变化。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四:“ 孙炎 始为反切语。”参见“ 反语 ”、“ 反音 ”。
词语解释:反动  拼音:fǎn dòng
(1).犹反复。谓与原来的行动相反。《北齐书·杨愔传》:“ 高归彦 初虽同德,后寻反动,以疏忌之跡尽告两王。”
(2).反对;反抗。 彭芬 《辛亥逊清政变发源记》第二篇:“而此项股本, 鄂 不及三百万两, 川 则壹千贰百数十万两,人民反动,何怪其然耶?” 鲁迅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这运动一发生,自然一面就发生反动,于是便酿成战斗。”
(3).相反的作用。 蒋伯潜 《十三经概论·经学历史·清代经学复兴》:“经学至 清 代而復兴。经学之所以復兴於 清 初,其因,为 明 末 王 学之反动。” 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从历史来看,党八股是对于五四运动的一个反动。”
(4).指思想上或行动上维护旧制度,破坏新制度;反对革命的。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一章:“在帝国主义时代,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反动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 艾芜 《百炼成钢》第二七章:“据各方面的调查, 张福全 近来就是工作不负责任,什么都让 李吉明 去干,是否有反动事迹还须再查。”
(5).指反动派。《革命民歌集·红军游击歌》:“帮助红军打反动,穷人才会有出身。”《革命民歌集·攻打弋阳城》七:“劳苦群众们,大家捉反动。”
词语解释:反之  拼音:fǎn zhī
(1).重复,再来一遍。《论语·述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何晏 集解:“乐其善故使重歌而自和之。”
(2).与此相反。 宋 曾巩 《上欧阳舍人书》:“今欲通策之,责人之所必不能也;苟然,则学者必不精,而得人必滥。欲反之,则莫若使之人占一经也。”
(3).返回初始状态。 明 张居正 《杂著》:“开国之初,庶事草创,大抵皆多质少文。凡制礼作乐铺张繁盛之事,皆在国之中世。当其时,人以为太平盛美,而不知衰乱之萌,肇於此矣。 夏 商 皆然,不独 周 也。圣人知其然,恒不待其盛而亟反之。”
(4).从相反的方面说。 艾青 《〈诗选〉自序》:“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使所有滞重的物质长上翅膀;反之,也可以使流动的物质凝固起来。” 张天翼 《皮带》:“凡是希求着的,结果是达不到;反之,没想到的事倒会意外地来临的。”
词语解释:反汗  拼音:fǎn hàn
《汉书·刘向传》:“《易》曰:‘涣汗其大号。’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今出善令,未能踰时而反,是反汗也。”以汗出而不能反喻令出不能收。后因以“反汗”指翻悔食言或收回成命。 唐 元稹 《论追制表》:“今陛下如纶之令朝降,反汗之詔夕施……臣窃恐陛下之令未能取信於朝廷,而况於取信天下乎!”《明史·张翀传》:“陛下詔墨未乾,旋即反汗,人将窥测朝廷,玩侮政令。”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五:“这问题在当时倒并没有闹出了什么, 林庚白 登报否认, 张西曼 声明反汗,倒弄得伸冤者阵脚零乱了!”
词语解释:反衍  拼音:fǎn yǎn
反复无端。《庄子·秋水》:“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 成玄英 疏:“反衍,犹反覆也。”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扬清风以为旟兮,翼旋軫而反衍。” 宋 王安石 《如归亭顺风》诗:“人生万事反衍多,道路后先能几何?”
词语解释:反天  拼音:fǎn tiān
犹造反。《法国女英雄弹词》第三回:“其时情景不堪言,旬日之间沸反天。” 李準 《李双双小传》二:“ 喜旺 挨了两拳,嘴里喊着说:‘好!你反天了!’”
