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参天 拼音:cān tiān
(1).仰望高空。《淮南子·说山训》:“ 越 人学远射,参天而发,适在五步之内。” 高诱 注:“参,犹望也。”
(2).高悬或高耸于天空。《汉书·谷永传》:“太白出西方六十日,法当参天,今已过期,尚在桑榆之间。” 宋 梅尧臣 《和永叔啼鸟》:“深林参天不见日,满壑呼啸谁识名。” 丁玲 《海伦的镜子·会晤》:“小小农舍都稀疏地座落在沿路的庄稼地边,环绕在农舍周围的是参天大树和整齐宽广的草坪。”
(3).通达头顶。《四游记·老君道教源流》:“﹝ 太上老君 ﹞生时白首,面黄白色,额有参天纹理。”
(4).谓拜天地。 清 袁枚 《新齐谐·罗刹鸟》:“凡参天祭祖,謁见诸亲,俱令新郎中立,两新人左右之。”词语解释:参军 拼音:cān jūn
(1).官名。 东汉 末始有“参某某军事”的名义,谓参谋军事。简称“参军”。 晋 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为官员。沿至 隋 唐 ,兼为郡官。 明 清 称经略为参军。
(2). 唐 宋 时“参军戏”的脚色名。 唐 李商隐 《骄儿诗》:“忽復学参军,按声唤苍鶻。” 清 黄景仁 《十四夜宴程澂江学使者座》诗:“又是当场一辈人,参军苍鶻纷成队。”参见“ 参军戏 ”。
(3).参加军队。 丁玲 《杜晚香·作媳妇》:“抗 美 援 朝 , 晚香 还来不及懂得这个新名词, 李 家的小儿子就报名参军了。”
(4).猿和猪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猿,一名参军。”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猪》:“猪,一名参军。”
词语解释:参军戏 拼音:cān jūn xì
流行于 唐 宋 时的一种表演形式。原称“弄参军”。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的对话和表演,以讽刺时政或社会现象。渊源于 秦 汉 的俳优, 宋 时也称为杂剧,角色亦有所增加。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一章下篇一:“ 晚唐 时代的参军戏已有固定的角色。所谓参军,便是戏中的正角,苍鹘便是丑角一类的配角,两者相互问答,其作用则调谑讽刺,兼而有之。”参阅《文献通考·乐二十》。词语解释:参禅 拼音:cān chán
佛教禅宗的修持方法。有游访问禅、参究禅理、打坐禅思等形式。《西游记》第九回:“众人同坐在松阴之下,讲经参禪,谈説奥妙。”《红楼梦》第二二回:“二人笑道:‘这样愚钝,还参禪呢?’” 老舍 《二马》第五段四:“ 李子荣 纹丝不动的在那里坐着,好像老和尚参禅那么稳当。”词语解释:参同 拼音:cān tóng
(1).验证合同。《韩非子·主道》:“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后汉书·襄楷传》:“其文易晓,参同经典。” 唐 牟融 《题山房壁》诗:“参同大块理,窥测知人心。”
(2).共同参加。《三国志·魏志·锺会传》:“ 会 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敌制胜,有谋謨之勋。”词语解释:参透 拼音:cān tòu
犹参破。透彻地领悟。 元 马致远 《任风子》第三折:“若不是我参透玄机,则这利名场,风波海,虚躭了一世。”《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从来命不理微,常人岂能参透。” 叶圣陶 《晨》:“他的小媳妇已参透她反面的意思。”词语解释:参旗 拼音:cān qí
星名。属毕宿,共九星,在参星西。又名“天旗”、“天弓”。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参旗九旒,从风飘扬。” 唐 杨炯 《浑天赋》:“天陵积尸之肃杀,参旗九斿之部伍。” 宋 周邦彦 《夜飞鹊·别情》词:“相将散离会处,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 清 李绂 《驿南铺不寐》诗:“沉沉戍鼓楼头动,宛宛参旗天半横。”参阅《晋书·天文志上》。词语解释:参寥 拼音:cān liáo
(1).《庄子》中虚拟的人名,寓意虚空高远。《庄子·大宗师》:“ 玄冥 闻之 参寥 , 参寥 闻之 疑始 。” 陆德明 释文引 李颐 云:“参,高也。高邈寥旷,不可知也。” 邓溥 《玄想》诗之二:“秋魂逍遥游,梦见居 兜率 。 参寥 闻 疑始 ,乃入寥天一。”
(2).泉名。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智果寺 , 宋 僧 参寥子 卜居于此,故称。 宋 苏轼 《喜刘景文至》诗:“新堤旧井各无恙, 参寥 、 六一 岂念吾。” 清 孙枝蔚 《新岁寄怀王季鸿游浙中》诗:“泉水他时照鬢鬚, 参寥 、 六一 肯忘吾。”自注:“ 参寥 、 六一 ,皆泉名。”词语解释:参谋 拼音:cān móu
(1).参与出谋划策;商议。《后汉书·邓寇传》:“其有大议,乃诣朝堂,与公卿参谋。” 唐 钱起 《送郑书记》诗:“受命麒麟殿,参谋驃骑营。”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范希阳》:“ 忍辱居士 曰:‘使 希阳 于聚门将见时,与众参谋。’” 周立波 《在一个星期天里》:“我们特意请了 李 家大爹来参谋,他说不碍事。”
(2).出谋画策的人。 浩然 《艳阳天》第六三章:“一个糊里糊涂的老头子,当什么参谋!”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三章:“真是个胆大不识羞的参谋,给我出的这号黑主意!”
