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遇去声 [dù,制度][树木,名词][详注1][shù,数量][详注2][详注3][wù,憎恶][tù][详注4][pū,偃仆][pù,店铺][yù][音顾。《广韵》卖也。][cuò,动词][嘱咐][详注5][详注6][jù][tù][详注7][详注8][详注9][fū][chá ná][音驻。《广韵》鸟声。][音妒。美女也。][详注10][xǔ][详注11]


注1:污 恶去声。《说文》岁也。又染也。一曰去垢污曰污。动词
注2:疏 书疏。音数。条陈也。《扬雄·解嘲》独可抗疏时道是非。
注3:苦 《正韵》苦故切,音库。困也。《西溪丛语》今人不善乘船谓之苦船,北人谓之苦车。 又姓。大夫苦成,见《国语》。又《通志·氏族略》汉有会稽太守苦灼。
注4:圃 《唐韵》《集韵》博故切,音布。《屈原·离骚》朝发轫於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注5:足 《广韵》子句切《集韵》遵遇切《韵会》子遇切《正韵》将豫切,音沮。《论语》巧言令色足恭。《疏》足,成也。谓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朱传》过也。《扬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注6:错 音措。《集韵》金涂谓之错。亦姓。又《博雅》藏也。又《楚辞·九章》万民之生,各有所错兮。《注》错,安也。 又《史记·司马相如传》展采错事。《注》展其官职,设厝其事业也。错,音措。 又《易·系辞》苟错诸地,而可矣。《疏》错,置也。《释文》错,音措。《史记·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注》错,置也。 又《史记·张仪传》秦魏之交,可错矣。《注》错,停止也。音措。 又《后汉·寒朗传》二人错愕不能对。《注》错,七故反。错惮,犹仓卒也。
注7:餔 音捕。《集韵》糖餔,饵也。或作䊇𥹴。 又《正字通》饧之浊者曰餔。又鸟名。《尔雅·释鸟》鴩,餔敊。《注》未详。《释文》餔,音步。又《集韵》博故切,音布。与食也。《前汉·高帝纪》老父请㱃,因餔之。《师古曰》以食食之谓之餔。
注8:属 音树。《诗·小雅》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叶上附。
注9:输 指所送之物。《增韵》凡以物送人,则读平声。指所送之物,则读去声。
注10:隃 音戍。《爾雅·釋地》北陵西隃雁門是也。《戰國策》作西兪。
注11:穫 音护。焦穫,地名。《诗·小雅》整居焦穫。《传》焦穫,周地接於猃狁者。《尔雅·释地注》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
末字词组
安厝举厝亡厝迁厝火厝无地自厝合厝 
杂厝交厝五方杂厝不知所厝容厝投厝  
刑厝古厝权厝浮厝寄厝筹厝  

词语解释:安厝  拼音:ān cuò
亦作“ 安措 ”。
(1).安葬。《孝经·丧亲》:“卜其宅兆而安措之。” 邢昺 疏:“宅,墓穴也;兆,塋域也。葬事大,故卜之。” 汉 班固 《白虎通·崩薨》:“崩薨别号,至墓同,何也?时臣子藏其君父,安厝之义,贵贱同。葬之为言下藏之也。” 唐 吴少微 《为任虚白陈情表》:“两柩双魂,未遑安厝。” 元 无名氏 《合同文字》第三折:“将骨殖一担挑来,指望的傍祖塋好生安厝。” 清 李渔 《意中缘·救美》:“奴家原为葬亲而来,还要到 莆田 安厝了二亲,然后转去。”
(2).停放灵柩待葬。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妖宅》:“二小人舁一棺入,仅长四寸许,停置凳上。安厝未已,一女子率廝婢数人来,率细小如前状。”《红楼梦》第一一二回:“且説 贾政 等送殯到了寺内,安厝毕,亲友散去, 贾政 在外厢伴灵, 邢 王 二夫人等在内,一宿无非哭泣。”
词语解释:杂厝  拼音:zá cuò
见“ 杂错 ”。
词语解释:杂错  拼音:zá cuò
亦作“ 杂厝 ”。
(1).间杂;混杂。《汉书·地理志下》:“是故五方杂厝,风俗不纯。” 南朝 梁 沉约 《丽人赋》:“陵离羽佩,杂错花鈿。” 唐 张九龄 《大唐泾州刺史牛公碑铭并序》:“六郡自古五方杂错,负力怙利,尚气好武,人庶相放,风俗不纯。”
(2).指间杂、错杂之物。 南朝 梁 江淹 《丹砂可学赋》:“缀葳蕤而成冠,点杂错而为珮。”
(3).多而杂。 唐 元稹 《高允恭授侍御史知杂事制》:“乞以臺郎,兼授宪简,杂错之务,一以咨之。”
(4).交错配合。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二:“夫 屈原 之《离骚》……其语长短舒纵,抑扬闔闢,辩説诡异,杂错而成章。”
词语解释:刑厝  拼音:xíng cuò
见“ 刑错 ”。
词语解释:刑错  拼音:xíng cuò
亦作“ 刑措 ”。亦作“ 刑厝 ”。 置刑法而不用。《荀子·议兵》:“传曰:‘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史记·周本纪》:“故 成 康 之际,天下安寧,刑错四十餘年不用。”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错,置也。民不犯法,无所置刑。”《汉书·文帝纪赞》:“断狱数百,几致刑措。”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永念画冠,缅追刑厝。” 章炳麟 《商鞅》:“虽不刑措,其势将偃齐斧以功榱桷。”
词语解释:举厝  拼音:jǔ cuò
见“ 举措 ”。