词语解释:反宇  拼音:fǎn yǔ
(1).屋檐上仰起的瓦头。 汉 班固 《西都赋》:“上反宇以盖戴,激日景而纳光。” 唐 杨炯 《益州新都县学碑》:“雕鎸暐曄,穷妙饰於重栏;山海高深,尽灵姿於反宇。”
(2).亦作“ 反羽 ”。比喻中间凹四周高的头顶。 汉 王充 《论衡·讲瑞》:“ 皋陶 马口, 孔子 反宇。” 汉 王充 《论衡·骨相》:“传言 黄帝 龙颜, 顓頊 戴干…… 皋陶 马口, 孔子 反羽。”
词语解释:反心  拼音:fǎn xīn
背叛之心。《管子·七臣七主》:“百姓罢乏,君子无死。卒莫有人,人有反心。”《韩非子·难一》:“今 襄子 於 晋阳 也, 知氏 灌之,臼灶生鼃,而民无反心。是君臣亲也。”
词语解释:反把  拼音:fǎn bǎ
(1).犹反扑。《安徽捻军传说故事·山猫独斗铁头蛇》:“还没容 铁头蛇 睁眼反把, 山猫 趁劲窜到跟前……把 铁头蛇 撩个嘴吃泥。”
(2).反悔;不认账。 王汶石 《风雪之夜·蛮蛮》:“这娃才是--你说过的话,一转眼又反把啦!”
词语解释:反间  拼音:fǎn jiàn
(1).古代指潜入敌方刺探情报、机密,进行扰乱、颠覆活动的人。《左传·成公十六年》“谍輅之” 唐 孔颖达 疏:“兵书有反间之法,谓诈为敌国之人,入其军中,伺侯间隙以反告己,军令谓之细作人也。”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吴刎》:“他是 越国 来的,焉知这几年不是来我家做反间的?”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某本为甲反间,各忠其所事。”
(2).诱使敌方的间谍或其他人反为我用,制造其内讧而伺机取胜。《孙子·用间》:“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杜牧 注:“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汉书·高帝纪上》:“ 陈平 反间既行, 羽 果疑 亚父 , 亚父 大怒而去。”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我军纵反间,言与 崇焕 有成约,令所获太监知之,阴纵使去。 明 崇禎帝 前疑 崇焕 擅杀 毛文龙 ,至是,即召 崇焕 入城,下之狱。”
词语解释:反面  拼音:fǎn miàn
(1).谓返家时拜见父母(或其牌位)。 汉 班固 《白虎通·论祭天告祖祢载迁主义》:“孝子出辞反面,事死如事生。”《南史·张稷传》:“﹝ 稷 ﹞自幼及长,数十年中,常设 刘氏 神座。出告反面,如事生焉。”
(2).返回相见。《晋书·慕容翰载记》:“ 翰 遥谓追者曰:‘吾既思恋而归,理无反面。吾之弓矢,汝曹足知,无为相逼,自取死也。’”
(3).指坏的、消极的一面。跟“正面”相对。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四折:“我 蒯彻 做不得反面的人,惟有一死,可报 韩元帅 于地下。” 孙武臣 《五年来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轮廓》:“作品对反面人物 曾国藩 的塑造颇为成功,这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
(4).回过脸去。 清 陈孟楷 《湘烟小录·香畹楼忆语》:“言际清泪栖睫,更无一言,反面贴席,若恐重伤余心者。”
(5).物体上跟正面相反的一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一回:“他把两箇包的反面对着反面,用胶水黏连起来,不成了两面都是正面,都有了包口的了么?”
(6).指事情、问题等的另一面。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十:“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六章:“任何事物都具有内部矛盾,因此任何事物都是要被否定的,都是要走向自己的反面的。” 杨匡满 郭宝臣 《命运》:“稍有良心的人们,从正面、反面,或则单刀直入,或则旁敲侧击,谈着历史,说着怪话,发着牢骚。”
词语解释:反问  拼音:fǎn wèn
(1).反过来对提问的人发问。 瞿秋白 《乱弹·吉诃德的时代》:“你或者要说:这几万万人差不多都不读书。那么,我反问你一句:你看不看见小茶馆里有人在听书?”
