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厉鬼 拼音:lì guǐ
恶鬼。《左传·昭公七年》:“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厉鬼也?” 唐 韩愈 《柳州罗池庙碑》:“福我兮寿我,驱厉鬼兮山之左。” 明 王世贞 《鸣凤记·灯前修本》:“想是我忠魂游荡,到死时也做个厉鬼颠狂。” 老舍 《四世同堂》第二部六三:“大家一追想他的温柔老实,就只能想起他的慈祥的面容,而想象不到他可能的变为厉鬼。”词语解释:厉阶 拼音:lì jiē
祸端。《诗·大雅·桑柔》:“谁生厉阶,至今为梗。” 毛 传:“厉,恶。”《诗·大雅·瞻卬》:“妇有长舌,维厉之阶。” 郑玄 笺:“阶,所由上下也。”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从微至著,遂成厉阶。”《明史·郑履淳传》:“閽寺潜为厉阶,善类渐以短气。” 梁启超 《新民议·禁早婚议》:“纵一时之情慾,即为后日堕落苦海之厉阶。”词语解释:厉气 拼音:lì qì
(1).鼓励斗志。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延气》:“临境近敌,务在厉气。”
(2).邪恶之气;瘟疫之气。 汉 王充 《论衡·偶会》:“故厉气所中,必加命短之人。” 宋 苏舜钦 《吴越大旱》诗:“炎暑发厉气,死者道路积。” 清 赵翼 《愍忠寺石坛相传唐太宗征高丽回瘗战骨处》诗:“枯骸滋法雨,厉气散朝暾。”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二:“这样贸贸然大规模地发掘,也不看看风水,卜个吉凶,如果因此而凝成一股厉气,知道钟在谁的身上!”
(3).严厉的神色。 明 宋濂 《元故秘书少监揭君墓碑》:“﹝ 揭汯 ﹞接人和而有礼,寡言峻行,未尝有矜大之色,虽家人不见其疾言厉气。”词语解释:厉揭 拼音:lì jiē
(1).涉水。连衣涉水叫厉,提起衣服涉水叫揭。语出《诗·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毛 传:“以衣涉水为厉,谓由带以上也。揭,褰衣也。” 宋 文天祥 《献州道中》诗:“躋攀上崖蹬,厉揭涉瀟瀨。” 清 曹寅 《秋饮》诗:“一勺波澜生,深浅各厉揭。” 清 赵翼 《题王摩诘渡水罗汉图》诗:“丹青真贋那得知,厉揭神情独可按。”
(2).指所受影响深浅不同。 汉 扬雄 《剧秦美新》:“侯卫厉揭,要荒濯沐。”词语解释:厉厉 拼音:lì lì
(1).形容憎恨。《荀子·王制》:“君臣上下之间者,彼将厉厉焉日日相离疾也,我今将顿顿焉日日相亲爱也。”
(2).寒风猛烈貌。 晋 陶潜 《岁暮和张常侍》诗:“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厉厉气遂严,纷纷飞鸟还。” 明 何景明 《秋风》诗:“秋风厉厉,中园有卉,不植松与檜,奈彼萧艾。”词语解释:厉声 拼音:lì shēng
严厉的声音;高声。《后汉书·王允传》:“ 允 厉声曰:‘吾为人臣,获罪於君,当伏大辟以谢天下,岂有乳药求死乎!’”《太平广记》卷四九○引 唐 王洙 《东阳夜怪录》:“﹝ 成自虚 ﹞注目略无所覩,但觉风雪透窗,臊秽扑鼻,唯窣颯如有动者,而厉声呼问,絶无由答。”《西游记》第五一回:“他两个在那洞门前厮打,只见高峰头,喜得个 李天王 厉声喝采。”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车身簸荡,厉声作响。”词语解释:厉风 拼音:lì fēng
(1).大风;烈风。《庄子·齐物论》:“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成玄英 疏:“厉,大也,烈也。” 唐 慧皎 《高僧传·犍陀勒》:“ 勒 令执袈裟角,唯闻厉风之响,不復觉倦,须臾至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禨祥·郊坛大风》:“次晨厉风震荡,从官辟易,至不能成礼而罢。”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故其平生,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与荡涤。”
