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虞平声 [pū,铺盖][tú][wū,污秽][详注1][gū][yú][详注2][详注3][dū][fú][qú][fú][音于。《老子·道德经》动而愈出。][wū]洿[yú][xū][nú][同摹][拜也,动词][qú][wú wū][详注4][详注5][通逾][xū][chú]跿[音拘。《周礼·司救》刘昌宗读。][qú][详注6][详注7][直诛切,襌衣也。][qú,盤錯][wū][详注8][音儒。与嚅同。][详注9][详注10][hū]


注1:桴 无切,音敷。编竹木代舟也。大曰筏,小曰桴。《论语》乘桴浮于海。《管子·小匡篇》方舟投柎,乘桴济河。
注2:镂 龙珠切,音慺。剑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赐子胥属镂之剑。《注》属镂,剑名。
注3:牾 音吾。獸名。◎按啎,俗刻誤作牾。前漢王莽傳:亡所牾意。後漢桓典傳:以牾宦官賞不行。楊子方言:適牾也。穆天子傳:白鹿一牾。皆啎字之譌。其善本原作啎。
注4:怃 音呼。大也。《诗·小雅》乱如此怃,叶上辜。《注》火吴反。《毛传》怃,大也。
注5:娄 《集韵》龙珠切《正韵》凌如切,音慺。曳也。《诗·唐风》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注6:呕 《集韵》《韵会》《正韵》匈于切,音吁。《集韵》悦言也。《正韵》慈爱之声。《史记·韩信传》言语呕呕。《汉书》作姁姁。《集韵》同呴。 又《集韵》亏于切,音区。呕夷,水名。《周礼·呕夷释文》一音驱。 又《集韵》《类篇》春朱切,音枢。怒声。
注7:臑 音儒。《广韵》𡟓耎貌。《集韵》肱骨也。一曰衣名。襦者,本取臑义。
注8:芋 音于。草盛貌。又音吁。《扬子·方言》大也。《诗·小雅》君子攸芋。《注》香于反。又火吴反。或作吁。又陈有芋尹,见《左传》盖以鸟名官。
注9:溇 音慺。《说文》雨溇溇也。一曰小雨不绝貌。又《扬子·方言》汝南谓饮酒习之不醉曰溇。
注10:驺 叶逡须切,音趋。《前汉·叙传》舞阳鼓刀,滕公厩驺。颖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又叶窗俞切,音刍。《淮南子·原道训》四时为马,阴阳为驺,乘云凌霄,与造化者俱。
末字词组
毗卢蒲卢豆卢冰糖壶卢兔卢滴卢徐卢呼雉呵卢
呼卢鹿卢祛卢蒱卢樊卢火壶卢彤卢呵雉呼卢
都卢掷卢属卢觚卢闷胡卢夫甘都卢索卢碧卢
韩卢雉卢钳卢韩子卢上蔡鹰卢物卢禁卢碆卢
湛卢壶卢黄卢醉呼卢酒卢掩口胡卢勃卢的历都卢
胡卢刘卢烝胡卢欂卢鹰卢清卢勇卢 
枭卢头卢卜卢当卢扶卢扁卢狄良突卢 
成卢尊卢卢卢木卢托卢油壶卢田卢 
崔卢玉鹿卢莫胡卢彘卢屈卢沈卢大对卢 
的卢皋卢出手得卢伊哩乌卢押不卢提溜秃卢宋卢 

词语解释:毗卢  拼音:pí lú
(1).佛名。 毗卢舍那 (亦译作 毘卢遮那 )之省称。即 大日如来 。一说,法身佛的通称。 宋 苏辙 《夜坐》诗:“知有 毗卢 一逕通,信脚直前无别巧。”
(2).见“ 毗卢帽 ”。
词语解释:毗卢帽  拼音:pí lú mào
亦称“ 毗罗帽 ”。亦称“毘卢帽”。 放焰口时主座和尚所戴的一种绣有 毗卢 佛像的帽子。亦泛称僧帽。 明 黄一正 《事物绀珠》:“毗罗帽、宝公帽、僧迦帽、山子帽、班吒帽、瓢帽、六和巾、顶包,八者皆释冠也。”《西游记》第三九回:“ 唐僧 着了一惊--把个毘卢帽子打歪--双手忙扶着那球。” 鲁迅 《朝花夕拾·琐记》:“一个红鼻而胖的大和尚戴上毗卢帽,捏诀,念咒。”亦省称“ 毗卢 ”。 明 高濂 《玉簪记·谭经》:“尼姑尼姑,原有丈夫,只要趁些钱财,来带这顶毗卢。”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假和尚》:“一日,晨兴,冠毘罗,服紫衣,据大殿之基,趺跏而坐。”
词语解释:呼卢  拼音:hū lú
(1).谓赌博。 唐 李白 《少年行》之三:“呼卢百万终不惜,报讎千里如咫尺。” 宋 晏几道 《浣溪纱》词:“户外緑杨春繫马,牀前红烛夜呼卢,相逢还解有情无?”《英烈传》第四二回:“这四将也会齐在山前一个幽雅所在,呼卢浮白的快活。”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冯勰》:“ 陈 与同舍客呼卢一日夜,一败涂地,囊橐尽倾。”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管弦呕哑,不分旦夕,一掷百万,呼卢博激,挥金如土。”参见“呼卢喝雉”。
(2).糊弄,欺骗捉弄。《醒世姻缘传》第十回:“差人道:‘我拿票子到他家呼卢他呼卢!’”
