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三职入声 [shí,知识][shí sì,饮食]亿[sè sāi,闭塞][nì][详注1][详注2][fú][pì][yì]


注1:螣 音特。《诗·小雅》去其螟螣。《传》食叶曰螣。《陆玑疏》螣,蝗也。《许慎云》吏乞贷则生螣。
注2:冒 mò,《集韵》《韵会》《正韵》密北切,音默。《增韵》贪也。《左传·昭三十一年》贪冒之民。又犯也。《前汉·卫青传》直冒汉围。又单于名。《史记·匈奴传》及冒顿立,攻破月氏。
末字词组
隐匿遁匿讳匿谦匿干匿容匿繁匿埋匿
服匿逃匿依匿凭匿幺匿漏匿秽匿塞匿
伏匿退匿众匿跳匿辟匿寄匿规匿盗匿
潜匿遗匿赑匿邃匿閟匿屏匿告匿猫匿
阴匿掩匿走匿亡匿违匿文觌武匿缩匿 
蔽匿沦匿饰匿乾匿侵匿晦匿衔匿 
窜匿贬匿首匿揜匿侧匿沈匿百匿 
藏匿臧匿韬匿遏匿销匿没匿状匿 
避匿舍匿躲匿引匿畏匿消匿奸匿 

词语解释:隐匿  拼音:yǐn nì
隐瞒;隐藏。《墨子·尚同上》:“腐朽餘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后汉书·皇甫规传》:“微胜则虚张首级,军败则隐匿不言。”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端肃案》:“其在京家产,著派 希拉布 前往查抄,毋容稍有隐匿。”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一:“双方各自隐匿了真面目,委蛇周旋也夺去我不少精力。”
见“ 隐慝 ”。
词语解释:隐慝  拼音:yǐn tè
别人不知的罪恶,不可告人的罪恶。《左传·僖公十五年》:“震 夷伯 之庙,罪之也,於是 展氏 有隐慝焉。” 孔颖达 疏:“隐蔽之恶,不见於外,非法令所得绳也。” 杨伯峻 注:“隐慝可有两义,一谓人所不知之罪恶,一谓不可告人的罪恶。”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 夏侯氏 便於座中攘臂大呼,数 元艾 隐慝秽恶十五事。”按,《后汉书·黄允传》作“隐匿”。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贝编》:“僧即发声,其词皆 五百 从前隐慝也, 五百 惊而自悔。” 清 黄遵宪 《纪事》诗之三:“隐慝数不尽,汝众能知不?”
词语解释:服匿  拼音:fú nì
(1).盛酒器。《汉书·苏武传》:“三岁餘,王病,赐 武 马畜服匿穹庐。” 颜师古 注:“ 孟康 曰:‘服匿如甖,小口大腹方底,用受酒酪。’ 晋灼 曰:‘ 河 东北界人呼小石甖受二斗所曰服匿。’” 宋 程大昌 《演繁露·服匿》:“《齐杂记》云: 竟陵王 子良 得古器,小口方腹底平,可著六七升,以示秘书丞 陆澄之 。 澄之 曰:‘此名服匿……盖东夷之谓服席,即北狄之谓服匿者也。’”
(2).指旃帐。《汉书·苏武传》:“服匿。” 颜师古 注引 刘德 曰:“服匿如小旃帐。”后因亦以“服匿”称旃帐。 宋 范成大 《卢沟》诗:“河边服匿多生口,长记軺车放鴈时。” 清 恽敬 《游翠微峰记二》:“洞之南,石山相倚如服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江浙联军〈檄南京文〉》:“务使珍珠帐捲,服匿庐空。”
词语解释:伏匿  拼音:fú nì
隐藏;躲藏。《楚辞·九辩》:“騏驥伏匿而不见兮,凤皇高飞而不下。” 唐 柳宗元 《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宿工老师,不得伏匿,皆来会堂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英》:“盗纵羣队穷搜,凡伏匿巖穴者,悉被杀掳。”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 秦 既焚烧诗书,坑诸生于 咸阳 ,儒者乃往往伏匿民间,或则委身于敌以舒愤怨。”
词语解释:潜匿  拼音:qián nì
亦作“潜匿”。 隐藏。《初学记》卷二引 晋 傅玄 《喜霁赋》:“悦氛电之潜匿兮,乐天鉴之孔明。”《资治通鉴·隋恭帝义宁元年》:“我一妇人,易以潜匿,当自为计。”《清史稿·兵志四》:“诚恐 江南 、 安徽 、 河南 、 山东 从前被兵处所,不免伏莽潜匿,乘隙为害。” 何其芳 《画梦录·岩》:“于是极端的苦辛遂潜匿于一个无语的灵魂。”