(2).指西北风。《吕氏春秋·有始》:“西北曰厉风。”
(3).喻以高尚的行为激励影响。《隶释·汉孝廉柳敏碑》:“君清节俭约,厉风子孙。”
即疠风。中医病名,麻风病。《素问·风论》“癘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於脉而不去,名曰癘风,或名曰寒热” 唐 王冰 注:“始为寒热,热成曰厉风。”词语解释:厉俗 拼音:lì sú
激励世俗。《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自 园公 、 綺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 郑子真 、 严君平 皆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厉俗,近古之逸民也。” 明 宋濂 《故丽水叶府君墓铭》:“孝足以奉亲,行足以厉俗。” 清 孙鼎臣 《与郭筠仙书》:“以之磨钝厉俗,垂天下之大经,立万世之大防。”词语解释:厉响 拼音:lì xiǎng
激出音响。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飞声激尘,依威厉响。” 晋 潘岳 《射雉赋》:“伊义鸟之应敌,啾擭地以厉响。”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四:“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 逯钦立 校注:“励响,激出音响,指急啼。”词语解释:厉精 拼音:lì jīng
振奋精神。《汉书·平帝纪》:“令士厉精乡进,不以小疵妨大材。” 唐 王勃 《续书序》:“是用厉精激愤,宵吟昼咏,庶几乎学而知之者,其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清 魏源 《筹海篇》:“故知国以人兴,功无倖成,惟厉精淬志者,能足国而足兵。”词语解释:厉志 拼音:lì zhì
激励意志;磨练意志。《汉书·梅福传》:“ 孝﹝武﹞皇帝 好忠諫,説至言,出爵不待廉茂,庆赐不须显功,是以天下布衣各厉志竭精以赴闕廷自衒鬻者不可胜数。”《新唐书·吴兢传》:“﹝ 吴兢 ﹞少厉志,贯知经史,方直寡谐比。” 明 唐顺之 《与姜编修廷善》:“世人始入仕途便思肥家,吾友厉志清脩,非义不取。” 清 姚鼐 《宁化三贤象赞》:“闻三君子,厉志海滨。口诵 朱 训,志践以身。”词语解释:厉疾 拼音:lì jí
(1).迅猛。《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征鸟厉疾。” 孔颖达 疏:“厉,严猛;疾,捷速也。”《韩诗外传》卷二:“国无道,则飘风厉疾,暴雨折木。” 唐 无名氏 《霜隼下晴皋》诗:“稜稜方厉疾,肃肃自纵横。掠地秋毫逈,投身逸翮轻。”
(2).灾疫。《逸周书·时训》:“半夏不生,民多厉疾。” 汉 贾谊 《新书·修政语下》:“圣王在上,则使民有时,而用之有节,则民无厉疾。”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圣王在上位,则民无厉疾,民免於四死而得四生矣。”词语解释:厉节 拼音:lì jié
厉,也写作“励”。激励节操。《淮南子·修务》:“故君子积志委正,以趣明师;励节亢高,以絶世俗。” 汉 孔融 《荐祢衡表》:“ 任座 抗行, 史鱼 厉节,殆无以过也。”《晋书·周虓传》:“故西夷校尉, 梓潼 太守 周虓 ,执心忠烈,厉节寇庭,遂婴祸荒裔,痛窴泉壤。”《镜花缘》第四一回:“ 卫 、 郑 、 楚 、 樊 ,厉节中闈。”词语解释:厉武 拼音:lì wǔ
振奋武备。《管子·小匡》:“立五乡以崇化,建五属以厉武。” 汉 王符 《潜夫论·救边》:“今不厉武以诛虏,选材以全境,而云边不可守,欲先自割,示偄寇敌,不亦惑乎!”词语解释:厉涉 拼音:lì shè
连衣涉水。《魏书·成淹传》:“于时宫殿初构,经始务广,兵民运材,日有万计, 伊 、 洛 流澌,苦於厉涉。”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六:“盖自 龙井 至 理安 ,可由 翁安山 ,不必取道 九溪十八涧 。溪涧曲折,厉涉为难,非所便也。”词语解释:厉神 拼音:lì shén