词语解释:呼卢喝雉  拼音:hū lú hè zhì
古时博戏,用木制骰子五枚,每枚两面,一面涂黑,画牛犊;一面涂白,画雉,一掷五子皆黑者为卢,为最胜采;五子四黑一白者为雉,是次胜采。赌博时为求胜采,往往且掷且喝,故称赌博为“呼卢喝雉”。 宋 陆游 《风顺舟行甚疾戏书》诗:“呼卢喝雉连暮夜,击兔代狐穷岁年。” 清 杨掌生 《京尘杂录·长安看花记》:“﹝众人﹞諠闐笑语,呼卢喝雉,众声如殷雷。” 叶圣陶 《穷愁》:“ 阿松 随入,履一重堂奥,即闻呼卢喝雉之声出后屋。”参阅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卢雉》
词语解释:都卢  拼音:dōu lú
(1).古国名。在 南海 一带。国中之人善爬竿之技。《文选·张衡〈西京赋〉》:“非 都卢 之轻趫,孰能超而究升。” 李善 注:“《汉书》曰:自 合浦 南有 都卢国 。《太康地志》曰: 都卢国 ,其人善缘高。” 晋 傅玄 《正都赋》:“ 都卢 迅足,缘脩竿而上下。”
(2).借指 都卢国 人。 唐 元稹 《再酬复言》诗:“顾我小才同培塿,知君险鬭敌 都卢 。”
(3).古代杂技名。今之爬竿戏。《汉书·西域传赞》:“﹝ 武帝 ﹞作《巴俞》都卢、海中《碭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颜师古 注:“ 晋灼 曰:‘ 都卢 ,国名也。’ 李奇 曰:‘ 都卢 ,体轻善缘者也。’” 清 陶炜 《课业馀谈·乐》:“都卢,缘高戏也。 都卢 ,国名,其人体轻而善缘也。” 清 丘逢甲 《书事迭前韵》之四:“都卢场闢万人观,民力东南近已殫。”
(4).微笑貌。 清 钱谦益 《宋玉叔〈安雅堂集〉序》:“羣儿论雹为珠,论珠为雹,喧呶聒耳,都卢一笑而已。” 清 钱谦益 《尹孔昭墓志铭》:“间有妨难,都卢一笑而已。”
(5).统统。 唐 张鷟 《游仙窟》:“五嫂曰:‘ 张郎 太贪生,一箭射两垜。’十娘则谓曰:‘遮三不得一,觅两都卢失。’” 唐 白居易 《赠邻里往还》诗:“骨肉都卢无十口,粮储依约有三年。” 宋 贺铸 《送周开祖出守鄱阳》诗:“ 鄱阳 不乏江山助,高兴都卢属 谢公 。”
词语解释:韩卢  拼音:hán lú
亦作“ 韩子卢 ”。亦作“ 韩獹 ”。
(1). 战国 时 韩国 良犬,色墨。《战国策·秦策三》:“以 秦 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放韩卢而逐蹇兔也。” 鲍彪 注:“韩卢,俊犬名。《博物志》:‘ 韩 有黑犬,名卢。’”《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壮犬也。”《广雅·释兽》:“韩獹。” 王念孙 疏证:“《初学记》《字林》云:‘獹, 韩 良犬也……獹,通作卢。’”
(2).泛指良犬。 宋 辛弃疾 《满江红·和廓之雪》词:“记少年,骏马走韩卢,掀 东郭 。”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问疾》:“怜你依林 越 鸟,走险韩卢,喘月 吴 牛。”
(3).喻军士。 清 李渔 《奈何天·分扰》:“两下里分头逐鹿,各仗韩卢,并倚 昆吾 。”
词语解释:湛卢  拼音:zhàn lú
(1).古代宝剑名。传为 春秋 时 欧冶子 所铸。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 欧冶 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闕。”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古之利器, 吴 楚 湛卢, 大夏 龙雀,名冠神都。”
(2).泛指宝剑。 唐 杜甫 《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四十韵》:“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三二:“迢迢望气中原夜,又有湛卢剑倚门。” 郑泽 《登楼叹》诗:“何当淬我湛卢剑,乘风涛兮斩长鲸。”
(3).山名。亦写作“湛炉”。在今 福建省 松溪县 ,相传为 欧冶子 铸剑之处。参阅《宋书·州郡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福建三·湛卢山》
(4).复姓。见《通志·氏族五》
词语解释:胡卢  拼音:hú lú
(1).喉间的笑声。 宋 陆游 《书感》诗:“成败只堪三太息,是非终付一胡卢。” 元 无名氏 《醉写赤壁赋》第四折:“夸甚么自己醒,説甚么他人醉,胡卢今后,大家休题。” 明 沉鲸 《双珠记·假恩图色》:“无端妄拟为鸳聚,思之暗自胡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视 成 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一章:“议长诸女胡卢大笑,谓吾为女子,例不得预,目吾为狂。”
(2).同“ 葫芦 ”。 宋 范成大 《将至公安》诗:“ 公安县 前酒可沽,不如且听提胡卢。” 元 顾亮 《月氏王头歌和杨铁崖》:“快剑一斫天柱折,留取胡卢饮生血。” 刘国钧 《辛壬之间杂诗》:“胡卢依样君休问,中泽哀鸿血未枯。”参见“ 胡芦 ”。
词语解释:胡芦  拼音:hú lú
同“ 葫芦 ”。 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状如两个球连在一起,成熟后表面光滑,可做器皿,常用以盛酒。 唐 杜甫 《草堂》诗:“邻里喜我归,沽酒携胡芦。”
词语解释:枭卢  拼音:xiāo lú
古代博戏樗蒲的两种胜彩名。幺为枭,最胜;六为卢,次之。 唐 杜甫 《今夕行》:“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梟卢。” 宋 陆游 《楼上醉书》诗:“酒酣博簺为欢娱,信手梟卢喝成采。” 明 徐渭 《哀周郑州沛》诗之二:“梟卢呼未歇,虾蠏醉仍频。”
词语解释:成卢  拼音:chéng lú
东晋 时, 刘毅 和 刘裕 同一些人赌博, 刘毅 掷得“雉”,拉起衣服绕床大叫:我不是不能掷“卢”,我是不想要。 刘裕 讨厌他,说:我来替你掷“卢”。说着把五子掷出,四子转定,只有一子未定, 刘裕 大声呼叫“卢!”果然成了“卢”。见《晋书·刘毅传》。后因以“成卢”指赌博获胜。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絶叫忽成卢,众手忽敛却。”
词语解释:崔卢  拼音:cuī lú