词语解释:阴匿  拼音:yīn nì
隐藏。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居无近絶溪,羣冢狐虫之所近,此则死气阴匿之处也。”
词语解释:蔽匿  拼音:bì nì
隐藏;隐瞒。《管子·内业》:“全心在中,不可蔽匿。” 尹知章 注:“有诸内必形於外也。”《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夫 袁盎 多受 吴王 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 宋 叶适 《朝请大夫高公墓志铭》:“时太仓米名具无实,上下蔽匿,莫敢覆按。” 邓溥 《夙耳康岩之名询土人无知者穷搜得于桂岭之麓》诗:“人才蔽匿阿谁知,特地穷搜慰梦思。”
词语解释:窜匿  拼音:cuàn nì
逃窜隐藏。《鬼谷子·抵巇》:“圣人窜匿。” 唐 司空图 《泽州灵泉院记》:“若典教积於前,鞭挞骇於侧,将窜匿之不暇,詎肯説而从命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花公主》:“生愴惻欲絶,乃捉腕思曰:‘小生贫贱,惭无金屋。有茅庐三数间,姑同窜匿可乎?’”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黄花冈之役》:“目下餘匪四处窜匿,已闭城严搜。”
词语解释:藏匿  拼音:cáng nì
(1).隐藏。《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酈生 闻其将皆握齱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 酈生 乃深自藏匿。”《三国演义》第二回:“表章雪片告急,十常侍藏匿不奏。”
(2).谓城府深,不直率。 朱自清 《山野掇拾》:“他们不畏缩,不鄙夷,爱人而又自私,藏匿而又坦白。”
词语解释:避匿  拼音:bì nì
躲避;躲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已而 相如 出,望见 廉颇 , 相如 引车避匿。” 前蜀 韦庄 《秦妇吟》:“我今愧恧拙为神,且向山中深避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吕无病》:“念避匿非策,又恐同归招议。” 鲁迅 《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虽然有时似乎受伤,其实并不,至多不过是假装跛脚,聊以引起人们的恻隐之心,可以从容避匿罢了。”
词语解释:遁匿  拼音:dùn nì
亦作“遯匿”。 犹隐藏。《魏书·萧宝夤传》:“ 文荣 与其从子 天龙 、 惠连 等三人,叶家将 宝夤 遁匿山涧,赁驴乘之,昼伏宵行。”《元典章新集·刑部·刑禁》:“各处官司并不追求来歷,往往奉承应付,比及知觉,其人已行遁匿。” 严复 夏曾佑 《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若斯之伦,初则奔走窜逸,遁匿恐后,继则俯首帖耳,扶犁服軛。” 李根源 《记云南起义》:“重九之夜, 尔愷 遯匿民间,为讲武生 何儼然 等搜获。”
词语解释:逃匿  拼音:táo nì
逃走隐匿。《孟子·滕文公上》:“ 益 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后汉书·方术传上·许杨》:“及 莽 篡位, 杨 乃变姓名为巫医,逃匿它界。” 宋 钱易 《南部新书》癸:“有民 沉超 者,负罪逃匿。” 叶君健 《自由》十八:“衙门里的差役人员,在农民涌进城时,就已经逃匿一空,各奔前程。”
词语解释:退匿  拼音:tuì nì
(1).退避藏匿。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庾长仁 ﹞始入门,诸客望其神姿,一时退匿。” 唐 柳宗元 《唐铙歌鼓吹曲·吐谷浑》:“岁侵扰我疆,退匿险且遐。”
(2).黜退;埋没。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相胜》:“司农为奸,朋党比周,以蔽主明,退匿贤士,絶灭公卿。”
