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末字词组
贻厥末厥刁厥杜厥愤厥惊厥劣厥痫厥
播厥痰厥肝厥木厥晕厥暴厥寒厥痿厥
诒厥冷厥蛔厥尸厥气厥热厥瞀厥 
突厥发厥东突厥煎厥昏厥哕厥痹厥 

词语解释:贻厥  拼音:yí jué
(1).指留传;遗留。语出《书·五子之歌》:“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貽厥子孙。” 孔 传:“貽,遗也。言仁及后世。”《后汉书·皇后纪序》:“向使因设外戚之禁,编著《甲令》,改正后妃之制,貽厥方来,岂不休哉!” 明 王廷相 《慎言·保傅》:“立国规模,其大节不纯如此,貽厥后昆浅矣。”
(2).特指传位。《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大饗六军及 譙 父老百姓於邑东”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曰:“ 魏王 既追 汉 制,替其大礼,处莫重之哀而设饗宴之乐,居貽厥之始而坠王化之基,及至受禪,显纳二女,忘其至恤以诬先圣之典,天心丧矣,将何以终!” 唐 高适 《同观陈十六史兴碑》诗:“我来观雅製,慷慨变毛髮。季主尽荒淫,前王徒貽厥。” 孙钦善 注:“貽厥,传与子孙之意。”《新唐书·令狐滈传》:“ 綯 ( 令狐綯 ),大臣,当调护国本,而 大中 时,乃引谏议大夫 豆卢籍 、刑部侍郎 李鄴 为 夔王 等侍读,乱长幼序,使先帝貽厥之谋几不及陛下。”
(3).指子孙;后嗣。《文选·王俭〈褚渊碑文〉》:“明皇不豫,储后幼冲,貽厥之寄,允属时望。” 吕向 注:“貽厥谓后嗣也。”《南史·到溉传》:“﹝ 溉 ﹞子 镜 …… 镜 子 藎 ,早聪慧,位尚书殿中郎,尝从 武帝 幸 京口 ,登 北顾楼 赋诗。 盖 受詔便就,上以示 溉 曰:‘ 藎 定是才子,翻恐卿从来文章假手於 藎 。’因赐绢二十疋。后 溉 每和御诗,上輒手詔戏 溉 曰:‘得无貽厥之力乎?’” 唐 颜真卿 《郭公庙碑》:“况乎友于著睦,矕龙虎者十人;貽厥有光,紆青紫者八九。”
词语解释:播厥  拼音:bō jué
播种。《诗·周颂·噫嘻》:“率时农夫,播厥百穀。” 郑玄 笺:“使民耕田而种百穀也。” 晋 王嘉 《拾遗记·前汉下》:“ 宣帝 之世,有嘉穀玄稷之祥,亦不説今之所生,岂由 神农 、 后稷 播厥之功。”《南史·宋衡阳王义季传》:“今阳和扇气,播厥之始,一日不作,人失其时。”
词语解释:诒厥  拼音:yí jué
语本《诗·大雅·文王有声》:“詒厥孙谋,以燕翼子。”后因以谓留给子孙。《晋书·愍怀太子传论》:“ 武皇 钟爱,既深詒厥之谋;天下归心,颇有后来之望。” 宋 杨万里 《和谢》诗:“无论藏去传詒厥,拈向田夫野老夸。” 宋 王楙 《野客丛书·诒厥友于等语》:“ 洪驹父 云:世谓兄弟为友于,谓子孙为詒厥。歇后语也。”
词语解释:突厥  拼音:tū jué
古代民族名,国名。广义包括 铁勒 、 突厥 各部落,狭义指 突厥汗国 。公元6世纪初兴起于 金山 (今 阿尔泰山 )西南麓,为一游牧部落。公元552年,建政权于今 鄂尔浑河 流域。创文字、立官制,与中原交流频繁。 隋 开皇 二年(公元582年),分裂为东、西二部。《周书·异域传下·突厥》:“ 突厥 者,盖 匈奴 之别种,姓 阿史那氏 。” 宋 吴幵 《优古堂诗话·富郑公之言出于元璹》:“ 汉 与 突厥 ,风俗各异。 汉 得 突厥 ,既不能臣; 突厥 得 汉 ,復何所用。”
词语解释:末厥  拼音:mò jué
宋 时俗语。谓卑劣,卑贱。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 陶尚书 穀 尝曰:‘尖簷帽子卑凡厮,短靿靴儿末厥兵。’末厥,亦当时话。” 宋 刘攽 《中山诗话》:“今人呼秃尾狗为厥尾,衣之短后者亦曰厥。故 欧公 记 陶尚书 诗语‘末厥兵’,则此兵正谓未贼尔。”一说谓倔强凶悍。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七:“大抵末厥者,犹今俚俗言木厥云耳。木厥者,木强刁厥之谓。”
词语解释:痰厥  拼音:tán jué