(3).官名。 唐 韩愈 《郑公神道碑文》:“ 樊仆射 泽 ,以 襄阳 兵战 淮西 ,公以参谋留府,能任后事。”《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令公捧出告身一道,请 申徒泰 为参谋之职。”
(4).军队职务名。参与指挥部队行动和制定作战计划等。 巴金 《记栗学福同志》:“年青的参谋伸出头来,大声叫‘教导员,电话!’”词语解释:参玄 拼音:cān xuán
(1).佛教语。犹参禅。 明 于颍 《暑中偕文将泛湖谒牧雪师》诗:“参玄过 白社 ,破浪狎清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紫花和尚》:“时有僧善参玄,因遣人邀至,使就榻前讲《楞严》。”
(2).泛指探究哲理。 唐 杨炯 《〈王勃集〉序》:“ 扬子云 之暮年,遂起参玄之叹。” 扬雄 晚年曾仿《易》著《太玄》,故云。词语解释:参井 拼音:cān jǐng
参星和井星,位在西南方。 前蜀 杜光庭 《司徒青城山醮词》:“惟彼西南,上通参井。”词语解释:参与 拼音:cān yù
亦作“ 参预 ”。亦作“ 参豫 ”。 预闻而参议其事;介入,参加。《汉书·齐悼惠王刘肥传》:“ 终古 使所爱奴与八子及诸御婢姦, 终古 或参与被席。”《晋书·唐彬传》:“朝有疑议,每参预焉。”《三国志·吴志·朱桓传》:“是时 全琮 为督, 权 又令偏将军 胡综 宣传詔命,参与军事。”《宋书·薛安都传》:“事之本末,备皆参豫。”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卷上:“枢密参预朝政,始与宰相分权矣。” 闻一多 《说舞·社会的功能》:“在跳舞的白热中,许多参与者都混成一体。”词语解释:参寻 拼音:cān xún
犹寻访。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由来钝騃寡参寻,况是儒官饱闲散。” 宋 秦观 《上巳日诏赐宴集》诗之二:“ 宜秋门 外喜参寻,豪竹哀丝发妙音。” 明 李贽 《答李见罗先生书》:“每念才弱质单,独力难就,恐遂为门下鄙弃,故往往极意参寻,多方选胜,冀或有以赞我者,而詎意学者之病又尽与某相类耶!” 赵朴初 《菩萨蛮》词:“我来今四度,没个参寻处。”词语解释:参卿 拼音:cān qīng
对参谋、参军的敬称。 唐 杜甫 《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诗:“参卿休坐幄,荡子不归乡。” 唐 耿湋 《送绛州郭参军》诗:“人传府公政,记室有参卿。”词语解释:参苓 拼音:cān líng
中药名。人参与茯苓。有滋补健身的作用。 唐 李洞 《将之蜀别友人》诗:“ 嘉陵 雨色青,澹别酌参苓。”按,此指参苓所浸之酒。《醒世缘弹词》第九回:“色癆之症已成深,阳亏阴损终难补,只恐怕,用尽参苓也不灵。” 康有为 《〈礼运注〉叙》:“若子弟成人尚必服以襁褓,寒邪尽去尚不补以参苓……非徒不适于时用,其害且足以死人。”词语解释:参请 拼音:cān qǐng
(1).佛教语。拜见请益之意。 宋 苏辙 《余居高安三年每晨入莫出辄过圣寿访聪长老作一诗记之》:“禪老未嫌参请数,渔舟空怪往来频。”
(2).泛指向长辈请教。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理学一》:“惜予生晚,不及见诸贤而参请也。”
(3).指参禅悟道一类的故事。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瓦舍众伎》:“説参请,谓宾主参禪悟道等事。”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三章三:“ 宋 代有说经、说参请的风气,和说小说、讲史书者同列为‘说话人’的专业。”词语解释:参佐 拼音:cān zuǒ
(1).部下;僚属。《三国志·魏志·王基传》:“以 淮南 初定,转 基 为征东将军,都督 扬州 诸军事,进封 东武侯 。 基 上疏固让,归功参佐。”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九月九日, 温 游 龙山 ,参佐毕集。” 宋 苏轼 《御试制科策》:“及兵兴之后,始立使额,参佐既众,簿书益繁,百弊之源,自此而始。” 郑观应 《盛世危言·练兵》:“所以当水陆军提督者,皆老成谋略,优长之选。犹备有参佐数员,常与运筹决策以资歷练而审机宜。”
(2).辅助。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四:“参佐幃幄,大兴王师。” 黄侃 《〈新方言〉后序》:“盖以大海荡荡,不择细流;不贤识小,所以参左笔削。”词语解释:参学 拼音:cān xué
佛教谓参访大德,云游修学。亦泛指游学。 元 黄镇成 《用鹫峰师韵送涧泉上人游方》之四:“直到无生参学毕,逢人遮莫説轮迴。” 明 李贽 《卓吾论略》:“且闻 邵氏 (指 邵雍 )苦志参学,晚而有得,乃归 洛 ,始婚娶,亦既四十矣。”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 何梦瑶 ﹞《嘲杭( 杭堇浦 )病起》云:‘门外久疏参学侣,帘前渐立犯斋人。’”词语解释:参陪 拼音:cān péi