词语解释:遗匿  拼音:yí nì
(1).指遗才,隐士。 唐 沉千运 《濮中言怀》诗:“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匿。”
(2).遗弃藏匿。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升迁·吊案卷》:“领状粘卷,存贮本官备照,以免该承遗匿,混赖前任弔查未经发出之弊。”
词语解释:掩匿  拼音:yǎn nì
遮掩,隐瞒。《史记·曹相国世家》:“ 参 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后汉书·李固传》:“ 固 对曰:‘帝虽幼少,犹天下之父。今日崩亡,人神感动,岂有臣子反共掩匿乎?’” 宋 李纲 《与梅和胜侍郎书》:“大概贼作之初,捕盗官司,意在掩匿,不以实闻,措置乖方,浸淫滋蔓,遂致於此。”
词语解释:沦匿  拼音:lún nì
隐藏;隐没。《参同契》卷上:“幽潜沦匿,变化於中,包裹万物,为道纪纲。” 唐 李白 《商山四皓》诗:“阴虹浊太阳,前星遂沦匿。”
词语解释:贬匿  拼音:biǎn nì
谦退,韬晦。《南齐书·陈显达传》:“ 显达 建武 世心怀不安,深自贬匿,车乘朽故,导从卤簿,皆用羸小,不过十数人。”
词语解释:臧匿  拼音:zāng nì
窝藏,隐匿。《汉书·燕剌王刘旦传》:“上怒,下其使狱。后坐臧匿亡命,削 良乡 、 安次 、 文安 三县。”《汉书·元后传》:“ 红阳侯 立 父子臧匿姦猾亡命,宾客为羣盗,司隶、京兆皆阿纵不举奏正法。”
词语解释:舍匿  拼音:shè nì
窝藏。《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高祖 购求 布 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亡之诸侯,游宦事人,及舍匿者,论皆有法。” 颜师古 注:“舍匿,谓容止而藏隐也。”
词语解释:讳匿  拼音:huì nì
隐匿;藏匿。《杂事秘辛》:“故大将军 乘氏 忠侯 商 所遗少女,有贞静之德,流闻禁掖。其与 姁 诣 商 第,周视动止,审悉幽隐。其毋讳匿。”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公平生喜庇吏役,虽受賕骫法,亦一一曲为讳匿。” 王旡生 《中国三大小说家论赞》:“嗟乎嗟乎!天下有过人之才人,遭际浊世,抱弥天之怨,不得不流而为厌世主义,又从而摹绘之,使并世者之恶德,不能少自讳匿者,是则 王氏 著书之苦心也。”
词语解释:依匿  拼音:yī nì
隐匿。《墨子·备城门》:“城上皆毋得有室,若他可依匿者尽除去之。”
词语解释:众匿  拼音:zhòng nì
各种罪恶。匿,“ 慝 ”的古字。《逸周书·大戒》:“克禁淫谋,众匿乃雍。”
词语解释:赑匿  拼音:bì nì
大逆不道。匿,同“ 慝 ”。邪恶。《周书·庾信传》:“既姦回之贔匿,终不悦於仁人。”
词语解释:走匿  拼音:zǒu nì
逃走躲避。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贼盗》:“ 宋 兴,既歛兵於内,盗贼輒发,而州郡无武备,急则吏走匿自存,天子常薄吏罪,而言事者以为适然。”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二》:“僧 继晓 者,始以淫术欺誑 楚 府,事败走匿京师。” 蔡东藩 《唐史通俗演义》第十六回:“ 頡利 闻了消息,走匿荒谷。”
词语解释:饰匿  拼音:shì nì
掩饰隐匿。《后汉书·陈忠传》:“自帝即位以后……百姓流亡,盗贼并起,郡县更相饰匿,莫肯纠发。” 李贤 注:“更相文饰,隐匿盗贼也。”
词语解释:首匿  拼音:shǒu nì
谓主谋藏匿罪犯。《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得 陈喜 於 衡山王 子 孝 家。吏劾 孝 首匿 喜 。”《汉书·宣帝纪》:“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颜师古 注:“凡首匿者,言为谋首而藏匿罪人。” 清 龚自珍 《春秋决事比答问第三》:“甲问曰:‘据大箸《律目篇》,父子兄弟相首匿,愿闻其常?’”