自 魏 晋 至 唐 代, 山东 士族大姓有 崔 氏、 卢 氏,长期居高显之位。《旧唐书·窦威传》:“ 高祖 笑曰:‘比见 关东 人与 崔卢 为婚,犹自矜伐,公代为帝戚,不亦贵乎!’”后因以 崔 卢 借指豪门大姓。 宋 苏轼 《陈季常所畜朱陈村嫁娶图》诗:“闻道一村唯两姓,不将门户买 崔 卢 。”参见“ 四姓 ”。
词语解释:四姓  拼音:sì xìng
(1).指四个姓氏。自 汉 以来,历代多有以四个名门贵族的姓氏合称为四姓的。如: 东汉 明帝 时外戚有 樊 、 郭 、 阴 、 马 四姓(见《后汉书·明帝纪》 李贤 注); 三国 蜀 有 焦 、 娄 、 孟 、 毛 四姓(见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南中志》), 吴 有 朱 、 张 、 顾 、 陆 四姓(见《文选·陆机〈吴趋行〉》 李善 注); 晋 广陵郡 有 雷 、 蒋 、 谷 、 鲁 四姓(见《晋书·刘颂传》); 唐 有 崔 、 卢 、 李 、 郑 四姓(见《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等。
(2). 南北朝 世族,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谓之四姓。《梁书·张绾传》:“ 綰 在郡,述《制旨礼记正言》义,四姓衣冠士子听者常数百人。”《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閲为之制……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
(3).泛指名门贵族。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五陵豪族,充选掖庭;四姓良家,驰名 永巷 。” 明 唐寅 《金粉福地赋》:“贮四姓之良家,延诸姑与伯姊。”
词语解释:的卢  拼音:dì lú
亦作“ 的颅 ”。 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表 疑其心,阴御之” 裴松之 注引《世语》:“ 备 屯 樊城 , 刘表 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 备 宴会, 蒯越 、 蔡瑁 欲因会取 备 , 备 觉之,伪如厠,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 襄阳城 西 檀溪 水中……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晋书·庾亮传》:“初, 亮 所乘马有的颅, 殷浩 以为不利于主,劝 亮 卖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尚寳 道:‘老先生岂不闻马有 的卢 能妨主,手版能作人君的故事么?’” 清 赵翼 《哭铁骡》诗:“爰作我的卢,不许僮僕叱。”
词语解释:蒲卢  拼音:pú lú
(1).即果蠃。一种细腰的蜂。《礼记·中庸》:“夫政也者,蒲卢也。” 郑玄 注:“蒲卢,蜾嬴,谓土蜂也。《诗》曰:‘螟蛉有子,蜾嬴负之。’螟蛉,桑虫也,蒲卢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成为己子,政之於百姓,若蒲卢之於桑虫然。”一说为芦苇。见 朱熹 集注。后因以“蒲卢”比喻对百姓的教化。 前蜀 贯休 《上杜使君》诗:“政术似蒲卢,诗情出冲漠。”
(2).一种细腰的葫芦。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三·壶卢》:“壶之细腰者为蒲卢……今之药壶卢是也。”
(3).复姓。 春秋 时 齐国 有 蒲卢胥 。
词语解释:鹿卢  拼音:lù lú
(1).亦作“ 鹿櫨 ”。古时引以下棺或置井上以汲水的滑车或绞盘。《礼记·檀弓下》“公室视丰碑” 汉 郑玄 注:“丰碑斵大木为之,形如石碑,於槨前后四角树之,穿中,於间为鹿卢,下棺以繂绕。天子六繂四碑,前后各重鹿卢也。”《晋书·石季龙载记上》:“钟一没于 河 ,募浮没三百人入 河 ,繫以竹絚,牛百头,鹿櫨引之乃出。”《古文苑·王褒〈僮约〉》:“屈竹作杷,削治鹿卢。” 章樵 注:“鹿卢引綆以汲井。” 明 高启 《题美人对镜图》诗:“晓院鹿卢鸣露井,玉人梦断梨云冷。” 章炳麟 《新方言·释言》:“古人谓物圆可转,及形圆腰细者,其音近於胡卢……汲具鹿卢是也。”参见“ 轆轤 ”。
(2).见“ 鹿卢剑 ”。
词语解释:辘轳  拼音:lù lu
(1).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顾 曰:‘井上轆轤卧婴儿。’”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葵》:“井别作桔橰、轆轤。”原注:“井深用轆轤,井浅用桔橰。” 宋 朱敦儒 《念奴娇·中秋月》词:“参横斗转,轆轤声断金井。”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八章:“在井台上,她又碰见了 郑傻子 。他正摇着辘轳在打水。”
(2).机械上的绞盘。《六韬·军用》:“渡沟壍,飞桥一间,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著转关轆轤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 清 黄宗羲 《馀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记》:“南堰挽舟设轆轤,北堰则徒手举之,故其舟尤小也。”
(3).车轮。 清 周龙藻 《陇头水》诗:“人言此水声声别,尽是征夫眼中血,万古千秋共呜咽。呜咽声,流未已;轆轤声,行不止。”
(4).比喻如辘轳般圆转。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颺不还,并轆轤交往,逆鳞相比。” 范文澜 注:“以井鹿卢喻声韵之圆转,逆鳞相比喻声律之靡密。” 明 程羽文 《鸳鸯牒》:“ 李秀兰 、 徐月英 谈谐歌笑,机捷轆轤。”
(5).喻心中情思如辘轳般反复上下。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然以学使尊严,何敢遽为 毛遂 ,轆轤於中,莫可排解者累日矣。”
(6).指辘轳剑。 唐 常建 《张公子行》:“侠客白云中,腰间悬轆轤。” 唐 刘沧 《边思》诗:“ 汉 将边方背轆轤, 受降城 北是单于。” 宋 范仲淹 《上都行送张伯玉》诗:“宝此金轆轤,去去延 平津 。”参见“ 轆轤剑 ”。