大神。《楚辞·九章·惜诵》:“吾使厉神占之兮,曰有志极而无旁。” 王夫之 通释:“厉神,大神之巫。” 马茂元 注:“厉神,大神。这里指附在占梦者身上的厉神。”词语解释:厉色 拼音:lì sè
怒容;严厉的脸色。《汉书·王莽传上》:“盱衡厉色,振扬武怒。”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厉色扬声,东怨西怒。” 宋 叶适 《财计上》:“﹝君子﹞徒从其后频蹙而议之,厉色而争之耳。” 清 恽敬 《与姚秋农》:“ 敬 行年五十有五,止一嗣子,才虽中人,颇能孝谨,非但不加责备,且未尝厉色疾言。”词语解释:厉民 拼音:lì mín
(1).训练人民。《管子·权修》:“凡牧民者,欲民之谨小礼,行小义,脩小廉,饰小耻,禁微邪,此厉民之道也。”
(2).虐害人民。《孟子·滕文公上》:“今也 滕 有仓廩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 明 方孝孺 《蜀三守赞》:“﹝ 李冰 ﹞处厉民之世,而为惠民之政,非仁者不能也。” 清 端方 《请平满汉畛域密摺》:“论者或谓各省驻防,实繁有徒,祖父相传,皆仰官廩以自赡,一旦被裁,生计路絶,虽为要政,无乃厉民。”词语解释:厉高 拼音:lì gāo
极高貌。词语解释:厉世 拼音:lì shì
激励世人。《宋史·王拱辰传》:“ 夏竦 除枢密使, 拱辰 言:‘ 竦 经略西师,无功称而归。今置诸二府,何以厉世?’”参见“ 厉世摩钝 ”。
词语解释:厉世摩钝 拼音:lì shì mó dùn
亦作“ 厉世磨钝 ”。 激励世人,使鲁钝的人奋发有为。《汉书·梅福传》:“爵禄束帛者,天下之底石, 高祖 所以厉世摩钝也。” 宋 岳飞 《奏辞开府第三札子》:“夫爵赏者人君所以为厉世磨钝之具。” 清 徐自华 《鉴湖女侠秋君墓表》:“乌虖!洵可谓热心公益而厉世摩钝者矣。”词语解释:厉妖 拼音:lì yāo
邪恶怪异之物。 宋 苏舜钦 《淮上喜雨联句》:“万物气稍苏,厉妖莫能聚。”词语解释:厉行 拼音:lì xíng
(1).砥砺操行。《吕氏春秋·离俗》:“高节厉行,独乐其意,而物莫之害。”《后汉书·独行传·范式》:“ 嵩 在 阿里 ,正身厉行,街中子弟皆服其训化。” 宋 司马光 《序赙礼》:“天下布衣之士,刻志厉行,而人莫知者,可胜数哉!”
(2).严格实行。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这是一个矛盾。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方法。” 艾芜 《漫谈科学和文学》:“还要从学术方面、文艺方面创造舆论,把遵守法制,厉行民主,保证民主集中制能够真正地得以实现,当成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词语解释:厉翼 拼音:lì yì
厉,也写作“励”。奋勉辅佐。《书·皋陶谟》:“惇叙九族,庶明励翼。”《逸周书·和窹》:“王乃厉翼于 尹 氏八士,唯固允让。” 孔晁 注:“厉,奬厉也。”《晋书·夏侯湛传》:“用集我父母之训,庶明厉翼,邇可远在兹。”《旧唐书·崔珙传》:“爰自青衿,迄于白首,厉翼之志,始终不渝。”词语解释:厉坛 拼音:lì tán
祭无祀鬼神的坛。《明史·礼志四》:“厉坛:泰厉坛祭无祀鬼神。《春秋传》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此其义也。《祭法》,王祭泰厉,诸侯祭公厉,大夫祭族厉…… 洪武 三年定制,京都祭泰厉,设坛 玄武湖 中,岁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 清 黄遵宪 《都督僉事瑞岩万公墓表》:“新败之后,走死者载道。公即敛骨埋之,设厉坛以祀。”词语解释:厉兵秣马 拼音:lì bīng mò mǎ
磨利兵器,喂饱马匹。指作好战斗准备。《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郑穆公 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宋 陈亮 《酌古论三·吕蒙》:“ 孙权 克仗先烈,雄据 江东 ,举贤任能,厉兵秣马,以伺中国之变。”《明史·沉宸荃传》:“都城既陷,守土臣宜皆厉兵秣马,以报国讎。”《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某( 李咸池 )等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归心,歃血同盟,誓清妖孽;厉兵秣马,力扫腥膻。” 鲁迅 《集外集拾遗·新的世故》:“于是啸聚义师,厉兵秣马,天戈直指,将以澄清天下也哉?”词语解释:厉兵粟马 拼音:lì bīng sù mǎ