参赞陪侍;伴随。 宋 苏辙 《谢除尚书右丞表》:“才不逮於中流,幸则过於前辈,出入数岁,参陪大猷。” 宋 范成大 《次韵知郡安抚九日南楼宴集》:“珠履参陪 北海 觴,仍邀拥节旧 中郎 。”词语解释:参取 拼音:cān qǔ
参酌吸取。 金 王若虚 《杨子法言微旨序》:“参取众説,析之以己见。”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五:“其学参取佛老二家,不喜高远奇异,循常道。” 明 李贽 《观音问·答自信》:“於此着实参取,便自得之。”词语解释:参详 拼音:cān xiáng
(1).参酌详审。《梁书·徐勉传》:“ 天监 元年, 佟之 ( 何佟之 )启审省置之宜,敕使外详。时尚书参详,以天地初革,庶务权舆,宜俟隆平,徐议删撰。” 唐 陈子昂 《为陈舍人让官表》:“预参详於詔狱,叨奬渥於宸阶。”粤剧《关汉卿》第六幕:“且将 朱帘秀 收监,待我参详定谳。”
(2).思量;琢磨。《敦煌变文集·频婆娑罗王变文》:“心头託首细参详,世事从来不久长。” 明 袁宏道 《送武冈州判张子之任》诗:“胥徒勤检点,蛮语细参详。” 峻青 《海啸》第四章四一:“这个嘛, 赵司令 你自己慢慢参详去吧。”
(3).犹端详。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三折:“正行中举目参详,见雄纠纠公人如虎狼。”词语解释:参术 拼音:cān shù
中药名。人参和白术。《新唐书·儒学传下·元行冲》:“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疾疢。” 康有为 《〈礼运注〉叙》:“病伤寒者当涤荡以去其邪,不能遽投参术。”词语解释:参稽 拼音:cān jī
参酌稽考;对照查考。《荀子·解蔽》:“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 宋 叶适 《进故事》:“盖当是时王道虽衰而未息,其君臣相与议论,尚能参稽於义理之初,而未尽埋没於事为之末故也。”《明史·文苑传一·徐一夔》:“是以前局之史,既有十三朝《实録》,又有此书可以参稽。” 汪辟疆 《〈莺莺传〉校录按语》:“兹全録於后,俾便参稽云。”词语解释:参寥子 拼音:cān liáo zǐ
(1). 唐 隐士,其姓名无可考。 唐 李白 《赠参寥子》诗:“白鹤飞天书,南 荆 访高士。五云在 峴山 ,果得 参寥子 。”
(2). 宋 僧 道潜 的别号。 道潜 , 於潜 (今 浙江省 临安县 人),善诗,与 苏轼 、 秦观 为诗友。 宋 苏轼 《次韵参寥师寄秦太虚三绝》之三:“何妨却伴 参寥子 ,无数新诗咳唾成。”词语解释:参戎 拼音:cān róng
(1).参谋军务。 明 方以智 《通雅·官制》:“今之参将,本参戎之意也。”
(2). 明 清 武官参将,俗称参戎。 明 李贽 《追述潘见泉先生往会因由付其儿参将》:“夫文武不同,而忠孝则一……况堂堂国之参戎歟!”词语解释:参从 拼音:cān cóng
随从人员。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舆轮徐动,参从无声。”词语解释:参圣 拼音:cān shèng
位跻圣人之列。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夫以 宣尼 叡哲, 子云 参圣,在於著述,不能忘私。”词语解释:参知 拼音:cān zhī
(1).验证确知。《孔子家语·本命解》:“﹝女子﹞事无擅为,行无独成,参知而后动,可验而后言。”
(2).参与主持。《北齐书·司马子如传》:“朝夕左右,参知军国。”词语解释:参人 拼音:cān rén
干预人事。《新五代史·司天考二》:“盖圣人不絶天於人,亦不以天参人。絶天於人则天道废,以天参人则人事惑。”词语解释:参见 拼音:cān jiàn
(1).以一定礼节晋见上级。《旧唐书·舆服志》:“国学、太学、四门学生参见则服之。”《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两个主管躬身在帘子前参见。”《说唐》第十五回:“遂打鼓升堂,三声炮响,把门大开,众将齐入参见,分立两旁。” 徐迟 《祁连山下》五:“这头一个黄昏里,千佛洞的千佛,就延见 书鸿 ,让 书鸿 向他们参见,朝拜了。”
(2).参看。多用于书或文章的注释。词语解释:参语 拼音:cān yǔ
三人聚话。《汉书·杨敞传》:“ 延年 从更衣还, 敞 、夫人与 延年 参语许诺,请奉大将军教令,遂共废 昌邑王 ,立 宣帝 。” 颜师古 注:“三人共言,故云参语。” 宋 陆游 《西楼夕望》诗:“溪鸟孤飞寒靄外,野人参语夕阳中。” 宋 叶适 《蔡知阁墓志铭》:“ 公 遂挟 侂胄 见 赵公 参语,因知省 关礼 白太皇太后。”词语解释:参赞 拼音:cān zàn
(1).协助谋划。《晋书·姚泓载记》:“君等参赞朝化,弘昭政轨。” 宋 欧阳修 《谢赐飞白并赐宴诗状》:“臣本出寒儒,遭逢盛旦,误被奬擢,参赞钧衡。”《红楼梦》第五三回:“ 贾雨村 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