词语解释:举措  拼音:jǔ cuò
亦作“ 举厝 ”。亦作“ 举错 ”。
(1).举动,行为。《管子·五辅》:“故民必知权,然后举错得;举错得,则民和辑。”《汉书·匡衡传》:“举错动作,物遵其仪。”《东观汉记·梁商传》:“举措动作,直推雅性。”
(2).措置,措施。《荀子·天论》:“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汉书·何武传》:“君举错烦苛,不合众心。”《后汉书·霍谞传》:“言行动天地,举厝移阴阳。” 晋 左思 《魏都赋》:“諮其考室,议其举厝。”
(3).任用与废黜。《周书·萧詧传论》:“赏罚得衷,举厝有方。”
词语解释:交厝  拼音:jiāo cuò
交错,交杂。 汉 应劭 《风俗通·山泽·泽》:“《诗》云:‘彼泽之陂,有蒲与荷。’《传》曰:‘水草交厝,名之为泽。泽者,言其润泽万物,以阜民用也。’”
词语解释:古厝  拼音:gǔ cuò
古老的房屋。例如:这座古厝名为“摘星山庄”
词语解释:亡厝  拼音:wáng cuò
无法处置,不知如何是好。《宋书·自序传》:“臣远愧 南 董 ,近谢 迁 固 ,以閭阎小才,述一代盛典,属辞比事,望古惭良,鞠躬跼蹐,靦汗亡厝。”
词语解释:五方杂厝  拼音:wǔ fāng zá cuò
谓各地方的人杂居一处。形容居民复杂。《汉书·地理志下》:“是故五方杂厝,风俗不纯。”亦作“ 五方杂处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七回:“我们 上海 ……自通商之后,五方杂处,坏人日见其多了。”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在‘五方杂处’的大城市和工厂里,正在天天创造普通话。”
词语解释:权厝  拼音:quán cuò
临时置棺待葬。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殡柩者役于伽蓝》:“ 建中 靖国 间,有时相夫人,终於相府,未获护葬还里,权厝城外 普济寺 。”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辩·墓志铭》:“其未葬而权厝者,曰‘权厝誌’。” 清 曾国藩 《复胡润之书》:“即以九月中旬权厝先慈於居室后山。”
词语解释:迁厝  拼音:qiān cuò
犹迁葬。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先君、先夫人……旅葬 江陵 东郭, 承圣 末,已启求 扬都 ,欲营迁厝。”《南史·孝义传下·沉崇傃》:“家贫无以迁厝,乃行乞经年,始获葬焉。” 唐 骆宾王 《上吏部裴侍郎书》:“糲糗无甘脂之膳,松檟闕迁厝之资。”
词语解释:不知所厝  拼音:bù zhī suǒ cuò
同“ 不知所措 ”。 晋 庾亮 《让中书令表》:“忧惶屏营,不知所厝。”
词语解释:浮厝  拼音:fú cuò
(1).谓暂时把灵柩停放在地面上,周围用砖石等砌起来掩盖,或暂时浅埋,以待改葬。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亭在城西深林……旅櫬之浮厝者,罪人之伏法者,皆在是地。”
(2).指暂时停放在地面上或浅埋的待改葬的灵柩。 台静农 《新坟》:“ 四太太 可是较以前更寒瑟了,她几乎成天都在她儿子浮厝边守着。”
词语解释:火厝  拼音:huǒ cuò
火葬。《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但遗言火厝,心中不忍。”
词语解释:容厝  拼音:róng cuò
见“ 容错 ”。
词语解释:容错  拼音:róng cuò
亦作“ 容厝 ”。亦作“ 容措 ”。 犹措置;安放。 汉 仲长统 《昌言》:“ 孝宣 之世,则以 弘恭 为中书令, 石显 为僕射。 中宗 严明,二竖不敢容错其奸心也。”《晋书·刘毅传》:“故天下之人退而修本,州党有德义,朝廷有公正,浮华邪佞,无所容厝。” 唐 韩愈 《上郑尚书相公启》:“伏蒙仁恩,猥赐示问,感戴战悚,若无所容措。”
词语解释:寄厝  拼音:jì cuò
暂时停柩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恨海》第九回:“﹝ 鹤亭 ﹞到了 济寧 ,才知道妻子故了,擕了女儿,运柩到 沪 ,暂在 广肇山庄 寄厝。”
词语解释:无地自厝  拼音:wú dì zì cuò
犹无地自容。《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夙宵战怖,无地自厝。”
词语解释:投厝  拼音:tóu cuò
犹葬身。《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 姜维 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復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晋书·王濬传》:“伏读严詔,惊怖悚慄,不知躯命当所投厝。”《南史·沉约传》:“ 林子 兄弟沉伏山泽,无所投厝。”
词语解释:筹厝  拼音:chóu cuò
见“ 筹措 ”。
词语解释:筹措  拼音:chóu cuò
亦作“ 筹厝 ”。 谋划措办;设法筹集。 郭孝成 《湖南光复纪事》第五节:“ 湘省 财政,自近年创办军学各要政,库储久已无几,此次骤增兵餉至五倍之多,一时实无可筹厝。” 茅盾 《秋收》三:“镇上的商会筹措一百五十担米交给村长去分俵。”
词语解释:合厝  拼音:hé cuò
犹合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