磨快兵器喂饱马。指准备作战。《新唐书·刘仁轨传》:“虽孽竖跳梁,士力未完,宜厉兵粟马,乘无备,击不意,百下百全。”词语解释:厉度 拼音:lì dù
涉水而过。《后汉书·班超传》:“ 焉耆国 有 苇桥 之险, 广 乃絶桥,不欲令 汉 军入国。 超 更从它道厉度。”词语解释:厉崇 拼音:lì chóng
勉励推重。《汉书·谷永传》:“厉崇忠直,放退残贼。”词语解释:厉山氏 拼音:lì shān shì
即 炎帝 神农 。《礼记·祭法》:“是故 厉山氏 之有天下也,其子曰 农 ,能殖百穀。” 郑玄 注:“ 厉山氏 , 炎帝 也,起於 厉山 。或曰有 烈山氏 。”按:《汉书·古今人表》作 列山氏 ,《史记·五帝本纪》作 连山氏 。词语解释:厉害 拼音:lì hài
(1).凶猛;难以对付或忍受。 茅盾 《小巫》三:“日高三丈,镇上人乱烘烘地都说强盗厉害。” 曹禺 《雷雨》第一幕:“我知道她是个厉害人,可是谁欺负了我的女儿,我就跟谁拼了!”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 虎妞 虽然厉害,但是没了她怎能成个家呢?”
(2).猛烈的手段。 老舍 《四世同堂》二十:“旁边又有刚敲过她的钱的候补特务处处长助威,她决定拿出点厉害来。” 浩然 《艳阳天》第一○五章:“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不给他们一点儿厉害,总觉着我们光宽大,不严惩!”
(3).猛烈;剧烈。表示程度很高。 茅盾 《秋收》三:“看去并没什么出奇的地方,然而这东西据说抽起水来就比七八个壮健男人还厉害。” 巴金 《春》五:“他的心跳得厉害。” 韦君宜 《忆西榆林》:“尤其是那香果,真香的厉害。”词语解释:厉世磨钝 拼音:lì shì mó dùn
见“ 厉世摩钝 ”。
词语解释:厉世摩钝 拼音:lì shì mó dùn
亦作“ 厉世磨钝 ”。 激励世人,使鲁钝的人奋发有为。《汉书·梅福传》:“爵禄束帛者,天下之底石, 高祖 所以厉世摩钝也。” 宋 岳飞 《奏辞开府第三札子》:“夫爵赏者人君所以为厉世磨钝之具。” 清 徐自华 《鉴湖女侠秋君墓表》:“乌虖!洵可谓热心公益而厉世摩钝者矣。”词语解释:厉世摩钝 拼音:lì shì mó dùn
亦作“ 厉世磨钝 ”。 激励世人,使鲁钝的人奋发有为。《汉书·梅福传》:“爵禄束帛者,天下之底石, 高祖 所以厉世摩钝也。” 宋 岳飞 《奏辞开府第三札子》:“夫爵赏者人君所以为厉世磨钝之具。” 清 徐自华 《鉴湖女侠秋君墓表》:“乌虖!洵可谓热心公益而厉世摩钝者矣。”词语解释:厉兵 拼音:lì bīng
磨砺兵器,使锋利。《战国策·秦策一》:“於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於战场。”《史记·张仪列传》:“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 唐 韩愈 《乌氏庙碑铭》:“积粟厉兵,出入耕战。” 宋 岳飞 《奏乞复襄阳札子》:“臣今以厉兵饰士,惟竢报可指期北向。”参见“ 厉兵秣马 ”。
词语解释:厉兵秣马 拼音:lì bīng mò mǎ
磨利兵器,喂饱马匹。指作好战斗准备。《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郑穆公 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宋 陈亮 《酌古论三·吕蒙》:“ 孙权 克仗先烈,雄据 江东 ,举贤任能,厉兵秣马,以伺中国之变。”《明史·沉宸荃传》:“都城既陷,守土臣宜皆厉兵秣马,以报国讎。”《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某( 李咸池 )等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归心,歃血同盟,誓清妖孽;厉兵秣马,力扫腥膻。” 鲁迅 《集外集拾遗·新的世故》:“于是啸聚义师,厉兵秣马,天戈直指,将以澄清天下也哉?”词语解释:厉爽 拼音:lì shuǎng