词语解释:韬匿  拼音:tāo nì
敛藏;隐藏。谓不为人所知。《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六年》:“ 太和 以后,益自韜匿,羣居游处,未尝发言。” 明 文徵明 《胡参议传》:“﹝ 胡 ﹞生平寡与,既归,益事韜匿。” 林纾 《与魏季渚太守书》:“干济之士,先求韜匿,愿执事留意焉。”
词语解释:躲匿  拼音:duǒ nì
隐藏。《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只见对桥一间小屋,里面灯烛辉煌,公子疑那汉子躲匿在内。”
词语解释:谦匿  拼音:qiān nì
谦让匿避。《隋书·李德林传》:“大 齐 之兴,实由 武帝 ,谦匿受命,岂直史也?”
词语解释:凭匿  拼音:píng nì
藉以藏匿。 清 梅曾亮 《朝议大夫台湾府知府盖君墓志铭》:“治 商州 东百里曰 龙驹寨 ……路四通,綰商贾输写之会。又多林莽山径,易凭匿。”
词语解释:跳匿  拼音:tiào nì
逃避躲匿。 宋 陆游 《与尉论捕盗书》:“此十许人皆负重辟,相与窜伏山林中,昏夜伺便小刼。此官知之,则已分散跳匿。” 明 袁宏道 《监司周公实政录叙》:“夫高谈浮誉,鬼神也,无才者之所跳匿也;缮修钱穀之事,人物也,经世之实画也。”
词语解释:邃匿  拼音:suì nì
犹匿伏。 汉 焦赣 《易林·损之小畜》:“有所畏避,深藏邃匿。”
词语解释:亡匿  拼音:wáng nì
逃跑并躲藏起来。《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 ﹞乃更名姓,亡匿 下邳 。”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二》:“及党事起, 顒 以被禁錮,乃变姓名,亡匿 汝南 。”
词语解释:乾匿
犹乾没,侵吞公家或别人的财物。《新唐书·外戚传·武士彠》:“ 荣国 卒,后出珍币建佛庐徼福, 敏之 乾匿自用。”
词语解释:揜匿
遮掩
词语解释:遏匿  拼音:è nì
掩盖隐匿。《易·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 唐 孔颖达 疏:“君子以遏恶扬善者,大有包容之义,故君子象之,亦当包含遏匿其恶,褒扬其善。”
词语解释:引匿  拼音:yǐn nì
窝藏;躲避。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二:“犯者定行处斩,引匿不以闻,与同罪。”《元典章·刑部五·漂流尸首埋瘗》:“经过官民岂不见之,畏避引匿,视以为常。” 明 陈子龙 《寄献石斋先生》诗:“门生往往自引匿,故吏不復相通名。”
词语解释:干匿  拼音:gàn nì
犹乾没,侵吞公家或别人的财物。《新唐书·外戚传·武士彠》:“ 荣国 卒,后出珍币建佛庐徼福, 敏之 乾匿自用。”
词语解释:幺匿  拼音:yāo nì
[英unit]音译词。个人或个体。 严复 《〈群学肄言〉序》:“欲观拓都,视此幺匿。” 严复 《〈群学肄言〉序》第三章:“群者,谓之拓都;一者,谓之幺匿。” 鲁迅 《准风月谈·难得糊涂》:“从前 严几道 从甚么古书里--大概也是《庄子》罢--找着了‘幺匿’两个字来译unit,又古雅,又音义双关的。” 郭沫若 《少年时代·初出夔门》:“拓都大约是指社会,么匿是指个人。”原注:“这是totalandunit的对译,是 严几道 《群学肄言》的译语。”
词语解释:辟匿  拼音:pì nì
指偏远闭塞。《史记·秦本纪》:“ 内史廖 曰:‘ 戎王 处辟匿,未闻中国之声。’” 汉 王充 《论衡·超奇》:“古昔之远,四方辟匿,文墨之士,难得纪录。”
