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印绶 拼音:yìn shòu
(1).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史记·项羽本纪》:“ 项梁 持守头,佩其印綬。”《旧唐书·裴度传》:“带丞相之印綬,所以尊其名;赐诸侯之斧鉞,所以重其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 兗州府 ﹞连忙委了本府经歷厅,到 嶧县 去摘了印綬,权时代理县事。”
(2).借指官爵。 唐 韦应物 《饵黄精》诗:“终期脱印綬,亦与天壤存。”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三:“旧説见龟蛇集者有印綬之喜。”词语解释:印泥 拼音:yìn ní
(1).在封泥上盖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印章制度》:“ 赵彦卫 云:古印文作白文,盖用以印泥。” 俞樾 《茶香室三钞·印文阴阳之别》引 明 顾大韶 《炳烛斋随笔》:“古人之印章,以印泥故,凸起处其印文反凹,而凹陷处其印文反凸。”
(2).盖图章用的印料。多是红色,一般用朱砂、艾绒、蓖麻油混合制成。词语解释:印可 拼音:yìn kě
佛家谓经印证而认可,禅宗多用之。亦泛指同意。《维摩诘经·弟子品》:“若能如是宴坐者,佛所印可。” 南朝 梁简文帝 《答湘东王书》:“皇情印可,今便奉行。” 宋 刘昌诗 《〈芦浦笔记〉序》:“顾独学寡识,安敢以为是。将求印可于先觉之士。”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余不觉大笑,而首肯者再,喜师弟之印可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如果弟子思索得一个公案的答案,说给师听,得师同意(称为印可),那就表示得道了……这些人从禅师口里取得成佛的印可。”词语解释:印章 拼音:yìn zhāng
(1).图章。用作取信之物。《史记·孝武本纪》:“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后汉书·公孙述传》:“多刻天下牧守印章,备置公卿百官。”《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他﹞又惭次学到作画游戏,勾股占验,甚至鐫印章。” 鲁迅 《书信集·致王冶秋》:“因为寄书要挂号,收信人须用印章的。”
(2).图章印出的痕迹。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印章制度》:“古无押字,以印章为官职信令。”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中悬画佛一轴……不署姓名,印章亦模糊不辨。”词语解释:印文 拼音:yìn wén
(1).图章上或印迹上的文字。《汉书·王莽传中》:“北出者,至 匈奴 庭,授单于印,改 汉 印文,去‘璽’曰‘章’。”《汉书·武帝纪》“数用五”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张晏 曰:“ 汉 据土德,土数五,故用五,谓印文也。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之。” 元 吾丘衍 《学古编·洗印法》:“不损印文,而清丽若新。” 茅盾 《子夜》四:“又仔细验看那印在党证上面的党部关防的印文。”
(2).盖有公章的文件。《清会典事例·大理寺·会覈》:“凡应会三法司画题事件,刑部将稿面鈐盖司印,註明缘由……用印文移送法司衙门画题,限十日内亦用印文送回。”词语解释:印心 拼音:yìn xīn
佛家谓印证于心而顿悟。 宋 苏轼 《书〈楞伽经〉后》:“吾观 震旦 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 明 宋濂 《新刻〈楞伽经〉序》:“卿言《楞伽》为 达摩氏 印心之经,朕取而閲之,信然。” 明 李贽 《复焦弱侯》:“非如 王先生 字字皆解脱门,既得者读之足以印心,未得者读之足以证入也。”词语解释:印床 拼音:yìn chuáng
(1).放印章的文具。 唐 朱庆馀 《夏日题武功姚主簿》诗:“僧来茶灶动,吏去印牀閒。” 宋 王禹偁 《成武县作》诗:“雨菌生书案,飢禽啄印牀。”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延师》:“山色好,讼庭稀。朝看飞鸟暮飞回,印牀花落帘垂地。” 清 赵翼 《题钱曙川竹初庵图》诗:“作图时正拥印牀,敢期结愿后必偿。”
(2).镌刻图章的工具,用以固定印材。词语解释:印锁 拼音:yìn suǒ
