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厓厈 拼音:yá hǎn
见“ 厓岸 ”。
词语解释:厓岸 拼音:yá àn
亦作“ 厓厈 ”。 高峻的山崖、堤岸。亦比喻高傲,不平易。 元 刘壎 《方紫阳诗序》:“自谓改学 四灵 、 后邨 ,细读深味,诗律未脱 江西 ,有崑体意,厓岸骨鯁,似与 赵紫芝 诸人及 刘后邨 不同。” 清 钱谦益 《吏部稽勋清吏司主事周顺昌授承德郎制》:“破藩篱厓岸之私,虚能鉴物;絶弓剑苞苴之问,廉非市名。” 清 钱谦益 《送张老还溧阳》诗:“ 张君 攻岐黄,高名走妇孺。坦怀絶厓厈,剧谈见情愫。”词语解释:厓岸 拼音:yá àn
亦作“ 厓厈 ”。 高峻的山崖、堤岸。亦比喻高傲,不平易。 元 刘壎 《方紫阳诗序》:“自谓改学 四灵 、 后邨 ,细读深味,诗律未脱 江西 ,有崑体意,厓岸骨鯁,似与 赵紫芝 诸人及 刘后邨 不同。” 清 钱谦益 《吏部稽勋清吏司主事周顺昌授承德郎制》:“破藩篱厓岸之私,虚能鉴物;絶弓剑苞苴之问,廉非市名。” 清 钱谦益 《送张老还溧阳》诗:“ 张君 攻岐黄,高名走妇孺。坦怀絶厓厈,剧谈见情愫。”词语解释:厓山 拼音:yá shān
山名。又名 厓门山 。在 广东 新会县 南大海中。与 汤瓶嘴 对峙如门,形势险要。 宋 绍兴 时置 厓山寨 ,为扼守 南海 门户。 宋 末为抗 元 最后据点, 陆秀夫 负帝 昺 投海于此。 宋 文天祥 《〈祥兴〉诗序》:“ 厓山 乃海中之山,两山相对,延袤中一衣带水,山口如门。”参阅《太平寰宇记·新会县》、《广东通志·山川一》。词语解释:厓厓 拼音:yá yá
骨头突露的样子。形容消瘦。 元 乔吉 《两世姻缘》第四折:“恰便似一个印盒儿脱将来,因春瘦骨厓厓。”词语解释:厓海 拼音:yá hǎi
指 厓山 一带的海域。 宋 文天祥 《怀赵清逸》诗:“ 厓 海真何地,驱来坐战场。” 清 顾炎武 《路舍人家见东武四先历》:“侵寻各自拥,迫蹙限 厓 海。”词语解释:厓略 拼音:yá lüè
梗概;大略。 清 龚自珍 《六经正名答问四》:“《曾子》十八篇亡,厓略稍稍见,《大戴》又有功焉。”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六》:“或可或否之间,见仁见智,中人每二三焉,或见其厓略,不见其层折。” 鲁迅 《古籍序跋集·〈云谷杂记〉序》:“今此卷虽残闕而厓略故在,传之世间,当亦 越 人之责耶?”词语解释:厓谷 拼音:yá gǔ
(1).山谷。 姚燮 《谁家七岁儿》诗:“爷死弃厓谷,有娘非我娘,昨从丐人去,流落知何方!”
(2).犹鸿沟。比喻隔阂。 明 李东阳 《跋谢氏逸老堂诗卷后》:“然谋身无蹊径,与人无厓谷。”词语解释:厓眦 拼音:yá zì
睚眥。厓,通“ 睚 ”。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汉书·孔光传》:“所欲搏击,輒为草,以太后指风 光 令上之,厓眥莫不诛伤。”词语解释:厓门 拼音:yá mén
也写作“崖门”。在 广东省 新会县 南, 珠江三角洲 西南侧。为 潭江 和 西江 分支的出海口。 南宋 末年 宋 枢密副使 张世杰 以舟师碇海中,为 元 兵所败。 陆秀夫 负帝 昺 于 厓山 沉海。 清 顾炎武 《瞿公子玄錥将往桂林不得达而归赠之以诗》:“ 厓门 浪泊行人舸, 桂岭 云遮驛使关。”参见“ 厓山 ”。
词语解释:厓山 拼音:yá shān
山名。又名 厓门山 。在 广东 新会县 南大海中。与 汤瓶嘴 对峙如门,形势险要。 宋 绍兴 时置 厓山寨 ,为扼守 南海 门户。 宋 末为抗 元 最后据点, 陆秀夫 负帝 昺 投海于此。 宋 文天祥 《〈祥兴〉诗序》:“ 厓山 乃海中之山,两山相对,延袤中一衣带水,山口如门。”参阅《太平寰宇记·新会县》、《广东通志·山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