(2). 清 代於 蒙古 、 新疆 等地置参赞大臣,协助将军办理军务。 清 末于东三省总督、 西藏 办事大臣下均设参赞。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驻札大臣原始》:“治 喀尔喀 者, 乌里雅苏臺 将军一人,参赞大臣一人。”
(3).使馆中仅次于使馆首长并协助其工作的外交官员。使馆首长不在时,一般都由参赞以临时代办名义暂时代理使馆事务。 郑观应 《盛世危言·通使》:“盖参赞为使臣之副。凡交涉大事……皆赖参赞为使臣商定而行。”词语解释:参参 拼音:sān sān
长貌。《后汉书·张衡传》:“脩初服之娑娑兮,长余珮之参参。”《文选·束晳〈补亡诗·华黍〉》:“芒芒其稼,参参其穡。” 李善 注:“参参,长貌。” 唐 韩愈 《南山诗》:“参参削剑戟,焕焕衔莹琇。”词语解释:参画 拼音:cān huà
参与谋划。 唐 黄滔 《司直陈公墓志铭》:“今府相继拥於节旄,益贤其参画。” 廖仲恺 《致蒋介石函》:“否则军事无人参画,若决定计划或变更计划有误,悔之已晚矣。”词语解释:参半 拼音:cān bàn
(1).半数;半。《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对扬我 高祖 之休命”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王沉 《魏书》:“今 魏国 虽有十郡之名,犹减於 曲阜 ,计其户数,不能参半。”《宋书·刘道产传》:“死伤参半,壮志不衰。” 清 方苞 《弟椒涂墓志铭》:“日入诵书,夜参半不寐。”
(2).各占一半。 清 冯桂芬 《变捐例议》:“国家用科目,君子小人参半也。”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城中居人,民兵约参半。” 冰心 《最后的安息》:“昨天 惠姑 虽然很恳挚的慰问她的疾苦,她也只拿这疑信参半的态度,自己走开了。”词语解释:参昴 拼音:cān mǎo
参星和昴星。《诗·召南·小星》:“嘒彼小星,维参与昴。” 宋 沉括 《岸老堂记》:“苟足於是,而无所羡,故吾谓之乘参昴而跃飞景。”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一:“及其清露溼衣,仰见参昴,城头落月,大如车轮,是天将曙矣。”词语解释:参政 拼音:cān zhèng
(1).官名。 宋 代参知政事的省称,为宰相的副职。 元 于中书省、行中书省,皆置参政,为副贰之官。 明 于布政使下置左右参政。 清 初,各部也设参政,后改侍郎。 袁世凯 统治时期设参政院,所指派的成员亦称参政。
(2).指参加政治活动。 李大钊 《战后之妇人问题》:“妇人参政的运动,也是本着这种精神起的。” 丁玲 《母亲》二:“他们也谈书,做许多事,还要参政昵。”词语解释:参坐 拼音:cān zuò
三人同坐。《战国策·齐策二》:“ 卫 君为告 仪 、 仪 许诺,因与之参坐於 卫 君之前, 犀首 跪行,为 仪 千秋之祝。” 高诱 注:“参,三人并也。” 仪 , 张仪 。谓与 卫 君、 犀首 同坐。词语解释:参乘 拼音:cān chéng
陪乘或陪乘的人。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称“参乘”或“车右”。《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 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张良 曰:‘ 沛公 之参乘 樊噲 者也。’” 唐 李亢 《独异志》卷下:“ 卫青 本 平阳 公主家参乘,駙马 曹寿 卒,勅令择国中贵居第一者尚之。” 宋 苏轼 《奉勅祭西太一和韩川韵》之二:“礼罢 祝融 参乘,前驱已过 衡 湘 。”词语解释:参承 拼音:cān chéng
参见侍候。 晋 王羲之 《明府帖》:“前从 洛 至此,未及就彼参承,愿夫子勿悒悒矣。”《南史·王纶之传》:“ 武帝 幸 琅邪城 , 纶之 与光禄大夫 全景文 等二十一人坐不参承,为有司奏免官。”《旧唐书·文苑传下·唐彦谦》:“时 杨守亮 镇 兴元 ,素闻其名, 彦谦 以本府参承。 守亮 见之,喜握手曰:‘闻尚书名久矣,邂逅於兹。’” 宋 曾巩 《到任谢职司诸官员状》:“尚阻参承,但深欣抃。”词语解释:参随 拼音:cān suí
(1).跟随。《水浒传》第七八回:“﹝ 高太尉 ﹞背后许多殿帅统制官、统制提辖、兵马防御、团练等官参随在后。”《西游记》第二六回:“献果玄猿,对对参随多美爱。”
(2).随从人员。 清 钱谦益 《憺归阁记》:“﹝ 冯公 ﹞缚其参随,毙之狱。”词语解释:参订 拼音:cān dìng
(1).参酌评定。《新唐书·刘瑑传》:“由 武德 讫 大中 ,凡二千八百六十五事,类而析之,参订重轻,号《大中刑律统类》以闻。” 宋 陆游 《光宗册宝贺表》:“乃咨元老大臣之参订,兼采议郎博士之讨论,勒崇垂鸿,极高蟠厚。”
