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共224,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末字词组
凌厉大厉踔厉阶厉淩厉炎厉厎厉阴厉
揭厉摩厉楚厉严厉妖厉磨厉发奋蹈厉责厉
风厉惕厉峭厉刻厉凶厉策厉发愤自厉冽厉
蹈厉雷厉温厉毒厉丑厉粗厉刚厉贞厉
凄厉幽厉霜厉诟厉猛厉加厉诀厉贻厉
扬厉淫厉自厉奔厉哀厉壮厉诫厉饬厉
方厉驱厉警厉狞厉淬厉坚厉切厉饰厉
清厉陵厉激厉横厉高厉鞶厉发扬踔厉亢厉
振厉矫厉瘴厉勉厉孤厉凝厉发扬蹈厉飉厉
厉厉奋厉深厉疵厉危厉凛厉腾厉风行雷厉

词语解释:凌厉  拼音:líng lì
(1).凌空高飞。 汉 班固 《览海赋》:“遵霓雾之掩荡,登云涂以凌厉;乘虚风而体景,超太清以增势。” 隋 卢思道 《孤鸿赋》:“摩赤霄以凌厉,乘丹气之威夷,遡商飆之嫋嫋,玩阳景之迟迟。” 唐 李白 《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诗:“双萍易飘转,独鹤思凌厉。明晨去 瀟湘 ,共謁 苍梧 帝。” 宋 苏泂 《雨中花·怀刘改之》词:“十载尊前,放歌起舞,人间酒户诗流。尽期君凌厉,羽翮高秋。”
(2).形容气势迅速猛烈。《明史·海瑞传》:“下令飇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
(3).雄健;锋利。 宋 叶适 《〈巽岩集〉序》:“自有文字以来,名世数十,大抵以笔势纵放,凌厉驰骋为极功。” 明 宋濂 《元故奉训大夫杨君墓志铭》:“其於诗,尤为名家,震盪凌厉,駸駸将逼盛 唐 。”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下:“ 朱子 五言,不必崭絶凌厉,而意趣风骨自见,知为德人之音。” 李瑛 《第五个春天》诗:“看,英雄的 高棉 儿女--迅猛,象爆炸的雷;凌厉,象万把钢刀。”
淩厲:
(1).凌空高飞;升腾直上。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鮋鰕踊悦於泥泞,赤螭凌厉乎高冥。” 唐 李德裕 《凤凰赋》:“畏采毛之摧落,不凌厉而奋飞。”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八:“尽期君凌厉,羽翮高秋,世事几如人意,儒冠还负身谋。”
(2).形容气势猛烈逼人。《三国志·魏志·贾翊传》“ 太祖 不从,军遂无利”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至于 赤壁 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 宋 朱淑真 《白菊》诗:“回旋秋色漙清露,凌厉西风紫嫩霜。” 明 宋濂 《诸子辩》:“﹝ 庄子 ﹞其学无所不窥,其文辞汪洋凌厉,若乘日月,骑风云,下上星辰而莫测其所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老苏〈谏论〉》:“文气凌厉,词意婉和。”
(3).犹严肃,严厉。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黄忠端公》:“吾乡 黄石斋 先生为千古伟人,初不知其生前如何风采,余曾得其《待漏图》画像,则恂恂道貌,靄然可亲,絶无一毫凌厉气概。”
(4).犹锋利。 清 端方 《请平满汉畛域密折》:“尔来时局迁移,战术大变,前此骑射火器,凌厉无前,今则芻狗弁髦,一无所用。”
词语解释:揭厉  拼音:jiē lì
谓高举而扬厉之。 唐 芮挺章 《〈国秀集〉序》:“及源流浸广,风云极致,虽发词遣句,未协风骚,而披林擷秀,揭厉良多。” 唐 杜甫 《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哀赠竟萧条,恩波延揭厉。” 杨伦 笺注:“延揭厉,言国恩之及,尚待高揭而扬厉之。”
涉渡。 汉 王充 《论衡·须颂》:“故夫广大,从横难数;极深,揭厉难测。” 唐 王维 《燕子龛禅师》诗:“跳波谁揭厉,絶壁免捫摸。”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七月初六日……踰坳,抵来所涉 安灵 西堰,则水势汹涌,洵非揭厉所及。” 清 钱谦益 《鹤林法师塔铭》:“读吾之铭,其亦思褰裳而揭厉也耶?”
词语解释:风厉  拼音:fēng lì
(1).风迅疾猛烈。 晋 张协 《七命》:“天凝地闭,风厉霜飞。”
(2).疾速。 汉 张衡 《南都赋》:“车雷震而风厉,马鹿超而龙驤。” 李善 注:“风厉,言疾也。”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腾山赴壑,风厉猋举。”
(3).犹暴虐,暴戾。《宋书·百官志下》:“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加罚,喜则任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官场现形记》第四七回:“﹝知府 卜琼名 ﹞平时做官极其风厉,在街上看见有不顺眼的人,抓过来就是一顿。” 郑观应 《盛世危言·吏治下》:“更有风厉之官不近人情,循良之吏反滋弊竇。”
(4).严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二回:“思量要怎样一个办法,方可挽回,意思要专折严参几个属员,貌为风厉,或可以息了这件事。”
(1).示意、怂恿。《后汉书·乐恢传》:“ 竇宪 因是风厉州郡迫胁, 恢 遂饮药死。”
(2).鼓励;劝勉。 宋 苏轼 《〈六一居士集〉叙》:“赖天子明圣,詔修取士法,风厉学者专治 孔氏 ,黜异端,然后风俗一变。” 明 李东阳 《与方石先生书》:“盖当习俗波荡之餘,必得清德重望,乃可廉贪而立懦,所以培植根柢,树揭幖帜,风厉天下,非分一署领一务者比。”《清史稿·礼志六》:“《祭法》,‘以死勤事则祀之’。於以崇德报功,风厉忠节。”
词语解释:蹈厉  拼音:dǎo lì
形容舞时动作的威武。后比喻奋发有为,意气昂扬。《礼记·乐记》:“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 孔颖达 疏:“初舞之时,手足发扬,蹈地而猛厉。”《史记·乐书》引此文, 张守节 正义:“蹈,顿足蹋地。厉,颜色勃然如战色也。” 宋 曾巩 《祭宋龙图文》:“蚤蹈厉於儒官,晚委蛇於从臣。” 邹韬奋 《抗战以来》二一:“不但整千整百的男青年奋发蹈厉地参加抗战工作,且有整千整百的女青年奋发蹈厉地走出家庭,奔赴前线,不让男同胞专美。”