躲避,藏匿。《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高祖 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 卢綰 常随出入上下。” 张汉 《鄂城纪事诗》:“不料贼兵渡 湖 , 博军门 闻信先行逃走, 湖 勇亦辟匿,贼至 岳州 ,毫无阻碍,长驱而进。”
词语解释:閟匿  拼音:bì nì
隐藏。《汉书·卢绾传》:“上使使召 綰 , 綰 称病。又使 辟阳侯 审食其 、御史大夫 赵尧 往迎 綰 ,因验问其左右。 綰 愈恐,閟匿。” 颜师古 注:“閟,闭也,闭其踪蹟,藏匿其人也。” 清 刘大櫆 《程书原传》:“然为人子孙,閟匿其父祖之德,使湮没而不彰,为文章操风化之权者知之而不言,使善人君子无传於后世,则后之为善者何以劝,为不善者何以勉焉!”
词语解释:违匿  拼音:wéi nì
犹隐匿。《魏书·术艺传·殷绍》:“加年夕齿頽,餘龄旦暮,每惧殂殞,填仆沟壑,先帝遗志,不得宣行;夙夜悲愤,理难违匿,依先撰録奏,谨以上闻。”
词语解释:侵匿  拼音:qīn nì
侵吞,侵没。《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又发米於各处寺院煮粥救济贫民。却又把米侵匿,一碗粥中不上几颗米粒。”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果报·仇鬼下隶》:“居家循谨,但治生颇琐细。有干奴侵匿其貲甚伙。 顾 恚甚,屡刑索之。” 清 李渔 《奈何天·焚券》:“万一主人不信,倒説你侵匿起来,却怎么处?”
词语解释:侧匿  拼音:cè nì
(1).缩缩行迟貌。古天文谓朔日而月亮见于东方。《尚书大传》卷三:“朔而月见东方谓之侧匿。” 郑玄 注:“侧匿,犹缩缩行迟貌。”《汉书·孔光传》:“其传曰‘时则有日月乱行’,谓朓、侧匿。”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侧匿,行迟也。”
(2).阴险奸诈。 三国 魏 阮籍 《元父赋》:“故其人侧匿颇僻,隐蔽不公。”
词语解释:销匿  拼音:xiāo nì
销声匿迹。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近世之学术》:“晚 明 流风餘韵,销匿不敢復出现。”
词语解释:畏匿  拼音:wèi nì
畏怯回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舍人相与諫曰:‘今君与 廉颇 同列, 廉君 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词语解释:容匿  拼音:róng nì
犹隐匿包庇。《北齐书·薛修义传》:“ 修义 少而姦侠,轻财重气,招召豪猾,时有急难相奔投者,多能容匿之。” 明 刘基 《前江淮都转动盐使宋公政绩记》:“而府县及大府官吏卒咸有恒餽遗,以故互为容匿不举,岁冒破米二万五十石,钞二万餘锭。”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猾夏之渐》:“然 明 季至国初,各省私设之天主教堂,未奉追毁。而西人方以得自引其教,恃为护符,互相容匿。於是开堂传教之风久而愈炽。”
词语解释:漏匿  拼音:lòu nì
隐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钱卜巫》:“宰得金,恐其漏匿,又追贮器,以金实之,满焉,乃释 商 。”
词语解释:寄匿  拼音:jì nì
谓暂时隐藏。《新五代史·杂传·范延光》:“ 明宗 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詾詾异议,藏窜山谷,或寄匿於军营,有司不能禁。”
词语解释:屏匿  拼音:píng nì
隐藏。 唐 柳宗元 《佩韦赋》:“ 吉 优繇而布和兮,残萑蒲以屏匿。”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六:“明日军出,诸寨屏匿如无人。”