(2).用疑问语气表达相反的意义。
词语解释:反坐  拼音:fǎn zuò
(1).指我国封建社会对诬告罪的刑罚。即把被诬告的罪名所应得的刑罚加在诬告人身上。《后汉书·党锢传·李膺》:“ 膺 表欲按其罪, 元羣 ( 羊元羣 )行赂宦竖, 膺 反坐输作左校。” 唐 长孙无忌 《唐律疏议·斗讼三》:“诸诬告人者,各反坐。”《老残游记》第十八回:“是谁教你诬告的。你不知道律例上有反坐的一条吗?”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你竟这样的侮辱我!说我不是人……如果我真的不是人,我情愿大辟--就是杀头呀,你懂了没有?要不然,你是应该反坐的。”
(2).反诬;诬赖。《水浒传》第四五回:“这妇人反坐 石秀 …… 杨雄 听了,心中火起。”
词语解释:反卮  拼音:fǎn zhī
谓倒掉杯中的酒。《汉书·齐悼惠王刘肥传》:“太后怒,乃令人酌两巵鴆酒置前,令 齐王 为寿。 齐王 起,帝亦起,欲俱为寿。太后恐,自起反巵。 齐王 怪之,因不敢饮,阳醉去。”
词语解释:反哭  拼音:fǎn kū
古代丧葬仪式之一。安葬后,丧主捧神主归而哭。《左传·隐公三年》:“ 夏 ,君氏卒, 声子 也,不赴於诸侯,不反哭于寝。”《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元年》:“故虽 三季 之末,七雄之敝,犹未有废衰斩於旬朔之间,释麻杖於反哭之日者也。” 胡三省 注:“《礼》既葬而反哭。《檀弓》曰:‘反哭升堂,反诸其所作也。’反哭之弔也,哀之至也;反而亡焉,失之矣,于是为甚。”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家礼二》:“古今既葬,有反哭之礼,今人不讲久矣。”
词语解释:反唇  拼音:fǎn chún
亦作“ 反唇 ”。
(1).谓唇动,表示心中不服。《史记·平準书》:“ 异 ( 颜异 )与客语,客语初令下有不便者, 异 不应,微反脣。”
(2).常指反对或对立。 明 沉德符 《敝帚轩剩语·汪南溟文》:“至今日而反脣 弇州 者日众,又何论 太函 。”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反金人铭》:“ 晋 孙楚 《冯翌集》《反金人铭》…… 孙子荆 此铭,则居然与《金人》反唇矣。”
(3).犹反驳。 巴金 《家》十九:“‘宝藏?你时时刻刻都在想宝藏!我看你《宝岛》这本戏还没有演熟,人就着迷了。’ 觉慧 这样反唇讥笑道。”
词语解释:反国  拼音:fǎn guó
(1).归国。《史记·晋世家》:“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史记·晋世家》:“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
(2).反叛之国。《汉书·魏豹传》:“反国之王,难与共守。”
词语解释:反气  拼音:fǎn qì
反叛的骨相或气势。《三国志·魏志·董卓传》“ 辅 ( 牛辅 )等逆与 肃 战”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王沉 《魏书》:“ 辅 恇怯失守,不能自安……见客,先使相者相之,知有反气与不,又筮知吉凶,然后乃见之。”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用无赖之子弟,举 江东 而全弃;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 唐 杜甫 《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反气凌行在,妖星下直庐。”
词语解释:反棹  拼音:fǎn zhào
一般指回船,驾舟返航。 清 潘高 《忆幼子》诗:“我意欲反櫂,遇事苦迍邅。怀乡方竚立,东望惟云烟。”
词语解释:反葬  拼音:fǎn zàng
死在外地,归葬于故乡。《礼记·檀弓上》:“ 太公 封於 营丘 ,比及五世,皆反葬於 周 。”《北史·李德林传》:“年十六,遭父艰,自驾灵舆,反葬故里。”
词语解释:反骨  拼音:fǎn gǔ
(1).称人有预示将来要谋反的骨相。《三国演义》第五三回:“吾观 魏延 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
(2).引申为阴谋造反。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书》:“今有 周锡能 反骨偏心,串同妖人回朝,内应谋反。” 太平天囯 李秀成 《谕李昭寿书》:“竟不意尔乃反骨之人。”