中医病症名。指因痰盛气闭而引起四肢厥冷,甚至昏厥的病症。 宋 文天祥 《刘定伯墓志铭》:“詰旦报曰:君痰厥逝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邵女》:“妻听踰刻,痰厥而踣,首触扉作声。”《红楼梦》第九五回:“他説太医院已经奏明痰厥,不能医治。”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同时 曾皓 突然中了痰厥,瘫在沙发近旁。”
词语解释:冷厥  拼音:lěng jué
犹昏厥。 明 汤显祖 《还魂记·闹殇》:“小姐冷厥了,夫人有请。”
词语解释:发厥  拼音:fā jué
昏厥,失去知觉。《官场现形记》第二二回:“当时姨太太便气的几乎发厥。”
词语解释:刁厥  拼音:diāo jué
见“ 刁天决地 ”。
词语解释:刁天决地  拼音:diāo tiān jué dì
勇悍,凶狠。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三折:“喫紧的理不服人,言不諳典,话不投机,看不的乔所为,歹见识,刁天决地,早难道气昂昂后生可畏。”亦作“ 刁天厥地 ”。 元 无名氏 《豫让吞炭》第四折:“这火刁天厥地小敲才,只管把我来哄哄。”亦省作“ 刁厥 ”、“ 刁决 ”。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细端详,见 法聪 生得搊搜相,刁厥精神,蹺蹊模样。”
词语解释:肝厥  拼音:gān jué
病名。病发时状如癫痫。《汉书·外戚传下·孝元冯昭仪》“有一男,嗣为王。时未满岁,有眚病”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苏林 曰:“名为肝厥,发时脣口手足十指甲皆青。”《官场现形记》第二二回:“等到 傅抚院 送客回来吃饭,姨太太肝厥已平下去了。”
词语解释:蛔厥  拼音:huí jué
亦作“蚘厥”。 蛔虫病。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阴病》:“蛔厥者……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復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蚘厥者,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復时烦,此为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復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注:“蚘厥者,谓蚘痛手足厥冷也。”
词语解释:东突厥  拼音:dōng tū jué
古国名。 北魏 时建立的 突厥 政权,于 隋 开皇 时分裂为 东突厥 、 西突厥 二国。 东突厥 地在我国北方,亦称 北突厥 。 唐 天宝 三年为 回纥 所灭。参阅《新唐书·突厥传》
词语解释:杜厥  拼音:dù jué
犹杜绝。 宋 张咏 《悼蜀四十韵》序:“存恤穷困,招绥流亡,杜厥剥削,宣扬皇风。”
词语解释:木厥  拼音:mù jué
宋 元 俗语。倔强凶悍。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八:“大抵末厥者,犹今俚俗语言木厥云耳。木厥者,木强刁厥之谓。”参见“ 末厥 ”。
词语解释:末厥  拼音:mò jué
宋 时俗语。谓卑劣,卑贱。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 陶尚书 穀 尝曰:‘尖簷帽子卑凡厮,短靿靴儿末厥兵。’末厥,亦当时话。” 宋 刘攽 《中山诗话》:“今人呼秃尾狗为厥尾,衣之短后者亦曰厥。故 欧公 记 陶尚书 诗语‘末厥兵’,则此兵正谓未贼尔。”一说谓倔强凶悍。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七:“大抵末厥者,犹今俚俗言木厥云耳。木厥者,木强刁厥之谓。”
词语解释:尸厥  拼音:shī jué
见“ 尸蹷 ”。
词语解释:尸蹶  拼音:shī jué