词语解释:凄厉  拼音:qī lì
形容声音凄惨悲切。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帝因诵 庾仲初 诗曰:‘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声甚悽厉。” 清 陈维崧 《贺新郎·秋夜饮钱声宫寓》词:“听到鈿蝉悽厉处,更突如铁骑纤如髮。”
(1).谓寒风肆虐。 晋 陶潜 《咏贫士》之二:“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凄,一本作“ 凄 ”。 宋 苏轼 《初秋寄子由》诗:“西风忽凄厉,落叶穿户牖。”凄,一本作“ 凄 ”。
(2).形容声音凄惨尖厉。 陈毅 《红四军军次葛坳突围赴东固口占》:“军号声凄厉,春月似张弓。”
(1).形容寒风肆虐。 晋 陶潜 《咏贫士》之二:“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 宋 苏轼 《初秋寄子由》诗:“西风忽凄厉,落日穿户牖。” 清 金农 《晏岁山舍夜卧》诗:“峪中气凄厉,晏岁百端结。木陨山趾寒,泉枯溪腹泄。” 冰心 《樱花赞》:“他们喜欢樱花,就是因为它在凄厉的冬天之后,首先给人民带来了兴奋喜乐的春天的消息。”
(2).犹言凄凉肃穆。 唐 梁肃 《送元锡赴举序》:“自 三閭大夫 作《九歌》,於是有激楚之词,流於后世,其音清越,其气凄厉。” 宋 洪迈 《夷坚丙志·青城老泽》:“平时无人至其处, 关寿卿 与同志七八人,以春暮作意往游,未到二十里,日势薄晚,鸟鸣猿悲,境界凄厉。” 金 松岑 《文学上之美术观》:“翳彼乐府,风诗之遗,军歌激扬,庙乐典重,写哀凄厉,言情芬芳,足使丝篁叶奏,宫徵相和。”
(3).形容声音凄惨而尖锐刺耳。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司令的是用警笛;警笛一鸣,便是一排枪……那警笛声甚凄厉,但有几乎一定的节拍,足见司令者的从容!” 梁斌 《红旗谱》五六:“ 老夏 急促地说:‘快!敌人来了!’听得夸夸的声音,一阵马蹄声响过来。接着,墙外响起凄厉的军号声。” 峻青 《黑羊山下》三:“夜风,掠过山巅,松涛声呼呼地响着,猫头鹰凄厉的叫声,更增加了黑夜的恐怖。”
词语解释:扬厉  拼音:yáng lì
亦作“ 扬励 ”。
(1).犹言意气风发。语本《礼记·乐记》:“揔干而山立, 武王 之事也;发扬蹈厉, 太公 之事也。” 明 李东阳 《封孺人杨母墓志铭》:“教诸子必厉辞色,每食后令背诵所授书。曰:‘吾以隙时课汝,庶不妨本业,且动盪扬厉,不为食困。’” 孙犁 《秀露集·〈善闇室纪年〉序》:“总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跟在队伍的后面,还幸而没有落荒。虽然缺少扬厉的姿态,所迈的步子,现在听起来,还是坚定有力的。”
(2).发扬光大。 唐 韩愈 《潮州刺使谢上表》:“铺张对天之閎休,扬厉无前之伟绩。” 清 刘大櫆 《〈朱东发诗集〉序》:“夫诗之为用广矣,其达而在上者,登歌清庙,扬厉朝廷之盛德。”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是故颂以扬励休功,而美述盛德。”
词语解释:方厉  拼音:fāng lì
正直而严肃。《东观汉记·章帝纪》:“﹝ 章帝 ﹞宽裕广博,亲爱九族;矜严方厉,威而不猛。”
词语解释:清厉  拼音:qīng lì
(1).耿介有骨气。《后汉书·周荣传》:“﹝ 周兴 ﹞孝友之行,著於闺门;清厉之志,闻於州里。”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士衡 ﹞言多忼慨” 刘孝标 注引 晋 张隐 《文士传》:“ 机 清厉有风格,为乡党所惮。” 唐 司空图 《容成侯传》:“﹝ 容成侯 ﹞乃诫子孙易其服色,必以清厉自进。”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惩矫》:“ 雍正 间,学使某公,以清厉自矜。”
(2).凄清;凄厉。形容声音激切高昂。 汉 马融 《长笛赋》:“激朗清厉, 随 光 之介也。” 晋 成公绥 《啸赋》:“音要妙而流响,声激嚁而清厉。” 宋 范仲淹 《与唐处士书》:“一日请曰:‘琴何为是?’公曰:‘清厉而静,和润而远。’”
(3).凄清;凄厉。形容天气寒冷。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悲风清厉秋气寒,罗帷徐动经 秦 轩。”
词语解释:振厉  拼音:zhèn lì
(1).凌厉;迅猛。 三国 魏 阮籍 《东平赋》:“云电相干,长风振厉,萧条太原。”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岑顺》:“俄然鼓角四起,声愈振厉。”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七:“国势尊隆,兵威振厉。”
(2).亦作“ 振励 ”。奋勉;振作。 宋 陈亮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精择一人之沉鷙有谋,开豁无他者,委以 荆 襄 之任,宽其文法,听其废置,抚摩振厉,于三数年之间,则国家之势成矣。” 明 张居正 《请谕戒边臣疏》:“亦以见皇上临御之初,留心边事,盖鼓舞振励之一机也。” 清 吴敏树 《与朱伯韩书》:“是以区区思自振励,将尽披其愚陋而求简择焉。”《“五四”爱国运动资料·青岛潮附录一》:“ 蔡先生 文章道德,中外推崇,自长大学,全国学界,始有发皇振厉之气。”
词语解释:厉厉  拼音:lì lì
(1).形容憎恨。《荀子·王制》:“君臣上下之间者,彼将厉厉焉日日相离疾也,我今将顿顿焉日日相亲爱也。”
(2).寒风猛烈貌。 晋 陶潜 《岁暮和张常侍》诗:“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厉厉气遂严,纷纷飞鸟还。” 明 何景明 《秋风》诗:“秋风厉厉,中园有卉,不植松与檜,奈彼萧艾。”
词语解释:大厉  拼音:dà lì
(1).大恶,大祸害。《诗·大雅·瞻卬》:“孔填不寧,降此大厉。” 毛 传:“厉,恶也。”《国语·齐语》:“退问之其乡,以观其所能而无大厉。” 韦昭 注:“厉,恶也。”
(2).大鬼。《左传·成公十年》:“ 晋侯 梦大厉,被髮及地,搏膺而踊。” 杜预 注:“厉,鬼也。”