词语解释:文觌武匿  拼音:wén dí wǔ nì
艺文兴而武道隐。谓尚文之风大盛。语本《国语·周语中》:“武不可覿,文不可匿。” 明 杨慎 《〈贵州乡试录〉序》:“百年以来,道润德洽,文覿武匿。”
词语解释:晦匿  拼音:huì nì
隐蔽不露。《隋书·高祖纪上》:“ 高祖 甚惧,深自晦匿。” 宋 苏轼 《江瑶柱传》:“ 媚川 深自晦匿,尝喟然谓其孙子曰:‘匹夫怀宝,吾知其罪矣!’” 清 吴敏树 《与朱伯韩书》:“ 敏树 尝数至京师矣,既齟齬有司,不得一当,欲勉持一刺,干謁当时声誉之人,则愁沮万状,甘自晦匿而已。”
词语解释:沈匿  拼音:shěn nì
亦作“沉匿”。 隐藏。 唐 沉亚之 《冯燕传》:“ 魏 市有争财鬪者, 燕 闻之往,搏杀不平,遂沉匿田间。”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赵伯美》:“ 赵嘉庆 劾 牟濚 ,初无奏牘,輒诬大臣以沉匿之事,力肆攻詆。”《元典章·吏部八·行移》:“其交割之后,復有不肯尽心去失文卷者,合将捡勾案牘人员治罪,庶得革去沉匿文字之弊。”
词语解释:没匿  拼音:méi nì
隐藏。《南史·王玄谟传》:“中军司马 刘冲之 白 孝武 ,言 玄謨 在 梁山 与 义宣 通谋。检虽无实,上意不能明,使有司奏 玄謨 没匿所得贼宝物,虚张战簿,与 徐州 刺史 垣护之 并免官。”
词语解释:消匿  拼音:xiāo nì
消逝;匿藏。《诗刊》1978年第5期:“凭凌狐鼠终消匿,浩荡乾坤赖转旋。”《花城》1985年第5期:“那饥饿的蓝光开始慢慢地消匿。”
词语解释:繁匿  拼音:fán nì
变更。《管子·正世》:“百官有常,法不繁匿。” 章炳麟 《膏兰室札记·繁匿》:“《管子·正世》:百官有常,法不繁匿。按《左定四年传》:繁弱。《上林赋》作蕃弱,《汉书·成帝纪》《书·尧典》‘於变时雍’作‘於蕃时雍’,然则繁通蕃,蕃通变,是繁亦通变也。匿即慝之正字。《汉书·王嘉传》《书·鸿范》‘民用潜忒’作‘民用僭慝’,是慝通忒。《説文》:忒,更也。繁匿即变忒,变忒即变更也。”
词语解释:秽匿  拼音:huì nì
见“ 秽慝 ”。
词语解释:秽慝  拼音:huì tè
污浊;邪恶。《后汉书·蔡邕传》:“埽六合之秽慝,清宇宙之埃尘。”《北史·房彦谦传》:“儻遇諂佞之辈,行多秽慝,於我有益,遽蒙荐举。”《隋书》作“秽匿”。
词语解释:规匿  拼音:guī nì
逃避隐匿。 章炳麟 《政闻社社员大会破坏状》:“ 中国 惟 汉 时去封建近,故顷亩户口之数犹能审悉,而过更践更之制,民皆乐就而无规匿。”
词语解释:告匿  拼音:gào nì
秦 法律名。指告奸与匿奸。《史记·商君列传》:“不告姦者腰斩,告姦者与斩敌同赏;匿姦者与降敌同罚。” 宋 秦观 《法律策上》:“ 魏文侯 之师 李悝 ,论次诸国之法,著为《法经》,其徒 商鞅 用以相 秦 ,始作牧司连坐告匿之法,而辅以詆欺文致细微之事。”
词语解释:缩匿  拼音:suō nì
畏缩藏匿。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上·轻币》:“ 桓公 之苟能弔天下之败,卫诸侯之地,贪强忌服,戎狄缩匿,君得以有其国,人得以安其堵,虽受赋於诸侯,乐而归之矣。”
词语解释:衔匿  拼音:xián nì
谓隐藏于心。 唐 柳宗元 《同吴武陵赠李睦州诗序》:“余固知 睦州 之道也熟,衔匿而未发且久。”
词语解释:百匿  拼音:bǎi nì
亦作“ 百慝 ”。 各种邪恶。匿,同“ 慝 ”。《管子·七法》:“百匿伤上威。” 王念孙 《读书杂志·管子一》:“匿,与‘慝’同。百匿,众慝也。言姦慝众多,共持国柄,则上失其威也。”《亢仓子·君道》:“国鬱,则百慝并起。”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二》:“万几丛脞于上,百慝养痈于下……有不转多事者乎?”