亦作“ 印鏁 ”。 印盒上的锁。 唐 白居易 《赠皇甫庶子》诗:“骑少马蹄生易蹶,用稀印锁涩难开。”锁,一本作“ 鏁 ”。词语解释:印子 拼音:yìn zǐ
(1).痕迹。《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瞧瞧人家是新穿的鞋子,给踹了个泥脚印子。”
(2).图章。 郁达夫 《春风沉醉的晚上》三:“楼下有一个送信的在那里,要你拿了印子去拿信。” 艾青 《〈诗选〉自序》:“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象印子打在纸上一样地清楚。”
(3).指印子钱。 吴祖光 《闯江湖》第二幕:“这得给您打印子,利息几分?” 汪曾祺 《晚饭后的故事》:“舅舅出面向放印子的借了一笔本钱。”词语解释:印香 拼音:yìn xiāng
用多种香料捣末和匀做成的一种香。 唐 王建 《香印》诗:“闲坐烧印香,满户松柏气。” 前蜀 贯休 《题简禅师院》诗:“思山海月上,出定印香终。” 宋 苏轼 有《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诗。参阅 宋 洪刍 《香谱·印香法》。词语解释:印佩 拼音:yìn pèi
官印。古人常将官印佩带在腰间,故称。 汉 徐干 《中论·亡国》:“是则以纶组为绳索,以印佩为钳铁也。” 唐 罗隐 《秋日有酬》诗:“腰间印佩黄金重,卷里诗裁白雪高。”词语解释:印灰 拼音:yìn huī
香灰。 五代 齐己 《自贻》诗:“时添瀑布新瓶水,旋换旃檀旧印灰。” 五代 齐己 《谢王拾遗见访兼寄篇什》诗:“竹里安禪处,生涯一印灰。”词语解释:印迹 拼音:yìn jì
痕迹,踪迹。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看着这些印迹,他想起东西,想起人,梦似的都不见了。” 李瑛 《〈诗选〉自序》:“现在所编的这个选本,我也有意识地尽量保留了……我成长的道路的印迹。”词语解释:印证 拼音:yìn zhèng
亦作“ 印正 ”。亦作“ 印政 ”。
(1).谓通过对照比较,证明与事实相符。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復数十年,无原本印证,此书(《水滸传》)将永废矣。”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 尧 、 舜 、 子之 之禪让, 汤 、 武 、 楚项 之放伐, 周公 、 莽 、 操 之摄辅,谩无印正,又焉适从。”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然则汝意云何?试言之,不妨互为印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而惟 钱籜石 ……五君,先后从事最久,遂开 乾隆 已后诸儒以金石之学印证经史一派。” 胡适 《〈水浒传〉后考》:“这个结论也和我的《〈水浒传〉考证》的结论相同。这种不约而同的印证使我非常高兴。”
(2).谓认可。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其大剌麻学道能转世者,则 达赖 、 班禪 印证之,得为胡土克图。”
(3).指印花税票。 鲁迅 《书信集·致唐弢》:“有书出版,最好是两面订立合同,再由作者付给印证,帖在每本书上。”参见“ 印花 ”。
词语解释:印花 拼音:yìn huā
(1).旧时一种用于缄封公文的凭证。《清会典事例·吏部·漏用印信》:“﹝ 乾隆 ﹞三十七年奏准,各省督抚等拜发奏摺,俱於夹板之外用棉榜纸封固,接缝处黏贴印花。其奉差出京官员,照例领取兵部印花备用。如有遗漏黏贴印花者,照遗漏用印例,罚俸一年。”
(2).谓将花纹或图案印到纺织品等物上。 郑观应 《盛世危言·纺织》:“三曰织布工,分六层:曰络经……曰印花。”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铸银》:“ 美国 铸银钱之法,由鎔化而鼓铸、范围、淘洗、印花、鏨印。”
(3).谓印有图案或花纹。《老残游记》第三回:“贴西墙靠北一张大牀,牀上悬着印花夏布帐子。” 王汶石 《大木匠》二:“连绵不断的花布卷,女人们的白色印花头巾。”
(4).指印花税。 孙中山 《建国方略》附录一:“此之价格,因包含债券发行於各国所需用之印花,故比其原定价格略低。”
(5).指印花税票。由政府出售,贴在契约、凭证等上面,作为税款的一种特制印刷品。 鲁迅 《书信集·致韦丛芜》:“因为我所要求者,是还我版税和此后书上要贴印花两条。” 巴金 《绝不会忘记》:“这种印花比普通的邮票稍微大一点,当中一颗红心,两边各四个字:‘万众一心’和‘勿忘国耻’。”参见“ 印花税 ”。词语解释:印封 拼音:yìn fēng