词语解释:摩厉  拼音:mó lì
切磋,磨炼。《国语·越语上》:“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元 安如山 《曹将军》诗:“正当摩厉间,一鼓拔勍敌。” 明 吾邱瑞 《运甓记·诸贤渡江》:“干将摩厉,把王家社稷澄清。” 清 姚鼐 《朱竹君先生传》:“是时皆年二十餘,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
词语解释:惕厉  拼音:tì lì
亦作“ 惕励 ”。 警惕谨慎;警惕激励。语出《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任贤惕厉,宵衣旰食,詎追三五之遐轨,庶绍祖宗之鸿绪。” 宋 王禹偁 《右卫将军秦公墓志铭》:“公谨俭惕厉,卒以无咎。”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游春》:“邇年以来,邦家多故,庙乏善策,外有强邻,正君子惕励之时。” 清 魏源 《〈简学斋诗集〉序》:“乃今读其诗,清深肃括之际,常有忧勤惕厉之思。”
词语解释:雷厉  拼音:léi lì
迅猛貌。《汉书·扬雄传上》:“猋泣雷厉,驞駍駖磕。”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却说》:“ 钱凤 ,你看我呵,叱风行雷厉霆迅击。”
词语解释:幽厉  拼音:yōu lì
周 代昏乱之君 幽王 与 厉王 的并称。《礼记·礼运》:“我观 周 道, 幽 厉 伤之。”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 幽 厉 昔崩乱, 桓 灵 今板荡。” 南朝 陈 徐陵 《与杨仆射书》:“凡自洪荒,终乎 幽 厉 ,如吾今日,寧有其人。”
词语解释:淫厉  拼音:yín lì
(1).祸害,灾害。《左传·昭公七年》:“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於人,以为淫厉。”《后汉书·襄楷传》:“淫厉疾疫,自此而起。” 唐 元稹 《告畬竹山神文》:“播布不殖,淫厉不息。” 清 吴敏树 《上曾侍郎书》:“盖时之方昌,虽一二小儒文墨之气,必不污杂淫厉。”
(2).暴戾,过于猛烈。《隋书·艺术传·万宝常》:“乐声淫厉而哀,天下不久相杀将尽。”
词语解释:驱厉  拼音:qū lì
见“ 驱癘 ”。
词语解释:驱疠  拼音:qū lì
亦作“ 驱厉 ”。 驱除疫病。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爆竹行》:“却拾焦头迭牀底,犹有餘威可驱癘。” 清 张云锦 《赛神行》:“薰风吹柳春已酣,家家卧病同 吴 蚕。市魁好事欲驱厉,神道设教威灵覃。”
词语解释:陵厉  拼音:líng lì
(1).超越,凌驾于……之上。《晋书·葛洪传》:“假令奋翅则能陵厉玄霄,骋足则能追风躡景。”《明史·熊廷弼传》:“其才既笼盖一时,其气又陵厉一世,揭辩纷纷,致攖众怒。”
(2).蜿蜒貌。 三国 魏 曹植 《九咏》:“冠北辰兮岌峩,带长虹兮陵厉。” 赵幼文 校注:“陵厉,蜿蜒之貌。”
(3).咄咄逼人貌。《南史·沉庆之传》:“每从游幸及校猎,据鞍陵厉,不异少壮。”《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圣历二年》:“ 頊 魁岸辩口, 懿宗 短小傴僂, 頊 视 懿宗 ,声气陵厉。”
(4).气势猛烈。 章炳麟 《夏口行》诗:“朔风忽陵厉,白露转为霜。”
词语解释:矫厉  拼音:jiǎo lì
(1).矫情厉色。假装严厉。《逸周书·官人》:“矫厉以为勇,内恐外夸,亟称其説,以诈临人。” 朱右曾 校释:“矫厉,矫情厉色也。”
(2).造作勉强。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3).勉力磨练。 三国 魏 阮籍 《达庄论》:“矫厉才智,竞逐纵横。”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荐杨诚斋》:“若朝廷之亦得如此三数辈,可以逆折奸萌,矫厉具臣,为益非浅。” 清 吴敏树 《与朱伯韩书》:“其才之与学,虽已薄陋,而其矫厉自直之气,差欲不后於古人。”
(4).高昂激越。《文选·成公绥〈啸赋〉》:“时幽散而将絶,中矫厉而慨慷。” 李善 注:“矫,举也。” 吕向 注:“厉,高也。”
词语解释:奋厉  拼音:fèn lì
(1).激励;振奋。《后汉书·第五伦传》:“有贼,輒奋厉其众,引彊持满以拒之。”《晋书·苟晞传》:“自奉明詔,三军奋厉,卷甲长驱,次于 仓垣 。” 宋 曾巩 《都官员外郎胥君墓志铭》:“君少孤,能自奋厉,力学问,工为文章。”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奋厉朝气,内量资望,外审时势。”
(2).激愤貌。《隋书·房陵王勇传》:“太子奉詔,乃作色奋厉,骨肉飞腾。”
词语解释:踔厉  拼音:chuō lì
雄健;奋发。 唐 皇甫湜 《〈顾况诗集〉序》:“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脇,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也。” 明 汤显祖 《与易楚衡书》:“海内知游,在贵郡者,英沉踔厉,意气皆足千秋。”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当其年少气鋭,从军 黔 楚 ,有江山戎马之助,故出手即沉雄踔厉,有 幽 并 之气。”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
词语解释:楚厉  拼音:chǔ lì
楚 地的游魂。指 战国 楚 屈原 的忠魂。 唐 李商隐 《楚宫》诗:“ 湘 波如泪色漻漻, 楚 厉迷魂逐恨遥。” 冯浩 笺注:“鬼无依则为厉。 楚 厉谓 屈大夫 。”
词语解释:峭厉  拼音:qiào lì
(1).陡峻。《论语·阳货》“古之矜也亷” 宋 朱熹 集注:“亷,谓稜角峭厉。”峭,一本作“ 陗 ”。 清 姚鼐 《观披雪瀑记》:“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我邑之奇也。”