(2).参校订正。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卷一:“以二书参订,稍稍可读。”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与族孙守一论史表》:“僕处所存《春秋》、《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诸表携挈有年,竟未为足下一加参订,媿甚。”词语解释:参杂 拼音:cān zá
混合;夹杂。《后汉书·胡广传》:“ 汉 承 周 秦 ,兼览 殷 夏 ;祖德师经,参杂霸轨。” 元 张可久 《醉太平》曲:“贤愚参杂随时变,醉醒和鬨迷歌宴。” 沙汀 《淘金记》十七:“在新入流的哥老当中,有好几个游荡无业的知识分子和小学教员参杂其间。”词语解释:参和 拼音:cān hé
三者合一。《左传·襄公七年》:“恤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参和为仁。” 晋 陆云 《赠顾尚书》诗:“五岳降神,四瀆炳灵,两仪钧陶,参和大成。” 宋 张载 《正蒙·诚明》:“天本参和不偏。” 王夫之 注:“参和,太极、阴、阳,三而一也。”词语解释:参礼 拼音:cān lǐ
犹参拜。《水浒传》第八五回:“ 宋江 先取信香炉中焚爇,参礼了八拜,便呼 花荣 等六个头领,俱各礼拜已了。”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入道》:“连日到施主人家修斋,不曾上殿参礼。”词语解释:参谒 拼音:cān yè
晋见上级或所尊敬的人;瞻仰尊敬的人的遗容、陵墓等。《北史·韦艺传》:“ 艺 容貌瓌伟,每夷狄参謁,必整仪卫,盛服以见之。” 唐 韩愈 《与大颠师书》:“缘昨到来,未获参謁。儻能暂垂见过,实为多幸。”《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只见旧时一班直厅的军壮,预先领了钧旨,都来参謁。” 冰心 《南归》:“在那几天内,除了每天清晨,一家子从寓所走到殡仪馆参谒母亲的遗容之外,我们都不出门。”词语解释:参会 拼音:cān huì
(1).汇集。《汉书·窦田灌韩传赞》:“凶德参会,待时而发。”《明史·周起元等传赞》:“公道沦亡,人心败坏,凶气参会,羣邪翕谋。”
(2).参酌综合。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一:“ 天臺 桑泽卿 编《兰亭博议》一书甚详, 与时 参会众説,芟繁撮要,记其本末如此。”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四》:“余久畜兹疑,未能解脱,一旦参会羣籍,不觉洞然。” 清 叶廷琯 《吹网录·立忠王璵为太子》:“ 温公 於此事,虽略纪 柳珵 所纪书之,尚未能为 肃宗 道出隐衷,由未参会 孙氏 之説耳。” 章炳麟 《太子晋神仙辩》:“三事参会,则太子 晋 者,其亦託於采药,以奔 东海 。”
(3).参见;拜会。 唐 元稹 《翰林承旨学士记》:“旧制,学士无得以承旨为名者,应对顾问,参会旅次,班第以官为上下。”
三者会合。《鬼谷子·本经阴符》:“神丧则髣髴,髣髴则参会不一。” 陶弘景 注:“参会,谓志心神三者之交会也。”又指三国诸侯相会。 晋 杜预 《〈春秋左氏传〉序》:“二曰‘志而晦’。约言示制,推以知例。参会不‘地’,与谋曰‘及’之类是也。” 陆德明 释文:“参,士南反,又音三。”词语解释:参将 拼音:cān jiāng
武官名。 明 置,位次于总兵、副总兵。 清 因之,位次于副将。凡参将之为提督及巡抚统理营务的,称提标中军参将、抚标中军参将。参阅《明史·职官志五》、《清文献通考·职官十一》。词语解释:参朝 拼音:cān cháo
入朝参见帝王。《旧唐书·太宗纪上》:“内外文武羣官年高致仕、抗表去职者,参朝之日,宜在本品见任之上。”词语解释:参酌 拼音:cān zhuó
(1).犹言参考;酌定。《后汉书·曹褒传论》:“ 汉 初天下创定,朝制无文, 叔孙通 颇採经礼,参酌 秦 法。”《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却説 张飞 自送 玄德 起身后,一应杂事,俱付 陈元龙 管理;军机大务,自家参酌。” 鲁迅 《花边文学·再论重译》:“遇到这种参酌各本而成的译本,批评就更为难了,至少也得能看各种原译本。”
(2).犹商讨。《资治通鉴·唐僖宗乾符四年》:“﹝ 宋威 ﹞迹状如此,不应復典兵权,愿与内大臣参酌,早行罢黜。”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以所见所闻,会同督抚 胡宗宪 等参酌议论。”《清史稿·兵志十一》:“嗣选通晓製造之员,与洋商参酌,定造抬枪机器。”词语解释:参三 拼音:cān sān
旧戏中所用黑白相掺的灰白三绺假须。如京剧《空城计》中 诸葛亮 、《阳平关》中 曹操 所戴的假须。词语解释:参一 拼音:cān yī
参考往事而定于一。 汉 桓宽 《盐铁论·论儒》:“自 周 室以来,千有餘岁,独有 文 、 武 、 成 、 康 ,如言必参一焉,取所不能及而称之,犹躄者能言远不能行也。”词语解释:参宿 拼音:cān sù