(1).指盖印的封泥。《史记·匈奴列传》:“ 中行説 令单于遗 汉 书以尺二寸牘,及印封皆令广大长,倨傲其辞。”《后汉书·杜根传》:“ 安 开壁出书,印封如故。”
(2).谓盖印封缄。《清文献通考·田赋一》:“收粮听里户自纳,簿柜俱司府印封,以防奸弊。”词语解释:印组 拼音:yìn zǔ
印绶。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拜守宰者,印组光华,车骑辉赫,荣兼九族,取贵一时。” 王利器 集解引 卢文弨 曰:“组,即綬也,所以繫佩者。” 宋 李纲 《建炎行》:“帝度不可留,乃听上印组。” 明 方孝孺 《南斋记》:“世之所尚以为贵者,印组以为华,禄赐以为丰。”词语解释:印纸 拼音:yìn zhǐ
旧时官府印发的各种表、簿以及证件等。《旧唐书·食货志下》:“市牙各给印纸,人有买卖,随自署记,翌日合算之。”《宋史·何承矩传》:“御书印纸,録其功最。”《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元年》:“州县官吏劝民垦田,悉书其数於印纸,以俟旌赏。”词语解释:印绂 拼音:yìn fú
亦作“ 印韍 ”。 印绶。《汉书·游侠传·陈遵》:“轻辱爵位,羞污印韍。”《汉书·王莽传中》:“男以‘睦’、女以‘隆’为号焉,皆授印韍。令诸侯立太夫人、夫人、世子,亦受印韍。” 颜师古 注:“韍,亦印之组。” 三国 魏 曹植 《叙愁赋》:“荷印紱之令服,非陋才之所望。”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上:“臣 衍 向者甫及年期,还上印紱。”词语解释:印篆 拼音:yìn zhuàn
(1).印章。因印章多用篆文,故称。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近朝皇太后、皇后皆有印篆,文曰:‘皇太后之印’、‘皇后之印’。” 清 刘大櫆 《伯兄奉之墓志铭》:“兵卒粮餉,素取给於县,县为印篆移营官,营官各以券给其兵。”《黑籍冤魂》第七回:“﹝ 吴瑞菴 ﹞领着幕宾跟随,来接了 寧 绍 台道的印篆。”
(2).盖印后留下的印文。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李主印篆》:“ 李后主 才高识博,雅尚图书……今内府所有图轴暨人家所得书画,多有印篆,曰:‘内殿图书’、‘内合同印’、‘建业文房之宝’。”词语解释:印度 拼音:yìn dù
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国家,与中国、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接壤,东濒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面积297.4万平方公里,人口7.3亿,首都新德里。古称“天竺”例如:一白酋督印度卒。——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词语解释:印定 拼音:yìn dìng
谓固定不变。 清 薛雪 《一瓢诗话》三九:“近体意旨,虽在章句字法之间,却不印定。故 唐 人有通首不对者,有通首全对者。”词语解释:印窠 拼音:yìn kē
图章所印的痕迹。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上》:“因探怀中,出一牒,印窠犹湿。” 宋 梅尧臣 《送襄邑知县杜君懿太傅》诗:“赤幘驱亭长,丹砂挈印窠。” 元 柳贯 《三月十日观南安赵使君所藏书画古器物》诗:“七客 张萱 为谁作,浓墨大笔色不枯……印窠惨澹悦生字,岂曾藉入宫中帑。”词语解释:印信 拼音:yìn xìn
(1).公私印章的总称。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敛緡偷印信,传箭作符繻。”《元典章·刑部十四·诈》:“中书省捉获得 王容 诈雕行省并中书省印信。” 清 黄景仁 《题可堂印谱》诗:“伊惟印信作,旨哉得书意。”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觉悟》:“经理们正在清理公文印信。”
(2).借指权力或官职。 明 汤显祖 《紫钗记·延媒劝赘》:“三臺印信都权掌,谁敢居吾上!”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稗事数则》:“ 乾隆 末, 定王 屡摄金吾印信。”词语解释:印囊 拼音:yìn náng
古代装印信的口袋。《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平原 太守 刘邠 取印囊及山鸡毛著器中,使筮。 輅 曰:‘内方外圆,五色成文,含宝守信,出则有章,此印囊也。’” 清 赵翼 《题忠节金正希先生遗像为其族孙素中太守作》诗:“已联众志结成城,不藉印囊悬在肘。”词语解释:印历 拼音:yìn lì