(7).诗格名称之一。 清 方以智 《通雅·释诂》:“八病之外,又有折腰、联句、轆轤,又有退韵、回文、反覆、扇对、探题,诗格固多。”参见“ 轆轤体 ”。
(8).佛教语。即辘轳劫。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中》:“积二十轆轤,共三万三千六百万年,为一成劫。”参见“ 轆轤刼 ”。
词语解释:鹿卢剑  拼音:lù lú jiàn
古剑名。《玉台新咏·日出东南偶行》:“腰间鹿卢剑,可直千万餘。” 程琰 补注引《汉书·隽不疑传》注:“古长剑首以玉作井鹿卢形,上刻木作山形,如莲花初生未敷时。今大剑木首,其状似此。” 唐 皇甫曾 《赠老将》诗:“鹿卢剑折虬髯白,转战功多独不侯。” 清 赵翼 《赠李莪洲孝廉》诗:“急装足裹豪猪鞾,奇服腰悬鹿卢剑。” 郭沫若 《高渐离》第一幕:“可超而越屏风浅,可负而拔鹿卢剑。”亦省作“ 鹿卢 ”。 清 曹寅 《题启南先生莫斫铜雀砚图》诗:“粉身何惜鹿卢碎,渴笔恐辱屠沽儿。”
词语解释:掷卢  拼音:zhì lú
古时赌博的一种。以骰五枚,上黑下白,掷之全黑为卢。 唐 王建 《宫词》之六十:“避暑 昭阳 不掷卢,井边含水喷鸦雏。”
词语解释:雉卢  拼音:zhì lú
(1).古代摴蒱戏五种采色中的两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丐仙》:“或掷骰为令, 陈 每代 高 呼采,雉卢无不如意。”
(2).代指博戏。 宋 方夔 《送春》诗:“此生岁月随泡影,末路功名等雉卢。”
词语解释:壶卢  拼音:hú lú
(1).亦作“ 壶芦 ”。即葫芦。 晋 崔豹 《古今注·草木》:“壶芦,瓠之无柄者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简傲》:“﹝ 刘道真 ﹞唯问:‘ 东吴 有长柄壶卢,卿得种来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三·壶卢》:“长瓠、悬瓠、壶卢、匏包、蒲卢,名状不一,其实一类各色也。” 清 王韬 《淞滨琐话·倪幼蓉》:“乞其壶卢中丹丸两粒。今愿以奉貽。”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咘咘噔》:“咘咘噔者,形如壶卢而长柄,大小不一,皆琉璃厂所製。”
(2).指茶壶或酒壶。 宋 苏轼 《和子由柳湖山茶》诗之一:“如今胜事无人共,花下壶卢鸟劝提。”
(3).放鸽时缀于鸽尾的竹哨。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花儿市》:“凡放鸽之时,必以竹哨缀於尾上,谓之壶卢,又谓之哨子。”
词语解释:刘卢  拼音:liú lú
晋代 刘琨 、 卢谌 的并称。 唐 李商隐 《赠赵协律晳》诗:“已叨 邹 马 声华末,更共 刘 卢 族望通。”
词语解释:头卢  拼音:tóu lú
见“ 头颅 ”。
词语解释:头颅  拼音:tóu lú
(1).亦作“ 头卢 ”。骷髅。《战国策·秦策四》:“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於境。” 鲍彪 注:“颅,首骨。”《汉书·武五子传赞》:“暴骨 长城 之下,头卢相属於道。” 颜师古 注:“卢,頟骨也。” 清 阎尔梅 《题剑阁》诗:“徧地头颅生鬼火,空村瓦砾絶人烟。”
(2).脑袋。《后汉书·袁绍传》:“卿头颅方行万里,何席之为!” 宋 贺铸 《题汉阳招真亭》诗:“玄津炼出太阳酥,丰茸胎髮蒙头颅。”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一:“吾二人头颅,儻再落幺么手,如国体何?” 何香凝 《回忆廖仲恺》一:“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 中华 史上名。”
词语解释:尊卢  拼音:zūn lú
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庄子·胠箧》:“昔者 容成氏 、 大庭氏 、 伯皇氏 、 中央氏 、 栗陆氏 、 驪畜氏 、 轩辕氏 、 赫胥氏 、 尊卢氏 、 祝融氏 、 伏牺氏 、 神农氏 ,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云:“此十二氏皆古帝王。” 唐 杨炯 《大唐益州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序:“洎乎 尊卢 、 赫胥 之代, 驪连 、 栗陆 之君。”《云笈七籤》卷二:“人皇之后,而有 尊卢 。”
词语解释:玉鹿卢  拼音:yù lù lú
古代长剑剑首的玉饰。后以代称剑。《汉书·隽不疑传》“带櫑具剑” 颜师古 注引 晋 晋灼 曰:“古长剑首以玉作井鹿卢形,上刻木作山形,如莲花初生未敷时。今大剑木首,其状似此。” 唐 杜牧 《重送》诗:“手捻金僕姑,腰悬玉鹿卢。” 清 吴伟业 《题苏门高士图》诗:“腰鞬三矢玉鹿卢, 幽州 臺上为欢娱。”
词语解释:皋卢  拼音:gāo lú
亦作“皐卢”。 木名。叶状如茶而大,味苦涩,可代饮料。 唐 皮日休 《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十分煎皋卢,半榼挽醽醁。” 唐 陆龟蒙 《和茶具十咏·茶鼎》:“曾过 頳石 下,又住 清溪 口。且共荐皐卢,何劳倾斗酒。”
词语解释:豆卢  拼音:dòu lú
复姓。 隋 有 豆卢勣 。见《隋书》本传。
词语解释:祛卢  拼音:qū lú
亦作“ 佉楼 ”。
(1). 佉卢蝨吒 的省称。《出三藏记集》卷一:“昔造书之主凡有三人,长名曰 梵 ,其书右行,次曰 佉楼 ,其书左行,少者 苍頡 ,其书下行。” 清 赵翼 《题百体寿字》诗:“佉楼剏画演贝叶, 勃泥 进表写木皮。” 清 黄遵宪 《和钟西耘庶常津门感怀诗》:“昔闻 靺鞨 歌西乐,今见 佉卢 制左书。”
(2).借指横行书写的文字。 黄质 《题朱生君实延龄遗墨》:“佉卢旁行竞 欧 化,变色风云惊叱咤。” 潘飞声 《寄尘社兄寄示海天诗话率题二十八字志佩》诗:“君为广大教化主,重译佉卢作正声。”
词语解释:属卢  拼音:shǔ lú
见“ 属鏤 ”。
词语解释:属镂  拼音:shǔ lòu
亦称“ 属卢 ”。亦称“ 属娄 ”。 剑名。《左传·哀公十一年》:“王闻之,使赐之属鏤以死。” 杜预 注:“属鏤,剑名。”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越王 遂赐 文种 属卢之剑。”《古文苑·扬雄〈太玄赋〉》:“ 孤竹 二子饿 首山 兮,断跡属娄何足称兮。” 章樵 注:“ 伍子胥 忠谋, 吴王 赐之属鏤之剑,自剄而死。娄,《史记》作‘鏤’。” 元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下:“﹝ 华岳 ﹞集中有《献韩》诗:‘君家勋业在盘盂,莫把头颅问属鏤。’”