亦作“ 尸厥 ”。 病名。症状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 曰:‘若太子病,所谓尸蹷者也。’” 汉 刘向 《说苑·辨物》:“太子之疾,所谓尸厥者也。”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杂疗方》:“尸厥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而死也。”《东周列国志》第二六回:“此是尸厥,必有异梦,须俟其自復,不可惊之,祷亦无益。”
词语解释:煎厥  拼音:jiān jué
发高烧而昏厥。《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絶,辟积於夏,使人煎厥。”
词语解释:愤厥  拼音:fèn jué
由于愤气郁结造成的痉挛昏厥。《列子·汤问》:“ 吴 楚 之国有大木焉,其名为櫾。碧树而冬生,实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愤厥之疾。”
词语解释:晕厥  拼音:yūn jué
昏厥。因脑部突然发生贫血而短时间失去知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七回:“大少爷的病越发沉重,已经晕厥过两次。” 茅盾 《子夜》十九:“也许就是那交易所里的人声和汗臭使得 吴荪甫 一时晕厥罢,他在汽车里已经好得多。”
词语解释:气厥  拼音:qì jué
犹昏厥。《素问·气厥论》:“胆移热於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衊瞑目,故得之气厥也。”《红楼梦》第一二○回:“只见 袭人 心痛难禁,一时气厥。” 郭沫若 《孔雀胆》第二幕:“﹝ 王妃 ﹞痛哭一声,伏于 穆哥 身上,宛如气厥,不复作声。”
词语解释:昏厥  拼音:hūn jué
较短时间失去知觉。心情悲痛、精神紧张、大出血、心脏疾患等都能引起这种症状。 明 沉周 《石田杂记》:“ 常熟 学前 程某 者,每日至午后即昏厥,至次日天明始穌。” 清 王韬 《〈淞滨琐话〉自序》:“一灯荧碧,几於与鬼为邻,然昏厥暋眩中,此心湛然,尚觉可用。” 鲁迅 《野草·死后》:“我愤怒得几乎昏厥过去。”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七章:“由于失血过多,他一时陷于昏厥状态。”
词语解释:惊厥  拼音:jīng jué
因害怕而昏晕过去。 清 俞樾 《右台仙馆笔记》卷三:“小儿倏復惊厥,竟於是日死。”
词语解释:暴厥  拼音:bào jué
突然昏厥。《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中〉》“麻黄汤方”方解:“《金匱要略》以此方去桂枝,《千金方》以此方桂枝易桂,皆名还魂汤,用以治邪在太阴,卒中暴厥,口噤气絶,下咽奏效。”
词语解释:热厥  拼音:rè jué
中医病名。因受邪热,阻碍阳气流通,而使手足逆冷的病。《素问·厥论》:“阴气衰於下,则为热厥。”
词语解释:哕厥  拼音:yuě jué
唐 代武官佩戴物之一。
词语解释:劣厥  拼音:liè jué
亦作“ 劣撅 ”。 犹言顽劣;粗夯。
词语解释:寒厥  拼音:hán jué
中医病名。因阳虚阴盛而引起。症见四肢厥冷,严重的至于昏迷失去知觉。《素问·厥论》:“阳气衰於下,则为寒厥;阴气衰於下,则为热厥。”
词语解释:瞀厥  拼音:mào jué
昏厥;晕厥。《素问·五常政大论》:“其气扬,其用躁切,其动鏗禁瞀厥。” 王冰 注:“瞀,闷也。”
词语解释:痹厥  拼音:bì jué
肢体疼痛麻木之病。《素问·金匮真言论》:“冬善病痹厥。”《素问·五藏生成篇》:“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词语解释:痫厥  拼音:xián jué
因癫痫发作而昏厥。《素问·大奇论》:“二阴急为癇厥,二阳急为惊。” 张景岳 注:“脉急者为风寒,邪乘心肾,故为癇为厥。”
词语解释:痿厥  拼音:wěi jué
痿弱气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素问·生气通天论》:“秋伤於湿,上逆而欬,发为痿厥。” 王冰 注:“湿气内攻於藏府则欬逆,外散於筋脉则痿弱也……厥谓逆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