(1).“ 印纸歷子 ”的省称。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七:“自举兵至讫事,文移数篋,崎嶇兵火,毁失殆尽,仅存印歷。”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刘漫塘》:“尝大书其印歷,以示终身不起云。”
(2).泛指官府发的凭证。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户部·救荒》:“ 司马光 《救荒疏》云:‘富室有蓄积者,官给印歷,听其举贷,量出利息,俟丰熟日,官为收索,示以必信,不可誑诱。’”词语解释:印踪 拼音:yìn zōng
指脚印。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验各种死伤法》:“若当泥雨时,须看死者脚著何样靴鞋,踏上处有无印踪。”词语解释:印存 拼音:yìn cún
见“ 印谱 ”。
词语解释:印谱 拼音:yìn pǔ
辑集玺印篆刻的书籍的通称。亦称“ 印存 ”、“ 印集 ”、“ 印式 ”、“ 印举 ”等。 元 吾丘衍 《学古编》附录《世存古今图印谱式》记有 宋徽宗 《宣和印谱》、 王厚之 《复斋印谱》、 姜夔 《集古印谱》等,均佚。今存以 明 顾从德 《集古印谱》为最早。著名者有 清 汪启淑 《飞鸿堂印谱》、 陈介祺 《十钟山房印举》等。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梦幻·司马达甫》:“常收藏 汉 铜印谱最多,用 顾从义 《集古印谱》之例,分为职官、私印,而私印又分为四声,凡十六册。” 清 赵翼 有《题李静庵印谱》诗。词语解释:印手 拼音:yìn shǒu
印刷工人。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 清 朝已少有此种套板佳书,将来怕也未必再有此刻工和印手。”词语解释:印板 拼音:yìn bǎn
(1).用以印刷的底板,有木板、金属板等。 宋 王溥 《五代会要·经籍》:“ 后唐 长兴 三年二月,中书门下奏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板。”《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卖契刻了印板,这些小见识的,必然笑我。” 茅盾 《子夜》十二:“厂里的工人并不是一个印板印出来的。”
(2).指印本。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八:“今天下印书,以 杭州 为上……京师比岁印板,殆不减 杭州 ,但纸不佳。” 宋 孔平仲 《孔氏杂说》卷四:“昔时文字,未有印板,多是写本。”
(3).谓用印板印刷。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十:“闻五经印版,自 冯道 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你儜瞧,这角花不是印板的,是用笔画出来的。”
(4).比喻死板不变。 清 王士禛 等《师友诗传录》一:“世无印板诗格,前与后原不必其尽相袭也。” 李大钊 《史观》:“纪录里的历史是印板的,解喻中的历史是生动的。”
(5).一种大型印章。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二章:“ 金树旺 和 石得富 拿了印板,往两面包窑的粮堆上打印。”词语解释:印朱 拼音:yìn zhū
印泥。《宋史·食货志下八》:“内出 蜀 罗一端,为印朱所渍者数重。”词语解释:印材 拼音:yìn cái
印章的材料。 宋 黄庭坚 有《谢王仲至惠洮州砺石黄玉印材》诗。词语解释:印纹 拼音:yìn wén
图章印出的痕迹。 许地山 《春桃》:“‘这是 端明殿 御宝。’他指着纸上底印纹。”词语解释:印本 拼音:yìn běn
印刷的书本。对写本而言。 宋 王溥 《五代会要·经籍》:“见在雕印板《九经》,内有《周礼》、《仪礼》、《公羊》、《穀梁》四经未有印本。” 宋 朱熹 《答胡季随》之八:“兼此书误本之传,不但书坊而已, 黄州 印本亦多有。”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十:“古人书籍,多无印本,皆自钞録。” 鲁迅 《书信集·致吕蓬尊》:“《十月》我没有加以删节,印本的缺少,是我漏译呢,还是漏排,却很难说了。”词语解释:印押 拼音:yìn yā
指印章和押字。《元典章·刑部十四·诈》:“有一等不畏公法歹人……谋造印押,诈伪书写文字。”词语解释:印马 拼音:yìn mǎ