犹伤害。《庄子·天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 成玄英 疏:“五味,谓酸辛甘苦咸也。厉,病;爽,失也。令人著五味,秽浊口根,遂使咸苦成痾,舌失其味,故言厉爽也。” 郭庆藩 集释:“使口厉爽,病伤滋味也。”词语解释:厉疫 拼音:lì yì
即癘疫,急性传染病。《后汉书·马融传》:“驱厉疫,走蜮祥。”词语解释:厉抚 拼音:lì fǔ
勉励抚慰。《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厉抚名将,略地疆外。”词语解释:厉然 拼音:lì rán
形容严肃;严格。《太平御览》卷四四一引 晋 祖冲之 《述异记》:“后值 卢循 之乱,贼众将加陵逼,女厉然不回,遂以被害。”《晋书·周馥传》:“ 馥 自经世故,每欲维正朝廷,忠情恳至,以 东海王 越 不尽臣节,每言论厉然, 越 深惮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春夏秋冬,厉然一限,高下定度,水无盈缩。” 王统照 《司令》:“ 于五 声色不动,厉然地挺立着,更不向他们笑语,或行军礼。”词语解释:厉毒 拼音:lì dú
疠毒,瘟疫的毒气。 唐 韩愈 《黄陵庙碑》:“厉毒所聚,不得脱死。”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恶溪沸海》:“ 恶谿 在 闽 ,多厉毒,中者温屯呕泄,逾者脚輒腐弱。”词语解释:厉浊激贪 拼音:lì zhuó jī tān
谓激励行秽心贪之世人。 晋 皇甫谧 《高士传序》:“然则高让之士,王政所先,厉浊激贪之务也。”词语解释:厉心 拼音:lì xīn
专心;用心。 汉 王充 《论衡·实知》:“夫可知之事,惟精思之,虽大无难;不可知之事,厉心学问,虽小无易。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词语解释:厉怜王 拼音:lì lián wáng
麻疯病人怜悯被劫杀的君主,认为比自己还可怜。厉,麻疯病。《韩非子·奸劫弑臣》:“谚曰:‘厉怜王。’此不恭之言也……故劫杀死亡之君,此其心之忧惧,形之苦痛也,必甚于厉矣。”词语解释:厉直 拼音:lì zhí
严肃正直。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是故厉直刚毅,材在矫正,失在激訐。”词语解释:厉精更始 拼音:lì jīng gēng shǐ
振奋精神,从事革新。《汉书·宣帝纪》:“其赦天下,与士大夫厉精更始。”《新唐书·独孤及传》:“陛下不以此时厉精更始,思所以救之之术,忍令宗庙有累卵之危,万姓悼心失图,臣实惧焉。”词语解释:厉饬 拼音:lì chì
见“ 厉饰 ”。
词语解释:厉饰 拼音:lì shì
亦作“ 厉飭 ”。 戎装,军服。一说,佩猛厉之饰物。《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天子乃厉饰,执弓挟矢以猎。” 郑玄 注:“厉饰谓戎服,尚威武也。”《吕氏春秋·季秋》:“是月也……天子乃厉服厉飭,执弓操矢以射。” 陈奇猷 校释:“谓佩猛厉之饰物,备取禽也……飭,饰通。”词语解释:厉饰 拼音:lì shì
亦作“ 厉飭 ”。 戎装,军服。一说,佩猛厉之饰物。《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天子乃厉饰,执弓挟矢以猎。” 郑玄 注:“厉饰谓戎服,尚威武也。”《吕氏春秋·季秋》:“是月也……天子乃厉服厉飭,执弓操矢以射。” 陈奇猷 校释:“谓佩猛厉之饰物,备取禽也……飭,饰通。”词语解释:厉言 拼音:lì yán
声色严厉地说话。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 仇香 ﹞既而之田里,於众中厉言曰:‘此里当有孝子 陈元 ,今何在?’” 明 宋濂 《姑苏林君母墓铭》:“﹝吾母﹞事吾大父母,如子事父,敬吾父犹大宾,抚子与孙也,爱而能节以礼,其御媪媵也,未尝厉言暴色。”词语解释:厉服 拼音:lì fú
服猛厉之服,穿戎装。《吕氏春秋·季秋》:“天子乃厉服厉飭,执弓操矢以射。”词语解释:厉祟 拼音:lì suì