词语解释:状匿  拼音:zhuàng nì
藏匿。状,通“ 藏 ”。《韩非子·诡使》:“士卒之逃事状匿,附託有威之门以避徭赋而上不得者万数。” 俞樾 《诸子平议·韩非子》:“状匿,即藏匿也。”
词语解释:奸匿  拼音:jiān nì
见“ 姦慝 ”。
词语解释:奸慝  拼音:jiān tè
亦作“ 姦匿 ”。亦作“奸慝”。
(1).指奸恶的人。《书·周官》:“司寇掌邦禁,詰姦慝,刑暴乱。”《左传·昭公十四年》:“詰姦慝,举淹滞。” 孔颖达 疏:“姦,邪;慝,恶。” 三国 魏 曹丕 《策孙权九锡文》:“君忠勇并奋,清除姦慝。” 唐 陈子昂 《禡牙文》:“奸慝窃命,戎夷不恭,则必肆诸市朝。”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六·朱子忿懥》:“ 宋 名臣録,自大姦慝外,凡在是非间者皆不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宣统三年九月初六日给事中陈庆桂奏折》:“仰见皇上严惩奸慝,执法无私。”
(2).奸恶的心术或行为。 汉 王符 《潜夫论·班禄》:“是以天地交泰,阴阳和平,民无姦匿。” 晋 孙盛 《晋阳秋·钱凤》:“ 钱凤 字 世仪 , 吴 嘉兴 尉子也,奸慝好利,为 敦 鎧 曹参军,知 敦 有不臣心,因进説,后 敦 败,见诛。”《北齐书·昭帝纪》:“帝性颇严,尚书郎中剖断有失,輒加捶楚,令史姦慝,便即考竟。”《明史·姜埰传》:“士子作文,高谈孝悌仁义,及服官,恣行奸慝,此科目之病也。” 章炳麟 《讨满州檄》:“我国民伯叔兄弟,亦既烛其奸慝,弗为惑乱。”
词语解释:埋匿  拼音:mái nì
埋藏。《北史·儒林传下·熊安生》:“某村古塚,是 晋 河南将军 熊光 墓,去此七十二世。旧有碑,为村人埋匿。”
词语解释:塞匿  拼音:sāi nì
谓阴险妒忌。《逸周书·大戒》:“无擅于人,塞匿勿行,惠戚咸服,孝悌乃明。”
词语解释:盗匿  拼音:dào nì
盗窃藏匿。《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四年》:“ 竇建德 之败也,其将多盗匿库物。”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京师沟渠深广,亡命多匿其中,自名为‘无忧洞’。甚者,盗匿妇人,又谓之‘鬼樊楼’。”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适 浙 来一傖父与一词客争宠,合 江 右某孝廉互谋,使酒駡座,讼之仪司,诬以盗匿金犀酒器。”
词语解释:猫匿  拼音:māo nì
方言。指搞小动作、耍花招等不正当手段。《十月》1981年第2期:“更有一些为官的、有钱的、近水楼台的人在幕后进行微妙的,或公然违章的,或表面上符章而实际充满‘猫匿’的勾当,结果是一些与拆迁无直接关系的人从拆迁中大获利益。”《十月》1981年第2期:“人们懂得拆迁中会遇到‘猫匿’,因而必须分外精明。”