古代烙有印记的马匹。《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三年》:“每使来不过二百人,印马不过千匹。”参阅《唐六典·太仆寺》。词语解释:印奁 拼音:yìn lián
犹印盒。 宋 曾巩 《冬夜即事》诗:“印奩封罢閤铃闲,喜有秋毫免素餐。”词语解释:印花 拼音:yìn huā
(1).旧时一种用于缄封公文的凭证。《清会典事例·吏部·漏用印信》:“﹝ 乾隆 ﹞三十七年奏准,各省督抚等拜发奏摺,俱於夹板之外用棉榜纸封固,接缝处黏贴印花。其奉差出京官员,照例领取兵部印花备用。如有遗漏黏贴印花者,照遗漏用印例,罚俸一年。”
(2).谓将花纹或图案印到纺织品等物上。 郑观应 《盛世危言·纺织》:“三曰织布工,分六层:曰络经……曰印花。”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铸银》:“ 美国 铸银钱之法,由鎔化而鼓铸、范围、淘洗、印花、鏨印。”
(3).谓印有图案或花纹。《老残游记》第三回:“贴西墙靠北一张大牀,牀上悬着印花夏布帐子。” 王汶石 《大木匠》二:“连绵不断的花布卷,女人们的白色印花头巾。”
(4).指印花税。 孙中山 《建国方略》附录一:“此之价格,因包含债券发行於各国所需用之印花,故比其原定价格略低。”
(5).指印花税票。由政府出售,贴在契约、凭证等上面,作为税款的一种特制印刷品。 鲁迅 《书信集·致韦丛芜》:“因为我所要求者,是还我版税和此后书上要贴印花两条。” 巴金 《绝不会忘记》:“这种印花比普通的邮票稍微大一点,当中一颗红心,两边各四个字:‘万众一心’和‘勿忘国耻’。”参见“ 印花税 ”。
词语解释:印花税 拼音:yìn huā shuì
国家对因商事、产权等行为所书立或使用的凭证征收的税。采用在凭证上贴印花税票的办法征收,故名。 清 孙诒让 《周礼政要·券税》:“今西国印花税之法也,其法令民间买国家所製之印花,粘贴各项契券之上,以为纳税之证…… 英 、 俄 、 德 、 法 诸大国印花税之入岁计一万万至二万万元以上。”词语解释:印行 拼音:yìn xíng
印刷行世。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 五代 时, 冯道 始奏请官鏤板印行。” 师陀 《回忆〈鲁迅杂感选集〉》:“有一天下午便在一个书摊上发现了…… 上海 青光书局印行的《鲁迅杂感选集》。”词语解释:印记 拼音:yìn jì
(1).公章;图章。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今之印记多不如制。”《宋史·舆服志六》:“请令有司製州县官合用印记,旧印非所当用者,毁之。”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十二章:“当 魏组长 请 黄堡 区委和区公所的代表颁发印记的时候…… 梁三 老汉拍手了。”
(2).盖章的印迹。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叙古今公私印记》:“是以要明跋尾印记,乃是书画之本业耳。”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三》:“其曾孙 和惇 家藏诸书,皆 鲁公 旧物,末有印记甚完。”《红楼梦》第五三回:“一面瞧那黄布口袋……那一边又有礼部祠祭司的印记。”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五章:“ 金树旺 拿信离灯光更近点一看,后边的长形印记是‘绥德分区支前委员会’。”
(3).痕迹;标记。 杨朔 《前进,钢铁的大军!》:“每件武器也都带着光荣不朽的历史印记,标志着几十年 中国 革命的伟大进程。” 柯灵 《香雪海·给人物以生命》:“作家客观地描写人,却不可避免地在人物身上打上自己的印记。” 霍达 《公子扶苏》第一章:“轻快的马蹄,在沙滩上留下一串印记。”词语解释:印人 拼音:yìn rén
篆刻家。 清 周亮工 撰有《印人传》, 清 汪启淑 撰有《续印人传》,近人 叶为铭 汇集二书,增补为《广印人传》。词语解释:印池 拼音:yìn chí
印泥缸。 宋 赵希鹄 《洞天清录·印章》:“有 陆子冈 做周身连盖滚螭白玉印池,工緻侔古。” 明 文彭 《印章集说·印池》:“印色惟欲玉器、瓷器贮之不坏…… 青田 石印池亦不可用,如用,必欲以白蜡蜡其池内,庶不吃油。”词语解释:印检 拼音:yìn jiǎn
古代书信的盖印封缄处。 隋 何妥 《门外有车马行》:“故乡有书信,纵横印检开。” 元 龙辅 《龙辅女红馀志》卷上:“啟印检而含情,睹题书而挥泪。”词语解释:印油 拼音:yìn yóu
(1).制作印泥时所加之油。 元 吾丘衍 《学古编》附录《印油法》:“印油法:香油浸皂角於磁器内,煎过放冷,和熟艾成剂,次加银硃,以红为度。”
(2).专供印台用的油质液体,有红、蓝、紫等色。词语解释:印符 拼音:yìn fú