词语解释:钳卢  拼音:qián lú
汉 蓄水工程名。在今 河南省 邓州市 南。 汉元帝 时 南阳 太守 召信臣 主持下所筑。累石为堤,旁开六石门以调节水势,溉田达三万顷。 东汉 光武帝 时 杜诗 为 南阳 太守,征集民工,复加疏浚,大为民便。后代屡有兴废。 汉 张衡 《南都赋》:“於其陂泽,则有 钳卢 玉池 , 赭阳 东陂 。” 宋 梅尧臣 《送王察推缜之邓州》诗:“车过 白水 沙痕阔,雁落 钳卢 稻穟长。”
词语解释:黄卢  拼音:huáng lú
(1).见“ 黄壚 ”。
(2).水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 河水 又南, 蒲川 水出 石楼山 ,南逕 蒲城 东……其水南出,得 黄卢 水口,水东出 蒲子城 南。”
词语解释:黄垆  拼音:huáng lú
亦作“黄卢”。亦作“黄庐”。亦作“黄炉”。
(1).犹黄泉。《淮南子·览冥训》:“上际九天,下契黄壚。” 高诱 注:“上与九天交接,下契至黄壚,黄泉下壚土也。”《淮南子·兵略训》:“放乎九天之上,蟠乎黄卢之下。” 晋 陆云 《晋故散骑常侍陆府君诔》:“永弃高厦,黄庐是馆。” 明 杨珽 《龙膏记·巧遘》:“幸今日相逢故人,便九地黄壚含笑。” 清 唐孙华 《张母陈太孺人贞节》诗:“旌命下九閶,恩纶賁黄壚。”
(2).坟墓。 宋 范成大 《伊尹墓》诗:“三尺黄壚直棘边,此心终古享皇天。”原题注:“在 空桑 北一里,有砖堠刻云‘ 汤 相 伊公 之墓’。相传墓左右生棘,皆直如矢。” 清 唐孙华 《维扬舟中作》诗:“黄壚处处提簞食,緑柳村村挂纸钱。”
(3).大地;地球。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传略》:“悠悠苍天,荡荡黄壚,抱愚忱以埋幽壤,吾兄弟之志存焉。” 章炳麟 《西归留别中东诸君子》诗:“黄壚此摶摶,神州眇一粟。”
(4).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伤逝》载:“﹝ 王濬冲 ﹞乘軺车,经 黄公 酒壚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 嵇叔夜 、 阮嗣宗 共酣饮於此壚……自 嵇生 夭、 阮公 亡以来,便为时所羈紲。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后世因用“黄壚”作悼念亡友之辞。 唐 陈子昂 《祭孙府君文》:“白马故人,青乌送往,素车永诀,黄炉谁赏?” 明 夏完淳 《闻大鸿仲熊讣》诗:“叩閽应有路,兄弟竟齐游。盱眕同时尽, 褒 融 一日收。黄壚人已变,清泪梦中流。” 郭沫若 《东风集·谒延安烈士陵园》:“拜罢黄壚闻笑语,英雄人物看今朝。”
词语解释:烝胡卢  拼音:zhēng hú lú
蒸熟的葫芦瓜。 宋 苏辙 《外孙文九伏中入村》诗:“孙归何用慰勤苦,烹鸡亦有烝胡卢。”自注:“﹝ 唐 相 卢怀慎 ﹞设席待客,勑庖夫净去毛,勿拗折其项。客喜,为食当烝鹅鸭。食至,乃烝胡卢耳。”
词语解释:卜卢  拼音:bǔ lú
古代民族名。
词语解释:卢卢  拼音:lú lú
呼犬声。 宋 程大昌 《演繁露·朱朱卢卢》:“ 绍兴 中, 秦檜 专国,献佞者至形之文牘,谓之圣相,郡县用此意递相尊尚,凡所称呼,皆非其实。无名子或为诗曰:‘呼鸡作朱朱,呼犬作卢卢,文官称学士,武官称大夫。’”
词语解释:莫胡卢  拼音:mò hú lú
复姓。 北周 有 莫胡卢纂 。《通志·氏族五》:“ 莫胡卢氏 , 代 人, 孝文 改为 阳氏 。”
词语解释:出手得卢  拼音:chū shǒu de lú
比喻事情一举获胜。古时樗蒲戏中一掷五子俱黑叫“卢”,是最胜之采。《南齐书·张瓌传》:“献捷, 太祖 以告领军 张冲 , 冲 曰:‘ 瓌 以百口一掷,出手得卢矣。’”
词语解释:冰糖壶卢  拼音:bīng táng hú lú
亦作“ 冰糖葫芦 ”。 一种食品。用竹签串上山楂、海棠等果实,蘸以溶化的冰糖制成,甜脆可口。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栗子》:“冰糖壶卢乃用竹签,贯以葡萄、山药豆、海棠果、山里红等物,蘸以冰糖,甜脆而凉。冬夜食之颇能去煤炭之气。”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红木方桌上﹞放着一大盘冰糖葫芦。”
词语解释:蒱卢  拼音:pú lú
即 蒲且 。《文选·张华〈励志诗〉》:“ 蒱卢 縈缴,神感飞禽。” 李善 注:“ 蒱卢 ,旧説云即 蒲且 也……《汲冢书》曰: 蒲且子 见双鳧过之,其不被弋者亦下。”参见“ 蒲且 ”。
词语解释:蒲且  拼音:pú qiě
人名。相传是古代善于射鸟的人。《列子·汤问》:“ 蒲且子 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鶬於青云之际,用心专,动手均也。” 张湛 注:“ 蒲且子 ,古善弋射者。” 明 张居正 《人主保身以保民论》:“鸿鵠之未孚也,可俯而窥也,及其翱翔浮云,虽 蒲且 之巧,弗能加矣。”
词语解释:觚卢  拼音:gū lú
1.即葫芦。《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东蘠雕胡,莲藕觚卢。"颜师古注引张晏曰:"觚卢,扈鲁也。"王先谦补注:"觚卢,即瓠?。觚卢、瓠?、扈鲁,并一声之转。"一说,是菰茭(菰米的嫩茎)和芦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菇芦"。
词语解释:韩子卢  拼音:hán zǐ lú
见“ 韩卢 ”。
词语解释:韩卢  拼音:hán lú
亦作“ 韩子卢 ”。亦作“ 韩獹 ”。
(1). 战国 时 韩国 良犬,色墨。《战国策·秦策三》:“以 秦 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放韩卢而逐蹇兔也。” 鲍彪 注:“韩卢,俊犬名。《博物志》:‘ 韩 有黑犬,名卢。’”《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壮犬也。”《广雅·释兽》:“韩獹。” 王念孙 疏证:“《初学记》《字林》云:‘獹, 韩 良犬也……獹,通作卢。’”