(2).严刻;严肃。《太平御览》卷二一四引《三国志·吴志》:“ 暨艷 字 子休 ,为选曹尚书,性峭厉,好清议。”今本《三国志·吴志·张温传》作“狷厉”。 明 袁宗道 《贺邑邹太孺人节寿序》:“公为人宽厚深沉,无峭厉刻薄之气。”《明史·马汝骥传》:“ 汝驥 行己峭厉,然性故和易,人望归焉。”
(3).形容文笔奇特锋利。 明 宋濂 《〈林伯恭诗集〉序》:“躁易之人,其诗浮以靡;苛刻之人,其诗峭厉而不平。” 清 蒋湘南 《与田叔子论古文第二书》:“ 宋 代诸公,变峭厉而为平畅; 永叔 情致紆徐,故虚字多; 子瞻 才气廉悍,故间架阔。”
(4).料峭尖利。形容寒风或寒意。 朱自清 《别后》诗:“空空的房子,冷的开水,冷的被窝,峭厉的春寒呀,我怀中的人呢?” 沙汀 《替身》:“而正因为地段恰当平原山沟相接的峡口,春寒也就更峭厉了。”
词语解释:温厉  拼音:wēn lì
温和而严正。语本《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邢昺 疏:“言 孔子 体貌温和而能严正”。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柳宗元》:“ 退之 豪放奇险过之,而温厉靖深不及也。”
词语解释:霜厉  拼音:shuāng lì
明亮锋利。 晋 张协 《长铗铭》:“长鋏陆离,弭凶防违;素刃霜厉,溢景横飞。” 唐 王勃 《七夕赋》:“君王迺驭风殿而长怀,俯云臺而自矫。矜雅范而霜厉,穆冲衿而烟渺。”
词语解释:自厉  拼音:zì lì
慰勉警戒自己。《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彊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晋 潘岳 《藉田赋》:“靡谁督而常勤兮,莫之课而自厉。” 明 何景明 《寡妇赋》:“且训其长,雅志自厉。” 清 侯方域 《任源邃传》:“初, 元祥 为儒生,以文行自厉,而 源邃 负气狂放,不相类。”
词语解释:警厉  拼音:jǐng lì
见“ 警励 ”。
词语解释:警励  拼音:jǐng lì
亦作“ 警厉 ”。 告戒勉励。 唐 吴兢 《贞观政要·纳谏》:“臣伏度圣心,必不以为谋虑深长,可委以栋梁之任,将以其无所避忌,欲以警厉羣臣。”《旧唐书·张建封传》:“ 建封 又献诗一篇,以自警励。”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 潘良贵 ﹞晚年力量尤凝定。 秦檜 势正炎炎,冷处一角,笑傲泉石,作《三戒説》,深以在得之规,痛自警励。” 梁启超 《新民议·叙论》:“使国民知受病所在,以自警厉。”
词语解释:激厉  拼音:jī lì
(1).勉励;刺激使奋发。《后汉书·阴识传》:“帝敬重之,常指 识 以勑戒贵戚,激厉左右焉。” 宋 叶适 《胡崇礼墓志铭》:“启发颖鋭而守以凝固,激厉勇敢而行以和顺。” 清 李渔 《怜香伴·搜挟》:“当初虽是他不是,我也亏他激厉了一番,纔有今日。”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四:“风起潮涌的自由战激厉他们驱逐地主,打破封建遗毒的偶像。”
(2).激烈率直。《南史·范云传》:“性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形於造次,士或以此少之。”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及 桓 灵 之世,朝政淆乱,姦臣擅权,士风激厉,以敢为敢言相尚。” 叶圣陶 《城中》:“ 壎伯 似乎已经受了听众的暗示,以激厉的语气继续说。”
(3).激昂高亢。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益》:“往往鞍马间为文,横槊赋诗,故多抑扬激厉悲离之作, 高适 、 岑参 之流也。”
词语解释:瘴厉  拼音:zhàng lì
见“ 瘴癘 ”。
词语解释:瘴疠  拼音:zhàng lì
亦作“ 瘴厉 ”。
(1).感受瘴气而生的疾病。亦泛指恶性疟疾等病。《北史·柳述传》:“ 述 在 龙川 数年,復徙 寧越 ,遇瘴癘死。”《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未几,瘴癘疾作,帝命尚医诊视,遣近臣临议用药。” 清 钱谦益 《继妻江氏》:“哀矣流人……六年瘴癘,初何意于生还。” 苏曼殊 《绛纱记》:“相传山神下降,祭之终年可免瘴癘。”
(2).指瘴气。 唐 杜甫 《闷》诗:“瘴癘浮三 蜀 ,风云暗百蛮。”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二折:“他到任月餘,躭着疾病,多应是少年的人,不禁瘴厉侵染之故。” 明 徐渭 《梅赋》:“风颷撼之而不动,瘴癘攻之而罔颠。” 吴组缃 《一千八百担》:“久旱的泥土上从垃圾堆里、野草丛里发出一种令人窒息的闷热的瘴疠气味,不住地向 柏堂 的鼻子管里吹扑。”
词语解释:深厉  拼音:shēn lì
深自勉励。《清史稿·张煌言传》:“故每毡雪自甘,胆薪深厉,而卒以成事。”《张苍水集·复郎廷佐书》作“弥厉”。
词语解释:阶厉  拼音:jiē lì
(1).祸害的开端,导致祸害。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监·东厂印》:“然其时貂璫未炽,安得有如许雄峻之称。此必 王振 用事时另铸,以张角距,迨后 直 ( 汪直 )之西厂, 瑾 ( 刘瑾 )之内行厂。阶厉于此矣。” 清 高其倬 《古北口》诗:“齷齪何足论,阶厉病前哲。”
(2).指导致祸害的人。 钱基博 《辛亥南北议和别纪》:“若连兵不解,作鷸蚌之持,而列强收渔人之利;吾恐四万万神明之胄,将为奴为隶,万刦不復矣!异日追原祸始,谁为阶厉?”参见“ 厉阶 ”。
词语解释:厉阶  拼音:lì jiē
祸端。《诗·大雅·桑柔》:“谁生厉阶,至今为梗。” 毛 传:“厉,恶。”《诗·大雅·瞻卬》:“妇有长舌,维厉之阶。” 郑玄 笺:“阶,所由上下也。”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从微至著,遂成厉阶。”《明史·郑履淳传》:“閽寺潜为厉阶,善类渐以短气。” 梁启超 《新民议·禁早婚议》:“纵一时之情慾,即为后日堕落苦海之厉阶。”
词语解释:严厉  拼音:yán lì
严肃厉害,不宽容。《后汉书·应奉传》:“﹝ 奉 ﹞纠举姦违,不避豪戚,以严厉为名。”《梁书·萧景传》:“ 崇之 以干能显,为政尚严厉,官至冠军将军、 东阳 太守。”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七:“ 海刚峯 严厉孤介,而诗却清和。” 沉从文 《萧萧》:“她脾气坏了一点,这坏处只有丈夫知道,因为她对丈夫似乎严厉苛刻了好些。”