为害作祟。 汉 贾谊 《新书·礼容语下》:“方是时也,天地调和,神民顺亿,鬼不厉祟,民不谤怨,故曰‘宥謐’。”词语解释:厉音 拼音:lì yīn
声音严厉。《后汉书·郅寿传》:“ 寿 以府臧空虚,军旅未休,遂因朝会讥刺 宪 等,厉音正色,辞旨甚切。”参见“ 厉声 ”。
词语解释:厉声 拼音:lì shēng
严厉的声音;高声。《后汉书·王允传》:“ 允 厉声曰:‘吾为人臣,获罪於君,当伏大辟以谢天下,岂有乳药求死乎!’”《太平广记》卷四九○引 唐 王洙 《东阳夜怪录》:“﹝ 成自虚 ﹞注目略无所覩,但觉风雪透窗,臊秽扑鼻,唯窣颯如有动者,而厉声呼问,絶无由答。”《西游记》第五一回:“他两个在那洞门前厮打,只见高峰头,喜得个 李天王 厉声喝采。”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车身簸荡,厉声作响。”词语解释:厉精图治 拼音:lì jīng tú zhì
振奋精神,力图治理好国家。《宋史·神宗纪赞》:“厉精图治,将大有为。”《清史稿·礼志七》:“请一月三朝,以副厉精图治至意。”词语解释:厉诚 拼音:lì chéng
激励忠诚。《淮南子·氾论训》:“出百死而紿一生,以争天下之权;奋武厉诚,以决一旦之命。” 南朝 宋 颜延之 《阳给事诔》:“故 寧远 司马 濮阳 太守 阳瓚 , 滑臺 之逼,厉诚固守。”词语解释:厉身 拼音:lì shēn
磨砺自身。《汉书·李寻传》:“如近世 贡禹 ,以言事忠切蒙尊荣,当此之时,士厉身立名者多。”《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臣见功德有此果报,所以日夜劬懃,厉身奉法,实愿圣躬康御若此。”词语解释:厉骛 拼音:lì wù
疾驰。《荀子·礼论》:“故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步骤驰骋厉騖不外是矣。” 杨倞 注:“厉騖,疾騖也。”词语解释:厉操 拼音:lì cāo
砥砺节操。《三国志·魏志·胡质传》“ 威 , 咸熙 中官至 徐州 刺史”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威 字 伯虎 。少有志向,厉操清白。”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栖逸》:“ 戴安道 既厉操东山,而其兄欲建式遏之功。”词语解释:厉虐 拼音:lì nüè
(1).暴虐。《书·梓材》:“予罔杀人。” 孔 传:“言国之三卿正官众大夫皆顺典常,而曰我无厉虐杀人之事。”
(2).妖孽。 元 吴莱 《观隋王度〈古镜记〉后题》诗:“雷风儻有作,厉虐敢纷更。”词语解释:厉肃 拼音:lì sù
严肃。《礼记·玉藻》:“色容厉肃,视容清明。”词语解释:厉鸷 拼音:lì zhì
勇猛。 梁启超 《戊戌六君子传·康广仁传》:“ 南海先生 同母弟也。精悍厉鷙,明照鋭断。”词语解释:厉禁 拼音:lì jìn
(1).遮挡,禁止。谓设卫警戒,限制出入。《周礼·秋官·司隶》:“执其邦之兵,守王宫与野舍之厉禁。” 郑玄 注:“厉,遮例也。” 清 阮元 《周礼校勘记》:“遮例即遮迾也。《说文》曰:迾,遮也。” 唐 元稹 《剑南西川节度使下将士叙勋》:“ 蜀 形胜之地也,南控蛮蜑,西搤戎羗,厉禁之劳,实赖汝三千八百六十有六人之力。” 宋 洪迈 《夷坚乙志·神霄宫商人》:“时道教尊重,出入门皆有厉禁。”
(2).严禁;禁令。《明史·食货志二》:“虽岁贡银三十万两有奇,而民间交易用银,仍有厉禁。”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祖不得称皇考》:“举人 王尔扬 代人作墓碑,率用皇考字样,则厉禁久垂令甲,属文者不可不知。” 孙中山 《拍掌不宜用以表决》:“我国集会,向有厉禁,故人民无会议之经验之习惯。”词语解释:厉精为治 拼音:lì jīng wéi zhì
振奋精神,治理好国家。《汉书·魏相传》:“ 宣帝 始亲万机,厉精为治,练羣臣,核名实,而 相 总领众职,甚称上意。”《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元年》:“ 萧憺 厉精为治,广屯田,省力役,存问兵死之家,供其乏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