(2).泛指良犬。 宋 辛弃疾 《满江红·和廓之雪》词:“记少年,骏马走韩卢,掀 东郭 。”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问疾》:“怜你依林 越 鸟,走险韩卢,喘月 吴 牛。”
(3).喻军士。 清 李渔 《奈何天·分扰》:“两下里分头逐鹿,各仗韩卢,并倚 昆吾 。”
词语解释:醉呼卢
醉呼呼睡大觉
词语解释:欂卢  拼音:bó lú
见“ 欂櫨 ”。
词语解释:欂栌  拼音:bó lú
亦作“ 欂卢 ”。 柱上承托栋梁的方形短木。即斗拱。《礼记·明堂位》“山节” 汉 郑玄 注:“山节,刻欂卢为山也。” 唐 独孤及 《马退山茅亭记》:“冬十二月作新亭於 马退山 之阳,因高邱之阻以面势,无欂櫨节棁之华。” 明 杨慎 《和方思道毛坞之什》之三:“愔愔灶觚桐,采自樵人坞。徽軫不得荐,欂櫨亦何补。” 清 赵翼 《八月二日天宁寺旁巽宫楼火》诗:“十层瓴甓落遍地,万株欂櫨飞满空。”
词语解释:当卢  拼音:dāng lú
(1).亦作“ 当颅 ”。马首的镂金饰物。因饰于马额中央,故称。《诗·大雅·韩奕》“鉤膺鏤鍚” 汉 郑玄 笺:“眉上曰鍚,刻金饰之,今当卢也。” 孔颖达 疏:“鍚马面当卢,刻金为之。所谓鏤鍚当卢者,当马之额,卢在眉眼之上,所谓鏤鍚指此文也。” 北周 王褒 《日出东南隅行》:“高箱照云母,壮马饰当颅。”
(2).同“ 当壚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相如 与俱之 临邛 ,尽卖车骑,买酒舍,乃令 文君 当卢。” 颜师古 注:“卖酒之处累土为卢以居酒瓮,四边隆起,其一面高,形如锻卢,故名卢耳。” 王先谦 补注:“字当作‘壚’,通作‘鑪’,‘卢’则文省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当鑪”。
词语解释:木卢  拼音:mù lú
古代传说中的怪兽。《后汉书·郡国志四》“ 中卢 侯国” 南朝 梁 刘昭 注引《荆州记》:“是 析县 马头山 。又县南十五里有 疎水 ,东流注 沔 。水中有物如马,甲如鲜鲤,﹝射﹞不可入。七八月中好在磧上自曝,膝头似虎掌爪。小儿不知,欲取弄戏,便杀人。或曰,生得者,摘其鼻,厌可小,小便名为木卢。”
词语解释:彘卢  拼音:zhì lú
见“ 彘首 ”。
词语解释:彘首  拼音:zhì shǒu
亦称“ 彘卢 ”。亦称“ 彘颅 ”。 草名。又名天名精。《尔雅·释草》“茢薽,豕首” 郭璞 注引《本草》:“彘卢,一名蟾蠩兰。”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其陆卉则紫鳖、緑葹、天著、山韭、鴈齿、糜舌、牛脣、彘首。”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天名精》:“天名精乃天蔓菁之讹也。其气如豕彘,故有豕首、彘颅之名。”
词语解释:伊哩乌卢  拼音:yī lǐ wū lú
象声词。拟含糊的语音。 元 无名氏 《冻苏秦》楔子:“等他自措盘缠求官去来,省的在我耳朶根边终日‘子曰’、‘子曰’,伊哩乌卢的这般闹吵。” 清 翟灝 《通俗编·声音》:“伊哩乌卢,读书声也,见 元 人《冻苏秦》剧。按:此即以伊吾长言之也,凡此等语,本无定字,唯经古人用过,乃为典则。”
词语解释:兔卢  拼音:tù lú
兔丝的一种。《急就篇》卷四:“雷矢雚菌藎兔卢。” 颜师古 注:“兔卢即兔丝也,色黄而细者为兔丝……麤而色浅者为兔卢。”
词语解释:樊卢  拼音:fán lú
唐 代作家 樊宗师 与 卢仝 的并称。二人诗文多艰涩怪僻。 章炳麟 《訄书·订文》《正名杂议》:“寧若 樊 卢 诸子,憙为险怪,以眩视惑听邪!”
词语解释:闷胡卢  拼音:mèn hú lú
亦作“ 闷葫芦 ”。 鲁迅 《彷徨·肥皂》:“这是什么闷胡卢,没头没脑的?你也先得说说清,教他好用心的查去。”
词语解释:上蔡鹰卢  拼音:shàng cài yīng lú
谓牵犬臂鹰,出城打猎。 明 徐渭 《数年来南雪甚于北边塞不易雨而今每潦十九韵》:“ 华亭 羽翼浸天久, 上蔡 鹰卢猎野偏。”卢,韩卢,泛指猎犬。参见“ 上蔡苍鹰 ”。
词语解释:上蔡苍鹰  拼音:shàng cài cāng yīng
秦 李斯 专权,为 赵高 所陷,下狱。伏诛前,顾其子曰:欲牵黄犬、臂苍鹰,出 上蔡 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后因以“上蔡苍鹰”为典,指不知激流勇退,以致罹祸而悔恨莫及。 唐 李白 《行路难》诗之三:“ 陆机 雄才岂自保? 李斯 税驾苦不早。 华亭 鹤唳詎可闻? 上蔡 苍鹰何足道!” 王琦 注引《太平御览》曰:“《史记》曰:‘ 李斯 临刑,思牵黄犬,臂苍鹰,出 上蔡 东门,不可得矣。’考今本《史记·李斯传》中无‘臂苍鹰’字,而 李白 诗中屡用其事,当另有所本。”
词语解释:酒卢  拼音:jiǔ lú
即酒垆。《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乃令 文君 当卢” 唐 颜师古 注:“ 郭璞 曰:‘卢,酒卢。’卖酒处累土为卢以居酒瓮,四边隆起,其一面高,形如锻卢,故名卢耳。”参见“ 酒壚 ”。
词语解释:酒垆  拼音:jiǔ lú
卖酒处安置酒瓮的砌台。亦借指酒肆、酒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伤逝》:“ 王濬冲 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軺车,经 黄公 酒壚下过。” 宋 周邦彦 《侧犯》词:“见説胡姬,酒壚寂静,烟锁漠漠,藻地苔井。” 明 徐祯卿 《赠别献吉》诗:“日暮经过 燕 赵 客,解裘同醉酒壚旁。” 郁达夫 《秋夜怀人》诗之四:“忆煞 蓝亭 旧酒壚,当年曾醉病 相如 。”
酒罏:即酒垆。《汉书·食货志下》“率开一卢以卖”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如淳 曰:“酒家开肆待客,设酒罏,故以罏名肆。”《全元散曲·水仙子带折桂令·饮兴》:“小糟新酒滴珍珠,醉倒 黄公 旧酒罏。” 明 何景明 《春日刘薛二子过》诗:“未似 高阳 侣,垂鞭向酒罏。”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畿辅·禁歌妓》:“国初 临川 人 揭轨 ,以举明经至京,宴南市楼,有诗云:‘詔出金钱送酒罏,綺楼胜会集文儒。’”参见“ 酒壚 ”。
词语解释:鹰卢  拼音:yīng lú
猎鹰与猎犬。 明 徐渭 《数年来南雪甚于北十九韵》:“ 华亭 羽翼漫天久, 上蔡 鹰卢猎野偏。”
词语解释:扶卢  拼音:fú lú
古代杂技的一种。攀缘矛戟之柄为戏。《国语·晋语四》:“侏儒扶卢,矇瞍脩声。” 韦昭 注:“扶,缘也;卢,矛戟之柲,缘之以为戏。”