印信和兵符。《史记·淮阴侯列传》:“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词语解释:印盐 拼音:yìn yán
一种呈方形结晶的食盐。盐粒较大。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常满盐花盐》:“造花盐印盐法……久不接取,即成印盐,大如豆,正四方,千百相似。”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五·食盐》﹝集解﹞引 苏恭 曰:“大盐即 河东 印盐也,人之常食者,形粗于食盐。” 清 顾炎武 《自大同至西口》诗之四:“印盐和菜滑,挏乳入茶凝。”词语解释:印钱 拼音:yìn qián
即印子钱。 明 徐复祚 《一文钱》第一折:“今日閒暇无事,不免叫掌家出来,与他算些印头钱……﹝掌家﹞收印钱去了。”词语解释:印造 拼音:yìn zào
印刷制作。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以后印造……末后附一页,记明某年某月限定印造一百部。” 曹靖华 《飞花集·哪有闲情话年月》:“ 鲁迅 先生印造的《引玉集》出版后,从画到文字,都曾细看过。”词语解释:印官 拼音:yìn guān
明 清 制度,从布政使到知州、知县等各级地方官皆用正方印,故称“正印官”或“印官”。其他临时差委以及非正规系统官员,则用长方印。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仓收陋弊》:“如有堆顿廒外,印官到仓,即要查问。” 清 严如熤 《老林说》:“命案相验,牒交印官。”词语解释:印痕 拼音:yìn hén
痕迹。 茅盾 《色盲》五:“随后到了干燥的街道,车轮的印痕便愈曳愈淡,终至于消失。”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二章:“﹝破车﹞在早晨布满白霜的大野上,留下一道清晰的印痕。”词语解释:印堂 拼音:yìn táng
(1).旧时相面的人称额部两眉之间为“印堂”,根据印堂的气色判断人的富贵祸福。 唐 赵蕤 《长短经·察相》:“天中丰隆,印堂端正者,六品之候也。”《儒林外史》第十六回:“现今印堂颜色有些发黄,不日就有个贵人星照命。” 老舍 《茶馆》第三幕:“印堂发亮,还有一步好运!”
(2).针灸穴位名,位于两眉头之间。参阅 元 王国瑞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百二十穴玉龙歌》。词语解释:印合 拼音:yìn hé
(1).印盒,模子。 元 萧德祥 《杀狗劝夫》楔子:“众人都道 孙大郎 与 孙二 似一个印合脱下来的。”
(2).印证契合。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雍也篇二》:“ 程子 遽以一贯之理印合之,则未免为躐等矣。” 章士钊 《〈苏报〉案始末记叙》:“凡《苏报》之跃起,之牺牲,乃印合革命局势,不得不然之现象。” 夏曾佑 《小说原理》:“不过就寻常日用琐屑叙来,与人人胸中之情理相印合。”词语解释:印纽 拼音:yìn niǔ
见“ 印钮 ”。
词语解释:印钮 拼音:yìn niǔ
亦作“ 印纽 ”。 图章上端的雕饰。有孔,用以穿绶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皆铜印黄綬” 颜师古 注引 汉 卫宏 《汉旧仪》:“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鼻钮,文曰‘印’。”《辽史·仪卫志三》:“杓窊印,杓窊,鷙鸟之总名,以为印纽,取疾速之义。” 明 文彭 《印章集说·印钮》:“ 秦 汉 印钮,有龟,有螭,有辟邪,有虎,有狮……其钮用以别品级。”词语解释:印地语 拼音:yìn dì yǔ
北印度的一种书面语言词语解释:印谱 拼音:yìn pǔ
辑集玺印篆刻的书籍的通称。亦称“ 印存 ”、“ 印集 ”、“ 印式 ”、“ 印举 ”等。 元 吾丘衍 《学古编》附录《世存古今图印谱式》记有 宋徽宗 《宣和印谱》、 王厚之 《复斋印谱》、 姜夔 《集古印谱》等,均佚。今存以 明 顾从德 《集古印谱》为最早。著名者有 清 汪启淑 《飞鸿堂印谱》、 陈介祺 《十钟山房印举》等。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梦幻·司马达甫》:“常收藏 汉 铜印谱最多,用 顾从义 《集古印谱》之例,分为职官、私印,而私印又分为四声,凡十六册。” 清 赵翼 有《题李静庵印谱》诗。词语解释:印靶子 拼音:yìn bǎ zǐ
见“ 印把子 ”。
词语解释:印把子 拼音:yìn bà zi