词语解释:反而  拼音:fǎn ér
副词。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之外,在句中起转折作用。 周恩来 《一九五九年政府工作报告》:“帝国主义的侵略反而使 中国 各民族的最大多数人民深切感到他们的共同命运,感到统一的国家的可贵。” 巴金 《灭亡》第三章:“他不但不安慰她,反而逼她哭得更厉害。”《花城》1981年第3期:“多少真诚善良的面孔……在她眼前浮现出来;一些邪恶的卑鄙的给她造成创伤的形象,她反而忘在脑后了。”
词语解释:反潜  拼音:fǎn qián
对潜入一定海域的敌潜艇进行搜索、封锁、限制或消灭等战斗行动。
词语解释:反税  拼音:fǎn shuì
回乡缴纳租税。《文选·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空食疲廊肆,反税事巖耕。” 李周翰 注:“言己素餐疲倦於廊庙之列,今欲反输国税,事耕巖石之下。”
词语解释:反素  拼音:fǎn sù
(1).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周书·苏绰传》:“先王之所以移风易俗,还淳反素,垂拱而治天下以至太平者,莫不由此。”
(2).引申为归隐。 唐 司空图 《成均讽》:“编蓬反素,誓击壤以忘机。”
词语解释:反接  拼音:fǎn jiē
反绑两手。《史记·陈丞相世家》:“ 高帝 顾谓 信 曰:‘若毋声!而反,明矣!’武士反接之。”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反缚两手。”《旧唐书·酷吏传上·来俊臣》:“﹝ 衞遂忠 ﹞入其宅,慢駡毁辱之。 俊臣 耻其妻族,命殴击反接,既而免之,自此构隙。”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二》:“盗十三人,皆吐舌呆立,痴若木偶。女始著袴下榻;呼集家人一一反接其臂,逼令供吐明悉。”
词语解释:反根  拼音:fǎn gēn
返回本原。谓尸骨埋入地下。《列子·天瑞》:“ 黄帝 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卢重玄 解:“令神归乎真,形归乎地,向时之我,竟何在耶?”
词语解释:反弹  拼音:fǎn dàn
①压紧的弹簧弹回;运动的物体遇到障碍物后向相反的方向弹回。②比喻价格、行情回升:股市~。
词语解释:反事  拼音:fǎn shì
(1).做与实情相反的事。《韩非子·内储说上》:“倒言反事以尝所疑则姦情得。” 王先慎 集解:“倒错其言,反为其事,以试其所疑也。”
(2).谋反的事。《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及繫急, 薄昭 为言 薄太后 ,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汉书·杜延年传》:“会赦, 侯史吴 自出繫狱,廷尉 王平 与少府 徐仁 杂治反事,皆以为 桑迁 坐父谋反而 侯史吴 臧之,非匿反者,乃匿为随者也。”
(3).反常的事。 清 李渔 《奈何天·调美》:“你不知道,我家的事,别人的口嘴,都掩得住; 吴氏 那箇妖精,往常没有是非,他迁要生出话来,在老爷面前,调唇弄舌,难道有了这样反事,他还想替我掩饰不成!”
词语解释:反服  拼音:fǎn fú
(1).旧指对已脱离隶属关系的臣下,为旧君服丧。《礼记·檀弓下》:“ 穆公 问於 子思 曰:‘为旧君反服,古与?’ 子思 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旧君反服之礼也。’”《礼记·杂记上》:“违诸侯,之大夫,不反服;违大夫,之诸侯,之反服。”
(2).指尊长为卑幼亲属服丧。
(3).脱戎装而穿常服。《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元年》:“﹝ 刘裕 ﹞曰:‘将军以劲卒数万,望风降服,彼新得志,威震天下,朝野人情皆已去矣, 广陵 岂可得至邪! 裕 当反服还 京口 耳。’” 胡三省 注:“反服,谓反初服也。《离骚》曰:‘退将脩吾初服。’此言释戎服而服常服。”
词语解释:反惑  拼音:fǎn huò
释疑。 三国 魏 曹植 《毁鄄城故殿令》:“今将撤坏,以修殿舍,恐无知之人,坐自生疑,故为此令,亦足以反惑而解迷焉。” 赵幼文 校注:“反惑,解释怀疑之事。解迷,破除迷信。”
共305,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