词语解释:托卢  拼音:tuō lú
中药名。即枸杞。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象柴,一名托卢是也。或云仙人杖,或云西王母杖,或名天精,或名却老,或名地骨,或名苟杞也。”《骈雅·释草》:“地辅、却暑、托卢,拘杞也。”参见“ 枸2杞 ”。
词语解释:屈卢  拼音:qū lú
古代善造弓矛的良匠。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 越王 抚 步光 之剑,杖 屈卢 之弓。”《史记·商君列传》“持矛而操闟戟者” 裴駰 集解引 晋 徐广 曰:“ 屈卢 之劲矛, 干将 之雄戟。” 唐 司马贞 索隐:“屈,音九勿反。按: 屈卢 、 干将 并古良匠造矛戟者名。” 元 倪瓒 《答光大》诗:“诗鏗清庙瑟,书耸 屈卢 矛。”
词语解释:押不卢  拼音:yā bù lú
见“ 押不芦 ”。
词语解释:押不芦  拼音:yā bù lú
亦称“ 押不卢 ”。 来自阿拉伯语yabruh或abruh(波斯语jabrūh),草名。产西方。有毒。具有催眠麻醉作用。传说能起死回生。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押不芦》:“ 回回国 之西数千里地,产一物极毒,全类人形,若人参之状,其酋名之曰‘押不芦’。生土中深数丈,人或误触之,著其毒气必死……埋土坎中,经岁然后取出曝乾,别用他药製之,每以少许磨酒饮人,则通身麻痹而死,虽加以刀斧亦不知也。至三日后,别以少药投之即活。盖古 华陀 能刳肠涤胃以治疾者,必用此药也。今闻御药院中亦储之, 白廷玉 闻之 卢松厓 。或云:今之贪官污吏贜过盈溢,被人所讼,则服百日丹者,莫非用此?”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一幕:“ 车力特穆尔 :‘也好,我倒不稀罕这些一晚上就会凋谢的芍药花,我倒希望你这朵起死回生的押不芦花啦。’”
词语解释:滴卢  拼音:dī lú
即的卢。 刘备 所乘骏马名。 唐 胡曾 《咏史诗·檀溪》:“滴卢何处埋龙骨,流水依前遶大堤。”参阅《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裴松之 注引《世语》
词语解释:火壶卢  拼音:huǒ hú lú
赤蜻蜓的别名。 章炳麟 《新方言·释动物》:“今通谓之蜻蜓, 顺天 呼赤者为火壶卢。”
词语解释:夫甘都卢  拼音:fū gān dōu lú
古国名。其地或以为在今 缅甸 伊洛瓦底江 中游 卑谬 附近。见《汉书·地理志下》《汉书·西域传赞》及 张衡 《西京赋》省译作“ 都卢 ”。 唐 代称为 骠国 。
词语解释:物卢  拼音:wù lú
即 屈卢 。古代造弓矛的良匠名。后用以称良弓利矛。 汉 袁康 《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 句践 乃身被赐夷之甲,带步光之剑,杖 物卢 之矛,出死士三百人,为阵关下。”参见“ 屈2卢 ”。
词语解释:掩口胡卢  拼音:yǎn kǒu hú lú
捂嘴而笑。多指暗笑,窃笑。胡卢,笑貌。语本《后汉书·应劭传》:“昔 郑 人以乾鼠为璞,鬻之於 周 ;......夫覩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蠏壳青’……逕造庐访 成 。视 成 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惟 查初白 才气开展,工力纯熟,鄙意欲以继诸贤之后,而闻者已掩口胡卢。”
词语解释:清卢  拼音:qīng lú
亦作“ 清矑 ”。 眼珠明亮,黑白分明。《汉书·扬雄传上》:“ 玉女 无所眺其清卢兮, 虙妃 曾不得施其蛾眉。” 晋 孙楚 《笳赋》:“扬清矑,隐皓齿。” 明 杨慎 《又别拟制一篇》诗:“座中碧玉好名倡,清矑曼睩烂齐光。”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田荔裳》:“清矑倩盼,姿态娉婷。”
词语解释:扁卢  拼音:biǎn lú
泛指名医。 战国 时名医 扁鹊 又称 卢医 ,故云。 明 张居正 《杂著》:“元气虚弱,年力衰惫,一有病患,补东则耗西,实上则虚下,虽有 扁卢 ,无可奈何。”参见“ 扁鹊 ”。
词语解释:扁鹊  拼音:biǎn què
战国 时名医。原名 秦越人 , 渤海郡 鄚 (今 河北省 任丘市 北)人。一说家于 卢国 (今 山东省 长清县 南),故又称 卢医 。学医于 长桑君 ,医道精湛,擅长各科,行医时“随俗为变”,在 赵 为“带下医”,至 周 为“耳目痹医”,入 秦 为“小儿医”,名闻天下。 秦 太医令 李醯 自知医术不如 扁鹊 ,使人刺杀之。《汉书·艺文志》《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不传。《史记》有传。
词语解释:油壶卢  拼音:yóu hú lú
见“ 油葫芦 ”。
词语解释:油葫芦  拼音:yóu hú lú
(1).亦作“ 油壶卢 ”。昆虫名。形状像蟋蟀而较大,黑褐色,有油光,触角长,腹部肥大,有一对尾须,雌虫另有一个赤褐色的产卵管,雄虫的翅能互相摩擦发声。昼伏夜出,吃豆类、谷类、瓜类等。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胡家村》:“促织之别种三,肥大倍焉者,色泽如油,其声呦、呦、呦,曰油葫芦。”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蛐蛐儿聒聒儿油壶卢》:“蛐蛐儿之类又有油壶卢。当秋令时,一文可买十餘枚。至十月,则一枚可值数千文。盖其鸣时鏗鏘断续,声颤而长,冬夜听之,可悲可喜,真閒人之韵事也。”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四:“不知躲在何处的几头油葫芦也来伴奏。”
(2).曲牌名。属北曲仙吕宫,为北曲散套中常用的正曲之一。
词语解释:沈卢  拼音:shěn lú
古剑名。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器用》:“古剑有沉卢、鱼肠之名。沉卢谓其湛湛然黑色也。”按,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作“湛卢”。
词语解释:提溜秃卢  拼音:dī liū tū lú
形容眼珠转动。 明 无名氏 《僧尼共犯》第二折:“慌的他两头儿低羞篤速,諕的他两眼儿提溜秃卢。”
词语解释:徐卢  拼音:xú lú