亦称“ 印把 ”。亦作“ 印靶子 ”。 1.官印的把子。代指官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一回:“自己带了那一颗小小的印把……一同上制臺衙门去。”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二章:“朝廷硬把印把子塞到你手里,你能够坚决不要。”
(2).喻指官职或权力。《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回:“你虽然候补了多年,如今却是第一回拏印把子。” 鲁迅 《彷徨·长明灯》:“他的祖父不是捏过印靶子的么?”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三:“咱们穷人自己掌上印把子,拿上枪杆子才行。”词语解释:印齿 拼音:yìn chǐ
指印章凸出可沾印泥的部分。犹印面。《旧唐书·礼仪志三》:“其印齿请随璽大小。”词语解释:印鼻 拼音:yìn bí
印钮。 宋 赵希鹄 《洞天清录集·古钟鼎彝器辨》:“古之居官者必佩印,以带穿之,故印鼻上有穴,或以铜环相綰。”词语解释:印钉 拼音:yìn dīng
印刷装订。 鲁迅 《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而且社员的稿子……等到我看见时,已在印钉成书之后了。”词语解释:印韨 拼音:yìn fú
见“ 印紱 ”。
词语解释:印绂 拼音:yìn fú
亦作“ 印韍 ”。 印绶。《汉书·游侠传·陈遵》:“轻辱爵位,羞污印韍。”《汉书·王莽传中》:“男以‘睦’、女以‘隆’为号焉,皆授印韍。令诸侯立太夫人、夫人、世子,亦受印韍。” 颜师古 注:“韍,亦印之组。” 三国 魏 曹植 《叙愁赋》:“荷印紱之令服,非陋才之所望。”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上:“臣 衍 向者甫及年期,还上印紱。”词语解释:印鉴 拼音:yìn jiàn
留供核对以防假冒的图章底样。如:支领款项时,所持图章要与所留印鉴相符。词语解释:印钥 拼音:yìn yuè
印匣的钥匙。《新唐书·李抱真传》:“乃遽以印钥上监军。”词语解释:印钮 拼音:yìn niǔ
亦作“ 印纽 ”。 图章上端的雕饰。有孔,用以穿绶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皆铜印黄綬” 颜师古 注引 汉 卫宏 《汉旧仪》:“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鼻钮,文曰‘印’。”《辽史·仪卫志三》:“杓窊印,杓窊,鷙鸟之总名,以为印纽,取疾速之义。” 明 文彭 《印章集说·印钮》:“ 秦 汉 印钮,有龟,有螭,有辟邪,有虎,有狮……其钮用以别品级。”词语解释:印识 拼音:yìn shí
犹印记。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其装褾裁制,各有尺度;印识标题,具有成式。” 明 王世贞 《题宋拓褚摸禊帖》:“内有 范文正 仲俺 、 王文忠 尧臣 手书, 杜郊公 、 苏才翁 印识。”词语解释:印象 拼音:yìn xiàng
(1).亦作“ 印像 ”。形体映在水或镜等中的影子。《大集经》卷十五:“喻如 阎浮堤 一切众生身及餘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一本作“ 印象 ”。
(2).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迹象。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见过她的人第一个印象便是她的沉静。” 巴金 《〈爝火集〉后记》:“第二次听他讲话,印象更深。”词语解释:印象派 拼音:yìn xiàng pài
西方的一个重要画派,十九世纪下半叶产生于 法国 ,因 莫奈 的《日出印象》一画遭到学院派攻击而得名。印象派在绘画技法上进行了革新,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用外光描写对象的方法,对 欧洲 绘画技法的改进有一定贡献。代表画家有 莫奈 、 毕沙罗 、 西斯莱 、 雷诺阿 等。词语解释:印面 拼音:yìn miàn
(1).在脸上刺出斑痕,以毁其容。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黥》:“ 大历 以前,士大夫妻多妬悍者,婢妾小不如意,輒印面,故有月点、钱点。”
(2).指图章刻有印文的一面。《明会典·学校·印信》:“十四年议准,在外大小衙门印记,年久印面平乏、篆文模糊者,方许申知上司,验实具奏,铸换新印。”词语解释:印集 拼音:yìn jí
见“ 印谱 ”。
词语解释:印谱 拼音:yìn pǔ