词语解释:刻厉  拼音:kè lì
(1).严酷;苛刻严厉。 宋 俞文豹 《吹剑录外集》:“霜焉雪焉,劲烈刻厉,翦击其枝叶,剥伤其肤理。” 明 方孝孺 《题周氏文后》:“宽裕有容者,誉人多过其实;刻厉疾恶者,取人多丧其真。”
(2).谓书法或文辞峭拔。 宋 苏轼 《书唐氏六家书后》:“ 率更 貌寒寝,敏悟絶人。今观其书,劲峻刻厉,正称其貌耳。”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三一:“品性温和的作家即使在震怒的时候也写不出十分刻厉的文章。”
(3).刻苦自励。《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三年》:“ 尔朱世隆 之初为僕射也。畏 尔朱荣 之威严,深自刻厉,留心几案,应接宾客,有开敏之名。”《明史·孙汝敬传》:“自此刻厉为学,纍迁侍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 王 归,弥自刻厉。”
词语解释:毒厉  拼音:dú lì
恶疮。 宋 苏舜钦 《城南感怀呈永叔》诗:“昔云能驱风,充腹理不疑。今乃有毒厉,肠胃生疮痍。”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麻》:“胡麻数龠充肠,移时不馁……其为油也,髮得之而泽,腹得之而膏,腥膻得之而芳,毒厉得之而解。”
词语解释:诟厉  拼音:gòu lì
犹诟病。《庄子·人间世》:“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詬厉也。” 明 归有光 《与沉敬甫书》之十一:“来文无可改,但勿示人,恐为不知者詬厉,且大洩其天机也。” 黄远庸 《大小零星杂记》:“詬厉巖廊之上,咀呪庙堂之间。”
词语解释:奔厉  拼音:bēn lì
恶鬼。 唐 李贺 《汉唐姬饮酒歌》:“强梟噬母心,犇厉索人魄。” 王琦 注:“犇厉,恶鬼。”
词语解释:狞厉  拼音:níng lì
犹言凶恶可怕。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撒但 为状,復至狞厉。” 茅盾 《子夜》七:“他的狞厉的眼睛上面两道浓眉毛簌簌地在动。”
词语解释:横厉  拼音:héng lì
(1).亦作“ 横濿 ”。横越;横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互折窈窕以右转兮,横厉 飞泉 以正东。” 张守节 正义:“厉,渡也。 张 曰:‘ 飞泉 ,谷也,在 崑崙山 西南。’” 汉 刘向 《九叹·离世》:“櫂舟杬以横濿兮,济 湘 流而南极。” 汉 蔡邕 《述行赋》:“操方舟而泝湍流兮,浮清波以横厉。”
(2).纵横凌厉。形容气势盛猛。《汉书·杜钦传》:“ 方进 终不举白,专作威福,阿党所厚,排挤英俊,託公报私,横厉无所畏忌,欲以熏轑天下。天下莫不望风而靡。” 颜师古 注:“纵横陵厉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阳给事诔》:“鸣驥横厉,霜鏑高翬。”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六》:“时罡风横厉,欲捲人掷向空中。” 清 徐增 《而庵诗话》:“今之学诗者,病在横厉,横厉则干戈日起。”
词语解释:勉厉  拼音:miǎn lì
(1).劝勉鼓励。《汉书·循吏传序》:“二千石有治理效,輒以璽书勉厉,增秩赐金。” 宋 陈亮 《国子策》:“ 吕汲公 号为杰然有识之士,不知举先王教养国子之法,而欲於阶官加‘左’、‘右’二字以勉厉之。”
(2).努力。 汉 王充 《论衡·本性》:“长大之后,禁情割欲,勉厉为善矣。”
词语解释:疵厉  拼音:cī lì
见“ 疵癘 ”。
词语解释:疵疠  拼音:cī lì
亦作“ 疵厉 ”。
(1).灾害疫病;灾变。《庄子·逍遥游》:“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成玄英 疏:“疵癘,疾病也。” 陆德明 释文:“‘癘’音厉, 李 音赖,恶病也。本或作‘厉’。” 晋 《〈春秋穀梁传〉序》:“川岳为之崩竭,鬼神为之疵厉。” 杨士勋 疏:“厉音例,又作癘。” 陆德明 释文:“疵厉,谓灾变也。” 唐 元稹 《祈雨九龙神文》:“凡天降疵厉,必因於人。” 宋 曾巩 《诸寺观谢雪文》:“人无疵癘之患,物有丰成之祥。” 清 姚鼐 《〈医方捷诀〉序》:“夫医虽小道,然其本出於圣帝所为……其极至於使人无疵癘夭札之伤。”
(2).比喻邪恶。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书》:“向令战胜 日本 ,於 中国 全局初无裨益,转恐因以骄贪,而人心之疵癘永远於深痛。”
词语解释:淩厉
1.凌空高飞;升腾直上。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鮋鰕踊悦於泥泞,赤螭凌厉乎高冥。” 唐 李德裕 《凤凰赋》:“畏采毛之摧落,不凌厉而奋飞。”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八:“尽期君凌厉,羽翮高秋,世事几如人意,儒冠还负身谋。”
2.形容气势猛烈逼人。《三国志·魏志·贾翊传》“ 太祖 不从,军遂无利”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至于 赤壁 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 宋 朱淑真 《白菊》诗:“回旋秋色漙清露,凌厉西风紫嫩霜。” 明 宋濂 《诸子辩》:“﹝ 庄子 ﹞其学无所不窥,其文辞汪洋凌厉,若乘日月,骑风云,下上星辰而莫测其所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老苏〈谏论〉》:“文气凌厉,词意婉和。”
3.犹严肃,严厉。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黄忠端公》:“吾乡 黄石斋 先生为千古伟人,初不知其生前如何风采,余曾得其《待漏图》画像,则恂恂道貌,靄然可亲,絶无一毫凌厉气概。”
4.犹锋利。 清 端方 《请平满汉畛域密折》:“尔来时局迁移,战术大变,前此骑射火器,凌厉无前,今则芻狗弁髦,一无所用。”