星座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的末一宿。即猎户座的七颗亮星。词语解释:参处 拼音:cān chǔ
(1).斟酌处理。《新唐书·戴胄传》:“参处法意,至析秋豪,随类指擿,言若泉涌。”
(2).加以弹劾和处分。《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况他这件事也还是敬重斯文的意思,不知可以求得大老爷免了他的参处罢?”《清史稿·刑法志三》:“限满不结……各级分限如前。如仍迟逾,照例参处。”词语解释:参决 拼音:cān jué
(1).商酌决策。《魏书·高颢传》:“军机取舍,多与参决。”《新唐书·刘祎之传》:“ 高宗 又密与参决时政,以分宰相权。”
(2).参与决策。《魏书·李訢传》:“ 訢 既宠於 显祖 ,参决军国大议,兼典选举,权倾内外。”《元史·欧阳玄传》:“时当兵兴, 玄 领印摄院事,日直内廷,参决机务。”
(3).指参与决策的人。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 孝宗 之末,詔皇太子参决庶务, 杨诚斋 时为宫僚,上书太子曰:‘民无二主,国无二君,今陛下在上,又置参决,是国有二君也。’”词语解释:参微 拼音:cān wēi
领悟微妙的意旨。 清 程荩臣 《鸳鸯牒》:“﹝ 李弄玉 ﹞宜巧配 谢灵运 、 沉初明 ,以离合诸作,慧解参微,破其岑寂。”词语解释:参问 拼音:cān wèn
(1).询问。《后汉书·窦武传》:“ 武 召侍御史 河涧 刘儵 ,参问其国中王子侯之贤者。”
(2).佛教语。谓参师问道。《古尊宿语录》卷五:“首座云:‘曾参问也无?’师云:‘不曾参问。’”词语解释:参预 拼音:cān yù
见“ 参与 ”。
词语解释:参与 拼音:cān yù
亦作“ 参预 ”。亦作“ 参豫 ”。 预闻而参议其事;介入,参加。《汉书·齐悼惠王刘肥传》:“ 终古 使所爱奴与八子及诸御婢姦, 终古 或参与被席。”《晋书·唐彬传》:“朝有疑议,每参预焉。”《三国志·吴志·朱桓传》:“是时 全琮 为督, 权 又令偏将军 胡综 宣传詔命,参与军事。”《宋书·薛安都传》:“事之本末,备皆参豫。”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卷上:“枢密参预朝政,始与宰相分权矣。” 闻一多 《说舞·社会的功能》:“在跳舞的白热中,许多参与者都混成一体。”词语解释:参骞 拼音:cān qiān
孔子 的学生 曾参 和 闵子骞 的并称。《隶续·汉安长陈君阁道碑》:“ 陈 君……清过 夷 齐 ,行同 参 騫 ,以身率下,非礼不言。”词语解释:参事 拼音:cān shì
(1).参核其事;参与其事。 汉 扬雄 《太玄·玄莹》:“夫一一,所以摹始而测深也;三三,所以尽终而极崈也;二二,所以参事而要中也。” 三国 蜀 诸葛亮 《又与群下教》:“前参事於 幼宰 ,每言则尽;后从事於 伟度 ,数有諫止。”
(2).官名;职务名。 隋 时掌管桥梁渡口的都水台有参事。 清 末和 民国 初年政府机关亦设参事。解放后,国务院和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也设立参事职务。参阅《隋书·百官志中》、《清续文献通考·职官七》。词语解释:参星 拼音:cān xīng
星名。《晋书·天文志上》:“参星失色,军散败。” 明 杨慎 《升庵诗话·谚语有文理》:“《四民月令》引农謡:‘三月昏,参星夕,杏叶盛,桑叶白。’” 峻青 《山鹰》:“天已经晴了,星斗满天,参星斜斜的挂在西面那座黑中透青的大山顶上,是即将黎明的时分了。”参见“ 参宿 ”。
词语解释:参宿 拼音:cān sù
星座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的末一宿。即猎户座的七颗亮星。词语解释:参墟 拼音:cān xū
亦作“参虚”。 参星的分野。当今 山西 、 河南 一带。《左传·昭公十五年》:“ 唐叔 受之,以处参虚。” 杜预 注:“参虚,实沉之次, 晋 之分野。” 孔颖达 疏:“实沉之次, 晋 之分野,上繫参之虚域,故云参虚。” 汉 焦赣 《易林·泰之未济》:“实沉参墟,以义讨 尤 。”《隋书·高祖纪上》:“昔者明王设官胙土, 营丘 四履,得征五侯,参墟宠章,异其礼物。”《旧唐书·忠义传上·夏侯端》:“参墟得岁,必有真人起于实沉之次。”词语解释:参合 拼音:cān hé
(1).验证相合。《韩非子·主道》:“知其言以往,勿变勿更,以参合閲焉。”
(2).并列。 汉 陆贾 《新语·道基》:“功德参合而道术生焉。” 王利器 校注:“谓圣人之功德与天地参也。”
(3).符合。《隋书·天文志上》:“推北极里数法,夜於地中表南,傅地遥望北辰纽星之末,令与表端参合。” 明 唐顺之 《秋野殷公墓志铭》:“未几,翁子 文辉 以吾友 施子羽 所为状来请,铭状中事,多与 邦靖 所説参合。”
(4).谓综合观察。 唐 元稹 《与史馆韩侍郎书》:“及乱,则延颈受刃,分死不回,不以不必显而废忠,不以不必诛而从乱,参合古今之士,盖百一焉。”《孽海花》第二五回:“把人事天变,参合起来,只怕国运要从此大变。”