辑集玺印篆刻的书籍的通称。亦称“ 印存 ”、“ 印集 ”、“ 印式 ”、“ 印举 ”等。 元 吾丘衍 《学古编》附录《世存古今图印谱式》记有 宋徽宗 《宣和印谱》、 王厚之 《复斋印谱》、 姜夔 《集古印谱》等,均佚。今存以 明 顾从德 《集古印谱》为最早。著名者有 清 汪启淑 《飞鸿堂印谱》、 陈介祺 《十钟山房印举》等。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梦幻·司马达甫》:“常收藏 汉 铜印谱最多,用 顾从义 《集古印谱》之例,分为职官、私印,而私印又分为四声,凡十六册。” 清 赵翼 有《题李静庵印谱》诗。词语解释:印契 拼音:yìn qì
官府盖印认可的田宅契据。《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即或其中有庄头盗典出去的,我们既有印契在手里,无论他典到甚么人家,可以取得回来的。”词语解释:印取 拼音:yìn qǔ
深刻记取。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我只须能尽量享用,印取他的‘美’意,自慰偏枯悲涩的心怀。” 瞿秋白 《〈赤都心史〉序》:“我愿意突出个性,印取自己的思潮,所以杂集随感录,且要试摹‘社会的画稿’。”词语解释:印头钱 拼音:yìn tóu qián
即印子钱。 明 徐复祚 《一文钱》第一折:“今日閒暇无事,不免叫掌家出来,与他算些印头钱。” 明 陈与郊 《义犬》第一出:“寻箇州县退下积年书手,与他算计……这是一生受用不尽的,比放印头钱,还有利息哩。”词语解释:印发 拼音:yìn fā
(1).盖印后发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保甲·保甲之制》:“其烟户十家门牌,各保正汇齐,送保长查明,呈县印发。”
(2).印刷并散发。 李瑛 《〈诗选〉自序》:“我们组织社团活动,我们秘密印发传单。”词语解释:印黥 拼音:yìn qíng
谓在身上刺上字及其他花纹。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黥》:“释《僧祗律》涅槃印者,比丘作梵王法,破肉以孔雀胆、铜青等画身作字及鸟兽形,名为印黥。”词语解释:印券 拼音:yìn quàn
指盖有官印的凭证。《元史·铁木儿塔识传》:“细民糴於官仓,出印券,月给之者,其直三百文,谓之红贴米。”《清史稿·食货志一》:“凡民人赴 回疆 领地,皆官给印券,自齎以行。”词语解释:印务 拼音:yìn wù
旧指官署的印信和职务。 明 汤显祖 《南柯记·卧辙》:“印务俱已交盘了,看黄金印文边角全,文书查交仓库盘。”《儒林外史》第八回:“ 南昌府 前任 蘧太守 ……年老告病,已经出了衙门,印务是通判署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三回:“ 两湖 督宪奉了上諭,调补 两江 之后,便料理交代,这边的印务是奉旨交 湖北 巡抚兼署的。”词语解释:印刷所 拼音:yìn shuā suǒ
印刷厂。 王绍曾 《近代出版家张元济》二:“商务不光要有自己的编译所、印刷所、发行所,还必须有自己的图书馆。”词语解释:印刷物 拼音:yìn shuā wù
印刷品。 巴金 《沉默集·知识阶级二》:“‘宣言?……’ 王教授 吃了一惊,把那张印刷物抢到手里,摊在书桌上,兴奋地读着。”词语解释:印匣 拼音:yìn xiá
印章盒。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三:“承平时,宰相入省必先以秤秤印匣而后开。”词语解释:印匙 拼音:yìn chí
开印匣的钥匙。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受印》:“开锁啟匣,请印验封。呈印,详看背面篆文、四角及柄,如有嵌补缺损,记明几处,照旧封固,同印匙亲受讫,随取。”词语解释:印刷局 拼音:yìn shuā jú
印刷厂。 鲁迅 《书信集·致何白涛》:“每本约二十幅,用原版付印刷局去印。”词语解释:印像 拼音:yìn xiàng
见“ 印象 ”。
词语解释:印象 拼音:yìn xiàng
(1).亦作“ 印像 ”。形体映在水或镜等中的影子。《大集经》卷十五:“喻如 阎浮堤 一切众生身及餘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一本作“ 印象 ”。
(2).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迹象。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见过她的人第一个印象便是她的沉静。” 巴金 《〈爝火集〉后记》:“第二次听他讲话,印象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