词语解释:妖厉  拼音:yāo lì
(1).谓怪异凶险之类的现象。《吕氏春秋·察贤》:“雪霜雨露时,则万物育矣,人民修矣,疾病妖厉去矣。” 高诱 注:“妖,怪;厉,恶。”
(2).鬼怪。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四:“ 季 正色责之曰:‘汝为何等妖厉,顾敢然!不亟去,吾将请集道流,绳汝以法。’”
词语解释:凶厉  拼音:xiōng lì
凶恶暴虐。 元 周权 《九日偕友登东岩定香寺》诗:“在昔 乾符 间,緑林肆凶厉。”
词语解释:丑厉  拼音:chǒu lì
犹丑类。丑恶之人。《诗·大雅·民劳》:“无纵诡随,以谨丑厉。”
词语解释:猛厉  拼音:měng lì
(1).严厉刚烈。《荀子·王制》:“凡听:威严猛厉而不好假道人,则下畏恐而不亲,周闭而不竭。” 杨倞 注:“厉,刚列也。”《晋书·列女传·王广女》:“辞气猛厉,言终乃自杀。”
(2).犹严酷,严厉。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彭晋叟》:“ 胡颖 为 浙西 宪政,尚猛厉,物情不安。” 康有为 《法国革命史论》:“ 段敦 猛厉,年三十为政社总理。”
(3).犹猛烈。气势盛,力量大。《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五年七月初三日》:“西风猛厉,终日不已。” 李大钊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一八五○年顷, 英国 产业有猛厉无比的发展,有濒于产业危机的征象。” 邹韬奋 《萍踪寄语》三:“据说侨胞现在所受的经济打击,重要的有两件事:一件是受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还有一件是 日本 的积极猛厉的南侵。”
词语解释:哀厉  拼音:āi lì
犹凄厉。形容声音凄凉而尖锐。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叶圣陶 《未厌集·夜》:“忿恨的火差不多燃烧着她全身……语声转成哀厉而响亮。”
词语解释:淬厉  拼音:cuì lì
见“ 淬礪 ”。
词语解释:淬砺  拼音:cuì lì
(1).淬火磨砺。 北齐 刘昼 《新论·崇学》:“ 越 劒性利,非淬礪而不銛。” 唐 元稹 《箭镞》诗:“箭鏃本求利,淬礪良甚难。” 元 杨梓 《豫让吞炭》第三折:“今淬礪得一匕首,暗暗藏在身边。”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七:“廉鍔非关上帝才,百年淬厉电光开。” 郭沫若 《满江红·赞雷锋》词:“劈断 崑崙 ,有宝剑锋芒淬厉。”
(2).激励;磨炼。 唐 元稹 《授田布魏博节度使制》:“尔其淬礪勇夫,敬恭义士。” 宋 苏轼 《策略四》:“是以人人各尽其材。虽不肖者,亦自淬厉,而不至於怠废。” 明 刘基 《书善最堂卷后》:“盘之铭几杖之书,朝夕警省淬厉以成其德,非衒外以为观也。” 清 黄景仁 《古柏行》:“岂因冰霜始淬厉,不待雷雨方精神。”
(3).犹锋利。 夏衍 《追念秋白同志》:“从仪表,从谈吐,乃至从他日常生活来看, 秋白 同志是一个典型的‘书生’……但是,当接触到工作,接触到理论斗争,他就一变而为一个淬厉无前的勇猛的斗士。”
词语解释:高厉  拼音:gāo lì
(1).上升;高高腾起。《楚辞·远游》:“路曼曼其修远兮,徐弭节而高厉。” 汉 刘向 《九叹·离世》:“情慌忽以忘归兮,神浮游以高厉。” 汉 张衡 《思玄赋》:“踰痝鸿於宕冥兮,贯倒景而高厉。”
(2).崇高;高超。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释争》:“然好胜之人,犹谓不然,以在前为速鋭,以处后为留滞,以下众为卑屈,以躡等为异杰,以让敌为迴辱,以陵上为高厉。” 清 龙启瑞 《何雨人家传》:“﹝ 何霖 ﹞入学为廪膳生,抗志高厉,不屑屑治章句为举子业。” 林纾 《译孝女耐儿传序》:“其间有高厉者,清虚者,緜婉者,雄伟者,悲梗者,淫冶者;要皆归本於性情之正,彰癉之严,此万世之公理,中外不能僭越。”
(3).高蹈,高隐。 晋 潘岳 《秋兴赋》:“且敛衽以归来兮,忽投紱以高厉。”
词语解释:孤厉  拼音:gū lì
谓独特高超。 唐 李华 《三贤论》:“﹝ 萧颖士 ﹞超蹈孤厉,不可谓不知言也。”
词语解释:危厉  拼音:wēi lì
谓惊惧不安。《易·遯》“係遯,有疾厉” 三国 魏 王弼 注:“繫於所在,不能远害,亦已惫矣,宜其屈辱而危厉也。” 唐 柳宗元 《对贺者》:“夫为天子尚书郎,谋无所陈,而羣比以为名,蒙耻遇僇,以待不测之诛。苟人尔,有不汗栗危厉偲偲然哉?” 宋 王禹偁 《并诰》:“祗慄危厉,若济巨海,而弗庸舟,惟其溺。”
词语解释:炎厉  拼音:yán lì
指南方炎热瘴疠之地。 唐 张说 《赠陈州刺史义阳王神道碑》:“季子 豫州 刺史 行休 ,髫齔羈孤,託身炎厉。” 唐 杜甫 《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放逐早联翩,低垂困炎厉。”
词语解释:磨厉  拼音:mó lì
见“ 磨礪 ”。
词语解释:磨砺  拼音:mó lì
(1).在磨刀石上磨擦。《书·费誓》“礪乃锋刃” 孔 传:“磨礪锋刃。” 汉 王充 《论衡·率性》:“消鍊五石,铸以为器,磨礪生光。” 唐 韩愈 《南溪始泛》诗之一:“石麤肆磨礪,波恶厌牵挽。” 鲁迅 《野草·失掉的好地狱》:“添薪加火,磨砺刀山,使地狱全体改观,一洗先前颓废的气象。”
(2).亦作“ 磨厉 ”、“ 磨励 ”。磨练。 汉 王充 《论衡·率性》:“世称 子路 无恒之庸人…… 孔子 引而教之,渐渍磨礪,闔导牖进。”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业。” 宋 叶适 《蕲州到任谢表》:“磨厉钝顽,收其敏达之効。” 明 归有光 《浙省策问对》:“ 舒燐 刻苦磨励,改过迁善。” 清 曾国藩 《台州墓表》:“穷年磨厉,期于有成。”
(3).比喻作好准备,以便反击或及时一试。 宋 苏轼 《大雪论差役不便札子》:“臣闻差役之法,天下以为未便,独臺諫官数人者主其议,以为不可改,磨礪四顾,以待言者,故人畏之而不敢发耳。” 清 曹寅 《送亮生江阴补试》诗之二:“不信日华迷五色,老拳磨礪自当场。”
词语解释:策厉  拼音:cè lì