(5).综合参考。《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与天地相应,参合於人,故乃别百病以异之。”《明史·范常传》:“羣臣集议,间有异同, 常 能参合众言,委曲当上意。”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五幕:“我主要的是参合着《战国策》、《竹书纪年》和《史记》这三项资料,并没有纯粹依据《史记》。”词语解释:参计 拼音:cān jì
察究审核。《新唐书·杨炎传》:“陛下至德,惟人是恤,参计敝蠹,莫与斯甚。”词语解释:参扣 拼音:cān kòu
见“ 参叩 ”。
词语解释:参叩 拼音:cān kòu
亦作“ 参扣 ”。
(1).参酌叩问。 宋 苏轼 《与滕达道书》之十七:“意谓中涂必一见,得相参扣。” 明 宋濂 《楚石禅师六会语序》:“惟诣 寂照 之室,反覆参叩。”
(2).拜见。 唐 慧能 《坛经·机缘品》:“﹝ 怀让禪师 ﹞初謁 嵩山 安国师 , 安 发之 曹溪 参扣。” 陈衍 《元诗纪事·明本》引《中峰行录》:“駙马太尉 瀋王 王璋 ,遣参军 洪钥 齎书币,叙弟子礼,期请上命南来参叩。”词语解释:参议 拼音:cān yì
(1).参与谋议。《后汉书·班固传下》:“ 永元 初,大将军 竇宪 出征 匈奴 ,以 固 为中护军,与参议。”《旧唐书·李林甫传》:“ 林甫 久典枢衡,天下威权,并归於己,臺司机务, 希烈 不敢参议,但唯诺而已。”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七:“﹝ 和珅 ﹞将户部事务,一人把持,变更成法,不许部臣参议一字。”
(2).官名。 金 军中、 元 明 中书省属官, 明 布政司、通政司, 清 各部, 民国 初高级军事机关,均置“参议”。《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十一年》:“ 蒙古 取 金潞州 ,元帅右监军 纳哈塔布拉图 参议官 王良臣 死之。”词语解释:参访 拼音:cān fǎng
访查;访问。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二:“赐与参访,实是所希。”《南史·齐宜都王铿传》:“觉后,即遣信出都参访,果与事符同。”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以参访未必遇其人也。”词语解释:参华 拼音:cān huá
犹获得荣华。 宋 司马光 《谢检讨启》:“俄承乏於瞽宗,遂参华於天禄。”词语解释:参省 拼音:cān shěng
参验省察。《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词语解释:参看 拼音:cān kàn
(1).同时并看其他材料,以资参考。如:这个问题可以参看《社会语言学》。
(2).注释用语。指示读者阅读其他有关材料。词语解释:参五 拼音:cān wǔ
见“ 参伍 ”。
词语解释:参伍 拼音:cēn wǔ
亦作“ 参五 ”。
(1).参,三;伍,五。或三或五,指变化不定的数。《易·繫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2).分划。《文选·班固〈典引〉》:“至於参五 华夏 ,京迁 镐 亳 。” 李善 注:“参五,谓参五分之也。言 殷 周 参五而分 华夏 之地,然后乃始京迁於 镐 亳 也。”
(3).三才五伦。《淮南子·泰族训》:“昔者五帝三王之蒞政施教,必用参五。何谓参五?仰取象於天,俯取度於地,中取法於人……此之谓三。制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辨,长幼之序,朋友之际,此之谓五。”
亦作“ 参五 ”。 交互错杂。错综比较,加以验证。《韩非子·八经》:“参伍之道,行参以谋多,揆伍以责失。”《史记·太史公自序》:“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词语解释:参光 拼音:cān guāng
犹齐光,同光。《庄子·在宥》:“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 成玄英 疏:“参,同也。”《文子·下德》:“法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德与天地参光,明与日月并照。”词语解释:参列 拼音:cān liè
排列;列入。《战国策·魏策一》:“卒戍四方,定亭障者参列。” 宋 马令 《南唐书·许坚传》:“﹝ 坚 ﹞每沐浴不脱衣,就溪涧,出而暵之,或问其故,则言天象昭布,虽白昼亦常参列,人自昧之尔,其可裸裎乎。” 元 蒲道源 《春晚山茶始开示德衡弟》诗:“参列姚魏前,正色无婉娩。”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功名欲望》:“第二年又召试文章送隶有司,参列选序。”词语解释:参拜 拼音:cān bài