复姓。 汉 代有 徐卢庸 。见《通志·氏族四》
词语解释:彤卢  拼音:tóng lú
彤弓和卢弓。古代天子用以赏有功的诸侯或大臣。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投彤卢而不弯,非繁弱之不劲也,坐莫赏焉。”
词语解释:索卢  拼音:suǒ lú
复姓。《吕氏春秋·尊师》:“ 索卢参 东方之鉅狡也,学於 禽滑黎 。” 陈奇猷 校释:“ 范 书《独行传》有 索卢放 , 章怀 注:‘ 索卢 ,复姓也。’”
词语解释:禁卢  拼音:jìn lú
见“ 禁庐 ”。
词语解释:禁庐  拼音:jìn lú
宫廷侍从官员寓值的官舍。 明 张居正 《送初幼嘉年兄还郢》诗之一:“乾坤岁岁浮春色,环珮相将侍禁庐。”按,一本作“ 禁卢 ”。
词语解释:勃卢  拼音:bó lú
(1).古良匠名,善造矛,后即以为矛名。《文选·左思〈吴都赋〉》:“干卤殳鋋、暘夷勃卢之旅。” 刘逵 注:“《越絶书》曰: 越王 身披暘夷之甲,拔勃卢之矛。”今本《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作“物卢”。《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屈卢”。 司马贞 索隐:“屈卢,矛名。”
(2).蒲的别名,以勃卢二音反切而得。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切脚语》:“世人语音有以切脚而称者,亦间见之於书史中……如蓬为勃笼……角为矻落,蒲为勃卢。”
词语解释:勇卢  拼音:yǒng lú
鼻神名。《太平御览》卷八八一引《龙鱼河图》:“鼻神名勇卢。” 清 赵之谦 著有《勇卢间诂》一书,专记鼻烟及烟壶事。
词语解释:狄良突卢  拼音:dí liáng tū lú
犹言滴溜溜。《醒世姻缘传》第二一回:“那个小孩子才下草,也不知道羞明,挣着两个眼狄良突卢的乱看,把众人喜的慌了。”
词语解释:田卢  拼音:tián lú
猎犬名。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一:“《诗》亦有田卢。笺云:卢,黑也。犬之黑色者多善走而猛,故田犬以卢名之。”参阅《诗·齐风·卢令》
词语解释:大对卢  拼音:dà duì lú
古代 高丽 官职名。《周书·异域传上·高丽》:“大官有大对卢,次有太大兄、大兄……仙人并褥萨凡十三等,分掌内外事焉。”
词语解释:宋卢  拼音:sòng lú
古良犬宋鹊、韩卢的并称。 唐 黄滔 《祭先外舅》:“高高蟾桂,赫赫鸿都,和贄之寧三泣,宋卢之俟一呼。”参见“ 宋鹊 ”。
词语解释:宋鹊  拼音:sòng què
(1). 春秋 时 宋国 良犬名。后亦泛指良犬。《礼记·少仪》“乃问犬名” 汉 郑玄 注:“畜养者当呼之名,谓若韩卢、宋鹊之属。” 三国 魏 曹植 《鼙舞歌·孟冬》:“韩卢宋鹊,呈才骋足。”《北齐书·徐之才传》:“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 李斯 东走?为负帝女南徂?” 唐 李贺 《追赋画江潭苑》诗之四:“十骑簇芙蓉,宫衣小队红。练香薰宋鹊,寻箭踏卢龙。” 明 徐渭 《犬》诗:“少年猎平原,左卢右宋鹊。”
(2).比喻鄙贱之人或受人豢养的爪牙。 唐 陈陶 《经徐稺墓》诗:“禁掖衣冠加宋鹊,湖山耕钓没 尧 时。” 清 唐孙华 《有感明季党事二十二韵》:“驍腾多宋鹊,指嗾听梅虫。”
词语解释:呼雉呵卢  拼音:hū zhì hē lú
赌博时高声大叫,希望得彩获胜。亦指赌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赌符》:“倾囊倒篋,悬金於嶮巇之天;呼雉呵卢,乞灵於淫昏之骨。”参见“ 呼卢喝雉 ”。
词语解释:呼卢喝雉  拼音:hū lú hè zhì
古时博戏,用木制骰子五枚,每枚两面,一面涂黑,画牛犊;一面涂白,画雉,一掷五子皆黑者为卢,为最胜采;五子四黑一白者为雉,是次胜采。赌博时为求胜采,往往且掷且喝,故称赌博为“呼卢喝雉”。 宋 陆游 《风顺舟行甚疾戏书》诗:“呼卢喝雉连暮夜,击兔代狐穷岁年。” 清 杨掌生 《京尘杂录·长安看花记》:“﹝众人﹞諠闐笑语,呼卢喝雉,众声如殷雷。” 叶圣陶 《穷愁》:“ 阿松 随入,履一重堂奥,即闻呼卢喝雉之声出后屋。”参阅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卢雉》
词语解释:呵雉呼卢  拼音:hē zhì hū lú
古樗蒲法,五子俱黑为“卢”,二雉三黑为“雉”,皆为胜采,故赌徒于赌博时呼之,希望得彩获胜。亦指赌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赌符》:“倾囊倒篋,悬金於嶮巘之天;呵雉呼卢,乞灵於淫昏之骨。”一本作“ 呼雉呵卢 ”。参见“ 呼卢喝雉 ”。
词语解释:呼卢喝雉  拼音:hū lú hè zhì
古时博戏,用木制骰子五枚,每枚两面,一面涂黑,画牛犊;一面涂白,画雉,一掷五子皆黑者为卢,为最胜采;五子四黑一白者为雉,是次胜采。赌博时为求胜采,往往且掷且喝,故称赌博为“呼卢喝雉”。 宋 陆游 《风顺舟行甚疾戏书》诗:“呼卢喝雉连暮夜,击兔代狐穷岁年。” 清 杨掌生 《京尘杂录·长安看花记》:“﹝众人﹞諠闐笑语,呼卢喝雉,众声如殷雷。” 叶圣陶 《穷愁》:“ 阿松 随入,履一重堂奥,即闻呼卢喝雉之声出后屋。”参阅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卢雉》
词语解释:碧卢  拼音:bì lú
亦作“ 碧瓐 ”。 美玉名。《淮南子·氾论训》:“故剑工惑剑之似莫邪者,唯 欧冶 能名其种;玉工眩玉之似碧卢者,唯 猗顿 不失其情。” 俞樾 《诸子平议·淮南子三》:“‘剑工惑剑之似莫邪者’,莫邪是良剑之名,则碧卢亦必是美玉之名……莫邪、碧卢是喻君子,非喻小人。”《丹铅总录》引 三国 吴 秦菁 《秦子》:“无盛之巵,虽赤琼碧瓐无贵也。”
词语解释:碆卢  拼音:bō lú
用弓发射打鸟的石箭头。《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射者,方将脩其碆卢,治其矰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
词语解释:的历都卢  拼音:de lì dōu lú
方言。形容眼睛看物不定。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方言》:“ 南都 方言……眼之视不定曰的歷都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