督促勉励。《后汉书·第五伦传》:“素性駑怯,位尊爵重,拘迫大义,思自策厉,虽遭百死,不敢择地,又况亲遇危言之世哉!” 宋 苏轼 《上监司谢礼上启》:“勉知策厉之勤,少答吹扬之赐。” 明 宋濂 《无尽灯禅师行业碑铭》:“禪师一鉢自将,策厉学徒於寂寞之滨。” 清 刘大櫆 《王载扬诗序》:“ 王 君 载扬 不屑为科举之学,一意肆力於歌诗,而性又疏放,不能深自策厉,以趋于仕进之途。”
词语解释:粗厉  拼音:cū lì
(1).形容乐音高急而壮猛。《礼记·乐记》:“粗厉、猛起、奋末、广賁之音作,而民刚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木铎》:“粗厉之音,形为乱象。” 刘师培 《文说》:“故黄沙白草,发为粗厉之音;海水天风,恍睹寂寥之境。”
(2).形容说话声音粗大而尖厉。 茅盾 《追求》五:“ 朱女士 的本来略带哑涩的嗓音,此时简直成为极难听的粗厉的沙声了。” 许地山 《危巢坠简·归途》:“这个念头一起来,使她不由回头追上前去,用粗厉的声音喝着:‘大姑娘,站住!你那件衣服借我使使罢。’”
词语解释:加厉  拼音:jiā lì
犹加重。 章炳麟 《辨诗》:“夫 孙 许 高言 庄 氏,杂以三世之辞,犹云《风》《骚》体尽,况乎辞无友纪,弥以加厉者哉?” 王西彦 《静水里的鱼》:“谁知道接着却爆发了内战,身受的痛苦不仅延长,而且加厉了。”
词语解释:壮厉  拼音:zhuàng lì
(1).刚直毅烈。《隶释·汉荆州刺史度尚碑》:“仁隆春煖,义高秋云;行絜冰霜,忼慨壮厉。”《三国志·吴志·张昭传》:“ 昭 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於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
(2).强劲猛烈。 冰心 《寄小读者》二十:“壮厉的海风,蓬蓬地吹来,带着腥咸的气味。”
词语解释:坚厉  拼音:jiān lì
(1).坚固锐利;使坚固锐利。 汉 袁康 《越绝书·内经九术》:“坚厉甲兵,以承其弊。”
(2).亦作“ 坚励 ”。犹坚贞。《再生缘》第十八回:“若是伊,岁寒松柏真坚励,下官还要奏明君。”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学校者使人知识精明,道行坚厉。”
词语解释:鞶厉  拼音:pán lì
束腰的革带及其下垂部分。后亦泛指束腰的大带。语本《左传·桓公二年》:“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杜预 注:“鞶,绅带也;一名大带。厉,大带之垂者。” 汉 张衡 《东京赋》:“火龙黼黻,藻繂鞶厉。” 晋 陆机 《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诗:“轻剑拂鞶厉,长缨丽且鲜。”一说鞶为小囊,裂帛为之饰。厉、裂,古通,义同。参见“ 鞶裂 ”。
词语解释:鞶裂  拼音:pán liè
鞶囊的边饰。《礼记·内则》“男鞶革,女鞶丝” 汉 郑玄 注:“鞶,小囊……有饰缘之,则是鞶裂与?” 孔颖达 疏:“言男女鞶囊之外,更有繒帛之物饰而缘之,则是《春秋·桓二年》所称鞶裂者与……按传作鞶厉。 郑 此注云:鞶裂、厉裂义同也,祇谓鞶囊裂帛为之饰。”
词语解释:凝厉  拼音:níng lì
(1).冷冻寒凉。 南朝 梁 任昉 《答陆倕感知己赋》:“匹耸峙於东岳,比凝厉於秋霜。”
(2).庄重严厉。《南史·蔡撙传》:“性甚凝厉,善自居适。”
词语解释:凛厉  拼音:lǐn lì
犹凛冽。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一:“寒日惨无光,朔风何凛厉。”
词语解释:厎厉  拼音:dǐ lì
磨砺。《汉书·萧望之传》:“愿竭区区,厎厉锋鍔,奉万分之一。”《新唐书·奚陟传》:“ 陟 少自厎厉,著名节。”
词语解释:发奋蹈厉  拼音:fā fèn dǎo lì
同“ 发扬蹈厉 ”。 邹韬奋 《萍踪寄语》一一七:“﹝ 苏联 的影片﹞总以为社会大众谋幸福为第一义;发奋蹈厉,艰苦备尝,为的是这件事。”
词语解释:发愤自厉  拼音:fā fèn zì lì
下定决心磨炼自己。 章炳麟 《与刘揆一书》:“夫处阴极玄黄之世,材者宜发愤自厉,復我邦族。”
词语解释:刚厉  拼音:gāng lì
(1).威猛暴厉。 汉 刘向 《说苑·修文》:“ 紂 以天子好慢淫荒,刚厉暴贼,而卒以灭。”
(2).刚正严厉。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八观》:“刚者不厉,无以济其刚;既悦其刚,不可非其厉。厉者,刚之徵也。”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一:“ 元祐 初, 司马光 封 温国公 ,议者以其刚厉,宜济之以温。”
词语解释:诀厉  拼音:jué lì
谓声音清泠而高扬。
词语解释:诫厉  拼音:jiè lì
见“ 诫励 ”。
词语解释:诫励  拼音:jiè lì
亦作“ 诫厉 ”。 告诫勉励。《晋书·后妃传上·武悼杨皇后》:“后又数诫厉妃,妃不知后之助己,因以致恨。”《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下》:“在京盐麴税官、两官巡即许中谢,新除令、録并中谢,次日门辞,兼有口敕诫励。”《明史·外国传一·朝鲜》:“帝曰:‘曾留将士教习,成法具在,无容再遣。’因命其使臣齎敕诫励。”
词语解释:切厉  拼音:qiē lì
亦作“ 切励 ”。 切磋砥砺。 宋 司马光 《贤良策问》:“至治之世,耕者让畔,渔者让泽。今国家修明礼仪以切励天下久矣。” 清 吴敏树 《业师两先生传》:“而先兄实攻苦制艺,与先生相切厉。” 章炳麟 《革命道德说》:“録其三事,以与同志相切厉。”
亦作“ 切励 ”。 严厉。《后汉书·窦武传》:“ 武 每数切厉相戒,犹不觉悟,乃上书求退 绍 位。”《晋书·陶侃传》:“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訶辱,还其所馈。”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王恭 始与 王建武 甚有情,后遇 袁悦 之间,遂致疑隟” 刘孝标 注引《晋安帝纪》:“ 悦 每欲间 恭 ,乃於 王 坐责让 恭 曰:‘卿何妄生同异,疑误朝野?’其言切厉。”
词语解释:发扬踔厉  拼音:fā yáng chuō lì
见“ 发扬蹈厉 ”。
词语解释:发扬蹈厉  拼音:fā yáng dǎo lì