以礼进见上级或辈分高的人;瞻仰敬重的人的遗像、陵墓等。《战国策·秦策四》:“ 秦王 欲见 顿弱 , 顿弱 曰:‘臣之义不参拜,王能使臣无拜,即可矣。’” 唐 韩愈 《雨中寄孟刑部几道联句》:“秋潦淹辙迹,高居限参拜。”《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请﹝ 郡王 ﹞至方丈坐下,长老引众僧参拜。” 冰心 《南归》:“在你重过飘泊的生涯之先,第一次参拜了慈亲的坟墓之后,我才来动笔!”词语解释:参考 拼音:cān kǎo
参照他事他说,加以考察。《汉书·息夫躬传》:“唯陛下观览古戒,反覆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 宋 苏轼 《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 軾 寻以敦仁之策,参考众议,皆谓允当。” 孙犁 《耕堂读书记·〈三国志·关羽传〉》:“ 司马迁 参考《国语》、《战国策》等书,并加实地考察,成为一家之言的《史记》。”词语解释:参破 拼音:cān pò
谓透彻地认识、领悟。 元 杨显之 《桃花女》第二折:“他他他论阴阳少讲习,我我我论卦爻多参破。” 明 冯惟敏 《朝元歌·恬退》套曲:“明月清风,同咱三个,常把世情参破。” 郭沫若 《十批判书·后记》:“尤其辩证唯物论给了我精神上的启蒙,我从学习了使用这个钥匙,才认真把人生和学问上的无门关参破了。”词语解释:参入 拼音:cān rù
参加,介入。《梁书·傅昭传》:“王嗣帝位,故时臣隶争求权宠,惟 昭 及 南阳 宗夬 ,保身守正,无所参入。”词语解释:参左 拼音:cān zuǒ
见“ 参佐 ”。
词语解释:参佐 拼音:cān zuǒ
(1).部下;僚属。《三国志·魏志·王基传》:“以 淮南 初定,转 基 为征东将军,都督 扬州 诸军事,进封 东武侯 。 基 上疏固让,归功参佐。”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九月九日, 温 游 龙山 ,参佐毕集。” 宋 苏轼 《御试制科策》:“及兵兴之后,始立使额,参佐既众,簿书益繁,百弊之源,自此而始。” 郑观应 《盛世危言·练兵》:“所以当水陆军提督者,皆老成谋略,优长之选。犹备有参佐数员,常与运筹决策以资歷练而审机宜。”
(2).辅助。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四:“参佐幃幄,大兴王师。” 黄侃 《〈新方言〉后序》:“盖以大海荡荡,不择细流;不贤识小,所以参左笔削。”词语解释:参僚 拼音:cān liáo
亦作“ 参寮 ”。 部下;僚属。《资治通鉴·梁武帝大同五年》:“顷来置州稍广,而小大不伦,请分为五品,其位秩高卑,参僚多少,皆以是为差。” 明 无名氏 《运甓记·家门始末》:“惜阴投具,肃振参寮。”词语解释:参并 拼音:cān bìng
犹交加。 三国 魏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 操 因缘眦睚,被以非罪,榜楚参并,五毒备至。” 晋 陆机 《谢平原内史表》:“喜惧参并,悲慙哽结。”词语解释:参宥 拼音:cān yòu
三宥。对犯罪者可以从宽处理的三种情况。《管子·戒》:“老弱勿刑,参宥而后弊。” 尹知章 注:“老弱犯罪者,无即刑之,必三宽宥而后断罪。三宥,即《周礼》三宥。一曰不识,二曰过误,三曰悼耄也。”参见“ 三宥 ”。
词语解释:三宥 拼音:sān yòu
(1).指古代对犯罪者可从轻处理的三种情况。《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孔子家语·刑政》:“ 孔子 曰:‘成狱成於吏,吏以狱成告於正,正既听之,乃告大司寇。听之,乃奉於王。王命三公、卿士参听棘木之下,然后乃以狱之成疑於王。王三宥之以听命而制刑焉。’” 王肃 注:“君王尚宽宥,罪虽以定,犹三宥之。”《隋书·刑法志》:“ 周 王立三刺以不滥,弘三宥以开物。” 清 沉育 《皋陶祠》诗:“主德宽三宥,臣心慎五章。”
(2).古代王、公家族之人犯法,有宽恕三次之制。《礼记·文王世子》:“公族无宫刑,狱成,有司讞于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对,走出,致刑于甸人。”《后汉书·张酺传》:“臣闻王政骨肉之刑,有三宥之义,过厚不过薄。”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赵高李斯》:“古者公族有罪,三宥然后制刑。”
(3).古代天子、诸侯劝食的礼仪。宥,同“ 侑 ”。《周礼·春官·大司乐》:“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鐘鼓。” 郑玄 注:“宥,犹劝也。” 南朝 梁 萧子云 《雍雅》诗之二:“百礼斯洽,三宥已行。”按,天子、诸侯于每月初一、十五日加牲进食,称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