亦作“ 发扬蹈励 ”。亦作“ 发扬踔厉 ”。 本指舞蹈时动作的威武。《礼记·乐记》:“发扬蹈厉, 大(太)公 之志也。” 孔颖达 疏:“言武乐之舞,发扬蹈厉象 大公 威武鹰扬之志也。”《史记·乐书》:“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 张守节 正义:“发,初也。扬,举袂也。蹈,顿足蹋地。厉,颜色勃然如战色也。”《隋书·音乐志下》:“发扬蹈厉,威而不残也。”后用以形容精神奋发,意气昂扬。 明 唐顺之 《寄赵浚谷》:“ 伊尹 将则将,相则相,浑然无跡可言;至若 老吕 ,以鹰扬称,以发扬蹈励称,未免露出将才气象,此 老吕 不及 老伊 处也。” 清 黄遵宪 《西乡星歌》:“人不能容此嶔崎磊落之身,天尚与之发扬蹈厉之精神。”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
词语解释:发扬蹈厉  拼音:fā yáng dǎo lì
亦作“ 发扬蹈励 ”。亦作“ 发扬踔厉 ”。 本指舞蹈时动作的威武。《礼记·乐记》:“发扬蹈厉, 大(太)公 之志也。” 孔颖达 疏:“言武乐之舞,发扬蹈厉象 大公 威武鹰扬之志也。”《史记·乐书》:“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 张守节 正义:“发,初也。扬,举袂也。蹈,顿足蹋地。厉,颜色勃然如战色也。”《隋书·音乐志下》:“发扬蹈厉,威而不残也。”后用以形容精神奋发,意气昂扬。 明 唐顺之 《寄赵浚谷》:“ 伊尹 将则将,相则相,浑然无跡可言;至若 老吕 ,以鹰扬称,以发扬蹈励称,未免露出将才气象,此 老吕 不及 老伊 处也。” 清 黄遵宪 《西乡星歌》:“人不能容此嶔崎磊落之身,天尚与之发扬蹈厉之精神。”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
词语解释:腾厉  拼音:téng lì
升腾奋起。 三国 魏 嵇康 《明胆论》:“ 延年 处议,明所见也。壮气腾厉,勇之决也。”
词语解释:阴厉  拼音:yīn lì
阴沉严厉。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三章:“‘ 阿兴 ,你那把猪刀呢?’ 大肉瘤 长工在后边紧紧地拉着绳子,阴厉地低声地问。”
词语解释:责厉  拼音:zé lì
见“ 责励 ”。
词语解释:责励  拼音:zé lì
督责和策励。《梁书·王僧辩传》:“及 僧辩 免出,夫人深相责励,辞色俱儼。”《南史·王僧辩传》作“责厉”。
词语解释:冽厉  拼音:liè lì
寒冷而猛烈。 明 归有光 《壬戌纪行》上:“初二日,移舟 杨柳青 ,陆行至 韩家村 ,渡 滹沱河 ,风极冽厉,有河冰,待久之乃渡。”
词语解释:贞厉  拼音:zhēn lì
谓守持正道,惕厉戒惧,不失常节。《易·讼》:“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 孔颖达 疏:“贞,正也;厉,危也。居争讼之时,处两刚之间,故须贞正自危厉,故曰贞厉。”《晋书·陆纳传》:“少有清操,贞厉絶俗。” 唐 权德舆 《唐故义武军节度使贞武张公遗爱碑铭》序:“而公亦静深以制动,贞厉以伐谋。”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朱白泉狱中上百朱二公书》:“ 额 远览先圣知命之教,中考昔贤处变之方,近验己身经歷之跡,反求本身贞厉之故,区区寸心,伏乞採察。”
词语解释:贻厉  拼音:yí lì
谓遗留虐政。 清 全祖望 《十二雷茶灶赋》:“幸 徐公 兮惠民,罢榷租兮世祀,胡降臣兮固宠,开贡使兮貽厉。”
词语解释:饬厉  拼音:chì lì
(1).告诫勉励。《汉书·循吏传·文翁》:“见 蜀 地辟陋有蛮夷风, 文翁 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 张叔 等十餘人,亲自飭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
(2).见“ 飭励 ”。
词语解释:饬励  拼音:chì lì
(1).亦作“ 飭厉 ”。谓使思想言行合礼制规范。 宋 曾巩 《徐复传》:“为人倜儻有大志,内自飭励,不求当世之誉。” 王闿运 《李仁元传》:“ 李仁元 之父 李子墀 、母 陈氏 、妻 金氏 勇义蹈礼,晈焉飭厉。”
(2).犹激励。 郭沫若 《归去来·前线归来》:“自己所愁着的身体,为兴奋、惭恧、感激种种精神上的活动所饬励、鞭挞、鼓舞,却反而振作起来了。”
词语解释:饰厉  拼音:shì lì
修饰整理。《世说新语·容止》“风姿特秀” 刘孝标 注引《嵇康别传》:“ 康 ( 嵇康 )长七尺八寸,伟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饰厉,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词语解释:亢厉  拼音:kàng lì
(1).奋扬。 三国 魏 曹丕 《报吴王孙权书》:“将军其亢厉威武,勉蹈奇功,以称吾意。”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肥遗蛇》:“肥遗为物,与灾合契。鼓翼 阳山 ,以表亢厉。 桑林 既祷,倏忽潜逝。”
(2).严厉。《清史稿·王杲传》:“守备 贾汝翼 初上,为亢厉,抑诸酋长立阶下,诸酋长争非故事,尽阶进一等。”
(3).激烈;激扬。《资治通鉴·晋惠帝永熙元年》:“自古以直致祸者,当由矫枉过正,或不忠篤,欲以亢厉为声,故致忿耳。”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丁野鹤诗》:“ 野鹤 晚游京师,与 王文安 诸公倡和,其诗亢厉。” 清 龚自珍 《〈鸿雪因缘因记〉序》:“百有六十图,虽亦谈人伦之乐事,侈门内之祥和,簪笔以入,承軺以出,无亢厉之言,有迴翔之态。”
(4).旱灾。
词语解释:飉厉  拼音:liáo lì
形容声音清越。
词语解释:风行雷厉
形容气势的迅疾猛烈。后多比喻执行政事法令等的迅速严格。 明 许自昌 《水浒记·纵骑》:“官差紧者,为黄巾鉤党严者,风行雷厉莫停者,怕鼠窜掉头者, 东溪 望望忙行边。” 郑观应 《盛世危言·禁烟上》:“倘再届期不改,立发边远充军,以儆效尤而除积弊。风行雷厉,孰復甘蹈刑章哉?” 茅盾 《路》:“戒严令风行雷厉。不准集会,也不准罢课。”
共224,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